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字由来
唐贞观元年(62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涵头(即涵江最早地名)。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
二、位置
涵江区地处莆田市的东北部、福建省沿海中部,濒临兴化湾,依山面海,与台湾省一水之隔。东与福清市相接,东南濒莆田市兴化湾,南隔兴化湾与荔城区、秀屿区相望,西南、西与荔城区、城厢区、仙游县毗邻,北与福州市永泰县交界。介于东经118°51′59.60″—119°13′33.05″,北纬25°44′10.44″—25°25′18.15″之间。总面积752平方千米。距莆田市区13千米,距省会福州93千米。
三、错金银
“金镶玉”,学称号为“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其称号确实立与汉代的和氏璧修补有亲密关系。据史料记载,王莽篡位后,胁迫皇太后交出玉玺,皇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崩掉一角。后来,王莽命能工巧匠停止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被称为“金镶玉玺”,“金镶玉”便由此得名。清代初期,“金镶玉”工艺非常盛行,清乾隆皇帝曾写下许多赞誉“金镶玉”工艺的诗篇,当时的民间富豪人家更是以佩戴和珍藏“金镶玉”首饰为光彩。但这种工艺精密复杂,耗时费工,所以这一工艺在清道光之后极为稀有。1908年起,莆田市北高镇冲沁村的张阿罕在当地办有珠宝首饰加工作坊并控制有“金镶玉”、“玉镶金”技艺;1938年,张阿罕的侄子张如鑫、儿子张阿岳继承了“金镶玉”、“玉镶金”技艺并到上海拓展珠宝加工生意;新中国成立后,张阿罕的孙子张国王继承了“金镶玉”、“玉镶金”技艺并在其兴办的企业中加以推行创新。
莆田“金镶玉”与“玉镶金”的相同点在于都是用黄金和美玉作为资料,寓意“金玉良缘”,呈现豪华高尚的质量。其不同点在于,“金镶玉”是指用金包裹玉石,采用包镶、爪镶、勾镶、槽镶等传统工艺,使黄金与美玉结实地吻合,构成一件外型美观、雍贵奢华的工艺品。黄金镶嵌的外表积超越美玉的外表积,其制造工艺充沛应用了古代铸造技术,包括范铸法、分铸法、镶铸法、失蜡法等,制范资料有石范、泥范、陶范、铁范,铸外型范构造有单面范、双面范、复合池、替铸范等;而“玉镶金”是指在玉件上镶嵌黄金外型艺术,将美玉与黄金外型圆满分离起来,其特征是玉件的外表积大于黄金构件的外表积,其加工工艺由以下几道工序组成:捣沙、研浆、开玉、轧砣、冲砣、磨砣、掏膛、上花、打钻、绣花、打眼、木砣、皮砣、镶金边。“金镶玉”、“玉镶金”传统技艺复杂精密,特别是构件焊接请求结实牢靠,具有一定的工艺难度。
莆田“金镶玉”与“玉镶金”传统技艺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其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不只保存了技艺的精华,并且对其有所创新,使其顺应了产业化的消费,具备一定的自创意义。
四、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造工艺
延宁宫妈祖蔗塔具有浓郁的中央特征,莆田盛产甘蔗,民俗中常用甘蔗为神灵供品。早年延宁宫用三、四根甘蔗扎捆为供品,后开展为轧节相叠排在菓盒之上。清代中期开展为轧小蔗节搭叠为灯塔。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局部。妈祖蔗塔通高5.3米,蔗塔净高4.2米,每次搭叠两个人要叠三天才干完成。妈祖蔗塔几百年来成为莆地步区的出名民俗活动。
五、梧塘黄氏纸扎
梧塘黄氏纸扎传播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自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端,传承至今已逾六代,有100多年的历史。
纸扎在民间有扎作、糊纸、扎纸、像生、扎罩纸、彩糊等称谓,是交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指丧俗纸扎,在莆田传统民间风俗中盛行较广,主要用于祭奠及丧事活动中所制造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等燃烧的纸品,普通与民间丧事及祭奠活动相关。
梧塘黄氏纸扎的制造需求经过选材、扎骨架、糊制剪贴、折叠、彩绘等流程。先由芦苇、麦草、竹子或麦秸杆等资料塑造各种根本形体的框架,中间用粗纸做垫,然后依据外型需求用不同彩纸停止剪镂、雕琢、糊制在框架上,最后施以彩绘、装饰,完成外观。黄氏纸扎作品精密,线条清楚,外型逼真、美观,欲佛欲神、欲人欲兽、欲物欲宅,可谓一绝,深受大众喜欢。
黄氏纸扎具有以下特征:1、种类繁多,分类精密。依据拜忏、庆寿(含谢恩)、结婚、开光、告峻、持戒、安土、巡游等不同的民间习俗需求,扎出不同的纸扎祭奠品,其中拜忏类是纸托文化最主要的展现平台。2、纸扎技艺突出,名扬中外。曾参与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首届国际民间艺术展”,3、纸扎文化的提高性。莆地步区的各种祭奠、丧俗等传统民间习俗保存较完好,民众非常注重这些传统节日、礼仪,纸扎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位置根深蒂固,从清明、冬至扫墓,结婚、庆寿到拜忏、持戒,处处呈现着纸扎文化。
六、莆仙十音八乐
莆仙十音八乐指的是莆田涵江和仙游一带的民间传统音乐。十音指涵江“文十番”,为莆田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可追溯到汉唐时期的宫廷音乐,据文献中记载“文十番”乐器在公元1103年即已传播至福建。
涵江“文十番”演奏所用的乐器有:堘(轧筝)、碗胡(走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苏笛(箫)、八角琴、三弦、月盒胡、丹皮鼓、檀板、云锣等。主奏乐器“堘”(轧筝)乃唐代遗存的最初的一种拉弦乐器,被誉为“民间乐器活化石”。其他乐器也各具特征,为今所稀有,特别是“文十番”所用的点头,与莆田其他音乐所采用的在两块竹板一端穿孔系上绳子制成的点头不同,采用的是相似唐代宫廷音乐中由三块以上层板相叠制成的“檀板”。
涵江“文十番”不只乐器独具特征,曲牌曲调亦具特征,节拍徐缓,旋律坦率,词少腔多,作风古朴文雅,保存着唐宋长歌的神韵。其演奏方式分走奏与坐奏两种。走奏时,堘用“堘仔”(即七弦或者九弦的小堘),吹奏乐器用的是苏笛即“横箫”一对;坐奏时,运用的堘是十一弦即比拟大的“文堘”,吹奏乐器用的是苏箫即“直箫”一对。“文十番”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扮演方式,就是“文十番”乐队到妈祖庙去请“妈祖花”时,“架旦”(演唱者)必需用牙咬特制的“香架”,点香演唱,这样方可请“妈祖花”。
八乐,亦称“八音”,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即是金为钟,石为罄,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埙为土,鼓为革,柷敔为木。八乐来源很早,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就有骨哨、陶哨、陶埙等乐器。商代有编磬、编饶、鼓和埙等,可合奏动听的音乐,奠定了十二律的根底。古店八乐完好地保存了千年以来莆仙戏的演奏技巧和技艺,它的曲目也是莆仙戏里面十分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
