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广东丧葬请风水先生择吉日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6 20:4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必经,但基于传统的习气,人们对死亡和与死亡相关的一切东西,都讳莫如深,不断以来,死亡,就成了一种传统的忌讳,被彰显得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神秘。  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大门前有一对联“今夕吾躯归故乡,他朝君体也相同。”不断以为是来自圣经上的,今日查材料,来源居然是一佛教偈子:“我见别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别人,看看轮到我。”佛教的偈子,用在天主教的墓地上,能否有意去印证天下大同,死亡是万物共同归宿的道理?  当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地去直面死亡的时分,却发现原来人类的死亡,并不单单是一个自然人死亡的单纯的生物过程,一个人从死亡到入土为安,期间渗入了太多社会和民族文化的传统要素,简直每一个民族的殡葬习俗都是共同的,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中央的习俗特征。  日前在一本《广东习俗大全》的书里发现了一张《明清广东民俗群落散布》的彩图,里面细致记载了明清时期广东汉族及少数民族人们的习俗习气,其中就有提及到不同中央不同的殡葬方式,譬如很早以前,粤北山区的悬棺葬,东莞的过洋乐和水面葬,客家地域的二次葬等,让人对广东这个不大的中央能有如此多不同的殡葬习俗感到很诧异!让我们再认真看看,在广东丧葬请风水先生择吉日习俗。  
一、广东丧葬风俗传统篇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国人崇尚儒家的忠孝节义,以为一个人最后的归宿最好的应该是儿孙满堂,寿终正寝,所以到如今,对一个人最狠毒的诅咒莫过于“断子绝孙,不得好死”,至于客死他乡,在以前也是一件很悲苦的事情,常让家人遗憾的。  
以前的社会,医院并不多,以至人患了重病将死,医院也会叫家人赶快把病人抬回家,就是为了病人能死在家中,有亲人在旁,不至于客死异乡。而传统的文化风俗以为,老人家年过七十就曾经是古稀之年了,无论是自然病死的还是不测死的,也算是“寿终正寝”,算喜丧了!  
我老家在广州郊区一条自然村,民国时期的俗例,村中男性老人家到六十岁大华诞,要到祠堂拜祖先,然后在祠堂摆寿酒宴请亲朋戚友,过完大华诞之后,家人就开端为这位男性晚辈及其妻子准备寿衣,家境好的以至会预先让人在广西柳州定购棺材,放在家中,称之为“上寿”。  
置办寿衣亦很考究,由家人子孙择一个好日子好时辰,普通由儿子和媳妇担任去订购,寿衣色泽以素色为主,多用青、白、棕、酱、茶等色,忌用大红和粉红,否则会使死者鬼灵凶猛;绿与禄音相近,不宜带到棺材,恐防碍子孙官运;蓝色恐子孙破烂;黑色属大晦之色,黄色乃正色,皆不能用。寿衣件数几,衣料好坏,视乎家境贫富而定,多要奇数,不要偶数,件数上衣为11件,下衣为7件,或上衣为7件,下衣为5件,忌九件,亦有中央风俗以男双女单订制的。  
如今的传统寿衣的样式,其实是明朝时汉人的平常服饰,当年清兵入关,主政朝野,严令天下百姓,剃头蓄发,改穿旗人服装,否则杀无赦,天下汉人对抗十分严重,清朝政府最后为了停息民怨,不得不容许了老百姓“生穿死不穿”的请求,即生者改穿清朝服饰,死者仍穿汉朝服饰入殓。此习气从明末清初不断保存至今!  
