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白下区位于南京市中部,白下区东以沧波门、高桥门、上坊门一线为界,与江宁区交界;南以秦淮河、运粮河西口、建康路、升州路为界,与秦淮区毗连;西以外秦淮河中心线为界与建邺区相连;北以汉中路、中山东路、宁杭公路为界,分别与鼓楼区、玄武区接壤,全区总面积27.76平方千米。
二、景色名胜
白下区历史典故和古迹遍及,各类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近300处,有被誉为南京母城的朝天宫,有明朝皇宫遗址午朝门,有被视为明清民居模范的甘熙故居,有中国对外交流文化主题公园的郑和遗址公园。清初,王士禛作《秋柳四章》,有“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之句,深中明亡后士人心胸,一时全国和着无数,成就了“白下门”在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
(一)朝天宫
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朝元贞(1295~1296)年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
南京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范围最大、保管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称治山,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冶铁铸剑,后历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庙宫殿。明洪武年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赐名为“朝天宫”,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宫改为江宁府学和文庙,朝天宫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
朝天宫景区(含江宁府学和冶山)
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朝天宫6号
天文位置:东经118°46′′11"北纬32°o02′′09"
历史文化沿革: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此建冶城寺,元兴三年(404)桓玄废寺为别苑。刘宋时改为总明观,作为全国最高科学研讨机构。唐更名为太清宫。杨吴武义二年(920)建紫极宫。南唐建武烈帝庙。北宋立文宣王庙,继又改为天庆观。大中祥符时又改为祥符宫。元元贞年(1295)又为玄妙观,至顺二年(1331)改为永寿宫。明洪武年间重建,作为祭奠天地和国度大典前大员们净身及官僚贵族子弟袭封前学习演练贺天子礼节的中央,故称朝天宫。清初至道光间为道观,咸丰中毁。安定天国失败后,迁鸡鸣山麓的江宁府学于此。今朝天宫古建筑群系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所建,中为文庙,西为卞公祠,东为府学。所用木材均采自海外,所用琉璃瓦,则采自江西景德镇。民国则为中央教育馆所在地。民国25年(1936)曾改为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尊经阁、顾亭林祠等建筑亦于此时被撤除。民国34年(1945)为首都高等法院。
今朝天宫为南京市博物馆址。它是江南地域文庙建筑的模范,根本上保存了明代宫殿式体制。朝天宫古建筑群占空中积约7万平方米,现仍为江南地域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现存主要建筑:最南边为宫墙,正南照壁上砖刻“万仞宫墙”4个大字,墙内有泮池;宫墙东、西两面入口处各有砖坊1座,3间3拱门,中门较大,上有砖刻横额,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贯古今”;西坊门处有下马碑,上刻“文武-军民人等至此下马”。自南往北,棂星门是文庙的正南门。4柱南北各有石狮1,雄雌成对,共8只。牌坊通面阔15.5米。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戟门面阔5间29米,进深12.29米,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均用斗拱。它是文庙的中心建筑,用材较大,殿前丹墀根本如旧,东西两庑和走廊各12间。大成殿后是崇圣殿,亦称先贤祠,歇山顶,檐下斗拱。殿后高处有花敬一亭,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等;阁前有御碑亭,碑上刻乾隆六巡江南时为朝天宫景区所题诗文,故名。敬一亭两旁叠石堆山,筑水池,布置庭院,别有情味。
朝天宫历来是帝王将相巡行和文人墨客游赏、雅集之所。东晋王导、王羲之、谢安,唐代李白、刘禹锡,宋代王安石、苏轼、文天祥,元代图帖睦尔,明代严嵩,清代康熙、乾隆、曾国藩等不只在此留下脚印,还留有传世的诗文碑记。历史还为朝天宫留下了“郭文举读书台”、“梦笔驿”、“王谢登高处”、“忠孝泉井”、“学府晨钟”等许多古迹。
朝天宫景区含江宁府学和冶山。江宁府学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7月,曾国藩到南京后,与两江总督李鸿章磋商,在明代朝天宫遗址重建文庙和府学。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落成。西为文庙,东为府学,范围雄伟。府学采用堂廊四合院方式,大门内廊房四合,为生员所居;中为正堂,即明伦堂,为聚众讲学之处。
治山在江宁府学的北边,相传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中央,听说在冶城山下还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是一座范围较大的古代冶炼作坊,是南京建城最早的中央,因此被誉为“南京母城”,而且建有冶城阁等建筑和各类历史遗址。
朝天宫景区现为南京市博物馆,辟有六朝南京、大明南京、民国南京等专业展馆,馆藏文物近10万件。朝天宫景区馆藏文物有鲜明的时期特征、地域特征和内容的普遍性,它与南京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有着亲密的联络,是南京历史开展的浓缩,年接待量30余万人次。
所处环境:
朝天宫景区在水西门内莫愁路东侧冶山,朝天宫6号,与“江宁府学”为邻。系吴冶城故址。朝天宫景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4、43、48、82、83、306路公交车可达。
地址:南京市白下区王府大街朝天宫4号
类型:博物馆历史建筑
(二)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管最完好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域范围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缘由,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逊,又有仅半步就到目的的自得。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
天文位置:东经118°46′41″北纬32°01′42″
历史文化沿革:
甘熙故居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该建筑个性明显。位于南捕厅的宅第坐南朝北,位于大板巷的宅第坐东朝西。因甘氏从安徽来宁靠经商起家,故依“图宅术“的记载而避讳。在平面规划上采用左、中、右三条轴线为一组的对称方式,由北向南分置门厅、轿厅、大厅、后厅和后堂五进,各厅都有不同的运用功用;在建筑装饰上,绝大多数房屋都是格扇门、和合窗,裙板上装饰多为不祥如意的图案;每一组建筑左右相邻院落之间都砌有高大风火墙。
甘熙故居现占空中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6年定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后经甘熙等续建而成。甘熙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故居内原建有后花园和江南地域最大的藏书楼---津逮楼,后毁于安定天国战火。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所处环境:
