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灌云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09 17:3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名字由来  
灌云建县于民国元年(1912年),因南有大川灌河、北依名山云台而得名。  
二、位置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部濒临黄海;西部与宿迁市沭阳县及连云港市东海县为邻;南部隔新沂河与连云港市灌南县相邻;北部与连云港市海州区交界。介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之间,总面积1538平方千米。  
三、历史文化  
灌云县历史文化长久。6500年前就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大伊山新石器时期的古代石棺墓葬遗址,就是先民活动的遗存,是国度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伊芦山(伊莱山)是中国商代贤相、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的隐居之地,因其在此山结茅为庐得名。  
秦末汉初,韩信下齐,项羽遣大将龙苴在境内筑垒,留下了龙苴古城遗址。  
1976年,南岗乡西岗村出土的西汉题铭画像石,1986年,伊山乡出土的隋朝黄釉四系卜仁罐等文物,均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工艺程度。  
东晋时出生境内的鲍照是当时著名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被称为“元嘉三大家”。清代著名经学巨匠凌廷堪、奇书《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均与板浦有着不解之缘。板浦“二许”兄弟中的许乔林,著作丰厚,尤以方志为多;其弟许桂林,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后人对他的第一部数学论著《宣西通》评价很高。清学者阮元将他编入《畴人传》,与中外的450多位科学家并列齐名。还有板浦人吴振勃的《筠斋诗录》、胡承珙的《毛诗后笺》,以及作品《玉燕钗》等,均名噪一时。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全县共普查144处有价值不可挪动文物点;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共普查15个大类的86个项目;整理民间文学普查记载和材料近40万字。抢救了10个传统短篇书目和4部淮海戏传统剧目。工鼓锣专题节目被列为省级维护项目,龙舞、石雕、柳编、指板琵琶等9个项目被列为市级维护项目。  
四、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之一,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创,完擅长元明,盛行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二十世纪初,灌云大伊山人马继福在河北拜名拳师李存义为师学习形意拳,并将其带回灌云。灌云地域古属海州,现属连云港市,形意拳由河北传入灌云县至今有一百多年,已有了第五代传人。  
形意拳拳法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主,以浑元桩、三体桩为根底桩法,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等,对练套路有:绞山捶、五行相克、安身炮等,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连环”命名。  
形意拳外形模仿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等十二种飞禽走兽的动作形象。请求“起如风、落如箭”,快速、稳健、紧密、紧凑,刚柔相济,近身快攻,一发即至,一寸为先。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实战搏击性强。形意拳的另一个特征是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单个传授、集体习练皆可,易于传授,合适健身。已被列入全国武术竞赛项目,近代史上孙禄堂、韩幕侠、朱国福等形意拳巨匠先后击败外国拳师,振奋了民族肉体。  
马继福将形意拳带回灌云后,只是在灌云的马氏宗族中传习,目前已有五代人习练形意拳,百年以来,不断没有普遍传播。近年来,灌云民间习武之风恢复较快,其孙马士峰、马士超、马强响应政府全民健身的号召,开端收徒授艺,逐步构成了初具范围的习练形意拳群体,他们屡次在国际、国内武术大赛中获奖;屡次参与各类武术交流活动,其影响很广。  
五、淮北盐民风俗  
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海盐场之一,地跨连云港市和盐城市下辖的赣榆、连云、灌云、响水、滨海、射阳六县区,延绵数百公里,滩涂面积约400万亩,生活着数十万盐民,构成了共同的民间习俗习气。  
江苏海盐消费历史长久,是我国海盐的主产区之一,有“两淮盐、天下咸”之称赞。《史记·货殖列传》:“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新唐书·食货志》载:“海州山海之利,盐茶为大端。”建国后,淮北盐场有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新滩、射阳八大盐场,年产盐200万吨左右,盐工数十万人。其中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盐场地属连云港市。  
淮北盐民风俗主要有消费习俗、社会习俗、生活习俗和信仰习俗。盐民的消费方式由古代的煮海为盐到明代以后的日光晒盐,控制了共同的消费工艺,构成了“八卦滩”、“结晶池”及早观风向、午观晴雨,一年捆两季、六月晒龙盐等消费风俗。盐工被称为“灶民”,吃的是“灶粮”;大盐商被称之为“垣商”;消费基地称“圩子”;管理者称“帮癝”,有着本人一套完好的社会风俗。盐民生活短少淡水,构成了夏“接天水”、冬“储爽冻”等诸多生活风俗。盐民有祭龙王、拜盐婆婆及三月三祭典娘娘庙等信仰风俗。  
淮北盐民风俗亦有本人特性。如盐民喜欢久旱不雨的“长晴天”;渔民不喜刮大风,盐民喜风,能够进步海水蒸发量;盐政官吏和盐商尊管仲为祖师;而盐民只敬龙王、盐婆婆和于公。  
淮盐消费影响深远,多年以来,淮北盐民风俗根本坚持完好,对理解盐业消费和研讨江苏沿海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时加快,盐业用地不时萎缩,盐工群体人数减少,风俗不时逸出,中央特特征淡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维护工作火烧眉毛。  
六、灌云县节日风俗  
1、春节  