传统八乐的演奏普通由8至10人组成,所用的乐器,有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笛子、韵锣等。演奏的主要曲牌有《驻云飞》《大且喜》《风和子》《风入松》等。民间每逢迎神赛会、婚丧喜庆,都请古店八乐班去演奏,大大丰厚了民间文化生活。
七、腐乳酿造技艺
豆腐乳又称“南乳”,以豆腐为主原料,经配方发酵制造而成。而莆田豆腐乳制造工艺,是指源于清代“涵兴记”以祖传秘方精制豆腐乳的特殊技艺。
豆腐乳的制造,始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时期,并逐步成为我国广为传播的传统食品,但各地的制造配方和加工技法各异。莆田“涵兴记”豆腐乳的制造技法特别,历史能够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莆田涵江柯塘村的黄前至与儿子黄梅麟和侄儿黄钟麟在原涵江镇内孝义社开设“鸿源酱油行”,以祖上秘传技艺特地制造豆腐乳、酱菜和酿造酱油,取名“涵兴记”字号,产品非常畅销。后来又把酿造技术传于黄钟麟的四个弟弟,分别办起了“鸿源”、“源珍”、“源美”、“建源”、“源昌”五家酱油商行,五“源”的运营范围和产品营销量当时占全行业一半以上,制售的酱菜和调味品,出名四乡八邻,“酱菜世家”的佳誉广为传播。
莆田腐乳的原资料主要有:黄豆、大米、食盐、糖、白酒等。在制造过程中,先以老豆腐为坯,在已凝成豆腐的大豆蛋白质组织上接种霉菌或细菌,由菌体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凝胶蛋白质产生不同水平的合成,生成分子量较低的胨、肽和氨基酸等物质,突破蛋白质原有的构造,因此口感比拟细腻;但外形仍坚持原有形态,外表由菌丝体掩盖。豆腐乳中的甜味及咸味,分别来自所加辅料甜酒及食盐等,在合成的物质中,有谷氨酸等以及一些微生物体自溶合成生成的鲜味成分,故滋味鲜美。豆腐乳发酵过程除原接种的微生物外,在敞开发酵过程中也进入一些其他菌类,由于这些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使代谢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及醇类构成各种酯类,构成特殊香味。
“涵兴记”以祖传秘方精制豆腐乳的特殊技艺保管了完好的传统工艺流程,工艺精密、废品营养价值高、技术请求严厉,特别是祖传秘方充沛表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色泽、口感、香味、外形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讨价值。
八、涵江车鼓
涵江车鼓,原名“镲锣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间打击乐。传说从宋代“菩萨乞草”开端,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烙,预示来年生活更红火。它由直径近1米的牛皮鼓、数十对直径0.5米的大钹、数面平锣和号称“童子圈”的凸脐锣组成。车鼓在击打时受大鼓指挥,鼓点自然、圆润,钹声洪亮铿锵,间以锣声,调和而悦耳,时而昂扬剧烈、时而悠扬流利、时而深沉委婉。鼓手、钹手、锣手等身着战衣,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腰束英雄结,脚登粉底靴,紧袖裹腿,服饰颜色艳丽,潇洒不俗,全然一副将士风度。车鼓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行进间扮演,整个队伍编排有序,在行进中扮演,还有随同节拍变化交叉舞蹈动作;二是广场扮演,钹手边击打边舞蹈,随着节拍的起伏组成种种外型,把车鼓的虎劲、猛劲、狂劲充沛地表现出来,使观者头昏眼花。鼓阵布列有序、气势磅礴、矫健刚毅、热情豪放。纯熟的鼓手能击出十几种鼓点,随着鼓槌的起落,敲鼓边,击鼓心,震鼓帮,忽而急如流星,忽而缓似流水,不时变幻把戏,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妙趣横生。锣手双手各执重十几斤的大钹,收腹挺胸,上下翻飞,击出富有节拍的韵律。涵江车鼓在民间传播,明代时,“草锣鼓”开展壮大,鼓点规划统一,构成一定乐器配套,称为“镲锣鼓”。直到清末,鼓面越来越大,需求两个人抬。解放后,道路越来越宽,把鼓装在车上更为便当,改称“车鼓”。涵江男女老少都打车鼓,简直每个街道居委会、自然村都有一支车鼓队,全区共有260多支车鼓队,他们以车鼓庆歉收、贺喜事、迎神、赛会、接贵宾等。至今,涵江车鼓队扮演仍遍及城乡各地,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
九、舞蹈
1、龙舞
龙舞用于元宵节或浩大节日时。100多年前,涵江集奎村每年元宵时,常常舞弄所谓“香龙”。它是以稻草扎成草龙一条,长约丈余,龙身插满供菩萨的香,由几人举着舞弄,动作简单,只是摇晃而已。今已失传。
2、狮舞
弄狮和弄龙一样,只盛行于集镇。每逢浩大节日,民众多组织扮演,以示庆祝。
3、游船舞
俗称春江游船。女演员2人,一扮渔女、一扮船婆,2人腰间系一条薄绸,虚拟渔舟。二女徐步街头,作水面游荡种种姿势。八乐队伴奏蒂曲《江头金桂》、《集贤宾》等曲牌,边歌边舞。今改为一女一舟,同时数女同样装扮,摇槽行于街头,扮演渔家乐的动作,仍以音乐伴奏。
4、莲花灯舞
即“香花派”法事舞蹈,俗叫九莲灯、穿九莲。全队少者7人,多者20—30人。1人执纸幡领队,余各持一盏碗口大的纸糊的莲花灯,中点蜡烛,舞动起来,上下左右团团滚动,光影闪烁。舞者侧身而跑,左旋右转,姿势万千。此舞多在广场闹“拜忏”道场时扮演。
十、曲艺
1、里歌和梆鼓唱
里歌是民歌的一种,普遍盛行于涵江境内。新中国成立前,当夕阳西坠时或月明之夜,每见盲翁或盲妇在街头巷尾唱但歌讨饭吃,俗称乞食诗。但歌主题有《四季歌》、《十二支白扇》、《十月景》、《二十四景》等,歌词精练,富有神韵,每段七字一句,四句合辙。段数较多,最短的《十二支白扇》只要12节48句。内容以历史演义、古今传奇、民间故事和神话为多。伴奏乐器,只用梆鼓(也叫筒鼓)和竹板。
2、走唱
属民间戏曲清唱,艺人手拉木桶胡,口含青树叶,自吹自奏,边走边唱。传统走唱,是特选莆仙戏折子戏精彩片段,如《大哥开水》、《有心无意》、《脑脂铺》等,好些走唱曲目在青仙戏曲中己消逝,但因其唱段漂亮成为走唱保存节目,久唱不衰。
3、九莲唱
是由民间法事活动中的九莲道场(俗叫“拜忏”、“穿九莲”)的宗教音乐演化出来的新曲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涵江文艺工作者把它改造、创新,定名为九莲唱。
十一、剪花
新中国成立前民家闺女的日常家课,是一种与剪纸同源而较简单的手工艺术。剪花是用一把小小的“花剪(刀)”在红纸上剪成各种花的图案,如梅花、桃花、牡丹等,枝叶间套上不祥字句,如百年借老、寿比南山、福禄寿等。其方式方圆大小,把戏繁。这种花(俗叫红纸花)是人家用于祭奠神明、祖先,或婚廷、寿篷,或送礼时放在礼品上面的,取安全不祥之意。
十二、彩楼
1、涂假山
民国时期,境内民间活动时偶有涂假山。新中国成立后,逢元宵佳节,在境内市区苍头社、粉李埋及后坡捏等地的广场,搭个低棚,涂起假山。系用炭篓蒙着布彩绘成“山”,按上木片或纸板制造的楼台亭阁,泥头绸衣人物,栩栩如生,描画出民间故事或传统剧目的一个局面,如《牛郎织女》、《陈三五娘》、《凤仪亭》、《金山寺》等,灯烛彻夜,供人欣赏。
2、妆阁
原名彩阁,因用人抬,俗叫妆架、轿底。架上设置假山、怪石、亭阁,以湖滨、船头作背景,由少女饰成故事主角上架外型。内容有姑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祝寿、水漫金山等神话故事中的精彩局面。在元宵节或严重节日时妆架游街,伴以十音八乐。
