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县清宫传统刺绣
清宫传统刺绣又叫宫绣,始见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广为传播于辽代,昌盛于明清,晚清时到达巅峰,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开展史上的出色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清宫传统刺绣传人因绣院解散而流落民间。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1979年王占录承包绣花坊运营刺绣业务,1991年创建了以传承、制造、创新、销售为一体皇家御绣服饰企业——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王占录凭仗对清宫传统刺绣艺术的极度酷爱与痴迷,与子女一同发掘、整理、研讨、优化整合它的设计、制图、印刷、废品等多个工艺环节,探究出一套完善的工艺标准流程和制造规范。第3代传人王小潇特别擅长刺绣针法和图案设计,曾为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设计绣制钢琴罩;2008年在北京创建箫韶凤仪(北京)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设计、研发清宫传统刺绣新产品;与世界著名品牌TOD’S公司协作,研发出多种新产品,其作品被日本、韩国、美国、法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珍藏家珍藏,由此中国清宫传统刺绣艺术愈加为世人注目,王小潇也被业内人士称誉为“中国清宫传刺绣第一人”。
清宫传统刺绣的制造过程包括设计、制图、上绷、配线、刺绣、废品等。它属手工刺绣,普通采用写意为底本,绣线为无拈劈绒,以缠针、接针、铺针等主要针法,依据物体的阴阳面,用变换色块及在绣花色块上黼绣其他针法来表现物象的层次感和平面感。复杂的制造工艺需求天生的悟性和终年的理论才干真正控制,它要“以心神的运用”来操针,十几种针法必需到达平、光、齐、韵、和、顺、细、密,考究慢工巧活。清宫传统刺绣绒面薄而平均,花纹光亮平贴,配色自然鲜艳,所绣物象为花果、草虫、庭院小景、戏曲人物等,写实而生动,多用于宫廷装饰和服饰。
清宫传统刺绣历代受皇家专宠,用料十分讲究,代表性作品奢华华丽,精当贵重,一针一线都浸透出帝王亲贵的倾天势力。总体来看,清宫传统刺绣具有以下特征:1.雍容大气材质华贵:制图遵照宫廷艺术审美的规范和标准,无论是服饰纹样,还是佩物小品,都充沛表现构图满而不滞、外型端庄稳健、设色典雅、雍容高尚的皇家气度和威严。材质以华贵而著称,其面料为最好的绸缎,绣线为蚕丝制的绒线和黄金、白银锤箔捻成的金、银线,绣品无独有偶,十分华贵;2.图必有意纹必不祥:它严厉遵照图必有意、纹必不祥的目标,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帝王、统治者的意愿,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观念经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意味性的表达办法,委婉地以图案方式和技艺高超的针法来表现,充沛反映了不祥图案在传统艺术品中的重要性。3.针法讲究严谨标准:清宫传统刺绣针法极为讲究,尤以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最为精致和华贵。它对不同的图案都有较严厉的典制章法和标准,与民间绣品的随意性和自若表现个性的客观创作认识明显不同。4、题材寓意身份有别:清宫传统刺绣图案的寓意不只是祈福纳祥,同时也是穿用者身份、社会位置的标识。
清宫传统绣刺绣用料考究、技术精深、风格风雅,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但由于制造本钱高、难度大、产量低,随着机绣的开展已日趋湮没,因而急待予以维护。
二、燕子古乐
易县燕子古乐是活泼在易县高陌乡燕子村及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方式,大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传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古乐队的老者口传,当时燕子村的一处古迹——观音禅寺停止重修,一位和尚担任监工,寺庙修缮后,他将3套古乐曲传授给村民作为留念,并留下古乐谱一本。尔后,每逢寺庙诵经或有严重活动时,村民便组成20余人的演出队伍停止演奏,表达对-的敬重以及祈求安全、欢颂盛世的朴素情怀。村内现存观音禅寺塔残碑中记载,该塔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与民间传说的溯源相符。
古乐曲由云锣、笛、笙、管等文场乐器和鼓、镲、铙、板等武场乐器演奏,音韵悠远古朴,坚持着古曲的原汁原味儿。燕子村目前完好保管着两件传承几百年的云锣和光绪七年(1881年)修订的古乐谱一套。古乐谱含三套套曲:《麻义郎》、《挑袍》、《乐章•花园》和几十首散曲,共记载乐曲100余篇。由于年代长远和历史缘由所致,往常人们仅会演奏《麻义郎》和《挑袍》两支套曲,加上单曲共40多个曲目,《乐章•花园》的曲谱虽不曾缺失,却已没人能读懂了。有关人士曾试图把乐曲的工尺谱翻译成现代简谱,最终无功而返。
燕子古乐谱奇绝曾一度惹起专家的关注。据专家考证,从演奏方式上说,燕子古乐与汉代宣扬乐一脉相承,它所演奏的曲目,其称号常常能够从唐曲、宋词、元曲的曲牌中找到其踪迹,因而有着十分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易县后土文化
