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栖霞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08 10:1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主城北部,面积395.44平方千米(含长江水面),北起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东长江中心航道,与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接界;自马渡村沿便民河至龙潭街道,经东阳至漳桥一线,与句容市接界;再绕西岗果牧场南端,以灵山与南京市江宁区接界。南以仙林街道、马群街道,与南京市江宁区、玄武区交界。西以迈皋桥街道十字街起、至燕子矶街道与南京市鼓楼区毗连。北从燕子矶街道渡师石起,绕八卦洲街道北,经栖霞街道,至龙潭街道马渡村,以长江中心线为界,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隔江相望。  
二、历史文化  
栖霞地域文化底蕴深沉,龙潭及东阳左近出土的文物阐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发明了绚烂的文化,并在“湖熟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秦建县后,交通便利的优势进一步凸现,山川漂亮,景物宜人,文人墨客慕名旅游,尤喜在燕子矶夜泊,即景赋诗,栖霞山更是雅士向往的中央。南朝以降,谢月兆、江总、皇甫冉、綦毋潜、刘长卿、权德舆、皮日休、顾况、徐铉、王安石、文天祥、张岱、曹寅等,都在栖霞留下绮丽诗文。仅乾隆皇帝咏诗便有一百余首。栖霞山是南京佛教文化重要地域,栖霞寺被推崇为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所藏经书丰厚,佛文化声名远播。栖霞境内的南朝石刻,在世界雕塑史上享有盛誉。南唐画家赵干所绘《江行初雪图》,描画南京沿江一带的严冬风光,其景十之六七都在栖霞境内。龚贤的《摄山栖霞图》明丽秀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而《江行初雪图》则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20世纪末,在栖霞山千佛岩发现的“飞天”壁画,成为国际“敦煌学”研讨的新热点,为中华文化史再添一颗灿烂明珠。  
三、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不断传播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葛洪为句容县城北下荫人,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别扭。  
依据老艺人引见,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四周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造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最早记载金箔消费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极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翻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其中打箔最为辛劳,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当今中国一切的寺庙以及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扎伊尔总统官邸等都闪现着南京金箔的辉煌,食用、化装、建筑、技艺、装饰等范畴所用金箔也多出于南京匠人之手。  
南京金箔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出色代表,目前地处龙潭街道的南京金县金箔总厂及20世纪80年代迁往江宁的江宁金箔集团还在从事这一行业。但打箔是高技巧高膂力耗费的劳动,年轻人愿意参加这一行业的很少,因而整个金箔业后继乏人,同时金箔的衍生品有了多种替代,招致其市场日益减少,加上金箔的传统工艺不时遭到打箔机器的排斥,金箔的锻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需求加以维护。  
四、栖霞区饮食风俗  
1、咸水鸭  
以中秋前后、桂花怒放时节的盐水鸭最佳,又叫桂花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  
2、汤包  
猪皮炖成浆糊配以鲜肉为馅儿,猛火蒸透即成,皮薄、馅多、味美、油腻外溢,吃时先吸其油汤,再细细品之。  
3、回卤干  
薄片的炸豆腐用水回煮,锅中放上几撮黄豆芽,以取其细微的幽香和鲜味。  
4、卤茶蛋  
取头生蛋,洗净、煮熟、去壳,在蛋白之上浅浅地划几条刀口以便透味,入锅加料文火烹煮几个小时而成。  
5、咸板鸭  
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分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因其像一块板子,故名板鸭,色香味俱全、外形丰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严密,食之酥、香耐人寻味。  
五、栖霞区著名景点  
(一)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安定门外22公里,濒临长江,青峰逶迤,属于宁镇山脉的一局部。全山大致作东西走向,包括几座山峦,自南而北,分为三条:最南为景致岗;中间为千佛岩;北面为黑石挡、平山头及三茅峰。其中以三茅峰最高,又名凤翔峰,为栖霞山之主峰,海拔286米,卓立天外,雄镇群峰。凤翔峰之东北山坡,形如卧龙,名为龙山;其西南之山坡,状若伏虎,名曰虎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屡次出巡,曾途经栖霞山所在地江乘县,栖霞寺的创始者、南齐望族成员明僧绍隐居摄山,与法度和尚交结甚密。明僧绍死后,其子明仲璋任临沂县令,在栖霞山石壁上鸠工镌造无量寿佛,齐梁两朝的许多王公贵族纷繁仿效,开窟雕造佛像。南朝末年,陈后主在尚书令江总的陪护下,曾游历栖霞,唐代高僧鉴真巨匠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返途经栖霞寺,南唐大官、词人高越和林仁肇掌管修造栖霞山舍利塔,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在千佛崖石壁题刻,字体为"螺篆体",乾隆帝五次驻跸栖霞山,更使栖霞山名声大振。孙中山先生得悉宗仰重建栖霞寺时,率先捐献银元1万元。民国建都后,蒋介石、林森、冯玉祥等人均光临过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而得名。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号虎山。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每到深秋,满山红遍,风光非常诱人,是栖霞山吸收游人的主要景致。另外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奇岩怪石不少,因之成为远近出名的旅游胜地。  
南京栖霞山景色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外型精巧,景点名彩虹明镜。向东有月牙池,然后就是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范围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域最大的寺庙。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迹,饶有情味。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外表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非常稀有。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奇迹;在凤翔峰西南麓还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协作开凿三圣像以留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呈现佛光,惊扰齐梁贵族,于是纷繁前来凿石造像,栖霞寺后山岩壁镌刻有“千佛岩栖霞山”六字,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清楚,佛龛大者数丈,小者远远望去,宛如鸽舍。共有佛龛294座,摩崖造像515尊,号称千佛。  
栖霞山著名江南,不只由于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的舍利塔,还由于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风光令人沉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南京人尤喜举家旅游,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88号(近栖霞大道)  
(二)南京燕子矶公园  
燕子矶公园位于南京城北郊幕府山的东北角,西、北、东三面临长江,面积约1.1公顷,矶头海拔38米,峭壁悬崖陡立江水之上,根底局部由紫红砂砾岩与砂岩组成,矶顶粘土堆积,艳阳高照时,红岩绿树,绚丽无比。矶丘的地层陡立,并靠长江,江涛的持续冲击,岩体极易崩坍,致使在临江一面形成山崖壁立,乱石穿空,为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势。自古以来,此处就是有名的渡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燕子矶,因远眺此处,形若飞燕腾空,故名。天文学上称为“矶”者,乃三面环水,一面连陆的临江山丘。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特多,燕子矶与安徽采石矶、湖北赤壁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矶,因清人潘次耕所题“临江峭壁不知数,第一小巧燕子矶”,而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燕矶夕照”之誉,1983年4月,又以“燕矶临流”被评入新“金陵四十景”中。  
燕子矶不只是历史上出名的旅游胜地,而且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和有名的渡口,历史上许多交往于此的文臣武将,无不在此对景书怀。相传元代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游记》就有对燕子矶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曾经登矶,留下打油诗,现已被勒为石刻;公元1645年,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曾登临矶顶,写下《燕子矶口占》诗,龚贤亦到过燕子矶,借景表达情怀。南京市鼓楼畅观楼《圣谕》碑上记载着康熙皇帝游燕子矶的盛况。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留下诗作。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曾在此立了两块木牌,劝诫轻生者。建国后国度指导人刘少奇、陈毅先后旅游过燕子矶。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临江街3号  
(三)栖霞寺  
南朝刘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绍(号栖霞)在摄山结庐而居,"抗迹人外",与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师友之谊。南齐永明七年(489),明僧绍舍宅为"栖霞精舍",请智度和尚掌管,这就是栖霞寺的来源。  