3、叠果(蔗)盒
延宁宫元宵时独具一格的外型艺术。先选大小一样的甘蔗,去皮、首、尾,切成圆周相等的蔗节备用。叠果(蔗)盒时,以天井为底盘,直径约1米,高几与屋檐齐。周围以八条垂线为准绳,把蔗节自下而上、由大而小地层层叠成塔形,塔身以染红的蔗节嵌成“上元祈福、庆赏元宵”八字。塔心点五更烛(今用电灯)彻夜通明,宛如璀灿宝塔。
4、摆斋菜
斋菜是元宵节的供品,分荤、素两种。荤食斋菜,如用金鸡装成独钓渔翁,用猪肚装成万寿乌龟等,另有风味。素食斋菜,以盘盛米铺底,除人首泥塑外,一切衣服、笠帽、亭阁、小桥、花草等,都是用或干或湿或染色的素食如豆腐皮、香菇、笋干、红枣、米粉等制成的,小巧小巧。人称为“盆中假山,碗里彩阁”。直至如今,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十三、涵江九重阳风俗
重阳节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我老家莆田涵江山区一带俗称“九重阳”。重阳与元旦、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繁华的日子,历千年而不衰,各地演化出了祭祖、扫墓、登高、晒秋、祈福、赏菊、品茶等不同的风俗,听说这样做能够免灾得福。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阐明了当时的重阳节有登高并佩带茱萸囊的风俗,诗人把家乡景物的许多美妙记忆联合在一同,成为中国诗歌长廊中佳节思乡怀亲传诵的优秀诗篇。
重阳节与安康短命有关。九与“久”同音,寓意安康持久。《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短命。”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习尚。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为此,全国各民间纷繁举行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活动,迎接重阳“老人节”或“老年节”。重阳的这些敬老爱老活动,有助于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特殊的节日,从此在中国大地上方兴日盛。而在莆田,很久以前就有敬奉老人吃“重阳糕”的风俗,因“糕”与“高”谐音,意味“百事俱高”,意味“年久寿高”、“安康短命”,充溢祝愿之意,特别祝愿老人高(长)寿。可见莆田人有着长久的敬老传统,莆田民俗早已把重阳节中追求短命与敬老的要素融入其中,与如今节日添加的敬老爱老新主题不约而同。
闽中莆仙的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相传重阳节登高能规避灾害,唐代重阳节登高遂成习俗,故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其诗大方激越,动人心弦,成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乾隆《莆田县志》卷2《舆地·习俗》记载:“莆田,‘重阳士人登高燕赏,亦展谒坟墓如清明’”。乾隆《仙游县志》卷8《邑肇志·习俗》记载:“仙游,‘重阳祭先坟如清明礼,而士人世亦有登高燕赏,畅饮赋诗,常常寻山水岩阁之佳者,招携竟日’”。莆田城厢区的东山、涵江区的九莲岩与越王台、荔城区的黄石青山和仙游县的九鲤湖,向来都是登高远眺的胜地。明朝莆田文人郑思亨《九日登台》诗云:“又值重阳节,登高向此台。霜风迎老鬓,木叶下深杯。白雁翻云度,黄花傍日开。不须防落帽,酩酊任彷徨。”[1]此诗阐明在明朝莆田文人学士重阳节普遍有登高观景的风俗。
莆田重阳节中有共同的习俗。莆田的重阳节为一年的三个祭墓日之一,故有“三月小清明,重阳大清明”之说。这在在南日岛比拟盛行,这一天石盘村有全村出动扫墓的风俗。南日岛重阳节还有“送顺风”的民俗。其岛四面环海,民众多以海捕鱼与海上贸易为生,大海喜怒无常,孤帆出海凶多吉少,亲朋好友便来“送顺风”,有祝君好事多磨之意。同时,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先是莆田以海为生的渔民与靠海运贸易的商人信仰妈祖,这一天他们会驾船到湄洲妈祖庙拜妈祖,怀揣敬畏与感恩,求得妈祖的福佑,出海安全。妈祖信仰,阅历宋元明清700多年的36次褒封后,成为信众的心灵原乡。信仰,不分族群,超越国界。随着妈祖信仰之盛,其信仰的种子也开端逾越海峡,撒向全球。
莆田的“重阳糕”,又称“九重糕”或“九重粿”是重阳节的应节食品。宋《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田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并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回……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后来莆田人经改进成为一种独具特征的“九重粿”。记得少儿时在老家,母亲用一种优质米淘洗,浸泡后捞出沥干,接着掺水磨成米浆,我总是切肤之痛帮母亲磨浆,由于我很快就要吃到好吃的“九重粿”。母亲在炊笼的炊布上要舀入米浆,我和两个弟弟帮着生火,蒸气升腾,厨间缕缕飘香,重复九次,至揭锅出笼时,顿时满室生香,令人馋涎欲滴,急欲品味。此时,母亲将米粿切成菱角,九层堆叠,四边层次清楚,呈半透明体,便成“九重粿”。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这些食之甜软适中、满口幽香的“九重粿”,自然是我们一家人最好的美食。母亲故去后,我所品味的“九重粿”再也没有母亲做的那么香甜可口,只能聊慰乡愁而已。
老家的重阳节族祭祖祠祖墓是其主要活动。我家族的祖祠位于莆田广业里范氏的发源地——大洋乡洋坪左近的下山,背东向西,面向著名的大洋瑞云山永兴岩景色区,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一块风水宝地。该祠为留念范仲淹及广业的开基祖公而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名曰“范氏祠堂”,祠内供奉范仲淹神像,又称“文正祠堂”。祭典活动每年由大洋乡、庄边镇前埔村与新县镇张洋村三方轮番掌管,各方参与,这一活动持续不时,而今更为盛大。
莆田涵江山区广业里(今属大洋乡、新县镇、庄边镇、白沙镇)范氏系北宋名
臣范仲淹后嗣。据族谱记载,广业里范氏一世祖肈平、肈基两兄弟由仙游云山大广村于1525年迁移兴化县广业里大洋乡洋坪村。前几年,《湄洲日报》有一篇《涵江发现清代红砖墓志铭》的报道:“皇清待赠翊左范先生淑配惠庄氏孺人圹志:先生讳周南,号翊左,系济南文正公夫子后也。自大广迁至莆田广业里洋坪,转迁茅溪铺萍湖村前埔住居。”[2]这块圹志为涵江广业里范氏寻根问祖提供了实物证据。范氏先辈在此扎根,开拓荆荒,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其后嗣开枝散叶,散布于莆田广业里广袤的山区。近五百年来,家族不时开展,现人口约5千多人,主要集中于大洋乡、庄边镇前埔村与新县镇张洋村;另一支后嗣则迁居于浙江苍南蒲门,现人口有2千多人,可谓枝繁叶茂、家族兴盛。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苍南蒲门范氏家族宗亲经过百年不懈的寻亲努力,终于认祖归宗。2017年的重阳节的这一天特派多人代表回家探亲,寻根谒祖,并在重阳节秋祭仪式大会上作了热情弥漫的致辞,真的是千里相隔,百年怀念,血脉相连,手足情深。那些饱含深情的讲话,百年寻根的辛酸进程,娓娓道来,让每一位宗亲为之动容。有道是:祖地松翠情怀远,重阳团聚慰亲人。
