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荔城区春节风俗
这里的春节,一年两度,
这里的元宵,一月欢跃。
这里是莆田——
“十里不同风,一村一风俗”
从正月初六开端,
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
以不同方式闹元宵,
莆田的元宵活动持续一个月。
可是看什么、到哪里看呢?
收下这份锦囊,
纵情嗨吧!
不要孤负这一年一度的大好光阴!
正月初六
涵江区
三江口镇
芳山村
芳山千人担盘庆元宵
莆田“担盘”是嫁娶祝寿、乔迁等严重喜庆活动风俗,一担十盘,荤素装盘,甘蔗随担,寓意甘美和合、十全十美。元宵千人担盘出游局面壮观,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收。
江东桔塔祭梅妃
黄石江东村是大唐梅妃故里,“红桔塔”是江东村民祭奠梅妃的果龛,十五座桔塔直抵大殿房梁,蔚为壮观。元宵后桔塔拆散,红桔分送家家户户,寓意送“吉”到家。元宵出游绕行江东全境,全部銮驾在春色映照下、南塘水色中得见唐宋遗风。
正月初七
荔城区
黄石镇
江东村
正月初八
仙游县
枫亭镇
麟山村
皂隶舞
枫亭镇麟山宫元宵行傩出游,千人参与,持续三天,绕道百里,住村二处,接驾局面壮观。“皂隶舞”开道,古朴粗暴,威武划一,辅以“威乎乎”的呼吁和锣、鼓、吹的伴奏,庄严庄严,气势威赫。
城隍巡游
明朝初年,建筑平海卫城,抵御海患。后人感念江夏候筑城恩德,奉为城隍。城内古迹遍及,“师泉井”至今泽被乡里。当年施琅驻军缺水,祈求妈祖赐水解困,距海潮缺乏百米的平海天后宫前地涌甘泉,施琅亲题“师泉井”。正月初九,平海元宵,执事前行,文武列队,銮驾出巡。巡游所到之处,乡民放炮迎拜。一路旌旗招展,锣钹喧天,鼓乐齐鸣。
正月初九
秀屿区
平海镇
平海村
正月初十
涵江区
涵东街道
塘北社区
塘北游灯跑火
筵席供品丰厚,游灯长龙巷行,圈灯龙盘虎踞,古巷、灯笼、火堆、爆竹,带出浓浓的元宵情味。
霞徐村“天下第一大红团”
红团是莆田传统的喜庆食品,用糯米皮揉入食红做外皮,内馅多为咸、甜糯米、绿豆等,垫以香叶蒸制而成,幽香诱人,意味红红火火,团团聚圆。涵江霞徐顺济庙元宵大红团,外表龙纹手工雕琢,年年不同,56个小红团环绕,意味中华巨龙起飞民族和睦团结。
正月初十
涵江区
涵东街道
鉴前霞徐村
正月初十至十二
荔城区
新度镇
锦墩村、
荔城区
西天尾镇
后黄村
荔城经典元宵展现
“砂花迎神”是新度镇锦墩村共同的元宵风俗,先将生铁或碎铁片消融成铁水,再将铁水舀起,倾于竹片内,用木槌击打,泼向干粗、叶茂高大的荔枝或龙眼树上,铁水碰击,火花四溅,飞花如雪。
除此之外,溪白踏火及后黄村游灯、摆棕轿、穿栏集中展现。
新坡千人担盘庆元宵
千人挑担盘出游,壮观庞大,一路都是满满的人情味、浓浓的喜庆味。
正月十一
涵江区
国欢镇
新坡村
正月初十至十三
仙游县
盖尾镇
前连村
前连古厝龙狮庆元宵
丁字形大型清代红砖古民居前舞龙舞狮,表现古厝与传统民间艺术交融的调和之美。
坝下抬神篝火赛跑
龙兴宫青年抬菩萨在篝火旁赛跑,另有摆棕轿。
正月十三
仙游县
榜头镇
坝下村
正月十四
湄洲岛
湄洲岛妈祖金身巡安布福
渭洲岛是妈祖故土,祖庙圣地。妈祖护持海上丝路,佑庇百姓安康,自宋徽宗额赐“顺济”后,由宋及清,自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历代褒封三十六次。分灵五洲,泽被四海,天下共祀,“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妈祖”。渭洲岛元宵的妈祖金身绕境巡安布福,万人侍驾回銮,传承千年。
妈祖金身出殿巡安布福,驻跸老厝古居,午夜时分回銮祖庙,万众相随,人群如潮。肩舆冲阶入殿,电掣风驰。
南门摆棕轿
摆棕轿是莆田元宵最常见的民俗活动,每座棕轿顶部覆上棕榈,轿里或有小神像,或是贴上神符,意味神明。城厢区南门社区元宵摆棕轿是多支棕轿队同时上场,围着火堆转摆棕轿。在锣鼓声和呼吁助威声中,视觉冲击,心灵震动,人神共娱,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
城厢区
凤凰山街道
南门社区
正月十五
仙游县
枫亭镇
兰友社区
枫亭万人大游灯
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正月十五夜,花盆菜头灯、驱邪蜈蚣灯、百戏彩架灯,彩灯完备,大型彩车流光溢彩;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车鼓队声乐喧天;五色旗、龙虎旗、旗帜招展;舞龙舞狮,百戏杂陈,游者欢乐,观者愉悦。
东海万人圈灯
东海镇东沙村,正月十五十五元宵当夜,全村家家户都会扛出板灯,接成灯龙。灯龙寓意先祖北宋名臣蔡襄所建的洛阳桥。板面是桥面,支杖是桥墩,花灯如护栏,灯头灯尾若桥头将军。从金沙宫动身绕境游灯,最后回到金沙宫广场时,会以灯头为圆心绕行,密密匝匝,构成旋圆,恍若龙盘。
正月十五
城厢区
东海镇
东沙村
正月十六
涵江区
涵西街道
延宁宫蔗塔祈福
甘蔗截成蔗节,用蔗节搭建出高达三米、层数百层的空心蔗塔,并垒出吉庆字样,传承百年,别出心裁。
筱塘摆棕轿
棕轿队伍头扎箍巾、劲装绑腿。在熊熊烈火间腾挪腾跃,于火中穿行而出,极具震动。
正月十六
城厢区
凤凰山街道
筱塘社区
正月十七
涵江区
梧塘镇
松东村
松东赤脚踏火
莆田元宵活动大多与火有关,有跃火而过,有绕火奔跑,有跑踩炭火,有蹈火穿行。涵江梧塘松东村元宵炫人眼目,惊心动餽。四尺高的柴薪点燃后,燃起冲天烈焰,炭火火热之际,抬轿人赤脚从旺火上踏过,来回穿行,点燃全场氛围。
南日岛抬神冲海
正月十八元宵时,南日岛浮叶村民都会不谋而合渡船回家,全岛欢跃。彩旗、锣鼓、鞭炮开道,神轿鱼贯而出,浩荡出游。年轻人拾起供奉神明的轿子和许多僮身一同冲向大海,在海中平稳搏击,激浪跃舞,溅起的浪花越大越好,意味着出海安全,鱼获满仓。
正月十八
秀屿区
南日镇
南日岛
浮叶村
正月十八
荔城区
镇海街道
阔口村
阔口总元宵
正月十八由飞来阁牵头一切社区宫庙总元宵,主要有游灯、车鼓。
善乡垒菩萨出游
神明行傩出游,巡境布福,特别以摆菩萨金身最为知名,三尊神明的神轿叠搭在一同,三队人马相抵旋转,局面繁华欢乐。
正月十八
(卜杯)
荔城区
新度镇
善乡村
正月十九
北岸
山亭镇
莆禧村
莆禧古城爬刀梯
莆禧古城元宵队伍绕境巡游后,僮身开端攀爬高达十七米的刀梯,刀梯屹立孤直,身影健硕微小。僮身在梯顶抛掷铜钱,人人举手,俯首争抢。铜钱寓意纳福驱邪、护佑安全。攀爬刀梯重现当年莆禧人民抗倭时登高眺望和无畏刀锋的身影。