棺材亦叫寿材,有钱人家会在家中老人六十大寿后,为他“上寿”,选好一个黄道吉日,去棺材铺里选购合心意的棺材,棺木以广西柳州出产的为最好,故以前有句俗语说:“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可见柳州木是何等的矜贵和知名。棺材买回来,要摆放在后堂或偏厅,用木条凳垫着放,棺木身绑上红绸带,名为“挂红”,喻意家中老人从此添福添寿,子孙升官发财。  
生老病死人生必经,从前的人多在家中病故,家中老人若不幸行将驾鹤西归,家人子女要作充沛的准备,普通来说,老人家在断气之前,由于肌肉松弛会惹起失禁现象产生遗尿,民间叫“过河尿”,呈现这种状况下老人家的状况就不太妙了,通常由同性的家人子女立刻帮老人擦洁净身子,换上准备好的寿衣,扶老人出正厅暂时的床铺,头朝里脚朝外躺好,蚊帐一定要撤除,据闻蚊帐如天罗地网,会罩着死者的灵魂不得往生。  
老人弥留之际,子孙要让老人头枕着“金银纸”,口袋里装上作阴司路引的“荷包”,子孙要喂其糖水,齐跪床前召唤老人送老人上路,待其“寿终正寝”。以前亦有习俗,在老人死时要在其口中放入龙银,喻意“有银啶口”,下辈子说话有牙力,有势力!又以银纸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谓其这样能福荫子孙。  
老人过世,要在床下点一油灯,为死者在阴司路上照明,昼夜不息,出殡时方可熄灭,死者的头面不能见天日,要用白布盖住,入殓时要加盖元宝,否则视为大不敬。  
民间有忌讳,家中有养猫的人家要将猫绑好,特别是黑猫,切不能让猫在尸体身上跨过,相传这样会诈尸,让死者发作尸变。  
乡村十分注重“养老送终”,父母逝世而儿子不能在临终时相送,不管是什么缘由,亦会被视为不孝,若儿子不能在临终前赶回而在出殡前赶到,人到巷口就应跪下,哭喊着伏地匍匐到死者床前。  
以前广府地域实行土葬,假使有人不幸客死异乡,只需路途不远条件允许,普通都会把死者运回家乡,让死者在故乡入土为安,但依照传统风俗,客死异乡的遗体是不得入村的,家人只能在村口的榕树下为死者暂时搭棚守夜,待天亮了拣好时辰,由村后的小路上山安葬。  
老人故世,家人子女要脱下首饰,换上孝服,为祖先守孝。  
以前没有电话,丧主家眷要亲身前往至亲好友家中报丧,但报丧者只能在亲友门前通报,绝不能进门。家中有至亲离世的,一个月内也不能去别人家中作客,假如至亲不幸在春节前后一个月里离世,家人这个春节期间不能外出拜年,亦不能贴挥春派利是烧鞭炮。  
祖先入殓前为死者买水沐浴净身,称为“买水”,各地习俗习气不尽相同。在广府地域,普通由死者的长子执行,如无子嗣,即由家族中的侄儿执行,若无子侄,可“买孝子”,出钱请人“买水”。买水普通在早上停止,孝子戴三果冠,披麻跣足,手执丧杖,捧瓦盆,在亲属和法师的引领下哭赴水滨,投一文钱“买水”。《广阔民俗大典》  
老人先逝,家中供奉的神像要用红纸面朝里封起来,以免鬼魂受惊,门口有贴对联和门神的也要逐个撕去,将家中摆设换上白色素色,摆上香炉和供品,以供亲友上香拜祭。死者脚下燃一对白蜡烛,昼夜不息,家人守护旁边,彻夜不寐,谓之“守夜”,普通在第二天拣时辰出殡。  
祖先入棺,称之为大殓。通常由“喃呒”先生按死者生辰八字和逝世时间,算出与之相冲的生肖属相,大殓时相冲生肖的亲友要逃避,入殓也叫“升棺”,祖先入殓后尸体一定要躺平正,头不能偏,否则死者睡不安宁,而且日后会偏于保佑其中一个子女,由“喃呒”先生执红线,自死者鼻梁间拉到棺尾,让在场子女观看,以为尸身平正才可入殓。死者如是女性,丈夫仍在世的,会在鬓发上插一枝花,喻“死在夫前一枝花”,儿女曾经成家立室的,儿女亲家要买锦被,在入殓时作铺盖,也有人家将死者生前最爱的饰物用作陪葬的。  
待死者真正在棺木里安睡好后,亲属绕棺三圈送行,见死者最后一面,然后盖棺钉钉,从此阴阳相隔,爱恨情愁一笔勾消,永不相见!  