每一个地域姓氏祠堂的兴衰,都是一部其族裔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创业史,莆田广业里范氏祠堂亦不例处。吾民所系、吾土所宗的莆田广业里大洋洋坪范氏祠堂,自创立以来,历经风雨,屡次修缮。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由范少京掌管重修。本世纪之初,本里范氏宗亲又发起大修,简直重建祠堂。2016年,广业里范氏宗亲联谊会会议在我老家前埔村垅头举行,依据会议布置,理事会重新调整,范柳英选为会长,联谊会又发起筹资,宗亲积极响应,做到人人贡献爱心,户户大方解囊。特别范美雄、范美勇两兄弟捐献宗祠右侧300多平方米的山地,用来扩展宗祠,其肉体令人可嘉。2017年,联谊会将筹集的资金重修了宗祠公路、大埕、公厕、古墓等。同年,在重阳节举行“莆田广业里范氏祠堂隶属工程完工暨秋祭仪式”活动,并诚邀莆田市各地范氏宗亲,参与人数达300多人。岑寂在大山怀抱的范氏祠堂,每年重阳节充溢严肃典礼感的鲜活真实的活动,无不经过纵向传承与横向传送着传统的节日文化,涵育着一代又一代族人的家国情怀。
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以利民为目标,终身可谓“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他兴办“义田”,首创义庄赡族,正是他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理想的详细理论。范仲淹自己生活贫寒克俭,却乐善好施,济人甚多;他没有留下任何钱财给后代,逝时竟无棺材安葬,生前却大方解囊,置“义田”千亩。有感于此,宋代钱公辅特作的《义田记》以颂扬之。其开篇曰:“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其文章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惩处范文正公自奉俭约,置办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这就是范氏家族以“义田”为堂号以及横匾“义田流芳”的由来。
莆田广业里范氏家族蹈先祖文正公之遗风,置有“义田”。《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风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历史上还有称为“祭田”。“祭田”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家族的公共田产,用来祭奠祖先。宋代范仲淹兴办“义田”,首创义庄赡族,其善行义举,福泽后代。几人和事,都在岁月的风烟中流散,但范仲淹的兴办“义田”的做法却在范氏家族中世代效法,这也是老家曾经有“义田”的缘故。
源于先祖遗风的老家“义田”,深深地影响着范氏后嗣。“义田”的收入多用于祭奠、瞻族等,而清明、中元、重阳节、元旦与元宵节是列入开支的主要项目。听我祖母讲,老家前埔村的范氏“义田”主要在原萍湖祖宫宫前的那一垅田,还有其它中央,约10多亩。民国期间,我父亲——范金阶为规避壮丁,发愤学习,以优秀成果考上莆田一中,无法家庭经济艰难,幸得到“义田”资金的赞助,得以续读。可见赞助艰难学子读书亦是“义田”收入的开支之一。吃水不忘掘井人。为此,父亲不断感念于怀,这也是父亲怀着感恩之心对家乡爱之深沉的主要缘由之一。可见“义田”的由来及其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范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使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来,重阳节从简单的自然时令,演化成今天具有丰厚内涵的节日,具有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而莆田重阳节中的登高、扫墓、族祭、敬老、拜妈祖等丰厚多彩的活动,表现了浓重共同的中央颜色,历经千年仍风采照旧。诚然,莆田重阳节包含的这些丰厚的文化元素,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中国文化的根系,必定会培育更为深沉、愈加坚决的文化自信,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十四、涵江区结婚风俗
近日福建涵江区,一对夫妇正在举行婚礼。当大家都在吃饭的时分,仔细的亲戚发现新郎衣着红色的围裙,然后卷起袖子,虽然他还衣着西装,亲身给新娘的家人端上菜肴和饭菜。很多人被新郎的举措打动了,觉得新郎真的是一个顾家体恤的好丈夫。
不过,据参与婚礼的客人说,这可能是当地的风俗,仿佛新郎结婚时总要给娘家端盘子。不过,这款红色小围裙穿在新郎身上真的很心爱,构成了一种别样的反差。
广阔的网友们看到了这一幕纷繁纷繁就不淡定了,纷繁留言表达本人的观念。有的网友说:亲戚邻里呢?我们这假如放村里办都是亲戚或者邻里帮助给几红包的,从头忙到尾,最后忙完了才上桌吃饭;还有的网友说:新郎在丈母娘家里还帮助端菜,这么勤快,在本人家里肯定是经常下厨,看得出来新郎以后会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也有的网友说:一个大男人去端菜,这觉得不好吧,也不合规矩,老一辈留下来的礼仪不能丢,最好还是不要倡导了。
事实上,新郎的做法很顾家,但每个城市的风俗都不一样。新郎结婚不这样,我们也不能挑剔。但是,这对夫妇真的看得出来过得十分幸福,这标明选择一个关怀家庭的好男人是多么重要。
十五、涵江过年时的习俗
中等长度。找重点。
假如晓得莆田市寒假作业11页小游艺标题答案的,说出来多加分。
【过大暑】大暑节吃荔枝、米糟和羊肉。米糟是用米饭发酵透熟的,加红糖煮食。俗叫“过大暑”。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妇女向织女星乞巧,叫乞巧节。少女少妇于“七夕”用黄豆和红糖炒成“炒豆”和果酒,摆在庭中,向织女星礼拜“乞巧”以五色线穿针七七四十九次,谁先穿过的是得巧。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叫“七月半”。民间以金果、猪头号礼品祭奠祖先。这时,焚化楮帛、纸钱甚多,热气熏人,俗叫“公妈热”。出嫁女子,如遇父母新亡,应于十三日送祭礼到娘家,俗叫“送纸”。第一次“送纸”叫“送头年纸”,有“十三十四,担来担去”的俗谚。中元节又是“普度鬼魂”之节。新中国成立后,“普度”旧俗已废。“七月半“祭祖风俗仍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也称团聚节。已嫁女儿以猪肉、白果、米粉、板栗等送给娘家,俗叫“送秋”。在外亲人多回家和家人聚会,同吃炒米粉、香芋、白果、栗子,俗叫“做秋”。中秋夜游白塘玩月,是涵江人得天独厚的赏心乐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俗叫“九重阳”。农家用晚米磨浆拌入红糖,加适量明矾、食用红蒸成九层堆叠、能够逐层揭开的米果,俗叫“九重果”。并以此果过节、祭墓。
【冬至】俗叫“冬节”。冬至前一日晚上俗叫“冬至暝”,厅堂桌上点红烛,以红柑作“果盒”,上插“三春”(福禄寿纸花)一支,用红纸封新箸一副,生姜、板糖各一块,放鞭炮后,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周围,用糯米粉和水调和推压成条块,把它搓成桂元核那样大的“丸仔”,俗中“搓丸”,也叫“关门搓丸”。“丸子”为白色,当年有新婚夫妇,则是红色。有的捏元宝、聚宝盆和小狗外形,俗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有的捏饲喜鹊的“丸仔”,俗叫“客鸟丸”。“冬至暝”最长,有“爱吃丸仔汤,盼啊天未光”的俗谚。冬至早以“红糖丸仔汤”祭祖后,一家人分吃。把“丸子”粘贴在门框上,以供“门神户尉”,祈保安全。又把“客鸟丸”放于屋瓦上,喜鹊争食之声哔然,俗叫“报喜”。冬至节也有扫墓风俗。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搓丸之俗仍存。
