一、位置
浦江县,位于金华市北部,东经119°42′~120°07′,北纬29°21′~29°41′之间。东北邻诸暨市,东南接义乌市,西南与兰溪市毗邻,西北和建德、桐庐县交界,距金华城区46千米。总面积920平方千米。
二、浦江迎会
浙江浦江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外型为主体,停止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可谓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传浦江迎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历史,祖上传说是为了留念胡公大帝。浦江农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会是由于这天是胡公大帝的华诞。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前吴等乡村都会聚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身手,一展风采。
浦江的迎会有“人会”、“纸会”、“人纸合会”之分。
“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扮演时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队。纸会外型共同,工艺精密,非花上百工难成其巧妙。
“人会”是由三五岁的孩童,扮演活灵敏现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在特制的会桌上依照外型需求设置铁架,铁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饰器所遮掩,孩子们在上面腾空而立悠然自得并不时变幻外型。会桌由多名强壮汉子抬着行走,行进时颤颤悠悠,惊险异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称为“中国一绝”。
此次前吴的迎会内容比拟丰厚:队列最前面是龙虎旗队,中间是两个舞龙队伍,后面才是“人会”,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桌(蟠桃盛会)”、“赵云破曹”、“三请梨花”、“铁弓缘”等,童趣天真,长长的队伍汹涌澎湃,加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局面壮观、繁华特殊。
三、浦江剪纸
浦江剪纸历史长久,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大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写的《哀王御史》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浦江剪纸工艺精巧、题材普遍,生活情味浓郁,特别是清代中央戏曲在浦江构成了独具中央特征的浦江乱弹,采用戏曲人物作为剪纸题材成为一种尝试和追求。浦江戏曲人物剪纸在浦江乱弹的共同艺术效应下生发灵性,逐渐开展成一种作风共同的剪纸艺术类型,从而成为中国剪纸主要流派之一。
浦江剪纸,具有作风秀丽,形象生动,质朴大方,题材普遍,装饰性和想象力强的特征。浦江剪纸历史长久,据传南宋时期就已相当盛行。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她们除了按传统图样熏样剪制外,有时也本人设计画稿,停止创新。作品大局部是用剪刀剪成,刀刻的极少;彩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纸剪成几个局部粘贴而成的。
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气候温和、景色秀丽,孕育了别具特征的剪纸艺术。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写的《哀王御史》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可见元明之际乡间已有剪纸招魂的习俗。浦江剪纸工艺精巧、题材普遍,生活情味浓郁,图案清爽大方,多数取花鸟、草虫、山水、亭榭、仙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方式上盛行最普遍的是窗花。每当春节,乡村的姑娘媳妇便大显神通,鲜红的窗花把节日装点得喜庆而热烈。除春节外,结婚礼仪、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都要制造大量剪纸,有礼花、灯花、功德花等品类繁多。经过谐音和意味手法,寄予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如剪金鱼满塘寓意家徒四壁,剪枣、笙、桂花、莲子比况早生贵子,剪瓶、鞍、戟、磬意味安全吉庆,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则喻示福禄寿禧。