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甘肃风水宝地

  • 风水民俗
  • 2020-11-15 11:0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甘肃最“厉害”的古宅院,被认定为风水宝地,有着400多年历史
来到甘肃天水,大多数人可能会去看一看“四大石窟“的麦积山,又或者去观赏古老的伏羲庙。但很少有外地游客会知道在甘肃天水里还藏着一处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那就是胡氏民居。
如果对建筑知识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应该了解一般的建筑是很难存活到三四百年以上的。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也说过“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住宅,殆无存者。”
那为什么胡氏民居能够保存完好至今呢?经历了400多年的古民居见证了怎样的故事呢?此行天水,想要感受这座历史名城的古韵,那就不得不前往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故居一览它的前世今生。很多来过这里的游客都表示这里是甘肃最厉害的古宅院!
去海藏寺,目光被山门前的木构牌楼吸引,只见牌楼上悬挂着一个匾额,上面写着“海藏禅林”,古朴玲珑,苍遒有力。这四个字,是清朝康熙三十一年,振武将军孙思克所题。孙思克官至太子太保,一等男爵位,他为海藏寺题字,同时也是为海藏寺增添了一份底蕴。如今,这块四字牌匾,已经被列入中华名匾。
胡氏民居的北宅子是胡来缙的第二个儿子胡忻建造的,作为一个官二代,胡忻从小就十分的聪明,在其三十三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做了官,他可以说是胡氏家族成就最高的一位了。
在天水市还有着关于胡忻的一段民谣“牛头山,尖对尖,胡家出了伴君官”,胡忻在职期间还用于谏言,被人们称赞为“北海瑞”,享有很好的声誉。胡忻退去官职之后就回到天水家中修建了北宅子。北宅子的规模要比南宅子更加宏大,更加壮观。

甘肃最无奈的城市,是历史重镇更是风水宝地,但现在还是五线城市
提起甘肃省,可能大家对这个省份的第一印象不是很深刻,毕竟甘肃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贸易,还是在旅游方面,都不是特别的出彩,位于甘肃省的平凉市,就更没有什么名气了,但是平凉市在古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
它是古代重要商贸通旅的必经城市,城市面积不大,人口大概是200万左右,这个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并且是有名的粮仓,可以说平凉市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了,平凉市的经济确实不太发达,但是,平凉市的风景很美,是一个有着历史底蕴的城市,可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
平凉市境内也有古代的很多遗迹,如果大家想要重回中国古代的文化,可不妨来到这边感受一下,平凉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是道教的起源城市,据说发源于道教的崆峒山,就是位于平凉市,平安是有大大小小几百座道馆,也是道观遗址保护的最完整的城市。
来到这里可以探寻中国道教的起源和它的历史,平凉市多山,植被特别的丰富,绿化很好,山清水秀,而且道观一般依山而建,来到平凉市的道观中,仿佛置身于伟大的山林间,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文和自然完美结合的体验。
平凉市还有一座大云寺,这里收藏着佛祖的舍利子,还有大云寺博物馆,也是一处很有名的景点,平凉市还有大明宝塔,龙泉寺等等景点,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古迹。
平凉市不仅有众多的景点可供人参观,这里的美食也是一绝,因为平凉市位于三省的交界处,所以,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份的美食在平凉市都各有发挥,平凉市将三个省份的美食又重新融合,创造出了更多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美食,其中,平凉市最受欢迎的就是羊肉泡馍,据说这里的羊肉泡馍是整个中国最正宗的味道。
平凉市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城市,这里无论是美食还是景观,都是很值得人享受的,但是仍然是由于位于大西北的偏远地区,所以并不出名,来到这里的人也没有其他的旅游城市那么多,但是这里是一个特别值得推广旅游的城市,在复杂的凡事下,这座城市像是超然脱俗语不争的模样,不争不抢,但是他默默的矗立在那里,俯瞰着人世间,一切的行云流水,浮躁繁华,如果想要追寻内心宁静的人,在浮躁的城市呆久了,不妨选择一个时间来到这边感受一下,也许能够追回内心的宁静。
