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连云港市海州区位于连云港市西南部,南与灌云县交界,北与赣榆区相连,东临连云区,西以蔷薇河为界与东海县相望。地处北纬34°25′45″~34°35′13″和东经119°4′17″~119°13′10″,居淮河流域沂沭水系的下游。中部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427.7米,为全区至高点。区域面积701平方公里。
二、花果山传说
花果山传说是传播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今统称花果山)及周边地域的诸多民间传说,其中石猴出世的传说、猴嘴石的传说、石猴锁龙传说、金箍狼牙石传说、猪头石的传说、十八盘传说、三元传说、水帘洞传说、七十二洞传说、石猴乌龙潭捉妖传说、拐杖柏传说、南天门传说等在民间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既富于生活气息,又新奇动人。
三千年前《禹贡》的相关载述,是花果山传说孕育、产生的原始按照。《山海经》、《水经注》及唐诗宋词及其它史料,阐明花果山传说不断在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果山传说日渐丰厚,又经过当地百姓和墨客骚人一代代的完善和传承,构成了如今广为传播的花果山系列传说。
花果山传说与连云港地域的风土人情相分离,凸现激烈的地域特征。传说中的石猴具备了人和神的特征,反映了古代花果山人对自然的认识和降服自然的愿望。花果山传说用了大量连云港民间说唱的方言口语的精髓,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突出了较强的文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这些传说,创作了不朽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作家笔下的孙悟空成为誉满天下的神猴的艺术形象。
三、镜花缘传说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也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领一席之地。
镜花缘传说是《镜花缘》成书前后在古海州地域民间传播的、与作者相关的中央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文人轶事的系列民间故事,主要流布在古海州及云台山周边区域,后随《镜花缘》小说影响不时扩展,传播至徐、淮、盐相邻地域,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
镜花缘传说构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不断在海州民间普遍传播,传承至今。民国期间,海属地域文人分离民俗学研讨讨论《镜花缘》传说。建国后,海州文学工作者撰写了《镜花缘作者疑案》、《再辩〈镜花缘〉传说》等文章,整理出一批相关的传说故事,胡适、郑振铎、孙佳讯、吴鲁星等老一辈专家学者都曾研讨过。
镜花缘传说内容吸取了云台山以及四周自然生态、风土人情和淮盐文化精华,以及作者在海州地域留下的轶事,许多内容在坊间传播甚广。主要有李汝珍生平传说,如随兄游海州、不负妻遗愿、刻书赴吴中、巧对结良缘、-等;与连云港民间传说关联的内容,如多九公传说、葛滕粉传说、胡滔天等;以及与书中有关的阴阳镜传说、海州板浦“二许”传说等。这些传说地域特征明显,与作者及海州中央民俗联络亲密,是研讨《镜花缘》小说构成与当时海州地域自然生态、社会风情、经济开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材料,人文艺术价值很高。
镜花缘传说的传承维护工作从未连续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云港市成立了镜花缘研讨会,设立了李汝珍留念馆,出版《镜花缘研讨》,梳理出一批《镜花缘传说》,中央研讨者达百人,促进了《镜花缘》传说的传承维护。2009年、2012年,该项目先后入选灌云县和连云港市非遗维护名录。今后还将出版《镜花缘》传说连环画,拍摄电视片,展开数字化维护,为项目传承维护开拓新路。
四、海州聪慧人物传说
海州聪慧人物传说是指终年传播在古海州(今连云港市地域)以卫哲治、苗坦之、吉杲三人为代表的民间聪慧人物的系列传说。这些传说传播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海州区、新浦区、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以及淮安市、盐城市的局部县区,自清代乾隆以来不断在民间盛传不哀。
这三位传奇人物有的历史上真有其人,只是把他的一些故事加以夸大虚拟,具有传奇颜色。如卫哲治,清代乾隆初任海州知州,关于他为官廉政、智斗豪强的传说有26篇。苗坦之是海州西乡一位穷秀才,关于他协助穷人、智斗豪门的传说有55篇。吉杲诙谐诙谐,正义感强,是海州地域怨声载道的一位东方朔式的传奇人物,他的传说有75篇。上世纪这些传说许多被收录在《民间文学》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苏卷》,不少传说被改编为戏曲、电视、曲艺作品演播,一切传说已有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结集出版。
海州聪慧人物传说有着鲜明的人民性、中央性和传奇性。他们之中有的虽是官吏文人,但所述故事无不反映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追求愿景,言语浅显化,人物平民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大众运用身边的人物讲述身边的事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语汇,传说中也反映了大量的中央习俗民情。平民百姓在传播这些民间故事时,寄予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理想,使故事情节跌宕,妙趣横生,因而这些故事都富于传奇颜色。