按中央习俗,妇女出嫁都要制造"龙凤呈祥"、"并蒂莲荷"、"鸳鸯荷花"、"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大量剪纸掩盖在嫁妆礼品上带到男方家中,俗称"利市",这一习俗促成浦江妇女从小就开端剪纸艺术的锻炼,产生了许多精巧的民间剪纸作品。以乱弹为代表的浦江戏剧文化兴旺,戏剧为剪纸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产生了许多戏剧人物剪纸。如《对课》、《断桥》、《孙悟空借扇》等,线条古朴,构图巧妙、背景丰厚、人物个性鲜明。浦江剪纸普通取染色土纸5-10张叠好覆以样稿,用绵纸钉扎住,然后用特制镂花剪,有里而外依次剪出。创作稿原稿普通要用水粘贴在另一张薄纸上,用松枝或油灯烟熏黑,获得黑白清楚的复稿,又叫把戏。一张精彩的熏样,一传十,十传百,会疾速传播开来。解放以后,浦江剪纸注入重生活的内容,具有了新时期的气息,大量剪纸在报刊上发表,也出版了剪纸作品集,1988年浦江选送75幅作品赴日本展出,展现了浦江剪纸的艺术魅力。《荡湖船》、《听琴》、《空城记》等收入《中国美术全集》。
浦江剪纸由于它历史长久,作风共同,中央颜色鲜明,且能人辈出,作品遗存颇丰,1993年被国度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5年,浦江戏曲剪纸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盛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以及江西等地,影响普及浙中、浙南、浙西和江西、福建的大局部地域,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由于它发源于浦江,故称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根底,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互相影响下构成和开展起来的。菜篮曲又名踏歌,曲调自在,歌词不一,顺口溜唱,一歌一和,各适其适,亦称“天下和”,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和祭神等活动,宋代已盛行于浦江民间,成为喜闻乐见的民间乐曲。往常在浦江乡村,农民们挑担行路、上山下山时随口哼哼出来的浦江乱弹,依稀还有当年踏歌的痕迹。
生活在宋代的浦江籍诗人吴渭所赋的《田园杂兴》一诗中对乡间唱踏歌已有明白记载。他写道:“土膏初动雨初收,草径芳亭趣最幽。坐睡略醒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闾游。”吴渭所听到的就是盛行于浦江民间的踏歌。浦江乱弹曲调是在踏歌的根底上逐步构成和开展起来的。
北宋靖康之后,北方陷落,宋廷南渡,定都临安,随着瓦舍在临安的大量兴起,在北方盛行的讲唱艺术在南方也随之流行起来。于是,浦江也呈现了讲唱艺术扮演团体——坐唱班,也叫“什锦班”。所谓“十锦”,是明初呈现在江苏一带的民间乐曲《十番锣鼓》的别称,“十样锦”的简称。“什锦班”既是浦江人婚丧礼仪、祀神祭祖等众多民俗活动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演奏队伍,也成了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和艺人们赖以养家糊口的营生手腕。
北方讲唱艺术在南方盛行后,由于南方的天文环境、习俗民情以及人们性情、爱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南方人不可能照搬全抄,而是在吸收北诸宫调的根底上,依据南方的特性和本地民众的口味,停止了再创作,构成了具有南方特征,更合适南方人口味的南诸宫调。浦江坐唱班在这一过程中,自但是然地采用了大量当地民间乐曲作为基调,使得诸宫调和踏歌产生交融,构成了具有共同艺术作风和鲜明中央特征的戏曲剧种——浦江乱弹。
而在这之前,温州的南戏在北宋宣和年间曾经呈现。不过,那时产生的南戏,是用里巷歌谣演唱的,仅仅呈现在社火等祭神活动中,尚未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南戏。只要到了南宋光宗朝(1190~1194),才呈现了象《赵贞女》、《王魁》这样成熟形态的剧目,成为真正意义上戏剧。浦江作为浦江乱弹的发源地,影响普及婺、严、衢、处、温、台各州和江西等地。讲唱艺人为了营生,四出漂泊,脚印所至,对南戏的构成和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正在生长中的南戏大量地吸收了南诸宫调——浦江乱弹,而逐步摒弃了“里巷歌谣”,瓜熟蒂落地完成了整饬、交融后脱颖而出了。
