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阳宅风水 >

临淄区风水民俗文化

  • 阳宅风水
  • 2022-09-19 20:0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临淄区地理位置概述  
临淄区,属山东淄博市市辖区,位于鲁中丘陵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座落于淄博市东北部,介于北纬36°37′51″~37°00′30″,东经118°06′27″~118°29′30″之间,东临青州市,西接张店区与桓台县,南与淄川区、青州市相邻,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全区总面积663.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1.2%。截至2014年底,临淄区辖7个镇,5个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临淄区常住人口为649160人。  
临淄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淄河自南而北贯通于境内东部,自境内中部黄山之阴发源的乌河,流经境内西北部。临淄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天气温度13.2℃,年平均降水量650~800毫米。境内临淄墓群、桐林田旺遗址等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二、临淄区文化  
2016年,临淄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7个,馆藏文物10000余件;档案馆1个,馆藏总量15万余卷(件)。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数字电视节目206套,数字电视用户达10.6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2016年,临淄区完成文化惠民公益演出1000场次;组织了首届“赶牛山”广场舞大赛、庆祝建党95周年合唱演出、第22届“临淄之夏”广场文化活动等近20场演出;培训书法、绘画等各种文艺骨干和文艺喜好者3万人次;区内文艺团体踊跃创作了《腊梅》、《婆媳缘》等11个节目,荣获全市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启动2016“临淄阅读季”系列全民阅读活动,评选出书香家庭33个,我区被表彰为“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示范区”。 
 
三、临淄区地方文化  
打铁花  
打铁花是淄博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产生于元朝。那时冶铁业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蹴鞠  
“蹴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地方戏剧  
临淄境内流行的主要剧种有京剧、吕剧、八仙戏、鹧鸪戏等。当中八仙戏、鹧鸪戏是当地独有的中国民间稀有剧种。  
八仙戏  
八仙戏,明末清初传入境内皇城一带。内容多为《西游记》中的故事。最初传入时仅仅有7出,经续编和移植,到1930年达19出,分《东游》《西游》两大部,多已失传。今保存最早的剧本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重抄本,也残缺不全。该戏传入临淄后,流传于五路口村和郑家辛庄一带。  
四、内画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淄博内画在全国享有盛名。艺术家们用特制的行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向作画,作画时,气收丹田之中,发力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所以被誉为奇特瑰丽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内画作品有高、中、低三个档次,用料有天然水晶、玻璃、人造水晶等,而形态由传统的圆弧状,发展到多棱形、球形、屏风、异形水晶等五十各种。淄博内画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百虎图》、《百骏图》、《清明上河图》、《十二金钗》等作品写人状物,尽皆佳妙。当中《水浒一百单八将》在四寸壶面上水陆纵横,营寨相连,或坐或骑或立或步,须眉清楚,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当中有的内画作品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政要和友好人士,有的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德国的“林顿博物馆”、“竹桥书苑”、奥地利的“怡鼎画廊”以及美国前总统卡特、西德前总统魏茨泽克、泰国公主诗琳通等收藏。  
在美国、德国、奥地利、泰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举行的艺术展览中,内画作品被誉为“当今世界艺术精品中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五、踩寸子  
踩寸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临淄。  
“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能够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  
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踊跃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踩寸子的鼓点源于淄博地区世代传承的鼓谱。  
踩寸子表演队伍里主要有花姐、领子、花船、官轿、丑角、箍匠、跑驴、霸王鞭等角色。  
2006年,踩寸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阁子里芯子  
阁子里芯子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创始人为王从让。  
据传王从让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示,慢慢构成。在民间节庆中一经演出,导致轰动,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艺人王本厚又做了大胆改进,并称为“芯子”。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打扮成多种戏剧人物的青少年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多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危险。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通常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临淄区南王镇阁子里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险中带趣而名闻遐迩。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各地打锣鼓,扭秧歌,展花灯,多种民间表演络绎不绝,大街小巷人头涌动,把个城镇闹得沸沸嚷嚷,毫不热闹。  
这里提到的“芯子”,就是把扮演不同角色的青少年,固定在高约两米的铁杆上,而铁杆则巧妙地遮盖在或者树干,或者藕杆藕叶甚至花草的“芯子”当中。小演员则多半扮演一些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就像真的人物站在花草上或者腾云驾雾通常。  
