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蚌山区位于东经117°11′-117°31′,北纬32°49′-33°01′。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14.42公里,辖区总面积83.08平方公里,北拥淮河,南接凤阳县,西至朝阳路,东临津浦铁路、龙子湖,呈扇形向南延伸。
二、蚌山心意六合拳
心意-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以形取意,取龙,虎,熊,马,猴,蛇,鹰,鹞,鸡,燕十大形动物的特征发明出各种拳式,该拳简炼适用,易学易练,具备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熏陶情操、强身健体等功用。其理论体系紧密,技术体系严谨,拳法特性鲜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承传不息。
自明末清初开宗创派以来,心意-拳历经数百年的进程和十余代人的承袭和传播,已构成了庞大的体系,在传承过程中,因受时间、地域、文化、信仰、宗教风俗等客观和客观要素的影响,逐步构成了比拟明晰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五大主要流派,即河南派、安徽派,上海派,河北派、山西派。
安徽的心意-拳弟子众多,经近百年的历史变化,几代习武人的努力,使该拳种在我省广为传播,对进步人民身体安康,展开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余家皮影戏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长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降生的一门综合民间艺术,它融绘画、雕琢、音乐、影像扮演及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欢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方式。余家作为皮影戏世家,代有传人。民国时期余运身、余运兰、余运太跟随父亲学艺、从事皮影戏艺术生活。1947年来到蚌埠市老西游场演出——传统剧目东、西、南、北四大游记,其共同流派艺术作风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疾速成为中央一绝。1955年余家皮影班参与蚌埠市曲艺协会。1958年,赴省参与皮影戏汇演荣获一等奖,遭到原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赖少其等指导接见和高度赞扬。在文革年代皮影戏遭禁演,一切的历史材料剧本、剧照、奖状皮影人子被抄去。燃烧、破坏殆尽。余家兄弟下放宿县大泽乡。直至1975年随着文化上的拨乱反正,重返蚌埠。文化部门恢复了传统戏。余氏三兄弟不顾年迈、重操技艺。时至今日,皮影戏世家传人余家坤、余其华正抓紧对余家皮影戏解救、发掘,再现余家皮影戏的共同魅力。
四、蚌山区春节风俗
蚌山区春节风俗一、气扫(泼)进来。
这天普通不劳动,因此有“赶忙三十夜,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习气,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蚌山区春节风俗二、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图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通通扫出门。这一风俗寄予着人们陈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四处弥漫着欢欢欣喜搞卫生、干洁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围。
蚌山区春节风俗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时期背景,表达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这一风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来源及各类作品的特征都作了阐述。
春联的品种比拟多,依其运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中央;“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蚌山区春节风俗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只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适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提高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欢,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大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妙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华丽。
蚌山区春节风俗五
蚌山区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氛围浓重,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元旦前赶回家与亲人聚会。
蚌山区春节习六