春节是灌云地域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旧时从腊月十八、九开端扫尘,民谚有“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的说法。农历腊月二十三开端送灶(祭灶神)、购年货、做豆腐、蒸年糕和馒头,为孩子老人做新衣。大年三十中午,一家人聚会在一同吃“团聚饭”,午后贴春联,元旦(通称“三十晚”)发压岁钱、守岁。  
非物质文化遗产——灌云县的习俗习气  
初一同床前,先吃启齿糕,然后起床放开门鞭。鞭炮又叫“高升”,寓意新的一年高升发财。早餐通常是加糖的大米粥和鱼,也有吃汤圆之类,吃到最后碗里要留一些“残羹”,叫“年年有余”。早饭后要向晚辈磕新年头,向平辈行贺年礼,见面时互道“祝贺发财”、“新年安全”。说书、唱戏、散财神、摇仓龙、舞狮子、耍猴子、玩麒麟,锣鼓喧天,非常繁华。  
正月初五、十五(元宵节)、二十五,叫小年,通常吃饺子。先把第一碗盛起来祭祖上,然后全家人再聚会一同,美美吃上一顿。  
2、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谓天气渐暖,龙亦开端活动而万物萌动。当地人在这一天有接出门闺女回娘家、祭土地神、打仓囤的风俗,这一天通常吃荠菜饼或荠菜饺,民谣有“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筋拽拽”。  
3、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地家家户户有在门窗上插柳的风俗,中午包饺子吃,先祭祖,午后为祖先扫墓、烧纸、填坟。清明节还有“前十天,后十天”之说,祭祖、扫墓、填坟、烧纸多在前十天停止。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古称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是病疫多、灾祸多之意,故有门插菖蒲风俗,为辟邪免疫之意。为留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有吃粽子、鸡蛋和插菖蒲、艾条的风俗。  
这一天,有小孩子的人家都要用杂草煮汤为孩子洗澡,并在小孩口、鼻、肚脐眼等处涂雄黄,换上新衣服,系彩丝线,佩香袋,意为去秽祛病、辟邪化吉,故也有“娃娃节”之称。  
5、六月六  
旧为天贶节,这天早晨有吃炒面(即面粉炒熟,用开水冲泡)的风俗,中午多吃饺子,听说能够去温热、免目疾、除腹痛。午时多晒衣被,叫“晒午时”,能够防霉防蛀。传说这天午时如下雨叫“湿龙衣”,主涝,将会降连阴雨40天,故有“湿龙衣四十天”之说。  
6、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相传七月十五为三官(天、地、水)中的地官华诞,故旧时民间是日多做盂兰会(佛语),超度亡魂。  
这天,民间作为祭祖之日,故又称“鬼节”。境内盛行中午吃饺子,设宴烧纸,祭奠祖先。  
7、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居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当地人也称“八月半”。中秋节皓月正圆,人世夫妇团聚,合家团聚,故又称“团聚节”。  
中秋节,在外的人都要回家聚会。中午全家欢聚在一同会餐,晚上要吃团聚饼,还要在门前开阔的场地上摆上一张桌子,供上甜梨等物品停止赏月,放鞭炮、烧大香、对着月亮跪拜、祈求安全幸福,极尽天伦之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多沿此俗,反映出人们对美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8、重阳节  
《易经》上将“九”定为阳数,故九月九日为“重九”,又叫“重阳”。传说汉代人费长房,精法术。一日他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天灾人祸,须用降色布袋,装茱萸挂于臂,再带菊花酒,饮于高山上,可避灾难……”。故后来相沿成俗,重阳登高。灌云境内有大伊山、伊芦山等诸山,这一天有很多大众从事登山活动,当地人还有吃重阳糕之俗。  
1990年国度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为尊老、敬老活动日。  
9、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民间有祭祖、上坟、烧纸之俗,故又称“招魂节”、“寒衣节”。灌云民间在这天为死去的亲人烧纸衣,称“十月朝送寒衣”。或到死去的亲人坟前焚化锡箔纸钱。  
10、冬至  
俗称“过冬”。这一天,中午设丰富酒菜,全家会餐,晚上蒸馒头或烙饼。俗话说:“过冬吃块饼,一冬也不冷”,意谓身体强壮,能安全渡过寒天。  
11、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统称“腊八”。相传,初八日为佛教始祖释加牟尼成佛的日子。这一天,当地人用大米、杂豆,参加枣、栗、莲子等煮成素粥,叫“腊八粥”,以留念佛祖。腊八后不久即是春节,故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之说。  
12、送灶  
相传家家有灶神,凝视着人世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送灶神上天汇报人世善恶的日子。为了讨好灶神爷,各家烧香祈祷,放鞭送行,谓之“送灶”。还有用麦芽糖粘灶神画像,并在灶马(纸质供品)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的对联,反映人们“求富求安”的心理期盼。  
13、元旦  
一年最后的一天叫“元旦”。又称“三十晚上”,民间对此节日十分考究,合家聚会吃团聚饭,贴春联,扎摇钱树,清扫卫生,做好一切迎接新年的准备工作。晚间举行接灶典礼,辞岁、守岁,盼望更好一年的到来。  
七、丧葬风俗  
入殓,人将死,换上新衣新帽,谓之“换衣”。然后移于柴草、凉席铺成的冷铺。咽气后用白纸盖身、火纸盖脸曰“蒙面”。头前放生米一碗,插筷子一双,曰“倒头饭”;头前、脚后各放油灯一盏,曰“照明”,并烧花纸轿、纸马、纸船、纸车和纸钱,曰“铺堂”。亲属子女披麻执杖,哭泣尽哀,等一切近亲及表叔娘舅聚齐后向遗体辞别,即入殓封棺。  
饯程,即为死者送行。入殓后,亲属为之择日饯程,讣告亲友,届时送礼吊唁,为死者饯行曰“送盘缠”。是日,丧户向西而行,沿途撒散冥币,和亲友设宴路祭,至相当路口,一火焚之,意为送死者往西天佛国。  
发引,即抬棺掩埋。掩埋前必请阴阳先生看好风水墓地,曰“取风水”。届时孝子披麻执杖,领路先行,俗称领棺材头。亲友护送至墓地,挖坑、烘坑、安棺、填土,当晚还有复山、送火等程序。  
守孝,亲人亡故,儿女守孝,分三年、一年、百日、七七等多种。守孝期内,儿女不剃头、不婚嫁、不文娱、不放鞭炮。富者还请和尚放祭奠。清明上坟填土,十月朝送寒衣以表示孝敬和追思。  
如今,由于实行火化,一些土葬的迷信风俗大多废弃,但人死后仍保存蒙脸纸、铺堂、泼汤、送饭、送盘缠等风俗。机关职工逝世普通要发讣告,印发死者生平简介、开追悼会、向遗体辞别;设灵堂、挂遗像、挂挽联,孝子及亲友佩戴白花、黑纱,献花圈、锦、幢。火化后,骨灰送安息堂或公墓安放。  
八、寿庆风俗  
灌云地域寿庆风俗传播长远,老人60岁以上,每逢9的倍数年龄时,都会举行典礼恭喜。普通不选择整数龄,这叫“过九不过十”,同时也预祝老人安康永世,进而启迪人们对短命的追求和对老人的尊重。  
贺寿,亲友贺寿普通不送钱,而是送寿幛、寿字、寿联、寿酒、寿糕、寿桃、寿面、寿烛。但绝对不能送钟,因“送钟”和“送终”同音,不不祥,故忌讳。  
