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栾城民间易经占卜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4 21:0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栾城东岳庙会  
东岳庙在县城东二华里,供奉东岳大帝。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七为庙会期。庙期香客云集,摊贩纷至,大戏三、五台,骡马市从城内到县城以东的聂家庄,占地十几亩,布疋市、皮祖袄市、金银首饰市……各占一条街,民间杂耍应有尽有,为庙会助兴。各行各业均来赶庙,营业帐篷连成一片。各种商品齐全,名目繁多。旧时,栾城区盛产棉花、粮食,晋、鲁、豫商贾届时赶庙,洽谈生意。所以,东岳庙为栾城县最大的庙会,会期时间也最长。新中国成立后,年年在庙期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并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保留健康的戏曲、民间武术、杂技表演外,还增加了文艺宣传、科技宣传、计划生育宣传、法律知识宣传、书画、摄影展览等在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二、栾城抬花杠  
“抬花杠”为该县广泛流传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花会舞蹈,源起历史上人们对苍岩山庙中“三仙姑”的祭祀仪式,以舞者肩抬三仙姑圣像“过驾”而得名,是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后逐渐演变成为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艺术。  
一副花杠由二人抬,杠子用竹料加工制成,所抬之物称为“杠箱”,领杠人手持押杠牌,其为船桨状,表演者有俊杠(富杠)、丑杠(穷杠)之分。抬杠时杠子不能过肩露头,不能用手扶杠,二人做同向、相向、相背而抬的表演,高至头顶,低至臀尖,都是杠子的活动范围,基本的动作有“燕凫水”、“老虎大蹶尾”、“大抹坐”等,表演套路有“珍珠倒卷帘”、“五福捧寿”、“十三太保”、“二十八宿”等。有人编顺口溜:“挺胸蹶臀腰为轴,骑马蹲裆刚带柔,甩臂晃头随杠颤,脚步轻挪身带扭,风趣活泼幅度大,大驾小驾它领头。”既描述了抬花杠的动作形象及特点,也说明了它在祭祀舞队中的地位。抬花杠整个表演在手执令牌的领杠人指挥下进行。对领杠人则要求做到“手眼快,脚步轻,抡起令牌带风声。前腿弓,后腿绷,舞罢一番要造型(亮相)”。  
抬花杠没有任何乐器伴奏,抬杠舞动时,杠箱上下颤动,使杠箱上的铁环发出哒哒的声响,恰与舞蹈合拍,这种特殊的伴奏声与舞蹈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效果,别有情趣。  
抬花杠表演时可单驾亦可多驾,杠子在舞者的头、肩、背、臀等部位不断滑动,配以站立、卧、蹲、躺等翻腾动作,舞者需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使杠子自由翻转,舞蹈动作粗犷质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中国的众多民间舞蹈中,抬花杠以其简约古朴却又不失技巧性、观赏性而独树一帜。发掘、抢救和保护抬花杠,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舞蹈,而且对于研究其他民间艺术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目前,由于抬花杠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传统民俗活动减少,传承艺人年龄老化,出现了绝技无法传承的局面。  
三、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  
南赵台村位于栾城县窦妪镇,村中民风淳朴、和谐,村民安居乐业。杨生辰便是该村土生土长的一位民间手工艺人。其家族木匠技艺世代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艺。杨生辰是“杨氏”木匠技艺的-传人,经过几十年的继承和发展,其技艺日趋成熟,成为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木工高手,人送雅号“傻子木匠”。  
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仿明清样式的家具为主,以“三大名作”为基础,取其精华,却不失本地特色,技艺精湛,精美绝伦。栾城“杨氏”家具取材考究,采用珍贵木材: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老榆木、国槐、核桃木等。样式分为两大类:一是仿明式家具。它要求材美精工、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它以结构的合理化和造型的艺术化,充分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并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俗用,俗不伤雅,使美学、力学、功用三者达到完美统一。这一类传统木制家具讲究线条美,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而成,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二是仿清式的家具。它要求用材厚重,体态宽达,追求绚丽、豪华与繁缛的富贵气。在传统的家具工艺上,运用造型、雕刻与装饰艺术手段,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  