海州聪慧人物传说自清代起不断以口头方言代代群体相传,连云港一带简直众所周知。现仍为大众在社区文化及街头乘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域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根本声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方式。
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风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渐构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传播。由于地处苏、鲁交界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传播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穿又诸调杂陈的特征。因交通闭塞等历史缘由,这里的民间曲调很少受其他艺术方式的影响,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好保管。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长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管完好;在江浙地域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其唱词竟与《白雪遗音》中的记载根本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传唱。1980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发作变化,五大宫调等乐曲已渐呈濒危状态。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宝贵遗产,它的开掘维护将对明清小调研讨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六、海州宣扬乐
民间“宣扬”乐(以唢呐或管子主奏)是我国北方比拟盛行的一种民间乐种方式。但连云港地域的宣扬乐则有着本人独到的特征。一是盛行历史长久,且非常提高,明代隆庆年间成编的《海州志·卷之二》中已有民间丧事中“宣扬”的记载,清代康熙末年东海县安峰镇的许家班就已名噪一时,迄今该镇有16个宣扬乐班,其中有9个是许家的后代或传人。二是曲牌丰厚,全市盛行的古老曲牌【山坡羊】、【寄生草】等两百多首,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艺术遗产。
灌云县下车乡为吹奏唢呐的“特征文化乡”,该乡艺人杨家岭还收藏了一本祖辈传下来的手抄工尺谱。三是技术精堪,艺人不只擅长吹奏中、小唢呐,乐班中的大型唢呐(俗称“大号”)也非常盛行,艺人还能用嘴巴或鼻孔同时吹奏两支唢呐,称之为“和合唢呐”。赣榆县赣马镇的吴少云是该镇宣扬乐班的四代传人,他演奏的“大号”和“和合唢呐”技巧娴熟,气满音润,可谓一绝,曾在江苏电视台作过吹奏扮演。连云港地域民间宣扬乐深化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婚庆丧葬,老人过寿或儿童过华诞,都要请宣扬乐班来吹奏。特别是丧葬典礼,至今必不可少。民间宣扬乐还用于庙会等祭奠典礼和民间的节庆活动,因其音质亮堂而用于广场的文艺活动演奏,非常受大众欢送。
七、汪恕有滴醋酿制技艺
汪恕有滴醋是江苏连云港市古镇板浦汪氏以手工技艺酿制的烹饪佐料。其开创人汪一愉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开端以制醋为业,取宋苏轼为汪氏宗谱所题“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一联的首字,挂牌“汪恕有醋坊”。汪氏酿醋时,采用大缸发酵,醋从缸壁的底部孔中滴出,且该醋味浓,酸度亦高。烹饪时,特别是伴凉菜时,只须数滴,便使菜肴酸中显露出绵甜香郁,所以称为“滴醋”,在醋品中独树一帜。故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盛赞“板浦醋为第一”。淮海地域民间在谈到做菜作料时,“香滴醋”已成俗语。
汪恕有滴醋以优质高梁为主料,以麸皮、小麦、豌豆等为辅料,采用固态发酵办法,人工翻醅、淋醋。成醋装入陶罐露天寄存半年以上刚才出厂,醇香绵甜,酸中有香,愈陈愈香。每道工序的火候,寄存时间都凭手试、眼观、鼻闻。其技艺全凭口传心授。自汪一愉首创以来,现已至第十一代传人,一直遵守“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外,传媳不传婿”的祖训,祖传配方,秘不示人。现以第十一代传人汪宗遂为厂长的“汪恕有滴醋厂”,已被国度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该厂研制开发了调味、保健、风味三大系列共20多个种类。
汪恕有滴醋因手工操作,故产量不高,优质滴醋仍保存传统工艺。
八、海州童子戏
海州(今连云港市)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来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亲密的渊源关系。海州自古巫风盛行,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发现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局面,海州童子戏艺人至今仍自称为“乡人傩”,而乡人傩正是古代每年乡间举行的驱鬼除疫的重要典礼。明代以后的海州中央志中,均有傩戏的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由“娱神”向“娱人”方向开展,慢慢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海州童子戏。