出殡,俗称“出山”即把灵柩送到安葬地点。  
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择吉日,旧社会交通不便,外出子女回家奔丧路远,灵柩会在家中停留多日,择吉日上山,普通为单日,近代普通在祖先死后次日出殡安葬。  
以清朝为例,出殡时子孙亲属都要齐穿孝服,在灵堂大哭跪拜,由仵工把棺材悄悄移出,大喝一声“大吉大利”,谓之“移棺”,然后宣读“起柩文”,点燃香烛香烛冥襁,棺材抬出叫“启灵”,亲友一概逃避,然后将棺材抬到墓地。  
“出殡典礼很考究,仪仗队先以大蓝灯笼或是生花牌额引领,写上某府出殡,或是某某归虞,写上封诰和享年,享年要报大数,往真实年龄上加三岁,即“天一岁,地一岁,本人加一岁”故以前广州有俗语云“死人灯笼报大数”,接下来是从仪仗店里租用的整套仪仗队列:大灯笼、铭旌亭、像生亭、兽口亭、真亭、主轿,以及亲友送的生花牌、生花圈、纸扎等,后面是弦乐队、大锣大鼓、古乐亭、香亭、主亭、神主牌、灵柩。灵柩旁有抬柩的探路者,手持两块木板,边行边敲打,大叫着提示路况。抬柩者视死者身份和贫富而定,普通为8至12人,灵柩上面竖立两个纸扎的童男童女,手持短幡书明西方接引。孝子披麻戴孝,举着孝杖在灵柩走在灵柩前头。显要人物出殡,友善团体还预先布置沿街摆好香案祭品拜祭,叫摆“路祭”,送殡至一定地点,举行辞灵典礼,孝子扣拜亲友,女眷和亲友各自归家,由孝子和男家眷送灵柩上山下葬,安葬后,俗例另取道回家,不能重走回头路。”《广东民俗大典》  
苦主家要事前准备好一封利事和一粒水果硬糖,在亲友送别灵柩之后作为答谢。糖果代表从此远离悲苦,甜甘美蜜,帛金的回礼不能带回家,应在路上花掉,否则会视为不吉。  
祖先安葬终了,苦主家眷要请前来拜祭祖先及有来帮助的亲友吃解秽酒,又叫“英雄饭”,普通不能超越九碗菜,俗称“九碗头”,菜式无严厉请求,但一定要有一样菜是斋菜。  
死者逝去第七天夜里,相传会由牛头马面押送回家见家人最后一面,然后才去地府报到,俗称“头七”。这夜家人在入夜后,要在土地公前贴一张黄纸,引领鬼婚回家,还要准备十个菜和果品,祖先生前爱吃的东西等摆在灵牌前款待鬼差和供奉祖先,有的中央还会在锅里放一只煮熟的剥去壳的鸡蛋。  
头七这天,家人要齐集家中,如常作息,晚上不能出厅走动,以免惊扰祖先,见到有飞蛾粉蝶不能扑打,风闻这是祖先的化身。到了清晨五点鸡啼时份,家人要开大门往外丢一把菜刀,意味把祖先和鬼差送走,砍断尘缘,让其安心上路。  
有的人家为让祖先早登极乐,会请道士帮助打斋超度。丧礼按祖先宗教信仰亦有所不同,下面是香港一个道教的打斋典礼。  
打斋典礼  
打斋是为表示对逝世的亲人的怀念及尊崇,为他(她)念佛祝祷招魂,希望逝世的亲人在阴间路上一路好走,在西方净土活得自由的典礼。普通分为道教和佛教两种。  
香港是一个很传统的社会,很多人在亲人离世之后,也会给亲人做一场超度的法事,俗语说就是“打斋”。  
这是一个道教典礼的“打斋”,在头七举行,也就是说在祖先逝世的第七天晚上举行的。  
