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奈曼旗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0 16:1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奈曼习俗习气  
我们奈曼习俗习气丰厚且精彩多伦,一下就给您引见一下我们奈曼的民俗。  
多彩的服饰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十分复杂而丰厚多彩的。不只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局部。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局部。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盛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光十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造精巧,绚丽多姿。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寓居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便当,适于牧业消费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的门普通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四周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晚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四周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性是小、低,占地少,搬挪便当,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运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烦琐。  
如今游牧生活逐步被定居所替代,草原上富有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为留念和显现蒙古包的民族特征,如今内蒙古的好多城镇用水泥和砖建造蒙古包用做开饭店或酒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方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二、奈曼旗过年风俗  
(一)过年准备  
1、蒸豆包撒年糕。普通到腊月二十六、七蒸豆包撒年糕。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早蒸几锅豆包、年糕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过去都用大黄米面即黍子面,撒年糕是用泡透淋干的大黄米,用碾子磨成的面,趁着面尚湿润时蒸制。蒸制时大锅中的篦帘上先撒一层煮熟的豇豆,上面撒一层大黄米面,每当蒸汽上来,在蒸汽透过处再撒一薄层黄米面,如此往复,不断到二三寸厚时,上面再撒一点煮熟的豇豆,蒸熟即成。蒸豆包则先将黄米面发酵,发好后,包上煮熟细微捣碎的豇豆,停止蒸制。新蒸的豆包、年糕放在冷处贮藏,年糕冷凝后要切成片。吃时再蒸透趁热吃。  
2、煮肉。俗云:“二十六煮煮肉”,腊月二十六,要把过年吃的猪肘、排骨等煮出来备用。  
3、铺新席。俗云:“二十七,铺新席”。农家上午铺席,炕头席角,绑新红布一条,“见见新,翻翻身”,以示新岁时来运转,脱贫得富。  
4、蒸馒头。俗云:“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年蒸馒头寓意江河日下,日子蓬勃兴隆。  
5、贴对联。写对联也叫写春条,单匹条幅以春为题,贴在房门右首墙上,词曰“春天春地春水流,春草地上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园内,春鸟喜落春树头”,等等。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普通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中央;“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缸、斗、升等用具上。有的腊月二十八日贴窗花、贴挂钱儿、粘福字、挂年画,不只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适用性于一体。贴好对联,南北大炕墙上贴满年画,什么“鲤鱼卧莲”“九九消寒图”“沈万山打鱼”“盗仙草”“穆桂英挂帅”“文君当炉”,也有堂画“三国演义”“红楼梦”和五谷丰收、连年有余、升官发财的历史故事,习俗传说如鲤鱼跳龙门、家徒四壁、岁寒三友、天官赐福、龙凤呈祥、榴开百子、魁星点斗……画面生动、情味盎然,赚得全家喜,能生蓬荜辉。  
(二)元旦风俗  
1、吃素。过年吃素,有的是过年一天,有的是二十九、三十、初一三天。吃素有几种缘由,一是受宗教影响,许愿年年吃素,以积慈善救度之德,扶植善根福田,广种慈善心,用慈善之心看待万物;二是家中传承,以为过年吃素,可一年肃(素)静,家庭和睦,家族旺盛,家内无纠葛,家外无争论。  
2、供家堂。敬祖、孝悌,是中华传统美德。过去,每个家族过年都要供家堂,经过家堂,宗族上可溯乎草本水源,下以纪人枝分派系,且岁时相通,伏烛相聚,休戚相关,婚表相助,过则相规,善则相劝,族睦邻和,仁爱孝悌,到达尊祖敬宗收族、发扬祖训家风的目的。  
大年三十日落后,家族纯粹血缘嫡系子孙(男性)到村外十字路口烧香、烧纸,跪拜四方,说:“老祖宗,回家过年啦”,然后起身径直走向供家堂长者家中,一边走一边说“请老祖宗回家过年”,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非本族血缘的继子、养子不能一同去请祖宗,以防把他族的祖宗请到家中。回到家中,在家堂前焚香上供,跪拜磕头。家堂普通在族中长支家中,要在正屋的北墙,挂上有列祖列宗名字的家谱图,设供桌,摆供品、香炉、蜡台,请祖宗们元旦回家过年。正月初二晚上再送老祖宗回府。  
3、求子祠。过年求子祠也是当地春节风俗之一。年三十晚上,家中长者拿着木勺敲门框对着门外喊唱:“来来来,黑丫头,白小子,过年回家吃饺子,有角的圈着,没角的拴着。”听说,谁若无儿女,过年时就喊唱这个民谣,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就会赐给贵子。  
在奈曼旗中南部,也有极少数汉族用这一顺口溜“请年”。一说,“黑丫头、白小子、有角的、没角的”都是指牛,年的本意就是牛,把牛神请回家过年,保佑家人安全。也有学者以为,用这一顺口溜请年,其实是请祖宗回家过年,是祭祖的一种,且与契丹有关。《辽史》记载:相传远古时分,有个王子乘白马沿土河(今老哈河)而下,一个天女骑着青牛沿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他们在两河交汇处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生八子,后来繁衍成契丹八部。这个王子就是契丹奇首可汗,天女就是可敦,他们是契丹始祖。契丹八部时期,奈曼旗北部为奇首部,奈曼旗中南部为日连部。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奈曼西孟家段)称帝,树立了契丹王朝(辽),自赐汉姓刘,名亿。契丹人凡祭祖都用青牛白马。金灭辽后,四处追杀契丹人,为了避免暴露契丹身份,局部契丹的耶律氏后人融入汉民,姓刘。这一顺口溜中“黑丫头,白小子”分别代指骑着青牛的天女和乘白马的王子,“有角的”是牛,要圈好,“没角的”是马,要拴好(人们常说圈牛、拴马),其实这是召唤祖先的“暗语”。现今老人逝世,还有男的要烧白马,女的要烧青牛的风俗,青牛白马是祖先的坐骥。在奈曼旗有这一风俗的大多为刘姓,故应为契丹后嗣祭祖的“暗语”。  
4、拢火接神。元旦,在庭院中搭起一个下大上小呈宝塔形的木柈塔,内装软柴,便于点燃,等候着天交子时拢火接神,也有的是掌灯就拢起篝火,屋里一切灶堂也要点火,这些火彻夜不能灭,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兴隆兴旺。古时家里没有钟表,要晓得天交子时,就要看三星。村里人管三星叫福禄寿,三星在户,其实指的是猎户座腰带上的三颗最亮的星星,即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参宿有三颗星,三星是打着滴溜由东向西运转的,偶一开房门,看福禄寿三星像门楣一样横在眼前,“三星在户”就是子时了。这时不知谁早先点燃鞭炮,继而家家户户搬出供桌放在庭院,开端拢火,一家家比火堆、比光亮,听说天上的福禄寿喜神看见谁家拢火最盛,就先幸临谁家。富贵之家,以至要垒直径五尺、高达丈余的旺火,可熄灭几日几夜,以示旺气冲天,兴隆繁盛;屋里屋外要点得通明通亮,意味新岁新年,大路通天,亮黑糊糊。  
5、守岁采岁。守岁从掌灯(点灯)开端,不断到次日(初一)天明。这一夜,烧香、敬祖、燃放鞭炮,不能睡觉。室内地上放一些芝麻秸,叫采岁(踩碎),寓意岁岁安全,新的一年日子节节高升(一踩嘎嘎作响,桔秸高声)。元旦夜,全家人围坐在一同,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做“平安全安”。家里还要供一盆饭,叫做“隔年饭”,意味年年有余粮。这盆隔年饭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俗称二米饭、金银饭,有黄有白,意味“有金有银,金银满盆”。守岁备糕点瓜果,都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元旦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俗户人家推牌九,顶牛子,玩扑克、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元旦欢乐的高潮。过年期间有很多忌讳,如: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打孩子,不许骂人,说话要和气,不能高声呼啸。只说他人优点,称誉别人优点,不说他人坏话,不背后谈论人,不乏低別人。用具要轻拿轻放,不要突破盘子碗等用具,一旦突破,要说碎碎安全,拾掇洁净放在家中,等过了年再扔。大年夜到初一不向外泼脏水、扔渣滓。不向他人讨要东西。家有怀孕的或有重生宝宝,过年要增加新筷子新碗。  
6、掌灯。过年那天晚上,一切房间和院落都要点灯,不留黑屋,听说是孤魂野鬼怕灯火,见亮光就跑了。同时也有“灯火亮,日子旺”的说法。  
7、烧香。年夜,家堂前以及门神、天地牌位、灶王爷等处要烧香,文武门神处可个烧一支(一路),其他的每处三支,香火一夜不能连续。  
