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广陵区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行政区域面积265.36平方公里。
二、富春茶点制造技艺
清宣统年间,前身是“富春花局”的“富春茶社”呈现,经过多元化地对茶点停止变革创新,发明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且不断持续至今。2008年,富春茶点制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创立于1885年的“富春花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富春花局”开创人陈霭亭逝世,其子陈步云继承了父亲的花局,并将运营盆栽的“花局”改成了款待扬州上流人士的“茶社”。在长期的运营过程当中,构成了本人独到的饮食文化,并将这一文化根脉持续至今,不时开展壮大,成为江苏扬州的“城市名片”。
“富春茶社”首创的“魁龙珠”、经过改进被誉为扬州面点“绝代双骄”的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三丁包子”等等美味茶点,不断传播至今。
“魁龙珠”是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富春花园内自家种植的珠兰兑制而成。此茶取魁针、龙井、珠兰的前三个字合为“魁龙珠”。取魁针之色、龙井之味、珠兰之香。色泽明澈,芳香四溢,口感温和,又可解除点心的油腻,真实是富春茶点的绝佳搭配。
富春百年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案师父都对富春点心的开展作出了奉献。从点心的种类、卖相到销售形式,不时的创新使富春点心长盛不衰。许多点心的制造技艺之精巧,让人叹为观止。
富春茶点继续在产品的多元化战略上下功夫。如经过“粗改细”办法增加花色种类,如油煎饺子、开花馒头号。还会依据时令改换种类,如端阳有火腿粽子,夏天有西沙、白菜、煎饼、糖藕、双麻烧饼、蛋糕等,秋天有蟹黄汤包,冬天有雪笋包子、黑芝麻包子、野鸭菜包等。时至今日,富春每年仍有新种类面世,如裕果粉点、月宫玉兔、三鲜雪梨、沙仁锅饼、脆皮包、素什锦包、明虾杯等。
正是由于独树一帜、变革创新,数百年间,富春茶社不断长盛不衰。
三、扬州木雕
扬州木雕发端于汉代,开展于唐宋,明清到达巅峰,阅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明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开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扬州木雕是一种艺术和技术严密分离的美术方式,将绘画、雕塑艺术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木为纸而绘画,或以刀为器、以木为料而雕塑。
扬州木雕精选材质,极重刻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刀随画意,意在刀先。雕琢的刀法主要有平雕、浮雕、镂空雕、平面圆雕等,详细运用时真假分离、深浅有度、线条明晰、层次清楚,构成了淳厚、古朴、圆润、纤巧的艺术作风,尤以楠木雕的雍容华贵、凝严重气而独树一帜。
传统的扬州木雕题材极为普遍,以不祥如意、神话故事、花鸟鱼虫、文房四宝、历史典故等内容为主。大量历史遗存的扬州木雕作品中,包含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形态、人们审美观念、民俗习气信仰及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直观、鲜活的材料。
四、扬州竹刻
扬州竹刻艺术来源于西汉早期。经考证,扬州杨庙镇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竹刻《山水古柏图》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好、由扬州人雕琢的艺术品实物。
扬州早期的竹刻以皮雕为主,且受濮仲谦的影响甚深,属于写意类的作品。清代中期,皮雕渐趋精密。至咸丰以后,扬州著名书法家、画家、印家吴让之以刀代笔,参与竹刻艺术,他将金石、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技巧熔铸于刻竹之中,发明了新刀具、新刻法,创始了扬州竹刻特定的浅刻技艺。其法如在纸绢上书画,极具文人气息,在江淮间传播甚广,逐步构成了以浅刻见长的具有扬州中央特征的竹刻艺术。
竹刻技艺分雕、刻两种,雕有皮雕、根雕;刻有浅刻、深入之分。刻竹时用笔平铺直叙,徐急快慢,意随刀至,一刻而就,深浅浓淡,真假主次,别有一番笔墨意趣。
扬州竹刻题材普遍,选料讲究,构思奇巧,工艺精深。一方竹刻作品尽显作者书法、绘画、雕琢之才干,创作意境和内涵分发出艺术魅力。作品雅俗共赏,显现出小中见大、精密入微、形神兼备的儒雅书卷之气。
竹刻艺术家们以开展的目光审视竹刻的文化属性与艺术特质,探究竹刻本身开展之路,显现中国传统的美学作风和竹刻艺术品的人生价值,走进群众生活,发掘生活之情味,现代作品文化含量更为丰厚,题材更趋普遍,使扬州竹刻更具有艺术价值。
五、扬州剪纸
扬州是我国剪纸盛行最早的地域之一。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谢,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装点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好像春夏之交艳丽风光,以心旷神怡。这反映了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处,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巨匠像”回故土“省亲”,剪纸艺人作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