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的数百年间,浦江不断以讲唱艺术“什锦班”的方式盛行于世,经久不衰。到了明朝中叶,浦江乱弹始由坐唱搬上舞台,由此浦江也盛行起搭台演戏之风。浦江桐木殿村就有一座建于明末(1622)的戏台,至今完好如初。
浦江乱弹构成舞台艺术后,疾速在临近的州县传播,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妙舞清歌的昆曲,不但使士大夫缙绅里党之类相与共习,诸凡宴会宾嘉亦必以演戏为盛礼,而且开展到官府叫好的戏班到县衙做戏,人称抓戏。清代有一位叫郑桂东的诗人这样写道:“送余乌饭乐宽闲,演戏迎神遍市圜;妙舞清歌人不醉,乡风贪看乱弹班。”可见,当时演戏之盛和人们对浦江乱弹的喜欢水平。
清光绪二十五年始,浦江乱弹班象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来。依据各地演戏常规,会场戏须先由高腔开端,而浦江乱弹班是鸣锣开端的“登殿班”,处于执牛耳的位置。登殿班既掌有先开锣的权益,如某班不懂规矩擅自开锣,登殿班可拿走他们的祖师爷以示惩罚,犯规者则须踏八仙向登殿班陪礼抱歉,待登殿班交还祖师爷后才干演戏。
在浦江乱弹戏班呈现繁荣趋向时,浦江乱弹的坐唱班也以惊人的水平在蓬勃开展,而且久盛不衰。民国三十四年,浦江城隍庙菩萨开光,有一百二十多个“什锦班”参与了开光庆典。这些“什锦班”三分之二为浦江乱弹,昆曲三十班,其他的有徽班、滩簧、时调等。当时仅石马一乡,就有十三班浦江乱弹什锦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华市组建了浙江婺剧团,把盛行于婺州一带的戏曲剧种统称婺剧,与此同时,各县市也都纷繁成立剧团。于是,浦江乱弹成了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衢县则把当时正在域内演出的浦江乱弹新春班就地整编,成立了衢州市婺剧团。变革开放后,浦江县文艺宣传队也改为婺剧团,编排演出了浦江乱弹的大量传统剧目,脚印普及浙江的大局部地域和江西、福建等地,深受人民大众的欢送和喜欢。由此,浦江乱弹也曾再次呈现繁荣开展的场面。
浦江乱弹是深深扎根于民间,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是戏曲舞台上一枝璀灿耀眼的奇葩,是民间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五、浦江板凳龙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风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普遍传播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开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变革开放以后,为其发扬传承期。
从结构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局部组成,俗称长灯。依据龙头外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外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十一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严重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扮演阵式。
浦江板凳龙,望文生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它让人们充沛感遭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坚强优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气氛中承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风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暴、细腻、豪放、严整的作风,经过这种热情与哲理、文娱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普遍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方式中实属稀有。
浦江板凳龙保存了中国特别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大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方式,具有民俗、历史研讨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用,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普遍的影响。但时期变化所形成的冲击也不可防止地来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堕入困境,亟待抢救与维护。