8、送儿压岁钱。守岁之夜,晚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祝愿晚辈安全度岁,孩子跪地叩头,给晚辈拜年。孩子得到压岁钱,要带在身上。古代压岁钱又称厌胜钱、压祟钱、守岁钱,钱上普通刻“不祥如意”“福禄寿禧”“长寿百岁”等字样,用来驱邪辟鬼。传说有一名叫“祟”的小妖,特地在元旦之夜出来祸患小孩。它用手摸到孩子,孩子就会发烧,热烧退后,孩子痴呆。偏偏有一对夫妻在悠车上挂一串铜钱吓退了“祟”,那串铜钱八个,暗合八仙之数,法力无边。从此,这串专为小儿度岁避祸的铜钱被人们称为“压祟钱”。因“祟”与“岁”谐音,久传之后,就变成了压岁钱,送压岁钱之俗相沿至今。吃过年夜饭,阖家人点灯熬夜,辞旧迎新,彻夜不眠。听说谁在元旦夜守岁不眠,谁就会在一年里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9、发纸。进入子时,屋内开端煮饺子,屋外发纸。发纸是先在家堂前上供,燃香烧纸,再在院子中央篝火北侧摆供桌,上供燃香,然后烧纸磕头,再在院子大门口以及各个方向烧纸磕头,以敬拜四大天王、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等各路神仙。然后燃放鞭炮。年夜只放鞭炮,不放礼花,放花一年的日子就“花啦了”。  
10、塞元宝。过年这一天,早晨吃面条,寓意长寿百岁,顺顺利利。晚饭吃馒头,寓意江河日下,发福生财。祭祖烧香等安顿完之后,便开端包饺子。包好的饺子摆放在秫秸帘或茶盘上,这摆放很有考究,一要横竖成行,不可杂乱无章,以示新年财路四通八达。忌摆圆圈,以为这是像蚕一样玩火自焚,在人际交往上是个“死门子”;二忌一个一个数饺子,有“数饺子,死嫂子”的顺口溜,虽无任何科学道理,但民俗忌讳是夜“算算术”,怕遭“小人”算计,假如要真统计包几饺子,也只能一五一十计算个大约数,或用几面、几馅或几盖帘来计算。煮饺子时,屋里要不时有人问:“生不生?”灶前人答复:“生、生(取“生”与“升”同音)!”忌说“破”,说“破”则不吉利。假如饺子真的煮破了,也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饺子临煮熟前,在锅里漂起来了,要喊:“小日子起来了!”或“元宝现身了!”元旦夜发完纸开端吃饺子,即年夜饭。一家人团团聚圆,欢聚一堂,围在一同吃饺子,这时吃饺子吃的是意味与遥想,吃饺子叫“揣元宝”或“塞元宝”(因饺子形似金元宝),喝煮饺子汤“装元宝汤”,饺子锅里还要煮几个用面拧的绳状长条,叫“钱穿子”,这些都取“招财进宝”之意,其中一个或数个饺子馅里放钱币、糖块等,吃到者算是吉利,“吃到金如意,万事都顺利”,吃到糖果蜜枣和栗子,表示早得贵子,生活幸福甘美。煮饺子时饺子煮好了要先上供,再从锅里捞几个丢门外敬给过路的鬼魂神灵。有盼子心切的,偷一碗饺子,藏在门后,以年夜饺子引孩子。吃剩下的饺子放在锅中篦帘上。元旦到初五,不无暇锅,锅中篦帘上要放吃剩的饺子或年糕、豆包,寓意年年有余。  
11、拜年磕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到晚辈家给晚辈拜年,给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磕头,给本家年长的哥哥嫂子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晚辈磕头拜年,祝愿老人短命、安康。过去,拜年有很多考究,自家人都是发完纸后回屋洗脸,然后到家堂前给老祖宗磕头,再到餐桌前给晚辈拜年,拜完年才干上桌进餐。给晚辈拜年要按辈分从大到小、从男到女依次拜年。拜年时,见面必需先作揖问好再磕头。即:面对受拜者,作揖的同时要说:“××(称谓)过年好!给××(称谓)磕头了”,然后跪地磕头。男子作揖姿态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由于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好心。磕头时男子要双腿靠拢,挺胸平视,左掌在外,右掌在内,自然下垂,合十于下腹部,然后左腿进半步,右腿跪下,左腿呈马步形,双手扶左膝,再收回左腿跪下(下跪动作连接停止,各个环节不停顿),磕一个头(双手爬地,前额贴在手背上),坚持跪姿,直起上身的同时,双手呈抱鼓状收回于胸前(两手拇指并拢搭半掌叠放,左手在外,肘与肩平,给晚辈拜年手与下巴平,约距3寸),然后再磕第二个头(同前)、第三个头,磕完第三个头起身。起身时左腿先起,向前半步,呈马步形,双手扶左膝,然后右腿起,站起身,左腿收回呈立正状,双手合十于下腹部(起身动作连接停止,各个环节不停顿)。按这样程序依次给受拜者磕头。磕头时不能跪着不起就接着给第二个人磕头,不能磕一个头就起来,必需磕三个头。特别是不能进门不作揖问好,跪下磕一个头就起身——那是报丧头,也不能跪下象捣蒜一样连着磕——那是祈求宽恕的头。姑娘拜年不磕头,只作揖问好,作揖姿态与男人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媳妇给爷爷公公、奶奶婆婆以及公婆拜年要磕头,姿态相似男人,作揖以及跪、起时的腿与男人相反,每磕一个头(双手爬地,前额贴在手背上),直起上身的同时,双手直接纳回于胸前呈作揖状。也有膝盖不着地的,属于蹲一下,相似于施屈膝礼。  
(三)正月的风俗  
正月初一到初七时季节密集期,初七以后节日氛围渐淡。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这些天的考究很多,饮食也有考究,俗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忌米饭,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短命面。”  
1、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日。一是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早晨太阳行将升起时,要先放爆竹,叫开门炮仗,寓意开门大吉。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寓意不祥、喜庆。二是迎财神:大年初一拜神的时间和方位,要问懂行的人,每一年飞星入宫的位置都不一样,迎财神是想催旺财运,要是搞错了方位,就迎不到财神了。三是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妙祝福的一种方式。初一开端,晚辈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挨家挨户拜年。晚辈则稳坐家中不出门,等候晚辈来家中拜年。四是饮食:早晨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晚饭年糕,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意味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义。初一忌讳: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倘若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还有就是不能洗头洗澡,新年开端的第一天就开端承接将来一年的运气,假如梳洗会洗走身上的运气。不能争争持吵乱说话,以防惊扰祖先和神灵,当然过年图个喜庆和彩头,家和万事兴嘛。这一天,筷子就不能跌到地上,盘子碗不能打碎,所以很多家里有小孩子的,大人都会看得很紧,不让他像平常那样顽皮。  
2、大年初二。“金吠报春”日。初二要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初一早晨接来的财神祭奠一番,祈望今年发大财。大年初二又称“回娘家”或“迎婿日”,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要携带礼品、红包,且必需留在娘家吃午饭,但晚饭前必需返回婆家。家中供家堂的,为了不惊扰祖宗,这一天本家、本族人一同吃饭,“迎婿日”改到初三。落日后送祖宗回府,收起家堂。初二早饭长面也叫短命面,面条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寓意“年年持久”,预祝家人都能短命百年。  
3、大年初三。“肥猪拱门”日。初三又称“猪日”,也称“赤狗日”、“凶日”,普通忌讳出行、相互拜年。这天把初一、初二的渣滓集中清算掉,因而给初三取名“扫帚日”。有家供家堂的,这一天是“迎婿日”,女儿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此日是“老鼠娶亲”日,普通要天一黑就早早休息。也有的说初三又是“谷子华诞”,传统民间还有禁食米饭的说法。初三不动剪刀,剪刀要用布包裹起来,避免犯口舌。妇女不用针线,怕扎瞎老鼠眼睛。初三吃合子,合子是面食的一种,常见的是猪肉酸菜、韭菜鸡蛋馅。合子的面皮普通不用发酵的面,而是用烫面和冷水面这两种。合子皮薄、馅大、滋味鲜美,因而深受欢送。  
4、大年初四。“三羊开泰”日。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世之时,各家要迎神接神,特别是迎接灶王爷“查户口”,一家人都要在家,不宜远出。迎神要有供品,还要焚香点烛。初四要吃烙饼炒鸡蛋。  
5、大年初五。“艮牛耕春”日。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称破五,即之前几日的诸多忌讳此日皆可破。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拂晓即起,放鞭炮,清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进来。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6、大年初六。“马到胜利”日。正月初六是“马日”。这天商铺正式开张停业,农民开端下地干活,这天一早大放鞭炮。饮食上,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因而能够像往常一样吃什么都能够。  
7、大年初七。“繁荣昌盛”日。初七为“人日”,即人的华诞,据《占书》记载,女娲造万物的次第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因而第七日是人日。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是小孩、中年和老年华诞。初七有吃面条的风俗,并考究面条越长越好,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短命之意,也是祈福老年人安康短命。初七还叫“人齐日”,过去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风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以为这样能够求到儿子。  
8、元宵节的风俗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元宵节普通要过三天,从十四开端,十六完毕,十五是高潮。家家户户吃汤圆、挂灯笼、赏花灯、猜灯谜、放礼花。  
