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号由来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逆流而下玛那哈中央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中央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寓居。天聪年间,选择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由于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
二、依兰民间故事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维护单位:依兰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刘忠生
依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就有民间故事传播。著名的清末秀才赵宝廷于民国初年在依兰办过民间故事讲习所。1978年在黑龙江省民研组织的支持下,依兰县成立民间故事小组,搜集整理民间故事3000余篇。《依兰民间文学集成》1987年出版,书中“徽钦二帝孤陋寡闻”、“三姓出美女”等8篇故事入选国度卷,50余篇入省卷。
三、开江乐
赫哲族舞蹈“开江乐”经过一对年轻的赫哲夫妇开江捕鱼前和下江捕鱼后的一段生活场景,较为鲜明的反映了有着丰厚鱼文化的赫哲人的消费生活特性,表现了赫哲族渔民对家乡山水的酷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赞誉。也用艺术的手法阐明了纯朴的赫哲人,对更高的物质与肉体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依兰县民间信仰风俗
1、抗联肉体
抗联肉体,发扬抗联肉体,开展省内外生态游和红色游主要目的地。
2、东方萨满神
赫哲族民间舞蹈“东方萨满神”,于1994年8月,由“中国黑龙江民族民间艺术团”携带参与了在日本福井举行的’94福井国际艺术节。
五、依兰县著名景点
1、巴兰河漂流
巴兰河位于哈尔滨市依兰县,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全长108公里,是由山间泉水会聚而成。河水澄碧明澈,是公认内陆未受污染的河流之一。从县城到巴兰河漂流,一路美景,尽收眼底。巴兰河漂流配套设备齐全,漂流沿线的山庄及农家乐很多,能够品味到中央特征食品,满足你的口福,会让你快乐而来,快乐而归。
2、孤陋寡闻园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抗金名将岳飞留下的千古名句,“靖康耻”指的就是靖康之难。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开封)俘徽钦二帝及其皇室家眷、随从三千余人北行,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抵金国胡里改路,即今依兰五国城,开端了漫长而屈辱的“孤陋寡闻”囚禁生活。依兰县“孤陋寡闻园”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修建的。
孤陋寡闻园坐落于依兰县五国头城遗址处,2003年开工建立,2004年6月面向游人开放,占空中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在建筑作风和园区规划上,既注重历史的完好性,又表现现代旅游的时髦性,是对国度级旅游资源精致开发的人文景观。
五国城呈矩形,围有古城墙,四面各设城门。正南面是五国城古城楼,三层重檐,雄壮古朴,气势雄伟;城门两侧各有一名荷枪的金兵雕塑扼守。从南城门入城,过百米仰见高大的“孤陋寡闻遗址”牌坊;开阔的广场向北延伸,顶端是徽钦二帝的石雕,徽宗坐姿,钦宗立于其后,眼光深邃而炯远。一条东西路衔接着二帝的居室“天水郡王府”和“天水郡公府”,王府内是徽宗寓居的四合院(被称为天井,“孤陋寡闻”的由来盖缘于此)。广场东侧是都统府四合院,西侧是押班兵营。园内,随处可见徽钦二帝当年所作诗词的牌匾碑刻。
在这里,人们大可怀古抚今,考证历史文化渊源流变;小可赏诗歇足,感念人文佳作写意之美。
3、依兰慈云寺
依兰慈云寺座落在古城依兰城北,松花江南堤内,依兰国有粮食储藏库西侧,背倚浩荡的松花江,西临北宋徽钦二帝“孤陋寡闻”遗址,南望古老的五国头城。慈云寺创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东北抗日名将、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为其胞姐在龙王庙根底上修建的。