元旦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富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典礼相当考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需有鸡有鱼。
蚌山区春节风俗七
吃饭之前,晚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同,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蚌山区春节风俗八
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中央称接门神。家人团拜,相互恭喜,吃枣、栗、茶叶、鸡蛋、短命面,然后出门向其他晚辈们拜年。
蚌山区春节风俗九
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义是不把财往外扫。
五、蚌山区结婚风俗
第一点:喜期凑双,男女双方对结婚日期选择以阴历、阳历、星期三者全双为佳,如凑不齐,则以阴历为准。
但是同时需求留意的事情,需避开双方父母以至于双方直系的兄弟姐妹的出生月份和华诞;与此同时,婚期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生之说。
第二点:结婚当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礼。礼品亦大致类似,其中有的以大面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肉等。关于蚌埠大多数中央,普通男方下礼到女家,便带回新娘嫁妆。往复时双方均用鞭炮迎送。
第三点:与下礼发嫁妆的同时,新娘早起,由家人或女友陪同,找人做发型,化装美容。
第四点:男家在下礼带回新娘嫁妆后,即发车迎娶新娘。详细需求的婚车数量依据状况来定,普通人家用轿车五辆至六辆不等,少数人家多达十几二十辆以上轿车,当然了,关于局部经济条件较好的,所用的车辆就愈加多了;同时,随着如今结婚的主要人群曾经变成了90后,以至于95后,追求个性的想法,不少人用重新开端采用花轿,骑大马接亲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
第五点:新娘在轿车里脚下有云片糕两条,意为“步步登高”。
第六点:沿用旧婚礼中“新人不走旧路”的风俗,新娘坐上轿车不经过来时所过的道路。
第七点:(固然这两年蚌埠市区关于烟花燃放的管理请求较严,市区燃放烟花的状况寥寥,但是关于管理不太严厉的乡镇,烟花爆竹还是结婚不可或缺的)迎娶过程共燃放五挂鞭炮示礼,即轿车出男家一挂,至女家一挂,催妆一挂,发车一挂,至男家一挂。
第八点:迎娶到男家时间,考究不超越中午12点,喜日上午男女双方家中均非常忙碌。如遇新娘在女家上轿车迟缓,以鞭炮催妆无效时,则以过中午进婆家不吉利劝说,较为灵验。
第九点:举行婚宴多在饭店,新郎新娘穿西式婚礼服在门前迎客、敬烟。
第十点:餐席上酒过三巡,向客人逐个敬双杯酒,然后分发喜糖或者其它礼品,客人参与婚宴后,去新房停止礼节性探望,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婚宴都选择在酒店,很多亲友也仅仅是直接到酒店喝一顿喜酒,不再到新房了。
第十一点:也有新郎新娘的青年朋友留下闹房的。
婚后,照旧俗第三天回门。
六、蚌山区丧葬风俗
在丧葬风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盛行术语。普通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
了”、“回去了”、“走了”、“去世”、“登仙”、“逝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以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以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以为是“落水鬼”作祟。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制棺称为“圆材”。送终曰“送老”。吊丧为“作吊”。墓穴为“金井”。
1、丧前准备
只需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
一是棺木,首先是讲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
柳”。其次考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第三要精密加工,
用生漆漆三遍,普通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恭喜,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短命,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普通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
九腰之俗。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普通是蓝、青、红色,忌黑色。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不能用皮毛,听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听说死者穿此衣,可防止“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代”。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公开一
