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海曙区位于宁波市的中心区域,中心位置约在北纬29°88′07.92″,东经121°55′72.89″,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与余姚市交界,南与奉化区衔接。全区面积595.5平方千米。
二、名字由来
明州刺史韩察在三江口树立子城,标志着宁波建城的开端。境内有始建于唐长庆元年的鼓楼海曙楼,海曙区因而而得名。
三、历史人文
海曙区有四百余载翰墨书香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宁波的城市印记和文化之脉;千年月湖,是宁波市中心开放式的江南山水园林,十洲胜景,人文荟萃,素有“浙东邹鲁”之佳誉;始建于唐代的它山堰,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四川都江堰等并称中国四大古代水利工程;梁祝文化园,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梁祝故事的发源地。海曙区的西南,有“物色甲东南”的四明山麓,有以碧水龙潭而著称的五龙潭景色名胜区、自然清爽的自然氧吧绿谷龙观。龙观禅那、法曼庄园、向阳舍、枕溪山房以及南塘阅居、隐逸月湖、书房、正房客栈。
四、董氏儿科
董氏儿科历史渊远,历经七代,其医术名蜚海内外,特别是-传人董廷瑶老先生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之泰斗。他在八十多年的中医临床数百万人次的治疗生活中,为中医事业开展,为广阔儿童的身心安康,立下了卓著的功劳,是董氏儿科的真正奠基人。
五、宋氏妇科
宁波宋氏妇科来源甚古,由始祖宋广平世居鄞州之湘。在宋家妇科专家中,屡次呈现过鹤立鸡群的医家,无论是他们的医术、医德均称赞一时,如宋林嗥、宋博川、宋紫清……各以其精深的医技,把祖传的家业推向一个个崭新的顶峰。不但对经、带、胎、产的治疗上积聚共同的经历,同时对某些疑问重症治疗以中西医分离的手腕停止了探究,为传统医学开辟的宽广的前景。
六、宁波汤团制造技艺
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团的风俗。“缸鸭狗”由宁波汤圆的开创人江定法在1926年筹集开设。他年少时,不断在国外的货轮当学徒工,攒足积存便决然回到了宁波,在开通街开了一家汤团店,用本人的小名做店名,并依据谐音在招牌上绘了一只缸、一只鸭子、一只狗作标志。他的汤团制造精密,价廉物美,滋味甜美,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性,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令人称绝。人们都喜欢吃他做的汤团,生意越做越大,一时间远近出名,生意兴隆。那时分还传播着这样的顺口溜“0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江鸭狗’,吃了铜钿还勿够,零落衣衫当押头”,这充沛阐明了“江鸭狗”汤团受欢送之水平。近年来,宁波采得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坚持老字号传统特征的根底上推出了更多更好的迎合现代人口味的宁波十大传统名点、融和现代口味的新式小吃、特殊美食。为了让“缸鸭狗”的招牌点心猪油汤团发扬光大,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可,缸鸭狗新店对猪油汤团的口味稍作改进,在保证原有风味的同时,制造出少了油腻的猪油汤团。
七、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也叫“四明文书”。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盛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呈现专业艺人。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开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曾称“宁波文书”。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的浙江曲种,传播至宁波城区和郊县。清末至民国初期为鼎盛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端衰落。
清嘉庆十一年(1806),“温州鼓词”已有艺人白门松演唱活动的文字记载。用温州中央言语说唱,以瑞安话为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檀板、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牛筋琴为全国独一的共同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安定调”、“吟调”等,古朴而具温州中央特征。演唱区域为温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文成等县(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
1958年原宁波曲艺团曾树立四明南词演出队,后因“文革”而夭折。八十年代有著名老艺人作展览性演出。2000年曾由宁波市大众艺术馆组织经变革的开篇方式演出(为业余组合,演唱方式已改动)。四明南词用宁波中央言语说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奏自唱,唱词考究平仄格律,曲调有“上中下韵”之分,“赋调”“词调”为根本曲调,其唱腔对甬剧和宁波走书有较大的影响。
演出方式分单档、双档、三人档、五人档、七人档、九人档、十一人档。曲目分开篇、长篇两类,传统长篇曲目有《雨雪亭》等10余部,已失传。现仅存一、两位老艺人在世,曲种濒临消亡。
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由于词章华美和曲调文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观赏,普通不进人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演出唱。据老艺人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宁波,并在白衣寺章状元家住过。听了宁波文书,非常赞扬,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由此宁波文书改为四明南词。还有传说:乾隆回京时,叫了一班南词艺人进宫演唱,本人也学。这些传说在老艺人中颇为传播,但宁波志书中并无记载。
四明南词有实证可考的时间,约有300多年:
明末清初,有一批情投意合的文人,组织了相似票房方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曲调、节目停止研讨。道光年间,南词非常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连同郊外、镇海、奉化一带从事南词演唱的艺人,总共约280多人。后渐趋下坡,至解放前夕,仅余二三十人。较有名者有滕云清、陈世卿、戴善宝、陈金恩、何贵章、柴炳章、陈莲卿等。镇海蛟川走书艺人汤鑫森与高礼刚之父也唱南词。所以蛟川走书中有不少渗融南词的曲调。著名甬剧艺人徐凤仙、金玉兰也曾学过南词。