过去的元宵都是自家做,先把白糖、芝麻、果仁、豆沙等馅儿加工成小块,把磨好的黄米面或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箩中,馅儿块放到笸箩中开端晃动,糯米粉就一层一层的沾到馅儿上,越滚越大,一个个圆圆的元宵就滚成了。元宵的寓意是全家团聚和美。  
正月十四开端到十六,各个村落白昼打鼓敲锣扭大秧歌,有的踩高跷、舞龙舞狮,各个村落的秧歌队会在一同竞赛。晚上秧歌队变成彩灯队,每人举个灯笼,有圆的、有扁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绘画的、有写字的、有各种动物的、有花卉五谷的、有龙灯、有凤灯……花灯各色各样。彩灯队或扭或跑,或“编笆”,或“卷白菜”……走街串巷,有的还要到个户拜年,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隆。  
过去,十四晚上要送灯,也叫撒灯。在乡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状的灯,蒸熟,叫“蒸面灯”。蒸面灯普通有12个做标志的,也叫“蒸十二月灯”,每个灯各代表一个月,然后按代表月份的方向摆放好上锅蒸(正月为东方,二月为东偏南,三月为南偏东,四月为南方……七月为西方……十月为北方,类推,或在灯中分别放1—12颗黄豆以记月份),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积水多的月份就表示涝。面灯蒸好后,在面碗里倒上油,用线做捻儿,掌灯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大门墩上、仓房前逐个点上,各家各户还带着各自制造的油灯,到祖坟地,每座坟头放一盏,在坟顶背风处点燃。然后也到河边湾旁、水井旁也放灯,家中粮仓放老鼠灯,猪圈、牛羊栏也放灯。后来,送灯改为用锯末子伴上油或玉米芯蘸油。正月十五,除上述地点外,还要在街巷、路口送灯。元宵节这三天晚上,由于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正月十六从家中大门口开端,每百步内一灯,向村外送灯。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需用本人的火柴,假如借他人的火柴点灯,以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这种风俗如今还少有存在。元宵节路口、野外、坟地送灯,主要是为了祭奠亲人。还有一说,就是没有投生的鬼魂,能够顶着灯去投生,孤魂野鬼都投生了,世间就安宁了。此外,元宵节还要举行赏灯、猜谜、放礼花等集体文娱活动。  
正月十五出嫁的女儿还要“躲灯”,不许回娘家,不许看娘家的灯。出嫁的女儿看娘家的灯穷娘家。新媳妇头一年也要“躲灯”,这天晚上要到姑姑、姨或亲戚家去住,既不许看婆家灯,也不许看娘家灯。听说,看了婆家灯,死亲爹;看了娘家灯,死公公。  
正月十六“跑百病”,这天要出行走亲戚或赶集,也可走出家门,到冰面上溜达溜达,叫“跑百病”。特别是身体不好的,跑了百病,延年益寿、消灾安康。  
9、小天仓大天仓  
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天仓,也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因“天”与“填”谐音,“天仓节”亦称“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有的说正月二十五是仓官诞辰。所谓天仓,即填仓,意义是填满谷仓。这天东方一亮,家家户户都在本人的院子里或场院里,用筛过的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外形圆圈,叫打囤。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意味五谷丰收。在屋中地上也撒灰圈,里面放上铜钱,意味金银满屋。听说,这一天若下雨雪,则预兆丰年,将添仓增粮。天仓节民俗考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以求一年别扭富足。农民也忌在这一天卖粮食,并去集市购米买面。天仓节家家吃窝窝头。窝窝头是用黄米面或玉米面发酵后,像做馒头那样,但中间压成空泛,用以煮食,意味米面满仓。  
10、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也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烧香祭奠,祈求来年庄稼歉收,祈求风调雨顺,可以取得一个好收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是东海龙王的华诞,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所以,二月二充溢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议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在饮食风俗上,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烀猪头、摊煎饼、爆玉米花。普通早晨吃面条叫吃“龙须”,也有的吃饺子叫吃“龙耳”。中午吃煎饼,民间以为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就是为龙王嚼灾。摊的煎饼要撕下一块扔掉,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这一天还要吃猪头肉、猪蹄子、猪尾巴。当地人把“二月二”当做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正月一过,年也过啦,节也过啦,腊月杀的猪肉根本上吃光啦,最后只剩下猪头和猪蹄子、猪尾巴,这些吃完了,年就过完了。“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都开端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端抬头,农民开端忙着备耕了,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这一年的风调雨顺。“剃龙头”也是二月二的风俗。当地民间传播着正月不剪头风俗,说正月剪头死舅舅,所以人们很忌讳正月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剪头叫“剃龙头”,人们以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为讨吉利,这天很多人会争相剪头。旧俗,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三、奈曼旗的传统时令风俗  
(一)“四立”风俗  
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季节习俗实践是一种农俗文化,固然在现代生活中已无实践意义,但还能添加生活情味。在过去,二十四个节气中“四立”最为被注重,民间以为“四立”是一年四季的节点,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的头一天为“绝日子”,百事不宜。  
1、立冬的风俗  
立冬,天气开端冷凉枯燥,冷空气不时来袭,室内开端取暖。人们常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个小阳春”,阐明此时温度变化幅度较大。  
立冬的风俗是吃饺子。饺子古时亦称“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创造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普遍传播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而,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心了。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降临。草木凋谢,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风俗。杀鸡宰羊,“温补”身体。  
2、立春的风俗  
立春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在春节前,有时在春节后。还有“一年两新春”和“寡妇年”(无立春日期)。立春意味着阳气上升,天气慢慢暖,万物开端复苏。但这时的天气还很冷,人们常说“打春别欢欣,还有四十个冷天气”。“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对这一节日很注重。过去,在立春时辰一到,人们把写好的“迎春接福”红纸条,贴在萝卜、白菜上,供上香案,朝天礼拜,迎接春神,祈求歉收。饮食风俗上,这天吃春饼、摆春盘(盘中拼装各类蔬菜生菜),取迎春之意。立春时辰要啃食萝卜,叫“啃春”或“咬春”。  
3、立夏的风俗  
立夏,北方天气会一天天热起来,雨水也慢慢多起来,备耕春耕也开端忙起来。当地立夏时有制造与食用面食的风俗,意在庆贺小麦歉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馅儿饼、烙饼、春卷等,  
还要吃甜食,避免“苦夏”(夏天人变瘦)。总之,立夏的食俗,第一是尝鲜,第二是祈福,第三是养精蓄锐,以备从事繁重的农事劳动。  
4、立秋的风俗  
立秋的“立”是开端的意义,“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端之意。在当地,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人们经过“苦夏”,瘦了不少,需求补一补,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吃一些猪、牛、羊肉等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肉馅儿饺子、炖肉,考究一点儿的人家吃手把肉、白切肉、红焖肉、炖家鸡、红烧鱼等。  
(二)其他时令风俗  