东岳观元宵
浓郁的妈祖文化、侨乡文化展现,活动期间有灯展、民俗舞蹈、传统手工等活动。
正月二十
涵江区
江口镇
东岳观
正月二十
城厢区
灵川镇
东进村
灵川东汾皂隶舞
五帝出郊,自东汾五帝庙动身,马队蜿蜒,妆扮各色故事,于山间环行,皂隶舞开道舞蹈,古朴严肃。
笏石北浦万人闹元宵
传统、古朴的元宵巡游,大旗、清道、马队、妆驾、执事、銮驾一应俱全,家家户户,恭接行傩。
正月廿四
秀屿区
笏石镇
北埔村
正月廿四
涵江区
白塘镇
镇前村
镇前打铁球
打铁球传承持续了莆田人英勇抗倭、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肉体。巡游时乩童用布满尖刺的铁球击打赤裸的背部,甩打剧烈,血流披身,再现四百年前不惧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
上梧穿针,吃香,踢炭火
金针穿腕,吃香,踢炭火。参与者在神秘热烈的铃鼓,吟唱声中,用金针穿腕,咬香嚼火,赤足踢散炭火,香尘四起。
正月廿四
涵江区
白塘镇
上梧村
正月廿六
涵江区
白塘镇
洋尾村
洋尾跑二六
踏马迎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草束腾焰。汝架幼童在马上稚嫩可人,和古装交映,与旧俗同辉。马队经过古建民居、祠堂牌坊时,带着浓浓的古风古韵。经过湖畔,上下相映,岸上人行,水中人影,把洋尾村的水乡情韵演绎得格外可人。
文峰宫尾暝灯
正月二十九,莆田元宵接近序幕,故称“尾瞑”。供奉宋代木雕妈祖神像的文峰天后宫烛火通明,这一夜祈福求安的蜡烛在剩下二寸许时先予吹灭,到二月初一,各家各户再请回他们的“烛脚”,带回家中继续点燃,寓意把一切喜气、好运带到新的一年,称为“请火母”。这一夜的红烛是千年妈祖信仰的点点星火,生生不息。
正月廿九
荔城区
镇海街道
二月初一
城厢区
龙桥街道
泗华村
泗华千人抢豆丸
豆丸,是莆田人熟习的家常食,把豆腐揉烂成泥,参加荤素配料,揉成团,滚上淀粉定型,参加食红,使之成为意味鸿运的红豆丸。二月初一上午,城厢区泗华村的百姓将红豆丸分装至碗,小伙子们手托托盘,在火铳声中,跃高撤盘,豆丸倾碗而出,老老少少俯身捡拾,腾空截夺,抢到豆丸就似乎抢到了一年的福气和好运。
黄石下江头打铁球
下江头的打铁球与戚继光抗倭关系亲密,铁球掷打背部以示无畏强敌,随同神轿的铃鼓歌欢乐喜庆,极具特征。
三十六、莆田结婚风俗
荔城区是个保存了很多传统习俗的中央,特别在乡村地域。我常住外地,晓得的并不细致。只晓得有些是全国大局部乡村都相似的,有些是荔城区独有的。记载下来以飨大家。关于拜菩萨的局部,农历初一十五都要拜。因我很少全程参与,就不细说了。
关于婚庆,整个就是一个红色世界。新娘子要穿红色嫁衣,不可着白,里面听说也不能有白色衣服。有听说天价彩礼嫁妆,荔城区的东庄、忠门等中央非常富有,或可出手阔绰些。
荔城区乡村男青年假如没有继续求学,差不多18、20岁的时分家里就会请媒人帮助物色适宜的对象。媒人找到适宜的人后,男方假如想要相看,就会请媒人与女方约一个时间上门。听说以前女方家里会煮线面或鸡蛋,假如双方都看中了,男方就会吃下,否则就不吃。我亲历的相亲现场曾经很简化了。媒人带着男青年上女方家相看,不带礼物,坐坐聊聊就走。
假如相中,订婚结婚马上摆上日程,有的一两个月内就完成了婚姻大事。详细时间还是看双方家庭商定。只需定了婚就能够住在一同,所以常有抱着孩子举行婚礼的。
婚礼当天新娘去化装,来去都是亲戚中两个至少生了两个儿子的女人陪伴。我由于是外地人,在外地自在恋爱,又是单枪匹马地参与婚礼,很多典礼也省了,独一担忧的是会不会他们欺负我不懂,把相似男高女低的习俗给布置上了。所以不断留意着,不过貌似也没用,就算有,我也不懂啊。
头上披着红色头纱,手里拿着红色网兜,上面系着芦荟,还挂着一本卷起来的书。不懂这寓意,难道是诗书传家、永葆青春?两个女人扶我跨过火盆,跨门槛到客厅,曾经摆好了家徒四壁的桌子,上面供品俱全。大门上也挂着家徒四壁的金字红布。先拜公妈(祖先),再拜父母、亲戚,他们都意味性地给100、200,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老公要立即出来敬烟,酒席开了我也要出来敬酒。
荔城区人很注重孩子,孩子也能上席面。常见孩子代表父母来吃席。主人家也按对大人规矩一样待孩子,分烟时也分给孩子,让他带回家给父亲。
洞房的天花板上挂着两盏灯笼,听说是百子灯,挂上就没见摘下来过。四处贴着红喜字,梳妆台上放着一个米筛,里面有剪刀、卷尺、芦荟、针线等。当天晚上在堂屋里点着好粗的红蜡烛,听说要人守着,不能灭。老公的舅舅在堂屋打地铺守一夜,老公也去陪他。
闹洞房是全国一样的大闹,要老公背着老婆去摸到百子灯啊,各种被作弄啊。婆婆特意吩咐了一个人要控制氛围,越繁华越好。当然顾及我不是本地人也听不懂,闹得还是比拟文化。
这一年结婚的新娘,不论是前一年元宵后结婚的,还是今年元宵前结婚的,只需结婚后遇上的第一个元宵节,元宵期间都要穿戴划一,呆在家里,每天晚上都可能有人来家里“夸新凝姆”(看新娘),到新房看装潢看新娘子。新娘子要准备给来访者“奔腾干”(分糖果)。来访者能够是同村人,也可能是同村人带来的亲戚朋友。一定认识新娘,但都能够来。
所以元宵三天的白昼,孩子们背着包到迎接菩萨的人家抢糖果、花生等。晚上又背着包四处探听谁家有新娘要去“夸新凝姆”,一大群人,男女老少,主要是女人和孩子,形单影只地走来走去。夜色下,家家户户,每层楼都挂着红灯笼。新娘的屋里也根本是红帐子红被子,红红的,特别喜庆有氛围。分得了糖果,看一看,再去下一家。
走了几家,孩子们的背包根本就满了。雀跃地跳啊笑啊,相互比谁的多。这样的节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我也很同意保存这样的风俗,典礼感十足,并且有古风,乐善好施,大快人心。
往常各地的风俗都慢慢淡了,过年也变得没有年味了。荔城区是我见过保存相对较多风俗的,不能完整以封建迷信而恶之。
三十七、荔城区丧葬风俗
荔城区民间传统的丧葬礼俗也是很繁缛,各地不尽相同。