南词艺人组织的社,多在六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一日(农历)两天1,厅堂中挂起伏羲、轩辕、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唐明皇、李白、李龟年九位神像,拈香供奉。他们对唐代乐师雷海青也非常崇拜。据传雷系盲人,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俘。雷手捧琵琶大骂安禄山,最后把琵琶砸向安禄山。南词艺人十分敬佩他的时令。
总的来说,南词可概括为一个“文”字。它的唱词典雅,当是经过文人再创作而成。有些言情的内容,也写得词藻雅丽委婉。如《果报录·试唐》中有这样的唱句:恨只恨天涯画堂深如海,
只落得月明空照半衾床。
害得奴,心如醉,意难忘。
牵捻有丝万丈长,
奴家枕被半空床。
又如《果报录·品箫》:“听他吹的一曲《想思引》,如悲如泣情溶溶。莫不是再世萧郎来引凤,难道化身湘子出九重”
从伴奏的乐器来看,也都是用音色温和的“文乐器”(“文乐器”一语为南词界行话)。
四明南词运用的乐器最根本的为三弦、扬琴、琵琶三档。说唱者居中坐,操三弦,右座扬琴,左座琵琶。后逐步开展,增至五档、七档、九档、十一档。五档是右二凤箫,左二二胡;七档右三加阮(“阮”形似月琴,但体积比月琴稍大、颈长),左三为大弦(即二弦);九档加双磐、笙;十一档板鼓和筝(板,为柝板,鼓是小竹鼓。左手持柝板,右手敲竹鼓。持板、鼓者坐右五座,弹筝者坐左五位)。
四明南词是唱、奏、念、白、表相间的扮演方式。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调和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四明南词曲调文静漂亮,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距离衬字流利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这些器乐段在开演之前或休息之后必奏一曲,以显现该班社的艺术程度和起到静场的作用。所用曲子多为江南丝竹,如《四合如意》、《得胜令》、《三六》等,最具特征的是四明南词的《将军令》(也称《文将军》)。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时,演奏员们依据本人所奏乐器的特征,盘绕主旋律,自在发挥,相互辉映,构成支声复调,以少胜多,音乐非常文雅。中外不少研讨中国民间音乐的专家,对此均有很高评价。
四明南词演唱有单档(唱兼弹三弦)、双档(主唱弹弦,另加扬琴)、三档(除上外,加琵琶)、五档(再加二胡、风箫)、七档(再加拉弦、双清)、十一档(再加筝、鼓板)、十三档(再加月琴或管),但有时依据伴奏人员的状况,有所灵敏变动。南词的演唱艺术,在技巧上请求很高,演唱者既要本人料理,又要把生、旦、净、丑各类角色的腔调,性格、表情刻划出来。固然是一人独唱,但所形成的戏剧氛围却好象有许多人在同台唱戏一样。所以,四明南词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民间曲艺。
2008年开端四明南词入选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目前公示期已完毕,正报国务院审批。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四明南词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由于词章华美和曲调文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观赏,普通不进入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演出唱。据老艺人讲,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宁波,并在白衣寺章状元家住过。听了宁波文书,乾隆非常赞扬,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因而“宁波文书”改为四明南词。明末清初,有一批情投意合的文人,组织了相似票房方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曲调、节目停止研讨。清道光年间,南词非常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四明南词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等。四明南词众多曲调,多被甬剧和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吸收和消融。
随着时期的开展,曾经辉煌一时的四明南词正面临着严重的消亡危机。由于种种缘由,原有的四明南词演员纷繁转业,后继乏人,仅存的几位老艺人也都年逾古稀,抢救四明南词已是十万火急。
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联对四明南词等本地民间曲艺停止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成立了曲艺音乐集成编委会,汇编出版书籍材料,引见有关四明南词历史渊源、曲目、音乐、机构、人物等内容;成立了宁波市曲艺专家委员会,对四明南词维护工作展开论证、研讨等;树立起完善的民间文化艺术档案,摸清了还健在的老艺人生活、身体情况,做好艺术抢救工作等。
为进一步维护四明南词,目前树立了有专家指导的“四明南词抢救维护指导小组”,并制定了五年维护方案。依据方案,将继续对四明南词作包括文字、史料、音乐、视频等在内的专题调查,控制一切四明南词艺人的材料,确认、命名四明南词若干传承人,保证传承工作顺利停止;成立四明南词示范性团队,树立传承基地,排演代表性书目;创办四明南词学问、观赏系列讲座,举行四明南词进学校活动,制造四明南词电视艺术片;深化展开四明南词理论研讨工作,树立完备的四明南词数据库。
八、宁波菜烹饪技艺(东福园宁波菜烹饪技艺)
“中华老字号”东福园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徽州人吴子昭集资6000银元在东门口、面临三江口开设菜馆,取福如东海、不祥之意,定店名“东福园”。东福园饭店将海鲜引到徽菜中,经过不时的探索、创新,一改传统甬菜一次性放好调料的简单烧法,一道一道地停止精密加工,使色、香、味更为讲究。在不时的交融与创新中,名闻宁波的东福园推出了冰糖玉燕、火踵金钩翅、花菇辽参、清炖鲥鱼、冰糖甲鱼、青鱼划水、雪菜大汤黄鱼等宁波十大名菜。
九、寿全斋中药文化
宁波寿全斋药店创设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开创人为王立鳌和孙将壳(后孙退出,由王氏独家运营,代代相传,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股份制企业等,现为民营公司),原店址在最繁华的今中山东路56号。该店以其种类齐全、加工精良、服后能让人中途夭折而名《寿全斋》,当时还特延请了翰林杨亨泰书写了贴金匾额(店名),迄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是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的百年老店。