后土文化主要散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
易县后土文化影响普遍,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构成了一道特征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
后土文化历史长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奠之地。黄帝统一各部落后,虽建都于今涿鹿县矾山,但后山是其近畿和家庙祖祠所在地,仍把重臣留在后山,掌管祭奠等事宜,构成了最初的后山庙会,其内容是帝王诸侯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到了汉朝,后山庙会有了新的传承与开展,在民间至今传播着“后山奶奶救刘秀”等故事。明、清朝对后山庙停止了大范围修缮,范围不时扩展。“文革”时期后山庙遭到了严重毁坏。
易县后土文化具有较高学术研讨价值,已惹起24个国度的专家关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的多位学者展开了相关研讨。
由于后土文化缺乏详实的史料记载,急需对后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以前的历史渊源停止深化考证。随着大量与后土文化相关的民间花会和民间音乐会的消逝,后山庙会日渐萎缩,维护工作已火烧眉毛。
四、后山文化
后土文化主要散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
易县后土文化影响普遍,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构成了一道特征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
后土文化历史长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奠之地。黄帝统一各部落后,虽建都于今涿鹿县矾山,但后山是其近畿和家庙祖祠所在地,仍把重臣留在后山,掌管祭奠等事宜,构成了最初的后山庙会,其内容是帝王诸侯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到了汉朝,后山庙会有了新的传承与开展,在民间至今传播着“后山奶奶救刘秀”等故事。明、清朝对后山庙停止了大范围修缮,范围不时扩展。“文革”时期后山庙遭到了严重毁坏。
易县后土文化具有较高学术研讨价值,已惹起24个国度的专家关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的多位学者展开了相关研讨。
由于后土文化缺乏详实的史料记载,急需对后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以前的历史渊源停止深化考证。随着大量与后土文化相关的民间花会和民间。
五、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因演奏时运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东韩村拾幡古乐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的,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二百多年的历史。
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交融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所用乐器主要是传统民族乐器,在演奏时以笛子起头,然后其他乐器再起合奏。演奏的方式有“行乐”和“坐乐”两种,具有宫廷古典音乐的特征。东韩村拾幡古乐从宫廷传入民间后,只在逢年过节、迎接上级官员查访时演出,普通不为民间婚丧嫁娶活动演出。演出时,拾幡圣会仍保存着宫廷乐队的排场,演出队伍由仪仗队、文乐队和武乐队组成,全体队员身着满族服饰,阵容庞大,特征鲜明。演奏的仍然是从宫廷传入的工尺谱,其中文曲25首,武曲10余首,音律节拍古朴、鲜明、文雅,旋律高亢漂亮婉转动听,颇有一种江南丝竹的神韵。东韩村拾幡古乐运用的乐器品种数量繁多,有吹管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有火不思、轧琴、提琴等古老稀有乐器。
目前,东韩村仍保存着宫廷乐师顾善堂传下来的工尺谱。文曲的音乐曲式构造分为只曲、联曲和套曲三品种型。只曲是由一支曲牌构成的乐曲,篇幅长短不一,如《山桃红》、《万年欢》等;联曲是由两支曲牌联起来构成的乐曲;套曲是由三支或三支以上的曲牌按一定程序联起来构成的乐曲,如《四来》有《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四支曲牌连缀构成。东韩村拾幡古乐中的武曲保管至今的只要十余首,其他的已失传。东韩村拾幡古乐是由老艺人依照工尺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停止传授,先打板韵谱,靠师口传,再融会贯通下来。在唱念曲谱时,常常参加啊、哎、呀、的等语气词,以填充主干音,使旋律愈加饱满细腻而富有神韵。唱会曲谱后,再由师傅因人而异传授乐器演奏技法。