寿堂,寿堂摆设普通是在中堂悬挂《寿星图》,两边挂寿联,寿堂设供桌、点寿烛,寿庆者如是男性普通称“寿翁”,女性则称“寿母”,普通统称为“寿星”。  
短命衣,女儿为寿星做一身从褂子到鞋袜全新短命衣,寿衣要做得略长略肥,切忌做短了、瘦了,以免与“短寿”谐音,不吉利。  
暖寿,寿庆的前一天晚上,家人在一同吃面条,称为“暖寿”。  
寿仪,正式贺寿时,堂中放一张八仙桌,寿星穿短命衣坐八仙桌旁,面朝外,承受儿孙、亲友贺寿。来人一要为寿星送《寿星图》,二要送寿桃,寿桃用盘子装好,最好是一百零八个,亲友祝寿要说喜话,并有专人道好。  
献寿,儿孙向寿星磕头祝寿时,每个人都要表示愿意从本人的寿限中献几岁给老人,并用红笔写在黄纸上,作为根据,自己签字画押,拿到土地庙烧掉,称为献寿,以讨寿星欢心。  
寿筵,让寿星坐上席位置,开宴后,首先吃寿桃,然后再吃其他食品或菜肴,宾客、儿孙们要为寿星敬酒。寿筵一定要吃面条,称为“长饭”,寓意短命。  
讨寿,如寿星是80岁以上的,入席宾客、亲友多喜欢把吃饭的碗筷带走,称为“讨寿”,拿回家让孩子运用,能够过大寿。  
冥寿,假如父母未及60、70岁逝世,其子女在亡父母60、70华诞为其过冥寿,典礼如普通寿庆。  
如今,寿庆风俗除“献寿”、“冥寿”外,其他都根本保存,寿桃则多改为华诞蛋糕,点华诞蜡烛也成时髦。  
九、生育风俗  
怀孕,灌云人称为“有喜”、“害伢子”、“怀着了”。孕妇在临产时,婆婆和丈夫要在天井内烧香磕头,祷告孩子顺利降生,保佑产妇和婴儿安全。  
重生儿出生三天内要喂“三黄汤”(大黄、黄芪和黄连)、洗澡(边洗边说喜话)、起乳名。  
婴儿出生六天要带上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向女方娘家报喜,娘家要在十二朝内用笆斗装上红糖、馓子、鸡蛋等给亲家送月礼。到了十二朝,就要“改案”了,在院内设香堂,供上清茶、水果、香、烛,烧龙牌纸,全家磕头、谢恩,祈求天地诸神保佑孩子长寿百岁,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喝喜酒、吃喜糖、抽喜烟,亲朋好友当然会给喜钱。  
重生儿出生满百天,就要为孩子剃胎头,也叫“剃头刀头”,家长带上喜烟喜糖,还要付喜钱。  
十、婚俗  
灌云旧时婚俗从谈婚到论嫁的过程较长,普通约七八年时间,也有更长的,比方双方成年妇女在怀孕时就开端定亲的“指腹婚”和小孩出生后不久就由双方父母定下的“娃娃亲”。  
婚事从定亲到成婚普通要经过提亲、开生庚、过大礼、择日、装喜房、迎亲、送亲,最后成婚。  
提亲,也称提媒、说媒,先由媒人(红娘)出面说合,男女双方见面相亲,称心后即请人“合婚”,又称“掐八字”。在合婚之后即可定亲。  
传柬子是男女定亲的典礼,也是标志,男方随柬子送一些衣料、手饰、礼金给女方,称为“下礼”、“过礼”、“小礼”。  
开生庚,当男女长到16岁后,即可成亲,媒人把女方的“生庚时”即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写在纸上交给男方,叫“开生庚”。  
过大礼是在“开生庚”的同时,双方商定“过礼”的数量、时间,俗称“过大礼”。  
择日子,过了大礼就要依据男女双方的“生庚时”请人推算“喜日子”,然后把它写在纸上让媒人送去,叫送日子,让女方提早做好准备。  
装喜房就是对“新娘房”停止装潢布置,“短命桌”、“喜鱼”和蜡烛是必不可少的。房门上还要挂上“麒麟送子”或“榴开百子”的门匾。  
迎亲、送亲,指正朝当天,男方派人带上鸡、鱼等不祥物到女方迎娶,叫迎亲;女方出门后,由其兄或弟,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停止护送,叫送亲。  
在娶嫁过程中还有诸如压床、踏麻袋、坐富贵、拜堂、吃团聚饭、摸马桶、闹房、喝交杯酒、送房、戳窗、解怀脱鞋等活动,充溢喜庆、快乐微风趣。  
搂锅,正朝第二天,新娘由全福奶奶陪同上锅“搂锅”,新娘向灶膛塞三个草团,称“烧三把火”,寓意未来小日子红红火火。新娘从米斗里抓三把米撒在锅里,并用饭勺在锅里搂三下,全福奶奶在一旁道喜。搂锅后新娘包“团聚饼”。早餐全家围在一同吃团聚饼。  
十一、琴书  
有两人说唱,主唱人手拉象三弦一样的乐器,边弹边唱、唱后说白。另一人左手拿着板子、右手敲琴,配合说书人的节拍。演唱的时间多在晚上,地点为街市或乡村人多的中央,唱说的内容多跟工鼓锣差不多。  
十二、淮海戏  
戏曲剧种,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盛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盛行于苏北淮海地域和皖东北一带。其发源地灌云更是久盛不衰,当地人称“中央小戏”。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重,以板式唱腔为主,兼唱局部民间小调。男女同弦异腔,女腔以〔好风光〕为根本调,男腔以〔东方调〕为根本调。此外还有:女腔〔二泛子〕、〔串十字〕、〔双起腔〕、〔彩腔〕、〔八句子〕,男腔〔金风调〕、〔龙门调〕、〔小丑调〕、〔僮子调〕及各种方式的弹唱等。伴奏乐器以板三弦和淮海高胡为主。淮海戏以手巾、扇子作为道具,女的穿长裙,男的穿大褂,戴上自制的胡子,这些便是演员的全部打扮。乐队仅有三弦和大锣。建国后,才依据剧目需求,制造灯光、布景、道具,演出也逐步走上正轨,淮海戏的传统剧目甚多,素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之称。1947年,灌云成立了“群众淮海剧团”,降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淮海戏“剧团”。1956年,群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  
十三、玩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外形象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片,有尾。古人拿它意味着祥瑞。玩麒麟是盛行于灌云乡村的传统艺术方式,也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大趣事,普通从大年初一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完毕。活动普通由4-6人组成一个班子,用的是由彩纸和草扎成的麒麟道具,一人扛着,其他的人分别拿着锣、鼓、钹等乐器,走村串户,见景生情,随口编唱。唱词四句一段。内容古今都有,如到普通人家唱:“锣鼓一打格排排,麒麟报春把门开,麒麟不落无宝地,五路财神送进来”。主人给了喜钱再到下一户,假如在一户门前扮演的时间越长,意味着主人将会给更多的喜钱。这种以道喜、说好话、唱不祥词的艺术方式常常吸收很多观众围观和尾随。  
十四、摇花船  
摇花船又叫做“划旱船”、“采莲船”,是春节、元宵节时活泼在乡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人们用它来祝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福寿无边、财源广进。  
民国初年,花船传入灌云。建国初期,灌云花船艺人已达70余人。花船普通都在广场上扮演,一人坐船,一人撑船,唱一些中央小调、牌子曲,配合锣鼓节拍,做一些行船动作,相似于东北的二人转,伴奏人员随船同行。主要节目分长段和小段,长段有《二不全招亲》、《小二姐劝嫁》、《王妈说媒》等,小段有《三怕》、《小秃闹房》等共40多个节目。  