老人病危,从寝室移至厅堂,按男左女右的位置放在厅侧暂时搭的床上(不能放房脊梁下),称为移床。在其弥留前,家眷抓紧时间给病人改换衣裤。这种衣服叫寿衣,是事前制造的,内衣多用白绫裁剪。寿衣由孝男给病人穿上,多至七套,或十多套,上下合计取单数。先套好后一次穿上。断气后,全家男去冠、女披发、号啕哀哭,并用白布蒙盖死者身首。在床前桌上燃一盏七根灯芯的长明灯,直至出丧,不让熄灭,称“送终”。在乡村,孝男到河沟或井边用铜钱或“纸钱”向水神买水,为死者洗脸,洗脚手,谓之“洗身”。亲人把俗称“喜寿”或“长生”的棺材抬到厅堂,棺底要放入由7家邻居乞来的灶灰,再铺上纸钱和灯心草及碎纸边(用以吸收尸体消释后的液体)再选时辰“入殓”。入殓称“入木”,子孙披麻戴孝,子辈穿麻衣,孙辈穿白衣,子媳伎俩套上一铜钱的白带圈,父丧套于左手,母丧套于右手。向遗体辞别后,孝男捧死者头部,孝媳抬死者足部置棺内,遮上被子(俗称“水被”),然后盖上棺盖钉牢。入木时,所谓“八字”对死者有冲犯之人要避开。入殓后,孝男孝媳搬出死者用过的卧席、被褥,送至野外烧化,俗称“送草薪席”。出殡(俗称出寿)时,凡棺材抬过的门坎要限时用干稻草3根,束以红纸,用刀斩断一节,以示“斩草除根”。出大门由侄辈点举火把引路,同族人均要来送葬。孝男头戴“草圈麻帽”,手执“孝子鞭”丧杖(死者为父用松木,母用竹,在沿海一带则用稻草扎成一条龙,俗称“草蛇”),入葬后,插在坟上。沿途分发“纸钱”,过桥时放纸元宝。将棺材置于墓穴内,称为“进葬”,在墓穴前摆祭品祭奠,称“墓祭”。倘墓地未定,则将棺材寄放于“利厝”里,俗称“寄厝”。
安葬后第二天,在厅堂为死者设立灵堂,立灵位奉柱。每日早晚“上饭”(摆饭菜祭奠)哭灵。第三天再上山探墓,俗称“望墓”或“覆山”。第六天,做头七。
四十九日内要每七日一祭,家眷哭丧,俗称“做七”。其中以头七和尾七最为盛大。服丧期间,家眷不能穿红衣,不许赴宴饮酒,不许理发洗头,不放鞭炮,不参与庆祝活动。之后,除灵堂奉柱,同先代祖先一同祭奠。把麻丧服改白素服,理发,俗称“百日”。凡期服丧的至此服满。当年元旦不贴红联,只贴写上“守制”两字的绿纸条。
建国后,丧葬变革。用花圈、挽联追悼会替代吊丧,用戴黑纱、白花替代披麻戴孝,用遗像替代木主牌,改土葬为火葬,废弃服丧期制度。
三十八、荔城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兴化米粉
兴化米粉是莆田的著名土特产,又是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汤煮只需30秒),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欢。米粉以上等黄尖米制造最好,制造需经过9道工序。正宗兴化米粉久煮不碎、细至1毫米、色泽微黄、煮炒易熟、饮食便利,独具一种风味。
2、兴化煎粿
是莆田的风味小吃,将上等的晚米用大石磨成很稀的乳状米浆,调入芝麻,花生酥,精盐,味精等,搅拌平均后盛入大陶盆待煎即可。做好的煎粿有一定透明度,薄如蝉翼,食来脆口,油气既足,香味也佳。
3、豆浆米粉
豆浆米粉是莆田的小吃,以酱油,味精,炸好的花生米,绿豆芽,葱油等制造而成。豆浆烧开后放入米粉捞起,炒锅烧热放入生油,先倒入豆芽炒两下参加酱油、味精,再下捞好的米粉翻炒平均,参加葱油拌匀,装盘撒上花生米即可,和豆浆一同上桌。
4、秋凤鱼丸
开了很久的一家小店,生意火爆,白腻滚烫的鱼丸,轻咬一口,又浓又香的汤汁就顺着嘴流下去,那股嚼劲让人有种说不出的舒适。
5、兴化泗粉
兴化泗粉,又称兴化赐粉,用地瓜粉做的,因其外观状若鼻涕,故名泗粉,泗,古字典解释有鼻涕之意,故得名。因口感滑爽,清凉美味而在莆田盛行。
6、油拌索面
油拌索面是一道福建省莆田市的中央小吃,色泽鲜艳,美味可品口。油拌索面称号虽简单,但这道小吃加上了很多配料,加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黄花菜、香菇、肉片、冬笋、芥蓝菜等,这些佐料装装点碗面,色泽鲜艳,美味可品口。
7、桂圆
龙眼,荔枝摘过,龙眼始熟,故曰荔奴,俗称桂圆。1988年福建省果树研讨所对应用花粉形态构造上异同的实验,证明了海南岛的野生龙眼在其系统发育位置系是原始型的。龙眼果主要是生食,也可加工成干制品或罐头食品。历代以来,兴化桂圆都被当作南方的名贵产品进贡朝廷。据明代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当时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的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兴化桂圆甲天下”之说便传播。
8、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特产,中国国度天文标志产品。
莆田荔枝始于唐代,其味香甜、醮核率高,具有止渴、滋补成效。宋代蔡襄曾写下世界上第一本《荔枝谱》,称兴化荔最为奇特。后来,荔枝树又被莆田定为市树。郭沫若20世纪60年代初在莆田调查时,曾题下“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诗句,盛赞莆田荔枝。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度质检总局批准对“莆田荔枝”施行天文标志产品维护。
三十九、荔城区著名景点
(一)清后中共莆田县委原址
中共莆田县委原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清后村和丰自然村。
1935年,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与苏华同等志荫蔽在清江五张厝公开联络点交通员林亚笔住处,发起大众,展开公开反动活动。1936年王于洁等转移住处,五张厝联络点林亚笔仍与闽中特委坚持联络,担任公开交通工作。1944年黄国璋在清江桂苑祠树立据点,指导莆田平原、沿海、山区的反动活动。1949年2月,中共莆田县工委改称莆田县委,机关驻地从城郊四亭迁至黄石清江桂苑祠,游击队驻清江宗夏堂。游击队在县委指导下主动出击,毁坏敌人通讯设备,缴获-支弹药、发起大众破仓分粮等活动,清江反动据点游击力气日益壮大。同年5月21日,中共莆田县委书记林汝樑在清江召开平原片和沿海片干部会议,布置支前任务。国民党莆田县长陈文照闻迅亲身率领县自卫队和涵江、黄石乡警300余人,三路围攻清江,林汝樑在突围战役中负伤,县委委员张腾(杨文喜)、游击队员游飞艇同志壮烈牺牲,大众周亚镭被-杀,大量民财被毁坏抢劫,许多大众被捉去施刑,0-0-,使清江反动据点遭受宏大损失,张坤和林焕章闻迅后分别率队从北洋和沿海赶到清江救援。“清江事情”后县委驻地迁山区澳柄展开工作,清江反动者周文泉、林文禹同等志坚持公开斗争至解放。
中共莆田县委原址桂苑祠为周氏祖祠,单层土木构造,坐西朝东,因遭遇大火焚毁,大门仅剩门前两尊石像,门筒两侧的厢房残壁被树木杂草掩盖,现存有正厅和左右厢房,南厢房屋顶已塌,墙壁不全,占空中积约200平方米;莆田县游击队驻地原址为宗夏堂,单层土木构造,为两进房,坐北朝南,进入大门是天井,天井后面为正厅、两侧是房廊,正厅后又有一天井,天井右侧进来有院子和耳房、左侧进来是厨房,天井后是后厅,有左右厢房各一间,占空中积600平方米;清江反动留念亭位于清后村阳城港和后塘北极殿之间,由清后老区村大众于2002年8月修建。