六、浦江书画
产品产地:浙江金华
产品历史:宋元明清,见诸文字记载的书画人物就有51人。北宋时,于正封曾书《左溪山碑》,笔势雄迈,比于颜真卿元代柳贯善楷法,《三希堂法帖》收有他的手迹。明代的宋濂祖孙三人都工书法。宋濂小楷端正,草书龙盘凤舞,列为明代“草圣”;次子宋璲,小篆列明代第一,今故宫博物馆藏
有他的行草《敬覆贴》。明清之际,以倪仁吉和蒋兴俦为著。才女倪仁吉工诗词、精书画;蒋兴俦(东皋心越)书画篆刻俱佳,兼通琴道,康熙十五年(1676)东渡日本,传授治印和书画技法、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
浙江省浦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它自身就具有长久的历史,建县至今已有1800余年。其文化沉淀及艺术奉献为世人所奇。浦江,浙江中部的一个小县,38万人口、920平方公里面积。但是,这里活泼着数以千计的书画家和书画喜好者,每年有数以百计的书画新苗考入全国各地美术院校。这里素有"书画之乡"、"书画家的摇篮"的佳誉。2000年5月16日,浦江县被国度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
浦江千百年来构成了书画文化与民间工艺互相影响的共同开展轨迹。书画依赖于民间工艺的昌盛而得以开展,民间工艺则由于书画的开展而得以不时创新。浦江县委、县政府正由于看到并抓住这一点,从鼎力推进书画文化建立动手,紧扣开展民间工艺产业这一主题大做文章,使"书画经济"成为浦江社会经济开展的一大亮点。自1993年起,浦江县委、县政府把开展书画文化作为建立文化大县的一个打破口,先后投资千万元,相继建起吴之留念馆、张书留念馆、方增先碑刻院、山明美术院、张世简国画院、浦江美术馆等一大批书画场馆,并规划建立了一条有70余个店面的书画一条街和有50余个摊位的书画古玩市场等根底设备。同时,设立政府文艺奖和吴之基金会,奖掖后来人才,鼓舞秉承书画先辈"书骨画魂"的精气,发扬光大"书画之乡"的优秀传统。
浦江的出土文物叶多以著名书画为主,其艺术造诣在书画界被以为是始祖,当地也因诸多的文人墨客不断被世人所传为美谈。浦江位于浙江省中部,山川秀丽,历史长久。自东汉兴平二年建县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来书画之风兴盛,书画名家辈出,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之乡。据史书记载,自宋代以来,有一定造诣的书画人物达250多人。北宋于正封书法时人称可与颜真卿相比;元代柳贯擅楷书;明代宋濂祖孙三代书法俱佳,有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之际的倪仁吉精书画,其发绣作品被视为珍品;清代东渡日本的东皋心越,书画篆刻俱佳,被称为日本篆刻之父。上世纪20年代后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郑祖纬等享誉画坛,解放前方增先、吴山明、张世简、张岳健、柳村、袁飞、洪瑞等卓有成就,现今又有一大批青年画家活泼在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浦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七、方言
浦江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吴语金衢片。
八、文化艺术
浦江民间文化艺术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麦秆剪贴画,形象逼真,颜色艳丽,中外人士称为“诱人的艺术”剪纸,作风秀丽,质朴大方,,令人叹为观止;起于明代的“迎会”,以会桌制造奇巧,童趣天真,可谓华夏一绝;“灯会”,融书、画、工艺于一体,人物灯、竹丝灯、板龙灯、走马灯、灯种繁多,各呈民彩,深受中外人士赞誉;“浦江乱弹”,曲调激越高亢,漂亮流利,为婺剧主要声腔,盛行于浙、赣、皖数省。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九、名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柳贯(1270~1342)元代文学家。字道传。婺州浦江(今属金华兰溪市)人。曾任江山教谕。至正二年(1342)起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在官七月而卒。柳贯跟方风、吴恩齐、谢翱等学作古文、诗歌与方回、仇远、戴表元、龚开交游。