寿全斋中药以其名副其实为目标,遵古法炮制为典律,采用紫铜锅、铁船、锡盘、瓷盅等等的古工具,精制各种膏、丹、散、丸、露、饮片、补酒和其他药酒,如“十全大补膏”和各类补酒、“水眼药”、“鹅毛管眼药”、“小儿退烧膏”等等,其共同的制剂办法和严谨的运营作风可概括为四个字:“正、证、精、真”。即:进料做到药源路正,储运做到质量和种类保证,加工做到道道精密精心,撮药做到味味认真”,二百多年来在宁波民间和同业中享有盛誉,故虽然历经曲折,但至今依然是宁波人心中一著名的大药店。
但是,古老的中药制剂请求高,炼制的办法和程序复杂,面临传承的窘境。该店已在采取加大投入、加紧培育承传人、将名店名药和名医有机地交融起来等积极措施,,发扬光大着国医国药,让“中华老字号”更好地效劳于社会,效劳于群众。
十、海曙区春节风俗
祭灶
农历的十二月廿三,海曙区人称之为“小年”。听说这天是灶君菩萨华诞,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华诞,海曙区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其实,“祭灶果”是海曙区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不祥”。
海曙区人春节风俗
谢年:祈求岁岁安全,年年有余
谢年也有称为“送岁”或“送年”,是一年来祀神仪式中最盛大的。于桌上供着年糕、水果、茶叶、酒等祭品。海曙区老话:“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拣黄道。”所谓“拣黄道”,就是选择黄道吉日,打扫大堂,桌椅及盛祭品用具一概用糖水洗濯,时间多在午夜,以取其静。
“谢年”是一种祭奠活动,意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团团聚圆、风调雨顺、年年安全、岁岁有余。相传,在海曙区,明代至清初,谢年只要官府和富有人家举行,普通百姓常常只在自家做年夜羹饭祭祖,表示不忘基本。清末民初,海曙区人出门做生意的人渐多,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于是,谢年这一风俗逐步传播开来。
谢年典礼有一整套严厉的规矩,每个细节极为考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红盘”,富有些的人家用锡盘的,称为“银台面”。祭奠由男主人掌管。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普通是六色,由于六预示不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
第一排摆着酒水,中间供香茗六杯,两旁各放六杯黄酒,共十二杯,酒杯代表十二司月之神,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都有酒喝,倘若本年有闰月,左方增加一只,共放十三杯。
第二排是六色糕点:有金团、印花年糕、甩子糕、发糕、千层糕、糖果等,表示生活高快乐兴、甜甘美蜜。
第三排是六盆水果,主要为苹果,寓意“平安全安”;甘蔗,表示“节节高升”,“越老越甜”;金橘或橘子代表“黄金满屋”;香蕉意味生活香甜;寿桃表示“长寿百岁”。
第四排摆七牲大盆,有猪头、条肉、公鸡、鱼、鸭蛋、猪肚、鹅、蟹等。中间放一大盆猪头,也叫“利市头”,表好运、自始自终;整刀条肉意味生活“头头是道”;公鸡司报晓,表“风调雨顺”;大黄鱼或者眼睛上贴有红纸的活雄鲤鱼一对,鱼头朝里摆放,表示“年年有余”,也有挂在供桌桌档的,以防跳动,祭奠典礼完毕后放生,表示“鲤鱼跃龙门”。鸭蛋寓意为“元宝蛋”;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旁边列放烤麸,寓意“呼呼响富起来”。还有“四盘调和”,即调味品四碟:盐、黄糖、酒、葱。
第五排是年糕、烤麸、豆腐、粉丝之属。豆腐谐音“头富”(首富),粉丝寓意“短命”。
谢年的程序,普通是先放好祭品,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支花炮。祭礼约一个时辰,其间筛酒三巡,祷告全家安全,福寿双全、六畜兴隆、五谷丰收。
祭奠完毕,便邀约亲邻和家人聚宴,名为吃年夜饭。
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
农历十二月月末是大年夜,又称“元旦”。海曙区老话“会会七月七,吃吃年夜饭”,阐明海曙区人的年夜饭情结不断根深蒂固。
海曙区人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考究,少不了传统甬式菜,荤菜常见的有酱鸡、鳗鲞、红膏炝蟹、熏鱼等。素菜常见的有香菇、春卷、木耳、烤麸、黄豆芽、金针菜、藕节、年糕、黄金糕等。
年夜饭的菜肴除考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海曙区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义是“缸缸满、甏甏满”,饥寒交迫的意义;海曙区商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节寓意“节节高,路路通”。
早先在海曙区人的年夜饭里,全鱼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后来慢慢变成了熏鱼,寓意“吉庆有余”;“荠菜春卷”过去排队供给,“荠菜”与“聚财”音近,“吃个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来。黄豆芽形同如意,被称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万事如意”;黄金糕充任“金砖”;韭菜取“韭”“久”谐音;香肠,谐音“香、长”,是海曙区老百姓年夜饭上必备的冷菜;豆芽加荸荠,意味如意算盘。
老海曙区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以上,由于海曙区人把“十二”视作一个不祥的数字,意味一年12个月均安全顺利,“月月红”、“月月有余”。无论再加几道菜,桌上的菜必需是双数,这样才吉利。年夜饭冷盘热炒,花色繁多,应该渐渐享用,越慢越好,取意“持久”。年夜饭中的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乱说话,要讲吉利的话。年夜饭吃完后,晚辈要给晚辈送压岁钱。
吃年夜饭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意味团聚的热火朝天的火锅,海曙区人称火锅为“暖锅”,“暖锅”给人的觉得是“生活圆满红火”。旧时海曙区有一个颇具中央特征的谜语:“荤菜夹素菜,海曙区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老底子大户人家用的是紫铜暖锅,会占领桌子很大一局部的大暖锅,里面放上蛋饺、肉丸、鱼丸、粉丝、油氽肉皮、年糕等,鱼丸、肉丸和虾丸取意“三元及第”、“阖家团聚”之意,再加进高汤;主食为汁水青菜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来年油水多之意。