唐初将栖霞寺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楼阁延袤,宫室绚丽",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洲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是栖霞寺的黄金时期。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间,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武宗时排挤佛教,寺被废。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时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栖霞寺,改称妙因寺;北宋安定兴国五年(980年)改名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栖霞禅寺,哲宗元礻右八年(1093年)改称岩因寺崇报禅院,又名景德栖霞寺或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到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恢复栖霞寺的称号。  
除政治上排挤佛教的缘由外,由于栖霞寺所在地栖霞山临江屏立,山川形胜雄立楚尾,地势奇险,蔚成金陵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建寺以来,阅历大战数见不鲜,故栖霞寺屡毁于战火,致使屡毁屡建。  
栖霞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0"期间又遭严重破坏。自1980年起,人民0对这一千年古刹停止重新修缮,栖霞寺范围绝后,名播遐迩。现寺前彩虹明镜和月牙池,右侧有明征君碑,左侧有赵朴初重修栖霞寺碑记亭;寺内有弥勒殿、毗卢宝殿、方丈室、法堂、藏经楼、鉴真留念堂、祖堂、宗仰上人留念堂、千佛斋素菜馆等,栖霞寺古建筑皆依山势,层垒而上,殿宇楼阁极端雄伟,殿西摄翠楼遥对东峰,凭栏远眺,景色如画。[毗卢宝殿]  
入栖霞寺,出弥勒殿,经过方形天井,拾级而上,便是宏敞的毗卢宝殿,殿内雍容典雅,华丽堂皇。迎面正中供奉着一尊毗卢遮那佛,高约5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金箔贴身,庄严庄严。在其左右,侍立着梵天、帝释两天王,他们是"天龙八部"的成员,是佛教中的0神。大殿两庑,分列着二十诸天木雕像,均高2米以上,他们也是"天龙八部"的成员,这些雕像个个点金妆彩,外型生动,神态各异,光泽耀眼。毗卢遮那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观音普渡众生的三十二应身,形态万千,沉着自如。这是寺庙中一组最繁华的群像。海岛中塑造有数十个人物,中央是宏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其左右胁持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大殿前侧左右各有大钟、法鼓一面,大殿后侧有两座雕琢精密、妆金涂彩的大型奢华佛龛,原系北京紫禁城的清朝遗物,1979年运至栖霞寺,佛龛内分别放着石刻观音像和阿弥陀佛像,石刻阿弥陀佛像头部为寺内珍藏的旧物,躯体为南京艺术学院张祥水先生依据北朝石刻用石膏制造后着色仿旧,该石佛头部长颜广颐,很可能是梁朝临川靖惠王萧宏所造的无量寿佛石像遗物;石刻观音像头部较小,可能为唐代遗物。  
[藏经楼]  
从方丈室入内,再上台阶,便是藏经楼,栖霞寺藏经楼是国内著名的藏经楼,在全寺最高处,楼下为住持和尚起居办事的法堂,也称狮子座,供宣讲佛法之用。法座后挂有意味释迦牟尼说法传道的画像,画像两旁悬挂着1979年重修栖霞寺时赵仆初题写的对联一副:"创业溯南朝想当年花雨六时朗公讲席弘三论,分身还故国喜此日海天一色鉴师行迹重千秋"。法座前面设有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意味听法诸佛,台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楼上为藏经之处,楼上室内正中佛龛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玉佛,是用整块白玉精雕细琢而成,形象颇异,为缅甸僧人赠送的物品。室内两侧放置着划一的经柜,按《千字文》字序,寄存着经、律、论三大类佛教经典著作,多达8000余册,其中最名贵的为"贝叶经",是在娑罗树叶上烙印梵文,相传是唐僧西天取经带回,因其时期长远,弥足宝贵。此外还有一本"血书",是清末一位女信徒滴血誊写而成。  
[玉佛楼]  
"玉佛楼"于1987年复建,匾额为赵朴初题定,黑底金字。楼内正中结伽趺坐的玉佛,高60英寸(1.524米),供秦朝在玻璃柜中,它是由佛光山星云巨匠敬献的。玉佛左右分别为药师如来佛和阿弥陀佛。进门的左侧墙壁上悬挂着"佛成道在鹿野说法度生图--从度五比丘至涅相"等共计19幅图,另有一幅"四处留念之地(即佛祖降生之地、领悟四圣谛之道地、初次布道之地、涅之地)图";进门右侧墙壁上悬挂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共19幅,这些图片是美国洛杉矶西来寺捐赠的。  
[宗仰上人留念堂]  
宗仰上人留念堂紧邻"过海巨匠堂",堂内正中为宗仰画像。有题联一副:说法宗三论,印心属三伽。  
堂内左右两壁悬挂有若舜,寂然、方廉、青权四位栖霞寺高僧的画像。堂内还陈列有翁同和、章太炎给宗仰的题字,以及宗仰手绘图卷和其他有关史料。今日的栖霞寺,便是在民国年间的根底上修复的。  
正如宗仰之法孙明常所言"民国以来,沙门尊宿,获国度褒典者,公一人而已"。  
[鉴真留念堂]  
鉴真留念堂是为留念唐代鉴真和尚(688-763年)而于一九六三年设立的。  
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鉴真于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东渡时,由于迷失航向,漂流至海南岛,他在登陆北返途中,于天宝十年(751年)途经江宁(现南京),由其弟子灵礻右迎到栖霞寺,逗留三日后,返回扬州大明寺。  
鉴真留念堂正中佛龛内供奉一尊鉴真和尚脱袈裟千漆夹塑塑像,它是日本奈良招提寺八十一代森木孝敬长老亲身塑造,一九六三年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之际,由日本文化界、佛教界结合赠送给栖霞寺的。  
鉴真和尚端坐的佛龛,在设计上别具一格,它采用扬州大明寺为模型,背景是惊涛骇浪,表现出鉴真和尚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气概。  
在留念堂内,还陈列鉴真和尚生平事迹的文献,外宾赠送的礼品,包括日本友人所赠的《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图》、《鉴真和尚留念集》等。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是我国八大重点宗教院校之一,于1984年正式向全国招生,由赵朴初兼任院长、茗山法师为第一副院长。如今的栖霞山分院已具有一定的范围,教室、斋堂、宿舍、厨房等教学生活设备一应俱全,图书馆、阅览室内各种佛学文献、文化学问的书籍、佛学研讨著作乃至佛学经费日积月累,更兼栖霞寺藏经楼收藏的八千余册经、律、论等佛教典藉,足使学僧们遨游于学问的海洋中。栖霞山分院有一个强大的师资阵容,全院有十余名专职教员,更兼寺内茗山、圆湛、雪烦、养真、吉慧等法师亲临授课,赵朴初、刘大任等也数次作学术报告,外省市各院校的教授、教师也常被请来授课。近年来,局部佛学院毕业的年青法师也被充实到教员队伍中,增加了新的血液。  
关于学僧,佛学院非常注重其文化、品性等方面的素质,入学者必需经过严厉的审核和各种文化学问的考试,择优录取,学院本着"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请求,强调学僧必需注重修持,过严厉的宗教丛林生活,坚持佛家本性,经常参与寺内的水陆法会和受戒活动,使之自戒自警、严厉戒律、坚持信仰、勤奋学习。在专修课梵呗、佛学概论、丛林学问、戒律学、止观、遗教三经、二课合解、佛典选读、佛学史外,还对政治、言语、历史、天文、外语等科做系统学习。  
到目前为止,栖霞山分院已培育出学僧350余人,其中100余人已考入中国佛学院进修,有的在国外攻读博士生、研讨生,有的已到各寺任职,并成为主干。学院还屡次组织有关人到国外参与佛教活动,为开展世界佛教事业作出了宏大奉献。在一九九六年底和一九九七年初,受国务院宗教局与中国佛协拜托,学院派出以隆相、理海为团长的12名僧人赴缅甸0、缅罗佛教界护送佛牙舍利供奉,因当地-毁坏,发作了定时炸弹0,而学院师生不顾生命风险,捐躯0,寸步不离佛牙舍利,保全了佛牙舍利,进步了中国佛教界在世界的声威和名誉。  
[千佛斋素菜馆]  
一九九四年新建的千佛斋素菜馆位于栖霞古寺左侧,是具有现代化规范的素菜馆。  
素菜,是中国菜系中一个共同的子系统,有着长久的历史。古代"素"字的本意为白色,后引申为无酒肉之食。素菜以其食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寺院素菜、宫庭素菜、民间素菜三个流派。依据寺僧生活上必需"极苦修行"的特性,故本素菜馆为寺院素菜。  
寺院素菜,又称"释菜",其厨房称"香积厨",取"香积佛及香饭"之意。本寺素菜以豆类制品、面筋、笋、蕈以及时鲜蔬菜为主原料,用植物油烹调,清幽素净,花色繁多,制造调查,营养丰厚,具有健身疗疾的特性,特别是一些象形菜,完整以素为原料,假以荤名,形似味近,几可乱真,如以土豆泥、豆腐皮为主料,冬菇、卷心菜、冬笋为辅,经酿、煸、炸法烹制的"醋溜黄鱼",不只外形极似,而且酸甜可口,完整可与荤醋溜黄鱼媲美,可谓素菜中之工艺品。  
现千佛斋素菜馆供给的种类达40多个,冷盘有素火腿、素烧鸡、水煮干丝、五香烤麸、拆烧、腰果、凉拌木耳等,烧菜有炒腰花、炒虾仁、炒鱿鱼、炒鱼片、家徒四壁、中华四宝、银芽鳝丝、糖醋排骨、烩口蘑、红烧皮肚等,这些风味共同、滋味无量的美食、价廉物美,深受善男信女和广阔游客的称誉。此外,还可承办不同规格的全素宴席,以满足各种层次的顾客之需求。  
[千禧钟楼]  
千禧钟楼,位于"彩虹明镜"的东南侧,由东南大家杨德安教授设计。钟楼高十六米,两层飞檐斗拱仿古式,由36根钢筋混凝土立柱撑托,二楼悬挂一只由晨曦集团铸造的青铜大钟,此钟直径2.2米、高3.2米、重6吨。一楼安放一尊来自台湾价值为20万元的释迦牟尼佛像。该楼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完工。  
[青权骨塔]  
青权为金山江天寺方丈,以栖霞法派,由金山分灯,青权洞识心性,于示寂前遗言葬栖霞,示金栖两法系子孙,骨塔在栖霞寺藏经楼后山右侧。  
[宗仰骨塔]  
宗仰骨塔亦称乌目山僧宗仰塔,在寺后中峰中脊右侧,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国民0明令表扬宗仰生平事迹,特拨国币伍仟元交戴传贤、张掌管修塔立碑,以资惩处,章太炎亲撰《栖霞寺印楞禅师塔铭》。  
[三论宗与祖庭栖霞寺]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之一,三论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而得名,后秦鸠摩罗什译出此三论后,师徒相传。研讨者群起,中经南朝宋、梁的僧朗、僧诠,陈代的法朗,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据董平在闽南佛学院学报第二十三期中的阐述:"吉藏之学,受之于兴皇法朗,而法朗之学,则出于僧诠。诠居金陵摄山止观寺,学宗般若,而以中观为归,名动当时,《续僧传》卷七《慧布传》云:摄山止观寺僧诠大乘海岳,名誉远闻,同卷《慧勇传》:僧诠门下有四僧最为著名,即法朗,智辨、慧勇、慧布,当时号称为"四句朗,领司辩,文章勇,自得布",谓之"诠公四友"。正由于僧诠及"诠公四友"的极力倡导,共戮力于三论之学的复兴,遂使摄山栖霞寺成为南方三论学的中心肠。  
据吉藏记载,僧朗实为中国三论学之传承史上的一位至关重要人物,汤用彤先生云:"齐梁二代,《般若》三论,亦有学者,然善者既少,仍不广行。此学之行,端赖摄山诸僧。摄山僧朗,始以《三论》命家。传其学于僧诠,僧诠传之兴皇法朗。兴皇法朗,在陈时大为时所重,弟子众多,其中隋之吉藏,遂使《三论》之学,重振于华夏"。  
由僧朗携之南来的摄山三论之学,实至于兴皇法朗之时,才真正在佛学界产生了宏大影响,本宗后亦传日本、高丽,至今相传不坠。因三论宗是摄山栖霞寺宏扬光大的,故海内外都称栖霞寺为三论宗祖庭,在日本,韩国及一切研习三论宗之学的中央均享有崇高声威。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仆初先生在为栖霞寺藏经楼题联时称:  
创业溯南朝想当年花雨六点时朗公讲席弘三论;分身还故国喜此日海天一色鉴师行迹重千秋。其中便点明了南朝时摄山僧朗发扬三论之事。  
[佛事活动]  