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人,只有一间家庭式的家具作坊,只有一名工人,形不成产业气候,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地步,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四、邰家庄庙会  
邰家庄庙也是“全神”庙,农历十月二十五为庙会。此庙日时值小雪前后,农事不忙。多有农村妇女家人购置新衣或新鞋新袜者,因此赶庙者众多。旧时,凡穷人为财主找长工者,多以此庙日为限结算工钱。此庙地处栾城、鹿泉交界处,形成了传统的布疋、衣帽等交流会。  
五、于底庙会  
于底庙为“送子庙”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地址在村中路南。正月二十五为庙日。庙会时有很多老年妇女随同青年已婚儿媳或已婚女儿到庙内烧香许愿祈子,俗称“讨孩子”。若生下儿女后,来年庙日再到庙内还愿。据说1930年左右,辛集一名皮货商到该村收买皮子,见众多善男信女到庙内烧香,便问:“这是个什么庙?”一老妪回答说是送子0庙。此货商年近四十未婚,想要个男孩为自己养老送终,于是也到庙内烧香叩头许愿。说来也巧,这个皮货商在返回辛集的路途中,竟拾到被人扔弃的一个男婴,他想抱回家托人代养,来年特来庙内不愿。旧时,因人们迷信思想严重,庙日香火兴盛不衰。现在这种陋俗早已消失,庙日只是进行物资交流。  
六、四屯庙会  
四屯庙为“全神庙”。由王家屯、霍家屯、攀家屯、吴家屯联合经营。农历二月二十五为庙日。旧时,庙上搭神棚百余来,棚内悬挂神案一幅接一幅。全神庙的神仙、佛尊无所不包。此庙处于栾城、鹿泉交界处,庙日时值春耕时节,农具上市很多,赶庙多为购置农具。现在庙定早已拆除,庙日就是进行物资交流。  
七、羊市庙会  
羊市会又称荆羊庙,也叫奶奶庙。地址在东羊市村北,由东荆壁、西荆壁、东羊市、西羊市四村联办,故名荆羊庙。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庙日。庙宇气势雄伟,前殿为云宵圣母殿,供奉云宵圣母,称奶奶庙;后殿供奉赵公明,一侧供公祖,一侧供马神。传说,在明代,藁城县邱头村要修“三霄庙”(即云霄、碧霄、琼霄),骡马大车从太行山运送三宵石像的途中,行至东羊市村此赵公明庙前时,赶车人无论怎样扬鞭催马,大车一动不动了。人们看见后说:“莫非云霄女愿同兄长赵公明相见?”于是把云宵石像卸下来,果然大车拉动了,此时,村民们议论纷纷,认为是天神显灵,就在东羊市村北修建了前殿――云霄圣母殿,将石像供入其中。此庙日正值麦收季节,农具上市很多。每年庙日,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烧香烧纸,叩头膜拜,有佛道二教之教友掌管庙宇,案前侍奉,收供品钱物(油钱),以修葺殿堂。现在庙于拆除,庙日只是进行物资交流。  
八、西营庙会  
西营庙为牛马神会。庙日原为农历九月初三,不知为何缘故,改为十月初二。旧时,庙日前,掌管庙宇的执事人向村民各户筹款办理庙会事宜。家养牲畜者交一定数量的款额,养骡马者比牛驴者多交一倍,以求自家牺畜消病灭灾。现在农村早已实现了农机化,骡马驴牛不见了,这种陋俗也取消了。庙日,正逢西营二、七集日,只是进行物资交流和精神文明宣传活动。  
九、乏马庙会  
乏马庙为龙五庙,也称“高台庙”。庙宇座落在乏马村西北卧龙冈起端之顶上。栾城县志(旧志)皆载:“栾城境内旧有一土冈,起于县城西北15里之乏马村,冈峦起伏,蜿蜒盘曲数十里于县城东南十里之外的龙化村。冈顶庄田秀丽,迂回起伏,形似卧龙,俗称卧龙冈。冈之起点顶上建有龙王台,高三丈许,上有精石修造的龙王庙,小殿三楹,龙母居中,龙王侍坐。殿外僧屋半间清雅洁净。庙宇前后有古柏五株,合抱参天,苍郁挺拔,郁郁葱葱。”  
龙王庙日为二月初二,庙日时值惊热蛰,农活将忙,多有各种农具上市。庙宇、僧屋、古柏早已被拆除和刨掉了,卧龙冈也平毁成耕地了。  
十、窦妪村庙会  
窦妪村的奶奶庙会,原来是农历四月初八,后来改为九月十七。传说很久以前,元氏县张掖村也有一座奶奶庙宇,庙日为九月十七。张掖村也愿将庙日改为与窦妪庙日相同的一天,即四月初八,于是唱大戏、闹耍笑,通知亲戚朋友,广泛通告毗邻村庄的村民和远近的大小商贩,争去了窦妪四月初八庙日。  
窦妪村每逢二、七为集日。窦妪就利用逢七的集日,也仿效张掖的做法广为宣传,定夺了九月十七的庙日,而每年四月初八,仍然在奶奶庙前打扇鼓、烧香纸进行祭祀。  
窦妪村地处栾城西部边陲,位于栾城、元氏、获鹿三县市的交界处,是栾城县西部最大的村镇。京广红红窦妪火车站在村东,又是栾窦公路终点,交通十分便利。庙日恰逢二、七集期,所以,庙会是日走亲赶庙者众多,摊贩云集,工农业产品、皮毛、山货应有尽有。文艺团体、民间戏曲、武术表演也赶来助兴,形成较大的物资交流大会。  
十一、唐官庙会  
庙祀栾城县知县唐盛,庙址在县城北关,农历九月初三为庙日。清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初三,太平军攻破栾城,知县唐盛被杀。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清廷旌表唐盛,为唐盛立祠于慈善。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为其建立专祠。每年农历九月初三祭奠唐盛,形成庙会。解放后,庙宇拆除。  