阁子里芯子的演出队伍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在近代和现代,基本构成了相对固定的队伍阵容,依次是:火球、锣鼓、高跷、芯子、杂耍。加之善女们彩扇绸巾的陪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演出队伍最前面有专人舞动火流星,两团火球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它的另一效果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开出一条道路,以便于整个芯子队伍的顺利行进。锣鼓队伍可达30余人,有鼓、锣、钹、镲、碰铃、领子等乐器,其声如雷鸣,磅礴大气。演奏的曲牌有《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峨眉雪》等十余首。南仇阁子里锣鼓演奏大有特色,即使同名曲牌也和周围地区不相雷同,因而有“阁子里打鼓——有玩意儿”的歇后语。芯子是整个队伍的主角,过去通常是两三台,每台上的人物由所展示的故事情节而定,多为两三人。在第三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上,一次就有6台参加演出,每台上的芯子人物也大大增加,仅《八仙游春》就有8人,总人物数达24人,参加演出的演职员多达200人,其艺术水平和制作难度均创历史新高。  
七、鹧鸪戏  
鹧鸪戏是山东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鹧鸪指的是一种鸟,其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是摹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起到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亲家斗调、悲、刨等15个曲牌。有《胭脂》、《龙宝寺》、《采茶案》、《粉红江》、《五凤岭》、《太公传》等50余部剧本。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并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叫鹧鸪胡。  
2000年四月,中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上河头村召开。省、市业内人士6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鹧鸪剧团选出经典剧目进行了演出,博得了各级领导及戏剧行家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十一台曾播放该团演出的剧目。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邓晓川亲临观摩指导,并欣然提笔写下了“鹧鸪声腔醉八仙,交口传唱数百年,梨园丛中独一秀,今逢盛世更红艳”的赞誉。  
鹧鸪本来是一种鸟,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就是摹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民间稀有剧种,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0年四月二十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鹧鸪戏的起源地——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上河村召开。2006年十二月,鹧鸪戏被山东省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六月十日,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三批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鹧鸪戏榜上有名。  
据崂山碑志载:清乾隆年间,有带发尼姑在崂山云海庵出家。在长期的修行中,从鹧鸪鸟的鸣叫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用来抒发自我的情感,众人听后交口称赞,在传唱过程中慢慢演变成为鹧鸪调——鹧鸪戏的雏形。为了将鹧鸪戏传承下来,该尼姑来到孙家庄(该庄后改名为上河村),每日在槐荫树下传授此戏。孙兆初及当时的部分村民即成为第一代传人。  
随后的鹧鸪戏传人继承了前代艺人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进一步更新了服装,增加了演出道具,使鹧鸪戏成为一种起到地方特色的戏种,到第四代班主孙继康时达到高峰。与淄博五音戏被并称为“姊妹剧”。新中国成立以后,鹧鸪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相当多才艺俱佳的演员。到第7代传人时,重新创作和排演了十本连台戏《姜太公》等。  
鹧鸪戏的服装、化妆、表演形式、念白等既有地方特色,又吸取了京剧精华。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鹧鸪戏有15个曲牌,主要剧目有《胭脂》《采茶案》《太公传》等50余部。鹧鸪戏的每一句唱腔的中间都带有拖腔,拖腔有悲调也有喜调,如同鹧鸪鸣叫,十分婉转动听。鹧鸪戏最初唱的是民间小调,随后发展成小戏种,内容以小戏为主,随后汲取了京剧等大戏的精华以后,开始排演《穆桂英征南》《太公传》等大戏,成为独具风格的品牌戏种。  
鹧鸪戏的鹧鸪戏是非常贴近其流传地域环境的一个戏种,保持了原始自然的本色,起源于自然声音的鹧鸪戏,与京剧精华的紧密融合,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种,对研究中国音乐、戏曲、方言、文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价值。  
2000年,淄博市鹧鸪剧团成立。日前,该剧团年轻演员短缺,老演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亟待传承与发展。  
八、临淄区过年习俗  
临淄人平常在农历的腊月三十,各家各户就把过年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不但要把室内、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并且要在窗上贴上精美的窗花,门媚挂上过门钱,炕头贴上年画,院门、屋门、粮囤等处贴上春联和“福”字,处处展示出一派吉祥欢快的节日气氛。  
旧时,各家还要在院里搭“天地棚”,供“天地神”。在甬路上铺谷草,说是为已故祖先来家过年喂马用的,大门口内要挡上木棍,供祖先拴马,现在这些习俗多已废弃。除此以外,临淄人过春节还有这些你不晓得的习俗,快来看看吧。  
【忙年】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后年味慢慢浓郁,购置新衣、扫房子、擦玻璃、置办年货等;过了腊月廿三的“小年”,送走了“灶王爷”,家人们忙年的脚步加快了,炸肉、炸鱼、灌香肠、炸藕合、炸丸子,炸豆腐等等,总之家家户户都在忙年。  
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贴对联、贴窗花、贴过门钱等。  
【接年】临淄称“请神”。即在除夕日落前,由家中男人青少年提着马(纸吊儿)到坟莹或村外,接已故祖先回家过年。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四海八方都有相当多很有凤趣的习俗和传说,淄博也不例外。  
香烧纸后,口喊:“爷爷、母亲(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回家,算是对祖先尽了孝。接年之后,直到初二夜间便不可以扫地了,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恭,也会扫走财运。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现在,有些乡村此风俗还在流行。  
【守岁】接年后,人们便开始守岁了。守岁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屋内灯光通明,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喝团圆酒,男女老少,纵情欢乐。  
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慎重。“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不吉利字眼都不可以出口,不可以骂人,不可以打骂儿童。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  