由于栖霞寺旧观尽复,声名显赫,名僧茗山、真慈相继任方丈,声名再振,省、市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域)以及海外佛教信徒,纷繁来栖霞寺做佛事,近年来,每年达三、四百台佛事之多。栖霞寺做佛事的品种主要有延生普佛、往生普佛;单台焰口、三大土焰口、五大土焰口、七大土焰口、九大土焰口;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诵药师经、三时系念;六经六佛、药师忏、三昧水忏、地藏忏等十五种。栖霞寺最大范围的佛事活动为大型两利水陆0会,计有僧人82名入坛诵经七天。水陆法会最蔚为壮观的是最后一天"送圣",其时僧众一百六十余人参与。大将军带路,最前面是纸船、纸马、鸣锣开道;导旗、灯笼、香灯、传炉和伞居后,再后是二十四杆旗幡、二十四盏香灯,二十四个托盘,吹的、拉的、敲的、打的、击的各种乐器演奏,断后是主法、正表、助表三个德高望重的大和尚,走在最后的是做水陆法会的众斋主。送圣的队伍约有二百余米长,盘绕寺庙一周,边走边念"南无阿弥陀佛",在鞭炮齐鸣、香烟旋绕,纸船明烛照天烧中送圣完毕。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84号  
(四)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  
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独一的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址。  
栖霞山千佛崖位于栖霞山纱帽峰到虎山峰的山崖上。栖霞千佛崖造像始于南齐。相传当年明僧绍舍宅入寺后曾梦见栖霞西峰石壁有如来佛光荣,乃立志在此岩壁上开凿佛像,不料未及施行而终。其子临沂令明仲璋为完成父亲遗愿,出资鸠工,与法度禅师一同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在西峰石壁上开凿佛龛镌刻佛像,即千佛崖上无量殿。无量殿的大佛造像设计人为齐梁时期建康著名的高僧僧佑(445-518年),无量寿佛像坐身高三丈一尺五寸,总高近4丈。观音、势至两菩萨之像分侍左右两侧,各高三丈三尺,这三尊佛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因而该龛又称为"三圣殿",俗称"大佛阁"。这三尊大佛和菩萨,体形巨硕,拔地参天,表现一种崇高庄严之美。无量殿前左右现有两尊接引佛是隋代的遗物,为民国时从舍利塔移至此地。接引佛,外型生动,神情十足,表现了江南艺术秀美典雅的作风。  
梁大同二年(536年)千佛崖佛龛顶上突放光辉。传为佛祖显灵,于是齐梁两朝皇室、贵族竞相捐资在此凿石造像。至梁天监十年(511年)范围粗具,因时凡二十二年,构成石窟群。其建造年代早于洛阳龙门石窟而晚于大同云冈石窟。  
石窟群自无量殿东去,山岩上及岩北侧,岭上岭下,依岩上上下,就石壁凿窟造像,有立有坐,大小各异,有的端庄淳厚、有的笑容可掬、有的神态忠诚、有的慈祥娴静,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窟,有十来尊一室者,亦有二十余尊一殿堂,风姿万千。龛内规划,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一弟子。窟门两侧常有天王力士像,有的佛座下蹲有双狮,称狮子听道,佛像大者高达数丈,小者仅有盈尺。石窟佛龛平面多马蹄形。单室无前壁,穹窿顶,三壁环坛或正壁起坛敞口无门。局部石窟佛龛保管有明代的砖石门壁。一九二五年十二月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先生经过实地调查,共统计出石窟佛龛294个,造像515尊。1994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又停止重新调查共计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尊。号称"千佛"。这些石窟佛龛大小参差、装点在石壁上,近看如龙宫凤阙,远望似蜂房鸽舍。现象蔚然壮观。  
千佛崖因年代长远,风化剥蚀严重。一九二五年本寺住持若舜法师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修补,由于缺乏石刻修复学问,采取的修补技术简单,仅用水泥涂缮佛身。结果,反使石刻之风采神韵尽失,以后又经"文革"浩劫,千佛崖遭到严重摧残。佛像无一幸免,已无一尊完好之像,使这一绮丽无匹的千年艺术宝库变得改头换面,艺术价值大减。但千佛崖石窟乃不失为现存最漂亮的南朝造像艺术品之一,至今仍保存有名人题刻,如山崖中道有南唐书法家徐铉、徐锴题名,虽经一千余年风雨剥蚀,但"螺篆"体的书法颇为引人瞩目。  
明征君碑共33行,每行74字,内容记载千佛崖石窟的缘起和进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由高正臣行书书写。明征君碑是中国最早的行书碑之一,笔划圆润,构造严谨,艺术价值很高。该碑碑材为距今2.8亿年的海百合茎和中国孔珊瑚等浅海动物化石,是地质界稀有的化石标本,其地学价值也非常高。  
2001年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五)南京二桥公园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19公里,由南、北汊大桥组成,有当今中华第一斜拉桥佳誉,南京二桥公园位于其南汊桥之南首,公园因大桥而建,大桥因公园而添其神采。  
南京二桥公园是中国建立范围最大,具有桥梁材料最丰厚的桥梁主题公园。占空中积大约700亩,公园地势开阔,正与长江之浑莽与大桥之磅礴相衬相映。  
园内分为三大区域,即中外桥梁展现馆、沿江观光带和休闲活动区。桥梁展现馆,其设计作风新颖现代,馆内采用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腕,生动展现二桥建立进程和世界名桥大观,令游人回味建桥之艰苦、大千世界桥梁历史开展之概略。  
沿江观光带是由百年一遇规范防洪堤改建而成,有千米之长,景观平台悬挑江堤之上,疏林草地、雕塑小品,相映成趣,颇见匠心。仰观桥,俯视江,晨迎朝阳,暮送斜阳,观光带上观大桥,可谓无时不可,无处不佳。  
休闲活动区有牡丹园、广场绿地、餐厅茶座和儿童乐园,小径纵横,花木掩映,休憩彷徨,无适而不可。特别是公园主题花卉——牡丹,为南京地域种植面积最大的牡丹园,共有200余种23000余株牡丹,每年4月中旬是游人前来公园欣赏牡丹的最佳时节。观光电梯直升桥面,再经观光步道可行至大桥中部。登高望远,长江之气势,大桥之英姿,风光之秀美,足令游人恋恋不舍。  
公园内最近新开拓了从中山码头2号码头——长江大桥——燕子矶——长江二桥——二桥公园的水上旅游线路,使游客在长江之中领略二桥之魅力。  
(六)栖霞寺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栖霞寺藏经楼南侧。相传隋文帝曾遇神尼,得舍利数百颗。登基后有意重兴佛法,乃两次下诏,要天下八十三州各选一有山水之寺或喧嚣寺院建舍利塔。并派高僧等分道将舍利子送往各地置于塔。特诏令首先送往蒋州(隋时南京为蒋州)栖霞寺,舍利塔由此而建。  
舍利塔  
隋时,原塔系一座木塔(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建成),因岁月剥蚀而毁。至南唐时,佛教又兴,南唐出色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掌管重修栖霞寺时兴工重建,成为今日仿木构造的石塔。高越为之写了《舍利塔记》一卷。死后亦掩埋在寺院山外的坡地上。  
舍利塔系石塔,范围虽不大,但造工非常精致,由各种不同外形的石灰岩与大理石相分离垒砌而成。其构造采取先制就所需石料配件,然后接榫装置,精细稳定,虽历经千年风雨兵燹而仍然完好。舍利塔为八面五级,连基座共七层,高18.04米,构筑别致。由塔基须弥座以及五层密檐式塔室构成。  
塔基有上下两层:第一层雕琢缠技莲纹,第二层镌刻飞凤、莲花等图案。塔基之八面刻有海水纹,并雕有龙、凤、鸟、兽、鱼、虾、蟹、鳖等图案;或腾云跨风;或出没山林;或沉浮波涛。形象姿势、非常逼真。须弥座为仰莲花座,上为束腰基坛,角柱上各雕金刚、力士、立龙、怪兽,以承塔身。基坛八面浮雕琢有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依次为托生母胎、树下降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军、树下成道、鹿苑说法、鹤林入灭等。这些雕琢用艺术手法展示释迦牟尼佛富有传奇的终身,每幅画面的构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神态、描写逼真、服饰用具、山川树木等背景布置得鬼斧神工,非常得体。这一组浮雕能表现舍利塔的宗教功用。须弥座与塔身之间,雕以莲花露盘三叠,花瓣上阴刻宝相花纹,表现出我国传统图案艺术特征。塔身由五层密檐式塔室构成:第一层塔室。八面刻有雕像。第一、三、五、七面为四大天王像。(天王则披甲执戈,形象威严。并刻有雕琢者姓名:王文载、丁延规、徐知廉)第二面为普贤骑象,第四、八面为版门(门作紧闭状,门上有铺首及门钉),第六面曾经毁去,依据考证,此面应为文殊像。第二层到第五层塔室。四层八面每面均雕两石龛,每龛中坐一佛,共计刻有六十四尊小佛像,意味着千佛世界。塔顶密檐成筒瓦状,叠石六重饰以莲瓣、束缨、云纹,意为覆钵相轮和火珠。  
民国初年,由叶恭绰掌管、刘敦桢设计,对舍利塔停止了重修,现塔顶上的相轮,为当年仿北魏云中寺补建,塔前旧有引接佛二尊,也在当年移到塔东的三圣殿前。一九九三年,国度文物局对舍利塔停止了维修,此次将掉落在四周的八大块石构件粘接到原断口处,对塔身及塔檐的裂痕,用环氧树酯及其他化学粘接剂勾补缀平,本着修旧如旧的准绳,坚持了原有的南唐建筑作风。舍利塔代表了南唐时期雕琢艺术的最高程度,它上承隋唐佛教艺术肉体,下开宋元佛教艺术的先河。在中国佛教建筑史和雕琢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九八八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地址:南京市近郊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  
(七)南京六朝石刻  
自中央门向东北,沿宁栖公路口而入郊区的十月村,左顾右盼,便见苍吴之下,沃野之上,昂昂但是立数尊石兽,仰天吐舌,高视稳步,凸胸收翼,长尾拽地,不可一世之豪壮。更经千载风霜,通体裂痕累累,如屋漏虫蚀,绝去了当年雕饰的精巧,只留下一派雄壮古朴,不能不令人驻足神驰,振奋俊赏。这些石兽便是人们今天常用着意味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六朝胜迹──辟邪。  
艺术之高者,不在于再现自然,而在于再造自然。再造自然之高者,莫过于自得而成境。自得成境之高者奠过于雍厚博大,余如潇洒苍健、娟秀严谨、野逸儒雅、怪诞荒唐,则分别等而次列,各领0。懂得这一玄机,便可深谙中国艺术形象之有《龙凤》《饕餮》《方相》《麒麟》《辟邪》等等之类微妙之所在了。此类形象,有而实无,无而又强以为有;有生于无,无而胜于有者,观之于六朝陵墓石刻,方知这有与无的巧妙辩证、无胜于有的博大深湛。  
六朝石刻以辟邪为最上品。所谓辟邪,即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以其能辟御妖邪,故名。其总体势态有如狮子,故当地农民直以“石狮子”呼之。其实,它与狮子的外形相去甚远。其体量之大,过于鲸象,远观之,立于原野,负日载月,立地行天,壮不可状;其胸腹之挺健,远胜虎豹,近视之,巨石腾空,猛兽当头,威不可描;舌之长,张口一吐而垂胸;尾扫地,席卷如帚如风。它非狮非象、非虎非豹、非鹰非隼;如狮如象、如虎如豹、如鹰如隼。是天地间巨禽猛兽的集大成,给人以不吼则已,一吼震天;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行则已,一行万里而无可阻挠之感。从功用观之,它怎能不“辟邪”;从类属观之,亦只能称之为“神兽”;从艺术境地观之,它是力度的意味、壮美的显现,是苍浑、是俊古、是威慑、是崇高、是堂堂皇皇。说它笼统,它有形有体;说它具象,而天地间实无此种动物。它是天地间无有而人文中独有、上帝未造而人类发明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六朝胜地的自豪。中国艺术求神以形、自得忘形的真理于此可见得淋漓尽致。  
十月村一带的辟邪现存有三处,皆为南梁盛期作品,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其一在甘家巷小学内,为萧秀墓石刻,形体粗壮丰润,头、翼、足刻划得细致,余皆洗练。其西为萧儋墓,风制相仿,奇特的是,在一大辟邪腹下横置小辟邪,老迈稚勇,相映成趣,寓濡沫嬉戏于威仪穆穆之中,可谓境、趣双高。再西是萧景墓,除辟邪外,尚存一亭亭石阕,阕身为直??形,绕以绳辫浮雕,莲瓣形柱头上更立一小辟邪,于雄豪中偏有这般精致凝炼,令人回昧无量。  
此外,还有南朝宋刘裕初宁陵残存石麒麟二。位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拙朴淳朴,蔚为南朝石刻风范之先声。南齐萧赜景安陵墓石辟邪位于丹阳县境,其尊贵文雅、矫衿意足,比南京南梁之辟邪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梁末萧正立墓辟邪,雌雄相对,含情欲语,别具风姿。陈蓓永宁陵石麒麟在南京狮子冲,今仅存一兽独角、一兽双角,全身披锦挂绣,双翼外张,四蹄有腾空欲飞之势,作风富艳小巧。南京仙鹤门外的萧宏墓石兽之流利、句容县石狮子村萧绩墓石辟邪之高伟,亦各具其妙,不可多得。……这些,虽于雍厚博大不及南梁盛期,但也各具神彩,不一而足,为六朝古都拢集了许多景慕之心。今之往者,未之来者,宁不留流忘返于其间耶?  