海州童子戏的演出,至今仍保存了充溢神秘颜色的傩祭典礼。如“烧猪”、“牛栏会”等,都有一系列的“设坛”、“请亡”、“踩门八字”、“安坐”、“过桥”、“升文”、“送圣”等关目。童子戏在乡间被视为正宗的“大戏”,无论角色行当,还是服饰道具,一应俱全。它的传统剧目有近百个,一类源于道教故事和民间传说;另一类多从徽剧、京剧中移植衍变而来。它的演出方式别具一格,每到演出场地,都将许多牛车轮子竖起,排列成方形,上面盖土垫平,观众三面看戏,艺人称之为“车台”。海州童子戏的演出,还保存了“含铲”、“砍刀”、“咬鸡”、“口吐白丈”等特技。海州童子戏属高腔系统,它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建国后,海州童子戏日渐消亡,目前全市只要新浦区有一个能演童子戏的民间职业剧团。
海州童子戏是一门多功用、多学种的民间艺术方式,它和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学、社会宗教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它显现了戏曲艺术“活化石”的价值。
九、戴晓觉膏药制造技艺
戴晓觉膏药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城市影响普遍,享有盛名。主要散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浦东办事处龙苑社区,后辐射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等周边县区。据《海州乡土文化》记载:民间著名中医丁儒奎老先生,首创黑膏药制造技艺,治疗皮肤病类疾患疗效显著,后收海州医师戴士柱为徒,传授膏药技艺。又据《连云港市卫生志》记载:明末清初,戴士柱在海州运营药店,拜丁奎儒为师后,学得黑膏药制造技艺及诊治秘方,凭仗着本人平常自学中医的理论根底和多年搜集的各类民间偏方,潜心研究膏药制造技艺,创建了戴氏膏药制造技艺。
戴晓觉膏药对诊治疑问杂症和常见皮肤疾患疗效较好,百年戴氏膏药享有盛名。由于戴晓觉膏药治疗“大鼓腮”、疔、疖、痈、丹毒、老鼠疮、对口疮、搭背疮、无名肿毒等皮肤类疾患时,具有烦琐、经济、奏效快、无反作用等优点,既不影响人们劳作,也省去了炮制汤药等环节。当地百姓但凡有了此类病症,首先想到的就是戴晓觉膏药。在当地的人一提到戴晓觉膏药无一不晓,无不夸口称誉。
民国初,戴士柱在海州当地创办“戴晓觉膏药店”,百年来戴晓觉膏药,不时改良,不时创新,凝聚了戴家四代人的心血,治疗了无数的疑问杂症。遵行父辈“待人接物德为先,要行医先做人”的医训。积德行善,对贫困人关心备至传承方式多为家传,“戴学光中医诊所”正在传承着这一技艺。
十、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盛行于苏北大地普遍遭到人民大众欢送的一种曲艺方式。据研讨,它的原始形态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构成了完好的说唱方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域极为盛行,不只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构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争奇斗妍。
反动战争时期,在反动依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应用特殊身份,亲身参与反动战争。有的为反动荣耀牺牲。在淮海占役中,艺人积极支前,鼓舞士气,被淮海地域民众亲切地称为“淮海锣鼓”。
工鼓锣属吟诵类曲艺,其声腔是在海州(今连云港市)一带方言的根底上转化而来,带有似唱非唱、说唱相间的特性。唱腔淳朴质朴,说表丰厚多彩,活泼在街前屋后,农家场院,极受苏北地域人民大众喜欢。到1985年统计,连云港市灌云县以此营生的职业艺人就有两百多人。工鼓锣的书目有150多部,其中现代题材的书目约占三成。
上世纪90年代后,工鼓锣艺人在城乡锐减。代表艺人张同举,曾参与1958年8月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遭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2000年9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张同举“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奉献曲艺家”荣誉称号。
十一、文化艺术
据考证,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海州地域繁衍生息。自夏商以来,海州从属多变,几经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其后不断为历朝府、州、郡、县之治所,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海州人文荟萃,先民发明了具有龙山、青莲岗文化交汇特征的史前文化,孔子两次率弟子来海州讲学论道并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读书遗址,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诗词,李汝珍以海州风土人情创作了《镜花缘》。
十二、想结婚了,海州这边婚嫁风俗是啥样的?