抢救维护东韩村拾幡古乐关于研讨古代音乐史、乐器开展史,特别是研讨清朝宫廷音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关于丰厚满族文化,发扬和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六、易水砚制造技艺
易水砚乃中国名砚,产于古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劣等石料和共同艺术作风名扬天下。
易水砚制造技艺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宋代时,易水砚更为皇族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世故,色之光荣,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好,为砚中之首。”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养而不易蒸发干涸,具备砚石所请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2008年,易水砚制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易水砚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石料是颜色温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的还装点着自然碧绿或淡黄色斑纹,以至暗紫、碧绿等不同颜色呈页状叠积,俗称“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是制砚的最佳石料。
易水砚制造技艺精密冗杂,主要包括采石、选石、设计、雕琢、磨光、铭金敷彩等工序。
1.采石。因砚石宝贵怕震,古今均制止人工爆破,要人工开采,费时艰苦,来之不易。
2.选石。制砚艺人选料除注重砚石材质、外形、颜色外,还注重石品花纹、石眼、石胆、石晕等,所以选择砚石经历很重要。
3.设计。设计就是砚雕的构图想象和主题立意。制砚艺人以料构思、因石定型,巧妙应用砚石上的自然石眼和俏色设计砚台。
4.雕琢。易水砚的雕琢是砚制造过程中极端重要的工序。易水砚雕琢技法和刀法要灵敏运用,多以深刀雕琢为主,恰当交叉浅雕和细雕,比照鲜明,效果明显。有时深、浅、阴、阳、透、镂等雕琢技法综合运用,力图画面更丰厚生动、主题鲜明深入。
5.磨光。砚台雕琢竣工后,制砚艺人普通先用粗砂纸或油石打磨,磨去凿口、刀路、凸茬等,然后再用滑石、细砂纸打磨,最好是一千目以上的水砂纸重复磨光,晓得手感润滑、光亮如镜,最后还要依据需求“浸墨润石”“蒸砚润蜡”,经过这几道工序后,一块完好的成砚就会呈现出来,不只应用欣赏,而且应用运用和珍藏。
6.铭金敷彩。制砚师先完成废品,然后将铭文刻写于砚底、砚侧或砚背、刻写完成后还要烫金、敷彩、封蜡等。
易水砚做工精密,典雅大方,外型多样,其中有“二龙戏珠”“九龙戏凤”“龙凤呈祥”“龙凤朝阳”“神龟献宝”“水漫金山”“福寿双全”“苍龙教子”“金龟献寿”“八马俊图”“五龙戏珠”“十二生肖”等具有民族颜色微风格的画面,不但是文房四宝之一,还具有欣赏和珍藏价值。
七、摆字龙灯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范围内,始建于雍正元年,原为建造泰妃陵的外务府衙门,辛亥反动后,更名为忠义村,至今,已有283年的历史。漂亮的自然环境、深沉的满族文化内涵、鲜明的陵寝文化特征、憨厚的民风为摆字龙灯的生长、传承构成了特殊的天文环境和人文环境。
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段龙”的别名。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可考。据传,摆字龙灯原是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的,距今已有二百八十余年的历史。当时是整龙,为留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节节断开且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紧紧相连。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扮演,舞龙者均为守陵人员。摆字龙灯也经常进皇宫扮演,并屡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曾恩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20世纪20年代以后,清西陵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舞种。
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每节龙身(又称龙节)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固定一个把手,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蜡烛签设置精巧,舞动时烛火一直朝上不灭。龙身外罩为绘有龙鳞、龙爪的龙衣。摆字龙灯由14人扮演,即蜘蛛(引龙人)一人领舞,另13人分别持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蜘蛛动作灵敏、滑稽,蜘蛛和其他龙灯的绣球相同,只是在绣球上画蛛网和黑蜘蛛,有降妖避邪的内涵。扮演常在晚上停止,舞动时先把四周的光线全部暗下来,随同着锣鼓镲铙的伴奏,如一条火龙翩翩起舞,不时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不祥祝愿的词句。如“天下安定”、“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光明磊落”、“中华巨龙”等等。龙灯队形丰厚,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其龙尾别具一格,能够单独行动。每摆好一字时,龙尾都要绕场一周,再抵达应去的位置。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均由龙尾完成,显得生动幽默。