年夜饭中,鱼是不可以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但没有鳞的鱼不可以上席。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也不可以上席。  
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饺子馅里要放上花生、枣、硬币、糖果等,谁吃到这些东西就要说上一句相关的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好处”,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  
守岁要守到新旧年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五更”。这时还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  
近几年,在临淄人守岁习俗已淡化,除全家欢聚共同包饺子、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拜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叫“家拜”。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小孩们。家拜后,晚辈们着新衣,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通常是五服者内)拜年,叫“近拜”。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过年好!""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这叫“串门拜访”。过去,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走亲】走亲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春节期间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重要活动,也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  
平日走亲戚叫“出门”,正月走亲戚叫“出正月门”。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天,回娘家的女儿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而且在娘家吃午饭,但需要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初三开始,看望外祖父母、舅舅、姑姑、姨以及朋友,有的亲戚多,要连续到年后很晚才可以走完。  
走亲戚时都要带礼物。旧时,乡村生活不富裕,走亲戚的人通常是挎着苑子或竹筐子,上面盖上红包袱或花毛巾,里面装上馍馍(馒头)、油炸果子等,主人收到后要留下一点,不可以把礼品全留下,留下是表明断亲或绝交。前些年,生活渐渐好起来了,走亲戚时多携带点心、罐头等;近些年以来,跟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戚多半带些名酒、奶制品和滋补品了。  
九、临淄婚宴习俗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齐鲁大地几千年的历史构成了起到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临淄作为齐国故都,传承了历史了最优秀的文化,当中临淄民间婚宴是最具代表性、气氛最盛大、典雅的一种宴饮文化形式。临淄民间婚宴的主要形式是:一安席,二上菜,三敬酒,四送客。当中上菜和程序为:盅筷烟酒→四干四鲜→四冷盘→四热炒→羹匙→大件→随碗→大件→截菜→饭(汤)菜→饭(主食)。  
齐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以泱泱大国之风称雄于各诸侯国,获得到“天下膏腴之地,莫盛于齐者”的美誉。这期间逐一构成和发展起来的齐地饮食文化,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临淄即齐国故都。  
临淄民间婚宴,是最具代表性、气氛最盛大、典雅的一种宴饮形式。酒席的上菜程序通常是:盅筷烟酒→四干四鲜→四冷盘、四热炒→羹匙→大件→随碗→大件→截菜→饭(汤)菜→饭(主食)。  
顺序  
当盅筷等上桌,顾客落座后,紧接上桌的是四干果、四鲜果(平常称四干四鲜),干果通常有黑瓜子、白瓜子、糖块、花生沾等,鲜果多数是苹果、梨、桔子、山楂等。鲜果多数要去皮切制成一定形状后摆装入盘,撒上白糖,象征喜庆甜美。四干四鲜的首要效果是供顾客品茶聊天之用,在聊天中,彼此能够相互熟悉,相互加深印象,为宴席创设一种友好的气氛。同时,也是为酒桌上不抽烟或年龄小的顾客而备。  
稍倾,开始上菜。首先是四冷盘,通常有香肠、松花蛋、琉璃山药、酱肉等。然后陆续上四个热菜,包括酥炸鱼、肉片炒青菜或温拌类菜肴。此八个菜称为“压桌”。这些菜上桌后,顾客开始饮酒。  
饮酒的数量有“四红”、“四喜”、“一年”等不同的称谓。即每人喝“四个”、“八个”或“十二个”。一个满杯叫一个,3杯约为一两,俗称三钱杯。不善饮酒者这时可向首席或大家提出申请,由大家认可后,酌情减量。八个“压桌”菜上桌后,直至散席前不可以随便往下撤,一方面取四平八稳之意,另一方面也为保持席面丰盛,预防席面上太空,主人脸上无光。  
大约20分钟以后,传菜者会送上匙托和汤匙,顾客就会明白宴席的主菜(当地叫大件子)快要上席。片刻,  
第一个大件  
用大海碗盛装的“清蒸肘子”送上席面,它肥而不腻,入口酥烂,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味。之后,陆续上两个小海碗,这便是两个随碗(即行件),一个是清氽丸子,一个是烩松肉。在这期间,有两件需要要做的事:一是账房会安排新郎在一男傧相的陪同下,向每一桌顾客行礼,另一件是首席与副席商量“赏厨”。就是每位顾客掏出一份礼金,集中起来包成红包,由传菜人送至厨房交给厨师(当地叫厨长),表明对厨师辛勤劳动的感谢和精湛技艺的赞叹。但因各村风俗有异,有的地方不让顾客赏厨,而由账房赏厨,表达着一样的意思。  
第二道大件  
是清蒸鸡,也是用大海碗盛装。这是临淄民间喜宴的特色之一,就是从上汤匙之后,所上的菜差不多都是带汤汁的菜,所以有人称这种酒席为“水席”。跟在鸡后边的随碗,通常为“砸鸡丸子”和“烩鸡杂”。“砸鸡丸子”是当地酒席上非常时兴的一道汤菜,以鸡脯肉为主料,先经刀剁,后用刀背砸成鸡茸泥,加蛋清等料搅拌氽制而成。它形似珍珠,洁白如玉,口感嫩中带脆,口味清香鲜美,深得顾客爱慕。这种大件与随碗的匹配方法,称为鸡随鸡,鱼随鱼,即随碗的用料与主料相一致。要求全部酒席的菜不加辣椒,口味以清香咸鲜为主。本地菜肴非常讲究制汤,并运用多种配料或小料(蒜苗末、香菜末、韭菜末等)、调味品调制不同口味的汤菜,要求一菜一味,百味不重。  
上完第二道大件后,厨房内可稍事停顿,安排帮忙的人员吃饭。酒席也已进入饮酒的高潮期,一切猜拳行令的饮酒方法均已展开。这也是保持宴席节奏故意安排的:上菜过快,顾客没有喝酒交谈的时间,会让人有催着顾客快吃快走,下“逐客令”的感觉;上菜太慢,会让人感觉怠慢。当厨师和帮忙人员吃完饭后,顾客也正处于酒酣耳热之际,一道热气腾腾、鲜香扑鼻的“侉炖鱼”端上桌来,这便是被称为“喜庆有余(鱼)”的第三个大件,特别是那带有醋香味的鱼汤,起到解酒开胃之妙,正合顾客的口味。跟在鱼后边的随碗是酸辣汤和氽鱼丸(片)。  
之后  
会有一碗白滚水端上来。顾客一见,就晓得要上最终一个大件“八宝甜饭”了。这水是涮汤匙用的,意为甜咸有别,预防串味。有些地方在甜菜之前还要上一道甜点心,表明宴席菜肴已进入尾声,八宝甜饭的随碗也是甜菜,有冰糖银耳、水果甜羹等。这些甜菜既有调剂口味、促进食欲的效果,也有让顾客在甜美的回味中结束酒宴,象征生活越来越甜蜜、吉祥幸福之意。  
到这里,酒席上的菜已基本结束了。但相当多地方却还要上一道芹菜(或香菜)炒肉丝,名曰截菜,意思是喝酒的菜到此截住,后边就仅仅有饭菜了。见到这道菜,喝足了酒的顾客就能够要求上饭菜吃饭,没有喝足的人可继续喝酒,甚至有些酒兴正浓的顾客,还会还有掏钱赏厨。这时候的赏金通常略重。厨师接到赏金之后,会立刻心领神会,这叫“加赏”,抓紧动手做上二到四个稍好的菜让传菜者送到桌上,让顾客喝个尽兴。  
在当地,顾客喝完酒后要吃饭,需要经账房或主人允许后方可上饭菜,甚至顾客要求吃饭时,主家还要再三表明不要急于吃饭,应多喝点酒,多玩一会儿,以示主人热情好客之意。同时,在当地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饭(即主食)需要在饭菜之后,一旦上了饭,顾客就应吃饭,假如再贪杯留连,就会被人讥笑,视为不懂礼貌。饭菜品种通常为四个或一大四小。  