1、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这时,冬天已去,春回大地,天气明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现出勃勃活力。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风俗由来已久。清明节祭祖扫墓,可提早错后,必选一个天空清明的日子。但当地不上坟扫墓还有许多忌讳,如: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不上坟扫墓;农历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月忌”,不上坟扫墓;“四立”节气的头一天是“绝日子”,不上坟扫墓。清明节分离上坟扫墓,还要“添土”、“立碑”。但“寡妇年”(年内无立春)、闰年不添土、不立碑。过去,修坟添土是有考究的,取土要在百步之外。俗话说:“哪里黄土不埋人”,添坟时要用黄土添。关于用黄土添坟的说法是:传说百姓是女娲娘娘造人时用黄土捏的,人死后用黄土添坟是还女娲娘娘的黄土。坟中棺材似斗,坟丘是突出尖圆的,考究的是“平升(生)借,尖斗还”,也以此来教育后人“知恩图报”。上坟要烧香上供、要烧纸钱,方式与过年上坟一样,给家族坟烧完纸钱后,还要在上坟时坟地上划的圆圈外烧几张纸钱。一是给那些望中无人无人烧纸送钱的一点儿钱,补助他们去耕田种地,自食其力;二是给那些孤魂野鬼、泼皮无赖一点儿钱,让他们去喝酒,趁他们喝酒让家族逝者把钱财拾掇入库。  
清明节的风俗还有蹴鞠(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一种踢球游戏)、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食俗方面,主要是吃鸡蛋羹、熬甜巴粥(小米泡透与黄豆一同磨成浆熬制)、散状(潮干的糜子或小米面,在烧开了水的锅中篦帘上一层层用箩撒面而成,蒸熟,切成方块食用)。  
过去,清明节的忌讳是:清明节当天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特别是病人(直系除外),要隔天去探视为宜;请亲朋好友吃饭,不在家中,要在外面;踏青出游,要远分手人家的坟地,不要去他人祭扫比拟多的山,晚上不可外出活动,祭祖之日,以防惊扰他人的祖先和过往神灵;不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  
2、七夕节的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亦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颜色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注重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这一天,喜鹊大多上天搭桥,所以地上少见。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哀求聪慧和巧艺。在过去,一是姑娘们在庭院向织女星哀求聪慧和巧艺的风俗。乞巧的方式大多是摆上些瓜果,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让本人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二是向织女求赐美满姻缘。这天晚上,有情男女都会在更深人静的时辰,对着横贯南北的茫茫银河和牵牛星、织女星,祷告本人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幸福美满;三是偷听情话。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能够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童子、玉女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3、中元节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俗称鬼节,主要是祭奠祖先。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停止祭奠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普通在中央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奠节日之一。中元节前,对家里一些暗淡角落停止大扫除,肃清屋中的赃物、污秽物,扫走霉运。中元节这天,家家以纸袋装纸钱、元宝、冥币,封面上书写先辈名字,到黄昏时,在门前屋后或坟地或十字路口火化。有的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逝世的祖先超度、祈福,做法事赈济孤魂野鬼。  
中元节民间也有许多忌讳,如:传说在中元节这天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因而在一些荒郊野岭或人烟稀少的中央容易呈现百鬼夜行的奇迹,所以这天要早点回家;吃饭的时分不要把筷子插在饭上,特别是在这一天,由于这样的举措就像是往香炉里插香,代表祭奠,容易招来妖魔鬼怪;这天不要去野外的水库等风险水域游泳,民间传说的“水鬼”会在这天寻觅替死鬼;半夜不要晾晒衣服,由于半夜晾衣服就象是在设圈套抓鬼魂;不要随意捡起路边的钱,由于这些钱有可能是给那边的人花的,假如捡了,容易被那些人找上门;别踩路边的冥纸,这天路边常有烧纸钱的人,也常常有散落的冥纸跑到路边去,那是烧给鬼魂的,鬼魂在忙着捡钱,假如你踩到他们的东西或他们的手,就招惹到他们。  
4、中秋节风俗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盛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风俗,传播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聚,为寄予怀念故土,怀念亲人之情,祈盼歉收、幸福,成为丰厚多彩、弥足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当地风俗有:一是拜祭月神。在庭院中摆上方桌,以月饼、西瓜等为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红烛高燃,面向月亮,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聚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几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同,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人们仰视如轮明月,吃着月饼,享用家人团聚的幸福。旅居他乡的人,也借皓月寄予思乡恋眷之情。二是追月。年轻小伙们跨上骏马,在雪白色月光下,飞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飞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骑手们,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5、重阳节风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当地,庆贺重阳节的活动普通是出游赏景、登高远眺、欣赏菊花等活动。九九重阳,由于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持久短命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时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分离,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常常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扶持着年老的晚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6、下元节的风俗  
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是庆元宵之日;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奠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祭奠祖先。民俗活动有:一是修斋设醮。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则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以为但凡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二是享祭祖先。备丰富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饮食习俗是节日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下元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粘豆包、豆沙包。  
7、关场院门子  
这农俗普通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末前后停止。关场院门子,就是把打场、扬场的场院门打开,打完场了,粮食入库了,不再进去劳动了。场院,是机械化消费之前乡村必需具备的,普通面积大约有500平方米见方,周围用围墙围上,一是防盗,二是防畜禽毁坏。每年收割前开端平整场院,将土地平整好后停止碾压,压实磨光后,就能够寄存秋天收获的粮食和打场了。关了场院门子,粮食已入库,一年的收成有了准数。留够自用的,其他的能够卖掉。这时,农民手里有钱了,并且进入了冬季农闲期,富有户可杀口猪,请亲朋好友来次大聚餐,以示对粮食歉收的庆祝,对上苍惠泽的感恩,对亲朋相助答谢,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关场院门子这一风俗,在包产到户之前,普通以消费队为单位组织停止,杀猪宰羊,集领会餐,十分繁华。关了场院门子,乡村开端彻底地进入“猫冬”时节,人们便开端走亲访友,赶集下店。有的开端忙年,淘黄米、杀年猪、治年货、做豆腐,迎接春节。  
四、奈曼旗结婚风俗  
1、送亲  
在男方所择日子的头一天或数日内,女方在婚车动身头一天举行“打发姑娘”宴席,女方亲朋故友参与,并给贺礼。酒席间,宣布送亲人员。过去,送亲时女方父母不去,由叔叔婶婶或兄长、弟弟代表家长去。还有送亲的队伍里要有父辈、同辈、晚辈男女代表,要有小孩(押车童子)。普通年老的以及寡妇、孕妇不去送亲,姨和姥姥家的亲人不去,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姥姥家的一个也不用”。女方及送亲的加在一同人员应为单数,有“去为单,回成双”之说。送亲队伍返回时,送亲的人不许半路离队,要全数回到女方家再走。  