甘熙故居位于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
特1线、游2线、游4线、2、4、7、16、26、33、37、40、47、49、62、101、102路公交车可达。
定位:南捕厅历史文化风貌区
甘熙故居中心区
评事街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
历史文化风貌住宅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南捕厅19号
公交:100路、35路、38路、地铁1线
(三)新街口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的中心区域,是一处著名的商业中心,有“中华第一商圈”的说法。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的中心区域,是中国著名的商业中心,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著名商圈,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
新街口每逢节假日日均客流量峰值近百万人次,近百家世界五百强分支机构进驻,其商贸集中度超越北京王府井、上海徐家汇并翘首中国,为中国商贸密集度最高的地域,被称为“中华第一商圈”。
新街口商圈中心区面积不到0.3平方公里,集中了近700家商店,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有30家,1600余户大小商家鳞次栉比,停业额长期居中国各商业街区之首。
(四)水游城
南京水游城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位于安康路和中华路穿插路口、夫子庙商圈中心地段,间隔南京商业集群新街口2公里,处在城市中心轴线上,属于南京5分钟都市生活圈繁荣中心地带。“水游城”是以活动的水为主体,营造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文娱、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主题公园。其中包括若干国际品牌的主力店及次主力店,业态以时髦、新潮为主流;一流的院线影城;餐饮包括异国风情美食街,大型特征餐饮,咖啡座、甜品屋、面包坊、茶餐厅中央以及风味小吃,依据不同消费群体分设于各个楼面。
水游城算成为南京一个很潮的中央,环境和名字真的很契合,有水有喷泉,无论是购物还是饮食都一应俱全。规划和室外分离,不定时还有一些活动或者演出,负一负二层有各种餐厅小吃,还有超市,服装店挺多,能够渐渐逛,最后还能赶一场电影,挺便当。
(五)金陵刻经处
根本类型:FIB(作坊)
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
天文位置:东经118°47′08″北纬32°02′20″
历史文化沿革:
金陵刻经处是清同治五年(1866)由杨仁山居士兴办。现刻经处是中国佛教协会指导下的佛教文化机构,是全国佛教学研讨的图书材料中心和出版中心。
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安徽石棣(今石台县)人。27岁时(1864)得《大乘起信论》而属意佛学,遂同王梅叔等人兴办金陵刻经处。曾经过日本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得中国已佚之隋唐佛教著作,刻印流通。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刻经处设佛学堂—祗洹精舍。宣统二年(1910)同人创建佛学研讨会,推杨仁山为会长,成为中国佛学院的先河。与杨仁山交游者有谭嗣同、章太炎等。谭嗣同之《仁学》一书就是光绪二十二(1896)在刻经处完成的。杨仁山经过四五十年的辛劳运营,刻印木版经籍211种,1155卷,计木版4万7千余片,并刻印佛像18种。杨仁山逝世后即葬于刻经处的庭院中,并建塔留念。
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时,金陵刻经处之经版、房舍损毁殊甚。1952年上海佛教协会成立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赵朴初任主任委员,推徐平轩掌管恢复工作。同年吕徵完毕四川江津支那内学院来南京,把内学院珍藏的佛教文物、材料、经版等一并交刻经处。并初次刻补齐全印行《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共76种,1347卷。1973年-总理下达维护恢复金陵刻经处的指示。1980年刻经处得到完整恢复。1981年恢复刻印流通业务,深受国内外佛教界的赞扬。
金陵刻经处本为杨仁山自建私宅。占空中积11667平方米,房屋132间,有砖刻“金陵刻经处”门额,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
深柳堂,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构造,小瓦屋面,进深9檩8米,高6米。堂正中悬杨仁山画像和赵朴初题写的“深柳堂”匾额。
经版处,原为平房,现已改建为两层楼房。门上悬赵朴初题<<经版楼>>匾额,内藏经版125318片。
墓塔,建于1928年,为六角形-塔,高8.88米,上刻“杨仁山居士之塔”。塔置于花窗围墙的塔院之中。塔院占空中积165平方米。
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发布金陵刻经处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所处环境:金陵刻经处在淮海路35号,四周为民居。
游2线、1、27、31、46、60、80路公交车可达。
(六)南京净觉寺
净觉寺是南京最早的一座伊斯兰清真寺。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当时为“以居西域附之人”而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建造。明宣德五年(1430)失火被毁。同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重建后范围南临升州路,东至中华路,西至马巷,北至砂珠巷,占空中积约6700平方米,为我国八清真寺之一。咸丰年间全部建筑于战火。现有建筑为光绪三年(1877)所建,民国初年回族富商蒋秀冬夫妇又修建厅楼和南北讲堂。
现寺占空中积371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9.1平方米。入口门楼坐北朝南,而主体建筑则坐西朝东,(由于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在我国的西面,大殿必需坐西朝东,以便教民向西礼拜)。现存望月楼、南北讲堂、大厅、无像宝殿等建筑。无像宝殿(也称礼拜殿),平面“凸”形,单檐硬山顶,小瓦屋面,穿斗式梁架构造,占空中积408.58平方米,面阔5间27.7米,进深9檩14.75米,三面有双步廊,廊宽2.20米,殿高12米。大殿明间正门上悬南京回教结合会会长、委员等于民国11年(1922)6月立的“正心诚意”匾额,边款为“民国11年六月南京回教结合会会长委员敬立”。
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2002年10月晋级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升州路28号
乘车线路:南京市内乘4、7、7路区间、40、44、802、804、816、游2等路公交在三山街下车即到。
(七)北京李鸿章祠堂
李鸿章祠堂在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道光时进士,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死后谥“文忠”,是清代独一在京师树立祠堂的汉人官吏,主要建筑有仪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碑亭等,存有享堂及东西配房。
