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西林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04 17:0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西林区,是伊春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伊春市中部、汤旺河中游、距市区东南41公里处。其西部、北部与美溪区交界,东部、东南部与金山屯区相邻,南部与南岔区接壤。地理坐标:北纬47º22′至47º36′,东经129º3′至129º24′。东西最大横距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5公里。国铁南(岔)乌(伊岭)线由此南北穿过,距伊春火车站49公里;东侧有汤旺河流经境内26.6公里,对岸有鹤(岗)—嫩(江)公路出入口。  
二、狍皮服饰  
由于狩猎的生产特点,鄂伦春族的服饰多取自兽皮,尤以狍皮为最多。鄂伦春人用狍皮做成男女冬季长袍和夏季长袍以及靴、裤、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长袍用七八张狍皮缝成,为了便于骑马,前后襟均有开衩,开衩处和袖口镶有薄皮,既结实,又显美观。这种长袍,青少年、壮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长袍比男袍长,大襟覆盖脚面,左右开衩,开衩处和衣边、袖口均绣有美丽的花纹,有古朴纯厚之美。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样式相同,不同的只是选用的皮张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  
三、西林区过年习俗  
备年货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西林的大地上就开始弥漫着浓郁的年味。那天,壮族人家都要做饭豆粑来祭祀祖宗,其间有这么一句话,叫做“食升哈食下乡”,意思是吃了十五的饭豆粑,就等待年的到来。年关一天天临近,他们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备年货。他们既备柴禾,又备衣服,既备美食,又备香火。  
在贫穷年代,壮族的家庭主妇很忙碌,一家人的穿戴都得由她们来制作,自腊月起,她们得加班熬夜赶制全家人的新衣服。大年初一,壮族群众都要穿新衣服,以示新年新气象,万事如意。  
新年头三天一过,刚穿的新衣服得脱下来,留着以后走亲戚或赶集穿。现在生活好了,新衣服不再显得那么珍贵,但是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没有变。  
准备过年美食是西林壮族群众的一件大事。农历腊月十五以后,家家要杀猪,制成腊肉,供来年食用。每个寨子都要选同一天杀猪,大家互相帮忙,热闹非凡。  
制作饵块粑是壮族群众的盛事,几家人合在一起,或淘香米上蒸笼,或合力舂米,或捏揉成型。这种原始制作饵块粑的手工艺传承了上千年,见证了西林壮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见证了他们抱团生存的精神。  
腌制水酸菜也是西林壮族群众不可或缺的活儿,水酸菜是他们钟爱的食物,过年大鱼大肉吃腻了,水酸菜是他们调胃口的最佳食品。  
清洁卫生  
临近年关,西林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要搞清洁卫生。他们不但要清除房前屋后的杂草和垃圾,清除屋内屋外的蜘蛛网和灰尘,还要清洗桌子、蒸笼等用具,俗称“拉呀”,可谓“辞旧迎新”。  
以前,他们连锄头、梨耙甚至泥箕等生产工具也要擦洗干净,还要把所有的牲畜赶回家,给它们喂上好东西。年夜饭之前,他们还要先喂狗,看狗先吃肉,还是先吃饭,以此来断定来年的运势。  