过去送亲,除了男女方同村外,女方都要在男方正日子的头一天下午抵达男方所在村,由男方事前布置一户亲属或邻里家,住在那里,叫“搭下铺”。送亲车进村后,男方派老板子(赶车的)接过送亲老板子手中鞭子赶车,叫“接鞭子”。女方的弟弟或其他至近年轻亲属小伙在车前走,避免车快平稳着自家人,叫“挡梢子”。到“搭下铺”处后,男方家要在女方下车处放上桌子,并给女方“压腰钱”,给押车童子“押车钱”,给老板子“车赏钱”,给挡梢子的“挡梢子钱”后,女刚才能踏着桌子下车。男方家准备“半席”(男方正日子宴席菜数的一半,即“四六八席”,过去男方婚宴普通是八大碗,或六碟六、八碟八)款待。饭后,女方的弟弟或哥哥,用筛子端着嫁妆到婚房,将所带物品装入箱柜内落锁,再给新房挂上门帘。装箱子柜前,要查看新房布置,不合意处,即向媒人提出,男方及时纠正或给钱,否则不装箱子柜。装箱子、挂门帘的人不能空手走,男方家要给赏钱。然后装箱子挂门帘的人带上箱子柜的钥匙,回到“搭下铺”的中央。晚上子时,男方再给送亲的包一顿饺子吃。第二天拜堂前,男方派人来接新媳妇。  
2、结婚  
新房。结婚正日,男方家大门上檐挂红布,大门屋门均贴对联,院内“迎壁”、门窗贴大红双“喜”或“鸿禧”字。有的中央在新娘路过的树上缠红纸条,将房上水口、下水道皆用红纸掩盖以避不吉。洞房门两侧各放红纸条束麦秆、系黑炭棒两把儿,以防邪气入门。  
迎亲,也叫接亲。旧时,拜堂前,男方家派一女性之近亲或挚友(俗称接亲婆)带队去接新媳妇。所选接亲婆必需丈夫公婆健在,家庭和睦,子女双全,伶牙俐齿,知晓礼节,但男方的姑姑不能做接亲婆。接亲婆抱着羊皮袄,里面包着斧子(寓意得意洋洋、不祥纳福),同新郎、媒人一同到女方家或送亲的“搭下铺”处娶亲。祖上有做官者,打“执事”列鸣锣开道,龙凤大方桌各两面,“逃避”、“肃静”方牌两面,无做官者也可效仿。继有吹奏班子,后有八抬大轿两顶,有“娶媳妇小登科”的比喻。解放后,废乘轿,结婚从简。“文革”中,曾强调不许浓妆,结婚当天女方必需步行到婆家,不准请客,不准迎娶,不准吹奏,一切从俭。如今则又改为坐高级轿车。迎亲时,男方的弟弟夹红包袱,内包女子披红、蒙头红、头饰等,鞭炮齐鸣,汹涌澎湃至女方家或“搭下铺”处,女方晚辈揖礼相迎,并宴请迎娶者,或在“搭下铺”处借男方饭菜宴请或点心茶水款待迎娶者,等候新娘“上妆”。  
女方晚辈接过红包袱,回房为嫁女戴头饰、戴红花、穿红衣,穿“上轿鞋”或叫“踩堂鞋”(此鞋在进洞房之前忌着地,日后只准在婆家穿,忌穿回娘家)。上妆终了,吃“离娘饭”。嫁女吃离娘饭时,要先吃一口,不嚼吐出,包于手绢中,由送亲长者带回娘家交给父母,放在娘家米仓中。在宴请迎娶者完毕时,要有意让男方的弟弟偷一个酒壶、一团棉花、一双筷子(取夫妇持久开花结果快快生子之意)。新郎至院,由女方的妹妹或其他同辈年轻女子在新郎右肩披红,叫“十字披红”、帽上插花,新娘头蒙红布盖面,叫“蒙头红”、身披红装,由娘家叔或兄长从炕上抱至轿内(现已无此举,由新郎亲身抱上车)。迎亲婆紧伴随行,娘家亲戚与家叔婶、兄姐弟妹等随其后,称防止冲掉喜气。过十字路或桥时,要燃鞭炮以遣散邪气。  
拜堂。娶亲轿(车)一路不落地也不停,至新郎家门落轿(停车),男方婶婶或嫂子用红纸包钱给新娘,俗称“下轿钱”,新娘假如嫌钱少,则扔在公开,男方家会再加钱,直到称心方下轿(车),鼓乐停。与新娘属相相克的人要远远逃避。新娘怀抱铜镜、织布机梭(后改为镜子、针线笸箩)再由新娘的叔叔或兄长(后改为新郎)从轿内(车上)抱出进门,跨马鞍,过犁铧,迎宾者往新娘身上洒“五谷粮”(五种粮食)。接着,送亲的进入客厅吃点心、喝茶,接亲婆将羊皮袄放进新房,将斧子放在新房炕上铺好的“坐福”红被子下面。新郎新娘这边,则在男方客房或房门左侧供“天地神祇”处举行“拜堂”典礼,也叫“拜天地”。拜堂时,新娘穿的是“上轿鞋”,不能着地,所以拜堂处及与新房衔接道路要铺红地毯。拜堂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等程序,然后新人入洞房。  
坐福。新娘至洞房炕上,面对事前放好的“喜神”桌(以卜算当日喜神所在方向放桌),新郎的婶婶、嫂子进入新房,关门揭蒙头红,给新娘梳头,将发辫挽髻(旧时,姑娘系发辫,媳妇挽发髻)。然后,新郎新娘双双面向喜神桌按男左女右并排紧靠盘腿而坐,称“坐福”。接着,由新郎的妹妹或堂妹给新郎新娘喂食由族中女性晚辈(短命、子女双全者)包的“子孙饺子”。子孙饺子普通都很小,吃时必需一口一个。新郎新娘不能将子孙饺子吃尽,要留几个“福根”,给公公婆婆以及爷爷公公、奶奶婆婆吃,但不能被外人偷走。因民间有一说法,结婚多年不生子的,若偷食他人的子孙饺子,就能够得到这对新人命中一个孩子,本人能够得子。在煮子孙饺子时,宁生勿破,有的还成心不煮太熟,新郎新娘吃子孙饺子时,外屋的族中女性晚辈会问:“生吗?”新郎新娘要答:“生”!坐福终了,男方要到客厅款待新亲,新媳妇可在新房休息,但只能坐着,不能躺着或漫步,也可随新郎到客厅款待新亲。  
中午,新郎家举行婚宴,宴请新亲和送贺礼的亲朋好友,旧时婚宴普通是八大碗,或六碟六(六个盘子炒菜凉菜,六个大碗炖菜)、八碟八(八个盘子炒菜凉菜,八个大碗炖菜)。新亲在首桌按辈分、男女宾入座,每桌有男方的晚辈或对同等辈陪客。新郎新娘按桌次、辈分敬酒。酒席间,女方送亲的家长代表要讲话,说一些客套话,如姑娘在家养尊处优,不会干活,有不周的中央请公婆亲友及男方家人多多包涵,多多照顾等等,并把新房箱子柜的钥匙交给新郎。新亲还要给男方家写贺礼,给厨房赏钱,厨房回礼是赏新亲桌两个菜。新亲席后返回女方家中。临走时,新郎家要带一条子猪肉给女方家,叫“离娘肉”。离娘肉为一条皮肉完好且连在一同的两根肋骨,用红线扎捆,外包红纸。此外,还有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是日晚,男方家不分长幼男女,聚入新房戏闹,俗称“闹洞房”。当地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但闹洞房的多为亲朋中年轻的男女。闹毕人散,婆婆给媳妇端“夜汤”(多为滋补汤或热汤面),婶婶、嫂子等给新人铺炕、装枕头,在炕上放筷子、红枣、花生,有“早生贵子”、“多生花生”之意。洞房花烛夜要点“长明灯”,家中小叔子和邻里小孩子在新房门口、窗下“听声”,若无人听声,婆婆则放一扫帚于洞房窗户外充任听声人,以为吉利。  
次日早,婶婶或嫂子为新娘“上脸”,也叫“绞脸”,即以两条红线将其脸上汗毛绞拔尽,意为已不是黄毛丫头了。有的“上脸”环节在新娘上花轿前穿戴嫁妆时停止。饭毕,新娘给公婆、本家晚辈装烟、沏茶满水,老人要给赏钱。结婚的第三天,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叫“三天回门”。“三天回门”,是新娘的哥哥或弟弟(长子)到男方家接出嫁女回家,嫁女忌将出嫁时所穿衣物带回娘家,当日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再将出嫁女送回婆家。后来,三天回门改为新郎带着新娘一同去,三天回门必需当日回到婆家。结婚新房百日内不许空房(无人住)。结婚第三十天,新娘由娘家人接回娘家省亲,住一个月,叫“住对月”。结婚第一年的元宵节,新媳妇要到亲戚家去住,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也不能看见娘家的灯,否则穷娘家。  
3、现代结婚婚俗  
略。  
4、婚姻属相宜忌歌  
当地盛行的婚姻属相宜忌歌。  
【1】婚姻属相之忌  
自古白马怕青牛,十人相伴九人愁,匹配若犯青牛马,光女家住不停留。  
羊鼠相交一旦休,婚姻匹配自难留,诸君若犯羊与鼠,夫妻不利家景愁。  
蛇虎配婚如刀错,男女不合矛盾多,生儿养女定何伤,总有骨肉相脱离。  
兔子见龙泪交流,合婚不幸皱眉头,一双男女犯争斗,苦如黄莲夕梦愁。  
金鸡玉犬大不宜,合婚双方不可遇,两属相争难规避,世人一定要忌讳。  
猪与猿猴不到头,朝朝日日泪交流,男女不容共持久,合家不幸一笔勾。  
【2】婚姻属相之配  
黑鼠黄牛正相合,男女配婚无过失,儿女百年多持久,荣华富贵福禄多。  
青虎黑猪更不错,男女相合上等婚,财禄丰盈百事顺,人口兴隆有肉体。  
黄龙白鸡两相投,过门兴旺好因由,儿女成才子孙壮,福寿长锦永不休。  
白蛇金猴满堂红,大婚相配古来兴,子孙兴隆家境好,福寿双全多康宁。  
红马黄羊相随同,合婚相配最圆满,日子富有久长在,子孙寿禄更夺魁。  
玉兔黄狗定持久,合婚相配古来有,家门吉庆福寿长,万贯家财足北斗。  
【3】属相合婚搭配歌  
(1)鼠配猴牛龙,相知相喜好婚姻,荣华富贵同携手,万事顺利福终身。  
鼠配马兔羊,家贫灾多凶煞重,骨肉别离不安宁。  
(2)牛配鼠蛇鸡,天赐良缘好夫妻,人旺财盛家境好,儿女百年多持久。  
牛配羊马狗,吉凶甘苦共存有,不思进取多忧虑。  
(3)虎配马狗猪,同心永结好缘姻,德高望重家业盛,富贵荣华子孙旺。  
虎配猴和蛇,夫妻相克矛盾多,骨肉脱离家财破。  
(4)兔配羊狗猪,合婚相商定持久,吉庆安居福寿有,功业成就家财多。  
兔配龙和鼠,合婚争斗难幸福,事败祸致真痛苦。  
(5)龙配鼠猴鸡,缔结良缘好夫妻,节俭发家子孙壮,福寿长绵永不休。  
龙配狗和兔,合婚不幸皱眉头,你争他斗泪交流。  
(6)蛇配牛和鸡,福禄鸳鸯古来兴,智勇双全功成就,福寿双全多康宁。  
蛇配猪和虎,夫妻离心又离德,骨肉脱离灾厄多。  
(7)马配虎羊狗,夫妻相敬最圆满,日子富有久长在,子孙寿禄更夺魁。  
马配鼠和牛,中年运气暮年愁,寿短丧偶子女丢。  
(8)羊配兔马猪,天赐良缘两相随,家道调和事业旺,子孙寿禄富有有。  
羊配鼠牛狗,夫妻终身难幸福,多灾多难多劳碌。  
(9)猴配鼠和蛇,诛联碧合子孙兴隆,好事多磨富贵盈,福寿双全多康宁。  
猴配虎和猪,朝日泪流不到头,晚景尚可疾病有。  
(10)鸡配牛龙蛇,祥开百事天赐福,名望功利好子孙,家事亨通福寿长。  
鸡人配属狗,两属相争灾困多,合婚双方不可遇。  
(11)狗配虎兔马,天作之合定持久,功成福禄吉庆有,家运昌隆增福寿。  
狗配龙鸡牛,钱财散败灾祸有,终身辛劳事不就。  
(12)猪配羊兔虎,大吉五事都兴昌,安富尊荣子孙壮,积财多福事业旺。  
猪配猴和蛇,朝日泪流不到头,终生困难不幸福。  
五、奈曼旗平顶山麦饭石与吕老道的传说  
在努鲁儿虎山东北端与蒙古草原相连处有一座山,平整的山顶足有几百亩大,山顶土质肥美,野果丛生,花草繁茂。一天,一位骑着青牤牛的老道云游到此,见此山充溢灵气,于是就在这座山上住了下来,还修了道观。由于口音关系,人们没有听清他是姓吕还是姓李,人们都叫他吕老道。这位老道深懂医术,在修炼道法的同时,普遍采集山中的野果和中草药,炮制药品,炼制仙丹,为民治病。人们就将他所寓居的山叫老道山。吕老道制药时,需到西面十几里小山包的山坳取水,那座小山包山顶圆圆平平,人们叫它平顶山。  
老道山西北侧,还有一座山,后来被一个匪徒霸占,人们称那个占山为王的匪徒为山大王,将那座山叫大王山。山大王总是贪婪缺乏,与吕老道相处不久便强行霸占了山下大片土地,就连吕老道去平顶山山坳取水的小路也被其霸占。吕老道取水,还要给他留下买路钱。  
一年隆冬,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大雪足有一尺多厚,比比皆是都是白茫茫一片。第二天吃过早饭,人们成帮结队地去山里打猎。吕老道也不消闲,他拿出陶罐,又去西山坳山泉取水。天寒地冻,泉眼已被冰封,吕老道便扒开积雪,将一些黄白黑色颗粒相杂,像锅巴饭团一样的碎石头装入罐子,然后往罐子里装雪。这时,打猎的张三麻子从这里路过。他看见吕老道往罐子里装雪,猎奇地问:“师傅,你往罐子里装雪干什么?”吕老道一看是山西侧张麻子沟住着的张三麻子,便说“哦,是张施主呀。这山里的石头和水呀,可有大用途,能治百病。泉水冻住了,只能用雪替代山泉水啦!”张三麻子觉得吕老道说得挺玄乎。心想,吕老道真会开玩笑,说:“师傅,那您先整着吧,我蹽啦!”  