(八)南京八卦洲  
南京八卦洲植被茂密,环境幽雅,洲内水系纵横、田野阡陌、鸡犬相闻,以一、三产业为主,是南京近郊一块难得的“世外桃源”。  
南京八卦洲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4公里的江中,面积56平方公里,比南京主城城墙内的面积还大。  
目前,栖霞区和八卦洲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贯串全洲的道路网络,八卦文化园、八卦洲假日山庄、南京市中小学农业科普基地、农趣馆、水上文娱城等一批旅游项目曾经建成,吸收了大批城里人,或结伴同行,或举家前来,江滩散步,河畔泛舟,柳林烧烤,近年先后举行了沙滩节、风筝节、帐篷节等滨江一日游活动。  
八卦洲的旅游规划,由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王颖领衔,国际旅游协会前主席、加拿大人JEOFFWALL为参谋。规划应用八卦洲共同自然地貌,突出了八卦洲“绿、水、野”三大特征,全洲分为生态旅游农业区、洲头大江风光旅游区、柳林乡村度假区、芳草地野营基地、小江河民俗风情区和江滩水上游乐区,重点开展休闲度假、康体文娱、野营休学等旅游产品。  
这个规划已成为南京市开发八卦洲旅游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各地民资不断摩拳擦掌、旅游招商的平台,力争把八卦洲建立成绿色遍野、环境漂亮、生物多样的生态旅游区。  
(九)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表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珍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域有19处,散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普通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根本类似,均体形高大,俯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织,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外型矫健灵敏,雕琢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俭朴作风,给人以挺拔、饱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壮精练,雕琢技法娴熟,外型的整体和部分皆非常调和,显现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管最为完好。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楼毁散埋没,传播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61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局部。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非常稀有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期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端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南京明征君碑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域保管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稀有。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在栖霞寺山门右侧,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为留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绍曾几次被皇帝征为记室从军、国子博士等,他都“称疾不就”,隐居深山,故称“征君”,又称“隐君”。  
听说这块碑得以竖立,是明增绍的第五世孙明崇俨在唐高宗面前争取到的。明僧绍,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从军、正员外郎等,人皆称其为"征君"。南齐时隐居,后舍宅为寺,称栖霞寺。  
碑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反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2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韵文,后用10首铭词完毕。  
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26米。经地质专家确认,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又系动物化石。碑外表梅花状斑纹均是2.8亿年前生善于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个。  
(十一)南京栖霞山千佛岩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在南京市栖霞山栖霞寺东北侧山崖上。千佛岩是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步开凿而成。一切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岩。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  
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有过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媲美。但由于这里的石质属石英砂岩,易于风化,又经明代太监争修,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1925年起,栖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全部造像涂缮一新,并“施唇以朱,画眼以墨”,以便观瞻。  
南齐永明七年(489),明僧绍次子、临沂县令明仲璋继承父志,与法度禅师在栖霞山西峰石壁造“三圣像”,至梁天监十年(511)陆续凿成。中为无量寿佛坐像,通高12米,观音、势至两菩萨左右侍立,均高约10米。此为千佛崖中开凿最早、范围最大的石窟。以后齐、梁太子及王公大臣,各依崖之高低开凿佛像。宋、明两代又有增刻和修缮。崖壁上下共五级,佛大者数丈,小者仅盈尺,或五、六尊为一龛,或七、八尊为一龛,望之如蜂房鸽舍,号称千佛崖。还有南唐书法家徐铉、徐锴题名,宋游九言书“古千佛岩栖霞寺”及明代重修佛龛题名等。  
清咸丰年间,千佛崖遭严重毁坏。1925年,住持僧若舜用水泥掩饰全山石像,使之失去原貌。“0”中又遭毁坏。现存造像515尊,佛龛294座,除少数完好外,大局部已残缺。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景色区内  
(十二)南京岩山十二洞  
南京岩山十二洞是由江水冲刷而成的。在南京市沿江燕子矶一带的悬崖峭壁中有一系列石灰岩溶洞,历史上称之为岩山十二洞。实践上远远不止十二洞。  
头台洞在燕子矶南几公里处,洞正中有佛殿,洞外石壁刻有一个大“寿”字,系明太祖朱元璋所书。头台洞东面石岩上是观音阁,明初洪武年间修建,属弘济寺(后改承济寺),因间后岩壁上有石刻吴道子绘的观音像,所以叫观音阁。观音阁在峻峭的山岩上,飞阁临空,若悬若贴,相传早年建阁时是用铁锁穿石系柱,加空砌筑而成,现阁下塘边有石级可供攀爬。  
从头台洞西行约500米,是二台洞,洞中有洞,深不可测。二台洞西边是岩山景色区的最佳处——三台洞。古式的院门上写有“占三台洞”四个大字,笔力雄健。三台洞分下洞、中洞和上洞,下洞中有一眼水,名观音泉。扶栏而上可到中洞、上洞。出洞即是玉皇阁,再向上就可抵达三台洞极顶望江楼,登临远眺,江水茫茫,烟波浩淼,使人心旷神怡。  
(十三)南京幽栖寺  
南京幽栖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庙宇,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的南麓,与宏觉寺遥遥相对。  
幽栖寺地势幽静,竹海松涛,置身其中,令人尘虑顿消,幽思无限。南唐烈祖李异在政务倥偬之际,常来此山游赏,中主李瑕也屡次来此礼忏拜佛,后主李煜更在此处大兴土木,造寺千间。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间,恢复幽栖寺原名。  
祖堂山与牛首山似断若连,层峦叠翠,主峰削如芙蓉,高矗云霄。南麓茫茫竹海,古木参天,原名幽栖山。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建寺,即以山为名,称幽栖寺。唐太宗贞观(627-649年)年间,高僧法融禅师在此山北崖洞穴中修行,得禅宗四祖道信嫡传心法,创建禅宗的一个支派“牛头宗”,被称为“南宗第一祖师”。幽栖寺为牛头宗即“江表牛头”的发源地,亦被誉为南宗祖堂,由此改名祖堂寺。幽栖山亦随之更名为祖堂山。晚唐光启(885-888年)中,寺废。  
寺庙依山而建,范围庞大,自山脚至山门,为一冗长古道,林木参天。繁叶蔽日,殿阁僧舍,参差有致。据《金陵梵刹志》记载:明代祖堂寺内主要殿堂有金刚殿、天王殿、佛殿、千佛殿、观音殿、华严殿、水陆殿等。除观音殿为三槛外,其他各殿均为五楹;另有三层十五楹禅堂、二层十楹斋堂及五楹厨库、茶寮各一座。寺院基址占地240余亩,地步山塘500余亩。幽栖寺在明代还管辖着左近的几座小刹。寺前并建有一座无梁殿及回廊、渡桥等建筑。  
历代文人雅士多喜前往祖堂山、幽栖寺、献花岩等处,留下了不少诗篇。  
殷迈<牛首山阅楞严夜坐>诗,记叙了本人夜宿幽栖寺中,阅读佛经的情形,并表达了对南京第一禅宗祖师法融大和尚的深切崇敬之情。诗云:  
幽栖寺久已破败,目前尚存遗址及祖师洞、银锭桥、月牙池、水井等建筑。另有明代铜钟一口,现藏江宁区博物馆。  
祖堂山松柏森森,竹海茫茫,流泉淙淙,禅宇隐现,风光幽丽。山顶有芙蓉峰,层峦叠翠,高矗云表,宛若芙蓉净植。山上有拱北峰、天盘岭、伏虎洞、神蛇洞、太白泉、长庚池、拜经台诸景,历代文人雅士游屐时至,多有题咏,幽栖寺置身其间,减色不少。  
(十四)燕子矶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盘绕,地势非常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欣赏江景的最佳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蔚为壮观。西面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特别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反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连。其他诸洞景观亦大同小异。  
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在南京北郊观音门外。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因称燕子矶。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泊舟。矶顶有碑亭,亭中石碑下面有清乾隆帝书“燕子矶”,反面是他的题诗。夜晚登临,水月皓白,澄江如练,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燕子矶左近有弘济寺、观音阁,寺废阁存。岩山原有12洞,大都是悬崖绝壁,为江水冲击而成。如今只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比拟有名。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迂回。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洞右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阁腾空,别开境地。  
燕子矶突兀江面,三面悬绝,远眺似石燕掠江,因而得名。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磅礴,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临江街3号  
(十五)南京长江二桥  
南京长江二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197公里。全线有4座互通立交,4座特大桥,6座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  
