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城区地理位置
双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旧属松花江地域行政公署。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市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区,五常市交界;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市为邻。天文座标为北纬45°08′-45°43′,东经125°41′-126°42′。区政府驻地双城镇,距省会哈尔滨市中心区45公里。总面积3112平方千米。
二、双城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厚
东北大鼓在双城市已历经五代传人,在长期演出理论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髓,构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神韵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作风。有“奉调”、“东城调”、“南城调”和“西城调”等不同流派,特征鲜明,曾在双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双城二人转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黄启山姜永山
双城二人转是黑龙江20世纪中叶传统二人转的典型代表,历史长久,扮演考究憨厚、深沉、大方,唱腔婉转动听,在黑龙江传统二人转0类拔萃。
四、双城民间故事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刘卉
黑龙江双城是松花江流域中游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先民由满、锡伯、汉、蒙、回等民族构成。双城民间故事多取材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民间掌故,其地域特性鲜明,人文气息浓郁,故事情节迂回动人,所表述的奇闻轶事及鬼怪神灵充溢着对先祖、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故土的酷爱,也显现出对-的轻视与鞭挞。
五、皮影镂刻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韩树柏
黑龙江双城皮影镂刻技艺是传统的皮影镂刻技艺,刀法尖锐剔透,以推刀为主,推、拉、靠、抹等手法并用。其特性是阴阳刻分离,图案疏密有致,条理明晰,技艺精密,刀法娴熟,线条流利,不时不乱,连通一气。上色时多采用黑、绿、红三纯色,作品色正绮丽,比照激烈,独具美感。其皮影产品外型生动,形象逼真,行当俱全。
六、花园酒传统酿造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白酒工艺研讨会代表性传承人:李福玉
“花园酒”酒厂始建于1879年,位于拉林河畔花园村(即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女完颜兀鲁公主之花园),是东北浓香型传统酿酒工艺代表之一,原料为高粱,用麸曲做糖化剂,南洋酵为发酵剂,木板窖池发酵,蒸馏出的白酒带有乙酸、乙酯,气息幽香,酒质透明,后味绵长。后以高粱,小麦为原料,加玉米、大麦等谷物制成大块曲糖化发酵剂,传统蒸馏制成,口味纯粹、入口绵甜、酒体醇厚。主要特性为双边发酵、续糟发酵、甑桶蒸馏、多菌种发酵、界面复杂。
七、老泥窖酒传统酿造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关东酒业有限公司代表性传承人:李柱山
老泥窖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合适我国东北地域气候的酿酒技艺珍宝,具有鲜明的民族作风和显著的地域特征。其整体窖池以多年的老窖泥作为主体资料制造而成,故得名“老泥窖”。在原料种植、制曲、润料、发酵、老窖池维护、白酒贮存、勾调等过程中,其有本人独到的制造工艺,积聚了丰厚的酿造经历。
八、双城皮影戏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维护单位:双城市皮影艺术团代表性传承人:那明山徐桂文
双城皮影戏是黑龙江皮影戏的主要流派之一,因地处松花江南岸,又称“江南影”。明朝万历年间,河北“滦州影”传入双城堡,后阅历代艺人口传心授,交融当中央言,还大量吸收了民歌,道白、唱腔和板式具有中央特征,集唱、念、做、打等扮演手腕及雕琢、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为一体。大致分为人物制造、支配、唱腔、调式、弦乐、剧本(影卷)等。传统剧目有《五锋会》、《双失婚》、《杨家将》等。
九、哈尔滨双城市结婚风俗
哈尔滨双城市结婚风俗,例如:定亲,结婚~男女双方都给什么啊之类的~~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磋商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送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局部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曾经许配人家。
择日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端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恭喜,俗称“送嫁”。姑娘承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逃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快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晚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探望才出嫁的亲人。
回车
俗称“转马”。有名气的人家,在结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乐彩旗鼓队陪送,坐绿轿回娘家。至黄昏时,新婚夫妇需返回家中。
这就是哈尔滨的结婚风俗,东北这边都这样.