旧时花船队走村串户,或在开阔的街道边、广场上扮演,引来数百人围观。扮演时,一旁观众会成心提一些刁钻乖僻的问题,让艄公难以答复。扮演过程中会由专人收取观众送来的赏钱,有的大户人家觉得扮演称心会给特别的礼物。礼物普通有压岁钱、年糕、团聚糕、果品、糖果甜点、旧衣物等等。  
如今的花船扮演除在本地扮演外,也有外出到安徽等地串演的。节目除传统的以外,也有依据宣传工作的需求和满足不同大众的爱好,而自编自演的。  
十五、工鼓锣  
工鼓锣是盛行于苏北地域并遭到中央大众普遍欢送的一种曲艺方式。工鼓锣的产生能够追溯到夏以前,传说大禹治水时期就靠它来激起治水将士的士气,但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并构成完好的说唱方式则大约在清代中叶。  
清同治年间,工鼓锣传入灌云,至今已有八代传人。民国初年,工鼓锣在灌云一代盛传,  
知名艺人就有100余人,艺术作风上逐渐构成了南江、北徐、东张、西张四大流派。说唱的内容有《杨家将》、《岳飞传》、《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单刀赴会》等“小书头子”。工鼓锣书目大致分为大版书、小词书和书头子三种。  
反动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鼓锣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鼓锣艺人自发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编唱《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鼓舞人心、团结人民、凝聚力气、消灭敌人的作用,为依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获得战争最后成功立下了丰功伟绩。当时,一些艺人应用本人的特长和艺术手腕发起民众,以特殊身份参加反动组织,投身抗战一线参与反动战争。有的荣耀负伤、有的英勇献身。因而,工鼓锣被淮海地域民众亲切地称为“淮海锣鼓”。  
工鼓锣属吟诵类曲艺,其声腔是在海州一带方言的根底上转化而来,带有似唱非唱、说唱相间的特性。唱腔淳朴质朴,说表丰厚多彩,活泼在街前巷尾,农家门前或场院。据1985年统计,灌云县以此营生的职业艺人就有两百多人。张同举就是这些艺人的出色代表,曾参与1958年8月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遭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2000年9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张同举“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奉献曲艺家”荣誉称号。2006年,工鼓锣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十六、灌云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豆丹  
豆丹是灌云县特征的美味佳肴,学名叫豆虫,体形与蚕类似,危害豆叶,啮成孔洞,严重时植株尽成光秆,不能结荚。豆丹固然是大豆的天敌,但是它的肉浆却无毒无害,是一种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非常鲜美,并有治疗胃寒疾病和营养不良的特殊疗效。豆丹皮经食油炸后,喷脆松香,口味极佳。豆丹入菜,方式多样,清焖、制汤、烧炒、炸生皮做盘子。  
2、灌云大糕  
灌云大糕,又名“玉带糕”,民间通称“桂片糕”。清朝康熙年间,河道大总督、左殿张丞相,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管理河道时,曾驻跸大伊山古佛寺,他感到寺内素餐单调乏味,便问掌管僧人,大伊山有何名贵食品,老和尚即捧出本地特产的桂片糕。外形似本朝一品官饰玉腰带,洁白如雪,幽香四溢,蝉翼般的薄片,放进口中,穷滋甜美。回京时张总督特将桂片糕改名为玉带糕,进贡康熙品味。1990年,灌云大糕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奖,为省优、部优产品。  
3、花果山风鹅  
采用绿色鹅源,运用低盐嫩化技术,经过63道工序精致加工而成。产品低脂肪、高蛋白、皮薄肉嫩、腊香可口,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沙光鱼  
沙光鱼肉细微,味鲜美,既可红烧,又可做汤,素有“十月沙光赛羊汤”的民谚。  
5、圆帮樱桃  
圆帮樱桃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东王集乡元帮村的特产。灌云圆帮樱桃红如玛瑙,黄如凝脂,色泽鲜艳、晶莹美丽而且营养特别丰厚。  
6、状元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正街后街有个姓卞名赓字虞卿的仕人,考中武状元,清廷带刀侍卫。他曾将家乡半路桥茶亭茶叶,微以龙脑香料停止窨,加工成为“龙团凤饼”似的珍品,进贡给慈禧太后。慈禧品饮后,赞曰:“状元茶,扑鼻香!”据《御香缥缈录》记载,卞状元进贡的半路桥茶亭茶叶,慈禧喝了很长时间没有改换过,因而誉满京城,茶商争相来海州购茶。  
7、王圩西瓜  
王圩牌西瓜产业是伊山镇设备农业的主打品牌,有近5000亩的种植范围、50多个种植大户、130多人的销售经纪人队伍,扶植的西瓜皮薄、肉嫩、味甜、口感好。先后被农业部产质量量检测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国度农业部质监司认证为“绿色有机产品”,被连云港市工商局评为知名商标。  
8、伊荷浅水藕  
浅水藕全身是宝,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经济价值。除了藕和莲子供食用外,花粉、荷叶、莲芯等,也都能够作菜肴或饮料及保健食物。小伊乡浅水藕基地主要位于董集、洪河等村,年产量5500吨,2013年注册伊荷商标,进一步扩展小伊浅水藕的知名度。  
十七、灌云县著名景点  
(一)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俗称落神台、六神台,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该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龚庄村南伊芦山西峰北侧。  
造像于早年即遭毁坏,整个造像刻在六神台西南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峭壁上,共42尊,分两组。一组在六神台绝顶西南下1米处绝壁上约2平方米的石窟内,应用自然洞穴稍作加工而成。窟内东壁上有高浮雕像6尊,其中5尊为坐姿佛像,1尊为立姿力士像,通高均约50厘米,全部刻在一高0.6、宽约2米的神龛内。北面2尊已残毁不可辨;南面4尊保管良好,面目神态尚可看清。这6尊佛像即为俗称的六神。另一组造像位于石窟下1米处的峭壁上,散布在5平方米范围内,共计36尊,大局部已残毁不清,但仍可辨出是刻在大小不等的龛内,每龛3—8尊不等。佛造像用高浮雕,有坐有立,有的还有须弥座。有7个龛全毁,仅剩背光、须弥座。1994年曾对造像群四周停止勘查清算,在造像石壁底部清算发现宋代砖砌供台和唐宋时期作风的瓦当、陶瓷器残片,证明此处为唐宋时期的一座石窟寺遗址。六神台佛教造像与南京栖霞山、徐州云龙山佛教造像同属一种艺术作风,是盛唐时期的佛教艺术遗址。1994年11月停止化学灌浆加固。1995年4月发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维护单位。  