如果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人,这里更是必来之地,几千年的道教文化和几百处的道教遗址,都藏于这里,来到这里一定对道教文化能够收获不少,所以,希望大家看过这篇文章之后,能够被文章中平凉市的美景和美食吸引,有空的时候可以去到这边旅行,感受一下西北的风景风情。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的这,下次阿吉会带大家去看更有趣的地方,喜欢阿吉的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哟。祝您身体健康,吃嘛嘛香!回见。


藏传佛教的“哈佛大学”不在西藏原来在甘肃 还是块风水宝地
提起拉卜楞寺,很多人非常陌生。 其实,你有所不知,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界的最高学府,被称作藏传佛教的哈佛大学,是一座在藏区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藏传佛教大寺院。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城拉卜楞镇西面1公里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共占地86万平方米,有各种风格的佛殿、佛堂、佛宫、印经院等建筑达百余座,僧舍有一万多间,还有众多姿态各异的佛塔和牌坊以及五百多座僧院,朝圣者终年不断,最盛时寺内僧侣达5000余人,电影《天下无贼》曾在此取景。
朋友带我爬上拉卜楞寺一侧的山腰上,远远可见佛塔和佛殿林立,随处可见僧侣和信教的群众,绛红色的僧袍在风里飘扬,映着远处寺院里煨桑的烟雾,让人产生一种置身西天佛陀之域的错觉。
朋友指着周边的山体告诉我此地的风水极佳,寺院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似松林苍翠,清澈的大夏河如洁白的哈达自西向东北蜿蜒而流,呈右旋海螺状,将龙山、凤山之间冲积成一块盆地,藏族人民称之为聚宝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这个聚宝盆上。
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治学严谨,寺内学者、活佛,以及其所著著作众多,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有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喜金刚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是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同时也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
其中,闻思学院是拉卜楞寺陆续建成的6大学院里最大的一座,是僧人学习显宗的地方,也是全寺的中心,可容纳4000名喇嘛同时念经。 显宗是僧人学习的根本,僧人们皆以投身于此门下为荣幸。 他们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开始诵读经书,每天要花上15个小时研习佛经,经过长达15年的苦读和修持,再考取“多然巴”(相当于“博士”学位),然后就有可能成为活佛的经师,这也是他们的必生追求与梦想。
朋友说,拉卜楞寺所有的建筑及宫殿,均以石、木、土、茴麻等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 整体建筑带着浓浓的藏族风情,下宽上窄,近似梯形,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
据了解,拉卜楞寺有多达2.9万余尊的佛像,其间有重达数吨的铜佛,也有轻不足两的木雕佛,有价值连城的纯金佛,更多有数以千计的泥佛,不少佛像都用珍珠、翡翠、玛瑙、金刚石等珍宝镶嵌。最大的一座寿禧寺内供奉着15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每天都有许多朝圣者不远千里来朝拜。
除此之外,拉卜楞寺还是一座藏有大量丰富的古藏文文献的图书馆,寺内现藏有各类典籍约六万余卷,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是全国各佛教寺庙中藏书量最大的寺院之一。
拉卜楞寺的法会和节日也很多,最著名的有毛兰姆、二月法会、娘乃节、香浪节、柔扎节、禳灾法会、燃灯节等等。 其间,最有名气当属每年正月的毛兰姆大法会。 届时,来自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及甘南周边的信教民众、国内外游客及摄影爱好者数十万人齐聚拉卜楞寺,参与和观看各种法会法舞、古老的藏戏和南木特剧、色彩绚丽的酥油花,热闹非凡。