吃年夜饭要全家老小一同上桌,不能落下哪个人,意味着团团聚圆。假设家庭成员元旦夜赶不到或不回家过年,桌上也要给他准备碗筷、酒杯,并倒满酒,盛满饭,视作人齐无缺,全家团聚。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要赶回家中聚会。过去,年夜饭之后,小孩们提着灯笼,到祠堂里去看戏文。1983年以后普通都在家里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十一、海曙区节日风俗
1、清明
清明为祭奠之日,前后3天。海曙区旧时清明节,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风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要戴柳枝编的帽子,寓“思青(亲)”之意,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
海曙区风俗重祭奠,特别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故里上坟。旧时,上坟季节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
上坟时,肃清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安全、兴隆兴旺。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力争上游,俗称“抢麻糍”。
清明节的麻糍,请求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
普通人家也有轮番上坟的,但祭奠没有如此考究。祭物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普通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再烧一点饭。
2、元旦夜,大堂或入口处贴年画、春联、不祥字。特别要留意的是,海曙区旧俗中的“福”字不能倒贴。福若三畜五畜,屠宰鸡鹅应留意尾部留有几根长发。鲤鱼必需活着,在祝愿完毕时被释放。
3、中秋节,海曙区一带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期间还有请月姑、烧斗香、龙舟竞渡、放船灯等活动。
4、元宵节,农历正月十四晚上,瑶西瑶北边的农民们系上火把,用害虫照亮他们的地步。女人有约请“浴室里的女人”的风俗(厕所之神)。瑶南山有祭奠“仙女”的风俗。
十二、海曙区丧葬风俗
同中国许多中央一样,阿拉海曙区人对丧葬事宜也是格外的注重。过去老海曙区人从人临终前不断到过周年,种种布置都细致入微。这绝不是如今那些包办白事的在车上给你吹喇叭、扔爆竹随后乱来些盛行歌曲啥的胡闹。
由于年代长远,许多老风俗早已消逝在人们的脑海中。我只能回想自已所见到的那些,有遗漏的请读到这篇博文的民俗研讨者指点。
在人到了一定年岁后,会首先布置自已的寿域。有经济条件的人会请懂行的风水师择墓地,好的风水预示着子孙后代的昌盛。做好的寿域,假如还没有进穴的话、其墓碑上的“寿域”两字要涂以红漆以示空穴。到了日后墓主人进穴后,这“寿域”两字才可改为黑漆。普通夫妻合墓,假如其中一方还健在的话、生者一方的墓碑名字涂红漆。红代表在世、黑代表亡故。
寿衣也是提早准备的,绵绸制品为主。颜色以深蓝、深灰、黑色为主。上面绣各式花纹,针线细腻。寿鞋鞋底白色,印有花朵一枝。鞋面以绣动物图案为主,材质布料、各式颜色。
人在弥留之际,其子女普通环绕床前、家中小辈则跪于榻前,此为送终。人在咽下最后一口吻前,长子扶其坐化、听说这样灵魂可升天。送终以家中子女孙辈全部到齐为最佳,以示“福气好”。此时门口外可烧锡箔,好送些亡魂去阴司路上的盘缠、及赠些前来押送亡魂上路的阴间解差们的辛劳铜钿。人亡故时的一刹那间,家眷必需嚎哭。否则按海曙区的说法、亡魂下一世投胎后会变哑巴的。
接下来的步骤是给死者理发剪去手脚指甲,尽量认真些、干洁净净。一切妥当后,由家眷给死者换上寿衣寿鞋。
以前的墙门里,停放死者遗体的中央普通为前明堂。老宅院里以前明堂的中央为最宽,也易于办红白之事。取木长凳两条,按床的两头长度间隔摆好。随后选院子中厢房的门板卸下搁于两条长凳之上。先铺草席于门板上,再从死者房间移出遗体前来停放。移尸时长子抱头、次子扛脚。遗体摆放终了后,盖红色白边重被一条,其脸上要以白布遮掩。死者脚后的床下,要放一只大碗、碗里倒上菜油、取粗白棉线一段置于油中做灯芯,点上火后就是盏菜油灯。在由门板搭成的停尸床四角固定短竹竿以搭帐子之用,帐子罩住整个停尸床、花圈围在床的周边、搬八仙桌一张至床前做供桌之用。供桌上放茶水一杯,左右两边各点白蜡烛一枝、中间插香。供物以红点馒头为主、也可掺杂斧头糕、米糕、油包等。
人一过世,便要请来念佛婆婆来超度。普通来的都是四位,分四个角坐在紧挨供桌的一张桌子上。给她们每人一个茶杯上好茶,念佛婆婆拿出钹、木鱼、经书等法器开端念经超度亡魂。一边口念金刚经、地藏经,另一边手里不闲着折些锡箔、金块而且偶然还要敲打钹和木鱼。她们从早念到晚,只要为数不多的间歇时间。而在此的间歇些,主人家要提供她们素的饭食点心。
海曙区这边,死者在家普通停放三日、五日、七日。按每家经济条件和气候变化各自而定。我阿太当时是停了五日,十月初秋的天气,所以床下得隔段时间就要改换放在大木桶里的冰块。我们家眷要在脖子上挂条细麻绳,手臂带黑纱。过去土葬时期,要装棺入殓。轶群他阿爷过世时我见过那种大棺材,厚重的矮壮、涂满的黑漆、摆在堂前更增加了份压制感。普通装棺都是轻放,稳稳妥当的把死者放置棺内。生前随身的物品也会一同放进去陪葬,死者入殓后的下一步就是盖上棺、随后木匠用榔头敲着把钉子给封上出殡至墓地安葬。
火葬的出殡我是见过的,去殡仪馆的路上汽车每过一座桥时家眷就得唤着死者的称谓喊一声“过桥了”。进了殡仪馆后,有后门关系的人普通都想方法赶头炉,由于这样子孙会旺。死者送去火化的时分,家眷要在旁边喊“火来了,快跑!”这样听说死者的灵魂能得以逃脱火海。我曾听说过,有家人忘了给死者喊、结果火化后死者托梦来说自已给烧得好痛。
进穴时,长子捧骨灰盒、次子捧遗像、孙辈要在旁边打把黑伞遮住它们。普通都是至亲送上山,入穴时放鞭炮、还要把供的馒头糕点等撒放到周围的墓地。封墓门覆土墓顶送葬回来后,进自家门时要跨过门前点燃的稻草堆,俗称“燂草马”。死者停放时睡过的草席也要一并烧掉。
死者亡日算起,每隔七日要做一次祭奠羹饭,谓“做七”。从头七不断做到七七。其中五七最重要。五七是死者亡魂回家的那一天,从黄昏起家眷就得准备妥当。我记得是在供桌下放一个馒头,死者生前睡过的床边要放一双鞋、一个倒上水的洗脸盆、一条毛巾、床上要铺好被子。
从七七做完后就不用再做七了,所以称为断七。七七由念佛婆婆们做个车具柜子,竹子架外面糊上纸样子像个钱柜,里面放满折好的锡箔,由纸制的锁把它封好。由两个纸人扛着,而这个车具柜子上也会堆些锡箔,这是送些那两个扛柜纸人的工钱。另外有个纸封袋,里面放着钥匙要来交给阴司里的亡者用它来翻开这个柜子取钱之用。这些都会在做完断七后一同被烧掉,这样才干送到阴间里去。断七后,家眷才能够去他人家走亲戚访友还有参与婚礼等。
不断到百日这天,死者停尸的帐子才干被拆下来。再随后便是做周年,要做完三周年为止。在这三周年里,家眷扫墓必需是正清明里去上坟,过了这三年后才可在4月的其它时间里布置扫墓。
人的生和死同样的重要,当他们过完人生的站头、我们祭奠一下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尊崇。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亲人寄予的哀思也只能从这些繁琐的风俗中来表达............