(二)大伊山石棺葬遗址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大伊山石棺葬遗址新石器时期灌云县伊山镇  
(三)茯苓泉  
素称江北第一泉的茯苓古泉,位于大伊山最顶峰东麓,古佛寺山门外的一块三面环山,一面朝阳的山间台地上。  
这里的风光,十分漂亮。一条清溪,曲曲弯弯从山里老龙涧(与山南老龙涧同名)延伸而来。不时地有几片花瓣或柳叶,随着流水在古泉旁绕一下,然后向东漂去。清人乾降年间兵部尚书杨锡绂,来此旅游后,曾有诗赞曰:“一径伊山后,天高四野平,草痕延烧色,冰腹静澌声。”其意是这里景色秀丽,游人到此,顿觉心旷神怡。四野宁静,夕照草坪。春风冻结,已听到冰层下潺潺流水声。如此美景,令人恋恋不舍。  
沿着溪边小路,行数十步,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泉,呈如今眼前。四周有百余米花墙,将古泉圈了起来,构成一座庭院。古泉在其中央,是条石砌成,上下垂直二十余米,直径约两米,上有井盖。古泉正面,有一巨碑,上有碑文记载,名曰茯苓古泉。整个建筑,别致典雅。史书记载,它已有千年历史,为北宋皇佑二年古佛寺开山僧,掌管王香公,为理解决干旱吃水艰难,花了三年时间,掘淘而成。  
据海洲《朐阳纪略》记载:“大伊山古佛寺山门外,有寄生树,松根茯苓所染,为茯苓泉,甘美益寿。”此泉水甘醇清洌,饮后沁人心脾,中途夭折。对此,近有医书注曰:“茯苓亦作茯灵,其根椭圆形,附生松树根下。多孔菌类植物,菌核成块状,其质坚硬。直径二三十厘米,重达十余斤,内部白色且有红筋。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才干繁衍生长。味甘性平,食之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心悸失眠和水肿等症。”  
清代咸丰年间,著名戍边将领冯子材,曾扎兵伊山,嗜茯苓泉水成癖。后调防至镇江任总兵,不远千里派人来伊山,船装茯苓泉水供食用。他还致书大伊山绿营守官马宣三说,“大伊山茯苓泉,可谓江北第一泉,盖过镇江天下第一泉”。(马宣三之孙马绍卿“家书集存”载)  
民国期间,大伊山街南头,青龙桥旁,有位名叫路申甫的先生,开设浴池,特将冯子材赞誉茯苓泉为“江北第一泉”作为浴池商号,并在大门对面影壁上,每个字书有斗大的“江北第一泉浴池”,门前悬挂灯笼上面也书“第一泉”三字,招徕顾客,济济一堂,拥堵不动。致使街北头玉兰亭浴池和中大街又新亭浴池生意萧条。  
抗日战争时期,茯苓泉水有灵性,日伪军取水时,屡次发作混浊。老百姓取水时,无不清洌味甘。1944年冬,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带领数万人马,途经伊山,他也慕名茯苓泉,派人取水饮用,泉水又呈现混浊不清。他嫉恨得正欲把茯苓泉毁塞,未及入手已被八路军炮声轰跑,结果全军在阜宁县被新四军消灭。故有“茯苓、茯灵,忠0清楚,好人取水,明澈晶莹,坏人取水,混浊不清。”的民谣。  
1956年秋,时任中央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来灌河口视察,逗留伊山。曾旅游大伊山,品味了茯苓泉水,她感到味甘可口。遂对跟随采访的笔者说:“此泉虽占地不大,但它基础很深,不露声色默默无闻地渗出这么好的清水来,取之不竭的为人们作奉献,我们应该留念它!”  
钱老的话让人感受颇深,对物对人皆富有很深的哲理,当永铭不忘。  
(四)白鸽涧  
大伊山有许多古老的岩洞和幽静的涧沟,蕴藏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引人入胜而感到惊奇,成为历代文人写作的素材。其中有一处叫“白鸽涧”的古迹,它的来历,广为民间传播。其内容是一个“异类相亲”的故事,使人感到很有兴味,成为佳话,不断经久不衰的传播下来。  
白鸽涧位于大伊山西峰。据清代史书《朐阳纪略》记载:“大伊山中峰由南而北,西望如屏,白鸽涧在万丈崖头,峭壁难登。”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奇特景点,当地居民又称老鸽涧。其实与鸽子毫无关系。今人侍述明先生经过屡次调查,他在“大伊山”一文中写道:“远古时这儿海鸥云集,蔽天遮日。因这儿山势峻峭,偏远荒芜,整面山坡从古至今无人寓居,且草木茂盛,虫食丰厚,鸥鸟便于栖息,古人称海鸥为鸽,故名”由于海鸥体羽为灰、白色,所以史书记载为白鸽涧,与传说根本上是分歧的。  
白鸽涧并不深阔,但攀爬较艰难,险象丛生。有人说,“要登白鸽涧,不能回头看”,由于这里悬崖绝壁,向上攀爬时再往下看,会意慌腿软。最好两三个人,结伴同游为宜。  
从老龙涧翻山至海船石草坪,沿西坡古道攀爬过去,不远处就看见白鸽涧。这儿少有人来,荆棘缠绕,坎坷难行,但其景共同,涧洞相连,怪石兀傲,令人兴致昂然,非探个终究不可,涧上有涧,洞内有洞,洞外有阶,阶上奇崖,微妙无量。在峻峭的山洞深处有一洞口,仅容一个人进出。过涧即升仙台,台上玩石生灵,像形多样,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在这里,民间有一个异类相亲的有趣传说。从前,大伊山东边离海很近,海边有个青年渔民。他十分喜欢海鸥,经常和海鸥在一同游玩。只需他在海边高喊一声:“海鸥你们来吧!”而正在空中飞翔的朋友们,就会成群地飞到他的身边,陪他玩耍。一天他的父亲说:“儿啊!听说海鸥皆快乐和你在一同游玩,何不捉几只供为父游玩和尝尝鲜呢?”青年渔民听了,固然心中不悦,但父命难违,唯唯而退,很犯踌躇。夜不成眠时,突然梦见一群女子蓦但是至。为首的一个俊丽的白衣女郎对他说:“素日里感君对我们另眼相待,有屡次猎手设网捕捉,都被你阻挠,使我们获救,故每日陪你玩耍。今日汝父别有用心,欲擒众姊妹,煮而吞之,使你尴尬。我们只好全家迁移。汝若想念我们,可至西边大伊山的白鸽涧找我们。”说罢,倏忽不见。(见宋·吴自牧《梦梁录》)  
青年渔民听后,非常烦恼。次日来到海边,只见每天相伴为伍的海鸥在天空舞而不下,以后排列有序,飞至他头顶上空,叽叽咕咕叫了几声,皆振翅西去了。以后,青年渔民每天到海边,感到海天一色,空悠悠的什么都没有,心中非常难过,便只身一人,寻觅到大伊山老鸽涧,仍与海鸥欢聚在一同。安身在崖头的一人洞之内,每天在山涧旁的石台上,看海鸥飞舞。听说这个渔民以后得道升仙。故后人称老鸽涧的一人洞为仙人洞,石台为升仙台。  
听说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江苏吴县人。闻听大伊山白鸽涧有此奇事,曾来大伊山旅游,并对此留有诗句曰:“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诗中的“机”字,谓无心机者,则异类亦与之相亲,假如别有心机,则异类远飞而去。到宋朝末期音韵家刘志方,还以此诗中“忘机”题名,谱为琴曲,成为一首抒情的小品。(见《神奇秘谱》一书)。  
(五)麋鹿崖岩画  
古时孤立于天涯海角的大伊山,处于偏远之隅,又有神山之说,是尘世间失意人寻求庇荫和隐居的理想之处。应该说,岩画作者刘长世便是其中一位,他若无一定的学问程度和相应的身份以及时期背景、生活环境,何来如此一举呢?用以物喻意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且勒于岩石上,寄冀于后代,这是平常人所想不到的。  