拉卜楞寺外围环绕着一圈转经筒,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周长近3.5公里,由约2000多个转经桶组成,如果转遍每个转经桶须一个多小时。 每天在这转经的信徒不计其数,他们左手持着念珠或小型转经筒,右手推着近一米五高的转经桶,口念六字真言,虔诚向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着龙凤呈祥,也会是风水宝地,古语古韵的青木川
青木川在这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坐落在陕西,甘肃,四川的交界地方,西边连着四川省的青川县。北边相邻着甘肃省的武都县,康县,就会有着一脚走进了三个省的称呼。是陕西最西边的一个乡镇,青木川古镇的北边靠着凤凰山,南边相依着龙池山的。金溪山河以的美丽的弧度穿过古镇,就是所谓的龙凤呈祥,也是个风水宝地。
老街现在又叫回龙场街。全长有800米,宽度四米。是独特古朴的存在,至今的画栋和雕梁的古建筑就有260多间,也是不可能再生产的文化历史遗产。古街上有几百户人家,都是有着两层四合院的结构,保存的完整度有80%以上。现在主要建造的有洋房子,荣盛昌,荣盛魁,涂仁中学礼堂等等。走在铺满很多青石板的道路上,就像时光倒流一样。
期青木川古镇早些年流行着打围鼓,唱着板凳戏,在1931年。魏辅唐有买了赵成贵整个道具箱子,在十年以后,魏蒲唐又用着巨大的资金购买了全套戏剧道具,并成立了辅仁剧社,有着很多演员阵容很是强大。剧社的建筑画栋雕梁,翘角飞檐。
在那个时候有这很大的地方和奢华度,从老街东边走过桥,来到这条路的前面就可以上山,爬上观景台,有着小雨过后的湿润,有着清新的好心情,特别的路灯,很多的古风,也会有着宁静和古老。
至今的新街已经从历史中走出来了。重生焕发着许多的光彩,青沐川新的街道是后来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才建设的街道,宽度大概有七米,两边都是非常统一整齐的两层古老建筑,经营多数都是以住的游客为主。东门上有着青木川的楼牌,西北向北有着一条大路,是可以走到魏家的住宅。新的街道边上有着不少当地风土人情的雕塑,从街中走过去,依然会觉得流连忘返。古语古韵的,也会有着很悠长的意蕴。
凤卧金溪,一条小路,一座桥,一个游人,来书写着青木川古镇的繁华盛世,古老的时候到至今,金溪的河水还是那么的清澈,静静地流淌着,站在金溪河桥上的西边,看着很多的山地在水中的影子,会让人留恋。就这样简单地游玩了一下青木川,都会留有一个足印,或是一首歌。
青木川也是有着几百年的沉淀中走了出来。也会有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关怀,走到了至今。青木川会有着山水的美丽景色,曾经会因为一个人的发达和败落,也让这边的历史走进了现实里面。青木川也没有南边那些古镇的委婉和灵秀,但是它也会同样的让人寻味。在这里没有太多的文化,却是一个有着故事的古镇。以后这里会有着很好的旅游发展,在有不忙间的时候可以来到这个地方看一看。


神鹿显灵,海陵王选定风水宝地
千里迢迢把祖先的棺椁迁葬到北京,海陵王此举,在中国帝王陵史上是罕见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皇家“搬冢运动”。在迁陵过程中,海陵王亲自前往大房山视察。棺椁到京后,海陵王也学着古代帝王的样子,出外打猎,用亲手射杀到的獐子祭献祖宗。
九龙山也是佛、道信徒们眼里的圣地,这里早就建有一座寺庙――名叫龙城寺。由于龙城寺所在位置正是“龙头”,因此海陵王下令拆毁寺庙,将开国之君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金太宗完颜晟的和陵(后改称恭陵)营建在此处。
贞元三年(1155年),大房山陵区正式破土动工。海陵王又亲自督工,命工人昼夜赶凿山体,有不少人怠工还挨了海陵王的鞭子。
三个月后,睿、和二陵率先建成。此后金闵宗完颜��的思陵、金世宗完颜雍的兴陵等二十多座有号没号的帝王陵陆续建成,北京城外形成了一片新兴帝王陵区。
为什么海陵王会看中这地方?据说,当年海陵王到九龙山一代狩猎,行至山下的大红谷时发现了一头鹿,就跟着追。但追着追着,鹿却不见了,闪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发着金光的寺庙。海陵王觉得奇怪,便走进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现了,恍恍惚惚间,海陵王竟然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几位逝去的先祖坐在香案上。
海陵王诧异之余觉得这是祖宗显灵,是大金国都城迁出阿城,定都燕京(北京),平定中原的吉祥征兆。就这样,海陵王将远在黑龙江的祖陵于公元1155年,随都城一并迁到了北京,陵区中心择在显灵之处的九龙山龙城寺。
金陵陵址卜定的第二个版本没有上述那么玄乎。