(八)南京明故宫遗址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底本,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为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最终选定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用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绚丽巍峨,盛极一时。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局部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站在明故宫遗址上举目四望,周遭一片原野,远处青山含黛。遐想明朝开国时的雄伟宫殿,惟有这八个字,才干说出此处凄凉的意境。有人说,南京明故宫遗址最吸收人之处,就是它的神秘。如今没有人见过当年这一宏伟的建筑,史学界以至连一张明故宫的细致图纸都没有,只能大约揣测出其散布的情况。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南北长五华里,东西宽四华里,绚丽巍峨,盛极一时。
燕王朱棣夺宫之变,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迁都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尔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到了明末,连金銮宝殿都荡然无存。康熙初次南巡时,明故宫已是“宫阙无一存者”,相当荒芜了。安定天国之战,明故宫又禁受了一次较大的毁坏,除了公开埋藏的石构件根底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局部,仅存午朝门与公开柱础等少量遗址了。
解放后,约350个石柱础被就地深埋维护,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遗址,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停止维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
往常,明故宫遗址公园,不只有大量的精巧石刻遗址,供游人从中遐想当年这座皇宫的辉煌;另外,近年来陆续恢复的东华门、西安门遗址公园,则更能让人从中感遭到明初皇气初成的辉煌。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南北两侧
(九)南京东华门
南京东华门,是如今南京明代宫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东华门过去长期被南京冶金器材厂圈占,成了一个渣滓堆,普通人基本无从晓得。随着东华门遗址公园的建成,大家终于能够一睹东华门的英姿。
东华门和西安门的大小,形制类似,但和西安门最大的区别是,其须弥座都为素面,没有卷叶纹的雕饰,使得东华门的作风显得比拟俭朴。这一点到真实的反映了当年朱元璋请求俭朴建宫殿的命令。东华门南北两面有明显的城墙拆断痕迹,城楼顶上的仪凤楼早已无存,而且以前曾有很糟糕的毁坏。如今,东华门被修复开放,为东华门遗址公园,其最南面的门券内仍保存着明代的路面,城楼顶有明代仪凤楼遗址石础,能明显看出廊庑遗址。
(十)南京安定天国壁画
南京安定天国壁画位于汉中门左近堂子街88号一座古宅,安定天国时壁画比拟盛行,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枋上作画。
这座建筑第三进的墙壁与屏风门和第五进的木板壁与门楣上,保存下来18幅墨迹明晰、颜色艳丽的壁画,经安定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审定,确以为安定天国时期的艺术作品。
安定天国壁画存于绩溪县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内容为攻城、进军、神怪故事、俚歌、题字等。其中一幅主画称《攻城成功图》,长2米、宽1.5米。据考证,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二十日安定军初次攻克旌德县城的-。壁画照实地再现旌德县城特性。
壁画之内容:城西北两面负山,北门外有七级浮屠。城内有孔庙、文昌阁、城隍庙。东门有屋挂着清军团练局的招牌。攻城军旅,自左向右挺进,以旌旗为先导,旗上边有“安定天国”、“粤东同义”、“护天义”等字。以两云梯攻城,城头两军厮杀,城下飞旗传令。安定军足着草鞋,威武神勇。北门大开,清朝-长跪乞降,城内百姓蜂踊出城,投靠安定军,显现了安定军攻克旌德县城的战役情形,也表现了安定军战士攻无不克、望风披靡的能力。
这组国内稀有的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系省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一)南京石鼓路天主堂
南京石鼓路天主堂是由最早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兴办。16世纪末利马窦曾先後三次来南京,於1599年在城西罗寺湾购置私宅,略加改造,作为个人停止宗教活动的场所。1618年,由于南京教案的缘由,教堂被撤除。
石鼓路天主堂位于南京市白下区石鼓路112号。建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北伐战争中该堂遭到严重毁坏;1928年,国民政府拨款重修;1930年代以后,这里不断是天主教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1978年後,江苏省及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此合署办公。为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并入选中国著名教堂。
1864年,法国传教士雷居迪随法国的炮舰来南京复堂,在原佛教古刹寺的废墟上建堂,1870年(同治九年)建成,定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即如今的石鼓路天主教堂。北伐战争中该堂遭到严重毁坏,1928年,国民政府拨款重修。
石鼓路天主堂外观及内部构造上模拟罗马式,无梁、十字形、拱顶、砖木构造、铁皮盖并有钟楼。主要采用了西方古代教堂拱顶构造及光纤颜色的传统手法。由于技术和资料的限制,该堂的屋顶构造依然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屋架,下面用曲线的木构件和灰板条模拟罗马风的圆拱作为吊顶,虽是仿作,但几可乱真。
(十二)南京圣保罗教堂
南京圣保罗教堂是南京中华圣公会的圣保罗堂。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了,是南京第一座正式的基督教礼拜堂。现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圣保罗教堂坐落在文化古城南京市安定南路三九六号,教堂于1923年落成,
圣保罗堂依照当时西方盛行的复古主义方式设计,范围不大,是典型西欧乡村式小教堂。
圣保罗堂的建造,从选址到建造阅历了好几年。圣公会曾于一九一O年由季盟济会长在南京马府街赁屋开端传道。一九一二年置办门帘桥即今安定南路一座旧屋。一九一三年撤除旧房,准备重建教堂。担任建造该堂的是该堂会长季盟济,他从美国一位圣公信徒那里征募到一笔捐款,这位信徒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他为了留念他的儿子而捐了这笔款子。
圣保罗教堂按教堂方式设计,由金陵大学建筑工程师齐兆昌监造。由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全部建筑费用包括设备为一万二千美圆,折当时币四万八千银元。于一九二三年落成,并正式命名圣保罗堂。举行了盛大的祝圣仪式。
保罗堂典雅精密,外观属于较为地道的哥特式建筑,内在构造用中国传统的构架取代了哥特式的尖券穿插拱。
建造该堂的建筑资料很考究,墙体用南京旧城墙砖磨光砌筑,并经过加工磨光。一切的窗座、门扇、墙中部环箍、钟楼顶屋、城堡式的垛堞和封盖以及内柱脚、拱座全是采自高资山的白石。堂内的读经台、讲座台、洗礼池、圣坛和栏杆柱等也是用白石磨光精制而成。砌在墙上的环箍、拱座内侧石面上,精刻了程通甫先生缮写的-,由江鉴祖会长贴上金箔。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安定南路396号
(十三)南京明神悲观
南京明神悲观原名真武大帝行宫,专供奉道教“真武大帝”,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敕建为“神悲观”。南京明神悲观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景曰“神乐仙都”。