抢救、维护易县摆字龙灯是清西陵文化资源发掘、维护的一项详细内容,关于发扬满族文化传统、维护和开展民间艺术具有着的推进作用。
八、易县绞胎陶瓷制造技艺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
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呈现。所谓绞胎瓷,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同,拉坯成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其花纹似木纹和旋转纹。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穿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难度很大。绞胎瓷的制造工艺于宋代“靖康之变”后中缀,保管至今的绞胎瓷文物只要数件。易县绞胎瓷不只因循了古老绞胎瓷的传统技术,而且在颜色和设计上汲取了彩陶的优点,形体新颖美观,手感细腻温和,是集欣赏、珍藏、适用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普通陶瓷是在坯胎成型后,在外表应用施釉、绘画、雕琢、粘贴等办法,完成其装饰美化或艺术创作目的的,而绞胎瓷则是按绞合方式和泥料颜色的不同,使其构成各类笼统的艺术画面,而且花纹由表及里,内外相联。它不只具有相似宝石的质地,而且具有古朴、高雅、名贵之特征,新颖、美观、温和之视觉,巩固、细腻、质朴之手感,其坯胎内外皆有花纹图案。易县绞胎瓷充沛表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浓重民族气息和共同的艺术作风。
易县张保军1986年开端绞胎瓷工艺的研制,把现代审美情味和艺术设计融入其中,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实验,创作出一批理想的绞胎瓷作品,还研制胜利了绞胎瓷景色系列作品,完毕了绞胎瓷工艺“可遇不可求”的历史定论,他将现代笼统设计融入到绞胎瓷工艺中,使点、线、面、颜色、真假及现代构成在绞胎瓷中得以表现,打破了陶瓷只能在器型外表靠雕、刻、喷、涂、染、画、贴、镶手腕停止装饰的历史,也由此使绞胎瓷这一艺术得以持续,成为当今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耀眼的艺术奇葩。
九、易县民间风俗之传说
易县自隋唐之后,由于皇帝崇尚道教,道教庙宇也特别多,因此笃信诸神。从玉皇大帝至三官,直至天地家宅爷、灶王爷都信。以至“五大门”也信。旧社会易县人民对神仙笃信不疑。所信奉的神仙,大多其人其事。
圣鸦:满族信仰习俗,传说清太祖太罕,与朝鲜交兵大败,被一群乌鸦维护起来,因此把鸦奉为神鸟、圣鸦。
四灵:即龙凤麟龟,四灵中除龟外,都是想象的东西,并无实物,规则是因其短命而备受尊崇。
寿星:短命之神仙,意味短命。寿星是传说中的南极仙翁。对短命的老人,尊称“老寿星”。
祖宗牌位:就是一个家族中除了有家谱外,还有祖宗牌位,排位木制两层,里层写被供奉者的姓名,官职。古时父母死后称考妣,父称考,母为妣,在牌位里层要写“考某某君之主”和“妣某某氏之主”,外层只写称谓。将两块模板合在一同,插在座中。
鬼魂:汉族原始信仰。这种观念以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分开躯体的灵魂有超人的才能,活着的人要惧怕他或者依赖他。灵魂寓居在“阴间”,是想象中的另一世界,和生人一样的生活,有各种社会关系。古人解释鬼魂时,说人活着有灵魂,是附在人体上的,死后的灵魂称为鬼,祭奠祖先,实践上鬼魂是一种迷信行为。
后土皇帝:易县北山有座后土奶奶庙。每年三月十五善能改善尽享者数十万计。时至今日有增无减。相传河北省行唐县有意少女张生香在此山丹霞洞修炼40余年,脱胎而成为神。她奉玉帝旨意普救众生,替天行道,主管人世生儿育女。说她曾在东汉时期救过刘秀,汉光武刘秀执政后封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
蚕姑圣母:狼牙山东部有座姑姑庙,香火也很盛。后晋时皇帝石敬瑭充任契丹的儿皇帝,遭到全国反对。当时山上有女尼叫孙深意,率领从侄孙方谏招兵买马,一时集狼牙山下之众数万人,抵御的侵略。孙尼死后,老百姓为留念她而修了此庙。
求雨:古时易县人每逢大旱时即求雨,州官也参与此项活动。求雨的人必需都赤膊,台上城隍爷或者关帝爷塑像(当时为了求雨,城隍庙和关帝庙有藤编的神像),到云蒙山上的十三槽取神水。云蒙山上有一洞,洞中有十三个深槽,每槽代表一个月,终年有水,求雨的人要停止盛大的祭奠典礼后到槽中取水,然后将水供到城隍庙或者关帝庙里。解放后,无此迷信之举。
中秋供兔儿爷:易县风俗,在中秋夜晚,月亮升起的时分,在园中画一张兔儿捣药的图像停止供奉。以求来年歉收。
太岁:实践是天干地支的别名。迷信的说法是“值岁的神”,如甲子年,甲子就是太岁,那么一切的甲子日都是太岁日,不宜动土。假如那天动土盖房,就是“太岁头上动土”,大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