看生肖测天气或收成  
旧时代,西林壮族群众有个判断来年天气和收成的办法,那就是看正月头十二天的生肖属相,若是初一是“丑”,初六就是“午”,意思就是“一头牛做工,要六匹马去驮”,说明收成好。若是初一是“午”,初八就是“丑”,意思就是“八头牛做工,一匹马就能驮完”,说明收成不佳,得努力干活。  
而天气则是这样判断的:若是初一是“辰”,那代表只有一条龙在兴风作浪,意思是来年雨水相对稀少一些;若是初九是“辰”,那就是有九条龙在兴风作浪,意思是雨水多,得预防洪灾;若是遇上成对“辰”,雨水更为稀少,意思是成对龙会相互推卸责任,谁都不肯卖力,得提防旱灾。  
判断天气,他们还有一种预测方法,那就是看正月头十二天早上(每一天代表一个月),若是早上起来,看到当天山边有雾或是下雨,那就是说那个月有雨,若是晴朗,那说明那个月雨水稀少甚至是无雨,那就得根据情况来种庄稼。  
虽然说群众的判断方法有些不科学,但也彰显了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现象,积极总结经验的精神,是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结晶。  
祭祀  
祭祀是西林壮族群众过年必须做的事情,因为姓氏、家族的不同,祭祀的方式也不一样。供奉的食品不同,时间长短也不同,碗筷摆放更不同。但是吃什么供什么是相同的,吃肉的人家就摆荤的,吃素的人家就摆有鳞片的鱼,还有豆腐、粉丝等。对西林壮族群众来说,祭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信仰,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把尊老爱幼的品德深植在下一代的心里。  
祈福  
在新年伊始,西林壮族群众很注重祈福。农历正月初一,天还没有亮,每家每户的长者就争先恐后起来,挑着水桶,擎着用三张纸钱包着点燃的三根香,到供他们生息的水源取水,并用水来煮新一年的头一顿饭菜,这就是所谓的“抢头水”。  
“抢头水”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祷告水神,让生命之水源源不断;二是祈福全家人来年一帆风顺,大吉大利。  
正月初一吃完早饭之后,一家人就往吉利的方向走一程,拾些柴禾回家,意为“抱柴进家”,祈福来年财运亨通、收成满满。至于开张、开工、出门这些事宜,他们都要选个吉日,以示万事如意、幸福美满,这个祈福方式仍盛行至今。  
道喜  
新年道喜是壮族群众的习惯,新年见面,大家都会笑脸相迎,相互道喜,恭祝对方。正月初一当天,他们不喜欢串门,到了初二就相互邀请别人来家里吃饭,送些对方不做的美食,然后一起动手做饭吃,增进感情和友谊。  
出嫁的女儿初三就携丈夫和孩子到娘家拜年。有“干爹”的小孩要去“干爹”家拜年,不但要带些腊肉、粽粑等礼品,还要燃放爆竹,这是一种孝敬老人的表现,更是一种美德。在马蚌镇的壮族村寨,还有小年祭山神的习俗,祈求山神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  
娱乐  
在过年期间,西林壮族群众喜欢聚集在村头,或玩牌,或打陀螺,或唱山歌,或打徒手毽,或拉二胡,或吹唢呐,一派喜气祥和。现在多了篮球、拔河、舞蹈等文体项目,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  
四、西林端午美食习俗  
“端午节”就要来临,我的家乡西林一带,不但做三角粽,而且还做一种“半生熟的糯米粑”,我童年时每到此节就得吃它,如今节日将至自然就忆起这独特的美食。  
三角粽用米是讲究的,用筛子筛选大糯,只要大的米粒,然后用一把稻草灰拌米,使之成黑色,再用簸箕把多余的稻草灰清除出去。包粽子时有人爱用饭豆、或者绿豆为馅,有人用瘦肉末配盐、草果粉做馅料。包三角粽手法也有所差异,有的是做成三个均衡的小角,有的是做成羊角,各有特色,很是美观。三角粽个子小,煮一两个钟就告成了,素的三角粽可以蘸晶莹透亮的蜜糖吃,原汁原味,香甜无比,肉馅的三角粽一打开叶子,香气四溢,松软爽口,百吃不厌。  