明清时,扬州剪纸加强了装饰性,观赏分离适用,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单花等;也用于民间习俗“仪饰”,如年节图案、喜庆图案、门前花饰、灯采花、龙船花、斗香花之类。民间剪纸艺人凭着一把剪刀,几张宣纸,百般变化,寓意多端,剪出意味不祥、如意、福寿、财喜等等把戏来。直至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艺人赖剪纸手艺营生。
解放后,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注重。1955年,成立了民间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布置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如今他们种类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度和地域,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奉献。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他从12岁起随父学艺,阅历了70多个艺术春秋,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为之写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主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1979年,张永寿被国度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巨匠称号。日本朋友称赞他为“人世国宝”。
六、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盛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根底上开展构成的曲艺唱曲方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盛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扮演。它在清代初期即已构成。传统的扮演方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叠落金钱】、【不祥草】、【满江红】、【湘江浪】等,后来主要用【软平】、【骊调】、【南调】、【波扬】、【春调】、【补缸】、【鲜花调】、【扬子调】、【杨柳青】、【雪拥蓝关】等。节目分为采用单支曲牌演唱的“单片子”和两支以上曲牌连缀或联套演唱的套曲两品种型。套曲又分为“小套曲”和“大套曲”,以【满江红】为主要曲调的套曲俗称“五瓣梅”。
扬州清曲的演唱分职业性和自娱性两种,前者在旧时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走街串巷或在飞行于内河的客船上卖艺,后来主要由专业曲艺扮演团体的专职演员停止扮演;后者多系店员、小手工业者和学问阶级的市民客串演唱,有些人以至在创作唱本和音乐曲调的变革整理方面多所奉献,还有些人做过一些理论性的整理研讨工作,如王万青即著有《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历》。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十杯酒》、《做人难》等“单片子”,《三国》、《水浒》、《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珍珠塔》、《黛玉悲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秦琼卖马》、《苏三起解》、《竹木相争》、《烟花自叹》、《老鼠告状》等套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的新节目有《刘胡兰》和《工农兵》等。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叙,扬州清曲的早期知名艺人有黎殿臣、陈景贤、刘天禄、刘禄观、牟七、金姑、潘五道士、郑玉本和朱三等。20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艺人有黎子云、钟培贤、裴福康、王万青和尤庆乐等。
扬州清曲是历史较为长久的曲艺唱曲方式,许多元明以来的古代民间俗曲,包括一些俗曲的原词,都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管。由于流播时间较长,它在传布中对其他地域的许多同类曲种产生过不同水平的影响。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缘由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抢救和维护。
七、扬剧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盛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域和安徽省的局部地域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根底,吸收扬州清曲、中央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兼并构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局部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作风安康憨厚、生动生动;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暴,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漂亮,典雅细腻,娓娓动听。扬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标准而又灵敏,颜色鲜明,个性共同,在普通剧种中较为少见。
