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闽侯民间习俗与特产

  • 风水民俗
  • 2022-04-20 16:0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省会福州市西南侧,介于北纬25°47'~26°36',东经118°52'~119°25'之间。东部、东南部与福州市、长乐区相邻,西部、西南部与闽清、永泰县接壤,南部与福清市交界,北部、东北部与古田、罗源县毗连。南北长89.7千米,东西宽55.75千米,总面积2136平方千米。  
二、文化事业  
2018年,闽侯县公共文化示范区建立以全优成果经过国度终期验收,原创闽剧《玉小巧》参与第七届省艺术节会演获5个奖项,县图书馆获评国度一级馆并成为全省独一一个获评全国全民阅读优秀组织奖的单位。全县389处不可挪动文物点完成定线落图、挂牌管理,青红酒酿造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  
三、方言  
闽侯县位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的西、南侧,东邻福州市、长乐区、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连闽清县,北界古田县。  
民国二年(1913年)闽侯县由闽、侯官两县兼并定名。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才析出福州市。闽侯方言和福州市方言根本相同,但有些小差别。  
闽侯县方言内部比拟分歧,只要地处西北部山区的洋里乡和最北部山区的廷坪乡,两乡口音腔调和甘蔗音略有不同。  
四、闽侯传统竹编工艺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长久,远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呈现了竹编生活用具。随着历史的开展,竹编工艺日趋精深,而且表现题材越来越普遍。闽侯竹编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类竹为原料,依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然后配上串丝、插花、雕花、配件等不同装饰制成不同品种的工艺品。其工序冗杂,种类丰厚,外型生动,颜色鲜艳,富有弹性,耐热耐压,经久耐用,普遍应用于农产、生活日用、家居装饰、艺术鉴赏等。  
五、闽剧  
闽剧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交融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闽剧在闽侯地域传播甚广,颇受广阔大众喜欢。  
六、尚干义姑文化  
尚干义姑文化指的是邻里和睦、忠孝贤德之风。由此生发的尚干义姑文化节也是闽侯县尚干镇的一个特殊文化风俗。  
七、上街根雕  
上街根雕传承于福州木雕。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福州市城市建立拆迁,福州木雕象园、大坂、雁塔三大流派的传承人陆续迁往闽侯县上街镇,大批著名的福州雕琢名家在上街创办根雕厂家和个人工作室,台湾雕琢名家也陆续来上街办厂。  
八、闽侯县春节风俗  
筅堂——大扫除  
年前的大扫除,在闽侯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每年农历腊月中,选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全家总发动把天花板、厅堂、杂物间等清扫洁净,还要特别认真地擦洗门窗和家具,一定要不留一处卫生死角!  
办年货  
过年买年货是必不可少的,闽侯的年货把戏很多,比方芋泥、春卷、肉燕、佛跳墙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样就是灶糖灶饼、米齐和年糕!  
祭灶  
依照闽侯的风俗,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表达浓浓的慈祥之情!  
做小岁  
元旦的前一天晚上,闽侯人叫“做小岁”,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分。依伯依姆们说,祭祖宗,摆祭品是件很繁琐的事,要一整天的时间,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聚会。  
放烟花  
大过年,全国各地都很盛行放烟花,闽侯也不例外,大家都是图个繁华!  
元旦  
有句老话说:“好囝不赚卅暝晡(意义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在外地经商、打工的闽侯人,在元旦前一定会回家过年吃顿团聚饭!  
正月风俗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晚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早餐大多吃安定面(线面加俩蛋),以意味一年安定。这天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聚会。  
初三,亲族邻里间相互拜年,走亲访友!  
初四,店铺在这天燃放鞭炮,开门停业。过了初四这年就算是过完了。  
九、闽侯有什么婚嫁风俗啊??福建福州那边定婚有什么?习俗习气哪些规矩?  