(二)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原址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原址哲理钟楼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7号。
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回莆田停止树立公开党的工作,哲理钟楼就成为公开党的反动活动据点、中共莆地步方组织的降生地、闽中反动的摇篮。
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招聘在具有荣耀斗争传统的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住在哲理中学钟楼二层。1926年2月,陈国柱在钟楼宿舍内召集经过培育和调查的进步学生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纳他们参加青年团,同时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指导,使闽中成为福建省最早树立中共中央组织的三个地域之一。同年6月,陈国柱将原开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员,开展为中共莆田支部。支部改建后,积极向乡村开展党员,在斗争中物色开展对象,吸收主干分子入党,树立乡村党支部。同年12月,经与中共福州地委共同商议,决议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改由中共福州地委指导,机关仍设在哲理钟楼内。1927年4月,莆田发作了四八--事故,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机关被国民党-分子查抄,陈国柱等人被迫转到乡村继续展开公开斗争,区委机关也随之从哲理钟楼迁往城郊等地。
在哲理钟楼树立的闽中第一个党组织成为点燃莆田以致整个闽中地域的反动火种,莆田党组织在长期反动斗争中禁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逐步开展为指导整个闽中地域反动斗争的中心,博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
哲理钟楼原为美教会办的哲理中学校舍建筑物之一,用红砖砌的四层老式洋楼,底层为4米见方的骑楼式门道,为当时教员宿舍,名“映雪楼”,平顶阳台,中央建一小亭,悬挂铜钟,作为作息报时之用。整栋楼房占空中积394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现保管完好。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原址哲理钟楼于1986年4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发布为莆田市文物维护单位,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讨室发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同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讨室发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三)莆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会议会址
莆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会议会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路中段。
莆田在建党初期就留意展开农-动,在国共第一次协作停止北伐时期,1926年7月陈国柱从广州回到莆田后,主动同国民党左派人士曾天毅、郑炳炎、陈震、郑春荣、林海川、郑秀毓等协作,机密酝酿成立中国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处,12月北伐军攻克莆田之后,县党部筹备处便在城中心的“鼓楼顶”(即古谯楼上)公开挂牌办公,得到广阔农民和城镇中下层学问分子的反对。在农-动比拟活泼的北路(城郊)、涵江、江口、广业、常太等区亦相继成立了区党部筹备处,公开注销开展党员,并送县党部筹备处统一制发党证。
1926年12月下旬,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任命陈国柱、林清汉为莆田农-动特派员,担任筹建莆田农民协会。于是,陈国柱便以县党部筹备处的名义通知全县各区推举农协代表,于12月29日集中在古谯楼举行第一届农协代表会议,准备选举县农协委员和正副委员长,当时到会的全县农协会代表有百余人。不料在会议停止中,国民党-分子从华亭雇来30多名打手,加上城里的一些恶棍,冲进会场大打出手,并开---。许多代表被迫跳楼逃避,民间称此事情为“跳鼓楼事情”。会议被迫中止后,各代表和农运干局部头深化乡村树立基层农会组织。同月底,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