人困”这种说法,就是传统丧俗中的选坟,所谓坟山好,既是死者的“入土为安”,也以为关系到子孙的兴隆兴旺。
送终,又称送老。老人病危时,一切亲属,无论距家远近,都要尽可能赶回家来,为之“守夜”,临终为之“送
老”。老人中止呼吸时,亲属都齐声召唤,使其理解至亲骨肉都围在身傍,使老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2、下停板、下冷铺
老人死亡后,在亡者室内或堂屋明间,暂时搭床或置一门板,将亡者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亡者头枕火纸,
脸盖火纸,头前放一碗米,上插三支筷子,另一碗装两个鸡蛋,这叫“倒头饭”和“倒头蛋”。并插三根香点燃在亡者前。胸口敞开,摆一把剪子。
有的中央老人亡故后,立刻撤床帐,听说是防止亡者的灵魂罩在“收罗”中不得“超度”。下冷铺,又名摊门板、
下地单,即在堂屋左边置一门板,再铺上稻草,抬亡者于上面,以三片瓦垫草纸做枕头,头朝外,脸蒙火纸,身盖白被单,腰系白纱线,线数与亡者岁数相同,称“岁数线”,用绳将两脚绊在一同,称“绊脚索”。冷铺边放两碗清水,显现死者心明如水。严防猫狗猪等牲畜接触死者尸体,听说死者与牲畜接触,即可变成害人的僵尸。死者下冷铺时,立刻将床上垫草及所穿布鞋放门外路口烧掉。
3、祝祷“亡灵”
对死者临终时的祝祷典礼,床上放瓦盆一个,由下辈不时地烧纸钱,并哭喊死者受钱,有的是在大门口烧纸钱,有
的还燃烧纸马纸轿,子女跪拜于地,是送亡者坐轿归天。有的还请道士来家念所谓“追魂帐”或“上路帐”。与此同时,由孝子到堂屋向祖宗祈祷:“××已于某时逝世”。
还要为“亡灵”引路、照明,在冷铺边点“七星灯”一盏,为“亡灵”照明。还要杀公鸡一只,剖后置于碗中,放
冷铺边,为“亡灵”引路。公鸡和七星灯被尊为有“法力”的神物,以之为“亡灵”效劳。
4、起水、洗身
孝子挟亡者寿衣,手执破纸伞,端一饭碗,内放一小块青布,另有人打锣,放爆竹,并持祭品,孝子到左近井边起
水时,向井(塘)礼拜,烧香;然后取水装碗中。回归时,将寿衣披孝子身上,撑开破伞,孝子端井水,边走边泣。到家门时,将破伞甩掉,将碗中沾湿的青布在亡者胸口按三下,有的则擦五心和七窍,随行将碗摔在大门外。亲族乡邻都上前道哀,向亡者磕头。孝子跪地答谢。亡者的至亲则守护在旁,哀哭声不时。
洗身,由长子或长媳亲身为父或母洗身,洗时将前胸、后背各抹三把。小洗毕,由下辈为死者更衣,行将内衣脱
去,换上寿衣。在换衣前衣服要事前由儿子或媳妇焐热。
为亡者理发,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女亲为其理发,用梳子在头发上梳三下,并边哭边念:“前梳金,后梳银,中间
梳个聚宝盆”。这既为死者美容,并为后代祝愿。
5、报丧
报丧又称“报老”,或称“把信”。晚辈逝世后,家人在祖宗牌位及左右门肩贴上火纸,并在大门贴上白纸。有的
中央在两扇大门外贴上门状,状上记载死者的年龄及生卒年、月、日时。
同时,家人还要到亲戚家报丧。如父母逝世,儿子戴重孝,系麻纰,在亲房晚辈的率领下,到外婆、外公、舅舅家
跪拜报丧。不论天晴下雨,报丧人要带一把伞,进屋挂堂屋左边椅上,口称“××去世了”!主人立刻摆出糕点,6、泡茶
两杯,左杯献给死者,右杯给报丧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招待。
有位置的书香门第,口头报丧的同时,还要用讣文向亲友家族报丧。讣文有固定程式,即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生
卒年、月、日以及生平简历与功劳。
7、孝服
即“成服”,这是死者的晚辈为死者守孝的特殊服饰。下辈与死者关系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孝服有:“斩
衰”、“大功”、“小功”、“缌服”等五服的规则。死者的儿子媳妇及未嫁的女儿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侄媳等又次之。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为五尺,亦有用孝巾折成间包帽,身披孝袍,腰系麻绦,鞋蒙全白布,父母双亡,双鞋均为毛口,一方在世,只留一毛口。媳亦如之。其他下辈的孝巾,或长三尺,或长一尺,鞋蒙半截,或仅蒙鞋头。曾玄孙则在白布上缀红鞋头。有的中央、曾孙帽用红布,玄孙帽用绿布。而白色的粗棉布为各地孝服的共同颜色。
8、入材、大殓
先由道士推算能否冲煞,以择定入殓时间。入殓前,孝子先请“八大仙”将死者“寿材”抬至堂屋当中,放置两条
大板凳上,叫“升棺”。棺材大头朝外,材内铺上石灰,是按死者年龄,用皮纸包好陈石灰铺垫于棺底,上垫铺棉絮,褥上放七个“垫背钱”。然后由亲人用孝巾托住尸体放入棺内,并口喊“××别怕”!用底线校正尸体位置,对正死者鼻尖与棺材上木工刻的中线,底线下垂一铜钱,做为死者的“呛口钱,又名“压口钱”。并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能焚则焚,不能焚的放入棺内,做为陪葬品。富者则陪葬金银饰品等。还要将瓦盆中所烧纸币灰用纸包好,放入棺内。富家打扮死者时,还用丝棉紧裹尸体,然后穿上衣服,听说可防白骨散开。死者的鸡鸣枕,这是由女儿燃烧的纸钱填充枕芯,枕似鸡形。死者两手握银锭,脚穿老袜、老鞋,还用上穿一针的长线,从棺材脚牵到棺材头,叫“分针”。
亡者家眷分站棺材两边,要“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眷要避开。
棺材盖落实后,亡者亲属手持枝子香跟随道士绕棺“关小灯”。继由孝子弯腰驼棺材,叫“驼重”。道士手持斧头
在棺材上敲三下,所谓棺材盖上三下响,亡人知本人已死,满室亲属扶棺大哭,哀悼死者的分手。
成殓后,在棺材大头边放张大椅,供饭一满碗,竖筷子一双,筷端插一个或两个剥壳蛋,熟鸡一只,称为“倒头