十、双城区饮食风俗
1、绣球燕菜:绣球燕菜用熟肉剁作细肉茸,加绿豆粉及豆油,花椒、酒、鸡蛋清做成丸子,将燕窝泡洗净,撕碎、滚粘在肉丸外面,包密,下滚汤中烫一下,随即捞起,用清肉烫作汁,加豆油、甜酒各少许,下锅先滚一滚,将丸下去再滚一下,即取出入碗,撒以椒酒葱花、香菇,食之味美香甜。
2、北芪凤骨:北芪凤骨是以鸡脆骨、鸡茸和北芪汁为主料,辅以樱炖、青梅丁、田鸡油、冰糖等资料烹制而成,以其独到的风味深受美食家赞扬。
3、双城西瓜:双城西瓜产区位于双城市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部,松花江上游,属北中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质肥美,适合西瓜种植。双城西瓜幼瓜圆形,浅绿色细条带,条带不伸展,中期浅绿色,条带加宽。成熟果实长椭圆型,表皮深绿色带有细网纹,条带纹路颜色加深,外形愈加伸展,呈现明显深色花纹。皮厚0.3厘米左右,果形端正饱满,果肉红色,甜爽脆沙,质细香甜。
4、土豆烧牛肉:将牛肉事前用冷水浸泡2小时,用刀背拍松,切块,锅里烧开水放姜片、花椒、料酒,倒入牛肉块煮三分钟去血水,油烧热,爆香葱姜和香辣酱;下牛肉。生抽。料酒、糖、盐,翻炒片刻,移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加盖慢炖30分钟,这时将土豆切块,下油锅略炸盛出备用,30分钟后参加土豆,接着炖,待土豆熟软,放入青椒,大火收汁,勾芡,放少许鸡精,盛出,撒上葱花即可。
5、双城玉米:双城玉米多为高淀粉、高赖氨酸种类,质量优秀,是优秀的粮饲兼用玉米。果穗呈柱状或圆锥状,籽粒排列划一,成熟度好,无秃尖,无虫蛀,无霉变,无损伤,籽粒为黄色、中齿、丰满、百粒严重、容重高,营养丰厚,淀粉和赖氨酸含量高,质量优秀。可消费出玉米面、玉米碴子、玉米面条等产品。
十一、双城区丧葬风俗
报丧
死者尸体安放后即派晚辈人通知亲友,谓之“报丧”,报丧时要叩头。亲友往吊,谓之“探丧”。今多只派人送信,而不叩头,或打电话通知。满族报丧还悬挂红幡,这是旧俗,早已不用。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结白孝带。过去挂红幡时,夫妻先死者的红幡在墓地去掉黑头、黑穗后珍藏待后死者时再用。这时的红幡在墓地上众人抢回给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安全。
入殓
即装尸入棺。满族的棺叫“旗材”,外绘彩画,内底铺谷草、栗树枝。清中期以后,满族亦学汉俗,尸体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钱,贵族含珠玉等。含殓之后,由长子用筷子夹着湿棉团擦拭死者眼等,为“开光”。入殓前夕有“守夜”之俗,终夜不睡。
祭奠
请死者之灵享用祭品,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家祭开端是烧倒头纸、点长明灯。支灵棚,搭灵床,棺殓。搭席棚宴宾客,安桌椅待亲友。一日三祭,早晚供饭,午供果。
送浆水饭。停尸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因死者之灵魂暂住在土地庙里。
出殡前的头天晚上要“辞灵”,即死者亲人、朋友、子女给死者叩头行礼送别。
出殡
这要选吉时起柩,棺从窗出,不走门。在入关后,亦从汉俗走门,只把窗翻开。而今时已不考究这些旧俗了,只在口头上还有忌讳。送殡前要掺钉,即用3根长铁钉将棺盖钉牢,左l右2,孝子妇们要跪喊:“爹(或妈),往左(或往右)躲钉子!”由灵堂起棺后,第一个典礼是孝子摔丧盆,摔毕发引。舁棺,亲王、郡王、贝勒用80杠夫,其他贵族用60人杠;平民百姓仅用32人杠,最少者24人杠。送殡队伍,长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孙随后,一同哭着行进。孝眷们在棺后哭送。队伍前是撒纸钱人、执孝幡的举纸人(称之为金童、玉女)。死者男性,扎纸马,女性扎纸牛,而今则扎家电用器、轿车等。
送葬队伍经过街邻院门时,邻人要在院门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挡住鬼灵。如遇河,要将棺柩暂放于事前备好的二支短圆木上,抬杠人换鞋靴或脱光脚抬杠蹚过河。而孝子孝眷则需跪地,喊说:“爹(妈)过河了!”