南宋张棣著有《金虏图经》一书,书中附录二《山陵记》记载,金陵陵址是风水大师相出来的。书中称,“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迨亮徙燕,始有置陵意,遂禽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
可以看出,海陵王在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命令堪舆师找了一年,才找到龙城寺所在的这块风水宝地。所谓海陵王看到金太祖坐在香案上,应该是后世的附会之说。


广州挖出10座古代墓葬 佐证"风水宝地"之说
昨日,古墓中出土了百余件文物。
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考古人员在淘金坑一建筑工地,挖掘清理出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共10座,出土了陶、瓷、石、玛瑙、琉璃、铜、铁及漆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25件(套)。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地佐证了在清代以前,横枝岗、内环路、恒福路一带曾是广州人理想的棺葬“风水宝地”。
红皮砖筑墓
据了解,在这批新出土的墓葬中,二十四号墓是一座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其券顶已遭破坏,墓壁用砖单隅结砌,所用的砖为红皮砖,砖内呈黑灰色。
墓室分前、后室,在后室中部残存有铁棺钉。考古专家告诉记者,红皮砖筑墓是从南朝晚期开始的,一直到晚唐才发生变化。该墓无论是从墓壁的结砌用砖到墓葬结构,还是从陶器的釉色到器形的变化,都为研究广州地区六朝墓葬形制及器形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土坑墓
而让考古专家为之兴奋的是,二十二号墓是一座唐代土坑墓。在棺内放置有滑石猪、滑石握手、及“开元通宝”铜钱两枚。一般认为,从六朝至唐初,砖室墓盛行,土坑墓基本绝迹,至唐代晚期,随着薄葬之风盛行,土坑墓又再出现,二十二号的发掘又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积炭墓
该工地还清理了三座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十八号墓是一座清代墓,该墓的特殊之处在于墓坑底部四角各有一个用砖结砌的砖函,砖函的构成是用四块砖卧砌而成,在砖函内放置有釉陶小罐和陶羊,小罐内灰化了的稻子还粒粒可见。
考古专家称,就广州地区而言,积炭墓从南越国时期到唐朝都有发现,而这次发掘的清代积炭墓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广州地区墓葬用炭较早并延续时间较长,其流行的看法是防湿防盗,随着这种形式的墓不断发现,其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将不断被揭示。


凉州,汉朝开疆拓土的风水宝地
医风浑厚,中医发达
汉朝的凉州,儒学发达,中医医术亦很高明。
“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简”的发现,鸠杖的出土,说明在凉州,七十岁以上的长寿老者,已经很多。天下凉州,在汉朝,已经进入了长寿之乡。要知道,直到今天,现代医学这么发达,凉州人的平均寿命亦才刚刚够着七十五岁。更要知道,“年七十赐王杖”的政策本在全天下实行,但独在远在西边的凉州出土了系统性证据。手拄鸠杖的七十老人,行走在街上,是汉朝社会安宁、经济发展、生活闲适的最好写照。当然,更是中医医学发达、医疗保障水平高的最好证明。
这些话,要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说,天下人绝对会说:凉州人在吹牛;小心,别把牛B吹破天了。但今天,每一句话,都有历史的实证作注。
凉州老人之所以长寿,除了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与医学的发达密不可分。凉州人留下的“武威医简学”,早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第一医简。更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复兴中医最为自豪、最为自信的文化遗存。也是对那些主张废弃中医的专家学者最无情地打脸。
这一绝学的问世,就因汉代的姑臧城里,有位有名的老中医。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清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是来自中原汉人的后裔,还是土生土长的凉州人,但他的根早已扎在了凉州。这老中医,是一位享受过鸠杖待遇的老人。而汉朝老人七十授王杖制度,实行于汉宣帝执政(前73----前49)之后。说明这位名老中医名气最红的时节,正是在汉宣帝执政时期,也必是汉宣帝执政之后才寿终正寝的,寿数在七十以外。但立在棺前的那根用手抚摸得十分光滑的王杖,又分明替老人在说:老汉我寿高八十啦!