第二年夏,三伏天特别闷热。张三麻子家刚满六个月的小儿子,浑身长满热痱子。媳妇抱着“哇哇”直嚎的孩子,在屋子里来回转磨磨。“我说外头的(指丈夫),不中就抱着小崽子到老道山找吕老道给扎咕扎咕吧?”张三麻子胡乱地嚷嚷道“小嘎子小,不能进庙,你个老娘们晓得啥呀?好孩子谁往庙上送!”张三麻子媳妇急得哭了起来“那咋整?眼瞅着这痱子越扑啦越多,再不想法子就完了。”张三麻子也很焦急,说“去老道山找吕老道弄个偏方不就结了吗!”  
张三麻子是个急性人,办事还真挺痛快,也就有几袋烟时间,他手里提着罐子,步履维艰汗抹流水地回来了。“哎哎,我说他妈,人家吕老道给我们拿来一罐子药水。说把这水往热痱子上搽几次就好啦。”“是吗,这么灵啊,那快给孩子搽呀!”“好好。”刚过半天,痱子果真全退掉了。小两口心里十分感谢吕老道。  
没过几个月,张三麻子两口子正在院子里扒兔子。忽听屋子里孩子嗷地叫唤起来。张三麻子赶忙跑进屋,一看,孩子扒翻了取暖的火盆,小手烫得满是燎泡。张三麻子赶紧用罐子剩下的药水给孩子搽洗,这一擦孩子就不哭了,每天搽洗五六次,四五天就好啦。”转眼到了三九天,孩子的脚冻了,还长了冻疮,张三麻子又把剩下的药水温热给孩子洗,孩子的冻疮很快就好了。  
这可把小两口乐坏了,逢人就夸吕老道治病有两下子,用平顶山石头和神泉水制的神水治疗,保证药到病除。此音讯一传十,十传百,山南山北百姓,就连北部草原的人都晓得了。每天上山治病求药的人纷至沓来。  
这事儿,当然大王山上的山大王也早就晓得了,他想,平顶山的石头跟山南岗老道炼丹用的石头一样,山南岗下也有山泉,他就将山南岗和岗下山泉全部霸占为己有。一天,山大王女儿的身上长满了黄水疮,于是,他派人采了石头,取了水,煎煮后给女儿洗,结果越洗越烂,没几天女儿就死了。  
一天,张三麻子去老道山拜谢吕老道。称他医术高,有神药。唠扯一会儿后,吕老道通知他那罐药水的来历,并不是什么难得的神水,就是去年冬天用陶罐贮藏的雪水,里面放了点儿麦饭石。冬天的雪水放入陶罐,可治痱子、烫伤、冻疮,假如用雪水或麦饭石泉水浸泡麦饭石,效果更好,将麦饭石烧红醋浸泡水,还能治各种疔毒恶疮呐。张三麻子不解,疑惑地问:“那山大王的女儿咋治死了呢?”吕老道又通知他,平顶山上的石头叫麦饭石,山大王霸占那个山岗上炼丹用的石头看着像麦饭石,实践是含铅的花岗岩,石里有毒,不能治病,烧红醋浸后煮水毒性更大。张三麻子听了,用手一拍脑门子,说:“哎呀,石头还有那么多说道呀,怪不得山大王的石头治病不好使呢!”吕老道见张三麻子很憨厚,心肠仁慈,又向细致讲了怎样识别麦饭石,并给了张三麻子几个麦饭石常用妙方。  
张三麻子刚回到家,见山大王气势汹汹的在他家门口大骂,让张三麻子赔他女儿,否则叫张家灭门。张三麻子见状忙着给山大王跪下磕头,并把方才吕老道通知他的学说了一遍。于是,山大王就去老道山找吕老道,叫他把老道山战争顶山都归本大王,让吕老道马上下山,滚得越远越好。山大王暗想,只需老道山、平顶山到手,本人也算发大财了。恰在此时,北方草原来了一位骑士,身体威武高大,神情霸道,带着夫人上山找老道疗伤。骑士见状,三拳两脚就将山大王制服,叫山大王搬到河北沿的黑大山、白大山去住,从此不许过河,不许欺压老道和百姓,把原来抢占的山地出借原主。山大王见来者不善,只好偷偷溜走。  
老道很感谢,细细为骑士疗伤,没过三天就已康复。这天,骑士要走了,老道说取一些麦饭石和神泉水带上,回到草原为那里的人们治病吧。骑士便陪着老道去平顶山取麦饭石和神泉水。当他们沿小路行至平顶山南时,见前面有一石墙挡路,老道说,往复必从此处翻过,要是能开一山门就好了。说话间,只见骑士搭弓一箭,山石崩裂,构成一道山门,后来人们管这儿叫南天门。到平顶山取完麦饭石和神泉水后,骑士说就叫我的白狼帮你看守这座山和泉水吧,以防山大王抢石抢水,人们就将神泉流淌构成的小溪以及下游河流叫白狼水。  
又过了两年,那位草原骑士又来了,听说山大王经常骚扰老道和百姓,并因抢石抢水杀了那只看泉的白狼,因抢神药方和讨要识别麦饭石办法还杀了张三麻子全家。骑士十分愤慨,便找山大王算账,谁知一箭只射段山大王胳膊,让山大王给逃掉了,从此山大王消声灭迹。骑士来到老道山拜谢过吕老道,并为吕老道重新修建了道观。  
此时的草原骑士已成为一国之君,他就是大辽的皇帝耶律阿保机,经过交往他与吕老道已成为挚友。后来,阿保机又派人在老道山的道观东侧建了庙宇,在山顶上建捺钵大帐,每年夏季,都带着家人和群臣来探望吕老道,与老友论道,与群臣商谈国事。  
不知又过了几年,一场暴雨过后,山洪爆发,洪水夹杂着泥沙,如雷如鼓,轰鸣而下,滚滚南流。忽然,有人听见牤牛吼声,远远望去,是吕老道骑着牤牛在水面上挥手致意,随流南下。有人说,吕老道不喜世间烦杂,骑着牤牛,带着一些麦饭石和神泉水另寻幽静处修炼去了,吕老道临行挥了两次手,或许是说十年、百年、千年后他会回来的。有人说吕老道就是来憋宝的,得到废物就逃了。也有人说,那老道姓吕,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之后,修炼成仙,云游四海去了。还有人说,那道士姓李,是老子李耳之后,奉天意来救万民于水火。  
阿保机因老友不辞而别很伤心,再也没有来老道山祭拜和捺钵。因皇太后喜欢这片风水宝地,阿保机就将这片土地赐予后族萧氏家族,并在山北、山东建了辽城。这里的人们也都成了大辽子民。因惧怕山大王有朝一日回来报仇,人们以白狼和张三麻子为鉴,加之吕老道一走,张三麻子一死,再也没人会识别哪个石头有毒,哪个是药材,从此,这里再也没有人提及麦饭石和神泉水的事,麦饭石也就这样消声灭迹了。不知何时起,人们还把白狼水改称牤牛河。  
直到千年之后,人们在平顶山上发现了麦饭石,但吕老道去了哪里依然无人知晓。麦饭石再度发现的两百年以前,山南来了一家姓吕的,会看风水,族中辈辈出道士,说是吕老道的本族后人,但他们并不知麦饭石的事。山北来了李家,也说是老道山老道的本族后人,他家后来还出了一个熟知麦饭石的高人,但他们并不懂道术。谁也不知他们与老道山的老道到底有无关系,更不知老道山的老道与八仙吕洞宾、老子李耳能否有关系。或许老道临别挥了两次手,是说麦饭石千年之后会再度出世,重新造福于民吧。  
六、奈曼旗南部民间诙谐故事  
赐福图的学生画匠营子的戚  
戚,即客人,当地发音读(且,qiě)。二十世纪初,奈曼南部的赐福图(现名斯布格图)李姓人家很有钱,创办了私塾(学校)。奈曼南部有个村叫画匠营子(现名化吉营子),有一张姓画匠,他家儿子读了十几年书,很有文化。于是,张家儿子被赐福图私塾聘作先生(教师)。私塾刚刚创办,学生有男有女,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七八。张先生二十刚出头,不但才华盖世,长得也是一表人才。一个李姓女学生,芳龄十八,看中了张先生,便与其谈情。  
李家晓得了这件事,托人理解张家状况,晓得张家很富有,在当地很有名望,张先生尚未婚配,就请媒人提亲,说成了这门婚事。这年冬,张家举行了婚礼。在当地,有一种风俗,新婚之夜,先是要闹洞房。闹完洞房后,待新郎新娘上床,村里同龄人,特别是新郎亲属中的弟弟妹妹们,会在门口、窗外听声,窃听新郎新娘私语。李先生的新婚之夜也不例外。新郎新娘上床后,新郎要挨着新娘睡,新娘说,我是赐福图的学生,请张先生离我远点儿。新郎还是挨着新娘躺下了,新娘裹紧被子,说:人家今天刚到张家,还是戚(qiě)呐。新郎亟不可待地扯开新娘的被子,说什么戚不戚的,过来吧,让后就……  
后来,听声的跟他人讲了这段新郎新娘私语,传成笑话。人们用“赐福图的学生”、“画匠营子的戚(qiě)”或“是戚(qiě)”、“什么戚不戚的,过来吧”等开玩笑。  
奈曼俗语瞎撸挤的来历  
瞎撸挤,是源于奈曼一带民间笑话构成的俗语,意为无根据乱说,啥也不懂装懂,胡说八道。“瞎撸挤”,说的是清代,今奈曼旗白音昌半拉城子,一个韩姓人家娶了一个北部草原的媳妇,自此,他家天天挤马奶喝。邻居李家也娶了个媳妇李氏,李氏是随娘家刚从山东搬来的,从没见过也没挤过马奶。这天,李氏远远看邻家又在挤马奶,本人家也养了一匹马,就也想挤点儿马奶喝。李氏仿着邻家媳妇挤奶动作,可她怎样撸,怎样挤,就是不出奶。于是,李氏找来会挤马奶的邻居帮助。邻居一看说,哈哈大笑,说:你瞎呀还是傻呀,连公母都不分,还撸挤呐,那这是儿马子(公马)。后来这一笑话也就成了开玩笑的俗语。  
小井换黄米找零头  
“小井换黄米”、“找零头”,也是源于奈曼南部杜撰的诙谐故事,传成开玩笑的话。奈曼南部有个小井的村,一丁姓人家,哥俩。大哥丧偶,在前街住,弟弟有点儿愚钝,娶了个花容月貌的妻子,在后街住。弟弟每天在山上放羊,妻子在家做家务。  
一天,邻居上山砍柴,见到弟弟,问:你妻子对你好吗?弟弟说很好。邻居说,你大哥天天背着口袋去你家,一呆就是半天,说不定没干好事。弟弟回家问媳妇,大哥天天到我们家干啥?妻子说,换黄米。弟弟也就放心了。又过了几天,邻居又上山砍柴,见到放羊的弟弟,说你大哥又去你家了,你还不回去看看。弟弟说,他是去换黄米。邻居说,你不好好想想,你家有几黄米,天天换。我给你看着羊,你快点儿回去看看。  