什么是“半生熟糯米粑”呢!只见外婆先用将糯米泡透,滤干水后得开始舂米了,烧一把干净的稻草或芝麻草灰,放进去糯米里一起舂,再拿细密筛子筛好糯米粉,然后把糯米粉分成三份,一份小火炒至稍黄,飘出香气出锅,一份是煮熟放适当的水,使之成液体状,一份是生的糯米粉,然后把它们三份放在一个盆里,放入适量的砂糖拌匀,把它捏成手腕大小柔软的长方体,再用黑芝麻粉撒其表皮,再用刀把它切成两指厚的小方块,这美食便告成。生熟味相交,有一股美味特别新鲜,不愧是特定节日里的特定美食。  
据我外婆说,从古到今,人们在端午节里费尽心思作出最好的美食,让水里的鱼虾被这美食所吸引,让屈原的尸身完好无缺,这就是他们寄托的思想。  
五、西林区结婚习俗  
西林苗族从提亲到完婚前的一段时间,需要一步步地确立稳固的婚姻关系,例行几个环节的习俗礼仪。整个过程要经过“跪拜求婚”、“吃鸡酒”、“吃头价”等礼俗。  
跪拜提亲  
经过求婚阶段的选择,确定对象后,男方家便在恰当的时候请媒人偕同小伙子一道到女方家正式提亲。苗家提亲大多在春节后至谷雨前这段时间进行(苗族举行每道婚姻礼仪时,都忌碰打雷,如遇雷鸣,则认为是不祥之兆)。  
提亲不需带礼物,媒人只带一把用花格士巾系上的新油伞和足够的烟丝,小伙子也只带上准备好的提亲信物。到了女方家(一定是晚上,不然女方父母不一定在家)后,一般由正门进入,如女方家有姐妹多人,且姐姐尚未与人订婚,而小伙子相中的却是妹妹,那么,就必须从侧门进入屋内,进房后媒人将伞置于正门一侧,然后与小伙子一道向女方家人行双人跪拜礼,待女方父母搬凳请坐后,媒人始按由母到父,再到爷爷、奶奶、婆婆、伯伯、叔叔的顺序敬一轮烟,并正式向女方父母提亲(每周旋一次都以烟开路)。若得到女方父母许婚,小伙子便向女方父母行单人跪拜礼。礼毕,媒人再依次敬一轮烟,继由女方父母征求姑娘的意见,若姑娘表示同意,双方便在在场众人的目光下换“把柄”(即信物),提亲至此便告结束。如在同一天晚上,有多个小伙子同时向一姑娘提亲,女方父母和男方媒人就会采取折中的办法,由小伙子们都将自己的信物拿出来,统一置于一只簸箕内,让姑娘“择优录取”,姑娘取走谁的信物,便与谁认婚。  
吃鸡酒  
苗族在婚姻习惯上,提亲只是婚姻关系的初步共识,并不意味着双方的婚姻关系就此确立。双方的婚姻关系还必须通过举行订婚仪式,方能正式确立。这种订婚仪式,苗语俗称“吃鸡酒。  
为防止“夜长梦多”或他人有意挑拨而引起姑娘变卦,一般在提亲后的一个月内,男方家再挑选一媒人与原媒人组成头媒(正媒)、二媒(副媒)领着小伙子,带上一对活鸡、两壶酒(多为陶瓷壶或军用水壶)傍晚时分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到了女方家,由小伙子自己动手热水、劏鸡、做菜。若姑娘有变卦,则在小伙子准备热水时,将信物退还或由父母叫小伙子不要劏鸡。如果这样,双方还要进行一番交涉,交涉后姑娘仍不同意,便由姑娘退还男方信物取消婚约(一般小伙子不会将姑娘的信物退还)。若无变卦,小伙子整好菜后,由男方媒人(俗称跑媒)摆桌、上菜、敬烟,请女方爷爷、父亲、伯、叔等长辈和媒人(俗称“坐媒”)入席。餐桌和入席顺序颇为讲究,所使用的餐桌必须为“八仙桌”,若实在没有方桌可使用圆桌,入席顺序为“坐媒”靠着安有火灶的一侧入座,“跑媒”与“坐媒”相对而坐,女方爷爷、父亲、伯上位座,叔下位座。未来的新郎不能入席,否则视为不识礼。入席后,跑媒先依次各斟“双杯”酒递给女方各位长辈和坐媒并说明来意。再如此重复三次(俗称“三巡酒”),表示订婚仪式开始。待桌上的酒、菜用去一半,跑媒复斟三巡“双杯”酒(顺序与第一次相同),对女方父母及姑娘无变卦表示感谢。然后转入对聘金、嫁妆和彩礼的洽谈,一经订婚,表明婚姻关系确立,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终止婚姻。  
吃头价  
这是一种叫“过礼”的习俗,即旧时婚前“六礼”中的“纳微”。“过礼”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苗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此项仪式完成,男方家才能下婚期,将姑娘娶来。  