跟海州的女朋友处得挺好,想结婚了,想问问大伙海州这边的婚嫁风俗是啥样的?女朋友来见我家长的时分,我父母要给红包不?订婚要准备哪些东西?彩礼和嫁妆是什么个说法?烦请前辈们指点指点!
海州婚俗谚语
不婚不嫁,不成天下。
一辈没好妻,三辈没好子。
结婚不宜早,只需配的好。
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
莫看容颜,要看心眼。
妻子要小,二麦要老。
买屋看墙,娶妻看娘。
买猪不买圈,媳妇靠教劝。
女大三,抱金砖。
女大四,没意义。
女大五,欺了祖。
心邪做贼,嘴馋做媒。
天下无媒人,人世断了根。
种好一半麦,妻好一辈福。
夫妻常吵闹,邻居都看笑。
夫妻不和,奸人来乘。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宽心。
男人无妻不成家,女人无夫浪淘沙。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会选选儿郎,不会选图家当。
买马不买缰,娶妻不问娘。
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回头亲,穷断筋。
姑做婆,闹不和。
姨做婆,孩不多。
世上三样宝,丑妻薄田破棉袄。
天下事难如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十三、海州童谣
小花猫
小花猫,上高桥。
伸伸腿,弯弯腰。
吃饱了,玩累了。
呼噜呼噜睡大觉。
天亮了
天亮了,鸡叫了,
豆腐人家推磨了,
杀猪人家磨刀了,
懒汉还在睡觉了。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一只馒头一块糕。
十四、海州方言
下晚新----下午
我活你----我打你
开水脱的---开水烫的
呼山芋吃---煮山芋吃
白相耿-----颈下
倒眼着----倒渣滓
揣面-----和面
俺么年----是的呢
叉故叉故----磋商磋商
排特-----踢他
总只的哎----怎样了
把腰闪着----把腰扭着
合合特----吓吓他
家天着--庭院
当门地--住宅的大门口
小大姐--未婚女子
小大哥--未婚男子
石刀--菜刀
嗡臭低--很臭
聘想低--很香
马鹰--蚂蚁
缺陷--蚯蚓
可跌--摔倒,摔交
色溜着--小石块
焦栓跌--很酸
吼咸跌--很咸
鹅苦跌--很苦
鲜甜跌--很甜
苦蜡跌--很辣
妥涩低--很涩
嗡臭低--很臭
聘香低--很香
诚实人做甘蛋事
--诚实人干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喔死缠死不讲理的人,胡搅蛮缠的人
丫一刀--从某某(指食品)中间切一到
国动--活动,不诚实
陪房姑--伴娘
劲疙瘩--青春痘
狗癫风四处逛不知回家
辍点辍点拾掇,整理
银开着--硬币
杯挨---活该应该字做白挨
该拜第--无法意料的,上天布置的
袄灶--十分懊悔应该写做懊糟
剩人--恶心人
意歪--十分恶心
潮人--胃涨,肚子涨(多指吃某某东西潮人)
结港--安康,身体好
刚衬--讲义气,够朋友
阶溜着--知了,蝉
几溜豁--蝉蛹
打当---多指清洗*下水(大当肠子,肚子)
逛稍着--长爪的章鱼
断马头---短爪的章鱼
也烟疵---一点点(象蚂蚁那么小)
一嘎噶---很少(一撮,一小把)
照死得了,焦死的了(最经典,年轻人还在说)烦死了
小炮子--着很淘气的小男孩
死小揪着---小男孩(未满十岁)
老满着--老太婆
够人—烦人
劳改队—监狱
快当—快
老赖—奶奶
老底—爷爷
阴凉地—阳光照不到的中央
太阴地—阳光照到的中央
赖沽着——蛤蟆
豆歪(第二声)着——青蛙豆地里的青蛙
转人——骗人
砍空、嚼曲、瞎嚼——扯谎
你说倒头鬼不倒头鬼——你说奇异不奇异,你说倒运不倒运
饭快凉了,敢紧胀——饭快冷了,快点吃
十五、海州区元宵节风俗
元宵节在我国历史长久,汉武帝时,司马迁创立的“太初历”,就把元宵节列为严重节日,历代史志都有关于元宵节盛况的记载。正月十五这一天,城乡处处张灯结彩,歌舞游乐。吃元宵、看灯会、耍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等,四处弥漫着节日的氛围,这些丰厚多彩的文娱活动,习气上统称为“闹元宵”。