澧泉井碑立于永乐四年,泉水是明代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到天坛祭天时所用之净水。传说“天降甘水,地出澧泉”,井水自天来,永乐四年冬季,一日永乐皇帝登坛祭天,诚意打动天地,第二天天空呈现祥云旋绕、鸾鹤飞舞现象,皇帝闻奏,立即率百官驾幸朝天宫对天叩拜,愈发打动上苍,这天夜晚天降甘露于钟山,天明澧泉井出神悲观。
澧泉井逢久旱不雨,井水仍一直不竭。明神悲观今无处可寻,仅存六角井栏、赑屃及澧泉碑遗物,澧泉碑历经沧桑,风雨剥蚀,碑文难以辩认,但碑额篆字“瑞应澧泉之碑”仍依稀可识,此六字为明翰林学士胡广撰写。赑屃经过历史风雨,已伤痕累累,但作为明神悲观遗址的见证幸存至今,这两处遗物原保管于今天坛新村江苏冶金机械厂内,现迁移于白马石刻公园内维护。
(十四)南京月牙湖公园
南京月牙湖公园位于南京东郊景色区内,因湖面呈月牙状故名。公园是集文物维护、生态恢复和休闲文娱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景观。公园绿化面积达120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六成,栽植了各种植被,有广玉兰,桂花树等。
沿着御道街往东走,一堵高高的城墙凸如今眼前,内外城墙都是用明城墙城砖“修旧如旧”而成。站在公园北面,面向秦淮河俯瞰,公园景观参差有致,立面地形分离原有地势地形,以多级台坡方式停止造景,上下不平,层次感很强。
公园空中以明文化基调色灰白色为主色彩,空中是用各类青灰砖铺成,古朴的民国作风很俗气。公园有一处墙面还铺设了几块大石板,小学生能够在此处画画。公园中还有一个大广场,合适市民在此晨练。
公园中最有欣赏价值的就是前不久被开掘出来的两座民国时期南京捍卫战堡垒!据考古人员证明,这座城墙暗堡是1937年12月“南京捍卫战”期间中国守军的防御工事,它是惨烈的“光华门之役”的宝贵见证。
据引见,绿化所依据文物部门的请求,对堡垒遗址停止了维护性掩埋。记者看到,这是两个直径4米的暗堡,像一个宏大的圆桶垂直嵌在城墙遗址中,四周一圈每隔2米还有一个方形的垂直透气孔。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后标营52号(近李府街)
(十五)南京李鸿章祠堂
李鸿章(1823-1901),清道光进士。咸丰三年(1853)组织团练,扼杀安定天国反动。同治四年(1865)署两江总督,同治九年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开端办近代军事工业,树立北洋海军。他一向主张妥协投诚,与外国侵略者签署了一系列不对等-条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签署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祠堂建于清代,俗称李公祠。位于南京四条巷,1901年建,耗资8000两白银。祠堂长144米、宽58米,占空中积812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东路为祠堂,前后五进,两侧有厢房;西路为住宅以及花园、鱼池、亭台、楼榭、回廊一应俱全;两路各有照壁,中间有甬道相隔。大殿坐北朝南,气势凌人,从空中到房顶不小于10米,中间兀立八根大红柱,屋顶梁枋雕花描金。建筑面积305.9平方米,单檐硬山造,小瓦屋面,穿斗式梁架。抬梁朱漆描金,明灿如新,一对飞凤动感飘逸,金箔彩画是大殿尊贵位置的表现。八年后,李公祠西墙外修起了市内小铁路。大殿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维护单位。但由于整个建筑规划毁坏太大,难以尽速改观。
1901年,李鸿章逝世,朝廷下令在他生活、工作过的十几省份建祠,南京的设在四条巷,花了八千两雪花银。清亡以后,建成不过十年的祠堂就被南京留守黄兴用来创办拓殖学校,培育蒙文和藏文人才,以备开辟蒙藏边疆。-二次反动失败以后,学校停办。三十年代时为小学校址,后来又做过民国的军医署。1992年,李公祠升为南京市文保单位后,得到注重,逐步开端恢复古观,撤除了局部后修的建筑,迁进了金陵画院。
(十六)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元氏县殷村镇。
汉初吕后执政时(公元前187-前180年)置常山国,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国除。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赵国一分为六,封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占领其一。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宪王舜故,子刘勃即位不久,国除,改常山郡。汉常山郡(国)故城现仅存遗址。西北方不远处1991年发现2座大型古墓,开掘其一,出土银、铜、铁、漆、陶等器物残件一千多件,铜器上标有“常山”铭文。
2006年常山郡故城作为汉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七)罗廊巷安定天国建筑及壁画
罗廊巷安定天国建筑及壁画在南京罗廊巷17号,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该建筑在安定天国东王府遗址范围内,原有平房三进,现存第二进面阔三间,大梁和月梁上都有刻花,南西北三面墙壁上有绘画。罗廊巷安定天国壁画于1955年10月被发现,南京市建邺区侯家桥派出所一名户籍员调查户口时留意到罗廊巷17号正厅右侧的墙壁上石灰剥落之处隐约有朱红斑点,由于他和居民们都参观过相距很近的堂子街壁画,他们就联想到此处能否也有被涂盖的安定天国壁画呢?大家很兴奋地把表层石灰剥去一小块,显露了有叶状的图案,一共发现了9幅壁画,长宽均在二米以上,题材内容为花卉鸟兽,画面自然损毁严重,艺术程度较高,雅俗共赏。其中可辨的《三狗打斗图》、《松鹤图》及《柳树双禽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对安定天国的研讨价值。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三批。
(十八)七桥瓮
七桥瓮明代称上坊桥,清代改称七桥瓮,因桥的构筑是七孔半圆形的石拱,拱形如瓮,故民间俗称为七桥瓮。七桥瓮建于明代初期,地处南京城东南,天文位置非常重要,横跨秦淮河,是进城的咽喉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安定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的十余年间,为击退清兵,这里发作屡次激战,辛亥反动克复南京之役中,江浙联军也曾在此大败清军。
七桥瓮是南京地域著名的石拱桥,也是现存范围最大的砖石构筑拱桥。全长99.4米,宽13米,高25米,桥身酷似弯弓,全部青石花岗岩叠砌,石料长宽各0.65米,厚0.18米,桥身质地巩固。
中间桥瓮为最大,其他两两相对,依次减少,桥拱上方,沿桥双侧各嵌有15只面目狰狞的兽头石刻,雕琢精巧,栩栩如生,六只桥墩成梭船形,两头尖的船形桥墩能够减少水流对桥体的冲击,桥墩两侧上面也各雕琢六只兽头,呈人面龙头状,向前突出,此兽叫分水兽,是护佑桥体平安的神,事实上,上昂的兽头,高露水面,起着警示过往船只碰撞桥墩的作用,是一件精巧的石刻导航标,其外型古朴文雅,雄健生动。
七桥瓮设计别致,工艺精深,可谓古代石拱桥的杰作,表现了明代桥梁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
现存的七桥瓮虽经修缮,但根本坚持原貌,主要桥梁构件如桥墩、桥瓮、桥体两侧上下兽头石刻等均为明朝原物。它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在历代战争中,饱经战火的洗礼,在历代特别是现代战争时的经济建立中,仍然雄踞于秦淮河上,风姿独具,非常壮观。
南京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南京东南。东起成功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由秦淮河与运粮河围合而成。
公园以坚持原有地貌、沟通水网、维护湿地、生态造林为主要手腕,使600年的明代古桥、精致的雕塑、潺潺的跌水池、蜿蜒的木栈道、新颖别致的观鸟屋巧妙交融;再加上太阳能、污水净化等技术的应用表现了节能环保的现代理念。四通八达的水网、大片湿地植物和不时惊起的水鸟,让公园充溢活力与野趣。
公园入口区:公园入口处以对称式规划,景石上刻“七桥瓮”成为公园的入口标志。
梅家廊综合效劳区:作为整个公园的接待管理中心,占地约5000平方米,其中包括生态停车场及管理用房,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平安、温馨、便当的效劳环境。