过礼前,男方家先择定吉日,由男方父亲带着一壶酒到女方家,将过礼的日期通知女方父亲。然后着手挑一名较为精通各种习俗,能说会道,善于应酬的人为婚事总管,选定过礼人员。由媒人(原先的两人)、嫁娶人(男方家庭内一对已生育过,且小孩全健在的夫妇)、新郎、陪郎(末婚男子)、挑夫等组成总人数为偶数的过礼人员。是日,男方家在婚事总管的指挥下,杀猪、宰羊、劏鸡,各方宾客云集,其气氛不亚于完婚时的正式婚礼。  
过礼队伍起程前,总管在正堂屋中央摆一张“八仙桌”,桌上置四只碗,总管立于上座位,媒人、嫁娶人、挑夫(代表二人)立于下座位,总管先给头媒、二媒各斟三巡“双杯”酒,媒人接过第一巡酒时,总管将提亲时用的伞(仍系头巾)递给头媒,媒人接过第三巡酒时,总管将聘金清点交给头媒。再给嫁娶人各斟“双杯”酒,将三对熟鸡和所要送的酒、肉(“头价”送的酒、肉数量为娶新娘时的二分之一,如女方家提出娶新娘时送去的酒、肉各为120市斤。此次就得送去各60斤)如数交给挑夫。  
到女方家后,女方的婚事总管先安排过礼成员用便餐(素食),然后将跑媒交给的一对熟鸡切好、加热,在女方家正堂屋中央摆一张“八仙桌”(俗称“媒人桌),请女方舅爷或伯、叔和坐媒以及跑媒入席(入席顺序与订婚相同)。总管上菜后,跑媒给坐媒和女方长辈斟酒,洒过三巡后,跑媒给坐媒斟“双杯”酒,逐一将聘金、嫁妆、彩礼给坐媒清点、过目,每斟一轮酒,只能清点、过目一项礼品。如坐媒和女方家对某项礼品(尤其是嫁妆)不满意或有异议,双方媒人就得进行一番交涉,直至坐媒表示原谅或跑媒表示愿意更换为止。嫁妆经女方过目满意后,由男方嫁娶人拿回男方家保管。  
六、西林区饮食习俗  
1、生菜包饭:生菜包饭民间节日传统食品。将鸡蛋、蒜、葱、姜、盐等与大米一起放入锅中用油炒香,盛于一张洗净的生菜叶中,再夹一些酸菜、酸笋与佳肴包好,送入口中,味道甚美。  
2、艾草粥:艾草清香味微苦,具有温气血、祛寒湿、增进食欲的功能。当地群众每到夏天,都喜欢采摘鲜嫩的艾叶,洗净放入锅中与大米一起煮粥食。  
3、酢肉:酢肉民间传统菜肴。将猪肉洗净晾干,切成半斤重左右的长条,用炒米粉和食盐拌裹,放入瓮中,先撒一层炒米粉和盐,再放一层肉,依次层层压紧,然后,酢肉腌透,肉香味甜,不用炒煮,切为薄片即可食。是过节和待客的佳肴。  
4、龙棒:俗称酿猪血肠,农历二月杀猪祭社时制作的一种传统食品菜肴。将还微微温热的生猪血和煮熟的糯米饭、生葱、五香粉等拌匀,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入锅煮,同时一边用针在酿好的猪血肠上扎孔,不使其破裂,煮熟后即可捞起食用。  
5、菜花鸡:公鸡头卵圆,单冠,冠与肉垂发达,为紫红、暗红和马红,眼突有神,头羽多为黑色,身羽多为枣红,脚扑宽深,皮肤白色。骟鸡头卵圆或锥圆形,单冠,冠与肉垂多为上紫红色,头、胫、羽多为黑斜黄色,鼻羽为栗麻,褐麻色较多,皮肤白色。也有少量为杂毛黑肉鸡。  
6、酸梅: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繁殖容易。可供生食或加工为蜜饯、酸梅酒,经熏制成乌梅可入药,酸梅是田东县主要经济树种之一,在田东县种植已有较长的历史。  
七、西林区著名景点  
1、岑氏古建筑群  
西林县明、清岑氏古建筑群位于西林县城东约50公里的那劳乡那劳村内,是明上林长官司土官岑密的的庄园旧址,也是岑密的后人清云贵总督、受封“太子太保”的抗法将领岑毓英和清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民国四期0军政府主席总裁岑春煊父子的故居。