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龙城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6 16:1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龙城春节前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民谚称:“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所以要祭灶神。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步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从小年起人们便开端忙着张罗过年了。北方地域民间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局部地域,则坚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指的是在腊月二十三举行过祭灶神后,便正式地开端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房子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清扫房子,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传统习气。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意图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通通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风俗寄予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民谚称:“二十五,磨豆腐”民间传说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能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贫苦,用来瞒过玉皇的惩罚。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慎重,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至今一些中央还有在元旦以前吃豆腐渣的习俗。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时消费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谚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是由于古时局部地域农耕社会经济不兴旺,人们常常在年节中才干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繁开端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民谚称:“二十七,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素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非常红炽热闹。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民谚称:“二十八,把面发”局部中央也称“二十八,贴花花”。民间习俗到了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端准备主食过年。所谓“贴花花”,指的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始,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呈现了以红纸替代桃木的张贴春联的风俗。(科普一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记载史上第一副"春联"。)  
腊月二十九(祭先祖)  
民谚称:“二十九,祭先祖”,有些地域也叫“二十九,去打酒”。指的是打上好酒送晚辈或去祭拜先祖。在中国“视死如生”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又是中国最大的节日,上坟祭祖也就格外郑重。上坟祭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域在二十九日早晨,是春节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腊月三十(熬一宿)  
民谚称:“三十晚上熬一宿”也叫“大年三十熬一宿”。熬一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熬年”,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聚会,迎接新春的到来。元旦夜灯烛彻夜不灭,也称之“照虚耗”",听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元旦之夜,全家聚会在一同,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谈,彻夜守夜,意味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等待着新的一年不祥如意。  
二、龙城人过春节风俗  
正月十五,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制造龙灯和迎龙灯的欢乐里不可自拔。  
黄昏,一陈抢手特殊的锣声由远到近,响遏行云。渐渐的,我们就看见了龙灯,它发出了红色的光辉,夺人眼球。只见龙灯仿佛一个个浪花上下起伏,又像是一条巨龙在空中翱翔。  
趁着龙灯停下的时分,我靠近瞧了瞧龙头,那龙头是用一根根竹篾扎好,再糊上纸,涂上颜料才完成的。龙头用十几盏灯笼装饰而成,使龙头愈加美丽。龙眼就像一对黑宝石似的,黑得头发发亮,让人忍不住惊叹。龙须好像一根根弯曲的水草,柔软极了。  
龙身是用一条条长短相同的板凳再加上灯笼做成的。每两盏灯笼之间会有一根铁丝,上面绑着几个风车或几朵小花。随着人们走动时吹来的风,风车不停地转动着。小花也仿佛一位位小朋友,在向我们打招呼。灯笼里的烛火很不安分了,跟着吹来的风四处晃动着,像个活脱脱的好动的小宝宝。  
不一会儿,龙灯又启程了。只见龙灯爬上了一个小山丘,橘色的火光在树叶的缝隙里若隐若现,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等到龙灯完整爬上了小丘时,天空中顿时呈现了一个个绚彩耀眼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天空。  
迎龙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之一,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和传承下去。  
三、龙城初五接财神破五风俗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汉族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忌讳过此日皆正月初五可破。依照旧的习气要吃“水饺”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往常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不宜出门,但也要吃饺子放鞭炮。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遇事破败。破五风俗除了以上忌讳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风俗篇  
祭财神  
祭财神不只是南方的传统,在我国北方的很多中央都会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也称五路神,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因而,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翻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送。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常常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征的岁时习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还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衣”。民俗以为,元旦至破五不倒渣滓,可以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但是,渣滓堆多了,毕竟影响卫生,所以到初五要倒进来,又有了考究,叫“送穷”。  