【元旦】农历十二月开端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盛大。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算屋内外卫生,清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洁净,俗叫“扫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需有一碟“油煎果”(俗叫“送年果”),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风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不祥句。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眷贴白联志哀。“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讴歌“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显露一截,表示对抗。从此,贴“白头春联”就构成风俗。“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红团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仿的“红团”,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元旦,俗叫“三十暝”。元旦清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富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聚,俗叫“围炉”。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倒霉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如有失言,也以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晚辈给下辈“压岁钱”。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谈谈笑笑,彻夜不眠,俗叫“守岁”。元旦是穷人还债的最后一天,负债人被债主所迫常常不敢回家过年。城隍庙于“三十暝”演戏,让负债人去看戏避债,债主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俗叫“三十暝看炉戏”。新中国成立后,大扫除、贴春联、祭神祀祖,围炉家宴之风仍在,避债之俗不见。
十六、涵江区饮水风俗与特产
1、江口卤面
江口卤面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选择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白花花的,香喷喷的
2、山里白粿
涵江山里白粿因做法共同、口味纯粹而久负盛名。废品的白粿洁白如玉,带着温热,品味起来有嚼劲,但不黏牙,滋味爽口。白粿有很多种吃法,可直接吃,也可煮、炒、烤等。
3、哆头土笋冻
哆头土笋冻晶莹透明,柔糯清新,其味甚鲜,被列为喜庆筵席上的冷盘佳肴。将海土笋加水放入锅中再参加适量的食盐,熬至沸熟胶质溶出后连汤舀起,分装在特制的碟器中,自然冷却凝成固体物脱碟便成为土笋冻。
4、炝肉
传统的炝肉,精选里脊肉,切碎、腌好,多会加豆腐丸、豆芽菜。出锅后,肉片爽滑,豆腐丸鲜美,看起来很像平常吃的肉羹汤,但是滋味截然不同。这种溜炝汤的烹饪手法是涵江的一大特征,这种做法在外地很少有,当然主是这些炝汤的滋味更是妙趣横生。
5、金钱粿
涵江的宴会酒席必看到的美食之一,口感软且细,又带着炸花生的那种香甜味,这种做法在外地的菜谱上也是十分少见的。如今厨师还依据传统做法做出了另外一种酥香味。
6、荔枝肉
涵江荔枝肉与福州浇汁的做法不同,以油炸为主,更重肉味自身,炸好后蘸上醋和酱油,咬起来外酥里嫩。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皆似荔枝而得名。在莆田很多中央仍保存将荔枝果肉包裹在肉里,放入锅内油炸的荔枝肉传统做法。
十七、涵江区著名景点
(一)老鹰尖维护区
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维护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和新县镇境内,地处莆田市的东北部,东起福清市界,西至庄边镇界,南抵新县镇北部,北接永泰县和福清市界。天文坐标为东经118°58′13″~119°8′52″,北纬25°40′10″~25°45′28″。行政区划触及大洋乡、新县镇2个乡镇10个行政村。总面积2830.9hm2,其中中心区面积821.2hm2,缓冲区面积591.6hm2,实验区面积1418.1hm2。
自然维护区地处戴云山脉东北段的中低山丘陵地貌,属南亚热带季习尚候。区内最高为违平山海拔1025m,最低是霞洋村三层际水电站海拔45m,上下相差980m,多数海拔在300m以上。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孕育和保管了特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维管束植物178科554属983种,野生脊椎动物共计33目80科232种,昆虫14目93科134种,大型真菌有22科95种。自然维护区内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草丛、经济林等6个植被类型,有23个群系、25个群丛,以米槠林、丝栗栲林和伞花木林最为典型。森林掩盖率达87.2%。
(二)陈应功留念馆
在涵江区紫璜山下有座富丽堂皇的宫庙,庙前立着一座陈应功的石雕像,这就是盐神陈应功留念馆。
陈应功,字以忠,涵江东山(紫璜山)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卒于北宋太宗安定兴国七年(982)。
兴国二年(977),陈应功游说同吴越王钱俶勾搭叛宋的漳泉侯陈洪进纳土归宋,使福建人民免遭战乱之祸,使宋完成统一大业。这年,陈应功被召封为平闽将军。兴国七年(982),陈应功奉旨前往仙游游洋平讨啸聚山溪乱,不幸以身殉难。
古时,莆田食盐都是以柴薪煮炼海水而成。陈应功在写字时,用海水磨墨,偶然发现砚池中有白色晶体,尝之与食盐无异。于是,他始筑盐埕,灌积海水,借阳光曝晒而成盐。此举省柴免煮,非常便当,后来在莆田沿海推行此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未废。当时朝廷都肯定了陈应功发明的晒盐法,把他称为古代创晒盐法的科学家。陈应功德惠黎民,功垂万世,后人敬重。北宋时历三帝四次封侯赐爵: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赐封孚善侯;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赐封广利侯;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赐封嘉泽侯;宋瑞宗景炎元年(1276)赐封忠佑侯。后人在其家乡东山盐仓之西紫璜山顶建庙奉祀。庙中挂有宋理宗赐于的灵显庙匾额,还有文天祥、岳云、周瑛等书写的楹联,此庙在“文革”中被毁。