从南京最大的互通立交柳塘驱车向北,数百道银色的钢索拉起一道“长虹”飞越长江通途,两座宏大的银色索塔挺拔云霄。跨过奔腾江水,桥身在长江第三大洲——八卦洲落地,延伸伸展后再次飞跃滚滚夹江,登上江北工业重镇大厂,从雍庄立交回旋而下,汇入江北交通网。  
南京长江二桥是国度“九五”重点根底建立项目,也是南京最大的建立工程。总投资30亿元钱,1997年10月6日开工,2001年3月26日12:00通车,提早7个月竣工。她贯穿了4条国道、5条省道。二桥对促进南京旅游业的开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桥及二桥公园作为南京新的旅游景点曾经对中外旅游者开放。  
(十六)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发布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南朝(522年)南京市甘家巷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局部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东北郊甘家巷西花林村。西南距尧化门4公里。梁始兴忠武王萧憺(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子。天监元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萧憺墓南向偏东,墓前现存石辟邪2,石碑1,龟跌2。东石辟邪,长3.75米、高2.92米、宽1.60米,雄兽,头部缺,腰部中缀,腿断缺。辟邪俯首挺胸,翼前部雕饰浪花,后为长翎,额下须毛作八缕下垂,身刻卷云纹,脊部隆起,线条雄壮,其体量与外型极类萧恢、萧秀墓辟邪。腹部置一小辟邪,高1.04米、长1.04米,张口伸舌作伫立状,腹下与前后腿之间未镂空,雕琢俭朴生动。1984年11月市文管会在提升石刻中又发现与之类似的另一只小辟邪。西辟邪仅存后胯,与东辟邪相距16.5米。石碑北距辟邪20米,应有一对。现西碑仅存龟趺,高1.16米、宽1.60米。东碑保管完好,分碑首、碑身、龟趺三局部,通高5.61米。碑首浮雕蟠螭,额下有圆形穿孔,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碑身高4.45米、宽1.60米、厚0.32米,碑侧分8格,刻鸟兽纹饰。碑文略有剥蚀,辈子长达2800余字,东海徐勉撰,吴兴贝义渊楷书,为六朝陵墓碑刻中存罕最多、最完好的一块。龟趺高1.16米、宽1.60米,双目凸出,俯首伏地,雕琢传神。原有碑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南京后,将亭拆毁,使碑长期遭到风化,龟趺埋土中。1954—1956年、1984年两次将碑和龟趺升高并加固,1957年建碑亭维护。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七)梁安康成王萧秀墓石刻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小学内。  
萧秀,字彦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七子。天监元年(502)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郡王,天监十七年二月,死在雍州刺史任上,时年44岁。  
萧秀墓前现存遗物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础一、石碑三、碑座二。  
二辟邪东西相对,相距18米。东辟邪长3.58米,宽1.55米,高2.94米;西辟邪长3.28米,宽1.55米,高3米。东辟邪完好,西辟邪臀部,背部有微残。西辟邪躯体硕大,无角,张口垂舌,颈粗短,双翼雕鸟翅纹,通体雕凿的卷毛仍隐约可见,俯首挺胸,作迈步前行状。  
石碑,立者有二块,倒放地上的有一块,立着的碑东西相对,东碑中部有裂痕,碑身向后稍倾斜,碑身高4.15米,座高1.01米,通高5.16米,宽1.46米,厚0.3l米,碑侧原有浮雕,今已含糊不清。西碑碑身高4.1米,碑座高1.02米,通高5.12米,宽1.44米,厚0.32米。碑面剥落严重,正面的碑文已无法识别,碑阴尚有门生故吏的姓名可识。据记载墓原有碑四块,为梁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撰写碑文,书法家贝义渊书写。南宋时,四块碑只剩下两块。1956年整修石刻时,从土中开掘出碑一块,断为三,又短少一段,残高4.35米,宽1.54米,厚0.32米。这块碑是在南宋前就已遭到毁坏倒埋公开的。两块立着的石碑在整修时,将碑校正固定。另有二龟趺,是倒放地上残碑及另一块佚碑的碑座。东龟趺高1.02米,宽1.43米,长3.54米,西龟趺高1米,长2.7米,宽1.49米。  
西石柱柱盖以上缺,柱身高3.86米,柱础高0.76米,通高4.62米,柱础裂成两半。东石柱已佚,仅存柱础,高0.66米,长1.45米。柱础周围均雕有纹饰。  
萧秀墓石刻遗存最多,规划最完好,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  
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甘家巷开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处的六号墓,据考证为萧秀墓。此墓为椭圆形单室穹窿顶砖室墓,有石墓门和石门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长的排水沟。墓因遭严重毁坏,出土文物很少,虽出土两块石墓志,已风化漫漶,无法识别。萧秀墓石碑,《艺文类聚》中有著录。  
(十八)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  
鄱阳忠烈王萧恢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西,位于萧憺墓东60米。萧恢字弘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九子。  
天监元年(502),封鄱阳王,普通五年(524),进号骠骑,七年死于荆州任上,时年51岁,赠侍中、司徒,谥曰“忠烈”。  
萧恢墓前现存石辟邪二,东西相向,相距20米。1955年整修。  
东辟邪长3.2米,宽1.75米,高2.81米。从头部至尾部裂为二,裂痕O.14米,在整修时用水泥接补决裂处,并加以铁箍维护,于腹下置横档支撑。西辟邪长3.45米,宽1.2米,高2.87米,头部残缺,因长期风化,躯体裂纹斑驳,原来腹以下局部埋土中,修整时已从土中清出。  
两辟邪无角,双翼,颈粗短,张口垂舌,额须披拂,背及胸均雕有凹沟,显得线条雄壮优美。  
萧恢墓原有墓碑。据《宝刻丛编》卷二十五收录宋王厚之《复斋碑录》,载有“梁故侍中司徒鄱阳忠烈王墓志”,为梁张缵奉敕造,普通七年(526)二月二十五日葬。  
(十九)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发布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尧化门安定村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局部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东北郊十月乡十月村(原安定村)。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石辟邪原有二,西辟邪仅剩残体,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风化不能修复,仍埋入原处。现存的东辟邪长3.80米、宽1.55米、高3.80米,雄兽,头微南转,向西而立,无角,头鬣峰起,长舌垂胸,舌尖上卷,须下拂,头顶有凹道达于背上,胸前长毛卷曲,两翼膊刻云勾纹,衬以鸟翅纹,并回传达于前肢。尾长及地,足趾五爪。体形硕大肥短,各局部比例恰当,俯首挺胸,两翼振奋,雕饰精巧,为同期辟邪中的佳作。该辟邪的腹以下局部原埋在土中,腰部断裂,缝宽3厘米,左半身自腰至后臀残缺,左眼下有裂纹,左前腿断裂,与底座分开。1956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其升高并加以修复。现存的神道石柱是南朝石柱中保管最完好的一件。柱身高4.20米,盖上小辟邪高0.81米、长0.84米,座高0.51米。柱为双螭座,表刻怪兽纹饰,横截面呈抹角矩形。柱表下段刻24道瓦楞纹,上段刻瓜楞纹。柱额矩形,上刻反书:“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楷书。柱额右侧浮雕持花僧像,其下刻绳索纹和交龙纹,盘绕柱身。柱顶覆宝莲盖,盖上蹲踞一小辟邪。通体雕琢精密,具有代表性,为研讨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  
梁新渝宽侯萧暎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北董家边,距萧秀墓约1公里。  
萧暎,字文化,梁武帝萧衍之侄,始兴王萧憺之子。普通二年(521)封广信侯,改封新渝县侯,大同十年(544)冬死于广州刺史任上。谥曰“宽”。  
萧暎墓前现存石柱一,石柱的局部柱身及柱础埋在土中。地上局部柱身高2.1米,柱围1.82米。柱额南向偏东20度,柱额文字因剥蚀过甚,文字局部可识,为“梁故侍中仁威将军新渝宽侯□□之神道”,柱身刻瓜棱纹二十四道,西侧残缺严重,圆盖及顶上小石兽均无存。从字行的排列来看,此柱当为西柱。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发布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南朝(544年)南京栖霞山西董家边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局部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一)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发布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狮子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局部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东北郊甘家巷东南狮子冲。陈蒨(522—566),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继武帝位,称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谥“文皇帝”,庙号“世祖”。陵南向偏东30,已平。陵前仅存天禄、麒麟各1,东西相对,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东为天禄,长2.60米、高2.75米,雄兽,双角,颈及腰部断裂。西为麒麟,长3.10米、胸宽1.45米、高2.85米,雄兽,独角双翼,较完好。两兽眦目张口,舌尖上翘,状极獠戾,振爪欲攫。颏须下垂,耳如削竹,额镌螺旋纹,翼膊及冠刻鳞纹衬以鸟翅纹,遍身饰花瓣纹和云纹,形象威猛,雕技娴熟,从外型到技法均达南朝石刻的顶峰,可谓南京地域现存南朝陵墓石兽中最为矫健小巧的一对石刻。石刻于1935年调查时发现,1977年12月修整时,将二石兽从土中清出,升高加座,并修复决裂处。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二)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位于丹阳市胡桥乡北之狮子湾。  
萧承之系齐高帝萧道成之父,卒于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齐高帝萧道成即位,更年号为建元,于建元元年(479),追尊其父为宣皇帝,陵曰永安,陵墓南向,已平。前存石兽一对,东为天禄,保管完好。西石兽原已倒埋于土中,于1979年6~8月份加以清算,但头已无存。天禄,身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米,体围2.75米。外型俯首垂尾,形象威严,有双角,已残断。颔下卷须垂于胸际,有双翼,翼向前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身上长毛卷曲似流苏,尾长曳地,足四爪,左前足攫一小兽;西石兽疑为麒麟,头已失,身长2.9米,颈高1.38米,通高2.42米,体围2.4米。  
1979年8月已将天禄向南平行移位1米,做好混凝土根底,将其它放于基座上。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发布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南朝(447年)丹阳县胡家桥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局部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南朝梁雕琢。在今南京栖霞区新合乡战争村。是梁始兴忠武萧憺墓前石雕群像。有石狮二(西狮已毁),石碑二。东狮身长3.78米,头已残,翼前雕饰似浪花,后为长翎,身饰卷云状。腹下横有一小狮,张口吐舌作伫立状,形似大狮。腹下与前后腿之间未镂空,雕琢俭朴,此类方式较为别致。  