扬剧的脚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之分,但区别并不严厉,演员戏路较宽,在唱腔上也只分男腔、女腔。各行当的扮演多从昆剧、京剧自创吸收而来,但一直坚持着花鼓戏朴素、生动的特性,生活气息浓厚。扬剧一向注重丑行和旦行的扮演,一丑一旦的传统剧目很多,由此构成了扬剧特有的喜剧作风。扬剧的传统剧目有四百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鸿雁传书》、《百岁挂帅》等。
扬剧有较高的欣赏性和审美性,思想内涵丰厚,能传达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气,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讨价值,是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近十多年来,由于遭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发作改动,扬剧观众减少,剧团生存困难,整个剧种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抢救、维护措施。
八、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扮演的曲艺说书方式,盛行于苏北地域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构成了“书词四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场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依据本人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本人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依据本人的生活阅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首创新书《飞跎传》,挖苦讪笑的锋芒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水平上反映了受压榨者的心声,丰厚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
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构造严谨、首尾照应、眉目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扮演讲求细节丰厚,人物形象鲜明,言语幽默生动。艺人在创作和扮演中还非常留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中央颜色。扬州评话扮演上擅长自创吸纳兄弟艺术的优点,注重口技的运用。其中《三国》和《水浒》是两部深受欢送又自成流派的长篇节目,说演《三国》者以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李国辉、蓝玉春最为著名且影响深广,为后世所宗法,号为“李派”和“蓝派”;李国辉所传8个弟子时称“八骏”,其中的康国华以说演孔明角色见长而有“活孔明”之誉,由他创始的《三国》说演作风人称“康派”。说演《水浒》的名家有邓光斗,以表情动作精彩而获“跳打《水浒》”之誉。后来艺人王少堂在继承前辈《水浒》书艺的同时,开展了其中的宋江、武松、石秀、卢俊义等四个“十回书”,自成一绝,人称“王派《水浒》”。
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西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和属于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长篇《水浒》,即宋江、武松、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出版了《扬州评话选》和《扬州说书选》,与此同时,还呈现了依据小说编演的《烈火金钢》、《1雪原》、《红岩》和夏耘等创作的《挺进苏北》、李真创作的《广陵禁烟记》等一些长篇和中短篇书目。这一阶段的著名演员有王筱堂、王丽堂、俞又春、李信堂和惠兆龙等。
扬州评话如今面临史无前例的窘境,演出队伍萎缩,听众老化,书场陈旧,后继乏人,生存与开展遭到严峻应战,亟待有效维护。
九、有谁晓得扬州市广陵区这块的婚嫁风俗的
我是南通人,我男友是扬州市广陵区的,那位朋友能否通知我那边的一些风俗啊!我们南通这边规矩可多了有订婚、礼金(礼金如今都要10万左右)、送日子(就是结婚的日期以及礼钱普通也要2万多),不过家具以及电器、被子都是女方家准备的。男朋友家说扬州市那边很简单的没有订婚、礼金、送日子的说法,而且买的新房要我们女方家来装修说这是规矩还要我们买电器也要去钱,扬州市区娶老婆就怎样简单吗?
一定要扬州市广陵区的,他们家说市区的和其他中央的不一样我们家没有要他家出礼金,日子钱也只要1万多而且大局部还是我去的钱,只是走了个程序
扬州市区如今普通不定婚,送日子这个程序我们这里仿佛没有,其他的和你们那里差不多,普通来说,女方假如要礼金就要买家电,以前有个说法,女方要几还双倍,被褥是女方准备的,男方有钱就不要女方装修,女方有钱能够帮男方装修,毕竟新房是给你们的。
如今都直接结婚
男方买房子,女方有条件就装修,家具家电女方买。
10万礼金,你当时卖女儿呢。不被人家骂啊。男人为什么就这么亏呢
我们扬州市比你们那简单多了
买房子
你们那边男光棍一定不少吧?光礼钱就10W?
目的:婚后生活幸福。所以谁有钱就出,否则婚后负债累累!那又何苦?