(三)国欢寺
唐名僧妙应禅师和他的俗家胞弟本寂禅师二兄弟都出家后,于其双亲墓西侧的故居建庵奉佛,初名延福院,为囊山慈寿寺的属院。后梁开平元年(907),奏请赐额,适闽王王审知以孙王昶出生,因名国欢寺。明末清初,国欢寺住持超元(字道者,为雪峰亘信禅师弟子),于永历四年(1650)东渡日本-,住持长崎崇福寺,传“盘桂派”。今长崎、东京等寺法裔达数千人。回国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圆寂于国欢寺,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行世。他是莆田僧人出国传教的第一人。
国欢寺坐落在松林掩映的国欢坡上,主殿重檐歇山式,抬梁构造,金柱高大,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现有建筑系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黄起龙重建,曾奏请朝廷颁赐藏经。清康熙八年(1669)又重修。其建筑群根本保管完好,现被列为涵江区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地址: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
(四)黄璞故居
宋代,黄璞后嗣把古官道边的建于唐代的黄璞故居重修。黄璞故居面阔五间,三进,占空中积达1000平方米。大门外一对明代抱石,刻有“猊貅”图案,刻工精巧。两边门门楣上各嵌一块石额,分别用楷书刻上“雾居”、“归隐”,字迹娟秀,石色发黄,应是当年建房时的原物。黄璞号雾居,故居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梁架、斗拱、金柱、柱础等物件很有特征,金柱下段用榫卯接上一节,考古专家以为这是抗震构造,在古建筑中有其共同的价值。
故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根本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1987年6月,列为区级文物维护单位。2004年,由黄璞裔孙黄子秀、黄春富、黄春泉等建议重新修缮,共花去四十多万元钱,使古祠面目一新。黄璞故居左、右横跨古驿道,有两道牌坊,富有古意,为这条古官道减色生辉。
地址: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
(五)白塘秋月
白塘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会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沟”,俗叫“白塘”。
白塘白水茫茫,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是人们旅游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每逢中秋,沿塘各村点灯结彩,车鼓、演戏,还有十音八乐,充溢平和欢乐的氛围。夜幕来临,华灯初上,游白塘者从五湖四海摩肩而至,接踵而来。岸上摩肩接踵,塘中千舟百船。是岸上,还是塘中,无处不鼓乐喧天,笙歌动地呢!你看,碧空万里,圆月流辉,灯火相映,水天一色,宛若是天上的白塘,人世的闹市。特别引人入胜的,则在子夜之后,更深人静,风轻波平,天高气爽,月明星稀,莆地周围的大小山峰倒映水中,塘中有山,山中有月,水清月沉,格外奇特,为蓬莱仙境,如广寒清宫,游人如梦如痴,似乎飘飘欲仙。这便是“白塘秋月”的胜景。
塘中有一“母鸭穴”之称的浮屿,其上有一浮屿宫,亦名“娘妈宫”,供奉妈祖,为洋尾村李富所建。听说,李富在家事母务农,眼见金兵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山河破碎,徽、钦二帝被掳,决然倾尽家资,在莆招募义旅三千,旋即取道水路,北上抗金。船至兴化湾外,忽然乌云滚滚,风浪滔天,船只无法控制,随时都有漂浮的风险,义旅也个个晕船呕吐。状况万分危殆。李富没法,跪在船上供奉的妈祖神像前祈祷。顿时,云开日出,惊涛骇浪,他们又继续向北进发。途中,李富闻得宋将韩世忠被粘罕的金兵围困城中,正临断粮,立刻率义旅从水路突入。韩世忠得了粮草,坚持到援军到来,里外夹攻,打得金兵狼狈逃窜。班师回朝,韩世忠奏报此事,高宗封李富为殿前统制司干办。李富特奏返乡,在屿上建妈祖宫,并把船上的妈祖神像供在宫中。
塘中有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的宫后条石桥,还有塔桥,以及新建的配有诗情画意的联句“势均力敌,天无私意;良宵圆满,月见多情”的“秋月亭”、“几度飞觞,人生百岁;一塘映月,景胜三潭”的“映月亭”和“太白西江,登舟吟咏;东坡赤壁,揽月漫游”的“揽月亭”。这三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为“白塘秋月”各树奇勋了。
白塘的人文景观与大自然景观相映媲美。临塘的洋尾、镇前、上梧等村历代举进士和为朝廷命官者多,单洋尾的李角自然村,宋时有进士35名,释褐进士1名,诸进士2名,特奏进士13名;明时有进士12名,岁进士13名,例进士1名,附进士3名,优进士2名,其中仁杰为成化壬辰探花,廷梧为湖广监察御史,升大理寺左寺承;清有文举1名,武举8名,其中殿臣为海坛总兵。
(六)鲤江庙
涵江鲤江庙,亦称城隍庙,创立于清康熙五年(1666)秋。座落在涵江鉴前路(古地称号凤岭),坐南朝北。鲤江庙南高北低,整体建筑依地形而建:殿堂节节升高,瞻之弥高,更显气势宏伟。1985年由侨胞捐资重修后,妈祖及其部属千里眼、顺风耳也成为涵江鲤江庙的重要神像。现为市、区人民政府文物维护单位。
鲤江庙整体外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构造,大门内二进,有门厅、前殿,正殿面阔三间三进。
每年的正月十九,鲤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庙内外点灯结彩,帷幕如云,雍容庄严,中堂摆列斋菜供品,荤素兼备,制成飞禽走兽把戏。中厅巧匠采撷百花制成百碟斋品,万紫千红,仿佛一幅百花怒放图,春意盎然,雅俗共赏。庙内点亮重五斤以上的宏大红烛数百对,红烛描金龙凤,辉煌耀眼,插在古色古香的红铜烛台上,层次排列,雅称“烛山”,夜以继日,灿烂耀眼。
地址:涵江区涵西街道孝义社区鉴前路
(七)巩溪宫
巩溪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洛阳山麓,创立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进士黄彻发起兴建,历代均有重修。正殿保存宋代典型梭形瓜楞柱、盆唇覆盆莲花柱础、抱鼓石等主要构件,梁架构造与福州华林寺根本相同。这些石构件,雕工古朴,线条流利,特别梭形瓜楞柱直径较大,莲花柱础具有早期工艺特性,四角线刻出柿蒂纹,古意盎然,是不可多见的文物艺术珍品。1997年被列为莆田县文物维护单位,2005年又被列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巩溪宫坐西朝东,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面阔5间,南北宽18米,进深3间,东西长26.5米,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宫庙建筑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门前有双阙,殿前砖埕宽18米,深9米,占空中积162平方米,铺黛色薄方砖,砖边长20厘米,砖面刻有骏马、仙鹤、扇子等图案,为古建筑之稀有。