十三、海曙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宁波汤团
亦称宁波猪油汤团。主要作料为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桂花等。采用吊浆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熟研末,参加猪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馅心;以水磨粉为皮坯,包入馅心搓圆,置沸水锅内煮熟后,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红绿丝即成。特性是,色青丝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
2、苔菜拖黄鱼
需选取新颖黄鱼洗净,斩头、去尾剔骨,取肉待用;用精制面粉和本地产的苔菜粉作料,调成糊状,将鱼肉挂糊,炸成金黄色楷杷状即可上盘。黄鱼和苔菜都是本地特产,风味共同。此菜具有软糯鲜嫩,且有苔菜的幽香味,食时蘸醋更佳。
3、火臆金鸡
以全鸡入菜,配以佐料,营养愈加丰厚。火踵全鸡,具有鸡肉酥嫩,汤味鲜香,外形美观,原汁原味
4、宁式鳝糊
宁式鳝糊的做法十分简单,只需依照菜谱步骤一步一步您来一定会享用到一道美味菜肴,宁式鳝糊是中国菜系浙菜菜系中很有特征的菜式之一,宁式鳝糊以鳝鱼为主要资料
5、黄鱼鱼肚
红绿黄白,状如豆腐,糯嫩鲜美。实为鱼膏。古时又称“冰鱼羹”。听说秦始皇到宁波时曾吃过此菜。此菜制造是将鱼片爆后,一并放入酒、盐、汤、鱼肚、味精等,即用湿淀勾芡而成。出锅时再撒上火腿末、葱末。
十四、海曙区著名景点
(一)诚应庙后殿
诚应庙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梅梁桥村何家自然村,清代建造。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及两过廊组成,因年久失修,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均已损毁撤除,现存建筑均依照原始格局建造,但柱础石仍为原始遗留物。诚应庙后殿则保管较好,殿内构架大都为始建时所遗留,后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五柱七檩,在明间的空中上铺有一块石板,上雕麒麟与凤凰,雕琢精巧。后殿天井左右设过廊,面阔三间,三架梁进深三柱五檩。诚应庙后殿局部木雕精巧,五架梁下设随梁坊,之间有一块蝙蝠木雕。檐柱施龙头牛腿。在后殿的天井内有一个石质香炉,三个香炉脚上雕有狮子,炉鼎用于插香,上方雕琢已风化,难已识别。
诚应庙后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鄞西区委展开公开斗争和反动志士聚会的场所,是鄞西党组织发起群体,组织武装,以待机遇,展开对敌斗争的红色据点群之一。是留念我党指导的这一地域抗日游击战争的留念建筑。
现该殿总体情况保管较好,建筑高大宽阔,雕琢精巧,风貌照旧。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二)灵威庙
灵威庙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龙溪村潘溪自然村,依据现存建筑构造剖析为清末民国时期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四合院式。门厅面宽五开间,左右设厢楼,用四柱,前柱为石材,后柱为圆木。天井设有戏台。后进为正殿,五开间,明、次间梁架四柱十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穿斗式构造,厢楼三开间。正殿东西各开一门,原正殿到厢楼有梯。
灵威庙格局规整,保管较好,建筑高大宽阔,用材粗大,做工讲究,牛腿、雀替等雕琢石榴、佛手等,且有明显中央特征,文物价值较高。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三)鹿窠洞桥
鹿窠洞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原杖锡寺大门前),200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桥上未见其桥名及详细年份记载,有关史料亦无记载。
该桥为高拱单孔平桥,整座桥梁用长块条石叠砌而成,总高5米,拱券高4米,桥面宽4米,跨度4.6米。南北向横跨于百步溪两岸,南通百步阶,北为原杖锡寺遗址。杖锡寺创立于唐,宋天圣四年(1026)天童寺僧修已来山主寺,遂成禅林,现遗址四周留有许多宋代-摩崖石刻及古迹。该桥地处杖锡寺山门之南,古时为杖锡寺的主要通道,经有关专家依据该桥的建筑作风及其四周天文环境的保管情况推断,疑该桥为宋代所建。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四)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崔岙村,为反动烈士崔真吾于1929年创立。
校舍主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占空中积153.9平方米,上下各有四个教室,正中为校门。门面屋顶呈三角形,正中塑圆形校徽,徽面下为奔腾的樟溪,中为挺拔的高山,上面是红色五角星,意味红星启明大地山河,以下横书“鄞县启明小学”五个篆体大字。主楼的右侧有前后两排平房,分别为教员寝室和办公室。
崔真吾烈士(1902一1937),参与过五四运动,曾在鲁迅先生支持下,与崔绍立、柔石等先后兴办了“樟溪学社”、“泱泱社”。编印“朝花旬刊”等。译著甚富。1937年在广西惨遭白匪杀害。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成为反动联络点,当时李敏同志就在启明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停止反动工作。
2005年5月启明小学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五)“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确实切年代的记载。。
镌“四明山心”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间隔为0.1米。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期,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讨,以为是宋时镌刻。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六)金朴墓
金朴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金庵基山之南坡,墓建于明代。