这场法事在一个特地举行法事的场所举行,先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儿孙满堂,寿终正寝,算得上是笑丧。场地的布置是道教的作风。中间坐着两个真人大小的纸扎公仔,衣着祖先生前穿的衣服,代表着祖先和她先逝的丈夫。后面是纸扎的金山银山,座前摆满了寿包,小点心,苹果之类的祭品。供桌前左手边是一只展翅翱翔的白鹤,喻意祖先骑鹤西归,左面是坐着一个真人大小的纸扎公仔,应该是城隍爷了。据闻此君比拟贪杯,所以他左手持金银元宝,右手还拿着酒杯。它的旁边有一对引魂童子,是担任接引亡灵的。还有一对童仆装扮的纸人,据闻是在阴间侍奉老太爷老太太的。城隍爷面前是一个大大的香炉,座下还有一碟豆芽菜,谓之水饭,是给过往的游魂野鬼享用的。  
假如祖先有夭折或曾经亡故的子女,会扎一个骑着纸马的纸人,名曰“骑马相公”,代表先逝的子女来接引祖先。  
晚上六点,打斋典礼正式开端。  
第一道典礼是拜祭。  
先是由一个大法师带领四个法师换上蓝色的印有八卦图案的道袍念颂往生经文,有锣,笛子,摇铃伴奏。氛围庄严悲凉。  
经文念完后,就是拜祭典礼。  
拜祭的典礼也是很考究的。要严厉依照辈分来排行。先是儿子,长孙,然后是儿媳妇,长孙媳妇。接下来是女儿,女婿,按长幼排好。最后才是孙辈,也是一样的要按内孙,外孙,按长幼次序排好。普通是三个一排,长子居中,长孙(男孙)居左,次子居右。由其率领家眷上香。上完香后,男的奠酒三杯,女的奠茶三杯。众人上香后,再一齐在灵前三鞠躬,以示尊重和哀思。这个环节完了之后,家有幼儿的父母,或工作忙的,可先行离去。骨肉至亲的子女,儿媳即留下来,继续做法事。  
第二道典礼是请灵。  
法师换上清一色的深蓝道袍,开坛作法,颂经超度,召唤亡灵。此刻家眷要大叫祖先名字,把她从阴曹地府唤上来见面,法师不停的向空中飞洒茶叶和米,为祖先的灵魂开路。  
第三道典礼是哭灵。  
场地中央摆着一个纸扎的亭台――望乡台。听说这是地府离人世最近的中央,灵魂在这里能够看见本人的家乡,看见本人怀念和挂念的人。纸扎亭上写着一幅对联:“望乡思故里,台上见亲人。”  
亲眷们按辈分次序排好,长子手捧祖先纸扎灵位,其他家眷每人手执一炷幽香,一个跟着一个,盘绕望乡台走六圈。这时祖先能够在望乡台上见到本人的儿女亲人,所以路过望乡台前,家人能够多向望乡台望几眼,能够把本人的牵挂和心事,逐个向祖先标明。试想黄泉路上,人鬼殊途,生死永隔,仅在望乡台上见见亲人,怎能不让人心痛伤悲呢!  
第四道典礼是破天堂。  
听说地府里面,有十八层天堂,分别是:第一层,拔舌天堂.第二层,剪刀天堂.第三层,铁树天堂.第四层,孽镜天堂.第五层,蒸笼天堂.第六层,铜柱天堂.第七层,刀山天堂.第八层,冰山天堂.第九层,油锅天堂.第十层,牛坑天堂.第十一层,石压天堂.第十二层,舂臼天堂.第十三层,血池天堂.第十四层,枉死天堂.第十五层,磔刑天堂.第十六层,火山天堂.第十七层,石磨天堂.第十八层,刀锯天堂.  