这位老中医,不但医术超群,还有丰富的养生经验。他医理精湛,医术高明,医德仁厚,在姑臧城内外,名气大得很。老中医内外妇儿样样精通,药学针灸样样拿手,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他一生为凉州姑臧人治病,视患者生命为至上,每遇一病,都要对疾病的症状、病名、病因、病理进行详细辩证,才要给出治疗方剂。一丝不苟,精心施治。
老中医即是全科医生,又是医学大家,他一边搞临床,一边搞学术。每有闲暇,就抱来早已粗加工好的干松木、干杨木,削编成木简、木牍,削好晾干,伏案疾书,整理、研究中医学理论与方剂。他著书时,中原医学还正处在《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继往开来的特殊历史时期,他即继承了汉代《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理论精华,又创新和发展了《内经》《本草》和《伤寒》。这就充分说明,凉州在汉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正是中原《内经》《伤寒》《本草》产生后,凉州以一条独立的路径继承、发展了汉代医学,并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医学的汉医学体系。
这位老中医,就是凉州汉医药学的典型代表。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了“活血化瘀疗法”,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瘀方”,所开处方为:“乾当归二分、芎翦二分、牡丹二分、漏芦二分、蜀椒一分、虻一分”,并载“以淳酒和饮”。另外,还有“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他都一一收录。至于动、植、矿物药的炮制、剂型、用法和时间,足三里、肺腧、泉水等穴位的用针深浅与禁忌,等等,都要一一详细记载,一丝不苟。他记载的100多种药物,有20多种,连《神农本草经》中都没有。说明这些药物的本产地,不在中原,而在凉州和河西,是老人亲自尝百草,并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良药。
老中医寿终正寝后,孝子们请风水师在旱滩坡上选好穴地,给他精心打造了墓室和一口柏木棺材,又在墓室里建了一座炕形的陈棺台。老人入棺后,仰面而躺,银发鹤面,身上覆盖了彩绘的布匹,安睡于陈棺台上。陈棺台前,供立着老人一生最爱的两件宝贝:一件是朝廷所赐的鸠杖,彰显着老人的尊荣;一件是他一生创作的医药简书,供奉着老人的成果。简书用三道编绳编好,折叠整齐后用布囊精心包裹,供在台前。老人和他的中医学著作,就这样在凉州旱滩坡上整整香睡了近两千年。
如果再没有抄本留世,从此,老人的武威医术神秘消失,不再为后人所知。直到1972年,老人的医学著作《医药简牍》在旱滩坡汉墓出土,才立时惊动了中国医药界,被学界誉为“中华第一医简”。如今,老人的古老医术,早已复活,走向世界,焕发了青春。甘肃中医研究机构从武威医简中提炼出“循经通络法、蜡疗法、热恿疗法、花式条打法、吸筒疗法、刮痧法、逐风火疗法、矩阵针”等古老疗法,运用到了临床医学领域,疗效显著。而更令我钦佩与感动的是,在对武威医学简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我的两个老乡,用力颇深,一个是全国汉代医简研究第一人、甘肃著名老中医、原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主任、古浪人张延昌教授,研究成果最丰,陇上再无其右;一个是我同学段生银,拜张延昌为师,宣传张延昌汉医研究成果最勤,建立武威特色医疗群,当群主,入群学者400多人,会聚了甘肃乃至全国一流的医药专家和基层中医工作者,请张延昌教授在群中开讲,并整理出版了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微课堂五十讲》。
这位老中医,更是一位书艺高超的书法家。他的简书书体以隶为主,兼用章草,洒脱流畅,用笔练达,灵动,字里行间闪耀着一种动态美,把凉州人“率意,质朴,粗犷,雄健”的气质和品性,完美地留在了汉简书法中,更把凉州人“执着、求实、敬业、钻研”的好学精神,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他写的医简,不仅仅是医药的瑰宝,更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全球书法艺术者的热崇和热摹。
谁要口吐白沫,废弃中医,就请谁来凉州,摸摸汉朝那根磨得光滑的鸠杖,读读墨迹如新的医药汉简,尝尝老中医首创的中国医药史上的活血化瘀方,想想在没有西医的时代,凉州老中医是怎么治好心肌梗死的,怎么治好肺痨久咳的,怎么用19首个用方治疗金创伤、烫伤、刀伤、枪伤、狗咬伤、骑马臀伤等,为争战沙的将士们治疗外伤的,怎么让凉州人活到七十岁以上的?看看段生银古方今用,怎么用羊粪蛋子烧为灰,铺炕上,上面铺上松木板,再用烫炕治疗类风湿的。
史书上的凉州太苍白,太贫乏,地下的凉州太丰厚,太辉煌了。我越来越觉得书上那些太鸡零狗碎的记载,根本反映不了汉代儒家文化的辉煌。凉州百姓日常生活的原始书写,随便的一次出土,一次面世,就能一次次刷新人们对凉州文化的认知。天下人不得不叹服,凉州这地方,汉文化底蕴深不可测。他们早已用草隶的墨笔,书写了汉代人昂扬向上崇文尚德的精神风范。至今,凉州汉文化,还有不少在东起古浪河流域,西达莲花山二百里的山坡上悄悄地沉睡着,香得令人不敢惊扰,不敢打搅。说不定那一天,汉时凉州人的日常生活,日常书写,还会被另一场风刮出来,再次惊艳世界。
08 侠风犹在,凉州绝不可弃
风水轮流转。汉朝的风,刮到东汉末年,就衰弱不堪了。
一个重要的因,就是历史的兴衰,兴因危兴,衰因安衰,一个朝代执政太久了,就容易麻痹,忘了居安思危,忘了百姓,忘了民族的平等相待。到东汉末,羌胡崛起,但汉朝官僚又把很会生娃的羌胡不当人看,只当奴役。于是,凉州羌胡不断暴乱。到汉安帝时期,羌人竟将国舅邓骘率领的中央军杀得大败而逃,战死八千余人。得胜的羌人缴获了大量物资,瞬间鸟枪换炮,接着向汉朝各地发动了猛烈攻击。羌胡首领滇零还自称“天子”,竟然在凉州建立政权,与汉家政权分庭抗礼。
名震天下的凉州羌乱大规模爆发,东汉王朝四面楚歌。朝廷里,放弃凉州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羌人的手下的败将当朝国舅邓骘高喊弃凉的声音最为宏亮。眼看凉州就要被弃掉,一个伟岸的身影站了出来:
“凉州绝不可弃!”