该墓及墓前石刻毁坏严重,但墓道及墓葬型置保管水平相对来说较完好。依据遗址实地调查状况来看,遗存墓葬共为三穴,墓后围墙保管完好,东西长7.8米,高1.65米,墓葬三面的石柱、石板均用荷叶纹装饰,雕琢精深明晰。墓道内遗有二道牌坊和三个拜台,二道牌坊均残,各存牌坊柱二根,柱形为方形抹角,上留有卯口。三个拜台的长度由前至后,分别为6米,5米,4米。八字墙门台基保管照旧,前为放置石像生的神道,该神道长约80余米,宽约15米,在神道左近的坎上,仍能见到遗存的墓前石羊、石狮、石马、坤石、石栏板等残件。该组石像生神态生动,形象真实,雕琢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程度。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七)汪思温石刻
汪思温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外燕窝山,1995年,在村民谢君叶家中发现《王氏幽堂记》后,并调查得知来自燕窝山的汪思温墓道。1998年,该墓志铭由谢君叶同志捐献给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库藏,该墓志还入选了《鄞州碑碣精品集——碑铭撷英》。汪思温卒于1155年,详细该墓道石刻能够推算到约1150年。
现存墓前石刻三件,一件石龟趺残长1.40米,宽1.10米,离土高0.50米,背部有槽,曾是插碑之座。该龟背纹采用三条阴刻线托出二条阳线的“双线六边形连环龟背纹”刻法。另一件埋于土中,位于残龟相对方向的西侧,可能完好,为防被盗,故不开挖。残龟向北7米处有一对武将,其中一个已剩上半身,高1.20米,宽0.74米。头戴凤翅耳战盔,身穿鱼鳞片铠甲,双手握剑,威武古朴,但表情平乏。
汪思温墓坐南朝北,三面环山形似燕子的窠,山名曰:“燕窝”。墓由解放初期被毁,从遗址测得神道长约100余米,穴于山腰,已毁。现只要一些零星石象位于岙中平缓处。
该石刻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八)严嵩山墓道石刻
严嵩山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水库内,系南宋墓前石刻。
该墓道坐北朝南,墓穴已毁,墓道内尚遗有文臣、武将、石虎各二件,石马(头部)一件。文臣高冠长袍,手捧笏板,恣态庄严持重。武将戴盔披甲,双手握剑,形象端严威武。该组石刻造像雕琢细致古朴,身体比例匀称,形态逼真传神,显现出古代工匠精深的技巧和独到的艺术作风,是我区境内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的精品。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九)红石岩牌坊
红石岩牌坊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山之山岙,明代建筑。
该牌坊为二柱一间“廿”字形构造石牌坊。坐北朝南,立于山岙之平地上。通面阔2米,柱高2.76米,断面31×31厘米,其中抹角边长6.5厘米。比例粗壮,柱头上留有卯口,上部石构件已荡然无存。
两柱之间用阑额,阑额高31厘米,厚11.5厘米,阑额左右两侧出头处的石刻已遭毁坏。
依据当地天文环境及牌坊的形制剖析,该牌坊应为墓前牌坊。2005年5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鄞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原址
鄞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原址原为蜜岩小学(经二小学),由村民应文生与其儿子应桂馨在晚期独资兴办,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学堂。1941年,宁波陷落,日寇占领蜜岩,以这所小学为驻地,学校的设备和教具被严重损毁。1942年春夏之交,日寇撤离蜜岩,学校再次复课。秋天,中共党组织派公开党员陈洛宁来学校任校长,组织师生展开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5月2日,鄞县民主政府在此召开县政府成立暨县长就职大会。1949年夏天,宁波解放,1952年,学校被国度接收,改为公立。
该原址见证了鄞县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为了自在幸福而斗争的历史场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7年8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一)天兴庙碑记
天兴庙碑记保管于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上段自然村天兴庙内,刻于元大德三年。该碑全高1.80米,宽1.03米,厚0.13米,由礼部尚书王应麟攥。碑额为“庙记”两字,撰书,字高与宽均为0.12米,整篇碑文均为行楷书就,字高0.025米,宽0.24米,共16行,记叙天兴庙建庙缘故。
该碑记历史长久,由我县名人宋礼部尚王应麟书就,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7年8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二)汪秀林墓表
汪秀林墓表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清坑岙庄家溪公墓地内,省祖亭明堂西侧。全碑高2.23米,宽1.11米,厚0.17米,阳面上题“秀林汪君之墓”六个楷书大字,上款为“庚申孟东月”,下款为“郑孝胥题”。阴面为汪秀林墓志铭,由慈溪钱罕书,童弟德撰。
汪秀林墓表保管完好,且题字者多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名誉,2007年8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三)曲辕坊
曲辕坊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星光村庙桥东,牌坊坐南朝北,依河就势。东、南、西三面村庄民宅环绕,牌坊荫于其中。北面地势开宽,前约10米处为鄞州三大塘河之一的南塘河,樟柳成荫,碧水泛波。该牌坊为二柱一间一楼石牌坊,通高3.28米,通面阔2.70米。牌坊石料采自鄞州区西部鄞江产的小溪石。牌坊顶面现只剩整块长方形条石平铺的方式,石柱为正方抹角方式,断面28×26厘米,其中抹角边长4厘米,比例粗壮,柱头无卷刹,其顶部直托牌坊屋顶。柱头用阑额并采用与下枋相衔接的方式,屋顶、阑额及石坊三者的断面呈“T”字形。阑额、下坊均无出头,用榫卯构造与石柱衔接。下枋离地高约2.30米,阑额正中横书“曲辕”二字。上款“里人沈九畴题”,下款“清乾隆十三年众杞记重建”,文字漫漶不清,但依稀可辨。
该牌坊历代志书均无记载,四周古建筑物荡然无存,但迄今为止完好无损,昂首挺立在周围民宅之中,2007年8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四)狗颈塘