十二、栾城关帝庙会  
庙宇座落在县城北关。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三为庙期。赶庙者众多,烧香叩头,祈求关帝赐福、保平安和丰收。每年庙期唱大戏、闹耍笑,商贩云集。夜间,“杆火“为其一绝。庙前有一旗杆,占后杆顶异彩纷呈:仙鹤展翅、翡翠葡萄、关帝开门,令人称奇。20世纪70年代在破除封建迷信宣传下,人们将此庙拆除。  
十三、栾武庙会  
弈武庙建于县城西北一公里处一座高丘上,该庙由丘周围的大小裴村、内营、朝家庄、焦家庄五个村庄共同经营,是祭祀栾武子的庙宇。  
据史书记载:栾武子(栾书),春秋时晋国大夫,食采于栾,将中军为政14年时间,屡建战功。他一生俭朴,轻财重德,卒后,葬于栾城县西北一公里处,世代称栾书冢,旁建栾书庙(栾武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七日进行祭祀。旧时凡在栾城居官者,在庙期,皆到庙内上香。栾城庙期正值中秋,四乡乡民秋收已过,纷纷起庙,商贩云集,形成庙会。栾武庙于1956年雨季水灾中坍塌。  
十四、栾城西宫大蜡会  
西宫大蜡会是栾城县西宫村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庙会以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更以独特的形式举行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自明代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西宫大蜡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河南省一带眼疾流行,患者多双目失明,无医可治。一年,有一老妪到此地行医,免费为当地百姓治病,某村一员外夫人被老妪治好后,员外亲至老妪家乡---栾城县西宫村感谢,却发现老妪竟是南海观音。临行时置办大蜡,感谢菩萨为人民带来光明,西宫村民为讨吉利,把大蜡配成一双,择农历的十月十三至十五日为庙会会期。  
西宫大蜡蜡体硕大无比,却不失精雕细刻,美观大方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一组颇具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再加上装饰品的衬托,极富个性特征,整个迎神仪式热烈而庄重,并为多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宫大蜡会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极具民俗价值。  
十五、太极八卦鼓  
太极八卦鼓是栾城区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将博大精深的《易经占卜》文化,融入到民间鼓乐表演的大胆创新和尝试,在全国尚属首创。其中间的指挥鼓代表太极,暗示万物之源。八个方位上的八面大鼓即为八卦。通过鼓手和旗幡不同方位的变换和颜色标志的调整,特别是,在基本鼓点中,编入1-8个自然鼓点,更增添了它不对称式美感、动感和神秘的韵律感,展示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和一年四季的轮回。  
十六、栾城县西宫大蜡会  
栾城西宫有观音庙,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为庙会期,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俗称大蜡会。  
西宫大蜡庙会的起源,据传说开始于明代。传说,远在明朝时,河南一带眼病流行,患者不仅多,而且往往导致双目失明。这年,不知从何地来了一位老妪,用自制药水为患眼病的人治疗,点一次药水,便可痊愈。老妪不仅医术神奇,而且给人诊治,不取分文。消息传开,方圆几百里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某村的一员外,夫人染眼病,双目失明十几年,多方求医,不见效果,也闻名前来就医。经老妪医治,仅点三滴药水,夫人的眼睛竟至复明。员外大喜,重金酬谢,老妪婉言谢绝。员外询问老妪哪里人氏,老妪说:“我是赵州栾城县西宫村人,北街西口路南有一棵大槐树,树下红漆门扇的瓦房,就是我家。”说完飘然而去。员外受众人之托,备礼品,乘马车,一路寻到西宫村,走到北街西口寻找,见路南确有一株大槐树,一座红漆门窗的瓦房,竟是南海观音庙,并无人家。员外在村内打听,村民都说村中从无治眼的老妪。员外无奈,又来到庙前,进门一看,庙内观音塑像就是施医老妪。于是扩建庙宇,再塑观音金身,置办一支大蜡烛点燃,以示敬意,西宫村民也制大蜡烛点燃。大蜡烛着了三天三夜。自此,村民每逢庙期,仿效员外的做法,特制大蜡烛点燃,大蜡会相沿成习俗,十月十三开大腊庙会。  
大蜡用石蜡灌制,呈红色,高100厘米,上端直径30厘米,下座直径25厘米,以直径8厘米的柳木棒浸蜡后做芯。蜡重65公斤。庙会上,燃蜡前先放焰火,之后点燃蜡烛,大戏开演。按习惯,烛不灭,戏不散。往往戏班向点蜡人多次求情,将蜡提前熄灭,才可散戏。  