饭”、“倒头鸡”。棺材下放一块石磨,男用上磨,女用下磨,磨上点油灯一盏,谓之“引路灯”。有的中央,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心,各点油灯一盏,叫“五星灯”。听说“五星灯有驱邪的魔力”。淮北一带,供亡者食品,则是面条一碗,馍二个。
亳州等地,在送死老入材时,棺内置一罐,内装食物,以馍封罐口,插筷一根,叫“密封罐”,给死者继续供献食
品。皖西一带,死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参加土灰,置于死者手中,听说亡魂进入“阴间”,过“孟婆亭”时可免吃“迷魂汤”。凡客死他乡的人,则暂时在外搭棚入材,不能在堂屋内入棺。
9、孝堂、奠仪
室内布置一座灵堂,单屋正中悬白色布幔,墙壁上贴道士写的“课帐”或称“七单”,记载死者姓名、生、卒、
年、月、日时以及亲属名单。年满花甲者,是红纸正贴于壁,否则是蓝纸斜贴壁上。堂上设祭桌,白布桌围,点燃白蜡烛一对,香炉内焚香。祭桌中设灵位,即神主牌,墨布楷书“显考或显妣(bǐ)××大人或孺人之神主”。
牌位旁边点“照明灯”,棺材下点“本命灯”,均日夜不熄。灵位左右摆“丧杖”、“引魂幡”,有的还挂遗像,
上披黑纱,黑纱上挂“音容宛在”的横幅。灵前放拜垫,灵位旁挂挽联。灵位前摆鸡、鱼、肉三牲以及茶酒饭等供品。大门口贴“本宅治丧,恕报不周”,表示对普通亲友没有去报丧的歉意。
停丧期普通为三天或五、七天。皖南绩溪一带,停丧期长至一月至四十九天,叫“开通灵”。在此期间,死者亲属
轮番守灵,受亲友吊唁。
亲友吊唁,普通都酌送奠礼。吊礼有清吊、荤吊两种:清吊是普通亲友所送,如纸钱、纸馃(guǒ,转义指瓜果形
状的糕点)、金箔、线香、蜡烛、爆竹、孝幛、挽联、纸扎轿马等,均系献给死者的祭品,在祭灵时燃烧。
荤吊由至戚以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灵,也有杀猪宰羊致祭。普通送礼规格为三、五、七、九样不等,都要取单
数。也有以现金做为奠仪致送的。
孝子对吊唁者逐个跪拜致谢,并赠孝巾,对至戚还送孝服。吊唁者即时戴上孝巾或穿上孝服,向灵位跪拜或鞠躬。
孝子则向吊唁者叩头致谢。外祖父家来人吊祭时,孝子、孝媳、孝女等下辈要全部出动,跪迎于村外路侧,迎至灵前再行三拜礼,同时集体举哀。
治丧期间,普通要请僧人作佛事,家境穷富不同,身份不同,佛事的规格也不相同。富者在停丧期间,每逢七月,
要为亡者念经。五七这一天,由亡者女儿送“灵饭”。僧道做佛事,有“观大灯”、“游十殿”、“拜忏”、“放焰口”。如亡者是女性,其女儿要另做“破血湖池”,还由道士诵“诉苦经”、“十月怀胎”经,孝女伏地痛哭,以表孝心。
出殡前一天晚上,还要做一场“暖棺焰”法事。总之,富者为“超度亡魂”在灵前念佛经,常长达四十九天。贫家
只请道士做“短七”,念半天佛事。死于自杀或他杀的,要“架炼”,由僧道在门外广场做“法事”,同时燃烈火,向“孤魂野鬼”供献祭品。
佛事毕,即举行开吊;正式举行祭礼。决议家奠、领帖、发引日期后,即分送讣文,大门口换贴“本宅治丧,讣报
不周”。
10、家奠、领帖
在丧事中,祭奠是十分盛大的,为丧家办祭奠的人员称为“礼生”,在分工上有大通、副通、正引、副引等项目。
猪羊大祭者,需求礼生六至七人,普通一献三呈的是四人。还要陪祭者四人,两人扶持孝子,两人随正副引传送祭品。
大门口是吹鼓手携带乐器,随时听候指挥奏乐。
祭奠开端,孝堂坚持肃静,不许有哭声。祭奠礼仪有三:
首先是“告祖”,孝子着吉服向本堂历代祖考祖妣灵位前行“告祖”礼,由礼生替礼。继开祭“点主”,礼生按题
主典礼替礼,题红官在大红伞下身着礼服,在神主正副牌位下面“王”字加一点,先持朱笔,题正主、题副主;再持墨
笔,加福、加贵。题红官祝词:“沾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髓,持龙凤之宝笔,致点于显考(或显妣)之神主”。祝
毕,笔往后丢,名曰“笔后发”。
“成主”礼成。祭奠开端,礼生按祭礼程序呼献呈礼:献甘鬣(猪),献绒毛(羊),献酒撙(酒),献汤馔(点
心),献羹汤,献香膳,献香茗,献哀章,即读祭文。其它各色祭品有数十样,每样三碟,孝堂两边的祭品,多者竟达数百碟。
主祭孝子手持丧杖,躬腰低头,随赞礼官呼到哪里就跪到哪里,叩首上香数十次以至百次,两边虽有陪祭人挽扶,
也已是头昏眼花了。亡者其他亲属均跪伏孝幔内默默哀泣。读祭文后,行将祭文烧掉。大通则高呼“主哀,阖室皆哀,哀、哀痛”。孝幔内全体亲属即哀哭,刚哭三声,大通又呼“哀止”,阖室即中止哭泣。
家奠成主是大典,叫哭就哭、叫止就止,即便哀痛呜咽不止,也不能出声。猪羊大祭之献三呈的礼仪,都在十小时
以上,赞祀官与主祭孝子,常轮番改换,才干礼成。
题红官普通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办完丧事,对题红官,礼生先生,孝子是要携带礼品叩谢的。
领帖,即治丧人家摆筵席酬报族亲邻友。前来应席者先向灵位行礼,停止吊唁,孝子则跪伏孝幔内答礼。执事人招
待来宾入席,孝子则向各席磕头谢席。大门口有吹鼓手奏乐迎宾。
11、封敛、出殡
出殡前夕、揭开棺盖,与死者永诀,家人环聚棺材周围,跪拜哭泣,由孝子再次放正尸体,剪下死者腰上系的“岁
数线”,分给儿媳、女儿在襟上佩戴,取享短命之兆。再将儿女衣襟上撕下小块布塞入棺内,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一直不谕。最后用桐油、糯米饭和石灰涂在棺口沿边上,再冉冉盖棺。盖棺时,孝子孝媳手执油捻,绕棺一周。死者如是婆婆,封敛时,必需请其娘家亲属到场,才干最后盖棺。
出棺前,先磕钉,钉用枣木或熟铁制成,钉上系红布条,先由族长或家眷中长者亲身操捶。这时孝子孝孙要绕棺三
圈,并向族长致送磕针礼(包括糕点、孝布等)。族长只砸一根主钉,砸之前,将钉在孝子头上悄悄擦一下,然后砸进棺盖口。其他三钉,由抬棺者逐个砸入。
出棺时,先将棺材移大门外广场,用粗绳木杠捆扎,搬走棺下小磨,撤出供祭品。抬上棺材时,踢倒垫材的板凳,
一声呼吁,抬起就走。
出殡:又叫发引。出殡时间,宜择单日和吉日。出殡有大出小出之别。大出殡有仪仗队,前面灯笼高照,还打着冥