“慈云寺”三个鎏金大字是由2000年5月中旬仙逝的中国著名佛学专家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寺庙的整体建筑主次清楚,主体建筑为三座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龙王殿,自南向北划一的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前二殿为南向,龙王殿为北向。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房,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历史上,慈云寺曾几经坎坷,数历沧桑。伪满末年,寺内原有的大局部铜器、铜像,为捐献日本的侵华战争而被拆毁。文革期间,慈云寺再遭厄运,佛像被毁,尼僧四散,连同院外的狮子也被砸毁。1977年,文物管理所迁进寺内,对古寺停止了维修和管理,并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1988年,经省佛教协会批准,释、宝、法、谛、师等六位尼僧正式进驻寺院,首创了东北第一、也是独一的一家尼僧学习班——黑龙江省佛学院依兰尼众班,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地域培育了数期学员。慈云寺每年接待游客八、九万人次,1990年打破十万人次,近几年又逐年有打破。每年的四月十八日庙会,吸收左近市(县)的众多商家前来,停止经贸活动。
4、倭肯哈达洞穴
倭肯哈达洞穴是古依兰人寓居的洞穴,后改为墓穴,经考古专家用碳“14”审定遗物,证明此洞穴在5700年前——6000年之间有人类寓居。
倭肯哈达洞穴位于依兰镇五国城村、倭肯河东岸,所在山峰高出空中约200米,山麓南端到北端约850米,洞穴山坡倾斜角度为70度,由山麓最近处到河边约为14米,正对遗址的山麓到河岸约为70米。洞口略偏西南,离空中约85米,洞穴为应用岩壁修成的方筒形横穴,全长12米,洞口宽1.5米,高2米多。出土的文物有窝头形石器,磨制长身石斧、玉壁、玉璜、管状玉、管状石、奇形玉璜、穿孔长方骨板等文物,以及两具蹲坐式屈肢墓葬(新石器时期的墓葬方式)。
从出土的篦纹陶片,食玉器、石器,鱼、鸟、兽烧过食剩的骨片,能够揣测该遗址背倚青山,濒临倭肯河,北近松花江,在当时这是适于渔猎生活的中央。穿骨作锐甲听说是依兰古人(挹娄人家谱分土著依兰人)的习气。由此能够可看到东方千里肃慎族的痕迹。从所佩带各式玉佩能够推算曾有两种以上文化交流、商品交流的互相关系。
倭肯哈达洞穴被发现于1950年,由东北考古研讨院和东北博物馆馆长李文信教授带队开掘。开掘后立五色亭为记,亦供游人休憩之用。
5、依兰民俗馆
依兰民俗馆是对原财神庙的修复和再生,座北朝南,占空中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山门、财神殿和民俗馆三局部组成。
财神庙是依兰县八大古庙之一。1796年由山陕会馆和直东会馆集资而建,建庙初期曾请著名风水先生选址肯定。财神庙居三江会聚之要冲,龙龟玉背之上,纳三江之财源,采天地之灵气,是一座宏伟轩昂古朴俊逸的百年古刹,是中国北方最大、最古老、最具建筑作风的古庙,是东北地域朝拜和祭奠,祈求财神护佑的活动场所。
财神庙主体为门殿三楹,中间为大戏楼,两侧为钟鼓楼;正殿五楹,供奉着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赵公明,两侧分别为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两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二十八个精铜风铃顶风摇曳。钟声、鼓声、铃声演奏出一曲美好的乐章,闻听之,懊恼轻,聪慧开,福祉来,利众生。
依兰县民俗馆,现已汇集了大量民俗材料和民俗展品,记载了依兰各族人民的消费、生活、风俗、文化的时期变化,是旅游、研讨古城依兰开展史的好去处。
6、依兰博物馆
依兰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称为依兰县老博物馆,文革期间博物馆遭到严重毁坏,多数文物丢失,博物馆-关闭。1999年新馆正式施工建立,2001年6月17日正式对外展出。依兰博物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近1000米,是一个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外型为古堡式建筑,内有4个展厅,有各类馆藏文物4263件。其中宝贵文物1216件,触及远古时期的猛犸牙骨、倭肯哈达洞穴、汉代古村落生活用具及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文物等。博物馆全面理清了依兰历史脉落,可谓北方历史的缩影。博物馆一楼终年举行伟人风采摄影展。
依兰博物馆以依兰历史文物阵列为根本陈列,这一陈列包容了依兰重新石器时期到土地反动时期的文物,给人们展现了一部较为完好的依兰历史长卷。依兰博物馆举行有依兰人眼中共和国的缔造者-吕厚天先生早期作品展等陈列。
7、五国城遗址
五国城遗址位于依兰县城西北部,占空中积38万平方米,是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辽代,生女真人在沿松花江下游到乌苏里江口树立了五个大的城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部。依兰是五国部第一城之越里吉城,为五国部会盟之城,因而称为五国头城。1127年金灭北宋后,将徽宗、钦宗二帝押送北归,于1130年7月抵达五国城,并囚禁于城内。