按照当地风俗,在喜宴上有些品种被视为禁忌,如狗肉、白菜、驴肉、豆腐等。狗肉、驴肉在喜庆宴席上有不吉利之兆;白菜、豆腐一则太一般,二则因“白”色与红火喜庆之意相悖,所以不可以上席,即便用豆腐,也只能做饭菜,还需要以过油或炸成丸子,变其色后方可登上大雅之堂。  
十、临淄区丧葬习俗  
丧礼是重大的礼俗,为古代"凶礼"之一,周代就已经相当完备。丧礼主要是死者的亲属、邻里、友好为其举办哀悼、纪念、评价的仪礼,同时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故《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丧礼哀死亡"之说。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的差别,特别是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自古以来各地丧葬仪礼都不尽相同。  
春秋战时期的齐国,其丧礼承周礼之脉,又融合当地东夷葬俗,丧葬仪礼日臻提高。《管子·侈靡》篇中说:"长丧以毁其时,重送葬以其身财……巨瘗*,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可见,当时齐国人已追求丧期的长久,丧礼的盛大,墓冢的豪华,随葬的丰厚。  
齐国的丧葬礼仪内容繁杂,其主要仪式与周朝丧礼大致相同,有招魂、哭踊、入敛、出殡、守葬等环节。  
1、招魂  
招魂是人初死时召唤死者灵魂的仪式。古人认为人刚死时,灵魂尚未远离,想通过招魂,让灵魂归复于躯体。这种仪式古称为"复"。《礼记·檀弓下》说:"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又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复"的内容为"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还复体中","男子呼名,女子呼字,令魂知其名字而还。"就是说,招魂是于人死之际,派人登上房屋北面,手持寿衣呼叫。死者为男子,就呼其名;死者假如是女子,则呼其字,连呼三遍,以示取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后方下屋,将衣敷死者身上。  
在相关齐国的文献中,未有"复"的记载,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后,景公守了三天,不吃饭。晏子劝他说:"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宫,彼亦将有鬼神之事焉。"此"鬼神之事"应属招魂仪式。  
2、哭踊  
哭踊即哭丧。招魂不复,便开始哭踊。无声叫泣,有声叫哭,大哭叫号。人死后不但要哭号,还要擗踊。捶胸叫擗,顿足称踊,通常为男踊女擗。  
哭踊是死者家人表达悲痛、惜别之情的仪式,并通过哭踊告知近邻,使邻居们做到《礼记·曲礼上》所说的"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齐地的哭踊仪式,《晏子春秋·外篇下》记载说:"景公游于淄,闻晏子死,公*乘舆服繁驵驱之。……比至于国,四下而趋,行哭而往,伏尸而号……"又据《晏子春秋·外篇下》:"晏子死,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之,涕沾襟","免而哭,哀尽而去。"这是齐景公为晏子哭丧,表明哀痛的记载。  
通常庶民的哭踊。《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人逢于何将其母葬于路寝台旁后,"解衰去*,布衣*履,元冠茈武,踊而不哭,*而不拜,己乃涕*而去。"《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风俗》也说:"始死,孝子披发至院心,呼其亲而号曰:上西南,谓之指路。三声后,擘踊大痛。"  
3、入敛  
入敛是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分为小敛和大敛。小敛是给死者洗尸、穿衣,尸体上裹衣衾越多,越是富贵;大敛是将沐浴、穿戴好的死者入棺待殡。大敛时亲属必哭,敛毕,子和夫人凭棺而踊。  
齐国对入敛仪式颇为重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敛死不失爱,送死不失丧"之说。内篇中还记载两件与入俭相关的事,一则是嬖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守丧三日仍不许入敛;一则是晏子用两桃杀了事奉景公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武士后,齐景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用士的衣着、礼节入敛并埋葬了他们。还有,《管子·戒》篇也记载说:"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因共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故公死六十七日不殓,九月不葬。"因易牙、开方、竖刁结党叛乱,造成齐桓公死后67天没有入敛,9个月无法安葬。  
4、出殡  
出殡又称出葬、送葬,是丧礼中最盛大的仪式。古代丧礼,已敛尸体待葬叫殡,有的停数日,有的则要停数月。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死后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以下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对齐国丧礼中的出殡仪式,史书中多有记述。《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削人之居,残人之墓,凌人之丧,而禁其葬,是于生者无施,于死者无礼。"就是说,禁止人家出殡,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不施恩,对死者则是不讲礼。  
同篇还载,齐景公宠臣梁丘据死了,景公要"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准备为梁丘据举办盛大的送葬仪式,修筑高大的坟墓。《晏子春秋·外篇上》也记载,齐景公在齐人盆成适父亲的坟上建了宫殿,盆成适的妈妈死后无法安葬,经晏子劝谏,齐景公"乃使男子袒免,女子发*者以百数"为盆成适其母送葬。  
5、守丧  
守丧是丧礼中的最终一个仪式。出殡将死者棺材下葬墓室,封土造坟之后,其亲属还要为其守丧,守丧期都有明确规定。《墨子·节葬》说:"君死丧之三年;父母死丧之三年;妻与后子死,二者皆丧之三年;然后伯父、兄弟、蘖子死,期;族人五月;姑姊甥舅皆有数日。"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也必备守丧之礼仪。《左传》说晏婴为父守丧,居倚草庐,睡苫枕草,食粥不语。《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中也有记载:"晏子居晏桓子之丧,粗衰,斩,苴经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意思是说,晏婴为给父亲守丧,穿着粗布丧服,衣边没缝,头上腰上系着麻带儿,手拿竹杖,脚穿草鞋,喝稀粥,住草棚,睡在草垫子上,枕着草。《晏子春秋·外篇下》又说:"鲁孔丘之徒鞠语者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说孔丘的学生鞠语懂得礼教,厚葬其母,并守丧三年。  
十一、临淄区饮食习俗  
1、菜煎饼  
煎饼过去为淄博南部淄川、博山等地人民的主食,菜煎饼是传统吃法之一,堪为当地风味一绝。  
2、金禾水煎包  
金禾水煎包,被评为淄博名小吃,皮薄、馅大、味好、价实,是它供不应求的原因。  
3、金丝鸭蛋  
金丝鸭蛋民间又叫缠丝鸭蛋,产于临淄大路家庄一带。古代临淄泉水众多,河汊交织,近水人家多养鸭。所产之蛋“卵黄层层,紫赤相间”。  
4、油粉  
油粉其特点是酸滑、咸、香俱全,能促进食欲。油粉是一种稀粥型的饮食,它的原料是制作粉皮、粉丝后的下脚料淀粉水(以绿豆制品为最好),和以米糊,加入粉条、豆腐条、豆芽等菜,烧煮而成,出锅时加葱、姜、香菜末等调味品即成。  
5、金岭酱牛肉  