莆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会议会址为古谯楼,建于宋安定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所迁移莆田时设置的子城城门和门楼,后几经毁建,现建筑物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整修的。该楼为三层,座北朝南,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重檐歇山构造,占空中积912平方米。底层基台石砌,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石额,基台东西端突出成“凹”字形;基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局部构造尚保存明末清初遗址;三层四周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二、三层共有100根木柱。1961年3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是福建省仅存完好的谯楼建筑。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讨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维护。
(四)金山交通站原址
金山交通站原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金山村海头自然村。
朱维干是黄石镇金山村人,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终身追求进步,支持反动,与闽中反动同志陈国柱、陈国桢、林汝楠等往来亲密,这些反动同志以他家为据点,树立交通站,开展反动队伍,从事反动活动。
1923年陈国柱在厦门大学读书时认识了教师朱维干,两人成了一面之交。1925年,陈国柱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到莆田展开建党工作。一到莆田,朱维干就引见他到莆田哲理中学当教员。1926年2月,陈国柱在哲理中学创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之后,他经常到黄石金山村,以朱维干家(祖屋)为据点展开活动,开展党员。同年11月25日,陈国柱等人以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处名义在中山公园(今文献广场)召开军-欢大会,欢送北伐军成功入莆,由陈国柱掌管,特请朱维干先生以教育界代表身份发扮演说,号召农民打土豪劣绅,实行二五减租,反对盐捐,使广阔农民明白这一阶段反动斗争的目的和任务。抗战期间,朱维干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在金山老家为蔡拱北兴办的《时论》、《抗敌学问》等撰写文章,鼎力宣传抗战。
陈国柱胞兄陈国桢长期在外地从事反动工作。同年4月,回到阔别的家乡不久,便被当地-鹰犬告密,躲过侦探追捕后,连夜转移厦门。他的妻子、女儿被接到朱维干家,由朱维干保证她们母女的生活和平安。1946年11月,中共闽中地委委员林汝楠奉命回莆田展开工作,开展武装,为公开发起游击战争作准备。期间,林汝楠经常到朱维干家(故居),深化金山村,发起进步大众参与反动,参加游击队。在金山期间,由朱维干的侄儿朱启明担任他的交通员。1947年7月,林汝楠带领戴云纵队挺进戴云山,开拓新区,遭受敌人围追堵截,损失沉重。在反动经费慌张时,朱维干大方解囊,赞助反动。朱维干的子女朱旭、朱启永受其影响,相继参与公开党组织,走上反动道路。
金山交通站原址为朱维干故居,共有两幢,祖屋保管较为完好,坐北朝南,为两层土木构造的楼房,屋前有砖埕约30平方米,总占空中积400平方米。故居为1942年修建的两层砖瓦构造的楼房,共有前后两座,后被损毁,现只剩局部一层建筑及宅基地。
(五)浦口宫
浦口宫位于莆田市黄石镇江东村,是留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宫宇。占空中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宫内殿堂高大,威严宏伟,富丽堂皇,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稳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是闽东南仅有的皇宫建筑。
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载称,浦口宫创立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经宋翰林院学士吴孟慈等人重修,明万历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屡次扩建修缮,至今完好地坚持明清宫宇重雕作风,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
建筑结构编辑
浦口宫建筑构造科学。其采用宫殿式建筑,由照墙、门楼、廓房组成,建筑古朴大方,富有皇家气度。拜亭、大门额以的斗拱层迭铺作,疏密有致,规划科学,独具一格;拜亭周围屋面方形翘角,浮雕生动,庄严大方;拜亭与主殿前檐连为一体,主殿为歇山顶带两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大宽阔,特别是屋面由100根木石柱抬梁穿斗混合支撑,构造科学,受力均衡,极具特征,被郭沫若称为百柱共同建筑。
浦口宫艺术品位极高。大门上高悬着精雕琢九龙八凤御赐“浦口宫”直匾,门前抱鼓石双龙戏珠和凤穿牡丹石刻浮雕生动活现,一切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棚及木石件皆雕琢精密,特别是神龛护棚的金漆木雕,油漆技术高超,雕琢工艺精深,一切各种花鸟人物故事形象生动,呼之欲出,为莆田金漆雕琢的代表作在,是全国三处透雕金漆的样榜。正殿中央供奉着仿旧塑的梅妃偶像,慈祥俊俏、栩栩如生。东西廓门上有清代名家精绘的莆田廿四景水墨画,令游客似乎置身于美景之中。浦口宫有许多名人题匾,有大文豪郭沫若“梅妃生里”题书,有清书法巨匠伊秉绶“贞烈垂芳”碑刻,有清大理寺卿郭尚先“泽润生民”和原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张群“正气浩然”题匾等,文物价值极高。浦口宫还有名书名联,主殿梅妃偶像前高挂着民国书法巨匠于右任撰写“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的名联,赞扬了梅妃坚贞时令永载千秋,后因“-”,此联遭受毁坏,幸得厦门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余纲重新书丹。主殿中央张挂着由著名诗人、大书法家、原福建省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赵玉林先生书写的“读采苹诗,效二南礼,奇志丹心唯报国;呈楼东赋,辞一斛珠,贞风亮节永流芳”的墨宝,上联概括梅妃入宫是为了报国,下联赞扬了梅妃高风亮节肉体流芳百世。浦口宫内还有清监察御史江春霖“久藏胜境因人发,信知天地有精英”和于右任的“有怀期报国,所贵在无私”等名联,文化品位极高。