狗颈塘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车何渡村北渡自然村,是它山堰下游配置工程,起着隔江河阴咸淡之作用,外受江潮之冲,内障大湖之流。因其形如狗颈,故曰“狗颈塘”。自建塘以来据“水利志”记载,历经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十一年3次大修,现基石结实。现存河塘长约645米,全用长条石堆砌,石条参差有致。每约2米有石钉紧扣,路面条石长约二米宽0.5米,用凹凸形扣住。
狗颈塘目前仍是紧要之地,因江河之距太狭,虽已有皎口水库,但江潮逼冲仍然凶猛,所以该塘仍有深远意义,2007年8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五)陈君墓
陈君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应山村朱家庄自然村,菩萨山的半山腰,系陈辛耕与陈志贤的合葬之墓。依据墓碑记载,为一座民国墓葬。墓坐北朝南,墓室成半圆,封土高约2米。墓室前墓碑有2块,左右并列,上面阴刻墓主人的名字。墓志铭位于2块墓碑之间,梅园石雕琢而成,全碑高1米,宽0.6米,楷书阴刻字体,全篇共30行,16列,431个字,详述陈辛耕与陈志贤生平事迹,落款为中华民国十四年沙文若书。
陈君墓志铭保管完好,碑文作者沙孟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2007年8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六)白云庄古遗址
白云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空中建筑已毁,主体坐西朝东,仅由前窄后宽四座平台构成,平台落差达2米,占空中积1882平方米。原主体建筑位于第三层平台,呈北高南低的规划,现仅剩前檐和天井条石保管较好,最长4.50米,最短1.37米。
“万氏自万斌至万文,三世四忠。”军人世家,万邦孚(1544-1628),受父万达甫之教,后袭世职为宁波卫指挥佥事,官至副总兵。其子万泰(1598-1657)始“弃累代戈矛之传,以文史代驰驱。”创始明末清初宁波文学习尚,“谢绝交游,课子八人”,即对“斯年、程、祯、昌、选、大、备、同”八子的教导,世称“八龙”。明、清更替,又蓬万泰逝世,而山居白云庄慢慢冷落。
白云庄古遗址的发现丰厚了白云庄这一文化的内涵,为研讨白云庄的演化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历史价值较高。2010年9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七)溪隐庄古遗址
溪隐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水井底隔山土地堂。依据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范钦评传》载,范正辂葬鄞西水井底溪隐庄,土名隔山。范钦《天一阁集》有“溪隐山庄”诗多首,庄后有范正辂墓,范正辂正是范钦的后嗣,所以溪隐庄无疑是范钦官场失意后的隐居之地。现溪隐庄空中建筑已毁,但遗址仅存的地基遗存已足够证明这里曾是庄院。今可见遗址中有前后三个基址,且后挡土墙较高,墙下中心有水池,整个遗址占空中积约1365平方米,现遗址外表已改为竹林。
《明实录•世宗》卷四百八十九页载:“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壬子……吏部覆言:‘钦被劾,罪当行勘;伊志履任方新,当责其后功’。得旨:‘伊志留用,钦回籍听勘’。”那时范钦才55岁,而从兵部“副尚书”级别时被人诬害落职,虽未正式定罪而“回籍听勘”。这是范钦在官场命运中曾经遭到足够的伤害,因其还是年富力强时期,在不甘心中找到了这处山中的隐居之所,后来又在城中建起了草堂并成为今日的天一阁藏书楼。又据《桃源乡志》记载,原溪隐庄是在南宋初期的臧氏将禅师庵改成溪隐庄,后来臧氏历以发迹,做官在外,由于臧、范历有交情,范钦就将臧氏的溪隐庄买下隐居。其后嗣范正辂就葬于庄后,证明清时的溪隐庄已慢慢没落。
溪隐庄遗址的发现关于研讨宁波天一阁范钦的阅历是处不可替代的实物遗产,也对臧氏家族的研讨提供了新的题材。2010年9月被发布为鄞州区级文物维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十八)茅镬古村
茅镬(huò)村原来周围茅草丛生,潭水明澈,山上有形似镬盖,由此而得茅镬村村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却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佳誉。这里生长着90株400年以上的古树,那一片古树的根,拱出空中,错综复杂,似是诉说着历史沧桑,生命变化。
茅镬,一个很生僻的名字,或许好多人还不晓得镬字的读音,辞海里对其的解释是我国古代炊具,无足的鼎,与如今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而又有一种说法镬是一种古代运用的农具。
古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西部的四明山上,与天雷坑村、低坪村相邻,过低坪村就是四明山山心——杖锡了。据《四明严氏宗谱》记载:余家相去十里许,有茅镬严氏者,其先世本姓庄,因避汉明帝讳,改姓严。后嗣由杖锡迁居茅镬,数百年来子孙繁衍。
翻山越岭来到茅镬村,首先映入视线的便是村口那一片生气勃勃、荫可蔽日的参天古树群。这些古树有松树、枫树、香榧和银杏树等众多树种,虽说年龄最大的曾经风吹日晒了600余年,可仍然枝繁叶茂、保管完好,树高均可到达四五十米左右,每棵树都需求三四名成年男子才干抱拢。最神奇当属村口一株不知名的古树(树直径大约1米),别看树干中间曾经全部烂空,从树底部的洞探进头能够隐约望见天空的光亮,可树冠照旧枝繁叶茂、生命力还很旺盛。
小山村自然资源丰厚,具有金钱松(27株)、银杏(3株)、榧树(54株)、枫树(4株)等古树96棵,树龄在400至900年的有52棵,其中最着名的一棵被称为“万木之冠”的金钱松,树高51米,树围4.2米,树龄约500年,其树围和立木蓄积量为全国之最。2006年5月被评为“宁波市十大绿色新景观村”。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村里有个族人,由于家庭变故,想砍树卖钱,另一族人为了维护树木,就出钱买下了大树的一切权。后来,又有人想砍树换钱,幸亏有两位好意的族人出钱买下大树。这一次,买树人在村旁立下了“禁伐碑”,落款时间是道光年间,碑文中对如何维护村中树木作了细致规则。
(十九)天一阁·月湖景区
天一阁·月湖景区位于宁波市中心肠段,由天一阁博物馆与月湖两大中心景区组成,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景区历史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深沉,有各级文物维护单位、点50余处,国度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3个。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城名胜半归湖。月湖水域面积9公顷,古称西湖,亦曾称鉴湖,历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浙东邹鲁”的佳誉。月湖初辟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筑它山堰将水引流至明州(宁波)城,瀦日月二湖,处理旱涝与城中饮水,跳动了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的脉搏,也翻开了月湖风雅的传奇篇章。