旗、大伞,鸣锣开道,乐队随后;接着是古代兵器的瓜锥、月斧。香亭紧随,内有亡者遗像及香烟旋绕。僧道身着法衣,手敲木鱼,口诵经文。随后是高举孝幛和挽联的队列,接着是一大群送殡者缓缓行进。棺前孝子孝孙着重孝,肩负引魂幡,手持丧仗,弯腰低头行进。
后面是头戴孝巾的八个抬工,抬着有素绣花棺罩的大棺材,一步一步地渐渐行进。孝子孝孙遇有路祭者,要随即下
跪叩谢,执事人并向路祭者回敬一包“路祭钱”。一路有专人散“钱纸”,叫撒“买路钱”。棺柩后面,孝媳孝女等亲眷乘小轿随行,一路哭泣。若是孝眷人少,还要雇人伴哭,以形成气势,显现亡者子孙兴盛。普通女眷送至半路即返回。
小出殡是普通艰难家庭的殡葬风俗。出棺时,由亲友帮助,将棺柩抬到大门外,长子在前,一手持“引魂幡”,一
手举“老盆”(陶罐),棺出大门时,随手摔碎老盆,俗话说:“老盆一掼,家业一半”,“掼老盆”是限于长子料理。有的中央,门口烧一栗炭火,棺从火盆上经过时,将一碗白酒浇在熊熊烈火上,升起一股火焰,棺从火焰中抬过去。棺上披一条红毡,上面拴一只公鸡,以示驱邪。前面一人敲大锣,一人撒“买路钱”。
巢湖一带中央,出棺时,请道士杀一公鸡摆在棺上,并将杀鸡用的血刀砸烂供祭品的菜碗,名为“破煞”。
死者亲属必穿孝服送柩,孝子孝孙送至墓地,女眷则半路返回。
棺材须不断抬到墓地,如路太远要休息时,由另备抬夫换班,或用凳子架住棺材,停棺时,由专人用伞罩住“龙
杠”,孝子引棺到墓地时,宜急速前行,谓之“抢茔”。
出殡日清晨,请道士满屋清扫,并做“法事”听说可把“亡灵”由家中引进来,并将破勺泼甩到大路边。道士念经
出门后,不能回头望。
12、安葬、守孝
请“
风水先生”相地。普通富有人家强调风水,四处寻觅所谓“吉地”“宝地”,名之为“拿龙捉穴”、“真龙活
穴”。如找到了,就不惜重金购置,或敲诈勒索,希望死者葬后,即能“寅葬卯发”,后代受益。并请求土质坚洁,走向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以防蚁防潮,使亡者入土为安。而贫穷人家则只需求土质枯燥朝阳,对后代没有坏影响就行了。民间有谚语说:“谋地葬贵人,遇地出贵人”,这是挖苦富有户想方设法谋葬地,也是徒劳之举而已。选择吉日开土,先由孝子挖三锄,钉两段木头于地,曰:“金桩”。然后由帮助的人开“金井”,在“井”内烧百子箕(即芝麻秸)、黄丝(稻草)暖土,叫“暖穴”。抬棺到墓地时,抬工要绕墓地三圈,才放下棺,叫“抢
风水”。
棺才下坑时,行兜土典礼,即用锹铲土盖棺,叫“兜土盖脸”。在坑周围埋四根树桩,意为后代将广置地步,大发
家财。这时要给抬工发喜钱,每人要有五个硬币,意为死者后代会五代同堂。棺材入坑后,抬工要“发龙”,即由两人抢“龙扛”向上坡跑去,越跑越快,越快越好,家眷及时分发“发龙糕”。
接着就是培土,用锹打紧外层,停止封土。有的中央,在坟后插上红、白、黄等不同颜色的丧棒,其中白色棒代表
儿子一代,红色棒代表孙子一辈,黄色棒代表重孙一辈。棒数与子孙数相等。有的中央,在封土前,把封基米撒入“金井”内,子孙点香跪拜,然后大家脱去孝衣,封土。次日到坟前祭拜,称“安山”。
有的中央,找不到恰当葬地,就暂厝至次年冬至再正式选地安葬。富家为了找“宝地”,以致停厝多年而不葬。有
的中央,父死暂停厝,以候其母死;或母亡停厝以候其父死。
家贫无钱请“风水先生”看地的,就在自选
墓地上甩扁担,按扁担方向摆棺材,叫“甩扁担向”。这是劳动者对工
具神化的遗俗。
死在外地,尸骨无存者,以衣冠冢安葬。即扎草人穿戴死者原穿过的衣冠,写上死者的生卒年月,然后安放棺中,
用公鸡血点主而葬。寿终正寝的人,才干葬入祖墓;自杀或他杀的人,死后只能葬入乱坟堆中。
已安葬者,如发现坟地场有蚁害,即捡出尸骨,用小棺另葬,叫“收黄精”。捡骨时,需搭布棚,不能让尸骨见天
日,死者儿孙要将包尸骨的棉花焐热,才干包好入棺。
13、守孝、留灵
守孝时间,普通为七七(49天)、百日、周年。死者如系老年父母,子孙守孝期有长达三年的。
送火上坟。出殡后第一天,家人要送火上坟,第二日同样,第三天才将油灯放灵位之前,谓之送灯。有的中央不用
油灯,家人将草包点燃,置于坟边,以三天为限。谓之“复山”,又谓之“烧三天”。其意是有了火光,“亡灵”回老家就能够看见路。
“七七”是佛教影响,佛经谓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
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七日终。举行超度,祭奠。每七日为一七,逢七必上坟祭奠,称为“应七”。
其中第“五七”烧灵,烧去供亡灵牌位的纸扎灵屋,第“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女婿祭奠。其他各“七”均由家人
祭奠。
百日、周年,家眷须上坟祭奠。
三年服丧,是儒家的遗教,而逐渐构成传统丧俗。三年内,未婚子女不能结婚,但在热孝期“七七”四十九天之
内,可允许结婚。父母逝世未满“七七”时不能理发,但在入棺前可理一次发。三年守孝期内,逢年过节,子女不能穿红着绿,要穿素色衣服。
春节期间,不能用红纸写春联,只能用蓝、白、黄等素色纸写;春联内容要切合守孝情思,如“守孝三年易满,思
亲百世难忘”;“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等等。
留灵。有一些中央,死者安葬以后,为了寄予哀思,常常在家中堂屋内设祭案,案上摆纸扎“灵屋”,其中安放
“灵牌”。“灵屋”前设烛台、香炉、磬等,墙壁上横书“祭如在”三字,两旁悬挂挽联。每天子孙在就餐前,把食品捧到灵位前,点香击磬,献亡灵品味。
有的中央,除供饭菜外,还要送三次茶,三次点心。击磬也有规则:叫“早三、晚四、中一锤”,即早餐三响,中
餐一响,晚餐四响。留灵时间,普通是“七七”四十九天,最长的三年,到期将“灵位”燃烧。焚灵时,要请僧道念经,并将挽联等物一并烧掉。守孝礼俗就告完毕。
建国以后,大众在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传承下来的丧俗,已开端有所改动,新丧俗已开端呈现。城乡的丧葬
风俗有革新,但开展趋向是不均衡的,城市、集镇革新得较快,而在广阔乡村中,传统丧俗依然盛行,不过丧俗礼仪已渐趋简化。
14、新丧礼
临终礼俗:病人逝世后,家眷给遗体盖上白布单,然后给死者换上衣服,送殡仪馆火化,或仍用棺木送墓地安葬。