岩画上落款,应该有三个人具名,但因岩石年久分化,字迹含糊,难以辩认。排在刘长世前三个方框内某某人,其身份应比刘长世要高些;后三个方框内某某人,必定是石匠的名字,中间应是一个“和”字。落款全文应是“皇庆二年,正月二十二,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拆,某某人,刘长世和一个石匠某某人,打石一行弟兄四人。”  
其中一个“拆”字,即錾石拆示之意。  
(六)阅古亭  
走进古伊胜境大门,转弯拾级而上,途经藏军洞,莅临博爱亭,越过老龙涧,来到石佛寺。然后向西涉足百余步,四面青峦如屏,似入桃源仙境。沿着坎坷迂回的山路,攀爬至观日峰山椒。白云环绕,霞光万道,如刘阮上天台。穿过茫茫草丛,山茶花迎面笑开。古海船石岩画,映入视线。  
在岩画的悬崖上,耸立座顶若华盖“阅古亭”。为侍述明先生谋划所建。原《阅古亭记》千余言,概述了大伊山长久历史。其中文曰:“壁上岩画,扬少昊夷船之帆衣;桅立桨舞,渡嫦娥浴月于天国”。  
无疑,此两名骈文,为解开古海船岩画这一历史之谜,提供了一把新钥匙。这就使人悟出为什么古人不把海船刻在山下千千万万的岩石上,而单单刻在高挺拔立的山巅上的道理。  
海船石岩画,位于大山围两峰对峙中间突出的山崖上。月牙形的峭壁面积,约五六平方米,携刻了大小两只条形的石船,船上的桅杆桨舵,蓬花式的帆衣,依稀可见,线条简约、明快。船若飘摇,似动未动,大有披荆斩棘直上云宵之势,意为古人欲飞天之举也。  
(七)大伊山  
大伊山位于灌云县城北部,方圆10平方公里,属泰山支脉,降生于太古代,距今己有20亿年的历史,由12座山峰组成,最顶峰226.7米,素有“淮北平地第一神山”之美称。景区历史底蕴深沉,人文景观众多,自然风光漂亮,已建成石佛寺、伊山大佛等景点40多处;其中伊山大佛,为亚洲第一坐佛,全国知名的十三座大佛之一。大伊山景区现为连云港市十佳景区,连云港市影视基地,省级森林公园,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为省政府重点开展的苏北三条重要景色旅游线之一。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行全域旅游、开展旅游支柱产业战略,确立“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为旅游工作主题,推出了“赏桃花、拜大佛、品美食”特征旅游产品。作为全县龙头景区,大伊山景区紧抓逾越契机,努力发挥排头兵的带动作用,延聘高等级的规划设计院正在编制《灌云县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及中心景区修建性细致规划》,全力施行“万棵宝贵有色树种、万株名优欣赏花卉”上山的“双万工程”,分离棚户区改造,搬迁质量较差的3000多户房屋及景区内近7000座坟墓;聪慧旅游及宣传推介工作效果显著。下一步,将盘绕规划逐渐施行佛文化步行街、山前河滨水风光带、镜花缘文化小镇、精品温泉度假区、景区内的景观景点、北出入口打造等建立项目。  
大伊山景色区集佛文化、镜花缘文化、史前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旅游资源特征突显,将力争在2020年前将大伊山景区建成华东地域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度5A级景区。  
地址: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陵园路  
(八)灌云县烈士陵园  
灌云县烈士陵园建于1958年,占地30余亩,是西山公园的一局部。陵园坐落于大伊山西麓,南、北、西三面为山峰环抱,东面则俯瞰县城。依山势建成两个坡段,用花墙隔为两院。前面正中屹立着气势恢宏的反动烈士留念碑,上镌原国度外务部长、中国反动“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亲笔题词:“与日月同光”。碑前草坪如茵,是人们吊唁先烈的-场地。碑侧的高大龙柏四季常青,犹如忠实守灵的卫兵。前院两侧建有陈列厅。北厅寄存着37位烈士的业迹和遗物,南厅寄存着吊唁烈士的挽联、帧幅等。后院为烈士墓地,先后安葬14穴、20位先烈,其中有老红军王荣江、县大队副郝光胜、伊山区委副书记任树云、民主人士吴辟初等知名烈士,还有玉蟾山战役无名小卒七烈士等。整个陵园松柏叠翠,庄严庄严,是一方饱浸人民深情的反动留念地。  
该园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市政府、连云港警备区命名为“连云港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被县纪委定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灌云县共有反动烈士1222名,全县境内安葬烈士240名,其中集中安葬105名,分别安葬于县烈士陵园和侍庄乡、图河乡、小伊乡、沂北乡、龙苴镇等5个乡镇陵园内。全县百余座分散烈士墓将陆续迁入县烈士陵园。  
(九)伊芦山景区  
伊芦山位于连云港市南、灌云县城东北各15公里,是商代开国大臣伊尹暮年结庐退隐的中央。具有三千多年人文历史,现存有古代石刻群、三生石、钟庵、石佛寺、七十二藏军洞等众多旅游景点。以伊芦山为中心的伊隐小镇特征旅游景区除伊芦山山体公园外,还新建了伊山梅园、伊芦山枫园、伊尹美食街、伊尹中草药种植园、伊芦中医馆等景点。  
伊芦山海拨212.5米,但却有着国内无可比较的长久历史文化。  
伊芦山成山于20亿年前,是泰山东起首脉,古时是海上的一座岛屿,素有小蓬莱之称,又有“海上仙山”的佳誉。商代开国贤相,“厨祖”“汤药之祖”伊尹暮年曾来此结草为庐、隐居修练,因而后人便称此山为“伊芦山”。无论从成山历史还是从人文历史上来看,伊芦山不输给国内任何一座名山大川。  
汉朝大将钟离昧出在伊芦,后人为了留念他修了钟奄;伊芦山自古以来还是军事和交通要地,薛仁贵征东在此屯过兵,栓马松今尤在,陆灵霄成仙在伊芦山,一日千年的故事代代相传……凡此种种,伊芦山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神山。  
从伊芦山顶向西南方向看,还有大小两座山,大的称做大伊山,小的称做小伊山,连云港灌云境内的三座山皆因伊尹而得名。  
伊芦山不只有如画的山光水色,漂亮的自然景观,还有历史长久人文景观:摩崖造像、文字题刻,加上文人雅士的吟诵诗章、笔记小品,民间代代传播的轶闻故事,记载着伊芦山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登临伊芦山,游客将会一次性体验观赏书法、石刻,享用登山、赏景,感受光阴飞等各种乐趣。  
交通优势  
伊芦山景区位于灌云县东北部同兴镇,间隔灌云县城、连云港市区都仅有15公里,从G15灌云北下高速一路向东仅5分钟车程,2019年行将建的花果山国际机场和高铁站仅一刻钟车程,交通非常便利。  
(十)潮河湾生态园  
潮河湾位于江苏省灌云县沂北乡境内,南至新沂河北堤,北与204国道相接,长3公里,河面均匀宽约180m,最宽处达200多米。该河道的构成历史长久,属海潮百年冲刷而成且呈“S”弯状的自然河流,故而得名。  