海州民间闹元宵,也颇为繁华。过去,正月十五这天,天刚蒙蒙亮,四乡八镇的耍龙队、舞狮队、高跷队、旱船队、秧歌队等等,便纷繁涌进城里。太阳升到一竿高时,在官府门前举行祭奠天帝大典,祈求福佑。然后,州官将一朵由红绸结成的大红球,系于领头一队的龙首。顿时,锣鼓响起,长龙便舞动起来,一路欢跃,出海州东门。其他各队紧随其后,绕城一周,舞龙队已入得城来,秧歌队还没有完整出城。城上城下,街道两旁,观者如潮,喝彩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海州人把耍龙也叫做舞龙,款式很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布龙,一种是火龙。均由龙首、龙身和龙尾组成,可大可小,也就是龙身的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需是单数,最长的龙有百余节。布龙不点灯火,在白昼扮演,动作比拟强劲、有力。一时起飞、欢腾,一时回旋、起舞,好似波翻浪涌,气势宏伟壮观。火龙,也称龙灯,这种龙由竹篾扎成,外面糊上白纸,再用颜色画出各种装饰图案。每一节中都点燃蜡烛,有的用松油或桐油与棉纱做成“油捻”,点燃能长时不灭。舞动起来五彩缤纷,变幻多端,真是栩栩如生。
舞狮子,分大狮和小狮。小狮由一个人舞,大狮由两个人舞。一人举着狮头,一人弯腰扮着狮身和狮尾,全身披穿狮袍,下着金色蹄靴,看上去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扮演时普通都有十余只狮子一同舞,由一人扮着引狮人,手握一个能够旋转的绣球,踩着京锣、鼓钹的节拍,逗弄狮子扮演朝拜、登高、腾跃、抖毛、搔痒、腾翻等动作,精彩时辰是扮演踩滚球、钻火环等高难动作。
高跷都扮演戏曲中的人物,边演边唱,扮相滑稽;旱船也是边歌边舞,都唱些淮海戏小调,逗得观众前俯后仰。
最繁华的要算晚上的灯会,乡里人形单影只,步行几十里进城观灯玩赏。挂彩灯、滚龙灯、荷花灯、走马灯、鸳鸯戏莲灯……花色各异直让你看得头昏眼花。各家各户的门前也都挂着精制彩灯,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汇成一片灯的海洋。在州府门前的一条街上,每一盏灯上都有一条谜,猜中者可领一小奖品,兴趣无量。各种传统节目此时也竞相献技:跑驴、旱船、大头娃娃戏、八仙过海等等。最引人瞩目的是“抬阁”,一种活动的舞台,高三丈,演员在上面演出。抬阁框架上挂满彩灯,五彩缤纷,由二十四个人抬着,边走边演。演出的节目有《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演到哪里,观众就跟着到哪里。
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吃元宵。海州民间把元宵叫做“元宝”、“汤圆”。是用糯米等有黏性的面粉制成。有包馅的,有不包馅的。包馅又有甜的和咸的。元宵都是早晚吃,吃了元宵,意味一家团团聚圆。
海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历史长久,文化沉淀深沉。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这里设朐县,立石以为秦东门,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是连云港城市之根、文化之源。千百年以来,虽沧海沧海,几多兴衰,但这方水土上的民俗文化却世代绵亘。纯朴的乡风使这里古韵蕴藉,浓郁的乡情使这里活力盎然,逐步构成了本人独具特征的民俗文化。
十六、海州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板浦凉粉
板浦凉粉是海州区板浦镇的传统特征小吃,质地Q弹,入口爽滑,搭配本地特征的汪恕有滴醋,撒上蒜泥和辣椒,滋味鲜美至极。
2、板浦香肠
板浦香肠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精工制造,口味奇特,是海州板浦镇的特征风味美食,为餐宴之佳品。
3、插酥小脆饼
一口一个,香酥无比。插酥小脆饼距如今约有240年历史,也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大刀面
大刀面又称跳切面,由近一米的大刀跳切而成,口感劲道、清新嫩滑。
5、豆丹
是豆天蛾的幼虫,以大豆叶子为食,是一种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非常鲜美。
6、花果山风鹅
选用沂河淌肉鹅制造而成,再将其浸入三十余味中草药,皮薄肉嫩、腊香味美。
7、小鱼煎饼
薄薄脆脆的煎饼中间卷入青椒小鱼,一口下去,咸香酥脆,是连云港人忘不了的风味美食。
8、虾婆饼
皮皮虾在连云港人口中称为“虾婆婆”,将其和鸡蛋摊成的虾婆饼,滋味鲜美、酥香可口。
9、加吉鱼
是海州湾的名贵经济鱼类,属鳃科,学名真鲷。鱼群多活动于前三岛一带。加吉鱼是肉食性鱼,肉质最美,嫩似豆腐,味鲜胜仔鸡,头尤鲜美,越嚼越香。民间素有“加吉头,马鲛居,鳓鱼肚皮唇唇嘴”之说。加吉鱼又因身形漂亮,颜色吉庆,常被人们捧上喜宴席。