不论是建筑作风,或者是保存的文物,巩溪宫都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坚持宋元作风、并保存大量宋元原构件的宫庙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讨宋元建筑的珍贵实物材料。
据理解,巩溪宫自创立起,不断奉祀妈祖神像,这在山区是极少有的,故巩溪宫也是研讨山区妈祖文化难得的实物材料。
(八)黄冈祠
黄冈祠位于涵江梧塘公路黄巷坡西侧,这是留念黄岸的祠堂。门楼是四柱三楼的花岗岩0式,黄色琉璃瓦顶,埕内列石马、石羊……。碑墙上嵌着十多块自唐代以降的历代碑碣,是黄巷历史的真实记载。埕前有一口幽静的千年古井,据传为由年已七十、精于天文的妙应禅师亲手勘定形势所开凿的古井。黄冈祠正面阔三间,二进,门厅与正厅以天井相隔。因天井宽大,正厅又是敞口厅,祠内显得亮堂伸展。祠内梁楣上金匾耀眼,立柱楹联丰厚。正厅的神龛上,悬挂着自唐至明黄氏列祖列代中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画像。有入莆始祖黄岸、“闽中文章初祖”黄滔、儒学名家黄璞、宰辅黄镛、状元黄公度、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等。几案上还有两座髹金座像,是唐代高僧妙应祖师和本寂禅师。
(九)雁阵山
雁阵山(古作岩沁,岩□)是莆田市涵江区境内海拔最高的山,位于三江口镇鳌山村。东面濒海,海浪滔滔,渔舟点点,海阔天空。深秋之际,退潮之时,鸿雁形单影只在此寻食、过冬,故称雁阵山。雁阵山地形奇突,山脉延到海滨,形如大鳌之头,故又名鳌山。夏天登山,海风吹拂,暑气全消,可谓避暑胜地。
自唐代起,雁阵山以秀丽风光,令人注目。宋状元黄公度曾在山上结庐苦读。公度中状元后,宋高宗为雁阵山公度读书处御书登瀛阁三字。黄公度在《御赐阁额》诗中云:
杰阁侵霄汉,宸章焕璧奎。内廷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宠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天外,鸾虬结倚旁。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
雁阵山上有一座奉祀三殿真君庙堂,称昭灵祖庙,因建于雁阵山上,俗称雁阵宫。雁阵宫古色古香,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甚为壮观。配殿奉祀首创晒盐法的陈应功。为此香火兴隆,是涵江主要道教庙观,游人、香客纷至沓来。雁阵宫中一块拜石,有几道自然裂痕,裂痕交织处略显凹型,中有一小孔,习习生风,用水注入,终不见溢满,亦不知流往何处。传说先有此石,再依石盖庙,人称为“龙眼风”拜石。
明代,雁阵山上建有一座石塔,石质七层,为船只夜航标志,与海上的塔仔塔遥遥相对,为雁阵风光更添一景。山上还有黄公度晒书台、护雁顶等古迹。在护雁顶山崖巨石下,有一处涌泉,久旱不竭,明澈甘洌,宋进士林光朝名之为葆光泉。明进士黄巩赋诗云:“路细穿云杳,岩头古寺悬。残霞明海屿,新涨没沙田。花暖游春骑,风高入港船。怀人重延伫,不见葆光泉。”
雁阵山山奇、海美、塔壮、庙雅,民间传播不少漂亮的传说,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传奇面纱。
涵江区已规划把此地辟为旅游区,近年爱国侨胞捐资,把雁阵宫整修一新。龙柱挺立,石狮雄踞,富丽堂皇,庄严庄严。又在宫前广场外建怀庆亭、思贤阁,小巧剔透,风姿绰约。山下建有牌楼式山门。盘山公路直达山上,绿荫掩映,楼台亭阁,海光山色,美不胜收。
(十)枫林世惠祠
枫林世惠祠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枫林村梅岺自然村。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坐北朝南,由前殿、天井、主殿等组成,占空中积190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隶属文物有宋绍定五年(1232)“曾公陂”碑和古建筑龙溪祖社。枫林世惠祠2013年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一)莲峰宫
莲峰宫位于涵江区大洋乡莲峰村。始建于宋宝庆二年(1226),清嘉庆丁卯年(1807)重建。坐西南朝东北,由门厅(前殿)、后正殿组成,建筑面积306平方米。前殿、后正殿均面阔五间,前殿进深四柱,后正殿进深五柱(含后墙壁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
(十二)涵江黄氏民居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分前后两座,前座在大宫前路25号,后座在游巷2号,前后距离一条宽约5米的大街(即游巷)。
黄纪星(1875-1935),字怀唐,祖籍荔城区西天尾镇谓阳村,后迁居涵江霞徐街。聪颖好学,少年考取秀才。后目击列强入侵和清政府糜烂--,立志走教育与科学救国之路,以期复兴中华。1902年,与其侄儿黄绶、黄缃等人集资在霞徐自家住宅内兴办莆田第一所新式中学——兴郡崇实中学堂,自任校长、教员,自学数理化,率先推行新学,倡导政治改造,向学生宣传科学、民主、反动的新思潮。1904年,掩护福州反动党人郑权、林斯琛、刘文栋、林心斋等在学堂避难。不久,崇学中学堂因宣传反动和掩护反动志士而被莆田当局勒令停办。后来,该校局部师生赴沪参加林森掌管的“旅沪福建学生会”,继续从事反动宣传和煽动工作。1910年,黄纪星与日本留学回国的侄儿黄缃、内弟涂开榘等进步人士捐资在兴化府明伦堂(今擢英中学图书馆)创办兴郡简易师范科,并在祖籍渭阳故宅和宗祠创办明远小学。1911年11月15日,莆田反动党人推举黄纪星担任组建中国同盟会莆田分部,任担任人。莆田克复后,黄纪星任莆田治安事务所总务长,以暂时维持中央次序。黄绶任江西建昌府知府,黄缃任莆田县第一任县长。
辛亥反动后,这些志士多从事爱国教育事业。1924年涵江中学(今莆田六中)兴办不久,黄纪星就到涵江中学任教国文,还捐款修缮校舍,捐薪购置教学设备。1930年代理涵江中学校长。黄纪星不只宣传反动思想,而且支持儿子黄苍麟、黄亨麟、黄典麟参与中共公开党团组织。黄苍麟是莆田早期中-员,担任涵江党的工作;黄亨麟是早期共青团莆田县委委员;黄典麟是涵江中学学生会主席,涵江中学早期共青团员,1930年被派到江口展开农运工作,担任共青团江口区委书记,同年7月陪同中共莆田县委书记陈燕贻到江口乡村展开大众工作时,不幸遭国民党军清乡围捕,不久被杀害于莆田南门,是反动时期莆田年龄最小的烈士。
涵江黄氏民居为中国同盟会莆田分部担任人黄纪星故居,分前、后两座。前座始建于明代,面宽六间26米,深四进52.7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内埕、前厅、天井、中厅、天井、上厅、福堂,抬梁穿斗构造,悬山顶,占空中积为1600平方米;后座始建于清初,面宽五间20米,深三进31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屋、天井、前厅、天井、上厅、福堂,抬梁穿斗构造,硬山顶,占空中积8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两座梁柱硕壮,建筑讲究,刻有麒麟凤凰花卉等精巧图案,雕梁画栋比比皆是,漆金痕迹也依稀可见。1993年6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发布为莆田市文物维护单位,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三)涵江江氏民居