浦口宫集“古”“大”“美”于一体,被誉为“莆阳第一宫”。梅妃故里还有许多古迹和传说。如“抬头石”、“梅妃诼”,“牧鸭地”、“美人湖”、“梅亭”、“梅园”、“犀牛浦”、“白玉惊鸿”及“戏神第一庙”等,令人恋恋不舍。
浦口宫配套建筑飞云庙,是祀莆仙戏祖师雷海青的庙宇。据传梅妃入宫时,唐玄宗赐一班梨园带回莆田,以示恩图,这班梨园后开展为南戏活化石莆仙戏。因而当地人民为了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来源的奉献,特修浦口宫的配套建筑,戏神祖庙加以留念。
浦口宫是留念性古建筑,它是研讨唐代历史名人梅妃及唐明皇为何招致安史之乱的实物材料,也是研讨明清闽东南建筑艺术、雕琢艺术和莆仙戏来源的实物根据。因而梅妃故里1997年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景色名胜协会评定为全国300个著名景色名胜旅游景区,收入《中国三百个著名旅游大观》一书,向海内外发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2001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六)莆田苦竹寺
苦竹寺位于西天尾镇下垞村苦竹山脉中段,南面与九华山相望,距莆田城关十三公里,海拔498米。寺院坐北朝南,群山环抱,院前寺后青松翠竹掩映,清幽宁静。寺前梯田参差有致,佛厝坑溪水溪水潺潺,景致绝佳。
据传苦竹寺系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李炎年间)千灵祖师创立。千灵为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慧能巨匠的高徒,云游前巨匠赠言:“逢苦即往,遇竹且居”。千灵云游至苦竹山时悟出巨匠偈语,决意创立苦竹寺。然此地有山魈作祟,遂与之斗法,千灵饮铁针,山魈大惊,遁逃至九华山高峰,化作燕子钻进山洞。千灵示法以一石船倒扣镇之。苦竹寺在明末清初曾被毁,清康熙年间(1700—1722年间)重建寺院前后殿,东西禅房,计120间。东禅房称“竹林东墅”,西禅房谓之“西厢禅房”。前殿为大雄宝殿,富丽堂皇,红瓦飞檐。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祖,高三米,一切诸仙神金身塑像。
苦竹寺下辖4个卫星寺:虎腾寺(莆田城内后塘)碑埔寺(今泗华下郑),顶洋寺(今白沙镇龟洋),上黄寺(今西天尾上郭对面)。四卫星田园、山林于1950年土改时由苦竹寺呈报。经济、道场全由苦竹寺掌管统一支配,足见苦竹寺当时之范围。苦竹寺和尚属香花和尚,四周百里道场由苦竹寺及所属卫星寺僧人出场。五个寺总耕空中积超百亩,每年雇佣小工几十人,能够想象当年寺院的繁荣兴隆。
苦竹寺几经劫难,往昔的辉煌已不存在了。“文革”期间破四旧把千年古刹折腾得不成样子。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苦竹寺第51代掌管持养法师“五叔公”逝世,权交第52代掌管释净庭法师掌控,勉强维持下去。1985年秋的一场火灾,又把古建筑毁于一旦,人们扼腕惋惜。
著名画家林金定少年时曾在苦竹寺欣赏画僧作画,遭到启蒙教育也学画,他对苦竹寺有深沉的感情。1990年5月在林金定先生建议赞助下,苦竹寺第52代法师释净庭法师(林维澄)和徒弟智禅法师(张元芳)多方奔波捐献,1998年11月初重建了前后两殿,并开光庆典,局部完成了林金定先生的遗愿。
苦竹寺是文人墨客荟萃的中央。清代著名画家杨舟曾隐居苦竹山,亦常到苦竹寺作画。他养有一蓝鹊,善解人意。寺僧每见蓝鹊至,便知主人将临,遂备文房四宝,静待画家到来。杨舟擅长花鸟走兽,他画的虎悬挂厅堂,会吓退恶犬。寺僧早晚朗读-之余,都悉心学画写字。释净庭法师书法远近出名。僧人许维楷的人物素描在当时也受众人赞颂。东西禅房均有名人诗句、字画珍藏。江春霖的手迹不断保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失火前,林金定先生成名后亦赠画苦竹寺。
苦竹寺僧人思想开朗,豁达进步。老反动家陈国柱曾把苦竹寺作为反动据点,讨论形势,部署作战方案。僧人都会主动站岗放哨,还常筹集资金支持游击队。1964年陈国柱回乡还特地前往苦竹寺探望。
苦竹寺现存有石槽两口,一口石槽与南少林最早造的石槽同年培养,上刻有“当院道口奉拾永德村嘉右癸卯是十月日造”字样,长140厘米,宽85厘米。另一口石槽是厨房储水用品,长230厘米,宽98厘米,刻有“当院銮行自逢拾永镇番厨,戊辰岁十一月日记,都劝首住持沙门守石题”苦竹寺现保管完好的有省内少有的宝贵塔墓,座落在寺左向南的山坡上一座塔墓,高2.3米,石刻有“唐开山千灵祖师,历代巨匠及诸善信”字样,上款“康熙癸卯吼庵和尚修整至雍正癸卯丑阳春悟等重建”,下款“先师坚白璞公巨匠徒智悟孙慧上曾孙法际和玄孙德章等立石”。另一座塔墓位于寺对面山坡上,高三米,刻文曰“重兴鼓山编照大和尚竺山晓盛教师太塔”。苦竹寺与福州鼓山寺院古有往来联络,苦竹寺僧人受戒都得到福州鼓山炙香受戒。
人们只闻苦竹寺青松翠竹,焉知苦竹寺兰花一绝?苦竹寺兰花幽香江南少有。每逢盛夏,院前寺后幽香扑鼻,然花羞隐秘,极难寻觅。寺边有一泉井,千百年不曾旱涸,更有山民数里前往提取。和尚还在田间养有几条锦蛇,据传和尚念咒即叫蛇出洞供人欣赏,碗粗锦蛇当地村民常见。
苦竹寺历经沧桑,屡败屡兴。有识之士,一孔之见,常捐资重建,置信不久未来会再现往昔之辉煌。
(七)文峰宫
文峰宫,又称文峰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原荔城左厢凤山寺西北隅,宫殿坐东朝西,宫前南接凤山寺的“西墙巷”,北通“大度街”,山门正对西郊凤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为宫名。
文峰天后宫文峰宫,与齐名湄洲祖庙,极具官方的正式的颜色,但凡前往湄洲祖庙瞻拜祭奠妈祖,或海内外妈祖回娘家,一定要先在文峰宫祭奠或驻驾,再从文峰宫起驾往湄洲岛妈祖山湄洲祖庙,以示正式和盛大。莆田文峰宫后面系凤山寺塔埕,宫前的道路原名“文峰宫前街”(莆田人习气叫“古楼前”,就是如今“步行街”)。