森林资源区:这里以大面积的交互林带来恢恢复有居民点对环境的毁坏,重现了原生森景观,景观小栈道交叉于生气勃勃的林间,其间设置名贵树种教育展现点,配合标识简介牌。在原有建筑根底上修缮外型别致的森林小屋,成为人们休憩、享用自然的中央。
湿地休闲体验区:以共同的方式描绘着南京、秦淮河、七桥瓮的故事,水边停靠的渔船,激起人们对往事的回想。还要营造湿地形态,观景木平台、水上休闲茶室、观景塔等,让人们可以零间隔与湿地接触,更是人们欣赏湿地风光的好中央,也将成为各种微生物、匍匐动物及鸟类的天堂。
生态科技展现区:生态科技展现区由生态科普教育中心、死水园、生态体验园、原生态土坡四局部组成。其中,生态科普教育中心的建筑平面,形如一只趴在树面上的幼虫……
七桥瓮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七桥瓮明代南京市光华门外
(十九)古瓦官寺
古瓦官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内西南隅的花露岗。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寺因此得名。开山为慧力法师。《梁高僧传》载:“释慧力,未知何许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蔬食,苦行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为瓦官寺。”南朝梁代,就寺兴建瓦官阁,高二百四十尺(约合60米。《景定建康志》曰三百四十尺。),挺拔入云,大江环前,“平旦影落江水,暮则返照入郭”,是当时建康登高远眺的绝好去处。有诗云:“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能够想见当时形势。六朝时期,瓦官寺几经扩建,已成为范围庞大的江南名刹。东晋末年,瓦官寺已具有上千僧众。
杨吴筑金陵城,瓦官寺匡入城内,更名为“吴兴寺”。南唐又改名为“升元寺”和“升元阁”。宋开宝八年(公元976年),宋朝南下军队破城,升元阁被焚毁。宋安定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复建寺院,命名“崇胜戒坛院”,同时筑“卢舍那佛阁”,高六七丈,里人仍呼其为升元阁。元朝,佛阁被毁,寺院亦被旷费。
明初,寺院旧址一半改为骁骑仓,另一半并入徐魏公族园。嘉靖年间诏毁私刹,徐园旁私庙集庆庵以“瓦官寺”匾其庐而得免。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僧圆梓募资赎地,重建寺院,亦名“瓦官寺”。祠部以两寺皆在瓦官寺原址,遂称山上本寺为“上瓦官寺”;平地私庙为“下瓦官寺”。上瓦官寺殿左有凤凰台,南京状元焦竑更寺名为“凤游寺”,民间仍呼为上瓦官寺。清咸丰年间,上、下瓦官寺皆毁于兵燹。乱后虽有所恢复,范围远不如前。民国时上瓦官寺尚存,抗战初被日寇焚毁。下瓦官寺于“文革”期间被废。
1959年妙悟庵原房三进十八间,由南京市房产局代管,出租给南京绝缘资料厂。1964年,上瓦官寺被南京市第43中征用改建为校舍。2003年,绝缘资料厂将房产腾空,南京市佛协重建瓦官寺。自2003年7月起,在住持真慈大和尚和管理净全法师的掌管下,开端了瓦官寺的谋划和重建。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花露北岗
乘车线路:南京市内乘14、19、35、62、63、75、80、81、85、94、103、128、301、313、317、812等路公交在集庆门站下车可达。
(二十)南京大华大戏院原址
南京大华大戏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67号,地处新街口南端,是南京建造最早的戏院之一,范围、设备均居民国南京之首。大华大戏院与世界大戏院(后改称延安剧场)、首都大戏院(后改称解放电影院)、新都大戏院(后改称成功电影院)并称为民国南京四大影院。
大华大戏院始建于1935年,由美籍华人、大华大戏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司徒英铨筹资,基泰工程杨廷宝设计,上海建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36年5月29日建成开业,具有1768个软席座位,以及冷暖气设备等,成为当时南京规范最高、范围最大的戏院。
南京陷落后为日伪合办的中华电影公司运营,1945年后为国民政府接收,20世纪50年代末,经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批准,大华移交中央政府。大华大戏院曾先后更名军人电影院、东方红电影院、大华电影院等,2013年改造维修后,重新启用最初的名字——大华大戏院。
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南京大华大戏院原址1935年南京市白下区
(二十一)童寯住宅
童寯故居位于秦淮区文昌巷52号。东依五老村,南连红花地,西靠安定路,北接大行宫。虽在闹市,别有洞天。
童寯故居是其自己于1947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故居宅院共占地414平方米,北院墙中部设铁制双开大门,坐南朝北,临街面市。三米左右高的水泥素粉院墙,不加修饰,匀称俭朴。院门右侧墙上,砌有“童寯住宅”铭文石碑一方。院内水泥地坪,扫洒干净,纤尘不染。院之中央,植有一株火焰松,老树新枝,青翠欲滴。东院墙根,一排约二米高的朱兰树,蓊郁芬芳,活力无限,英国别墅作风的故居主体,位于院内西南部,建筑面积133平方米。砖木构造,部分两层,屋外楼道。大面积红色平瓦斜屋顶,红砖清水外墙,毛石墙基座,整个建筑典雅简约,经济适用。现为童寯家眷及后人寓居。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童寯故居列为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童寯住宅1947年南京市白下区
三、白下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一)朱桥甲鱼
甲鱼又名团鱼、元鱼、鳖,蛋白质含量高,并含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滋味鲜美,兼有鸡、牛、羊、猪、鱼肉三味,周围裙边肥嫩柔软,可与海参比美,为筵席之珍品。楚州盛产甲鱼,烩甲鱼为传统名菜,朱桥烩甲鱼选用大甲鱼、海参、鱿鱼、冬笋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它以其味鲜爽口、香气四溢、肉质鲜嫩、别具一格而知名。选用龟形盖碗装上精烩甲鱼,食后能调理身体、安定神经、去除体内湿气、预防四肢浮肿之成效。故又名“老龟献寿”。
(二)南京香肚
南京香肚是南京著名特产之一,创于清同治年间。其形如苹果,小巧玲珑,老南京俗呼之为“小肚”。它肉质紧结,红白相间,吃起来香嫩爽口,略带甜味,既是宴席上的一道名菜,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佐食佳品。南京香肚相传有120年历史,清同治时即出名全国。形如苹果,便于携带,皮薄如蝉翼,肉质细嫩,红白相间,风味共同,是一道名菜,也是佐餐佳品。
它的主要资料是鲜猪肉,普通是三分肥七成瘦,佐料是适量的盐、糖、香料等。旧时凡圆席筵席,香肚所放之处,即首席客人所坐,“独居尊”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香肚的特征。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南京香肚曾获奖状,从此著名海外,远销各地。
(三)南京鸭肫
南京鸭肫是南京有名的土特产品之一,畅销中外,与板鸭齐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南京鸭肫外形扁圆,肉质严密,携带便当。肫肉紧韧耐嚼,滋味悠长,无油腻之感,是老少皆喜欢的佳肴珍品。鸭肫干是南京人捐赠亲友的珍品,也是佐餐、喝茶的佳品。它扁圆形,肉质严密,易于保藏,携带便当,食之幽香爽口,是人人喜欢的佳品。
(四)天鹅绒
天鹅绒是南京传统的丝织工艺品,分真丝和丝棉交错两类,花纹有正雕和反雕之分。以质地坚实、绒密温和、色泽沉静、花底清楚为特征。种类有台毯等。绒花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制造而成。先以喜庆装饰花为主,后开展供摆设观赏的鸟、鱼、虫绒制品。
(五)南京梅花糕
梅花糕源于苏州,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味,人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誉,故传播至今。在南京梅花糕制造上,后又参加小元宵、青红果、松子仁等,使其滋味愈加鲜美,外焦里嫩,而且有豆沙、果酱、果仁等十几种配制办法,把梅花糕又推上了一新的境地,是目前小吃中的又一个新的卖点。