此人正是东汉名臣虞诩!
东汉三次议废凉州,三次被否决,坏事变好事也。没有这次议废凉州,东汉对凉州的战略地位就认识不到。正是这次议废凉州,朝廷对凉州战略地位的认识,才逐渐提高了,最后把凉州上升到了“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战略高度。而这一历史地位,是自汉武帝把河西纳入国家版图,武威在汉家对西域的七十年征战中,始终承担着战略大后方的重任,为维护支援国家统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决定的。
东汉对凉州的认识,唯有这点“八字方略”,站位高远,传承了西汉图强的精神,并经住了千古历史的检验。凉州既然如此重要,就必须用国家的力量去守好。但认识归认识,国力归国力,共识的提高,并不代表官员个人胆识的增强,此时,朝中怕凉州羌胡者已经太多,没人敢来凉州守护“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再加东汉没落,经济军事日趋下滑,也派不出强悍的大将与军队去守卫凉州。
在这种背景下,“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开始施行。
这等于让凉州变相自治了。尚武的凉州人开始还“臣属汉故”,赤胆忠心,凭借强大的地方武装,帮朝廷压服了羌人的反乱,守护着国家的版图。历史上有名的凉州武将,和勇猛的凉州军团,也正是在东汉“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下成长起来的,并在平定羌乱中逐渐壮大了起来。如“凉州三明”张奂、皇甫嵩和段颎三位名将,对羌人势力给予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段颎,杀人如麻,直接屠杀、血洗了羌人,也给羌人埋下了更深的仇恨。这时候,“以凉人守凉土”策略的副作用,亦开始出现,勇猛的凉州军团迅速崛起后,拥兵自重,反成了朝廷尾大不掉的一方军阀,成了对朝廷的最大威胁。
胜利,往往容易冲昏人的头脑,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错乱。凉州军团最后竟忘了自己的重任,是替朝廷守护凉州,竟然与羌人合流,早把凉州人“臣属汉故”的血性忘到了脑后,不知道忠义为何,豪侠为何,开始公开反叛,对抗中央,攻打洛阳。这些头脑发热,私欲膨胀的凉州军阀,不但想要凉州,还想得到天下。最终,以董卓军阀势力的惨败而收场,但也引发了三国纷争。
但董卓惨败后,朝廷并没有及时调整“以凉人守凉土”的政策。朝堂上的仕子、将军们,一听“凉州”二字,还是对凉州军团心有余悸。尽管,董卓失败了,但“凉州”二字给天下人留下的余威还在,还是没人敢来治理凉州,经略凉州。到建安初年(196年),张奂三子张猛担任武威郡功曹,还是朝廷借张奂家族在凉州的巨大影响力,“以凉人守凉土”的政策的延续。但张猛内心的真实想法,偏偏不是替朝廷守卫凉州,而是想效法窦融,割据河西。他没有董卓想得天下的野心,但想霸凉州。张猛公开上书要求将河西四郡从雍州分离出来,单设凉州。那样他就能任刺史,割据凉州。但此时的朝廷已意识到了“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是弄巧成拙,养虎为患,只是苦于派不出有勇有谋的将军而已,就只诏准了张猛的一半建议。任命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专门管理河西四郡事务。同时又寄希望于张猛,是张奂之子,不象“凉州三明”中的军阀皇甫嵩和段颎,期望“以凉人守凉土”的政策在张猛身上能够奏效,又提拔张猛为武威郡太守。把他置于邯郸商的管制之下,也就不能称霸了。