1994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林岑氏建筑群不仅是桂西、桂西北壮族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而且村落、组群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先进的汉族建筑文化,是壮、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从建筑文化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是桂西的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壮民族文化的一个宿影。岑氏建筑群依山而建,宫保府、南阳书院、增寿亭、岑氏祠堂等古建筑因地形地势和建筑的功能分布在村落的山坡不同位置上。其中,岑氏土司府是西林县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建筑。建筑群为三进院落,砖木结构建筑。前进面阔3间,后进5间,叠梁式梁架,硬山顶,盖青瓦。柱、梁枋、檐板均绘人物山水彩画,门额悬雕有九龙的"宫保府"横匾。门前立照壁,左右置石狮,外有围墙,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  
2、宫保府建筑群  
在西林县那劳乡那劳村。这是一组包括宫保府、南阴书院、荣禄第、岑氏宗祠、增寿亭、思子楼、孝子孝女坊等,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古建筑群。建筑群为三进院落,砖木结构建筑。前进面阔3间,后进5间,叠梁式梁架,硬山顶,盖青瓦。柱、梁枋、檐板均绘人物山水彩画,门额悬雕有九龙的"宫保府"横匾。门前立照壁,左右置石狮,外有围墙,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  
3、八行水源岩  
八行水源岩,在普合苗族乡境内,位于县城东偏北15.6公里处。从驮娘江的八行河口,沿着八行河逆水上行2.5公里有一座大石山,山下石缝间有十多处地下水喷涌而出,这就是八行河的水源了。水源头左上方约200米的山腰,有一个大岩洞。入洞走十来步又见一洞直下数米深,水声丁冬作响,用强光电筒照去,可见一大水塘,水塘侧上方冲下一股水,水大时,其声轰隆,水烟徐徐上升。这水洞口的侧面又另有一洞位山顶斜斜而上,当地人称为”通天洞”。  
4、周邦洞群  
距县城东北面7公里的周邦村有一岩溶地貌,这里共有岩洞19个,如耕牛洞、犀牛洞、三角洞、仙人洞、颜家洞、黄云贵洞等等,其中以仙人洞和耕牛洞最奇特。  
仙人洞,进入洞口即有一幅幅石帘像  
排空的瀑布倾泻,又有一排排石柱,有个台架宛如神座,垂挂着帏帘。那些石笋、石柱有的像武士,有的像钓叟,一有的像书生。还有几处“大厅”、“窄道”,大洞、小洞、叉洞曲畅勾连,有通出山外的“天窗”,有垂直而下的“无底洞”。  
耕牛洞,洞口横扁形,有3个“大厅”。第一“大厅”长约8米,高约2.5米;过去,隔几块石扇,有一圆拱形空间,即是第二大厅。厅高约20米,底面宽约400平方米,“厅”中央垂下一大石钟乳,已经着地,往里走,沿曲折窄道到50米深处,有一圆形“无底洞”,往往又有一约5米深的洞,搭梯而下。才到洞底,再爬过一个石崖,前行50米,顿觉豁然开朗,原来到了第三“大厅”,石景还胜过刚才走过的任何“大厅”。  
5、古家寨日出  
县城东北14公里的普合乡岩腊村的一个山顶上,有个苗家寨子叫古家寨。晴日,在这里面向东南方,可以俯瞰大半个西林县的山山水水。清晨观日出,堪称一奇。  
黎明前,先是东方极远处呈现一片鱼肚白的天空,黑色的山影上泛起几朵淡淡的红云。顷刻间,半天现出彩霞,整个天地一派斑斓异彩。  
太阳出来了。开始是一段”红线”,很快,变成一项”红帽”,霎时又变成二个“红盘”,桔红,鲜亮,但不耀眼。  
这时,雾海上升,群山下沉,古家寨成了将被“淹没”的孤岛。透过茫茫雾海空隙,可以看见山下的河川、田园、道路、农舍……。  
太阳在升高,变黄,变白,灿灿发光了。雾气也在上升,终于全部拥抱了古家寨,四处茫然一片。待等几阵清风吹过,云消雾散,古家寨又见到灿烂的阳光时,已经时近中午了。  
6、古商埠达下  