金岭清真酱牛肉是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加工而成的,是金岭穆斯林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的劳动成果。  
十二、临淄区著名景点  
(一)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  
车、马是中国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制车是一个集大成的手工业部门。中国古车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骑乘所用马具中极为重要的构件――马镫,也是中国首先发明的。在这方面,中国曾对我们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座落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  
该馆1991年筹建,1994年九月落成,占地2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  
春秋殉马坑殉战车10辆,马32匹,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全国之冠,列全国十大考古发觉之一。古车陈列展厅陈列后李车马坑出土的各种车和临淄地区出土的古代车的复原车,直至全国出土的各种古代车复原车。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荟华夏历代车乘珍品之精萃,充分展示了中国车乘的悠久历史和造车技术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  
古车博物馆附近没有公交车,开车去比较方便。里面有wifi,能够微信扫码听讲解。  
地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  
(二)临淄足球博物馆  
临淄足球博物馆座落于足球起源地——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心城区,足球博物馆座落于齐文化博物院太公湖畔,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建成后的新馆集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历史文化研发、产品开发等诸多功效于一体,浓缩了中国的蹴鞠文化史、体育文化史和世界足球史。系统展示了2400多年以来足球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发展历史  
蹴鞠,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法,对世界足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七月十五日,国际足联确认: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2005年九月十二日,在国际足联、亚洲足联、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和中国足协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日前国内和世界上首家全面展示中国足球几千年演进历史和世界足球发展风貌的专业足球博物馆在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临淄正式揭牌开馆!  
临淄足球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专业足球博物馆,它浓缩了中国的蹴鞠文化史、民俗发展史、体育文化史和世界足球史,是一部立体的足球文化百科全书。2004年七月十五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先生在北京庄严宣布,足球起源于淄博临淄。临淄足球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展示足球起源与发展历史的足球博物馆,是国内外首家专业足球博物馆。中国古代的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它诞生于海岱之间的古齐国,也就是当今的山东淄博,蹴就是“踢”的意思,鞠是“球”的意思。蹴鞠依托强盛的军事物质文化基础,跟随封建社会的兴衰走过了一条与封建社会的命运差不多一致的发展道路。汉代时它获得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近现代只在少数民间地区开展,在临淄地区还保留着这项运动。  
临淄足球博物馆是两层楼建筑,分古代足球和现代足球两大部分,走进一楼大厅首先是由历代蹴鞠和足球组合而成的一条岁月的河流,象征着从蹴鞠到足球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痕迹构成了临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L”和“Z”,同时也是英文单词“世界”的首字母“W”。它的两厢一边是古代蹴鞠的花样动作,一边是现代足球明星经典的踢球动作,两者交相互应,揭示了整个博物馆的主题,那就是: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一楼大厅至北向南,依次为序厅、溯源厅、起源厅、发展厅、繁荣厅、暗弱厅和影响传播厅,主要揭示了古代足球的发展历程。楼上展区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是足球起源的确认,然后是中国现当代的足球,最终是世界足球。整个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资料翔实,陈列有古今中外为世人所惊羡的近二百件珍贵文物和几百幅历史图片,复原场景20多个,在这里能够看到精彩的古代蹴鞠表演。  
自从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2005年五月在北京正式宣布临淄是世界足球起源地,临淄便多了一张走向世界的魅力名片。不仅建成世界上首家全面、系统展示足球两千多年发展史和世界足球发展风貌的临淄足球博物馆,并且还相继参加了国际足联-闭幕式,德国汉堡“魅力足球展览”等一系列国际化大活动,大大提高了临淄在海内外的知名度。2007年,足球起源地的标志性纪念物——“圣球之源”永久性地落户于国际足-部大厦,成为临淄走向世界的一大见证。  
“蹴鞠”,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就是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的意思。这是一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法。2004年七月十五日,国际足联确认: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中国球类活动的历史痕迹能够追溯到上千乃至上万年前,但构成为一种有明确游戏规则的运动方法——蹴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  
西汉的时候蹴鞠开始兴旺起来,出现了中国和世界上第一个为足球而献身的狂热球迷项处。  
用鞠由实心的演变为充气的鞠,球体变轻,鞠的片数也逐一增加,更近圆形,与现代的足球非常接近。  
在中国古代蹴鞠的发展过程当中,大致出现了三种基本的蹴鞠形式:分队直接对抗、单球门的间隔对抗和白打。  
蹴鞠最早向东传播到了日本和高丽。  
蹴鞠最大的影响是通过对外传播慢慢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起到魅力的第一运动足球。  
中国球类活动的历史痕迹能够追溯到上千乃至上万年前,但构成为一种有明确游戏规则的运动方法——蹴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最大的影响是通过对外传播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起到魅力的第一运动——足球。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曾经说过: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到了埃及,而后又从那里传到了希腊、罗马、法国,最终才传到了英国。  