十七、海州区著名景点
海州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因相传孔子曾来此登山观海而得名的孔望山是国度4A级景色区,“孔望山汉代摩崖石刻”为国度一级维护文物,“锦屏山将军崖岩画”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白虎山、石棚山、桃花涧、白鸽涧等自然景观和城内的“九庵十八庙”等历史景观“古、神、幽、奇”为一体。
1、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南麓的西端,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是远古时的祭坛,崖壁上画有人、马等像,因此得名。将军崖岩画据专家揣测是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岩画,被称为“东方天书”。岩画中有三个圆形的太阳,各刻一二十条光辉线。[15]1988年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2、龙洞庵
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小院清幽,是连云港现存最早的古刹之一。它最早建于东汉,当时叫东海庙。北齐武闰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改成龙洞庵。1980年,国度拨专款重新修缮,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作风。
3、海州古城
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明永乐十六年,加砌城墙,全长九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城有四门,分别为:东“镇海门”、西“通淮门”、南“朐阳门”和北“临洪门”。的古城是在旧址的根底上规划重建的,1987年开端规划,1991年正式施行。
4、桃花涧
位于锦屏山内,山上既有挺拔的林木,又有暴露的石骨,颇具中国画的风味。景区的下面,即著名的锦屏磷矿矿区。1979年冬,桃花涧发现了四五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出土的舟伏、漏斗状石器,与日本九州出土的这类石器形制大致相同。据专家考证,那时期海平面普遍降落,日本与连云港之间构成一条陆桥,两岸的古人类曾不时相互往来和交流。
5、石棚山
位于海州城的东部不远处,掩映在几百亩桃园之中,山顶上有一块势如天外飞来的椭圆形巨石名叫石棚。石棚上镌有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书“高行清风”四个大字。在石棚西南不远处,屹立着一块大招头崖,向阳背风,前临一片较为平整的芳草地。
6、西郭宝墓
1985年4月23日,连云港市博物馆在海州区锦屏陶湾村黄石崖清算一座西汉中、晚期慕葬。墓主姓西郭,名宝。
西郭宝墓为竖穴土坑木椁,椁板之上尚遗有竹席。在棺盖与椁盖之间有一层3厘米厚的木板,棺具呈长方形,系用整段木刳空制成,棺内外髹漆,外为黑色,内为朱色。
出土随葬品50余件,大局部保管完好。按质地可分为漆、木、竹、金属器等,漆木器中有8件木俑雕琢甚为精巧,代表性的有女侍俑2件。
在墓主头侧,出土名谒、遣策各2件。名谒与遣策大小分歧,长21.5厘米、宽6.5厘米、厚O.8厘米。名谒为木质,上有三行14字隶体墨书,文曰:“东海太守宝再拜足下西郭子笔”;另一文曰:“东海太守宝再拜谒西郭子笔”。名谒,在墓中屡有发现,但保管如此完好精巧,时期又早,极为稀有。从名谒的内容可知墓主为东海太守。随葬品中还有印章1件,铜质桥钮,高1.8厘米,边长1.5厘米,篆体阳文刻“西郭宝”三字。
西郭宝墓与连云港地域以往清算的西汉木棺墓具有相同的特征,有的随葬品也很类似。特别是铜镜、五铢钱、漆器、木俑等,具有鲜明的时期作风,所以,西郭宝墓当属西汉中、晚期。
墓主尸体,经上海自然博物馆停止审定:男性,年龄大约在25岁左右,可能因疾病或其它缘由招致早亡。
随葬品大局部出自边厢,边厢置于椁之外,这种现象,在连云港地域是初次发现。
7、侍其繇墓
1973年12月,连云港市海州区南门网疃庄发现一座汉代木椁墓,墓主复姓侍其,名繇。