(二十三)王德墓  
王德墓,在南京中央门外燕子矶下庙。  
王德,字子华,南宋通远军熟羊砦人。早年入伍,在抗金战争中,威武骁勇,屡战屡胜。因其战功显赫,屡次迁升,后任清远军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浙东福建总管、荆南副都统制等职。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建康(今南京)。  
王德墓现存石碑一,碑额高0.92米、宽1.26米、厚O.33米、浮雕盘龙,下衬云纹,楷书“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14米、宽1.23米、厚0.28米,碑文楷书,55行,满行98字,大部可辨识,主要记载了王德的生平事迹,为知韶州军州事傅雳撰,立碑年代已识别不清。龟趺地上局部高0.58米、残长1.95米、宽1.27米,大部残缺。  
石虎一个,作蹲立状,高1.2米,座宽0.5米,长O.66米,前两腿均断缺。  
石羊一个,作跪卧状,高l米,座宽0.42米,长1.64米,尾部残缺。  
石马一对,作站立状,高1.4米,座宽O.42米,长1.88米,马身及嘴均残。  
(二十四)陶行知墓  
陶行知墓在南京中央门外晓庄劳山。陶行知,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南京晓庄师范兴办人。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家人遵其遗言,归葬南京晓庄。墓丘直径约8米,高2.8米,墓前台阶7级。墓道立有墓碑和牌坊等。墓碑碑额刻云纹,高0.6米,宽1.56米,厚0.28米;碑身高2.28米,宽1.5米,厚0.24米。正面刻沈钧儒题“陶行知先生之墓”,下署“中国五十三人民团体公葬”。碑座高0.21米,宽2.35米,厚1米。碑坊立于1946年12月,高约5米,间距4米,横额上刻陶行知书“爱满天下”,坊柱上刻郭沫若题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解放后,该墓经屡次整修绿化。  
(二十五)张家库陵墓石刻  
萧融墓神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镇张家库西南,金陵石化公司炼油厂中学内,有神道石辟邪1对。  
1980年9月,时南京炼油厂在基建施工中,于失考辟邪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发现一墓葬,由南京市博物馆对该墓停止清算。依据出土墓志,知为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弟、桂阳简王萧融与其妃王慕韶夫妇合葬墓,从而肯定这对失考辟邪即是梁桂阳王萧融墓神道石刻。东辟邪为雌兽,保管尚好,头微南偏,长3米,胸宽1.45米,高3.92米。西辟邪为雄兽,残缺严重,通体南半如刀劈去四分之一,北半亦剥蚀,后臀上部缺一大块,上额局部0-,胸前有纵横裂纹,现已修复。长2.95米、胸宽1.1米、高2.6米。两辟邪相距2.5米,无角,颈短,仰首垂舌,颏下无须,与其它南朝陵墓石兽相异。其双翼前胸和顶至背中间均有凹道,胸突腰耸,挺胸跨步,作行进状,体型硕壮,雕工精巧,作风雄壮。1983年,在原位提升。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护维护单位。  
(二十六)徐家村陵墓石刻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左近徐家村(现为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厂厂区内)。墓主失考,仅存神道石柱一,柱头圆盖和小辟邪已失,柱身饰24道瓜棱纹,上端有一宽1.10、高0.80米之长方形柱额,刻文剥落无存,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上圆下方,上为双螭,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面纹饰已荡然无存,从石刻形制剖析,应为南朝陵墓石刻。金陵石公司化工一厂因扩建厂房出资,市文管会于1978年4月将该石刻提升至地表之上。  
(二十七)北家边陵墓石刻  
北家边失考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北家边的地步中。1978年发现,同年开掘出土石刻有柱础2、神道柱2、掩盖1,小石兽1。两柱础相距6.5米。东柱柱础完好,石座上刻双螭。西柱残存柱盖、柱身、柱础,柱身刻瓦楞纹24道,柱额上刻“梁故侍中中抚”等文字尚可辨,柱础原裂为二,挖出后修复。拟原地重新竖立,因腐蚀严重,被重新埋入公开。  
1979年,于距石刻1公里周家山老米荡,开掘一座墓葬,墓为单室砖砌券顶,墓向176度,随葬品已遭受毁坏。出土文物有石质墓志、陶器、青瓷器、铜器等56件。墓志有4块,仅一块尚能辨识120余字,其他三块志文已剥蚀难辨。有专家以为该墓可能是萧伟墓。依据考古开掘及有关史料的记载,此石刻可能为梁代萧伟或萧励之墓前石刻,也有学者依据墓内骨骼审定,以为该墓非萧伟墓。  
栖霞区在北家边失考墓石刻埋藏区,发现一座据今约1500年的陵阙建筑遗存。该遗存平面呈长方形,总长度约30米,由东西两座单体阙构成,神道从中部穿过。北距玄宫约800米。基座用青砖砌成,四周设砖铺散水,阙身主体以纯洁的黄土夯成,下部包砌砖墙;顶部虽已坍塌,但经考古人员精心清算,炭化的梁柱、锈蚀的铁钉以及装饰着不同花纹的筒瓦、板瓦、瓦当等记忆犹新。  
(二十八)仙鹤观六朝墓地  
时期:三国、晋、南北  
仙鹤观六朝墓位置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郊仙鹤门外仙鹤山东峰之下(峰巅旧有仙鹤观),今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竹园餐厅西侧,为东晋时名臣高嵩家族墓,墓共三座,均为砖室墓,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等组成,顶局部“凸”字形穹窿顶和“凸”字形券顶两种,其中编号M2的一座墓主为高嵩及夫人谢氏,分别葬于泰和元年(366)和永和十二年(356)。  
该墓由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掌管开掘于1998年6~8月、9~12月,出土文物以玉器和金银器为主,为截止2013年中国国内发现的墓葬形制最完好,出土玉器、金银器最多的东晋贵族墓葬,并入选1998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名单。  
(二十九)乾隆行宫遗址  
栖霞山乾隆行宫座落于南京栖霞山,于1751年开端开工建立,历时6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该皇家建筑在咸丰年间毁于一场战火,现仅存遗址。2011年,栖霞乾隆行宫遗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栖霞山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端开工建立,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担任修建,历时6年,于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但是这座皇家建筑,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中。现仅存遗址,只能看到行宫中的一些诸如青砖、柱础等建筑构件。  
据《南巡盛典》记载,清乾隆皇帝对栖霞山钟爱有加。他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乾隆行宫,前后共四十五天  
(三十)南朝石刻  
栖霞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区县级南朝陵墓石刻保管最多的一地。这些石刻的留存为研讨当时的丧葬制度,文化艺术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区境南朝陵墓石刻,大都雕琢精巧、形象生动,是中外出名的宝贵艺术品,其中萧景墓神道东辟邪石刻外型最为漂亮,其外型被市政府市徽图案采用,其神道柱是南朝陵墓神道柱中保管最为完好的一尊。  
萧秀墓神道石刻三种八件为王侯墓前石刻保管最多的,而萧忄詹墓神碑道文尚有一千四百余字可识,是南京地域南朝墓文字保管最多的一通墓碑,无论在史论或书法方面均占重要位置。栖霞六朝墓志的出土除其有反映我国文字书法的开展演化外,还补充了文献史料中详细天文位置和地望关系,可知萧融夫妇墓、明昙忄喜墓所在地的张家库左近,南朝时是临沂县侨县所属,萧敷夫妇墓墓志的出土,解开了过去不断存在的"长干里黄鹄山"之迷,而王氏诸墓墓志的出土得知燕子矶人台山(亦称象山)一带在东晋时应属建康县管辖。  
(三十一)龙池  
龙池位于六合新城区内,水面约500亩,池水至清,旧志称其“深邃莫测,相传有神龙居之”。“龙池举网”是著名的“六峰八景”之一。旧时池畔有两岛,池东有两口水池,谓之龙眼,清代于此建“清风亭”三楹,文人墨客常吟咏其间。池内盛产鲫鱼,“清炖芙蓉鲫鱼”是六合独具特征的宴客佳肴。池畔杨柳依依,清风习习,是难得的休闲佳地。  
“龙池举网”是著名的“六峰八景”之一。旧时池畔有两岛,“弯岛如人出臂拳”,池东有两口小池,谓之龙眼。池东岸建有龙王庙,为历代县官祭奠求雨之所。  
清代于此建“清风亭”三楹,“绕以迥廊”,文人墨客常吟咏其间。池内盛产鲫鱼,“清炖芙蓉鲫鱼”是六合独具特征的宴客佳肴。杉木葱葱,鱼池方方,池水清清,渔船点点,岸柳依依,是理想的旅游佳地。  
(三十二)八卦洲假日山庄  
八卦洲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4公里的江中,面积56平方公里,比南京主城城墙内的面积还大。这里植被茂密,环境幽雅,洲内水系纵横、田野阡陌、鸡犬相闻,以一、三产业为主,是南京近郊一块难得的“世外桃源”。目前,栖霞区和八卦洲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贯串全洲的道路网络,八卦文化园、八卦洲假日山庄、南京市中小学农业科普基地、农趣馆、水上文娱城等一批旅游项目曾经建成,吸收了大批城里人,或结伴同行,或举家前来,江滩散步,河畔泛舟,柳林烧烤,近年先后举行了沙滩节、风筝节、帐篷节等滨江一日游活动。  
八卦洲的旅游规划,由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王颖领衔,国际旅游协会前主席、加拿大人JEOFFWALL为参谋。规划应用八卦洲共同自然地貌,突出了八卦洲“绿、水、野”三大特征,全洲分为生态旅游农业区、洲头大江风光旅游区、柳林乡村度假区、芳草地野营基地、小江河民俗风情区和江滩水上游乐区,重点开展休闲度假、康体文娱、野营休学等旅游产品。这个规划已成为南京市开发八卦洲旅游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各地民资不断摩拳擦掌、旅游招商的平台,力争把八卦洲建立成绿色遍野、环境漂亮、生物多样的生态旅游区。  
(三十三)南京长江观音景区  
长江观音景区位于南京市幕燕滨江风貌区内,燕子矶公园以西,紧邻长江,东西方向呈线形规划。观音阁位于南京著名景点燕子矶公园西南不远处的幕府山上,往常已与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合称长江观音景区,景区全长1.5公里,占空中积约12万平方米,是我国长江沿线第一个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景区地处林木葱郁的幕府山和白浪滚滚的长江之间的狭长地块上,风光秀丽,风光宜人,一派活力。观音阁和“三洞”,在古代历史上,就是很有名的景点,而这一带的观音文化,自古就很盛行。  
长江观音景区沿途划分为:观音阁、百子林、石经苑、头台洞、二台洞、情缘广场、三台洞、梵音苑等八大分景区,供有圣像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卧莲观音、水月观音、众宝观音等众多不同主题的观音塑像,并交叉布置了众多雕塑小品、摩崖石刻及佛教主题的彩绘壁画,集中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  
景辨别为东西两个局部,东辨别为五个局部,分别是观音阁、百子林、石径苑、头台洞、二台洞;西辨别为三个局部,分别是情缘广场、三台洞、梵音苑。“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从字面解释就是“察看(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听说为避唐朝李世民的讳‘世’略逝世字,简称“观音”。观音除了自身以外还有三十二个化身,每个化身都有各自不同的寓意。景区现供奉十多个观音化身。每个观音都独具特征,代表各种美妙愿望。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幕燕滨江风貌区佛灵路径  
乘车线路:南京市内乘35、176、308等路公交在五塘村东站下车可达;乘149、307等路公交在上元门站下车可达;乘8、122等路公交在燕子矶下车可达;乘游船在燕子矶码头或五马渡游轮码头下即到。  
(三十四)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  