2004年七月十五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开幕式上,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中国。在后来举办的新闻公布会上,亚洲足联秘书长维拉番代表国际足联和亚洲足联正式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的淄博临淄。亚足联、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和中国足协正式向淄博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和纪念杯,至此,临淄正式成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地。2005年九月,临淄足球博物馆建成开馆。  
场馆特色  
临淄足球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吸引近10万人次中外游客和近百家中外新闻媒体探究足球起源,感受蹴鞠文化,领会足球魅力。针对蹴鞠文物稀少,且大多散落于民间的实际,临淄区加大了蹴鞠文物的爱护和收藏力度,并踊跃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淄足球博物馆的仿古蹴鞠表演场面色彩华丽,动作花样新颖,音乐古朴典雅,自成立以来,共为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公务活动、相关产品推介和企业宣传表演过近两千场次,成为淄博和临淄标志性文化品牌。  
蹴鞠表演有直接对抗、间隔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白打蹴鞠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场地简单,开展广泛。蹴鞠踢球的动作和花样叫解数,用肩、胸、背、头控球的解数叫上截解数,用膝盖、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数叫中截解数,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数叫下截解数,三种解数能够根据球的落点和位置的不同暂时组合而成为成套的解数,正式蹴鞠的时候都要使出浑身解数,踢出若干花样。每一套解数都有各种踢球的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故意思的名字,有“转天地”、“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还有“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参观信息  
景区交通:  
临淄世界足球博物馆座落于临淄区临淄大道759号,与临淄区人民政府行政办公中心南北相望,与临淄长途汽车站东西相邻,各路长途汽车及市内20路、5路等公交车均经过该馆,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参观。游客自市内乘坐20路公交车到临淄农业银行站下车,或乘5路旅游专线车直达景区。  
自己开车路线:  
济南或青岛--济青高速--临淄口下,沿迎宾大道南行--309国道(人民路、临淄大道)东行--中国农业银行路南可到景点,下高速后大约需要3-5分钟。交通相当便利。  
参考路线:  
1、适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宾朋,请挑选国际足球源地寻根祭祖游,建议游览临淄足球博物馆――姜太公祠;  
2、适当研究、了解齐国历史和足球发展的游客,请挑选齐国故都足球源地游,建议游览临淄足球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  
3、适当对足球、车、马感兴趣的游客,请挑选足球源地车马游,建议游览临淄足球博物馆――临淄古车博物馆;  
4、适当青少年学生以娱乐为主的群体,请挑选足球源地娱乐游,建议游览临淄足球博物馆――玉黛湖公园或原山森林公园。  
地址: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大道759号  
(三)淄博管仲纪念馆  
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获得到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奉献,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四)临淄齐国故城  
齐故城遗址座落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1961年国务院发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  
故城的城墙多数已湮没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断垣残迹。-物部门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多次修补。城墙系夯土而成,依地势而建,多不取直线形,有24处拐角,现有14处保存完整。小城周长7275米,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7米;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多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  
据《齐记》载,齐城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未记确切方位,故后人各执一说,比较肯定的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现已探明11座城门,当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  
城内的交通干道很规整,已探明10条干道,当中小城内3条,通常宽6~8米,最宽17米;大城内7条,宽10~20米不等。这些道路多与城门相通。  
齐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宫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台基,当地传称“桓公台”,是齐国的宫室建筑台基,现存高14米,地下夯土台基呈长方形,南北86米,东西70米。在“桓公台”周围又钻探出大片夯土台基,估量是当时的宫殿遗址。这片遗址差不多占了小城的一半面积,在此出土了方形铺地花纹砖、屋脊花纹砖和瓦当。在小城南部(今安和村地)是手工业区,发觉有铸币“齐法化”遗址1处、冶铁遗址2处、炼铜作坊遗址1处。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区,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布于此,现已在大城内发觉冶铁遗址4处、炼铜遗址1处、铸币遗址1处、制骨遗址4处,是当时齐国最主要的手工业区。在大城的地面上,还存有多处建筑台基,是当年齐王建筑的离宫别墅,主要有“雪宫台”、“梧台”、“遄台”。大城内有两处墓地,一处在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是当年齐国贵族的墓地,已发觉大、中型墓葬20余座,在当中的5号墓周围,发觉了大规模的殉马坑。还有在大城南(今刘家寨韶院村南)亦有1处墓地,是东周时期的墓葬。  
在大城内还存有韩信岭、孔子闻韶处、晏婴冢、稷下学宫等遗址。韩信岭在大城东北部,传说是韩信至齐时筑宫于此。现存遗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层台阶。经钻探,文化层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堆积4~5层。并有居住、冶铁、炼铜、制骨等遗迹,是齐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关于稷下学宫建筑现已无存,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临淄县志》说稷门为齐城西南门;《齐乘》曰稷门为齐城西门,《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1946年曾在大城西墙外的邵家圈村挖得石碑一方,-“稷下”,后碑无下落。  