张猛没想到自己的谏言,反让朝廷看破了心机,让陈留人邯郸商捡了便宜,自己只得了个太守,受人管制,心里极不舒服。那时,雍州治所在凉州。邯郸商与张猛一同去前往河西上任,路上因言语不合,相互讥讽,遂生矛盾,相互辱骂起来。到了武威,邯郸商想杀掉张猛,为朝廷除患,但被张猛发现,抢先派兵围攻邯郸商官舍。邯郸商无路可逃,害了怕,急忙爬到房顶上,给张猛喊话:“叔威,你想杀了我吗?我死后,你将被株连灭族,我们不如讲和,你看行吗?”。张猛口头答应:“你下来吧。”邯郸商于是从房顶上下来,刚走出官舍,就被张猛抓住关押,后来想逃走,被张猛杀了。
邯郸商死后,张猛下令,封锁消息,不报朝廷。
但酒泉人庞淯闻之,就有这个胆儿。他认为邯郸商是朝廷派来的封疆大吏。张猛杀朝廷命官,就是对朝廷的反叛,也是给凉州人脸上抹黑,置凉州人于不忠不义之地。庞淯随弃了小官,马不停蹄,昼夜奔往武威,他不仅敢到邯郸商丧所号哭,还暗藏匕首,寻到张猛家门,准备刺杀张猛。
这庞淯,字子异,曾任过凉州从事,当过破羌县长。官儿虽小,人却很义气,快意恩仇,因为他是河西有名的赵娥之子。后人可以不知庞淯,但不能不知道庞淯的母亲,不能不知道在河西流传了一千九百多年的“赵娥复仇”的故事。
赵娥是个快意恩仇、侠肝义胆的女人。她是酒泉郡禄福县(今肃州区)人,嫁给敦煌郡表氏县的庞家为人妇。赵娥的父亲赵安,被土豪恶霸李寿杀害后,赵娥的三个兄弟也莫名其妙地被人杀了。恶霸李寿邀请宗族共同庆贺,说赵家再也没有人来找他报仇了。却忘了赵家还有远嫁他乡的弱女子赵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赵娥知道后,决心报仇。她悄悄买了一长一短两把刀,经常在夜里磨刀,边磨刀边扼腕切齿,悲涕长叹。此后十多年,赵娥身上时刻藏着利刃,追踪着仇家的行踪,等待着报仇的时机。
公元179年(汉灵帝光和二年)二月上旬,机会终于来了!赵娥在县城都亭(传舍驿站)遇到了仇家。赵娥飞快跳下帷车,抢上前去,一把拉住李寿的马,大喊一声,杀了李寿。赵娥报了父仇,就主动跑到县衙投案自首。
说:“父仇已报,请县长用刑,把我斩了!”
县长尹嘉被眼前这个快意恩仇的女人感动,为难了,打入监牢杀了吧,佩服这女人的侠肝义胆;放了吧,这女人又确实是杀人犯,与法不合。思来想去,是县令身份碍了自己的良心,于是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先赞扬她为父报仇的行为,是大孝,然后辞官不做,护送赵娥逃亡。但赵娥却当堂反对县长的做法!在县衙大堂上,赵娥说了一段大义凛然的话:“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语见《后汉书》)仅凭这段话,赵娥自然足以载入史册,令后人敬仰。一个女人,竟然对国法人情的考量如是分明。问今之官人,又有几何?县长听了,更加钦佩眼前的这个女人,更坚定了辞官的意愿。随派人强行把赵娥送回了家。后来,赵娥遇赦得以免罪,酒泉郡还专门表彰了她的大孝与豪侠之风。那时的张奂,在朝中任职,听完来自凉州的故事,赞叹良久,专门送去束帛表示对赵娥的赞赏。
这就是“赵娥复仇”的故事。
有其母,必有其子。十七年后,赵娥之子庞淯早已成人,血性中继承了他母亲的忠孝大义,也成了快意恩仇的侠客。他母亲的英名得到张奂赞许,但张奂之子张猛,却公开杀了朝廷派来的封疆大吏,给他爹脸上抹黑。这种不忠不义不孝之人,必须杀掉。
谁知,庞淯刺杀张猛的行动失败,很快被人发现。张猛之兵缚下庞淯,送到张猛面前问罪,张猛望了望眼前这位英俊义士而叹道:“我杀了雍州刺史,本来就是杀人之罪。庞淯以至忠为名,是义士,是孝子,如果我杀了他,又以何去劝本州履义之士归顺我呢!”