潮河湾生态园濒临潮河湾,占空中积894亩,其中水面子积324亩,绿岛景区及公共用地370亩,分综合效劳区、果园岛、家园岛、农耕岛、花木岛、垂钓岛、水上运动区、欣赏区、休闲区、度假区等“四区六岛”。生态园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题,以亲水为主线,以休闲为目的,以生态为根底,努力突显“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生态旅游、乡土风情”的中央特征,构建游客的“心灵港湾、梦中家园”,使一切度假者既能感受回归自然的怡情和舒心,又能体味星级享用的休闲和惬意。现已初步构成“餐饮、休闲、观光、文娱、文化、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度假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理想的目的地。  
地址:灌云县沂北乡元兴村三组  
道路:沿海高速灌云东出口向西约8分钟车程或从县城乘坐伊山-通榆专线车即可。  
(十一)灌云县博物馆  
灌云县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属苏北第一批县级博物馆,素有“中国最早的石棺墓群”之称的灌云县,石棺墓群在1981年发现,1984年、1985年由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结合停止科学开掘,该墓地不只是迄今国内发现时间最早、范围最大、散布最密集的石棺墓群。  
灌云县博物馆的前身为灌云县图书馆文物办公室。局部藏品由县文化馆移交。经1984年文物普查以及大伊山遗址的开掘,文物藏品遽增为此,灌云县政府决议树立灌云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  
灌云县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为:灌云县历史文物陈列,主要展品有新石器时期文物、汉代文物以及局部明清字画。展品共计200件。  
馆藏文物有3500件,原始社会以来应有尽有,根本不时代,是该县数千年文化史的一个缩影,最为突出的是新石器时期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出土的170多件陶石骨玉器、凸显灌云地处汉文化带地域特征的一批陶器和明代到民国期间的1000余幅名人字画,博物馆建立是维护、传承、应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  
灌云博物馆的大伊山遗址出土文物,兼具了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和黄河下游北辛文化的特性,典型器如腰沿器、夹砂陶,该遗址中还呈现了制造精巧的玉器,如玉璜、玉玦、绿松石耳坠等。其中一、二、三级宝贵文物有140件。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讨灌云县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考古发现  
从灌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传来好音讯,灌云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田野调查中,于县城大伊山新发现了两处梅花鹿岩画。  
灌云县大伊山梅花鹿岩画是1995年发布的江苏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位于大伊山主峰大山圩西侧的一处绝壁上,作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阴刻鹿画和铭文两局部,鹿角为单枝,呈倒八字形,周身斑纹,短尾,行走状,鹿身后楷书铭文。新发现的两处梅花鹿岩画分别位于大伊山大龟腰山金鸡岭上方和大山圩西北侧峭壁处,二鹿画面阴刻,较小,一鹿双枝,一鹿无角,均作回首状顾盼省保单位之梅花鹿。  
业内人士以为,岩画系左近居民上山拜崖祈福所用,三处岩画应为三个相互照应的梅花鹿岩画组合,而省保单位梅花鹿画面较大,且有铭文,似应为中心。元代岩画在本地鲜有发现,对研讨元代海岱地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龙苴城遗址  
龙苴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此遗址占空中积约26.7公顷,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台基约14.4公顷,高出空中约6米,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四周城垣明晰可见。  
龙苴古城遗址,对研讨连云港地域汉魏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2010年被发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维护单位。2011年被发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  
以周围城墙(河堤状)墙基为零点,向外延伸15米。  
(十三)伊芦山石刻群  
伊芦山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伊芦山,石刻主要散布在伊芦山中峰和西峰两处。中峰以中庵为中心,院内井旁石壁上有王同题刻“奇泉”草书大字;院东南角石壁有2.4米正方形石刻一方。在东向的悬崖上自然石洞内有王同“云洞”题刻,行书;在中庵下侧西南台阶阶旁石坡上有“高山流水”四个大字为王同题刻,楷书。  
伊芦山西峰山脚下的耶苏教堂东岩壁上有隶书“更衣处”,楷书“衔杯处”;南侧有楷书“龙神岩”;篆书“月泉”。从“龙神岩”石刻向上,有隶书“云关”;向南为王同楷书“含光”题刻。从“云关”题刻向上有隶书“翠壁”;西侧有楷书“云龙潭”。龙祠(二郎庙)遗址有廖世昭题刻。从“翠壁”向上有隶书“三生石”,西峰顶有隶书“第一峰”。  
伊芦山石刻群,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备,为研讨连云港市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有着重要价值。2001年被发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维护单位。2011年被发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  
主峰:北至主峰分水岭,东至“云洞”向东100米,西至“高山流水”向西100米,南至山底脚处外延长20米。  
西峰:东至马脖子,西至伊芦耶稣教堂向西15米,南、北至山底脚处外延20米。  
(十四)灌云县伊甸园  
灌云县伊甸园景区位于灌云县城以东3.5公里处,面积约8000亩,设美丽乡村、童话小镇、伊甸园、百花园、百果园、采摘园、游客效劳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景区以“遨游”和“乡约”为主题,以果林资源为中心,建成集观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伊甸园景区健身步道全长5公里,从景区的景观大道进入景区大门,即可依次旅游慢行车辆换乘道、特征果林、野花组合、花间慢行道、银杏林、山核桃林、伊甸园仙境、空中栈道、彩虹花坡、幻彩骑行、十二花仙子岛、向日葵田、浪漫卡丁车道、多彩迷宫、浪漫紫园、周庄、陈庄居民新村、梨园采摘园、川星村美丽乡村打造、果品买卖市场、乡村酒吧、乡村艺术中心、次要出入口、果香农家、油菜花欣赏区、滨水骑行道、滨水茶馆等景点。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周庄北150米  