(五)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经过精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现已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同时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墙外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四面围绕。  
小城排水系统在西北部,自“桓公台”东南方向起,经“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西墙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大城内排水系统有两条。其一在大城东北部,沿东墙北流,通过东墙下的排水口注入淄河。其二座落于西部,由一条南北和东西河道组成,此处的排水道口已于1980年发掘清理,东西长43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垒砌而成,水口分上下三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织罗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人却不可以通过。即可以排水又可以御敌的科学建筑,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  
(六)稷山洞室墓群  
稷山座落于齐故城以南10公里的齐陵镇梁家终村东南方,海拔171米,石灰岩质,历史上就是齐国名山,现在是淄博市临淄区与青州市的界山。  
据《齐乘》引《齐记补》言,因春秋时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话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脚印怀孕而生,因没有父亲曾经被抛弃,故又名弃。他善种五谷,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农民耕种,被认为是最早种植禝的人,而奉为“五谷之神”。古齐都有稷门,也取之于此山。后稷祠在战国中期坍塌,齐宣王时代曾经在此建立孔子庙,故稷山又称“孔父山”或“夫子山”。山顶东部有一座方池,边长3米余,深两米。在池北壁有石龛造像两组,东西并列。西侧龛内刻有一男子盘足而坐,龛外刻两侍者执笏鞠立;东侧龛内刻有一女子盘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执扇侍女。两龛之间,有榜题刻“孔大夫”三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两个,刻工粗糙简陋。后经考究,此处系一汉墓的竖墓道,齐地人利用墓道口石壁造像,所以造像年代不会早于汉代。在这一汉墓的西侧,曾有清康熙年间所立重修夫子庙碑,1983年运至青州博物馆收藏。至今稷山上仍存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碑记一方,已经断为两截,碑记上刻着“宣统玖年岁次丁巳荷月中浣敬立”。世纪之交,断碑旁又立起重修界碑一方,内容与断碑略同。山上还有说不上详细栽植年代的古柏数株,与山上墓群共同构成临淄地区一大景观。  
1983年九月,当地群众在稷山采石爆破,一声巨响后石崖上露出一座汉代石墓,里面有相当多葬器。梁家终村群众将当中的主要器物进行了保管,并向区文化局报告。其间有少数人进入墓室猎取葬器,致使部分文物失散,所置方位不清。文管人员在-门协助下,收缴失散文物70余件,包括铜鼎、铜臼、镂空铜豆、石磬等。出土文物中尤为少见的是一套微型鎏金编钟,计14件,当中甬钟5件,纽钟9件,形体相近而大小有别,均为通体鎏金,两面饰旋涡纹,每面各有枚18个,钲部铸有文字符号。最重的一件341.1克,最高的一件为16厘米,最矮而又最轻的一件高6.6厘米,重75.2克。这套编钟,齐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2件,其余两件由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物工作者考察研究,这是一座南北向墓室的汉代贵族石洞墓。造墓的方法,应是先凿一条深10米、边长3米见方的竖墓道,在10米深处向北凿出长80厘米、宽110厘米、高172厘米的南北横式墓门,墓门里面凿成长388厘米、宽370厘米、高200厘米左右的墓室。绕墓室上沿一星期,在距顶5~10厘米处凿有等距离石卯孔31个,里面均安装有铁钉。棺木已经腐朽。据传,首次目击者当时在墓室里看到了色彩明艳的纱帐,但很快就化作烟尘消逝了。  
稷山洞室墓被发觉后,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曾经两次到现场考察,发觉稷山和与之连址的井山上还有多处汉墓。原来民间传说凿井以破临淄“王气”的石井口,也是一处竖墓道口。稷山与井山的墓葬构成了“稷山洞室墓群”,成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临淄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墓群中的二号、三号墓,仅在二号墓8米深处发觉一套罗列整齐的微型车马器,两个墓室皆空空如也,个中因素待考。资料记载,也是在这一年,有盗墓者从1983年被炸墓的竖墓道继续下挖,发觉竖墓道不止10米深。考古工作者遂组织发掘,挖到20米深处,发觉一向南的墓室,没有所有葬品,疑为假墓室。而真墓室就是深10米处向北拐的被炸墓室。采石群众的爆破,将十余米高的垂直竖墓道连同南北向横墓室裂为两半,外面的部分当场化作一堆碎石,贴近山体的部分构成一个剖面。游人从横式墓门处往下看,与上面10余米连为一体的竖墓道继续往下延伸约10余米,墓道底部隐约泛着水光。总深度约20米的竖墓道凿制精细规整,近2000年前的工匠水平让人叹为观止。文物考古部门将此墓编为稷山一号墓。  
稷山洞室墓群以其凿石墓穴为特点,世上少有,国内罕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地方政府立花岗岩石质标志于稷山西北角。现在,政府的爱护措施已经见效,稷山的采石早已停止,采石场旁边的新植树木早已郁郁葱葱。相关部门计划对当中的一处墓葬进行爱护、开发和利用。这是一个竖墓道24米深的墓穴,内部刻有壁画,经过进一步发掘整理后,将与其他景点一道向游人开放。届时,游人可通过山体上竖直凿出的墓道,进入相连的石洞墓穴,细细体味古人的雕凿造墓工艺,从细微处感受这独树一帜的墓葬文化。  
(七)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座落于临淄城区,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周文王访贤遇到姜太公,遂请回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武王继位又尊称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王朝灭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齐国。太公管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后姜太公又辅佐周公平定纣的儿子武庚的叛乱,为赏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给予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专伐大权,成为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的大国。  
姜太公死后按周礼返周而葬,齐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于此,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仰慕,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  
(八)齐文化博物馆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已更名齐文化博物馆,迁入齐文化博物院,于2016年九月十二日第十三届齐文化节开幕当天正式开放。  
齐文化博物馆座落于座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临淄,是淄博市重点文化项目齐文化博物院中政府所属四座博物馆之一,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文物3万余件,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陈、爱护、研究、教育、休闲功效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  