弟弟急赶忙忙跑回家,推门进屋一看,他大哥正跟他媳妇在炕上滚呐。他大哥看见弟弟回来,就跳窗跑了。媳妇赶忙穿上裤子,说大哥是来算换黄米差价的,他拿1块钱,我们欠他6毛钱,家没零钱,没法找零头,就让他来一次,反正我们不吃亏。你这一回来,我们又多赚一条裤子。后来,人们用“小井换黄米”、“找零头”、“不吃亏”、“多赚一条裤子”开玩笑。  
七、奈曼旗祈雨歌  
天作哑,地装聋,  
蒙辽亢旱禾未荣。  
河水不接草木枯,  
苍生苦祈泪已空。  
举头痛斥瞎玉帝,  
扬手指骂懒蛟龙。  
莫非行雨须厚贿?  
坐享香火不寸功。  
舞长鞭,挥铁掌,  
九霄鞭云母,  
东海挞龙宫。  
张弓为吾苍生众,  
直夺观音净瓶水,  
遍洒甘霖挂彩虹。  
还魂禾草绿,  
扫却酷日烘。  
且记玉皇绩平凡,  
缚送惰神酆都府,  
试看人世化葱翠。  
八、奈曼旗出皇帝的风水宝地青龙山  
青龙山,因山坡灌木秋季丹红,古称“乌兰哈达”(汉意红色大山),《四库全书·热河志》、《清史稿》、《蒙古游牧记》等均用此称谓。山西侧那条河川,至今还叫哈达山沟。那么,青龙山之名乃至周边几座山的名字又是怎样来的呐?  
说起青龙山名字的来历,还得从阜新县衙开端。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康熙帝东巡时曾谕:“朕巡幸所经,见敖汉,奈曼田土甚嘉……且敖汉、奈曼蒙古以捕鱼为业者众,教之引水灌田,彼亦易从。”此时的康熙,开端谋划在边外开垦农田的大计。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廷允许在养息牧场(彰武一带)试垦,关内汉民开端迁入敖汉、奈曼、阜新、彰武一带开荒种田。随着汉民的迁入,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在设塔子沟厅(治所今凌源),管理这一代汉民事务。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沟厅析置三座塔厅(治所今朝阳),并于鄂尔土板(今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古庙子)设巡检衙门,管理土默特左旗、奈曼旗的汉民事务,实行蒙、汉分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派王维墉到鄂尔土板试署,阜新县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及朝哈尔哈(喀尔喀左翼旗)、唐古特哈拉哈旗局部地域的汉民事务。阜新县衙设在鄂尔土板,归朝阳府所辖。  
王维墉到任后,开端筹划县衙及县城规划规划。当时,这一代看风水最知名的是巴颜喀喇(汉名大黑山,今称老道山)的吕老道。于是,王维墉将吕老道请下山,为县衙选风水宝地。吕老道说,这一带的风水我早已了然于胸,山水环瑞,大有帝王之象。吕老道拿出罗盘,绕巡检衙门走了一圈。接着说,这里的风水很好,是建县衙的绝佳位置,只不过这周边地旺的名字对以后县衙不利。王维墉说,那就请吕道长赐教。吕老道说,东边的“乌兰哈达”之名最为不利,按五行方位,正东方甲乙木,为树为林,而乌兰乃为红,红色为火,林木遇火,不吉。南面的山叫白石砬子(莺歌山原名,其东南沟至今仍称白石砬子沟),白色为金,南方为火,按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火克金,也不吉。西面的高岗叫黄土梁子(今沙子梁一带高岗),有喧宾夺主之嫌,正中央戊己土,土为黄,黄土离中不吉。吕老道想了想,接着说,北部的主山属巴颜喀喇,即大黑山,为玄武,不如将东边的乌兰哈达改称青龙山,将南面的白石砬子改称莺歌山,西面的黄土梁子上有白色石头,就改称白石头(今沙子梁村的一个自然屯仍叫白石头,村东的沟叫老虎口),这样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了。还有,西南那条西南流向人称老黄土沟的河,应改称坤土沟(按住宅八卦五行方位,坤为西南,该沟名在奈曼地名普查时改为棍都沟),东北那条大沟人们都习气叫东北沟了,不改也无所谓。听到这里,王维墉大悦,叮嘱手下立刻下令更名。接着,王维墉拿出金银重谢吕老道,吕老道分文不取。吕老道说,我也有一事正想求您呐。王维墉说,只需我能办的,绝不推诿。吕老道说,往常我年岁已大,在山上养家糊口很难,想在县衙左近要一亩地,盖两间房,种点菜,让孩子们下山来住。王维墉说行,你选在哪里我给你哪里。就这样,吕老道在县衙偏东南四五里处选了一亩地,盖了房子,他的夫人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住在那里。  
这就是青龙山、白石头、莺歌山、黑大山、坤土沟等地名的来历。青龙山镇的名字,是解放后依据山名改的,过去不断叫衙门营子。  
题外记。据后来吕老道的二儿子(吕老道的传承人,当地人称大黑碗,有人也叫他吕老道)讲:那时,由于父亲一时兴起,泄露了天机,最后才跟王维墉要了这一亩地,在正龙脉上盖了土房,埋符咒破了龙脉,加之西北、东南的沟没有冠名,后来这里才没出真帝王。不过,到民国时期,这里也出过一个“皇帝”。“九一八”事故,日本侵占东北,进占奈曼,奴役压榨蒙汉大众。位于向阳所的卜氏家族的另一支卜相臣、卜昭鑫父子,不甘沉沦,应用奈曼南部山区出皇帝的传言,卜相臣自称天降谕旨,立我为帝。并于1935年6月拥立周荣九为司令,徐向九、刘荣九为左右先锋,拉起了一支抗日救国军,打出了“保驾皇帝打东洋”的旗帜,发起了著名的奈曼旗“三九保朝”抗日爱国运动。  
九、奈曼旗饮食风俗  
拨面条  
荞麦面在奈曼特有的一种制造办法。简单说就是用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叫“拨面刀”即把儿刀的工具,将和好的荞麦面拨成横截面为扇形长二十公分左右的面条,清水煮后浇入当地人特制的“鲁子”,即调料就好了,“鲁子”可选用蔬菜、豆腐、肉丁等食材。此面软硬适度,筋力十足,滋味鲜美,口感极佳。  
奈曼小米  
奈曼小米由于米质好、营养高、口感好,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欢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供不应求。奈曼小米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糯香,可暖胃养人,益气补中。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厚,在民间有“月子米”、“代参汤”之美称。奈曼小米种类丰厚,该旗每年还从外地引进优质谷子新种类停止推行,并挑选千斤谷、极品黄、赤谷10等优质种类停止推行。  
咸芥菜  
咸芥菜俗名芥菜头,由于芥菜腌制后有一种特殊鲜味和香味,能促进胃、肠消化功用,促进食欲,可用来开胃,协助消化。是奈曼民间特征小吃。  
奈曼沙地无籽西瓜  
奈曼沙地无籽西瓜以“个大平均、外形美观、自然绿色、甜脆爽口”著称,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等全国各大省市。2009年注册了“曼沙”商标,同年取得内蒙古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颁发的供港澳进出口水果果园产地认证。奈曼旗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沙地无籽西瓜基地。具有质量好、产量高、耐贮运等特性。  
奈曼沙地鸡  
奈曼沙地鸡由于是散养的,饮用水是左近山里的水,吃的食物是四周的各种植物和小虫子,其营养价值比拟高。沙地鸡的肉愈加坚固,肉质构造和营养比例愈加合理,肉中含有丰厚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素,脂肪的含量比拟低,关于我们人体的保健具有重要的价值。  
奈曼旗全鱼宴  
全鱼宴是奈曼旗独具风味的宴席。以煎、炸、溜、炖、红烧、清蒸、浇汁、油焖为主。宴上名肴:红烧鲤鱼、清炖鱼头、干炸白条、淡炒万鱼、银鱼清汤等。  
奈曼蒙古野果  
蒙古野果是奈曼旗注册的特征品牌,以盛产沙果、苹果为主,果实个均色鲜,皮薄肉脆,核小无渣,酸甜可口,有一果多味的共同质量。  
麻豆腐  
麻豆腐是奈曼汉族特征小吃,平民美食。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中央,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红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份,就是麻豆腐。  
驴肉餐  
驴肉餐是奈曼旗的特征美食之一,有火锅、有炒菜,酱汁,炖菜,干炸,还有汤类等等。有驴肉火烧、吊锅驴肉、手抓驴排、泡椒驴皮等特征菜品。自古就有“天上龙肉,公开驴肉”之说;另一方面,往常驴肉也并十分见之物,不像其他牲畜家禽那么常见,也能够用宝贵了形容了。所以,来到奈曼旗一定要去大沁他拉镇兴隆庄村吃上一顿驴肉餐。  