人死后,会依据你生前所犯的罪恶,把鬼魂打落在相应的那一层天堂里受苦。假如此人生前罪大恶极,无恶不作,死后就很可能禁受十八层天堂的灾难,不得超生。  
而打斋超渡,就是经过法力的指引,把亡灵引领到平安的地段,直接往生投胎,不用禁受天堂之苦。这就是“破天堂”。  
此时场地当中的望乡台曾经撤走,摆上一三层的纸扎宝塔,盘绕塔下摆着三片一叠共六叠的瓦片,瓦片是倒扣着的,意味着地府的十八层天堂。孝子手捧灵位,盘绕宝塔三圈,再把灵位请回供桌。由法师开端做法事。此刻大法师曾经换上了有金丝织锦八卦图案的大红道袍,其他四个法师换上蓝底金丝织锦的八卦图案道袍。场内灯火渐息。巨匠们不停背颂经文,按八卦阵步法盘绕宝塔作法。大法师每走一圈便用手中的桃木剑把一叠瓦片击碎,九叠瓦片击碎后,宝塔移走,大法师在那一叠瓦片上点燃圣火,须臾火光熊熊,意味破天堂胜利了。祖先能够免受天堂之苦。  
第五道典礼是过奈河桥。  
传说人死了,都要过奈河桥常常生极乐世界。在桥头有一个叫孟婆的老婆婆,会给鬼魂喝“孟婆汤”,此汤是忘情水,一喝之后,前生一切事情,都会遗忘得一尘不染了,而奈河桥下,是万丈深渊,无数游魂野鬼,日夜悲鸣啼哭,桥上雾浓灯暗,桥面路滑难行,稍不当心,就有蜕化桥下万劫不复之风险。  
场中间摆着纸扎的奈何桥,桥上点了纸扎的灯笼,长子手捧灵位,长孙手持白灯笼,其他家眷手执幽香,绕桥三圈,然后一级一级,手扶着灵位步过奈何桥。一边走,家人一边当心叮嘱祖先一路走好,当心上桥落桥。  
第六道典礼是“吃阳间饭。”  
常言道“死也要做一只饱鬼”,由于鬼吃饱了上路,才干走得快,在投胎抢闸时争得户好人家,下辈子衣食无忧。  
在祖先过了奈何桥,进入往生界前,子孙就要给祖先喂饭,好让鬼魂有力气上路。  
此时两个代表祖先的真身公仔曾经从供桌上请到大堂边,法师给祖先启齿时家人一概要转过面去逃避。然后再按辈分次序给祖先喂饭,男的奠酒,女的奠茶。做法事时供奉给祖先的能够是祖先生前最喜欢吃的饭菜和面食点心等,但“喂饭”这个程序用的食物就一定要用叉烧饭。  
第七道典礼是解结。  
喂完饭后,由一个法师手拿一条长长的白毛巾,打一个活结,家人按之前的辈分次序,逐个上前用手拉开活结。意味和祖先生前的恩恩怨怨,百般情意,从此逐个解开,一切郁结云消雾散了。  
第八道典礼是坐莲花。  
这曾经是法事的序幕了。法师们换上金丝织锦白鹤图案的大红道袍,大法师头戴莲花帽,独坐在桌上,四个法师两个一边坐着,面前均摆有一莲花油灯。齐念经文,送祖先灵魂坐上莲花宝座,往生净土。坐完莲花后,灵魂的超度典礼就算结束了。  
第九道典礼是问杯。  
家人一个一个按辈分跪在祖先真身前,由管事手执圣杯,问祖先这个家人的身运如何,择得一阴一阳者为圣杯,上吉之签;择得两个杯为阳者是中签,择得两个杯是阴杯者,是下签。  
第十道典礼是散花。  
由管事将事前准备好的一堆零钱,放在场的中央,再在上面洒满了菊花,玫瑰和康乃馨的花瓣,让家人自行捡回。意味着是祖先送给子孙的纪念,这钱是不能用的,得用利事封包着,放在柜子里,保佑家人安全的。  
场中的纸人,纸扎的金山银山,纸扎的别墅汽车家电之类,会马上运去殡仪馆烧掉。称为“化宝”。历时四个钟的打斋法事至此功德完美了。  
以上是老人寿终正寝的,如有人不幸在少年时亡故,在他成年后,家人要为其完婚,相传若阴间子女不能安居乐业成家立室,会直接影响在世子女的运程和安康。  
有亡故子女的人家,会在四乡为其物色已故的同龄人,请道士“合八字”,如无相冲,即可上门提亲,待亲家应允后,便拣定黄道吉日举行婚礼,称之为“冥婚”。  
“冥婚”普通在傍晚日落后举行,旧时有钱人家为其亡故子女办冥婚,男家会请道士掌管,带备纸扎的白色喜轿,香烛和路票等前往女家,由道士率领大妗姐(喜娘)拜过女家祖先,然后烧路票冥钱,一路上接引的香不能熄灭,遇桥过社,过三丫路口都要召唤鬼新娘芳名,到了男家,用一对纸扎人代表已故的新人,在大厅当中坐定,身边还有一对纸扎的童男童女,纸扎的大屋。  
冥婚由道士掌管法事,拜过天地父母,法事终了后,燃烧掉一切纸扎的大屋,纸人偶,喻意这对鬼夫妻魂归天国从此安居乐业。道士会把完婚后的鬼夫妻的名号写上神主牌,正式请上神台,从此领受子侄香火供奉。由于依照传统,未婚亡魂是不能坐神台的,小儿亡故,不管男女,只能在土地公公旁边为他设一小牌位,能够上香,不能承受供奉,否则会折阴寿,只要在举行冥婚后,才干列席神台,坐在祖先下手面领受香火供奉。  