随葬品102件,绝大局部为漆器和木器。漆器38件,其中食奁2件,耳杯18件,奁2件及内盛的小漆盒2套10件,盘5件、碗1件,其质地可分为夹纻胎、木胎。漆器大多是外施墨漆,内施红漆。花纹分漆绘和针刻两种,图案有云气纹、卷云纹等,漆盘中有一件底部刻有“尚里朱公制”五字。铜器37件,有斗、带钩、镜、五铢钱等。随葬品中还有龟钮银印1件,正方形、体扁、长宽俱为1.4厘米,上为龟形钮,印面阴刻篆文“侍其繇”三字。玉饰6件,眼盖、鼻塞、耳塞各2件,眼盖为盾牌形,耳塞为短圆柱形,鼻塞为扁圆柱形。骨钗2件,分别出于二死者头部。陶瓮4件,形制相同,都为小口径颈、鼓腹、凹底,腹下部至底饰绳纹。
上述资料大致能够阐明此墓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侍其繇其人不见史传,从随葬的龟钮银印大致理解其身份,《汉官仪》:“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绢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一绶,皆龟钮。”据此揣测侍其繇可能为郡守一类的中央官。
8、霍贺墓
1973年3月,网疃庄小礁山北麓开掘西汉晚期霍贺墓。海州区是连云港市的一个区,汉代曾在此设置朐县,属东海郡。网疃庄位于海州东门外,散布着庞大的汉代墓葬群,霍贺墓为其中之一。
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夫妻合葬,男棺放置椁正中,女棺在其右(北)侧,均为头东脚西。骨架保管较好,经审定,男墓主年龄约在70岁上下,女性则在40岁左右。
随葬器物共90余件,大局部保管完好。按质料为可分漆器、竹木器、金属器、陶器等。漆器26件,有食奁、碗、耳杯、漆案等;竹木器19件,有木枋、木砚盒、鸠杖、木梳、竹笥等,其中鸠杖的杖首饰鸠鸟,通长2.08米;金属器52件,有铜、铁、铅三种质料,其中铜镜2件,一为百乳镜,乳突纹钮,背纹以乳纹为主,间以花瓣纹,另一件为日光镜,钮作半球形,地纹为细涡纹,主纹为蟠螭纹;铜印章1枚,瓦钮,印面1.6厘米见方,高1.3厘米,阴刻篆书“霍贺之印”四字;此印出于男棺左指骨旁,显系男性死者的私章。
从男棺出土的铜印章看,知墓主姓霍名贺,霍贺其人,史书无载,从出土物及墓葬范围判别.应为享有三千石俸禄的中央官员。此墓出土鸠杖(又名玉杖、王杖)的用处,据《后汉书·礼仪志》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阐明持鸠杖者是年长的标志,霍贺享年70岁,正契合文献所记。
9、海州乡贡进士题名碑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幼儿教育中心院内东墙北端。碑高177厘米、宽81厘米、厚20厘米;座高56厘米,宽120厘米。碑额弧形,饰卷云纹。其石料为石灰质堆积岩。碑立于明成化五年(1469)。碑额篆书,字径7厘米,文楷书,字径2厘米。卢陵王概撰文,钱塘唐震书丹,建昌程洛篆额,现存五百余字。海州乡贡进士题名碑是研讨明代科举制度的实物材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82年被发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维护单位。
10、大村遗址(包括小村遗址)
大村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南云台山西麓。遗址文化层厚1米余,面积约2万平方米。1959、1960年曾停止开掘。出土的遗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红色细泥质陶钵、石斧、石锛等,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筒瓦,六朝的瓷片等。
小村遗址位于大村遗址北1.5公里,现为小村葡萄园。出土的遗物有新石器时期的陶片,西周时的鬲足、豆柄,战国时的几何印纹陶片,汉代的绳纹瓦片等。
大村遗址是我国有名的一个新石器时期的遗址。1961年第6期《考古》发表过《大村新石器时期遗址勘察记》。这里还是江苏省西周青铜器群重要的出土地点之一。大村遗址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和商周文化中有重要的位置,向为考古学家所注重。
1982年被发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
大村遗址西至水库堤坝,东、南、北三面以公路为界;小村遗址包括整个小村葡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