扫房子  
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普通是不允许清扫卫生的,假如要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渣滓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  
可到破五这一天,就能够就行清扫了。并且清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渣滓扫出门外。  
接路头神  
路头神又称五路神,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财货需求经过路才干通行,故人加以祭奠,希望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有些中央以为接路头神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而叫“抢路头”。有的中央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华诞,是由于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相牵连。  
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忌讳较多,人们不可“胆大妄为”,一过初五,就根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恭喜。  
开市  
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同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民间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华诞,以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也有人说,人们一年的财运都是由财神决议的,赶在财神的华诞开市不管你的生意如何,这一年的财运都会很旺。  
四、龙城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在历史开展中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风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别,因而有许多不一样的风俗。  
1、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普通指初春时到郊外漫步玩耍。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自得、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习俗。  
2、扫墓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祖先的缅怀方式,其风俗由来已久。  
清明之祭主要祭奠祖先,表达祭奠者的孝道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3、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域一带的传统特征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油腻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吃青团习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为“寒日节”。  
4、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欢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创造的,最初目的是用来锻炼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5、插柳  
听说,插柳的习俗,是为了记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中央,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告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6、放风筝  
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传播的风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倒霉”。人们在风筝上写上本人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成心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以为这样就能够放走“倒霉”交上好运,到达“消灾法难”的目的。  
7、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风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此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清明节诗词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个特定季节之一,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春祭活动,“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讲的就是清明时节进来踏春的美景,那小朋友们晓得还有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一同看看古人眼中的清明吗?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  
清明夜  
诗歌赏析:  
清明之夜,月色朦胧,微风习习吹来,诗人身处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沉浸在这月夜之中。面对如此美景,诗人一人散步在回廊中并唱起了歌,远远地听到了有琴弦声,于是静静地观赏琴音,默默地赏花。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风光的喜欢与留恋之情,也表达了诗人闲适之情。  
清明时节雨纷繁,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清明  
缅怀与感恩  
清明节既是人们祭奠祖先,也是缅怀祖先的宗亲节日,有利于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掘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感受如今美妙生活。  
绘本引荐  
跟大家分享一些与清明、死亡、生命有关的绘本,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生长,在阅读中取得英勇的力气。  
让我们一同来观赏绘本《爷爷的天使》  
《爷爷的天使》  
1、爷爷生病了,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我去探望他时,他总对我说起他的过去,“我年轻的时分,什么也不会……”  
2、爷爷说,每天早上,我跑过大广场去上学。在广场的中央,有一座高大的天使雕像,我从没在意过她,总是背着繁重的书包急赶忙忙地经过广场。可我并不晓得,一个蓝色的天使悄然跟在我的身后  
3、有一次,我差一点就被汽车撞到,但天使帮我挡住了那车。  
4、去学校的路很远,一路上有很多坑洞,而且很偏远,经常有欺负小孩的坏人出没。幸亏,我的身边有天使,固然,我并不晓得。  
5、路上还有那些风险的大鹅追着要咬我,当然天使也不会坐视不论。  
6、不论是爬上很高的树,还是掉进很深的湖,每次我都能平安无事。  
7、慢慢地,我长大了,生活的方式也不再那么单纯,不再那么无忧无虑了。面对要挟,天使叫我既要英勇,又要懂得忍受。  
8、不论我做得怎样样,总能感遭到一束观赏和鼓舞的眼光通知我要坚持下去。即便我在乞讨,而总能遇到好意人。固然在招聘者中我并不出众,但不知为什么被老板一眼看中。冥冥之中,天使在暗中助力。  
9、我恋爱了。当了爸爸。盖了房子。  
10、还有,买了车子……渐渐地,还当了爷爷  
11、我们在海边纵情地游玩,而天使帮我们抱住了善良了鲨鱼。一切都那么的美妙  
12、回忆这终身,我只想说,我是很侥幸的!  
爷爷累了,闭上了眼睛。他就这样安宁地闭上了眼睛。我悄悄地走了进来。外面的天气照旧暖和亮堂!多么美妙的一天啊!  