方凤(1241年—1322年)字韶卿,一字景山,自号岩南老人。浦江后郑村人。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八十二岁。试太学举礼部均不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宋亡,遁归隐于仙华山同里义乌合吴渭,僻家塾敬事之疾反动。其子樗题其旌曰:容州以志不忘故国。凤尝为吴渭主月泉吟社,所刊月泉吟社持二卷,郎为凤所主选,所著有物异考、野服考及存雅堂遗弃五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号凝香子,浙江浦江通化龙池上金生村(今兰溪倪大村)人。葵明(尚忠)女,从小聪明贞静,博通经史诗文,兼工书画刺绣。17岁嫁义乌吴之艺为妻,20岁守寡。不断赡养婆婆、哺育侄儿以及吟诗作画中消磨岁月。善书,工诗、画,凡景之足以娱人意者,无不入诸绘染,即无不形诸啸歌。诗多五言、七言绝句,风神意境,并自非凡。
蒋兴俦(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隐,别号东皋、鹫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岁时在苏州报恩寺出家为僧,十三岁起云游东南诸省,寻师访道。清康熙十年(1671)入杭州寿昌、皋亭诸寺参究禅法。当时与另一中国高僧独立性易齐名,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也称“中国琴学盛于日本,实师之功”。
吴茀之(1900-1977)中国花鸟画巨匠,现代浙派领袖人。初名士绥,改名溪(溪),以字行,号吴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称逸道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
张瑞开国少将,原名张咸祥,字瑞卿,浙江浦江人,开国少将。1933年参与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平型关战役、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三处处长兼通讯学校校长、总顾问部军务部副部长。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在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楼阳生,男,汉族,1959年10月生,浙江浦江人。曾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山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山西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
十、民风
浦江民风朴茂淳质,重孝友之训,崇兄弟之义,隆师生之道,尚朋友之谊。力农务本,尚节俭,重然诺,耻华言伪行。敬老爱幼,以孝悌同居为荣。尊师重孝教,刻苦读书,有"一日为师,终生若父"之说。
十一、房屋
旧时,浦江人多聚族而居。近亲房族多合建有"堂楼"(有的在其前还有"厅堂")。其后厢与左右两厢为住房,两边对称,前后都有走廊相连,成为一个整体。住房高度均要低于"堂楼",且朝向不得与其相背。同族同谱者则有祠堂,规制颇宏。旧时民房多为泥木或砖木构造的两层楼房,很少平房。富户人家则有四合院式的成套建筑,如"三间两居头"、"五间四居头"、"十三间头"与"廿四间头"等,有的梁柱间还有雕饰。居民习住楼上,楼下为客堂、厨房、厕所及畜栏等。如今的房屋除了崇尚坐北朝南,根本千房一面鲜有特征。
十二、节日与饮食
浦江饮食文化丰厚,中国现存最早的菜谱《吴氏中馈录》在出自浦江。十五横签(西部称十五横签、东部称十六横签)被称为浦江版的“满汉全席”,已被列入当地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作为汉族聚居区,汉民族的节日在浦江都有相应的饮食礼仪。如正月初一春节,吃汤圆,意味一元复始;正月十五元宵节,吃麦饼;清明节吃“清明馃”,它被做成三角形的,所以又叫“三角馃”,清明馃又分“白馃”与“青馃”,“三角馃”形似犁头,表示春耕农忙开端了;立夏,吃麦衣(一种薄煎饼);端午吃粽子、茶叶蛋和绿豆糕;农历7月15中元节,祭祖,吃手蒲头馃;中秋节吃擂头馃(驴打滚)和月饼;重阳节吃麻糍,等等。另外,红事(喜事)用红馃(杨梅馃)、白事(丧事)用白馃(横夹馃),新娘子回门(俗叫“转头趟”)、老人做寿、孩子满月周岁、房屋上梁、建灶乔迁的人家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分喜馃(“杨梅馃”或点有红点的饼馃)。
除了汉族通行的节日,浦江各地还有当地的时节,相当于庙会。如农历二月十九日(郑宅),二月廿七日(潘宅),三月初三日(傅宅),三月十五日(县城浦阳镇),八月十三日(黄宅),十月廿日(县城)。其中以十月廿日最为繁华。会期普通是前后共3日。旧时除敬神拜佛外,还要演戏,有的还有"迎会"等。三月十五日旧时又是"劝农节",届时知县以下大小官吏要在戏台前赤足下田,耕地三犁,以示要"勤于农事"。