县城东南66公里处,有个属那佐苗族乡的达下村。这里高山峡谷,西洋江自西向东经过村前。从这里的码头乘搭木船下航可到达云南富宁县的剥隘街,并可转到百色、南宁。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贸经商必由之路。河岸上的巨石有船索绑扎的痕迹,从码头上去,是一幢幢两层的古式楼房,顺着山坡坡势,纵横成排成列,从山腰摆到山脚,呈梯形街景。  
街道全是石条铺砌的,纵向的道路修成台阶石级,是码头延伸到山腰的部分。还有一间突出的房子,是清时政府设立的税关。全村则60多户人家,无田地,无畜栏鸡舍,一看就知道不是耕田种地的农村,而是渡船搬货的商埠。清嘉庆年间,西洋江江水比现在大得多,五六尺长的两头高翘的防浪水船运来”广货”、”洋货”,载去山货、土货。达下成了云、桂边境货物集散的埠头。尽管埠头不大,但还留有与经济相应的文化遗址:如龙王庙、佛堂、关帝庙、私塾学堂等。  
7、古镇八柴  
西平乡火柴村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的云、桂两省(区)交界处,民国27年以前,这里是两省边境一个重要集镇,叫火柴街。它地跨两省(区),村街南段归云南广南县管辖,北段属广西西林县管辖,各设行政机关(清代叫“把总管”),行政权不能越界施行。八柴街,每逢地支卯酉两日成圩,是这一带最热闹的市集。原来,街北山头有座白帝庙、街南坳口有座农王庙,街中还有座佛堂,佛堂中有巨型观音塑像。和尚、尼姑长住于此,香火四时不断。佛堂有固定的田产。八柴原有塾馆,是西林最早最完善的塾馆之一。  
如今的八柴还保留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条铺的古街,还有街头衔尾的闸门、断垣。  
8、西林岑氏建筑群  
那劳乡那劳村是清光绪初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和清末两广总督、四川总督岑春煊的老家。这里有岑氏经明、清两代建起来的家宅、庙宇、纪念物等建筑群。  
岑怀远将军庙:岑怀远,南宋边将,是明朝上林长官司岑子成之远祖。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加大将军衔。上林长官司岑氏土府迁居那劳村后建庙,清光绪元年(1875年)岑毓英扩建成四合院,有神堂、两厢房和闸门,占地180平方米。神堂神匾甚是堂皇,廊檐也甚宽敞,左右走廊分别以红包六柱木架,上署钟、鼓各一,钟、鼓均画有龙凤。  
岑氏宗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分前后院,后院四合,后厅是神堂,两厢房是陈列室,前厅中间是大门,天井四角有花圃,中间有方形石台上有绘着飞鹤的六角形亭子,名"鹤亭"。大门外有宽阔的趟廊,两剪伸出的八字墙,上画两只大老虎,大门下来是十二级台阶,台阶边到八字墙基各有一块较大的花圃,两棵大苦楝树紧靠台阶。台阶脚才是方形外院,院外对着大门有一面照壁,壁面画巨龙戏珠。祠堂占地约400平方米。  
岑氏内院:占地300平方米,是那劳岑氏建筑群中最为古老的部分。明代袭上林长官司始迁府到那劳寨的岑密初建,地居全寨最高点。  
宫保府:岑氏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因岑毓英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授皇宫“太子少保衔”,简称"宫保",于是家宅即称"宫保府"。它坐座于那劳寨中央,占地面积1347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976年),光绪五年落成,原有大小8栋,逐步扩建到13栋。  
增寿亭:岑毓英二北岑毓祥的第三个儿子岑增寿的身后纪念建筑物。光绪十年(1884年)建,砖木瓦结构,亭作八角状,上下三层,底层壁-画至今可见部分。占地面积80平方米。  
南阳书院:是那劳岑氏族塾,是教学的地方。有院门、一厅、二厅、两厢房及一间厨房。二厅设孔座,又叫圣堂主。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