五、转塔活动  
“转塔”活动是龙城区民俗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转塔活动来源于辽代,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时,佛塔建成后,当地百姓到塔下开端一些宗教祭奠活动,为亲人祈福,同时,一些乐善好施的富有人家在塔下熬粥布施,这个习俗不断持续下来。  
2020年6月,龙城区大平房三塔民俗活动之一的“黄花滩转塔”入选为朝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六、龙城区名胜古迹  
1、三燕龙城遗址  
三燕龙城遗址(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及龙腾苑遗址总称)为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所建的宫城城门(和龙宫弘光门)及园林(龙腾苑)遗址。朝阳城始建于公元341年,历史上称作“龙城”,是中国古代两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简称“三燕”)的都城,唐朝时期是东北的军事重镇营州,辽金时期是佛教圣地兴中府,直至明朝初年被废弃。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位于朝阳市老城区的南北轴线上,门址有三个门道。该遗址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9年10月,三燕龙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2、建州城址  
建州城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南100米处。建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城址西北角还残留一段长约200米的城墙。墙基宽8米,顶宽2米,存高3米,夯筑。城址中部有四层台式土筑台基一座,长15米,宽12米,高3米。台基上发现了大量的绿釉琉璃互片和砖块等构件,或为城中官署建筑。辽代建州范围可见一斑。城址旁山坡上今遗存有辽塔一座——黄花滩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2007年,建州城址入选辽宁省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名列第26号。  
3、大平房三塔  
龙城区大平房镇现存辽代建州时期古塔三座,分别是: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2013年,大平房三塔同时入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八棱观塔:位于镇西八棱观村。该塔建于辽代早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观而得名。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4.4米。  
黄花滩塔:位于镇西黄花滩村。该塔为辽代建砖筑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高约32米。塔山南坡下即为辽代建州城址。  
东平房塔:位于镇东东平房村。该塔为砖筑,平面六角形,塔基座每边边长约在4米左右,空心九级,密檐式砖塔,修缮前残高19.35米,残存八级。  
4、王八盖子遗址  
位于西梁热电厂东100米,锦赤公路东200米处,龙城区文物管理所在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村落遗址。时期为商周。1988年被市政府发布为市级文物维护单位。遗址平地凸起3-5米,周围呈坡形,因遗址呈“圆丘状”此地称为王八盖子,故遗址命名为王八盖子遗址。遗址占空中积14457平方米,经1986、1987年两年试掘曾出土文物500余件,发现地穴式、半地穴式,空中起筑式房址38座。遗址出土文物丰厚有陶器、骨器、石器等生活用具、农业消费用具和手工用具等。  
5、朱杖子马山洞穴遗址  
位于朝阳市西北约10公里处边杖子乡朱杖子村北山。马山洞穴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穴口距空中约50米。洞穴呈椭圆形,面积约500平方米,洞内坍塌了数块巨型石块,将洞穴分红几局部,洞穴底部距顶部约6米,洞穴壁东部、南部附有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多处可见“碳黑”遗址。洞穴内分布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6、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遗址处于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上河首村三家村,该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面积近2万平方米,位于三家村民组的北面,呈现一个山丘状,下面是一条小河。这与考古文献记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主要散布在河边台地或河流左近较高处相吻合。  
7、永昌德盛寺  
又名喇嘛庙,坐落在边杖子乡姑营子村的西北角。该寺为蒙古族韩姓的家族庙。据考,永昌德盛寺建于明末清初。该寺正殿为“祖师庙”,后殿为“释迦牟尼殿”,又名“三圣佛殿”,正殿前约30米处为“四大天王殿”,正殿的西南约20米处为“关帝庙”。全寺共有佛殿、大包计42间。该寺院墙高2.3米,长200米,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  
8、不祥法轮寺  
位于七道泉子镇西一华里处,现为市级文物维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40年),当时德瓦活图克图的喇嘛担任修建此庙。不久因包喇嘛病重垂危,就把修庙的任务交给他的侄子契尔扎巴。此寺耗银五千两。完工时,总面积达57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殿宇281间,门楼19个、大门6个。“远来拜施乾恒至万余、香火颇及一时之盛”。《承德府志》、《朝阳县志》均有记载。现存面积7166平方米。建筑作风融蒙汉藏作风于一体。大雄宝殿三层、念佛堂、三圣殿、伽蓝殿、关帝殿、天王殿等得到全面维修,建筑宏伟、香火旺盛。  
七、龙城区丧葬风俗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化史中的一局部。就目前状况看,丧葬风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下面小编来教教龙城区丧葬风俗吧。  
风俗  
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公开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寄存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常常将做七改动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替代)、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求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义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而而享福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求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求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详细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忠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讯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温馨,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议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挽歌  
挽歌,是丧家的音乐,是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同合唱的歌。挽歌的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是汉代田横的门客写的。当时田横自杀,门客哀悼他,就悲痛地唱起来了。歌辞的意义是说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晒干沦亡,又以为人死了灵魂回归到泰山南边的蒿里。所以有这两章。  
择日  
下葬择日要有两个条件:  
一、坟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  
只要晓得这两条才干防止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假如真实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需要择日了!  