十三、浦江春节风俗
古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大众因惯用农历,故均目之为新年之始,在元宵前的半个月期间,乃统称为“年节”。年节(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实践上在阴历十二月下旬即已开端,直到正月十五才告完毕,俗称“过年”。新春佳节,农事稍闲,省亲访友,互相贺岁道喜,并迎灯演戏,纵情欢乐,这是我国的传统风气,浦江当然也是如此。然其内容方式,则有独异之处。
过年前,各家都要做年糕,蒸火糕,切米胖糖,酿年酒,制新衣。十二月下旬起开端掸尘,帐被、家具等都要洗刷洁净。十二月廿三(也有廿四)送灶神,祈求其“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安全”。大年三十则贴春联,糊窗门,贴剪纸,挂祖容。“谢年”是年节中大礼,有单独在家举行,也有全村或宗族房头集于堂楼举行。在早晨谢年的称“开门福”,黄昏谢年的称“关门福”。谢年时要放鞭炮,礼毕祭拜祖先,然后全家团坐吃年饭。
元旦要守岁,彻夜燃烛点香,灯火通明,以示“万年香火绵亘不时”。家长要给小孩压岁钱。清晨子丑时间,每户必需有一人至左近寺庙敬神,名叫“出行”。初一早晨,多数地域要上坟祭祖,但不带祭品,意为拜年。回家时还折带数枝常绿树条如松柏之属,以示常青。这天全家休息,不干任何活,但不串门过户,省亲访友。旧时初一至初五,还有不用生米烧饭之俗。
初一早上,开门鸣鞭炮,谓之“开门见喜”。接着是上坟祭祖,谓之“向祖宗拜年”。人们压一纸于墓上,坟前点香焚纸,鸣放鞭炮,行拜。谁家墓上压纸越多,就表示谁家子孙繁衍,丁财两旺。扫墓归来时,习气要攀折数枝常绿树条如松柏、冬青之类回家,盖取“常青”之意。
初三开端至亲友家拜年,直至十五完毕。旧时规例,拜年礼物除新女婿外,普通是二三个“包头”,给晚辈的必需有白糖,但除晚辈外大多不收礼物。款待拜年客也有惯例:在上过糖茶、鸡蛋与面条之后,先摆上冷盘佐酒,继上“三套头”(即馒头焐肉、年糕及麦饼或馄饨、粿、粽),配以相应的汤菜。饮食亦有节制,如各家都备有鸡肉,但客人大都不吃;酒亦数巡而已,不过饮。拜年不可不去,不去即意味绝交。拜年后,主家晚辈还以“红纸包”(钱钞)送给对方晚辈,俗称“串八卦钱”。
初五以后,各地先后开端迎灯、演戏。迎灯为民间的传统文娱活动。灯的品种繁多,斗奇争胜,各具特征。迎灯均由“灯会”组织,有会产,以神、村等为名,如“关帝龙灯”“白鹤圣帝鱼灯”及某某村什么灯等。迎灯活动至元宵节趋于最高潮,称为“闹元宵”。在迎灯时,民间常有因结婚、生子、做寿而挂红、犒馒头的。求子的人家,有时还与灯头手约好摘取龙头上彩球,称为“偷球”。年节期间,各家门口、厅堂、走廊均悬挂各式彩灯,四处一片辉煌。初五起,城区一带开端集市贸易,百货上市,商铺开门,俗称“开价”。
元宵节为年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繁华的一天,各家都要盛大举行家祭。晚餐亦甚丰富,有如年饭,且必有麦饼,以示团聚。饭后要炒豆和瓜子、花生之类,俗称“爆元宵”。是夜,姑娘们常采数片油菜叶用以掸肩,名曰:“掸油肩”。前陈等不少中央新媳妇房内须拾掇得好像新婚时一样,备有糖果以供亲友戏玩,俗称“戏元宵”。元宵一过,收下祖宗容像,年节完毕。但城区一带要延长至正月二十。是日,店家要举行火炮会,且要在大街跑步抬关帝神像,一自北而南,一自南而北抢先进庙,有如接力赛跑。旧时在年初还有“迎春牛”之习,由人扮成“牧牛太岁(牧童),手执柳枝,牵着竹扎纸糊、披红挂彩的“春牛”沿街游行。立春日常在年节前后,乡人以为“年大不如春大”,所以那天不只要拜春,而且忌讳比过年时还多,以保一年顺吉。
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迷信之习渐革。往常,城乡各地常有组织地举行灯会、展览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使这一传统佳节愈加绚丽多彩。
十四、射水龙
农历八月初一,浦江县乡村数百年来持续着射水龙演练的风俗。每当冬季到来之际,浦江大多数乡村为了冬季防火,把各自门户自制的救火“水龙”集中到一同,停止设备检验和演练,以防“水龙”在失火时确保万无一失。往常,随着消防设备的不时更新,传统的射水龙,成了乡村百姓戏水文娱的传统项目,农历的八月初一,也成了当地乡村百姓的射水节,吸收了大量游人观光。
十五、浦江县结婚风俗
最好能细致点的....
姐姐就要嫁过去了,但是,对方好象不断在尴尬我家,什么女方过去要有一套房子陪嫁(到时房产写谁就不晓得了没详细问),当然也包括嫁妆什么的,家电没提及.
然后男方母亲说,一年只要2个日子结婚,很费解.其他日子不可能,.彩礼说是也是女方出的,
浦江那边老一代(50岁左右或以上)都是重男轻女吗?,都希望娶进门的儿媳生个儿子..
再就是,男方家里人说浦江那边都是,先生子,定婚,结婚..由于结婚,办酒席时必需带着子女..这点不是很了解
我到浦江百度帖吧搜了下,有个人答复下面红字局部,其他也有人说他正解,这到底是真是假??我想这还有谁愿意嫁过去??当然女方钱多,而且无所谓,能够当我没说...