涵江江氏民居位于萩芦镇梅阳村新厝自然村。为清监察御史江春霖(1855-1918)之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咸丰年间(1851-1861)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次扩建。坐东南朝西北,通面阔75.5米,通进深56.47米,占空中积4400多平方米,建筑占空中积3500多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外埕、内埕、前厅、天井、正厅、后院、后厅(述志堂)。中轴线两旁依次均为主房、小厅、耳房、大街、护厝、天井、大街、重护厝、天井、大街、又重护厝,共146间房,19个天井,俗称“百廿间大厝”。整座建筑群排列紧凑,土木构造,内部空间较小,作风简约。涵江江氏民居2009年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四)澳柄宫反动原址
澳柄宫反动原址位于白沙镇澳东村桥头自然村。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清代重建,建筑面积641平方米。抱鼓石、柱础,雕琢精巧。1929年红军第23军207团在此成立,左山墙尚存红军时期墨书美术字标语:“活捉匪首蒋介石”,故此宫亦为反动文物;澳柄宫反动原址2009年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澳柄宫反动原址
年代:1926~1937年
座落地点: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
简介:原址包括澳柄宫、澳柄桥、列宁小学、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澳柄宫是清代重建,奉祀建澳柄桥“祖师”的宫庙。在此发作的主要反动事情有:1926年成立农会和莆田山区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成立莆田第一支工农游击队,1929年游击队扩编为红军第23军第8师207团,1930年邓子恢和张鼎丞在此召开扩干会议等。澳柄桥是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的平梁石桥,为红军、游击队重要哨卡。列宁小学是红军在闽中兴办的第一所学校。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是红军、游击活动的重要据点。
维护范围:澳柄宫:东至宫墙外小路,西至小溪,南至宫埕,北至宫墙外山地。
澳柄桥:桥上下游各延伸20米,两岸各延伸10米。
列宁小学:周围墙外各延伸15米。
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周围向外延伸15米。
(十五)永兴岩石窟
永兴岩石窟位于大洋乡院埔村,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建,元元贞三年(1297)重建,至正二年(1342)重建。祀张公、观音、八仙、龙王等。寺石仿构,坐南朝北,石窟通面阔三间21.05米,通进深三间10.72米,占空中积420平方米。洞正面用规整条石砌成并排的三个拱券门洞。拱券顶室三间,有壁门相通。存元至正二年碑刻一通,清代碑刻二通,右侧有元墓冢1座。是莆田独一的石窟寺,永兴岩石窟寺2001年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六)郑樵墓
郑樵墓位于白沙镇白沙村尖峰尾山近山腰处。墓原在白沙镇越王山下,宋乾道九年(1173)丞相陈俊卿迁郑樵墓于此,历有重修,清嘉庆丁丑年(1817)重修,1984年又修,并向东、西、南扩展维护性墓域。坐南朝北,呈环状,东西宽23.4米,南北深21.6米,占地约505平方米。前有三级墓坪,墓平面呈“风”字形,外墓呈方形,宽5.9米,纵6.05米,内墓呈椭圆形,宽3.4米,墓丘龟伏状,宽1.6米,纵1.87米,高1.2米,前置祭案,为三合土、石构造。墓围正中嵌墓碑,直下楷书阴刻“宋枢密院编修夹漈郑先生之墓”,落款“嘉庆岁舍丁丑阳春榖旦重修”。郑樵墓1985年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1104-1162),今涵江区新县镇广山村人,宋枢密院编修,史学家,著作甚多,有《通志》二百卷行世。
(十七)双亭御温泉
莆田双亭御温泉度假村是一家按国度四星级规范倾力打造的集自然温泉、休闲文娱、温泉养生为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休闲度假村。度假村位于素称涵江后花园的萩芦镇双亭村,距市政府10公里、涵江市区8公里,距“妈祖”朝拜圣地湄洲岛以及中国南派武术发源地南少林均只要半小时车程。度假村依山而建,青山环抱,风光秀美,交通便当,既避开闹市的喧哗,又不远离城市,是涵江乃至莆田的“市”外桃源。
莆田双亭御温泉度假村度假村装备了VIP高级套房、高级双人房、普通单人房、中餐厅、自助餐厅、16间足浴包厢、棋牌室、茶艺室、12间汤屋泡吧、10多种户外温泉汤池、2组大型30多种水疗SPA池、6道泳池。现已构成吃、住、游、玩,养老养生一条龙效劳体系,是一处绿草碧树,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度假村。
(十八)涵江
涵江紧邻着沙江,涵江的特征是海带养殖。每当4-5月海带歉收时节,满目尽是晾晒海带的竹杆和劳作场景,特别最精彩的是晚间海带分苗(12月份)和收割海带时分,一望无边的海面上,千艘渔船万火齐明,会聚成金光绚烂的光海。这里的大片都是以“挂晒”的海带作为背景的。
(十九)坪盘村油菜花
坪盘村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海拔400多米的崇山之顶,与常太镇、西天尾镇、庄边镇交界因周围群山屏立,中间地势较平,故而得名“坪盘”。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由于一年一季油菜花海美景被称为“小婺源”。
景点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坪盘村
(二十)白塘湖水利景色区
景区位置: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南郊约2公里处
景区引见:
白塘湖是木兰溪流域内最大的自然淡水湖,水域面积36.85公顷,白塘湖周围水系兴旺,沟渠纵横,古桥众多。每当月朗星灿夜晚,远处壶公山、九华山、古囊等名山与月亮映照湖中,清波荡漾,天、月、山、水溶为一色,恰如淡墨彩画般诱人,“白塘秋月”构成了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中突出的水景。
白塘湖区域文化沉淀深沉,文物内涵丰厚,景区内众多景观与抗金名臣李富、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继光等历史名人有关,是涵江乃至莆田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白塘湖畔的洋尾村等地人文鼎盛,宋明清三代以来,共有进士29人,官职122人,留下了许多丰厚的文物古迹。其中李富宗祠是明清的典型建筑,是莆田古建筑中的精品;白塘古官道的三座牌坊,充沛记载着李氏历代职官名人对今天的海内外李氏后嗣有宏大的凝聚力。浮屿岛上的宋代建筑浮屿宫是座妈祖行宫,系当年李富带领三千莆田子弟航海北上抗金时,海上遇风浪之险,得到妈祖庇佑,化险为夷,因此立庙留念,充沛展现了白塘湖景色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