(六)芦蒿炒香干
芦蒿炒香干,盐水鸭如今还是南京人待客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但屡屡要歉疚地加上一句:如今这鸭子是越来越肥了。外地人来南京,慕名要吃的是芦蒿炒香干,南京人也以“桐蒿只要南京才有”而自居。其实产桐蒿的中央多了去,但都没有南京人看待素菜的那份精密。
南京人吃桐蒿,一斤要掐掉8两,单剩下一段干洁净净、青青脆脆的芦蒿杆儿尖。炒香干也是“素”炒,除了一点油、盐,简直不加别的佐料,要的就是芦蒿杆儿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幽香,食后唇颊格外清新。
(七)南京——炸臭干
臭干是一种几厘米见方的豆腐,经过南京特有的气候发霉,长着长长的墨绿色真菌绒毛,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它所分发出来的气息。据俺研讨,蛋白质蜕变所带来的滋味是世间一绝,比方说臭鸡蛋。假如看过《缄默的羔羊》,对死亡高级动物蛋白质的气息的印象肯定深入。豆腐属于植物蛋白,不幸也难以例外。北京王致和的豆腐再臭它也是被关在密闭的玻璃瓶里,癖好此物者只能偷藏于角落单独享用,顶多在家中几人共用。而炸臭干则大大不同,走在南京的闹市区,就算离市中心新街口几十米远的那条巷子里,一群穿着入时的俊男靓女慈祥老人天真小孩,守在油锅边手举刚出锅的美食,蘸着特制的卤汁大块朵颐,他们四周方圆一里都可闻到炸臭干味。那是一种绝对不同于烤羊肉的滋味。据民间环卫工作者们说,这种小吃产业的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着一向清爽的南京大气质量。
(八)炖菜核
“炖菜核”是江苏南京地域的历史名菜。南京著名的万竹园内种有一种青菜,叫“矮脚黄”(因其棵矮叶肥、梗白心黄而得名)。万竹园座落在南京城西凤凰台左近,凤凰台是古时的观景台。唐朝诗人李白曾经到此游过,并留有“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万竹园的青菜原来并无此美名,听说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夫人马娘娘,一次在凤凰台上看到一只凤凰由“来凤街”经“凤游寺”落在左近的万竹园中,这样万竹园就成了风水宝地,于是万竹园的青菜也名声大振,“矮脚黄”便出名全市。当时官府及菜馆厨师用“矮脚黄”做出了许多美味佳肴,其中最著名的是“炖菜核”。本世纪30年代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专栏中曾以《隽昧淡菜核》为题,载文称誉此菜“清爽典雅,其味无量”。百多年来南京依然保存着这款传统名菜。
原料:“矮脚黄”青菜心600克,鸡脯肉60克,虾仁25克,冬笋片、熟火腿片各30克,水发冬菇、熟鸡油各15克,鸡蛋1个,绍酒10克,精盐、干淀粉各3克,味精1.5克,鸡清汤500克,熟猪油750克(约耗100克)。
做法:1、将青菜洗净(不能弄散),菜头削成橄榄形,剖十字形刀纹,切会菜叶,取7厘米长的菜心。
2、把鸡脯肉片成约长5厘米、宽1厘米的柳叶片,放入碗中,加鸡蛋黄、干淀粉拌匀。
3、炒锅上火,下熟猪油,烧至四成热,放入菜心,用铁勺翻动,至翠绿色时捞出沥油。接着将鸡脯肉下锅过油后,取出沥油。
4、取炒锅一只,先用局部菜心垫底,再将其他菜心头朝外,沿炒锅底边排成圆形,放在垫底的菜心上面(显露菜头),中心缀以虾仁、鸡脯肉、冬笋片。火腿片、冬菇片,加精盐、绍酒、味精、鸡清汤,置旺火上烧沸后,移至微火上炖约15分钟,淋入鸡油即成。
特性:色呈黄绿,棵形完好,菜心酥烂,入口即化,幽香鲜咸。
控制关键:烹制时先将洗净的菜心用温油汆至色泽碧绿取出,再与其它配料一同入锅炖煮,这样既可坚持菜心的嫩度,又容易入味。
四、白下区过节风俗
春节又被称为新年,它是由上古“岁首祈年祭奠”,演化而来的一种习俗节日。从古代文化角度来讲,春节的来源其实不只是古人聪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种包含着古老文化与文化的节日。
特别是经过历朝历代不时开展和演化,春节曾经不只仅是一种节日,而是一种能够承载中华文化底蕴的意味。
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将春节当做一个十分重要的祭奠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比拟大型的祭奠典礼,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感激上天,以及祈求将来的生活风调雨顺。在古代人们过春节的时分,普通都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开端,为行将到来的春节开端做准备。
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腊月二十三官府开端准备过年,而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在腊月二十四开端“祭灶”,
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典礼。普通古人过新年要不断持续到正月十九日才算完毕。
在我国很多地域腊月二十三,要吃灶糖、祭灶或扫尘。以此作为对旧一年的辞别,以及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
“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实说的就是腊月二十五的时分,需求接玉皇、赶乱岁。
1.春节风俗贴春联
依照古代历法的规则,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求贴门神和贴春联。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意味,在过春节的时分贴春联是一个十分盛大的项目。
所谓“春联”就是用红色纸张为底,然后在红色纸张上面写下美妙的祝愿词语。其实,这也是文化与春节的一种有机交融。当人们将红彤彤的春联,贴在本人家大门两侧之时,也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分,这其实就意味着春节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贴春联在古代又能够被称为“贴年红”,除了包括门两侧的春联之外,还包括大门上的红色“福”字。无论贴春联还是贴“福”字,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妙愿望。有的中央还要贴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门神”,以为能够让一家人驱邪避灾。
2.放爆竹
元旦夜放爆竹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固然如今为了环境维护,很多中央曾经根本上制止了这个风俗,但在一些偏僻地域还仍然保存了这个风俗。相传在元旦夜子时,放爆竹是为了驱逐“年”兽。
在这个“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关键时辰,当爆竹声响彻中华大地,不只能够吓跑“年”兽,还寓意新的一年会愈加兴隆、繁盛。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中央,在元旦子时要点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事事顺利、不祥如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曾经过去,而新的一年曾经来到。过了春节之后就是春分时节,老百姓要开端准备春耕事宜,一切的事情都在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开展。元旦夜放爆竹的风俗其实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为了赶走倒霉,期盼新年之后有好运气。
元旦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风俗就是“守岁”,又称为守岁火或照岁等。在元旦当晚要点亮家里一切的烛火,而且一整晚家里都要灯火通明。而这种风俗有能够被称为“照虚耗”。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财进宝。
3.元旦守岁与压岁钱