幕燕滨江风貌区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和二桥之间,主脉幕府山,依城面江,山体上下人文史迹众多,林木资源丰厚,石灰岩溶洞地貌独具特征,是反映南京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特征的滨江风貌区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彰显南京城市山水城林及人与自然调和共存特征的典型区域之一。  
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之交,四季清楚,年均匀气温15.4°C,雨量充足,年均匀降雨量为800—1000毫升。风貌区内植被繁茂,种类丰厚。山林以人工林为主,自然次生林为辅。林木多为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型。人工营造常绿针叶树种有黑松、雪松、马尾松等,落叶树种有石榴、柿树、毛竹等。自然次生林树种有青檀、黄连木、刺槐、银杏树、朴树、梨树等。林下灌木有野蔷薇、麻叶绣球、竹叶椒、牡荆、石楠等。地被有书带草、紫花地丁、车前草、野决明等。藤本有薜荔、常春藤、络石、爬山虎等。动物资源主要为常见农林益鸟,如绿啄木鸟、红嘴蓝鸟、画眉、八哥、大山雀、大杜鹃、四声杜鹃、金窑燕、黑枕黄鹂等。良好的植被和清爽的空气,使风貌区犹如一座硕大的“自然氧吧”。  
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沉淀过程和文化景观资源,自六朝起就是南京著名的景色名胜区,具有古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幕府登高、达摩古洞、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化龙丽地。迄今还有圣游寺、达摩洞、云水亭、夹骡峰、御碑亭、头台洞、观音阁等诸多胜迹。历史上,秦始皇、司马睿、王导、达摩、梁武帝、李白、李煜、朱元璋、康熙、乾隆等名人在此留有众多史迹。风貌区是人们寻古探幽,感受金陵古都丰厚文化和漂亮自然景观互相融合的人文佳境。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永济大道  
乘车线路:南京市内乘35、176、308等路公交在五塘村东站下车可达;乘149、307等路公交在上元门站下车可达;乘8、122等路公交在燕子矶下车可达;乘游船在燕子矶码头下即到。  
(三十五)南京南炼公园  
南炼公园位于栖霞区南京炼油厂生活区内,占空中积4.5公顷,1986年5月建成,是南京炼油厂厂属公园。公园全部园林建筑采用雕梁木石构造,耗资100余万元,于1986年5月建成并正式向职工家眷及社会免费开放。建成后的公园依山傍水,占空中积3.7公顷,其中水面积0.65公顷,暂名愉园,1989年正式定名为南炼公园。1992年以后,又陆续投资100余万元扩展公园范围,充实公园设备,公园面积到达4.5公顷,功用亦逐渐完善,成为3万余名职工家眷文娱、休闲的重要场所。  
南炼公园内绿树成荫,群花争艳,种植的花草树木近30种1万余株,有欣赏价值较高的花木垂丝海棠、白绣球、樱花、杜鹃、月季、梅花、杨柳、金桂、银杏、龙柏、碧桃等。春天池边桃红柳绿,海棠吐艳;夏季水中荷香沁人心脾;金秋岗丘桂香扑鼻;寒冬腊梅,傲霜斗雪。南炼公园青山绿水,鱼跃鸟鸣,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景色怡人,美不胜收。  
步入公园大门,迎面有长5米、高4.5米的假山石屏风1座,绕假山屏风有3座小桥,面门背水的便是双晖阁。双晖阁高二层,外型稳健,古朴端庄,西部、南部I临水,阁顶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气势宏伟。1988年江苏音像出版社制造电视连续剧《乾隆下江南》,其中“乾隆寻梦”、“乾隆情恨”两集曾在此阁拍摄场景。阁北面与百米长廊相连,由东向西濒湖迂回蜿蜒,长廊中有水榭2座,角楼1座,置石桌9张、石凳36张,其中西榭一半濒水,一半依岸。周围设有美人靠,供游人坐憩凭依之用,欣赏园景,此处尤佳。  
双晖阁西较开阔的湖面上,由东向西横亘着九曲桥,桥的中部建有一亭,名六角亭,亭下有“流水音”相伴,每有流水经过,发出自然之韵律,胜于丝竹之弦音。依阁南望,水天相应,有一石舫相对,形象逼真,每有清风拂袖,波光粼粼,舫若徐行,神态怡然。若驻足九曲桥上,凭栏近观,池水明澈,稍有莲花装点,锦鳞游泳,汇集腾跃,引人入胜。湖周围小径通幽,山石、树木、榭、亭、阁互为对景、借景,水中倒影如绘,别具一格。这是园内的主体局部。  
梅花山位于西南角,山体小巧峭拔,其东有百余米长的柴藤架生气勃勃,拾石级而上,山南植梅树百余株,届梅花怒放,暗香浮动,冷傲高节。瀑布崖崖顶悬瀑泻潭,汀石出水,渗水滴落,湿生物植杂布山岫间,虚谷生凉。山顶有五龙亭一座,与莲花喷泉池为邻,是全园的制高点一,登临一望,山前工厂全貌、扬子江风光记忆犹新。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炼7号路5号  
乘车线路:南京市内乘南栖线南京炼油厂站下车可达。  
(三十六)南京陶行知留念馆  
南京北郊景色秀丽的劳山脚下,有一块曾经名闻中外的土地——晓庄。20世纪20年代末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布衣下乡,在这里兴办了一所新型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同时依据他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停止大胆的教育改造,开端了一项为世人注目的巨大的“晓庄实验”。但仅仅维持了三年,晓庄师范就被国民党当局无理封锁。陶行知魂牵晓庄,不断想把晓庄师范恢复起来,继续晓庄的实验,但是直到逝世终未如愿。人们把陶行知安葬在这里,让他长眠在他心爱的晓庄土地上。1982年8月,陶行知墓被列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1993年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拨款70余万,在当年“犁宫”(原晓庄师范大礼堂)原址上兴建了陶行知留念馆新楼。外型仿照“犁宫”外形,大屋顶,飞檐厚脊,门楼为圆形塔项,正面一长排花格木窗,既古朴端庄,又新颖别致。全馆占地800平方米,门楼高达25米,大门上方挂有张劲夫题写的“犁宫”和陆定一题写的“陶行知留念馆”两块铜匾。门厅内有一尊陶行知全身铜像,背景是毛泽东题写的“巨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个金色大字。馆内设有3个展厅,并有宣讲厅、会客室、材料室、办公室等。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我国巨大的人民教育家,巨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共产主义战士,巨大的爱国者。他一生努力于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造,为国度、为人民树立了不朽的功劳。他为创建人民教育事业,艰辛探究,百折不挠。后十年更是坚持不懈地反对中国共产党道路,投身于民族民主反动斗争,成为“一个无保存跟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他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国内外教育家的高度肯定,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留念馆展厅内容共分八个局部:(一)青少年时期(1891年~1917年);(二)倡导教育改造时期(1918年~1925年);(三)乡村教育时期(1926年~1930年);(四)提高教育时期(1931年~1935年);(五)国难教育到战时教育时期(1936年~1938);(六)全面教育时期(1939年~1945年);(七)民主教育时期(1945年~1946年);(八)留念陶行知,学习陶行知。  
每个局部都展现了大量的实物和历史图片,计有380多幅宝贵照片,250多件陶行知的遗著、遗物、手稿等,翔实、生动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巨大、光芒的终身。  
高大的留念馆大楼与陶行知墓、晓庄烈士留念碑连成一体,成为一座占地30亩的“行知园”。1994年,-总书记亲笔题写了“行知园”3个大字,镌刻在园大门花岗岩石壁上。园内主干道上还建造了一座“行知园”留念碑。园内参差有致地布置了草坪、池塘、亭台等景点。还建有晓庄烈士留念碑,碑的基座上刻着烈士的遗照及生平简介,让世世代代都永远铭刻先烈们的英雄业迹。“行知园”融参观、瞻仰、旅游、休憩于一体,已成为青少年的德育基地之一。  
陶行知留念馆最初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文革”后留念馆恢复展出。1985年,南京市政府拨款扩建该馆,展出内容也予以充实并重新设计。馆名特请陆定一同志题写,于同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员节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者纷至沓来,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3年,在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和中国陶行知研讨会的倡议下,留念馆又予重建。  
陶行知留念馆珍藏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周恩来在40年代送给陶行知的一件毛线衣,有陶行知穿过的衣服及运用过的皮包、笔砚、纸扇等。还有陶行知逝世当天,著名画家许士骐当场制造的面模、手模(仅存一套),为后人留下了陶行知生命终结时逼真的面部和手部形象。此外,陶行知出国留学的护照、博士证书及博士服,何香凝赠送的虎画,冯玉祥将军送的衣服、怀表以及大批手稿、书刊、育才学校学生的作品等,都弥足宝贵。特别是陶行知本人保管的原版照片,竟多达700余幅,而且形象明晰,内容普遍。其中如陶行知和毛泽东等人在重庆飞机场的合影,陶行知在马克思墓前的留影,都不断收藏在陶行知本人的箱底,充沛表达了先生对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的无比崇敬之情。再如陶行知在赴美留学期间的照片、晓庄时期的照片等,也都是研讨陶行知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长期以来,该馆不只接待了全国各地的陶行知研讨者和外国学者,为他们提供材料,而且积极参与组织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学术研讨活动。早在1980年,陶馆就编辑了《陶行知文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建国后出版的第一本陶行知著作集,遭到各界人士的欢送,以后再版屡次,仍供不应求。陶馆还陆续编辑出版了《陶行知与晓庄师范》等多部著作及江苏省第一本中等师范选修课教材《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1996年陶行知逝世50周年之际,陶馆参与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陶行知》,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厚、完好的一本陶行知画册。  
(三十七)南京桃花湖  
桃花涧自明代以来,逢春桃花争妍,久负盛名。明代秣陵名士盛时泰在《栖霞山志》中述:“春暮夏初,则红英绿荫参差左右,游人行其下,衣袂皆有季色”。碧波红雨、隐于深山,其是旅游观光的绝妙之处。明末清初,秦淮名伎李香君也在此隐居,死后葬于桃花涧畔丛林。  
为留念李香君,同时也为景区扩容,改善山林小气候,栖霞山景色区花2年时间在桃花涧中游建成桃花湖景区,它和李香君墓隔路相对,栈桥、古枫、桃林、亭榭、湖水、叠浪岩、天开岩、御花园环绕期间,游人至此,莫不恍然大悟,荡气回肠,同时情不自禁思君怀古之情。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景色区内  
(三十八)东阳街双井  
东阳街双井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阳街,时期为宋。  
东阳街双井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三十九)笆斗山古墓葬群  
笆斗山古墓葬群位于栖霞区笆斗山,系汉代古墓葬群。  
笆斗山古墓葬群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寒桥  
寒桥位于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时期为宋代。  
寒桥,又名韩桥,现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寒桥曾经有730多年的历史。往常,这座单孔石拱桥,保存在南京化工厂内。  
宋代《景定建康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明代《万历上元县志》、清代《乾隆上元县志》等志书,对这座古桥,均有这样扼要的记载:韩桥。在城东北三十里。其中,南宋编修的《景定建安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对韩桥的记叙、更为详细细致。  