运送时,亲属痛哭,并放鞭炮,以志哀思。
报丧:普通是张贴讣告,讣告登报纸上,载明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简历以及对社会奉献等等。乡村则是
口头通知有关亲属,并在家门口张贴白纸。
开追悼会,遗体辞别:这种留念典礼,大都在死者遗体火化或安葬前,在殡仪馆举行。会场正中挂死者遗像,会场
周围安放花圈,堂前悬挂挽联、挽词、挽幛。追悼会致悼词,遗体辞别是在哀乐声中,向遗体默哀致礼,并绕场一周。
参与追悼的成员胸前佩带白纸花。
丧服:普通是左袖戴黑袖章,有的还在黑袖章上用白线缝一个“孝”字,儿女辈在黑袖章上加缝圆形白布,孙子辈
则在黑袖章上加缝小块圆形红布。
火化:各城市已逐渐推行火化,以替代土葬。遗体火化时,至亲家眷都要送葬。火化后,由火葬场工人将骨灰装入
盒内,由家眷领回,有的放家内,有的及时送墓地安葬,葬后安石碑一块。
奠仪、谢孝:普通公教人员的治丧费用,由有关单位直接拨给。亲友致送花圈或奠仪,家眷则回赠白毛巾及其它相
应物品,如死者为寿高达耄耋年,则赠小花碗,谓之“偷寿碗”,这是祝福亲友能享用同样的高龄。
守丧:死者安葬后,亲属在家内悬挂死者遗像,镜框上披黑纱,桌上呈献瓜果鲜花,以示长期的追念。
但在乡村中仍有做佛事追悼死者,所谓“长七”与“短七”,以超度死者。也有说书替代佛事的新风俗。如皖西一
带乡村,死者出葬前夕,说书者手拉胡琴或弹三弦,口唱说白相分离,如说《杨家将》、《精忠岳传》等等,把丧事办
得很繁华。也有做佛事与开追悼会同时举行,“灵堂”中既有花圈,又烧香纸;既挂神像,又贴挽联。
亲属中的子女仍穿白衣戴孝巾。守丧时间,“七七”期间,逢七日,家眷到墓地祭奠,半年、周年也到墓地去拜
祭。
安葬:乡村仍以土葬为主,但城市70年代起一概火葬。
乡村普通仍送香纸、三牲,并送礼金,也有扎送花圈和挽联的。家眷则要款待素席,并回赠一定的礼物。城市有花
圈出租,殡仪馆有灵堂,放哀乐(录音磁带)。
七、蚌山区饮食风俗
(一)老蚌怀珠
乃蚌埠名肴,系将蚌肉煮熟剖开夹虾丸,再佐以清汤,河鲜合味,可谓一绝。
(二)固镇农家菜
固镇农家菜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特产。固镇县连城玉鹏蔬菜专业协作社引进最新农业消费技术,消费出新种类玉鹏牌冬瓜干、南瓜干、豆角条、葫芦条、绿豆皮、胡萝卜干、扁豆干、红薯干、茄子干、五香花生、肉食品等到无公害农产品。集加工、销售一条龙效劳。
固镇县连城玉鹏蔬菜专业协作社引进最新农业消费技术,消费出新种类玉鹏牌冬瓜干、南瓜干、豆角条、葫芦条、绿豆皮、胡萝卜干、扁豆干、红薯干、茄子干、五香花生、肉食品等到无公害农产品。集加工、销售一条龙效劳。
2005年协作社法人被评为省致富带头人;
2005年2月,被蚌埠市政府授予“2005-2006年菜篮子工程重点基地”;
2006年2月,被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授予“蚌埠市农业产化(2006-2007年度)重点龙头企业”;
2006年9月,被蚌埠市农业委员会授予“蚌埠市乡村协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同年,万亩消费基地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蔬菜消费基地。
2007年10月,被省评为“乡村协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
(三)奶汁肥王鱼
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仅产于凤台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其肉肥嫩细腻,滋味极鲜,“胜似松江鲈鱼美”,为鱼中珍品。
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宴众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假冒,被刘安识破,怒不可遏:“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水平了。后来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的民间,并以鸡汤煨煮,煮后汤浓似奶,鱼肉鲜嫩细腻,滋味滑鲜,成为徽菜一绝。
(四)双龙石榴酒
双龙石榴酒我县双龙石榴酒及石榴系列饮料,是以本地的优质石榴为原料,用出名遐尔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水,采用共同的发酵工艺精釀而成,石榴酒酒体纯粹,色泽光亮透明,酸甜爽口,香而不腻,坚持了石榴的酸、涩、甜、鲜之自然风味,其作风共同,回味悠长,同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并有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降压止泻等成效。主要产品有:自然红石榴酒、自然红黄后石榴酒、黄后石榴酒(特一号、特二号、黄标、红标、高槇瓶、有奖型、利口瓶)、石榴情酒、珍品黄后石榴酒、口杯石榴酒、王牌石榴酒等系列。
(五)乳泉酒系列
乳泉酒系列怀远县乳泉酿酒公司,继承传统酿酒工艺,技术力气雄厚,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取“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泉水,精选高梁、小麦、豌豆、大麦、糯米为原料酿造消费的“乳泉牌”系列产品,其酒液色清透明,窖香浓郁,甘冽爽口,醇厚回甜,深受各界消费者喜欢。主要产品有:乳泉牌系列、御品香、纯粮液、金乳泉、乳泉酒99等。
(六)圣泉啤酒