以前社会,十六岁即视同成人,如小孩子不幸在成人前亡故,无论是胎死腹中还是出生后亡故的,只需是未成年,一概不能按成人礼的典礼殓葬,很多乡村会有特地一个中央安葬未成年亡故的孩子,称为“鬼仔岗”。由于孩子尸身小,不适用普通大人用的棺木装殓,只能用“窦”(一种很薄弱的箱子)来装殓,贫穷人家,以至用草席一卷抬到山头草草掩埋了事。小孩子亡故,入殓安葬,父母都不能参与,更不能相送,由于“白头人不能送黑头人”,否则会让孩子的亡灵折福。故以前广府中央对小孩子有种狠毒的诅咒“塞窦窿”,就是咀咒小孩子长不大,短命种的意义。  
广府地域,普通真实一次葬,但亦有实行二次葬的。  
有的地域会在祖先安葬十年八年后,请风水先生拣一个风水宝地,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重新开棺,将祖先骨骸放入金塔中迁葬,称为“执金”。亦有人家一时找不到风水宝地,将祖先起葬后,把放有骨骸的金塔寄放在岩石边或田间,待日后安葬的。  
客家殡葬习俗  
广东的客家人聚居地,自然环境相对艰辛,多集中在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因客家人多居山上,生存环境是广东三大民系中最为恶劣的。  
客家人和广府人的殡葬习俗根本大同小异,独一不同的客家地域会实行二次葬,大多数客家人死后只是草草掩埋,不立碑不起坟,等到几年后尸体风化洁净后,才将骨骸起出,放入金塔里,拣选风水宝地举行盛大的安葬典礼安葬。  
关于二次葬的来历,普通以为和客家人长期流离失所的迁居生活有关。客家人为生活所逼不停迁居,最惧怕的就是和祖先失去联络,不能继续供奉礼拜,所以在迁居时,会把祖先骨骸起出,随身带走,到新环境里安葬,一朝一夕,就构成了二次葬的风俗。  
客家还有“衣冠冢”“葬银牌”的习俗,客家人重孝道,考究“事死如事生”,对真实找不到遗骸的亡人,也要以“衣冠冢”“葬银牌”的典礼停止安葬,前者是将死者常穿的衣物装入金盅中安葬,后者是安葬全无遗物的死者,为死者打一块银牌,刻上死者姓名出生和故世年月等,装入金盅安葬。  
关于那些无后或无主的遗骸,常常有善心人集资将其安葬,或将众多的金盅集中一处安葬,建一大型墓地,称为“义冢”,由族人按时公祭。  
以前客家地域,对非正常死亡十分畏惧,死于户外者,尸体不能进室内。难产而死的妇女,不能举行葬礼,“落月死”即坐月期间逝世的妇女,也不能行葬礼,要用白木棺材殓埋,坟前还要钉一个竹木的“十字架”,以示“落月鬼”不得超生。流产或出生时死亡的婴儿,多裸尸埋于产房中放尿桶的位置。夭折的儿童,以草席裹尸,粪箕盛之而埋。遭兽害的死者,用两只铁锅合盖死者残骸而埋。  
二、广东汉族丧葬风俗  
在汉民族中,广东人的丧葬习俗和坟地建造很有特性,他们实行二次拾骨葬。广东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传统。他们对治丧安葬礼的习俗特别注重。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着的寿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着用大杉木制造的棺材,为自已过世之后有了长眠的卧具和归宿而欣喜。他们一快乐,肉体愈发健旺,身板愈加硬朗。  
生老病死终究是万物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要依俗将他抬至上厅堂,放在暂时支搭起来的木床上,铺席置枕,日夜守护伺候。待老人咽气逝世(广东人俗称“过身”),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从河里提回清水为之洗脸、擦身、穿上寿衣,在族人的辅佐下,遗属在上厅堂设灵堂,并四出向亲友报丧。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遗属举行浩大的家祭。  
最后选择吉日,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幛中,出殡送葬。四名壮汉抬着灵柩,送到左近山上事前挖好的墓穴里掩埋。  
因广东山多,死者皆葬于山上,于是俗称安葬死者为“还山”。与别地安葬逝者要堆坟、立墓碑不同,广东人第一次只是草草掩埋死者,既不起茔,也不竖墓碑,而是在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后,再举行浩大的改葬仪式。就是民俗学家所称的“二次拾骨葬,”或日“二次葬”。遣属择定改葬的风水宝地后,便于农历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域是大寒前后)请来安葬师傅,在焚香祭奠之后便掘墓开棺。若见土色黑湿,遗骸将靡,即在油纸雨伞的遮盖下,逐一捡拾遗骨,并用山茶油拭擦干净。此谓把长眠公开的祖先“牵起来”。随后,将遗骨按人体的结构,屈肢装人俗称“金盎”的缸状陶瓮里。这叫“捡金”。最后,将写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圆盖,反扣在金盎上,用砖块,三合土等砌建永世性的坟地,广东人称之为“做地”。  