这就说明,张猛霸凉的思维是异常清醒的。此时,天下三国纷争已起,天高皇帝远,赴任路上,他敢故意制造矛盾,挑逗邯郸商,讥讽邯郸商,辱骂邯郸商,进而激怒邯郸商,让邯郸商先下手,为他杀掉邯郸商创造了条件。一个武威太守,一点不把朝廷封疆大吏放在眼里,说明杀邯郸商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精心布局。现在又来了一个义士庞淯刺杀自己。他正好可以利用庞淯大做文章,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凉州人诚服。他爹曾赞赏过庞淯之母的忠孝大义,他怎么不赞赏其子的忠孝大义呢?于是,张猛不但准许让庞淯为邯郸商行服哭丧,而且明言既往不咎,绝不杀他,罢了还把他以“遣送”的名义护送了回去。
庞淯从此以忠烈闻名凉州。酒泉太守徐揖敬佩其忠义,请他担任了主簿一职。后来,徐揖筹划打击当地豪强黄氏,不料行事不密,走漏消息。黄昂召集人马提前造反,围攻了酒泉城。危急时刻,庞淯一人迅速逃出酒泉城,一趟向东跑张掖,一趟向南跑敦煌求援,两郡太守见是侠肝义胆的庞淯,二话不说,出兵救援徐揖。可惜太晚了。张掖、敦煌来回两千里路啊,等援军赶到,叛军早已攻陷酒泉城多时,太守徐揖死难。庞淯为报答徐揖知遇之恩,收敛了徐揖的尸体,送回老家安葬,又为徐揖守墓三年才还。一些为人子者,即便能做到守孝三年,亦未必能做到守墓三年,何况,庞淯为知遇之恩而守墓三年,其忠义之心何其高大。曹操得知这件事后,把庞淯辟为掾属。到魏文帝时,又专拜庞淯为驸马都尉,迁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
此时的凉州,依然是让东汉爱恨有加的凉州,依然是中原官宦惧怕的凉州,派不来外籍官员的凉州,武威郡依然一直由张猛主政,“以凉人守凉土”。十五年后的建安十五年(210年),终于来了一个长毛出血的将军韩遂,率兵讨伐凉州张猛,张猛发兵遣军东拒韩遂。然而,令张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武威郡的吏民百姓名为“皆畏韩遂”,实是厌恶张猛,反而联合起来支持外地人韩遂,共打张猛。这就说明,张猛任武威太守时,并没像他爹那样,为武威人做多少实事,史书上也找不到他做了多少实事。只要一有机会,百姓就反了。
张猛看到民心如是,自知无幸,于是登楼自焚而死。
从此后,快意恩仇的凉州人,被误解,凉州人不抬举凉州人,自张猛之死始,有了历史的说辞。以为凉州人再也没有了豪侠之风,勇武之义。著名作家雪漠,在长篇小说《凉州词》中就对历史上的凉州人不抬举凉州人,丢了忠勇武魂,失了豪侠仗义,就微词连连。
汉献帝时,将凉州划分为雍州和凉州,让凉州专管河西四郡。但很快,到建安十八年,终嫌凉州乱而隔远,把“凉州”废了,复禹贡九州,凉州又归雍州所纳。直到魏文帝时又复分雍、凉。228年,魏明帝曹睿任命58岁曹魏重臣徐邈为凉州刺史,对瘫痪散乱的状态进行整顿,凉州才死而复生,羌胡与汉民族的关系才大大改善。徐邈执政凉州12年,凉州又“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但好景不长,东汉末社会动荡的余波仍未止息,武威三种胡横行乡里,贼寇隔断道路,离中央朝廷越来越远,凉州人无能为力,直到西晋,八王纷争,中原大乱,为五个小凉国分离中原,割据自治,称王称霸,创造了客观条件。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青海风水宝地
下一篇:吉林风水宝地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