在我国有很多地域大年夜“守岁”,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过年当晚都不睡觉。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干睡觉。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安全、安康。特别是关于小孩子来说,只要在元旦“守岁”才干安康长大。
很多地域会在吃年夜饭之前给晚辈“压岁钱”,年岁比拟小的孩子需求跪拜晚辈,并且给晚辈磕头才干拿到属于本人的那份“压岁钱”。所谓的“压岁钱”能够起到“压住邪祟”的作用,是晚辈对晚辈的一种呵护与祝愿。
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安全安渡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安全。压岁钱最初的意图是镇恶驱邪。由于人们以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损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新年倒计时时由晚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晚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逼真祝愿。
3.元旦年夜饭
其实,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聚饭等。无论家里是穷苦还是富有,在元旦夜当晚,都要准备一桌丰富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同吃着饺子和丰富的菜肴,追想过往瞻望将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南方地域的年夜饭普通多以海鲜和青菜为主,而北方则考究大鱼大肉摆满桌子。在年终岁尾的时分一家人齐聚一堂、团聚聚餐,这其实也是众多春节风俗中,最值得大家传承的风俗之一。
年夜饭的饭桌上普通都会有鱼有鸡,寓意有计以及年年有余。所谓有计指的就是生计,在新的一年里生计不愁才是最重要的大事。生菜、生蒜寓意生财和会计算,南方人还会做一盘腊肠,希望一家人能长持久久、永远安康。
五、白下区丧葬风俗
1.指路:亲人离世,需求举行相关典礼”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以为这个中央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以为白色意味纯真,蓝色是民族本性。布需求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燃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普通不要超越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辞别典礼。但局部地域,让当地的”先生″,依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适宜的日子举行追悼典礼。
4.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如今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变革,遗体需求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普通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过去风俗,死了人,依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能够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助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的考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同,小辈则在西侧,晚辈在东侧。局部地域,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求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如今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局部地域参照过去风俗的南北竖向安葬,援用”百年好合”,代表永久的安宁。
8.燃烧:传统风俗,是燃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服丧:古时的守孝风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求穿素服,食素食。
六、白下区婚嫁风俗
1、定婚月份
解放前定婚,在门户的讲究上盛行的俗语有:男攀高户,女嫁低门,儿郎相配,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田庄,爱亲对亲等。
媒人牵线的风俗传播至今。媒人又称掌制、冰人、媒妁、红衣、月老、伐柯等等。说媒叫作伐、吃猪头(以一个完好的猪头谢媒人)、牵红线等。
经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媒人将男、女生庚互相通知,让各家请算命先生推算,可则定,否则罢。有的将生庚放神龛上,三天内诸事顺利即定,反之作罢,这就叫“合庚”。合庚后择吉日发“红庚”又称传庚、发八字、受聘、文定、纳采等,即订婚。先由男家备“庚书”(称乾造,即男八字),盛于“书盒”,由媒人拿至女家,填上“坤造”(女庚),再转男家。男家即备席请主亲陪媒人(女家不来参与)。
解放后,合庚之俗已废,但订婚呈现“见面礼”、“达家礼”等。男女初次当面时,男方要给女方“见面钱”(50或100元)不等,女方第一次来到男方家,男方要给达家礼(布、物等)。男方要办订婚酒席,女方亲友都要接到,男方还要送给女方家的女来客每人一身衣料,男来客每人一条高档香烟、一双胶鞋,另给女对象数百元衣、首饰费。订婚请客,少则三五桌,多则数十桌,晚上由本屋场贺电影。
从订婚起,男女双方要互送年礼、节礼。较考究的是端阳礼、年礼。端阳节那天,男家送肉、面、蛋、毛巾,用篮子提去,女家回以纸、笔、墨、折扇(指在读书的)或鞋、袜、草帽等,叫“回篮”。旧历年前即送年礼,男、女双方所送的礼物根本相同。男女未婚期内,男方每年要缝一件棉袄送给女方。
双方肯定婚期后,男方即送“大礼”。大礼除对岳父家重送外,对岳父家的主亲(舅、姑、姨、叔、伯和未婚妻的兄、弟、姊妹)都要送礼。河西的求婚,先下“求婚书”,女家好像意,复以“肯书”,男家于是就请亲家吃“肯饭”,然后送大礼。
解放前有养童媳之俗。女家贫穷,或父母死后无依托,经媒人说合、合庚、男方父母同意后,便将女儿送到男家,拜见男家父母,从此就在男家生活,直至完婚,完婚前男方不送年、节礼。
解放后“童子婚姻”、“指腹联婚”已根绝。
2、结婚
结婚,又称完婚、办喜事、呷喜酒。
婚前,由男家请人按男女生庚定出“拜堂”、“伐木(打床)”、“开剪(做喜衣)”的良辰吉日,然后送些肉、酒、鱼、面等礼物给媒人,把择定的日期通知媒人并恳求转告女家,这就叫”启媒”。媒人向女家转告婚期时,要和女家商定由男家出的喜衣(女方穿的)、首饰、礼物等。解放前,喜衣普通是三至五身棉布衣,其中一身门面衣。民国初年的门面衣料是省青布,稍后为“洋布”,也有富家用绫罗绸缎的,穷的只一身棉布衣。首饰有钗、簪。(梳头、挽髻用)、耳环、手钏、戒指等。
男家写好“团书”(即发给女家的请柬),载明婚期。团书共12份或24份,其中只要两份载明称谓,即“某府、某翁亲家大人及列列男大宾”和“某府、某氏亲家母及列列女大宾,并备三茶六礼。三茶为糖、蛋、饼类;六礼为肉、鱼、鸡、面、酒、糍粑。团书与三茶六礼请人用“挑盒”送到女家,并将女方衣单衣样带回,这就是“报日”。
男家备床、做喜衣称伐木、开剪。伐木先伐床梁,几工匠,给几包封,主匠加倍。木工斗床,要“赞床”。说几句恭贺话。男家又给包封。开剪先裁男上衣。
女家准备嫁妆很考究。有礼帽、围巾、鞋袜、枕头、瓷罐、镜子、梳妆用具、箱、柜、桌、椅、盆、桶等。普通论几箱几柜或几抬。解放前,富户人家有陪全部嫁奁(全套家具、农具)的,以至有“陪嫁田”、“陪嫁钱”。河西嫁妆中有蚊帐、被絮,解放后东乡亦开端盛行。麻塘等地,嫁女要缝一身“红衬衣”以示“红花闺女”。
婚期的头天上午,由媒人领队到女家送礼。礼物轻重,普通视嫁妆丰薄而定,由媒人协商好,但也有女家父母成心加价钱的。礼物都以猪肉为主,有边猪搭头、整猪搭礼(另加一块猪肉伴礼)、一猪一羊、‘双猪双羊’、多对猪羊等,还应配以鲤鱼、面条、糕点、酒和喜衣等。一切礼物,都贴上用红纸剪的“囍”字,用钱折猪羊的,钱要用红纸包裹,全部彩礼都用抬盒、酒架抬着,动身前,男家先给媒人“披红”,用红布或红绸(长六尺、整幅宽)披在媒人右肩,女家同样给媒人“披红”。女家披红时,先将男家披红移于左边,以示尊崇男方、讲礼貌。