十、广陵区名人
束星北
中国雷达之父
胥昌忠
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吴大观
中国航空发起机之父
张达伍
海军英模
余友泰
中国著名农机专家
卢永宽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协作部计算机中心主任
杨声谋
中国猕猴桃王
王霞林
原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陈骏
南京大学校长
朱义泉
江苏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江苏警官学院党委书记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头桥范氏孺人
民国名医江石溪夫人
胡笔江
金融巨子
王炳松
宝应县委书记
江泽慧
国际竹藤组织(INBAR)董事会结合主席,中国林科院院长
鄂森
国际法学教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律师团”名律师
十一、扬州汉陵苑
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于1979年开掘于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
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
汉陵苑是瘦西湖蜀冈景色名胜区内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更是名胜区内的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苑内地形起伏,建筑古朴雄壮,林木葱郁、绿草成荫,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反映扬州汉文化的展现中心。
苑中展出了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的墓葬,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范围庞大,构造严谨,是全国稀有的大型墓葬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陵十景”是本苑的特征文化品牌,已建成“广陵潮涌”等景点,经过欣赏与参与,让您领略扬州的长久历史微风貌。
“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葬制,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重要组成局部。“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是指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构造。
广陵王刘胥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楠木作构件,每块企口上下参差有序,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巩固细密,宛如魔方,放错一块,无法恢复。与全国出土的十座“黄肠题凑”墓相比,其用料之大、构造之严,确为惊世之作,可谓世界之最。
十二、广陵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三丁包子
包子运用发酵面粉做成的,发酵后的面像雪花一样洁白,而且吃起来松软不沾牙。馅料是由三丁制造而成,所谓的三丁就是鸡丁、肉丁和笋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以这三丁作馅,鲜、香、脆、嫩俱备,肥而不腻。在此根底上参加参丁、虾丁的“五丁包子”更是营养滋补。
2、四喜汤圆
四喜汤圆是一道传统的小吃,糯黏可口,馅不相同。豆沙、芝麻糖、鲜肉、荠菜四种口味聚集一碗,吃到什么馅全靠猜。包汤圆的糯米皮弹糯无比,每一个汤圆个头都不小,饱腹感很强。
3、翡翠烧麦
用翡翠二字形容也不能说言过其实。翡翠烧麦,皮薄馅绿,灯光倾注其上,颇有一分翡翠透光之感。青菜为主料,精盐,白糖,熟猪油为辅,味甜润幽香。深受当地民众喜欢。
4、千层油糕
千层油糕是江苏省扬州市著名传统小吃,一层面粉一层蜜糖猪油,有桂花香气。消融的猪油混合着白糖包裹面皮的香气,一点不腻,层层相叠糖油相间,绵软而嫩。
5、狮子头
狮子头作为开国第一宴六大热菜之一,也是周总理最喜欢的一道国宴菜,更是淮扬菜系中出名天下的招牌菜。汪曾祺先生说:“狮子头松而不散,入口即化,北方的四喜丸子不能与之相比。”听说狮子头来源于隋炀帝时期,能够清蒸亦可红烧。在1949年开国第一宴当日,周总理赞誉此菜“清而不淡,肥而不腻”。
十三、广陵区著名景点
1、东关街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条街以前不只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2、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
何园旧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巨匠叠山作品,可谓人世孤本。
3、个园
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味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由于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能够构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4、古运河
古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开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全长约1764公里,开凿到如今已有786年的历史。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开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域工农业经济的开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宏大作用。
5、滚龙井
清代水井,位于丁家湾龙井巷口。《扬州画舫录》中所载:“……路西为井厅,通厨子庵,中有泉清洌”,此即为今滚龙井旧址。井上原架木棚,装滚筒,井绳两头系桶,交替汲水,今木棚架已撤除。井壁青砖砌筑,青石井栏,保管完好,现为居民生活用井。
6、板井
位于板井巷内,巷因井而得名。青石井栏,井栏已改,后配井栏上刻“板井”二字,砖砌井壁,现仍为当地居民运用。
7、大东门桥
位于大东门街东首,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明代旧城东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木构吊桥。1927年改为砖石拱桥,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长10.7米、宽4.7米。沿用至今,保管完好。
8、小虹桥
小虹桥位于北城根、南柳巷之间,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为砖拱桥,保管完好。1913年、1976年、2002年修缮。砖拱构造,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中间为石砌阶梯式,两侧砖铺。
9、如意桥
如意桥位于太--头西侧,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68)。砖拱构造,桥面长15米、宽2.7米。砖砌桥栏,上镶“如意桥”、“同治七年立”、“埂子街公捐重修”石额题记。1978年、2002年修缮。
10、迎恩桥
迎恩桥位于凤凰桥街中段,南北向横跨于漕河上,俗称“凤凰桥”,是五代、宋、无扬州城北门通衢上的桥梁,始建于五代或北宋。清中期,乾隆皇帝来巡时更名“迎恩桥”,《嘉靖惟扬志》中的宋大城、宋三城及明扬州府城隍三图上皆有迎恩桥;清雍正五年,邑人陆时达重造;1947、1952、1965年维修。迎恩桥现为砖石拱桥,保管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