其外观是一部扭转的台历,体现了临淄厚重的历史,是代表临淄形象的地标性建筑,主要展示齐地特色文物并进行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研究爱护,同时展示临淄区当前发展成就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  
齐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厅分为四个部分,区别是基本陈列展厅、特色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和暂时展厅。拥有文物3万余件,上展文物4100余件(套)。  
2018年九月二十五日,齐文化博物馆被发布为中国国家二级博物馆。  
(九)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  
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地下印刷所现座落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许家村,为地下洞室建筑。在地下10米深处,分两室,一为印刷车间,长7米,宽4米,高3米;二是歇息室,在印刷车间西北,长6米,宽3米,高2.5米,与印刷车间相通。两室四周墙壁用砖石砌成,水泥填缝;室顶呈拱形,用水泥密封。设有两个出口,其一在离印刷车间东南40米处的许绍先家旧楼的西墙下;另一处座落于歇息室西北15米处的许同芳空院内的西屋里。还有还设有两个通气孔,区别通向村外的水井内。  
当时的北海银行地下印刷全部8位工作人员,总负责人商志卿,技术负责人王伯和。工作人员用两盏汽灯照明,轮流工作。工种有人工裁纸。刻字、印刷和封包等。印刷钞票之名称为“益寿临广流通辅币”,用64开道林纸双面印刷而成。票面数额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4种,共印刷和发行50万元。  
在印刷流通辅币的同时,从1940年十一月份到1941年四月份,还印刷一元面额的本位币1000万元左右。基本上用于党、政、军经费的支付,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效果。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皇城镇党委、政府报请上级文物部门允许,决定对许家村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地下印刷所实施爱护性修复。自2015年五月初开始,许家村村两委组织8人的施工专业队,开始勘查寻觅洞口及地下印刷所(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未加爱护,洞口被泥土淤死,地面没有标志),经一星期多的探查,于五月十日找到地下印刷所的主洞室,座落于村南北大街北首东侧一处废弃宅院内,交通便利,挖掘施工方便。施工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4人,两个小组轮流施工、日夜赶工,抢时间、赶任务,对地下印刷所主洞室相连接而被泥土封堵的地道进行疏通清理。此项工程涉及淤土量大,加之地下通道构造复杂、连接里程较长,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投入人力、财力大,时间紧、任务重,在皇城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施工队于八月底完成地下印刷所清理工作,印钞厂的印刷车间和歇息室已经清理出来,打通地下印刷所与河滩出口的130米长、2米高、1米宽地下通道,共清理淤土400余方,距地下约10米处,基本保存了原貌。在地上通道出口处,进行爱护修复,涉及12户,7套房屋。对7套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进行重修和加固,以红色金融北海银行、红色摇篮许家庄、红色英雄李人凤、红色企业普利森为主题,具体推荐了北海银行发展脉络,革命英雄李人凤和许家人民对保卫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同时,依托皇城玫瑰谷,建设两处北海银行主题广场,把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旧址打导致集爱国教育、红色旅游、休闲娱乐、采风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启动修复工程以来,许多游人慕名而来,非常是周末和节假日,截至日前,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迎接招待来自四海八方游客达20万余人次。  
(十)后李遗址  
后李遗址座落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约500米处的淄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西南距辛店约12公里。  
后李文化也因临淄后李遗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遗址距今约8500~7500年,是山东地区日前已知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济南、邹平、章丘、淄博、潍坊一带,市民已过着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定居生活。器物类型简单,圜底器较多。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学生调查实习中发觉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小规模试掘。1988年至于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发掘。共开探方179个,揭露面积约6500平方米。通过发掘发觉,遗址的文化堆积厚达2米~5米,划分为12层。自下而上的层次是:12~10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遗存,9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遗存,8~6层为周代遗存,5~3层为西汉至明清遗存。  
在后李文化遗存中有灰坑、墓葬、烧灶、房址、陶窑等。灰坑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墓葬有小型土坑竖穴式和土坑竖穴侧室两种形制。房址为半地穴式,不规则圆形,地面为夯土,坚实较硬。陶窑为竖式陶窑,分窑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出土遗物有陶器和骨器。器形有鼎、钵、双耳罐、釜、盂、器盖及尖顶器等,当中以深腹圜底釜最为经常见到。陶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红陶、红褐陶居多,有少量黑褐陶和黄褐陶。纹饰有附加堆纹、指甲纹、压印纹和乳钉纹。骨角蚌器多为凿、匕、锥、镖、刀、镰等。有少量石器,以磨制为主。种类有锤、斧、铲、磨盘、磨棒、刮削器、尖状器等。  
后李遗址的商周文化遗存发觉较多,情形也相当复杂。出土的鬲、罐、簋等地方特色非常浓厚,表示土著文化原因占有很大比重,还有又起到商文化、周文化的原因。史载商末至西周前期,这一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方国,后李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该地区商、周、土著等多种文化的传承、交流及其融合过程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后李遗址发展,发掘对鲁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及商周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对于齐地文化的年代分期和研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后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