结婚当天,女家送嫁妆,新娘及陪新娘的姑娘同到男家。男家迎接嫁妆要一个一个从送妆人肩上接下来并抬进室内。男家要为送妆人设宴、给包封。只要嫁妆中的马桶,由女家未成年人提着,直接送入内室,但提桶者每过一道门槛,男家要给一个“包封”。
新娘婚期的头天晚上,女家要请姑娘的好友和亲戚中未婚女青年来陪伴,称陪“十姊妹”,并设宴款待(河西叫红拜宴)。解放前连新娘在内仅限于十人,如今不一,有请三、四桌的。晚上开脸,要请已生育但未改嫁过的妇女,先用粗壳灰擦新娘脸,再用棉线挽成剪刀叉式,扯除新娘脸上的汗毛。开脸后,还要挽头髻,未婚姑娘脑后只结一单辫,婚时则挽成“粑粑头”、“调羹头”、“螺蛳头”等发型,以辨别闺女和妇人。头发上横插以簪、竖插以钗,并夹上桔花、小发夹,头上插金花、顶盖头(红绸或红布、四角吊缗钱),戴手钏(又名玉镯)、佩耳环,还要洗澡、更衣。上穿锈服(拜堂衣,多为租用),下穿罗裙,脚穿锈花鞋。开脸人的包封由男家给。男方则于同一天晚上陪十兄弟,也要洗澡、更衣、剃头,并由女方赠包封给剃头师傅。
婚礼的头一天,男家先贴好对联,悬挂锦彩、宫灯、壁灯、贺联、贺屏,由有子女未改正嫁的妇女铺床吊帐。新郎重新取名,即大号,挂号匾,并从此不称乳名。帮助人都请来,借桌、凳、碗、筷,做好接客准备。
男家在迎亲的头晚,将花轿(又称大轿、四人抬)放堂中,敬香、以神福(熟肉)祭轿,有的叫“祭肩舆”,然后用红纸写上男方郡名,贴于轿门右侧,并贴上“封条”,轿门上锁。
迎亲那天,媒人前导,再花轿,再棚轿(木架,篾棚顶,罩靓,二人抬,供女大宾用),再挑盒(盛香、烛、酒、肴等贡品,给新娘“辞祖”用)。迎亲动身时,要给媒人饮“起马盅”、给“大包封”。女家鞭炮迎接,办“出亲宴”,又叫“离娘酒”,在花轿门上贴上写有女姓郡名的红条幅,贴时,将男方的移贴左边,自贴右边,以示恭敬。出亲上轿时,姑娘忌踩娘家地,怕带走“秀气”。筻口、步仙中央由哥哥驮上轿,滨湖区等地则踏“巾条”(两块红毡互相更替,铺这块走那块)上轿。上轿要背先入。坐好后,锁轿门。有的放些碗到轿内,以防歪轿。娘家要给迎亲的轿夫包封、手巾、布鞋。起程时,先由兄弟、亲友抬着相送,另派弟或堂弟护轿。父母、姊妹、伯婶和新娘都应哭泣,称“哭嫁”。花轿回男家时,忌走原路,要由东而西绕道(怕遇“怪”)。送轿,有的可送到男家,有的只许送过桥。每过一桥,娘家要给轿夫包封,鹿角等处不另要包封。为戏弄新娘子,轿到门前时,停止“歪轿”,即向左向右,放肆歪摆,把新娘弄得头昏眼花或呕吐,还有拦轿“制煞”(或前后冲走三个回合、或向轿顶滴公鸡冠血、撒红枣等)、赞轿等俗。停轿后,新郎上前启封、开锁,执事员向新娘敬上一杯香茶,表示接风。接下来是新娘过“铁门槛”、“走金桥”。在大门槛内边放一小盆,盆内放盛清油的盘子,盘中由七根棉条作灯蕊,点燃为“七星亮”,盆面横放火钳,扶持新娘由盆上跨过,这就叫过“铁门槛”,意即新娘从此受婆家的约束。又在大门槛上放一木板,扶新娘从板上走过,称“过金桥”。
然后拜堂。堂屋中设“香案”(桌前帐绣花台帏,桌上放香炉,花瓶,瓶内插蜡烛一对),堂中东西两边铺红地毡,香案两边站“礼生”(婚礼典礼掌管人),礼生宣布婚礼程序,称“喊礼”。按礼生的喊礼,婚礼典礼开端后,即鸣炮、奏乐,引礼宾(男女各二人)引新郎新娘就位。男引礼引新郎站西边,女扶拜(女引礼)扶新娘站东边,面向外立,男女跪地,以叩三首拜天地。接下来是新郎由西而东,新娘由东而西,面向家神龛跪地,以叩三首拜祖先。然后有饮交杯(用芝麻、红枣、姜、糖泡制,男女各一杯,共饮三次,每饮一次,男女相互转移茶杯)、赞花烛(每饮一次交杯,将案上宫花、喜烛转换一次,每换一次,礼生即喊“请大宾赞花烛”,于是引礼宾出来祝一次辞。祝辞为“金花绚烂,银烛辉煌,螽斯衍庆,百世其昌”之类)。
再夫妻交拜。新娘面对新郎,新郎面对神龛,同跪各一叩首,只女对男拜。月田、渭洞拜堂时,有“媒人登殿”之俗。堂中摆大桌、放大椅,媒人穿“龙袍”、戴“龙帽”,象唱戏一样,有左丞、右相,前扶后拥,坐于大椅上。新夫妻向他献酒、叩首,然后媒人赞辞……,如赞不出,旁人就给媒人脸涂墨争光、戴盆子。
拜堂毕,引礼宾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金童(男孩)玉女(女孩)掌灯(喜烛)前导,扶新娘走前,新郎随后,鼓乐鞭炮齐鸣。入到洞房,新娘坐床上,扶拜为新娘揭去盖头,也有由新郎揭盖头的,为免以后女欺男,新郎还把盖头放屁股下一坐。
康王等地,新娘一下轿便扶入洞房,先和新郎在洞房内饮“接风酒”、喝“交杯茶”,然后到堂屋里拜堂。还有的先到洞房,夫妻交拜后,二人同坐一凳,喝完“交杯茶”,揭去盖头,再到堂屋拜天地、祖先。
还有行“庙见礼”的。庙见礼普通是晚上停止,有四至八个礼生行礼,配以“六合班”(乐队)。先焚香、燃烛,后拜天地、祖先,夫妻交拜,每饮一次交杯,都要诵一首诗、祝一次词。
婚宴前有迎宾拜客之俗。男家称女家参与婚宴的客人(有晚辈,多为平辈,晚辈不参与)为“大宾”、“上亲”、“上客”。解放前友宾不参与婚礼,接待大宾时先在村当路处摆茶点接待,女大宾同花轿到后,暂坐轿内。拜堂终了,鼓乐鞭炮迎(如行“庙见礼”,则先迎入内)男女大宾入中堂。大宾向亲家行礼,亲家行礼,接着众亲接踵向大宾行礼。行礼毕,请入客室开点心。
婚宴开端时,由男家布置的特地款待大宾的人领新郎到客厅拜迎大宾入席。全部客人按尊、卑、长、幼坐定后鸣炮、放铳,叫“安席”。然后启壶斟酒。如有六合班的,则从安席起,笙箫鼓乐不停,直至散席。宴席间如有乞丐来道喜,乞者一人唱赞词,从者齐喊“喜”,每赞一句,众帮一声,称“赞喜”。
婚宴毕,先送男大宾,起程时,饮“起马盅”。每一道门口,摆桌置酒,新郎向大客跪拜,然后敬酒。每拜一拜,大宾要给新郎一个包封。一道敬完,二道又敬,大宾为脱身计,边疾走边丢包封。女大宾下午由女家派轿接回,走时也和送男大宾一样。此俗现时已废。
婚日晚闹新房,又称“抬茶”,老少都可参与。开端时,由一人唱赞词,每赞一句,在场人则齐喊“喜呀”,称“赞房”。赞房后,新婚夫妇用茶盘抬着糖茶敬茶,晚辈要给新郎新娘包封。但敬茶时,新郎新娘要以己做父母的身份,即代表将来的孩子来称谓饮茶者。如敬父亲,则要说“请毛毛的大爹吃茶”,但饮茶者必需赞茶(即兴诗、顺口溜等)。闹新房的内容还有“摘花”、“牵红线”、“拥抱”、“跳舞”、“唱歌”、引见恋爱经过等,都是成心尴尬新郎新娘,又引人发笑的一些恶作剧。
新娘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称回门。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女家要办回门宴,新郎坐首席。凡新娘出嫁时送了礼物的都要来做客,只要步仙、渭洞等地要到新年时,才请送了礼的人来做客,称陪新姐夫,也有女家办“出亲宴”时就请送礼的人做客,回门不再请的。
新婿,又称“新客”、“快婿”。迎新夫妻时,有用轿接的,有用马接的,新婿要派人担“挑盒”(内面仍要放三茶、六礼),进门先到堂上拜谒岳家“祖先”,然后入屋叩见岳父母。麻塘等处,新婿进门,也要象婚礼花轿到时一样“制煞”,如新婿生庚“属火”,怕犯“火星”(带来火灾),进门时,给他打“雨伞”,另一个人捧一盆水从伞顶泼下来,以祈禳灾。新夫妻回门,普通都留宿(康王、新开等地不留宿),但不得同床。新郎可在回门当日下午回男家,新娘则留宿娘家。河西新郎在三日内回门,新娘要在“住十”(住十天以上)后才回家。步仙区回门不接新婿,只接新娘,不论上下年结婚,要住到过年才回婆家。
婚后第二个三天,新夫妻要请岳父吃中饭,但不请客,称回步。
新夫妻回门去后,男家请村邻妇女吃“喜茶”、分“泡米”,叫做“解禁”(意即能够不信忌讳了)。
解放后,逐渐清除了婚嫁旧俗的一些繁文缛节,男女青年都能够自在恋爱,到了法定年龄办理结婚证书。接新娘则以步代轿(少数用汽车接),有举行集体婚礼的(多对男女青年同一日同一地举行婚礼)、有旅游结婚的等等。但约媒、举行婚礼、闹新房、请客、回门等俗仍然存在,只是没有解放前那样繁琐,忌讳也没有那么多。
3、其它
有女无男的家庭,男的同意去女家为婿,称“入赘”,或“招郎女婿”。由女家请客立“入赘字”(继承女家遗产,担任岳父母生育死葬,顶立门户,接待亲友,祀奉家祭等)和筹办婚事。也有既入赘又承嗣的,三代后复男方姓。解放后,随着方案生育的深化,政府倡导男嫁女家。
已婚女子夫死,又为抚育子女不愿分开婆家,有同意与她结婚者,称“上门郎”,也要签字立约,保证婚后相互保护,重视子女。男子失偶,若娶已婚妇女,用小轿接到家后拜家神,略请客就行了,若娶未婚女子,则用初婚礼节。
废弃婚约和离婚在解放前都是很难的,女子只需许婚,就以为已嫁。男废约,称“退庚”,女废约,称“赎庚”,无论何方提出废约都要屡次请士绅调处,找补“拔庚钱”。政府不受理离婚,须经若干周折,请士绅驳论是非,离婚根据是所谓“男犯三条,女犯七出”。
女子夫死或离婚后改嫁,称再嫁,经说媒、看亲(男看女、又称当面)、访主(女访男)等方式,双方同意后,用棚轿从前夫家出亲,离婚的只能从娘家后门出亲,到路上上轿。解放后经引见、见面、达家(女到男家)、领结婚者就行了。年轻的,同样举行结婚典礼。女子夫死,夫兄无偶,娶弟媳为妻,称挽婚。
解放前为一夫多妻制,男可纳妾,即讨“小老婆”。妾受大婆子支配、欺凌,无当家权,生子叫“庶子”,大婆子生子叫“嫡子”。解放后,一夫多妻制被彻底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