地瓜粉  
地瓜粉又称红薯粉,地瓜粉是我们奈曼旗青龙山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它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蒸、煮、煎、炸,吃法众多,一经巧手烹饪,也能成为席上佳肴。  
十、奈曼特产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史称"哲里木盟"),是科尔沁大草原的腹地,又是内蒙古产粮大市和黄牛大市。上世纪60年代,通辽黄牛存栏与出栏均居全国地市第一位。之后,掉队于安徽阜阳。新世纪伊始,通辽市应用主产粮种类玉米的秸秆及新种饲草,鼎力开展养殖业,开展以养牛为重点的弄区农区畜牧业,疾速构成黄牛产业化。到2001年,全市黄牛饲养量140万头,黄牛存栏114万头,肉牛出栏32万头,其中,育肥牛出栏23万头,养牛业产值达5.5亿元。全市人均养牛纯收入200元。  
黄牛大市通辽的重新崛起,也使"通辽肥牛"成为全市肉牛优秀品牌,主要供给香港市场。其特性是膘情好、牛龄小、出肉率高、肉质细嫩,出口优质率达99.42%,在全国名列前矛。国度对"通辽肥牛"品牌施行原产地标志维护,必将必将通辽市促进养殖业开展、加快黄牛品牌开展步伐。  
通辽市素有“黄牛之乡”的佳誉。1998年,通辽市五丰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取得供港活牛配额,开端运营供港活牛业务。2000年3月,“通辽肥牛”品牌在通辽市检验检疫局的推进下,经过了国度原产地天文标志注册,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大畜”原产地天文标志注册的品牌。  
通辽肥牛为天文标志维护产品。  
诈玛宴是元朝时期宫廷大宴。距今七百多年前,元朝太祖忽必烈每年巡幸上都,都要大摆宴席,款待宗亲、大臣、近侍等人员,也称“质孙宴”,即诈玛宴。这是一种集宴饮、歌舞、游戏、竞技为一体的欢庆活动,是当时最朴素、最盛大的宴会。质孙宴的参与者必需穿质孙服,宴会连续开三天,与会者每天都换一次衣服。  
现代“诈玛宴”是内蒙古高星级饭店和4A级景点推出的盛大的宴会方式,宴会的场所、入场方式、活动项目等都再现了元朝宫廷宴会的奢华庄严,其食品集蒙古族传统美食于一宴。诈玛宴上最著名的大菜是烤全牛,烹制办法根本与烤全羊相同,要将剥过皮的整牛放入烤牛窖里,烘烤两天两夜方能出炉。当摆在台案上的烤全牛颈系红绸带,身披黄绸布缓缓推入大厅时,典雅的古乐随之而起,当绸布接开,呈现色泽金红的趴卧式烤全牛时,宴会大厅顿时沸腾,接着便开端一整套盛大热烈的宴会礼仪,欢送各方的尊贵客人。  
诈玛宴除烤全牛外,还配有手把肉等以羊肉为主的多种名贵传统菜肴,饮品有马奶酒、白酒、果酒,席间有蒙古歌舞和文娱活动。  
十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  
一座古墓,  
一件黄金面具,  
呈现一种共同的丧葬风俗。  
一段辉煌岁月  
一个盛世王朝  
采用共同的方式长存世间  
千年前马背民族的光彩,考古界震惊中外的发现,光阴流转中,镇馆之宝见证马背民族的历史。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讨所,藏有一件可谓镇所之宝的重器:辽代的黄金面具。  
这样一件为主人量身定制的黄金面具终究具有怎样的功用,它的背后还藏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解答这些谜题,还要从黄金面具被人发现的时辰说起。  
陈国公主黄金面具  
长20.5厘米、宽17.2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该面具采用捶揲工艺制造而成,长20.5厘米、宽17.2厘米,和一位成年人的脸庞大小相当。面具耳朵部位的纹路明晰可见,面部圆润,眼睛双睁,嘴唇微抿,描写了一位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  
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刚刚担任奈曼旗王府博物馆馆长的敖秉权接到斯布格图村村民的报告,在当地一个蓄水坝的施工现场,推土机推出了几块年代长远的青砖。后经考古人员的勘察,肯定这是一座辽代的古墓。这座墓葬的规格,也是王侯级别的。  
依据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座、从未被盗的辽代皇族墓。墓主人是辽景宗的孙女,陈国公主耶律氏,与她合葬的则是他的丈夫,同时也是他的舅舅,驸马都尉萧绍矩。  
翻开墓室,眼前的一幕震惊了考古工作者,两具带着金面具的尸体躺在官床上,墓室里堆满了废物。尸体用银丝包裹,头上顶着鎏金的银冠,脸上戴着黄金面具。  
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算开掘,合葬墓随葬品共3227件,有许多制品是用金、银、玉石以及玛瑙、琥珀、珍珠等贵重资料制造而成。  
依据发现的墓志铭刻载,墓主人是陈国公主,她是辽景宗和著名的萧太后的孙女。而躺在公主身边的人,是她的驸马萧绍矩。  
据文博专家引见,依据墓中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这位年岁悄悄的公主竟数次荣获封号,初封为安定公主,又进封越国公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在16岁的时分,她嫁给了年长本人十余岁的舅舅萧绍矩。  
墓志中关于驸马的引见十分少,但查阅《辽史》得以发现,驸马都尉萧绍矩,乃辽仁德皇后之兄,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死时年仅三十五岁。萧绍矩不只是辽代的贵族,竟还是陈国公主的舅舅。  
墓志铭  
据专家引见,辽朝的皇族普通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两大家族为了将政治权利牢牢地握在手中,便盛行这种近亲联姻的方式。  
这场浩大的契丹贵族联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浩大举行。但是,这场令人注目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因病过世。至于公主为何会忽然病逝,终究是身患何病逝世,这些都还是谜团。  
马背民族奇特的丧葬风俗  
在这三千多件器物中,公主与驸马脸上掩盖的黄金面具最为神秘。他们为什么要脸覆金面具,面具又是用来做什么的?解答这些疑问还要从契丹人早期的丧葬风俗说起。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打鱼狩猎。他们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朝一夕,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因而产生了契丹人共同的丧葬风俗——树葬。树葬指的是人死后并不马上掩埋,而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任自然风化,等尸体风干后把尸骨重新捡起来掩埋。  
在殓葬后,人们要定期停止一系列的祭奠活动,对停放在外侧的尸体的美化和掩饰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金属面具、银丝网络等,最主要的功用就是为了把尸体拉拢住,让尸体变得更威严,而不会由于停尸时间过长招致尸体腐朽,影响主人生前的形象。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黄金面具与银丝网络不只是最完好的,也是等级最高的。  
不过,在陈国公主墓中,我们却看到了截然相反的场景。墓室、尸床、黄金面具等豪华的陪葬品并不像史书中所记载的树葬的葬俗。这又是怎样回事呢?  
原来契丹建国之后,随着契丹的铁蹄踏进中原大地,中原文化遭到契丹人的关注,他们开端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丧葬风俗也逐步交融了中原的元素。除了单纯的树葬之外,还产生了停尸,墓室尸床等丧葬程序。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一睹契丹公主的豪华陪葬。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