日本侵略军侵占栾城后,庙会被迫停止。解放后,重新恢复,并将庙会变为物资交流大会,但不再点燃大蜡。1978年以后,才又将大蜡重新点燃。但与旧时点大蜡的内容和形式全然不同,大蜡变成了丰收喜庆的象征,并提前将大蜡制成,固定在焊接好的铁架上,再缚以两根木杠供人抬用。自十三日起,许多青壮年轮换抬起大蜡,转街走巷,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现在,栾城西宫大蜡会已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南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南方,为石家庄市近郊县,西宫村位于该县城南5公里。  
西宫大蜡会是栾城县西宫村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庙会以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更以独特的形式举行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自明代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西宫大蜡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河南省一带眼疾流行,患者多双目失明,无医可治。一年,有一老妪到此地行医,免费为当地百姓治病,某村一员外夫人被老妪治好后,员外亲至老妪家乡---栾城县西宫村感谢,却发现老妪竟是南海观音。临行时置办大蜡,感谢菩萨为人民带来光明,西宫村民为讨吉利,把大蜡配成一双,择农历的十月十三至十五日为庙会会期。  
西宫大蜡蜡体硕大无比,却不失精雕细刻,美观大方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一组颇具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再加上装饰品的衬托,极富个性特征,整个迎神仪式热烈而庄重,并为多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宫大蜡会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极具民俗价值。  
西宫大蜡会  
西宫大蜡会"西宫大蜡会"是栾城区西宫村声名远扬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该庙会以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更以独特的"大蜡"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自元末明初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形成了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十七、抬花杠  
抬花杠栾城县广泛流传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源起历史上对神仙"三仙姑"的祭祀仪式,以舞者肩扛神像"过驾"为主线,是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逐渐演变成为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艺术,表演时可单驾亦可多驾,杠子在舞者的头、肩、背、臀等部位不断滑动,配以站立、卧、蹲、躺等翻腾动作,舞者需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使杠子自由翻转,舞蹈动作粗犷质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十八、栾城县丧葬习俗  
人固有一死,死后有何礼仪?如何埋葬?栾城县的风俗较为复杂。根据死者的年龄、死因、时期和区域等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  
(一)丧葬名称,老年之死为“喜丧”,中年之死为“哭丧”,青年之死为“小口”,未出嫁闺女之死为“孤女”。从死亡到埋葬整个过程叫“过白事”,丧主全家停止其它一切活动。  
(二)礼仪和习俗,1977年以前,栾城县始终实行土葬,并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1、停灵,“断气”后(心脏不跳,呼吸停止),要趁尸体未僵,先将“穿寿衣”,一身单、一身棉、一身外大褂。将尸体放在床板上叫“停灵”,死者头戴帽壳,面盖黄纸,脚绊麻绳,以防“诈尸”游走。脚穿寿鞋,如脚肿大,鞋子穿不上,用剪子铰开,但也要说穿着非常合适。死者左手拿手帕和钱,右手握“打狗棒”(面粉和水捏蛋蛋,用秸秆插上)。停放时间,三、五、七天不等。富户、长者时间长,贫困人家时间短,也叫“排三埋”、“排五埋”、“排七埋”。“咽气”“穿寿衣”,儿女、亲属不可啼哭,据说将眼泪掉在死者身上,则不能转生。只能烧了“倒头纸”,才可以尽情啼哭。同时,要放“二起脚”,(三声炮)使众乡亲都知道死人了。近门家族之人,迅速赶到死者家中,商量治丧事宜。我县习惯叫做“红事叫”,白事到“。  
2、告孝。同时则由女儿到婆家“告孝,身穿重孝,快车奔驰,其它亲属则由家族中其他人去告孝。  
3、吊哭,即吊唁。则由女性乡亲成群结对去吊唁,一进死者家门,就开始哭,边走边哭,以示哀悼。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