普通是女方给男方十万左右的彩礼详细的看女方家境和男方家境然后女方买房子装修是男方出家电女方出房产证要写男方的
以上的婚俗肯定不是浦江的。浦江的嫁妆是随女方要嫁什么便嫁什么的,哪里会有嫁妆都有男方定的。聘金也是男方给的呀,又不是上门女婿要女方给聘金的,傻了呢。房子嘛,婚前的写各自的名字,婚后了写两个人的。
浦江有个说法,普通生了儿子就得准备房子娶媳妇的,乡村都这样的呀。
你们这样的,应该叫男方上门才行。聘金由男方出,女方收了聘金后再看状况退点回去,然后嫁的时分再收的聘金上加点就是嫁妆了。
孩子你们不要被骗了呢。。浦江人还是比拟纯朴的。这种事情在浦江不太会有的。特他人家除外。
还有生子这个,普通定婚,结婚两次酒席的,有些夫妻不测怀上的,那定婚后领完证,生完孩子再结婚的。这样的也只要特别状况的。其他的普通都不是这样的。
定婚,结婚,再去领准生证,生孩子,这样才附合国度的方案生育。婚前生子要罚款的呢。
聘金则是双方协商出来的,但是娶妻的绝对没有让女方出钱的事。。
定婚酒有的是各办各的,有的是一同办的,费用平摊的。结婚酒席就是男方出了。
孩子,按这个请求,你们能够让你姐姐招女婿了。呵呵。、
男方要么不满这门亲,想要出难题。、
要么以为你们家没儿子,好欺负。
我们得供认人的素质是良莠不齐的!!
照这样的,男方娶个亲真是大赚呀。叫做空手套白狼
生了孩子之后,就会说反正证领了,孩子有了,酒席都能够不办了呀,然后就省了一大笔钱
详细问分明了,礼金男方出...不过他们家还算有钱,有公司,他老妈直接说公司里最近亏,2万还能够凑凑的....这觉得有点忽悠人,,
浦江结婚日子很注重??都需求找什么算命先生算日子,而且根本是一年只要2个日子,其他都是不好的日子
他老妈意义反正是,他们那都是先谈恋爱,生子,结婚,领证..之前我这点没说名,这点我明白是他老妈本人亲口说的
我姐姐陪嫁的东西还算多的,好几十万呢,至于房子,问分明了,写我姐姐名字,不需求再写他儿子的..
再之就是我姐姐曾经生了女儿,没生之前,男方母亲对我姐姐还不错的,,生完后,一下冷落...
假如都像你姐姐的婆家一样,那也没几个嫁的进浦江了!
我作为男的,听了也奇异,这样的男方家庭真怕搞臭了浦江。2W也要凑?这公司得有多穷啊。如今发现有些老妈子真是瞎掺和事,觉得本人是晚辈,见过一点点世面就开端瞎搞。固然动身点一定是不想让儿子吃亏,但也不能让女方吃亏啊。我希望男主人公能站出来。
普通彩礼拿出来的,少的也有6-8万,女方收几是不定的,拿出来的不一定是收下来的,但是拿都不拿出来,这个有点。。。。。。。。。。。。。。。
浦江的婚嫁风俗是:男方拿彩礼给女方的,至于拿几依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因人而昜,没有定律,更没有让女方拿彩礼给男方事例。
楼主说的仿佛都是反的
..我去年订婚,聘金下了18.8W然后我老丈人只收了6.8W.还没结婚,不晓得嫁妆什么样...老丈人只说贴一笔给我们.
这个是奇葩婆婆,拿本人儿子当印度人啊,浦江哪有这样的.明着欺负人,要么就是对儿媳妇不满,详细状况楼上几位都讲了.咱结婚的时分,老公凑了8.8万,我收了2.8万,都是借的钱,退给老公2万,其它办了嫁妆.