坟地大多依山势斜坡而筑,后高前低,前后合围,其外形宛若罗圈形的靠背椅。对此,有人以为,将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让祖先安坐在向阳背风的安乐椅上,甚为安宁稳妥。有人则以为,坟地的构筑,酷似民居围龙屋:碑石后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坟室,围龙屋的“上厅堂”;碑前及碑侧左右筑造的插香燃烛的蜡烛庵,似围龙屋的左右“横屋”;碑前摆放供品的祭台,犹如围龙屋前面的“晒坪”;坟前挖筑的半圆形墓塘,宛若围龙屋前的池塘;而坟后筑造的半圆形坟头,正像围龙屋背后的“后龙山”,是意味承接“龙脉”之处。由此可见,广东人继承着“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观念,并因此煞费苦心肠长眠公开的祖先,设计了酷似其生前寓居的围龙屋状的坟地。  
值得一提的还有碑石的谥称。依照惯例,男性墓主称“公”,女性墓主则尊为“孺人”。孺人本是古代对大夫、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尊称,而广东人妇女不论贫富贵贱,死后皆称为孺人。听说,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幼帝赵昊时,幸得一群打柴的广东客家妇女机智地救下了赵昊。为惩办这一“功绩”,特许客家妇女死后皆谥称为“孺人”。  
关于广东人二次拾骨葬的由来,有人以为,这与广东人本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战乱而不时的南迁有关。他们不论迁往何处,必由男子用陶罐装上祖先遗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以免远徙他方,无法返回故里祭坟。其实,二次捡骨葬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及《隋书》等史籍,都记载了古代荆楚地域的一些二次捡骨葬习俗。近代以来,东北鄂温克、达斡尔、赫哲族的一些猎人从及萨满死后,常用桦树皮或苇席包裹遗体,放置在木架或高高的树杈上,待两三年之后,尸体腐朽了,再捡拾遗骨,装棺掩埋。而南方的广西壮族、瑶族,云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畲族,都有二次捡骨葬习俗。先用棺木土葬死者,过了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后,挖墓开棺,先从脚骨开端依次往上捡骨,并次第装入陶瓮,盖上圆盖,再修永世性坟地掩埋。  
至于用陶罐陶瓮为葬具掩埋死者,其历史就更为久远了。考古挖掘资料标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已用陶瓮来掩埋未成年死者。而中原居民迁移来的广东人,却不时传承着6000年前的古老葬俗。广东人行二次葬时,还看重能否能为祖宗坟茔觅得风水宝地,并以为这对子孙后代的兴隆兴隆关系甚大。  
所谓风水宝地,听说要义有三:一是要有龙势,即山岭的脉络,发脉雄壮,奔腾有势,落颈俊秀灵活,结基丰实、开阔。龙势主人丁兴隆。二是要有局,即对景罗列各峰,湾环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基地所用。局主功名。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为此,从前行二次葬时,将先入遗骨装入金盎,若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这种暂时寄存“金盎”,俗称“寄岩子”。  
对二次土葬,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早已有过批判。今天,安居乐业的广东人,不再迁移流离了。为此,摒除旧俗,推行火化等殡葬革新显得十分重要。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