1135年和1155年,二帝相继埋骨于此,便有二帝“孤陋寡闻”的故事传播神州大地。
8、丹清河国度森林公园
丹清河国度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北部丹清河实验林场境内、松花江北岸45公里处。公园总面积2850公顷。其行政区域为依兰县境内,为哈尔滨市林业局直属实验林场。
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南坡低山陵地带。巴兰河、丹清河贯串公园中部。境内最高海拔1028.4米,最低海拔190米,均匀海拔500米左右。森林公园建立面积2850公顷。
碧水青山、击水行舟、情味盎然,清新的河水为您消解夏季的酷暑。公园内现有主要景区有:四块石抗联遗址景区,红松母树林景区、原始森林景区、冰川峡谷、巴兰河漂流景区等。
旅游项目有原始森林、冰川峡谷和抗联遗址等。园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风光漂亮,引人入胜。抗联遗址景区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共分为5大景区48处景点,现已开发4大景区。公园根底设备完善,交通便利,电视、电话、用电畅通,建有宾馆、餐厅、洗浴、多功用厅、大小会议室,可同时接待500人。丹清河国度森林公园为您旅游度假、休憩、消遣,停止夏令营、冬令营、科考探险活动和体验大自然情味、熏陶情操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场所。
9、四块石抗联遗址
四块石景区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与伊春市接壤处,海拔980米,此景区不只自然风光可谓一绝,而且还是黑龙江省教育基地。
这里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机密营地和中共北满暂时省委驻地,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夏云阶等著名抗日将领都曾在此战役过。李兆麟将军那首著名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露营之歌》就降生于此,中央电视台资深影视导演汤晓丹的大作《傲蕾,一兰》就是在此地拍摄而成的。
10、烟筒山景区
烟筒山景区位于巴兰河中下游,是丹清河省级景色名胜区的一局部。景区内有红石飞霞、三环洞、补天遗柱、星石听涛、吉江界碑、九女神峰、铁岭劲松和神鹰石等景点,是山、水、林、园相分离的自然景色区。“补天遗柱”是整个景区的中心。由于它从一望无际中拔地而起,形如烟筒,因此又被称作烟筒山。整个景区也以它命名,是景区中最为奇特的景观之一。这里曾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汤晓丹主导的影片<傲蕾.一兰>的外景地。
11、防洪留念塔
依兰防洪留念塔是为了留念对立一九九八年特大洪水胜利的留念塔,塔的范围庞大,非常具有留念意义。留念塔为于松花江畔,古城的北江沿。四周是沿江的公园,夏季江风拂面,绿树成荫,觉得非常好。
12、依兰历史文化长廊
依兰历史文化长廊是依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五国城旅游文化的景区之一。
始建于2009年,2010年10月完工。她座落在依兰县城内西北的博物馆西侧,与博物馆和雁鸣湖休闲公园三者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景区带。历史文化长廊是展现依兰历史开展脉络,以直观的浮雕画面和简约的文字阐明记载了上自六千年前到今天的依兰开展史实。全廊呈弧线型,长260米,高3米,由44个画面组成。长廊南侧与北侧分别有一个花岗岩石砌成的六角亭。在长廊弧线型的正中间也有一个六角亭,中间石柱上雕有“史载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知演进,文传商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觉洞开。”的楹联。长廊的反面运用青大理石雕琢的技法,镌刻着五国城千年诗词。自南向北分别是从宋元明清朝到今天诗人聊发五国城慨叹之诗作400首。
13、东山怪坡
东山怪坡位于黑龙江依兰县城以东3公里。在怪坡上,汽车上坡不需加油即可自然向上行走,下坡却得加油。该怪坡山岭逶迤,林海苍茫,青山绿水,形情并茂。怪坡左近倭肯哈达洞穴。是新时器时期人类活动栖息的中央。现已构成以怪坡为中心,山、林、水为主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景点的怪坡景色区。到依兰观光的游客和路经依兰的过客,都难免被怪坡的奇景所吸收,亲身试试怪坡终究有怪。
14、东山公园
位于依兰县城东2公里的倭肯哈达山脉,依兰人习气称为东山西坡,占空中积30万平方米,2000年开端投资建立,主要景点有:仿古长城、望江楼、东山大佛、怪坡景点等。每到春夏秋三季是东山公园最适合旅游的时节,登上望江楼,依兰城镇及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尽收眼底。