文峰宫奉祀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盛行,大众祈求妈祖保佑安全,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激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中央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而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奠,官府就得大张旗鼓,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因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依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造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普通,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空中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盛行,大众祈求妈祖保佑安全,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激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中央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而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奠,官府就得大张旗鼓,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因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依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
(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造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普通,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空中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八)后黄村
在莆田市荔城区,有一处“世外桃源”,离市区很近,离喧嚣却很远,它就是“华裔第一村”西天尾镇后黄村。村里随处可见具有莆阳老建筑特征的百年华裔民居,还有莆田独一现存完好的“四口井”,以及百年古碉楼、距今600多年的桃源社。
村里有三老老人、老宅和老树
后黄村有三“老”,老宅、老树、老人。老宅楼顶的雕栏、檐前的雕花,有西洋式的装点,更有地道的莆阳味儿。这一幢幢侨属故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前羽毛球世界冠军林水镜故居。它是修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宅,门前有一副“飘洋过海求生计,千辛万苦建家园”的对联,堂前的“懿范可风”,无不诉说着祖辈华裔林天宝创业的故事。
村里的古物不少,“四口井”距今200多年了,是莆田独一现存完好的“四口井”。后黄村里还藏着2处距今100年左右的古碉楼,仍然是独具当地建筑作风的红砖建造,4层楼十几米高。而供着全村菩萨的桃源社,听说距今也有600多年历史。临近的龙华书院往常成了莆田荔城区第一个居家养老场所——龙华堂,村里的老人常聚在一同吹拉弹唱、下棋作画。
绿意盎然的古松苍柏、穿村而过的清溪小渠,村里的百岁老榕也不少,树下总有老人、孩子们在这休憩嬉戏。而房前屋后的“口袋公园”,更添加了村子的美。后黄村还是个远近出名的“短命村”,全村1010人,年岁最大的已百岁,90岁以上的有6人,80岁以上的有36人。
华裔老宅、油画写生基地
后黄村被称为荔城区“华裔第一村”,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下南洋的华裔。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从海外归来的华裔们在后黄村建造了一座座“红砖厝”。这些“红砖厝”既有莆田传统建筑作风,又处处彰显南洋风味,中西合璧,浑然天成。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和岁月打磨,由内而外分发着令人心醉的历史神韵。
而恰恰后黄村得天独厚的资源——60多座华裔老宅构成的南洋“画风”使得众多画家前来写生、寻觅灵感。今年3月,莆田市油画艺术产业协会刚刚向后黄村颁发了“油画艺术创作基地”的牌匾。
(九)莆田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热爱梅花,在寓居的中央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称为“梅妃”。每当梅花怒放,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就戏称她为“梅精”。
真是“梅精千载有香魂”。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深深地思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在江东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宫”。浦口宫坚持着古建筑风貌,殿堂高大宽阔,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宏大的顶棚斗拱构造,神龛护拦镂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树石等,极为精巧。宫内竖着郭沫若先生咏梅妃的诗碑。村边宁海桥左近海边上,有块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1998年,江东村人捐资,在巨石边树起一尊高大、威仪、秀美的梅妃石雕像。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热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木兰溪畔,宁海桥南岸的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是梅妃故里。村里有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着仪容端庄的梅妃塑像的浦口宫。