据《景定建安志》载:当年这座古桥所在地,为上元县管辖,桥两端联络的大路,往南可达建康城(即今南京)。往北可到长江南岸的笆斗山渡口,远至乌龙山、周家山诸地,实为长江南岸的一条重要通道。当年,南宋王朝为抵御金国南侵,由制使姚希得,创立了宁江新军,共6280人,沿江岸设了八个屯,派兵驻守,其中韩桥就是一个屯。所设八个屯地址称号是:下蜀屯、马家步屯、沙河屯、韩桥屯、王沙屯、新开河屯、下三山屯、汪蔡港屯。姚希得、字逢源,四川省潼川(今三台县)人。他为人忠直清俭,精六经、诸子文言,南宋嘉定年间中进士,官至参政知事,通直陈言抗金疏。卒后赠少保,留传后世有《续言行录奏稿》、《桔洲文集》。  
清代驻建康城的八旗兵,也将观音门、韩桥、燕子矶,作为守备重点。由此可见,韩桥在历史上,所处的天文位置是很重要的。  
韩桥,历经七百多年的沧桑,桥下河水有过屡次改道:韩桥也有过屡次塌毁和重修。当年,位于薛家村北边的寒桥,往常被厝移到南京化工厂大礼堂一侧,原所在地的桥下河道早已淤塞无水,那时整座石桥也被泥土掩埋下面,只要桥身最高处,显露空中。现存的青石单孔拱桥,是在1914年,即民国三年(农历甲寅年),由常州孙复瑞领工修建的。桥栏板上,两侧各镶一块刻石,中间有两个正楷大字:“寒桥”;还有上款小字有:“甲寅年仲春”,下款小字是:“常州孙德瑞捐献重修”。  
寒桥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一)弘济寺石刻  
弘济寺石刻位于栖霞区燕子矶永安村3号,时期为清。  
弘济寺石刻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二)狮子坝村失考墓石刻  
狮子坝村失考墓石刻位于栖霞区马群街道,时期为南朝。  
狮子坝村失考墓石刻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三)陈作霖墓  
陈作霖墓位于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永寿陵,时期为1920年。  
陈作霖墓位于迈皋桥镇斗争村坟头山自然村。该墓原在清凉山古林庵后,墓前有陈三立撰写的《江宁陈先生墓志铭》碑。1955年,因建立需求,将墓迁至现址,为陈氏家族墓地。“文革-”期间,墓被毁。1987年,南京市文管会对该墓停止整修。由陈作霖的曾孙在墓前立碑。  
墓呈圆形,上下二层均为水泥质,不封顶。底层直径约4.2米,高0.55米,上层直径约2.6米、高0.6米。青石墓碑,通高1.6米,碑身高1.35米,宽0.52米,厚0.14米,底座二层高0.25米,宽1米,厚0.5米。墓东南面山坡砌有约12米长、2米高挡土墙。现墓保管完好。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四)龙潭会师亭  
龙潭会师亭位于栖霞区龙潭街道中国水泥厂,时期为民国。  
龙潭会师亭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五)江南水泥厂原址  
江南水泥厂原址位于栖霞区摄山镇88号,时期为1935年。  
江南水泥厂原址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六)高奇峰墓园  
高奇峰墓园位于栖霞区栖霞山公园内,时期为民国。  
高奇峰墓园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七)栖霞山高僧塔林  
栖霞山高僧塔林位于栖霞区栖霞山公园内,时期为民国。  
栖霞山高僧塔林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八)府前路张氏住宅  
府前路张氏住宅位于栖霞区龙潭街道府前路10号,时期为民国。  
府前路张氏住宅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四十九)民国空军第二通讯台原址  
民国空军第二通讯台原址位于栖霞区和燕路462号,时期为民国。  
民国空军第二通讯台原址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五十)王芃生墓  
王芃生墓位于栖霞区白龙山公墓内,时期为民国。  
王芃生墓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五十一)十月村毛泽东塑像  
十月村毛泽东塑像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十月村,时期为现代。  
十月村毛泽东塑像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  
(五十二)萧融墓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在南京市东北郊张家库西南,距甘家巷萧秀墓约2公里,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萧融墓在建康城北10公里北城乡。  
萧融,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南齐时历任豫章王行从军,鄱阳王行从军,太子舍人,江夏王主簿等职。齐永元三年(501),齐东昏侯萧宝卷诏令萧融随其兄萧懿饮药自尽,年30岁。中兴二年(502),追赠给事黄门侍郎,梁天监元年(502)追封桂阳郡王,谥曰“简”,同年十一月葬于弋辟山。天监十三年(515),其妻王慕韶死,十一月祔葬萧融墓。  
萧融墓前现存石辟邪二。东辟邪较完好,头微偏,长3米,胸宽1.45米,高3.92米。西辟邪原缺一半,长2.95米,胸宽1.1米,高2.6米,现已恢复。二辟邪相距2.5米。无角,短颈,仰首垂舌,挺胸跨步,势欲飞,雕工精巧,富于生机。  
萧融墓长期失考,曾有人疑心是南齐侍中尚书令丞相巴东献武公萧颖胄墓,但普通称之为张家库失考墓。1980年9月,南京石油化工厂基建施工中,在距石刻的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发现一墓,出土了桂阳王融与其妻桂阳国太妃王慕韶墓志,从而肯定了这座失考墓前的石刻,是梁桂阳王萧融墓的遗存。  
萧融夫妇墓早年遭到严重毁坏,前半部简直全部被毁,残墓长9.8米,墓室宽3.15米,高1.78米。墓中随葬品被盗掘一空,仅在甬道0-土两方石刻墓志,萧融墓志是任昉所书,笔力遒劲,体势豪放,是略带隶意的楷书;王慕韶墓志为王导七世孙王暕所书,用笔严谨,工整潇洒。  
(五十三)萧伟墓  
梁南平元襄王萧伟墓,在南京东北郊尧化门外周家山北家边,东距甘家巷约3公里。  
萧伟,字文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八子。南齐时,历任晋安王从军,都督,雍州刺史。天监元年(502)封建安王。天监十七年改封南平郡王。累迁侍中,左光禄大夫,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大司马等。中大通四年(532)死,赠侍中,太宰,谥曰“元襄”。  
墓前遗存石柱二,石柱原埋公开。1978年底,尧化乡乌龙村北家边社员劳动时,在农田里发现残石柱一段。1979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对石刻及墓葬停止了清算开掘,出土神道石柱二。东柱残存柱身、柱础等;西柱残存柱盖、柱身,柱础。柱额上尚能识别出“梁故侍中中抚”等字。  
墓室在神道石柱北约700米,是一座单室砖砌拱顶墓。全长10.25米,最宽处3.48米,高4.44米,墓向176度。墓内随葬品遭受扰乱毁坏,出土文物有石墓志、陶器、青瓷器、铜器等56件。石墓志四块,第一块长1.06米,宽O.38米,厚0.13米,碑文残留下来尚能识别的只要120余字,字体工整秀丽,与萧憺碑的书体类似,属于较为成熟的楷书。另外三块墓志形制大小与第一块墓志大致相同,但碑文已剥蚀,无法识别。  
六、栖霞的民风民俗  
请族谱  
普通在大年的头一天或年三十上午,族谱挂在正堂或闲屋内正对着正间门,族谱后边有条件的悬挂四到六幅字画条幅,无条件的新买一铺高粱桔编制的炕席钉在后墙上,不能光秃秃的干挂在墙上,若这样是表示下辈无衣裳穿,对祖宗不尊。供桌上摆放木制香炉一个、蜡台一对、香桶一对、花瓶一对(内插绿松柏,粘上苞米花,表示祖先万古长青家族兴隆)、木制酒盅三个。家中守孝期间须用白蜡。供品普通有口中衔着红粉条的红公鸡(不祥)一只、鱼一对(有余)、猪头及果品点心及吃酒用的各种菜等。供品及筷子等件数属单数,一切供品需放上芫荽(香菜)等绿色物品,否则神鬼不敢享用。一切供品忌讳梨,不能别离,五更吃馉餷及拌菜等不能吃蒜,否则家人离散。大年三十早晨普通都是便饭,中午较考究,饭菜丰富,家人聚会纵情享用。族谱供桌两遍分别摆放两盆饭菜,谓之隔年饭菜,上面横七竖八的插上好些筷子,意义是有一些远在天国的人无家人供奉,自家的晚辈把他们领回家过年,他们不能在正位子上,只要在桌子边上吃点。大年期间每次吃饭喝酒都要向门外“浇奠”一下,有一些没主没业没有家要饭的鬼魂借此让他们喝一点浆水充饥。  
包馉餷、搭天地棚、栽谷、挂吊对、撒马草  
下午,家中女人忙于包馉餷,一包三顿,晚上、五更、初一早晨。祭祖的馉餷馅请求是素的,猪肉、牛肉、鱼肉等皆可,忌讳用驴骡马等肉,若供奉了驴肉等管着下辈人的性格会是驴脾气,供了马肉管着下辈子脾气则酸溜溜的,不正派。五更发纸用的馉餷个头小,元宝外形。初一早馉餷包上钱、枣、豆腐、糖等,谁吃的钱多就预示着来年有钱花。吃了豆腐有福等。馉餷包好后放在篦子上由外圈向里摆放,表示把钱财围住不流失。每包好一个篦子就要用打好的烧钱纸放在上面压着,待后下锅。男人们先扫庭院,由里向外扫,扫地出门,除旧,除厄运,除旧换新。院子中和大门口撒上谷桔即马草,备神灵们的马食用。大门口横放一块大桃木棍,一是叫提门棍,听说既能拦住钱财不流失,又能辟邪。再则此棍叫拦马桩,供回家过年的神灵拴马用。用苇席等搭建天地棚,旧时为一个街或一个村为一个祭奠棚,五更家家户户端着圈盘带着供品香纸鞭炮等到天地棚发纸,叩头祈求上天保佑。谁家烧的纸钱越多越表示家中日子富有;鞭炮越长越响并且不时头,显现日子红火。往常均为一家一户在院中发纸祭奠。棚外除贴红对联外,棚内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插吊对,大门旁、房檐、族谱、灶王爷、天地鹏等都有。放鞭炮在门前粪堆上栽谷,用整捆谷桔在上面插一马鞭子(吊对),待初一早割,预示着来年好收成。放开门爆仗  
五更开门爆仗要选几个又响又脆快的小“干草骨节”鞭,即可在手中拿着放的。先在炕间放,响了后家人们才干起身,再在灶间放,然后点灯开进间门和大门,过年开端。忌讳喊叫还没有起来的人,唯恐让神灵把魂魄领走。穿戴新衣新帽子,晚辈向晚辈问好收押岁钱,大人们身上也要有钱财押腰。上供,族谱供桌前两边摆放大枣饽饽,每边四个上方放上两个圣虫。面缸内放上小神虫、锅内锅链子上放面猪头(初一早女主人吃好喂肥猪)、窗台放面岁及花卷等。点燃蜡烛上香敬酒。第一炷香最重要,最好是大料香,请求笔直规划合理,特别是不能熄灭。这头炷香和点燃的蜡烛能预示来年的吉凶,认真护理绝不能够马虎。焚香次第为先上族谱,然后再依次为天地(天地发纸为重点)、菩萨、灶王爷、财神、门神等。族谱中亡灵名未过三年的不能上族谱,在族谱的下方供一个牌位。若上有晚辈及兄长建、健在的固然过了三年也不能上族谱,可在旁间设案祭奠,否则为不尊。此刻全家点亮一切的灯,照亮一切角落,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火黑糊糊。不时香火直到正月十五,要不断香火不时,过了初二送神后,可每日三餐烧香及汤水“浇奠”。  
拜年  
拜年是加深人与人之间友谊及化解恩怨的纽带与桥梁,是中国人的礼仪美德。拜年先近后远,先本族再亲朋好友。没出五福的要带着供品纸香到晚辈家发纸磕头拜年。旧时拜年大人们身穿新长袍戴礼貌,领着打着纸糊的小灯笼的孩子,挨家挨户的叩头参拜。有句俗话说“大年五更借大褂谁家不用”。门户大的从半夜直拜到天亮。叩头从辈分大的开端叩头拜,不断到同辈长者,常常人多族谱前挤满了还要排到院子里。拜年直到过十五后,即便未上门拜的过年后头一次见面后都要互相问好,祈求惜福安全。素日里有过节互相不合的,五更天一登门叩拜,一切恩怨都迎刃而解了。五更女的普通不出门拜年,只拜自家的祖父伯父等。新媳妇则由小姑子率领对本家族参拜,借此本家择定请新媳妇的日子。出门,即外出拜年。俗话说:“初一初二拜姑姑,初三初四拜丈母”。  
七、割谷、迎灶王爷、迎喜神  
五更拜年后,待天快亮了,要祭奠灶王爷迎接下界带来福音。放鞭炮割谷,喜迎新的一年五谷丰收。此刻要观看东方天色,若天空发黑则预示着新的一年好年头。若一夜天好无风,阐明收吊对(马鞭),即收五谷好兆头。早饭要赶在天亮前,越早越好,阐明新的一年都能早早吃饭。这一顿饭大多都抢着吃馉餷,特别是小孩都想多吃几个钱,有钱花,老人则盼着吃到豆腐,老年有福。用馉餷饽饽包子等请狗、猫、鸡、猪等牲畜,答谢一年对家庭的奉献。若狗先吃掉饽饽,就预示着今年收小麦。天亮后大人孩子走出家门按“灶母头”(灶王爷)上指的喜神方向,将自家的驴牛骡马等头上系上红布牵着朝喜神的方向迎喜神。中午家家要吃鱼,说吃了鱼和芋头,不只日子有余还眼睛亮,脑子苏醒聪明。正月十五前还有不同的节日,如管小孩日、管大人日、管果树日、庄稼会等,若那日天好则能收人(人旺)或收庄稼,人们还要放鞭炮。详细为:一鸡、二狗、三猫、四兔、五为打毛虫日(家家到山岚中放鞭炮打驱逐树上的毛虫,这日普通不到他人家出门,以免给人家带去毛虫,不吉利)、六庄稼会(放鞭炮庆祝)、七人日(管小人和中年人,早晨吃面汤,意义缠住孩子,好养活)、八庄稼会、九果木日(到果园及山岚祭奠、鸣鞭炮)、十蔬菜日、十一和十二及十六同为庄稼会、十七中年日、二十日大米日、二十二小麦日、二十七日老人日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