六、依兰县结婚风俗
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品种及数量。纳征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华诞时辰,以卜凶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凶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8、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9、换庚谱: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相互交流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10、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11、过大礼:订亲之最盛大典礼,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停止。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12、安床:在婚礼前数天将新床搬至恰当位置。婚礼前,再由好命婆担任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安床后任何人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13、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新郎的同辈兄弟能够闹新房,古时以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不祥。
14、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意味。嫁妆除宝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意味好兆头的东西。
15、上头: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幽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青丝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16、迎亲: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率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17、出门: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听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费事。但现时即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8、过门: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晚辈。
19、三朝回门: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以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七、依兰县饮食与特产
(一)大虾糖
“秋林牌”大虾糖是哈尔滨的传统食品,是采用特级优质东北白砂糖、优质山东花生伴以传统消费工艺精制而成。该品的选料精、作工讲究,线条明晰、形似大虾,皮薄馅酥、香甜不腻、松酥可口,具有高营养、高热量食品之特性,曾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和商业部及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素有“双优”产品之雅称,并于1992年评为省、市名牌产品,是捐赠宾友,老少皆宜之佳品。
(二)红菇娘果汁
红菇娘果肉果汁饮料是以小兴安岭地域的荭菇娘果为原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工而成。红菇娘果具有进步机体免疫力、清热解毒、养颜、利尿、降血压、强心等药效价值。红菇娘果内果汁饮料口感醇厚、酸甜爽口、老少皆宜,是广阔消费者日常保健、捐赠亲友的理想之选。
(三)巴兰河牌山珍
“巴兰河”牌山珍是由黑龙江省巴兰河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独立研创开发的,目前投放市场的主要有黑木耳系列、猴头菇系列、元蘑系列、榛蘑系列、蜂蜜系列、蜂王浆系列,“巴兰河”牌黑木耳、猴头、元蘑、榛蘑系列产品,均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开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标志,被评为“中国质量万里行信誉产品”。