圣泉啤酒圣泉集团公司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国度受权的投资机构,具有十多个全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资产总额7.9亿元,运营范围触及食品、饮料、包装资料、机械加工、养殖等十多个行业,其主导产业“圣泉”啤酒系列主要有:10°喜宝啤酒:以优质原料和共同工艺酿制而成;该酿造工艺曾精酿出全国啤酒评选第二名的优质啤酒;同样它也赋予细胞以色泽浅黄,泡沫洁白细腻,口感淡雅怡人,入口爽净利落的特性。10°圣泉黑啤:采用共同工艺消费的甜香麦芽、焦香麦芽为主要原料,酒体呈华贵的黑红色,焦香味浓郁,且口感饱满、醇厚,是享用人生的佳品。10°圣泉王:采用优质进口麦芽和优质大米为原料,经糖化、发酵和超低温冷储而制成,色泽浅黄绿色,挂杯耐久,酒体醇厚,更具啤酒王者风范。12°精品圣泉:选用优质原料,优秀菌种精酿而成,泡沫洁白细腻,酒体谐和,口味纯粹,苦味适中,爽口怡人。富含幽雅的酒花香,尽显圣泉啤酒的高尚质量。10°圣泉干啤酒:采用共同糖化办法,使该产品具有发酵度高、残糖低、热值低的优点,泡沫洁白细腻,酒体饱满,酒花香气浓郁。12°圣泉星啤:采用优质进口麦芽和优质大米为原料,经糖化、发酵和冷储而成,色泽浅黄绿,泡沫丰厚,挂杯耐久,酒体醇厚,爽口、苦味温和。11°高级圣泉:选用优质进口麦芽和本地优质粳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共同的酿造工艺精酿而成,产品呈浅黄绿色,晶莹闪亮,泡沫洁白细腻,口味纯粹爽口,其适中的原麦汁浓度,更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10°圣泉纯生啤:采用无菌过滤技术等方式,停止非热消毒,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啤酒的“新颖感”,让您纵情品味啤酒的自然风味。此外,圣泉集团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制开发新产品,圣泉家族将添新成员,更能合适广阔消费者。
(七)沱湖大青虾
沱湖大青虾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特产。沱湖大青虾率先进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早已成为知名的品牌。
安徽省省级自然维护区——8万亩沱湖,周围无污染,水草丰茂,水质清纯,鱼虾旺,鸭蟹肥。
沱湖大青虾全部为野生,青虾营养丰厚,肉味鲜美,富含钙、磷等矿物质,是一种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水产品,年产量60万斤,产品主要销往无锡、常州等地。
(八)沱湖红心鸭蛋
沱湖红心鸭蛋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特产。五河沱湖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蛋黄大、油足、心红,营养丰厚。
五河滩涂宽广,年饲养媒鸭、麻鸭150万只左右,年产鸭蛋20000多万枚。五河蛋鸭以沱湖为最,沱湖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蛋黄大、油足、心红,营养丰厚,目前上市的沱湖盒装鸭蛋已成为五河人捐赠亲友的佳品,沱湖红心鸭蛋已成为餐桌上的一大话题。
(九)蕨根粉
蕨根祛热解毒、利尿道、令入睡、补五脏缺乏。蕨根淀粉是当地人民历来非常喜欢的野生珍稀食品。本产品原料采自天柱山,自然野生无污染,经现代工艺取其根部淀粉精制而成。色泽栗红、口感爽滑、劲道鲜香,是绿色保健食品中又一珍品。食用办法:加沸水浸泡15分钟,使之发透无硬心,(或用文火煮3-5分钟)捞出凉水冷却,滤干水分,凉拌最佳,烫火锅,做汤亦可。
(十)毛豆抓饼
1、将猪五花肉、鲜毛豆粒和姜均切成绿豆大的丁,放入碗内,加葛粉、精盐5克、水1500克搅拌成糊。
2、锅置旺火上,加芝麻油烧至八成热,用勺将油在锅中浇匀,抓一小团豆糊,贴在锅边,随即用手摊成直径约6.6厘米、厚约1.6厘米的同形薄饼,饼面上不时用勺淋热油,煎至底面呈深金黄色而上面柔软时,铲起装盘,即成抓饼。食时切成10块。
3、锅内放入肉汤烧开,下菠菜叶及精盐2.5克烧开,盛入碗内,随抓饼一同上桌食用。
八、蚌山区著名景点
1、梅花山
梅花山也称为芦山,有飞来石、吉象龟、鲁肃井等景观。
飞来石为一块巨石,上大下小,似乎腾空飞来,搁在山峰之巅。大禹治水时,挑石凿山,挖沟开渠,消弭洪灾,相传这块飞来石就是他管理洪水时丢失的一块神石。吉象龟位于梅花山西麓,酷似一只乌龟伏在大象背上。在民间传播的考究和说法中,大象是不祥(象)的意义,也是代表稳健、老实。在梅花山麓,有一眼泉,水深不可测,泉眼形如满月,泉水清凉,久旱不枯涸,久雨不涨满。鲁肃在此屯兵练兵时,全军皆饮此泉泉水,兵马强壮。故名“鲁肃井”。
2、珠园
珠园为修建津浦铁路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后经全面管理,1958年辟为公园,称大塘公园,总面积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1999年,经重新规划改造后,改名为珠园。
3、南山儿童公园
南山儿童公园总面积5公顷,始建于1927年,是蚌埠最早建成开放的公园。原名中山公园,后曾屡次易名,1981年定为现名。
4、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
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位于蚌山区蚌埠港东约500米处,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车。为固定型桁梁桥,全长570米,单车道。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是连通中国南北重要交通大动脉,也是保管较完好的铁路桥遗址,具有极端重要的科学、历史价值。大桥现仍在运用。