按你说的姐姐嫁妆几十万,跟套房,男方的彩礼钱最最少给68W或者88W到女方(女方收几自行磋商)。
我倡议你姐姐把这个男的招做上门女婿。
十六、浦江县丧葬风俗
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寿衣习气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中央赤脚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管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忌讳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仿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逐个废除,以解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仆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运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官绅之家为取不祥,对此仪极为注重,常常设大型道场,搭祭坛、祭棚,念经数日
坟位置置由阴阳先生肯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
亡人安葬后,还要举行各种祭奠活动。3日内,每日夜晚亲眷到坟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从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期(即“一七”),到灵前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纸制人、马、屋及生活用具烧掉。
十七、浦江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杨梅馃
以红糖、芝麻、糯米等为原资料制造而成,是东阳市、义乌市、浦江县一带盛行的传统名点。
2、炸响铃
以腐皮裹住肉屑炸制而成,薄如蝉翼、色泽黄亮、鲜香味美、脆如响铃、营养丰厚,深受当地人的喜欢。
3、牛清汤
用牛头、牛骨精心熬制而成,放入牛筋、牛血、辣椒、胡椒粉等可口的配料,滋味不同凡响,冬季喝下一碗牛清汤,头额冒汗珠,身体热火朝天,寒气顿散。
4、米筛爬
面和虚搓成一指宽面条,扯下一小团用大拇指在米筛上摁、卷、再悄悄一拔即可。以芋头、土豆、笋干、咸菜、萝卜干伴煮为多,调料随人爱好自在调味。
5、浦江麦饼
历史长久,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食用,有甜、咸两种,甜的以糖、芝麻为馅,咸的以虾皮、葱花、肉丁、香干等为馅,擀成团扇大小状,烙熟即成。
6、浦江豆腐皮
距今有数百年历史,以色泽晶莹光亮、薄如蝉翼、统体平均称著于世。
7、擂头馃
农历七月半、冬至日(县内各地略有差别),浦江人有吃擂头馃的风俗,以糯米粉、芝麻、红糖为原料制造而成。
8、豆腐皮
浦江豆腐皮,历史长久,畅销全国,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度和地域。易贮藏,便携带。
浦江豆腐皮制造工艺精密,经打浆、高温、去渣、结膜而成,到达国度卫生规范。该品采用本地优质黄豆为原料,黄豆抗病力强,不易感染病虫害,未受农药污染,是一种自然的绿色食品。
9、桃形李
浦江桃形李,系蔷薇科李属,“中国李”中的一个种类,是金华市浦江县名特优新珍稀果树之一,曾在全国农博会上取得金奖;2001年,获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也是该县唯一的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并准备报批国度级农业名牌产品。
10、潘周家手工面
潘周家手工面又名“短命面”。纯手工制造而成,具有煮时不糊、柔软滑润、嚼不粘齿的特性,长期食用有和中养胃之成效。
特产还有麦饼、米筛爬、金华火腿、擂头馃、杨梅馃、水晶饰品等。
十八、浦江县著名景点
1、仙华山
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浦江仙华山景色名胜区是以山水文化和儒家文化及宗教文化为内涵,以山高峰林为特征,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以观光揽胜、休闲度假为主要功用的景色旅游区。
仙华山又名仙姑山,位于浦江县城北9公里处,仙华山崛起于1.5亿年前的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激烈的断裂挤压和火山活动而构成。属低山丘陵地貌区,山顶缓坡地发育良好。最顶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历来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称,相传轩辕黄帝少女元修于此修炼得道升天。历代多有儒、道、释三家名流共处仙峰,结庐修真,可谓中华文化之奇胜。
地处亚热带季习尚候区,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四季清楚,气温适中,景区气温比县城低5℃左右。山地植被掩盖率约90%。
2、江南第一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浙江金华的郑氏,又称“郑义门”。郑氏后嗣生活起居之地,曾经成为了远近出名的小镇。
3、白石湾景区
坐落于浙江中部,位于浦江与义乌之间,距义乌机场、火车站仅20公里,距浦江县城5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景区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由东西二条30余公里长的峡谷组成。景区内群山连绵,林木苍翠,溪瀑壮观,空气清爽,怪石林立,洞窟神秘,一路潭、瀑跌水,终年流水不时。自然风光极为原始古朴,恰似一个幻想中的人世天堂。
南山峡谷被流水常年累月冲刷的鹅卵石显露了水面,这些灰褐色的石头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变得像雪一样洁白,于是,这处峡谷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白石湾”。
4、浦江上山遗址
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类型,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能够命名为“上山文化”。山遗址位于钱塘江主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已被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等。旅游景点还有鸡冠岩、宝掌山、玄鹿山、马岭、浦阳江、神丽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