(四)野味火锅
制造工艺:将各种野味拾掇洁净,把鸡、鸭、兔、肉剔下成片,分别装盘;各种骨架入入铁锅中添水盐、姜末煮成鲜汤后捞出骨架;
酸菜切丝;河蟹去胶;鹌鹑一切两半;蛎黄择净杂质;粉丝开水泡好;将酸菜放入火锅底添煮好的野味汤,用调料尝好味;待火锅汤开后,配好的各种野味和配菜,调料用小碟装好一同上桌供蘸食选用。
(五)依兰丝饼
制造办法:
1.把面粉650克倒在案板上,与盐、325克温水合成的溶液,和成温水面团。
2.把剩余的100克面粉用50克沸水烫熟,晾凉。
3.将这两块面揉在一同,和成面团,要揉匀揉透,一饧40分钟。
4.把饧好的面团搓生长条,可先摔摔面,用手抓住面的两头,分开案子溜大条,将条渐渐地颤动,抻拉,将面抻长后,将面条上下抻拉颤动,待面下落时,随即左右两手成正劲穿插合拢,拧成两股绳状,然后将右手抓住面的另一头继续颤动抻拉,拉长后,再使条成反劲合拢。就这样重复抻拉十几次,直至面无筋性为止。把粗条置于案板上,撒些干面粉,避免并条,上足劲。(用右手在案板上搓条上劲)。双手拿起两头再并到一同,左手握住,右手中指插入折转处,用右手掌向相反的方向悄悄地向两头抻拉。伸长后,右手的条放案上,左手提条,往条上撒扑面,再抻,直抻到条如小姆指粗细时,放于案上刷一层油(要全刷到、刷匀,避免并条),再抻几扣,直抻到比火柴杆还细为止(每抻一扣都要刷一遍油),去掉手扣子,把丝条揪成约35克重的面剂,然后从一头盘成圆饼剂,稍饧。
5.将平锅烧到七至八成熟时,把饼剂用手拍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饼下锅烙制,将锅刷少许油,看饼变色时翻过来烙,再刷点油,见饼坯两边都呈现金黄色时为止。铲出,用湿布包起,上桌前把饼丝磕开,码入盘内。
八、依兰县过节风俗
《东游纪程》书中写到:“上元佳节,三姓城最重,民间皆举灯,官因遍查之。一家不燃灯,即罚茶点蜡烛以为戏。至夕,比户悬灯,人满街道,爆竹之声,连宵达旦。”元宵佳节“闹花灯”是依兰城最注重的传统节日,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依兰城内夜以继日地涌动着欢乐的人群,夜晚更是灯火辉煌,亮如白昼,爆竹冲天,沿街的商铺和人家没有不悬灯结彩的。
正月十五闹花灯扭大秧歌
不晓得从上世纪的何时开端,依兰城元佳节“闹花灯”的风俗藏匿在岁月的长河当中,取而代之的是正月十五“扭秧歌”。上世纪八十年代,依兰县组织的元宵节“秧歌大赛”甚是热烈、火爆。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叙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同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方式呈现,后来开展成舞蹈和戏剧扮演的方式,并盛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渐演化成灯会、年节中必需扮演的风俗。
解放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乡大众组织各种方式的秧歌队,有龙灯、旱船、高跷、背歌、台阁、耍狮子、老汉推车等,到街头扮演,为机关、商店拜年。各商户门庭,街头巷尾,悬灯结彩,鸣放鞭炮。人们纷繁涌上街头观灯、看秧歌。四乡的秧歌队,走村窜乡去扮演。
解放后,由老八路带来的翻身秧歌,于1947年土地变革期间盛行于城乡。男女老少组成秧歌队,披红挂绿,踩着三八鼓点(走三步退一步,鼓八下〉,愉快起舞,庆祝翻身,土地还家。当时县城机关、学校、街道以及村屯都有本人的宣传队,经常到街头扮演。传统秧歌:高跷、龙灯、跑旱船、耍獅子等,也不时地添加了新内容。
在依兰县通江路与中央大街穿插口的原“二百”,踩高跷、耍旱船的秧歌队在锣鼓的助威下,扭的热烈火爆,彰显着依兰人热情友善的审美意境。
依兰县的秧歌演出中,包括高跷秧歌、地秧歌、舞龙灯、跑驴、旱船、挑花篮、灯官、西游记师徒四人等艺术表现方式,融泼辣、诙谐、文静、稳健于秧歌,将依兰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头顶上的秧歌”是一个壮汉将两个四五岁的孩子架在肩膀上扭,依兰人叫“插杆”也有人说是“背杆”、“肘搁”等。因正月十五天寒地冻,孩子绑在高高的架子身体行动不便,年龄小不抗冻,如今的年轻父母不舍得孩子吃这个苦,“插杆”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早在20年前在依兰县就失传了,而外地却大多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的依兰耍“插杆”的老照片,曾经成为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依兰大秧歌彰显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味,以她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共同作风享誉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