到了墓地,仍将棺放于备好的2根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算一下,坑底前后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一角扔一枚,再掐几小块饽饽屑扔坟坑里,这时才下棺,看好向,头上脚下,落葬,长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后大家入手将棺埋起。烧纸匠活(幡、人、牛马等),孝子妇哭祭一番。丧家宴宾客。
丧者落葬以后,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火化纸钱,连烧七个“七”。到一年要烧周年,连烧三个周年。今常常只烧第三个周年。丧葬仪礼全部完毕。
在服丧期间,死者的家族、亲属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丧服。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孝子也戴包头,白布宽30多厘米,折一端缝联而成。一个老人逝世,腰带及包头带都是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条红布条。今则将红布条改成小块红布,称为“花孝”。妇女服丧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丧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发。
满族服丧诸俗,以“百日不剃发”最为重要,视为“祖制”,违者要遭到最严厉的制裁。摘冠缨、截发、去饰、百日不剃发等,成为国俗,臣民必需服从。’
满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传承金代习俗,多实行火葬或风葬,这与其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等缘由,视火葬为不孝。仅“横”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此外,皆实行土葬。
十二、双城区著名景点
1、双城观音寺
双城观音寺位于双城区双城镇东北隅,占地2400平方米,是双城现存最完好的寺院之一。
观音寺由弥勒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正脊上镶有瓷顶大稳,二龙戏珠雕塑两旁。三层飞檐四出,富丽堂皇,气势宏伟。檐下雕梁画栋,四角刻有:“清净廉洁、慈善为怀”八个大字。殿内稳坐一派安祥的释迦牟尼佛,倒坐观音旁,伫立着文殊、普贤菩萨。
2、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原址
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原址是解放战争留念地之一,也是东北地域仅有的一座保管完好的地主庄园。它是停止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现被列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大院始建于1917年,原吉林省警察厅长张冀为其姨太大盖的一所私宅。占空中积5760平方米,外围两米高青砖墙,院内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共有青砖灰瓦木构造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为东、西两院,中间有一月亮门相通,东院是典型型的三合院,一正两厢各五间。
3、承旭门
承旭门是双城比拟古老的一座门楼,清同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868年,时任双城堡总管的双福监视,重修双城堡城墙。增建起四座门楼,东有承旭门、西有承恩门、南有永和门,北有永治门。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仅存老百姓俗称:“东门”的承旭门一座。这座承旭门楼高11.5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8.75米,总建筑面积70平方米。
4、双城堡火车站
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双城堡火车站为俄式建筑,民国十二年重建,双城堡火车站是由宝塔和宫殿组成一组建筑群落,距双城市中心约3公里,占地1257平方米,其中客运站1041平方米,行李房182平方米。通观整体,它是由两座东西横向的大殿相接而成,两殿作风有异、主次清楚,呈不对称格局,是其规划艺术的重要特征。
十三、双城区春节风俗
有民谣道出黑龙江过年的风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黑龙江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安全。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意图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通通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清扫洁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算粉刷洁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乡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时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能够保管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分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繁华闹的,如今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早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曾经多出几碗筷,为了人丁兴隆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进来给晚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中央;“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普通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只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适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提高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欢,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沛地表现这种向往和祝福,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如今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卖。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普通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只是东北地域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元旦夜吃鱼的风俗。鱼必需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项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络。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富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元旦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普通要到初三完毕,在完毕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元旦有守岁的习气。守岁从吃年夜饭开端,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不断要吃到深夜。菜必需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本人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愿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甘美。其实这个祝愿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听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同,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安全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如今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普通要放两次的元旦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元旦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端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晚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愿老人短命、安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端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普通已婚男子携全家元旦、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特别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倒霉”、“穷气”从家中崩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