(十五)东园村高空渠  
东园村高空渠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乡东园村南。此渠高17.4米,泵口渠宽5米,主体工程由15个1×2米方柱石墩支撑而立,14个弧形桥孔,孔距9米,每个墩柱上端还有三个小圆弧孔。石渠全部由块石垒砌而成,算空中局部全长400米,机站有三台高扬程水泵,引水水位1.6米,送水高度19米,加上二、三级提水高5米。高空渠下建有一条乡村公路,四周为农田。  
东园村高空渠工程于1977年开工,1979年11月完工,是举全乡人力、财力建筑而成。目前,高空渠和三级抽水站都保管较好,仍在运用中,有效地处理了当地浇灌土地、人畜饮水问题。东园村高空渠是当时“人定胜天”形势下,当地出色的工程之一。  
(十六)公济公司原址  
公济公司原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灌西盐场东二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盐商在海州洋桥镇一带兴建了济南盐场,意为救济淮南产盐之缺乏。济南盐场下辖大德、大阜、公济、大有晋、大源、庆日新、裕通等7家公司。公济公司由淮南盐商陆费颂陔、周扶九、萧云浦、毕儒臣等组建。公司共铺设池滩192份,在燕尾港还建有坨地和木质码头。公济盐业公司原址是盐商稽核盐斤的办公场所,所在地称之为“公济二圩”。  
公济公司原址坐北朝南,整体呈正方形,西侧是辅助用房,东侧是两个独立的三合院,中间则是日字形四合院。建筑群占空中积约500平方米,有房屋30余间。从南面可直达后院,也可进入其它院落;中间是带有落地门窗的木构造房屋,门窗上均为浮雕或镂雕图案,刀工巧腻,瑞兽、花鸟栩栩如生;后面则是带有木质走廊和楼梯的二层小楼,东北角还有一幢别致的二层小楼,老百姓称之为“望海楼”。原址具有江南民居及徽州建筑的特征:一色的青砖小瓦,一切的房屋参差有致、上下有别;大门都是青石门框,顶部有细雕八卦等避邪图案;院墙则显高大厚重。每个庭院作风各异,互相连通,步移景换;后院两侧还有精致的走廊,这里既有曲径通幽的清雅,也有凝重庄严之气度。  
(十七)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元)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共包含3处梅花鹿岩画:大山圩梅花鹿岩画、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和小山圩梅花鹿岩画。  
(一)大山圩梅花鹿岩画。位于大伊山大山圩西北侧,大伊山梅花鹿岩画西北侧约30米。岩画宽120厘米、高30厘米,为阴线刻,主体为一只奔跑的鹿,作回首状,姿势生动,鹿画高、宽各0.2米。鹿画西侧刻有一方框,高0.15米,宽0.05米,似碑状,内有4个字“方山□□”,楷书,漫漶不清。方框西侧刻有一建筑物,长0.75米,宽0.3米。从画面组合状况来看,岩画应作拜崖祈福之用。鹿画无角,或为幼鹿,或为母鹿。  
(二)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位于大龟腰山北面上部、金鸡岭上方峭壁处,岩画面东南。岩画宽10厘米、高15厘米,阴刻,双枝,鹿头向西南,站立回忆状,周身斑点,与大伊山梅花鹿岩画之鹿呈相望态势。  
(三)小山圩梅花鹿岩画。位于大伊山小山圩南侧、石佛寺西30米处。整个岩画为阴刻,画面由动态的梅花鹿、翱翔的小鸟和花草构成。梅花鹿长33厘米、高40厘米,整体呈行走中回首姿态,鹿角高高的分叉在梅花鹿头部,通体有7个圆圈散布在鹿体上,代表梅花鹿的斑点;小鸟长12厘米、高12厘米,整体呈飞行状,双翅展开;花草分为多处,其中有一朵怒放的花。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为元代岩画,在本地鲜有发现,对研讨当地元代的历史文化及民俗具有重要价值。  
(十八)西长街大石桥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繁荣社区西长街西侧5米。西长街大石桥以繁荣社区西长街命名,属清代“伊山八景”之一。石桥为三孔石拱桥,总长35米,桥面宽5.6米;中孔净跨6.1米,矢高2.8米;东西两孔为净跨4.9米,矢高2.7米。横跨山前河,桥体古朴,河道两侧为石护墙。1949年后,灌云县人民政府依照原有石构造拨款重建。  
2010年被发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  
桥周围10米。  
建立控制地带:  
维护范围外20米。  
繁荣社区:繁荣社区:位于伊山路东侧。  
(十九)大伊山宋代船画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大伊山。共有7处分别位于大伊山主峰南侧“阅古亭”下、大伊山金鸡岭公墓、大伊山大山圩、大伊山白鸽涧、大伊山西峰鹰嘴石、大伊山小金山、大伊山“阅古亭”西北10米处。岩画主要描画宋代各式船的外型。船画采用写实的雕琢办法细致详实描画出船身、均衡舵、桅杆、桨、帆等船的结构,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船的特征。大伊山船型岩画的发现关于研讨连云港市的造船史、海岸线的变化特别是宋金交兵期间几次海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2010年被发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  
以船画中心为零点,向周围各延伸200米。  
建立控制地带:  
以船画中心为零点,向周围各延伸200米。  
(二十)大伊山遗址  
大伊山遗址,位于灌云县城北1.5公里大伊山东麓的青风岭上,海拔高度8米。遗址东南部早年已遭毁坏,现存范围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面积3150平方米。1985、1986年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先后停止两次开掘。  
遗址文化层堆积较薄,厚仅0.65~1米,现存范围属于青莲岗文化墓地,清算出石棺墓62座,墓葬同向排列,散布密集。均为单棺、东向,石棺由自然薄石板拼砌,无底板,其上再用数块石板平铺作棺盖。石棺口大底小,头宽脚窄。多为成人,少数为幼儿,均作单人仰身直肢葬。多数墓葬有少量陪葬品,陪葬品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砺石等,陶器有钵、盆、碗、釜、鼎、罐、壶、杯以及陶拍、纺轮等,多红陶和红褐陶,以宽檐圆椎形足的釜形鼎、红沿陶钵以及小口球腹双耳罐最具特征,有的器底刻有符号。玉器有璜、玦、耳坠等。骨器主要有锥及獐牙。  
这批墓葬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墓。墓地对研讨青莲岗文化的相貌、类型和社会形态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中还发现有少量晚期文化遗存以及西汉墓葬。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