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于月湖延聘名儒“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四明学风为之一振,浙东学术自此萌芽。元祐年间(1086—1094),知州刘淑、刘珵相继大修月湖,构成“十洲”胜景,与三堤七桥交相辉映。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于月湖建高丽使行馆,月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绚烂明珠。
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明州接近京畿,宗室能臣相继来此主政。在“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运营下,月湖诗社林立,书院、藏书楼次第矗起。“淳熙四先生”讲学月湖,构成以道德立身、育人、行政的“四明学派”,浙东学术步入鼎盛时期。四先生继承开辟了心学开创人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成为沟通陆学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学之间的桥梁,在心学开展史上有着极端重要的奉献。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月湖西岸,兵部右侍郎范钦建成天一阁。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傲然耸立四百五十余载,书香文脉不绝。明清之间,浙东学术更为辉煌,月湖构成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浙东学派。浙东学派开创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月湖边讲学,广收弟子,生活于月湖岸畔的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成为浙东学派重要代表。浙东学派重时令,其时月湖成为浙东遗民诗人大方悲歌之地。浙东学派提出的“工商皆本”思想,使中国第一商帮——宁波帮横空出世;“经世致用”的理念,更使宁波成为著名的“院士之乡”。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水域面积为9.6万平方米,因湖面圆处象满月,曲处似眉月,故称月湖。去年3月,海曙区在浙江省率先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协作)形式启动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经过整治,月湖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IV类水质规范,局部水质指标曾经到达地表水水质规范中III类。
古城悠悠,历史迤逦而行。今天,天一阁·月湖5A级旅游景区的创立,将进一步提升“书香宁波”和“诗画浙江”的内涵,使我们今后多了一个可为之执着守望的肉体家园。
引荐景点道路:
天一阁·月湖景区
天一阁博物馆: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北书库——天一阁藏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百鹅亭——凝晖堂——林泉雅会馆——麻将来源陈列馆——花轿厅——秦氏宗祠——天一阁书画馆——状元厅——南园——水北阁——范氏余屋——司马第
天一阁·月湖景区
天一阁·月湖景区
月湖:月湖记忆广场——范宅——水则碑——银台第——宝奎庙(明州与高丽交往史陈列馆)——卢宅——蒋宅——大方岳第——玉兰林——关帝庙、居士林、贺秘监祠——院士林——杨宅(月湖美术馆)——花果园庙——月湖桥——湖心寺原址——袁宅——吴氏支祠——月坛——李宅——烟屿楼——超然阁
(二十)樟村四明山烈士墓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樟村,始建于1944年12月,是为了留念在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反动烈士,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特办和鄞奉县办共同发起,将李敏、徐婴、严培远等12位死难烈士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右前方,并在墓前竖立“抗日反顽斗争死难烈士留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军分区、宁波地域专署、鄞县人民政府在旧址兴建烈士陵园,建起反动烈士留念塔和一穴拱形圆墓,将12位烈士遗体重新移葬于墓内。后陵园及烈士墓陆续扩建、添建,现有拱形圆墓5座,长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0余具英烈灵柩,现陵园占空中积达12800㎡,并开拓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骨灰室和反动烈士事迹陈列大厅等留念建筑。
1963年3月被发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一)月湖
月湖又名湖西河或西湖,占地南北约1160米,东西约130米,四周2430多米。位于宁波市城区的西南,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是宁波市区著名的景色名胜区,该湖呈狭长形,面积约0.2平方千米。宋元年间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构成月湖上十洲胜景。十洲分别是: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此外还有三堤七桥交相辉映。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二十二)天封塔
天封塔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大沙泥街。天封塔因“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纪元时建,故得是名。”塔高60米,共14层。七明七暗,呈六角形,小巧精巧。传说入公开还有四层,宁波人有“天封塔,十八格”的谚语。据传,建造时用泥沙堆高代之。造一层、堆高一层,不断到塔顶。塔成后,再把泥沙扒掉。由于留下的泥沙很多。所以塔旁的两条街道,仍叫“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