2010年,作为蚌埠开埠意味的蚌埠淮河大铁桥,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5、建桥烈士留念塔
建桥烈士留念塔全称为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建桥烈士留念碑,位于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南端西侧旁边,始建于民国38年(1949年),是为了留念人民解放军抢修炸毁的大铁桥而荣耀牺牲的铁道兵三支队王吉珍、刘建国、王焕伦等6位烈士。
1982年被蚌埠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是蚌埠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6、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原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原址座落在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在中国军事史、中国反动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反动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距市中心约7公里,由蚌官路可直达,交通非常便利,是蚌埠市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
7、蚌埠光荣玉器文化城
蚌埠光荣玉器文化城为蚌埠光荣大市场二期重点工程之一。2013年被安徽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度3A级旅游景区。
8、淮河路(中段)
东起天桥,西至工农路口。原名一道街、大马路。民国5年初成。民国8年,采蚌山砂石拓宽建筑路面,成为老市区中心东西干道。解放后为蚌埠市商业中心。
9、中山街
北起华昌街,南至体育路。曾名中新街、向阳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构成,民国22年改称中山街。
民国5年,南京人俞昆涛在中山街北首租房,兴办普济医院,为蚌埠首家西医院。民国6年,中华基督教会在中山街口东北角建教堂,基督教传入。蚌埠解放后,中山街10号成立市立工人结合医院,为蚌埠第一所公营医院,现为南山宾馆。
10、安定街
北起淮河路,南至红旗一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变革的大潮中,安定街吸收众多“下海”人员经商,自北向南,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批批运营食品、饰品、用品为主的小商品的摊位,一时间,商贾云集,人头攒动,一度成为出名遐迩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11、华丰街一巷
南山路至华丰街段。曾名华丰里、抗美街。为老天桥的延伸区域,内有天桥清真寺,民国21年由平房改建,民国31年扩建,1957年改名蚌埠清真寺。民国12年秋,华丰街厚德里设皖北中学,为蚌埠最早的中学。
12、青年街
北起北圈堤,南至中平街。曾名老大街、中正街。路口以北为老大街,是蚌埠码头上岸之地,是蚌埠最早的道路之一。淮河路口至中平街口俗称米坊街。民国2年,蚌埠商会在老大街左近设立。民国元年,有筑街路民工在南段摆米匾子售粮。嗣后,粮摊、粮坊相继增加,全兴昌、玉兴、泰来、裕大、谦丰和、宝兴公等商号立行经商,因把守五叉路口,交通便利,盛极一时。
13、爱国巷
东自纬一路,西至朝阳路,南起成功路,北止南山路。被誉为“淮河岸边一枝花”。
14、中兴街(篾匠街)
淮河路至南山路段。曾名水果街、支农街。清宣统年间,陆续有篾匠来此,构成竹器一条街,俗称篾匠街。1950年,成立协作小组消费竹器,1957年迁走。1980年,民办青年节俭竹器厂成立,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恢复竹器运营。九十年代后,随着周边商业区的开展,逐渐转为特征小吃街区。
15、国货路
南起南山路,北至凤阳西路。曾名中和街、立新街、国光街。1920年,蚌埠市“民众教育馆”在南山北麓举行一次范围绝后的国货展览会,实业界巨子们在会上宣读了“实业救国”的誓词,抵抗洋货对民族工商业的排斥,为留念这一爱国行动,国民政府把“中和街”改为“国货路”。
16、凤阳西路(二马路)
东起铁路六股道西至升平街。初名二道街,俗称二马路。津浦铁路通车后渐成,民国初,商号增加,享誉皖北。解放后,商业中心转移后一度衰退,1979年该段新辟小商品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富有特征的个体运营的火爆出名遐迩,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17、华盛街
西起升平街东到中荣街。曾名人民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运营杂货、炒货著称。解放后,为商业中心,西段逐步构成农贸市场,中段有百货、杂货、炒货运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向阳饮食群、纽扣街、电器街出名。
18、延安路至中荣街段
曾名公园路、蚌山路、人民路,俗称花鸟市场,现名南山文化市场。是老天桥杂耍场南迁后构成的,以运营古玩字画、花鸟鱼虫而出名皖北,其中古玩玉器市场列全国古玩市场第8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开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