传播至今的《一斛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就是她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盛大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奏请归葬故土,葬地就在这块“鹅腥”处江家祖坟。
梅妃生性耿直,志节高傲。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深深地思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一斛珍珠仇恨长,红颜和泪理残妆。归心只托长门月,好把团困照故土。”“梅精干载有香魂,几树梅花湿泪痕。青草对门潮欲上,不堪明月吊傍晚。”这就是后人题咏梅妃的诗篇。
主要看点:
浦口宫是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正殿祀唐明皇的梅妃娘娘像,左边是她的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后殿祀玄天上帝。宫传为唐代创立。明万历四年(1576)、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后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的。占地约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门、拜亭、正殿、后殿、东西廊房组成。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带两披,面阔5间,进深4间,抬梁穿斗构造。拜亭的4柱方形翘角与正殿前檐边接,拜亭是抬梁构造,天花藻井以多层叠的斗拱构成美丽的图案。大门额上的如意斗拱也颇精巧。宫内的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栏等木、石构件皆雕琢精巧。整座浦口宫宛如京城那华丽辉煌的宫殿。宫内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石碑。
村边宁海桥左近的江边巨石上,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往南是白色的梅妃塑像和村人兴建的梅妃亭。
(十)莆田工艺美术城
莆田妈祖工艺城股份有限公司地处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的福建省莆田市。工艺美术城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由展现中心、展销区、公共效劳配套设备等组成,展销区内具有商业旺铺30多万平方米,分为木雕区、玉雕区、石雕区、金银珠宝中心,已有上千家企业入驻。
“莆田工艺甲天下,精品尽在工艺城。”作为目前全国范围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全国性工艺品专业市场,莆田工艺美术城会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巨匠、名家名品,聚集了宏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已逐步成为一个立足莆田、辐射海西、面向全国的大型工艺品市场和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中心。工艺美术城已有的展销区各有特征:木雕展销区集聚了全国各地及台湾、东南亚等地的精品,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檀香、沉香买卖基地;宝玉石展销区内,玉雕就地加工消费,黄金珠宝按批发价销售。
作为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等系列严重活动的主会场,莆田工艺美术城亦是国度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版权产业基地、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十、名人
裴次元:唐闽浙察看使,首倡建创东甲石堤,从唐元和元年(806年)创立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堤石,历经500多年不坏。
黄一道:明兴化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但未竣工就被解官离去,同知谭铠续修石堤。
陈池养:清进士,曾任知县、知州等职归里后于道光七年(1827年)彻底重修石堤,毕其功于一役,历120年,至民国35年(1946年)冲决。
孙尔准:清闽浙总督,支持陈池养修堤,并为奏檄,还鼓舞妻子也为海堤出力。
孙夫人:孙尔准妻子,捐私房钱筑五头石码,并抛杂石11.5万块护堤遮浪。
华实:英国人,原圣路加医院(莆田医院前身)院长,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创立莆田红十字会分会,民国8年(1919年)秋风大作,东甲堤破坏,华实主修之,并勒石留念。
苏儒善:解放前莆田县长,民国35年(1946年)修镇海堤。
原鲁山:原莆田县长,1962至1965年任莆田县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修海堤2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