但是,掩埋祖先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安全,倡议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度为了节约土地,根绝疾病蔓延,规则除局部少数民族外,其他一概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寄存。为了延长保管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普通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辞别典礼和追悼会两局部。遗体辞别典礼时设置“灵堂”,灵堂周围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辞别典礼开端先播放一段哀乐,吊唁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吊唁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惩处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方式及劳民伤财,现已根本取消。遗照普通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世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燃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依据状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存,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八、龙城区饮食风俗  
1、糖醋丸子  
这是太原人每次去饭店吃饭的必点菜,假如你的饭店连糖醋丸子都做不好的话,那么就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晋菜馆,只能算是一个菜馆而已!这道菜酸甜适中,较为正宗的话,甜味会比拟多一点,固然整道菜没有其他的配菜,但是勾芡过的糖醋汁却是下饭的好东西,光就着这一盘菜,吃两碗大米都不是事!  
而且由于糖醋丸子是太原小孩从小吃到大的一道菜,当他们在外求学或者是打拼的时分,对这口美味十分挂念,但根本上都吃不到正宗的,毕竟这种做法除了太原人真的是做出来恰如其分的滋味!  
2、酱梅肉  
说得浅显一点就是梅菜扣肉,只不过太原人的梅菜扣肉是偏甜口的。它的主要原料就是五花肉和荷叶饼,这两种原料缺一不可,是每家宴席桌上的必备菜,而且在很多人眼中这绝对算得上是一道大菜了!将一块肥瘦平均的梅菜五花肉夹在荷叶馍中,一口下去味蕾霎时被翻开,而且假如吃到比拟肥的肉,也不会觉得腻,反而会觉得十分香!就连小编这种不吃肥肉的人,对这道菜都是赞不绝口!  
3、泡菜  
这里所说的泡菜并不是韩国的那种辣泡菜,而是用大白菜,大蒜头或者是本人喜欢的脆口蔬菜腌出来的,它的口味是偏爽口的,当你吃到油腻的东西时,立马吃一口太原泡菜,会霎时觉得口齿清新。而且你不难发现,在太原,一些早餐摊或者是面馆,常常有这种免费大白菜泡菜。你不要以为免费的就不好吃了,常常在这些街边小店中才干吃到正宗的太原泡菜!  
由于这种泡菜和其他中央的滋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外出的时分,都会提早帮孩子腌好几罐,只需放在阴凉的中央,它的保质期会十分长,随吃随取,也算是怀念家乡的一种寄予了,毕竟在很多太原人眼中,这个泡菜是完胜韩国泡菜的!  
4、剪刀面  
在太原有的中央将其叫做“剪鱼子”,但这些小细节都不会影响它的美味!这种面条是用剪刀剪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像一条条的小鱼,当它煮熟之后捞出来浇上本人喜欢的卤子或者是菜,那几乎就是人世美味!以至有一些十分爱吃面的人,就着一颗蒜就能吃掉一碗剪刀面!当然了,由于山西的面食比拟多,所以剪刀面的原料也有很多选择,最常见的就是白面了,假如你喜欢红面的话,也能够通知饭店,红面做出来的滋味会比白面更胜一筹!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