你好,福建福州订婚风俗是男方下聘,是三代人去:男方父母.爷爷.(爷爷那辈分的人)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如今能够约在酒店内订婚.大家一同吃顿便饭)女方家来的也要是三代人。  
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6万37万3或10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地域的方言三与生谐音.意味婚后多生儿女)  
还要给女方母亲3000或者3000以上不等的肚子疼的钱,缘由是女方母亲生出女方来不容易.其次,是男方买给女方钱买结婚的衣服里外各三套,(包括内衣、内裤、秋衣、秋裤以及外面的套装),皮箱、皮包等,由于女方母亲生了女方长那么大了,也要给点费用给女方父母吧黄金若干(留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能够协商)  
十、闽侯县丧葬风俗  
1、移厅  
移厅,也称“搬铺”。家中亲人病危,要开端准备丧事,俗称“后事”。50岁以上的老人或父母,就要移榻祖公厅(正厅)边,正厅、正寝是一家最崇高的中央,也是一种礼遇,俗称“寿终正寝”。用两板凳和3块(也有4块)床板或门板搭起“水床”,也称“过身床”。搬铺后未断气之前,家眷不能当面痛哭,病危者也知时日已到,开端交待后事,留遗言并希望子孙都能到齐,围在身边为其“送终”。搬铺时,如病危者还有晚辈在世,普通不搬进正厅,只能搬到偏房(袖房)中去。在病危者断气之前,为其穿上寿衣,寿衣有3、5、7件不等,普通5、7件为多。穿时,要先反穿在孝男或其他亲人身上,一件件反穿,然后全部剥下,一次性正穿在病危者身上。  
厦门习俗,死者在外属于非善终者,如溺水而死,野外吊死或车马横祸而死,则死尸不能抬入大厅停放,只能放于檐下或柴草间,或在外另搭丧棚,丧事普通从简。  
2、初丧  
病危者断气死亡,也称“过身”开端,进入初丧。届时要设灵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称“灵棚”。灵堂设在正厅要先“净厅”,即把天公炉、烛台、神像、祖先牌位、红对联、大镜等原有喜庆装饰取下(有在搬铺时已作布置),挂上孝帘(白色帏幕)。死者用白布蒙面,尸身盖上天地被,也有用原盖被单掀上蒙面。死者脚后供米饭一碗,上插筷子单支,鸭蛋一粒,俗称“脚尾饭”,点上油灯一盏或白蜡烛一支(俗称“长明灯”),并不时烧香和烧纸钱(冥钱)。在门前摆放供桌,桌正中供起纸做的暂时牌位(魂帛)或事前准备的遗像。两旁有“桌头娴”一对,不时地点燃白色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后入内安慰丧家。孝男孝女及媳妇、孙子都得换上麻衣孝服,鞋头罩麻,俗称“披麻戴孝”。举家大小围于死者身边嚎哭,俗称“发丧”。此时拆去大门原有红纸门联,用白色长条纸斜贴,如双亲已故就贴穿插的白纸,以示“失双头”,或在大门上挂一块白布叫“挂孝”,也是示丧。大门外边,摆上一顶半人多高纸糊的轿子,俗称“过山轿”。轿前后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有线香的“碗糕粿”(小碗发粿)给“轿夫”作点心。还要折几串纸元宝(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摆出“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可看出死者的性别和辈分。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白色红顶。轿上还标有几代辈分,让人了如指掌。此外,要派人分头去通知亲朋好友称“报丧”。有的由孝子孝孙亲身向亲朋报丧,因穿戴孝服,不进人家,只在门外告知而已。被报亲戚,需给来者一杯清水或汤茶漱口,以添“彩气”。有的因孝服在身,不便到人家报丧,便在门首贴“丧报”(又称“报丧帖”)。有的在纸上直书“恕报不周”、“恕不遍讣”4个大字,用表示歉意的文字,来到达报丧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报称为讣告。亲友闻讯送“奠仪”,作为祭奠有冥纸、挽轴(毯、布之类)或现金,丧家答以毛巾或手帕和红丝线及几粒糖果。  
3、入殓  
入殓,也称收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先要“乞水”净身。“乞水”时,孝男抢先,手捧一只“请水钵”(陶罐)或提一只小木桶,钵或桶中放块白布、12枚铜钱(后用硬币替代),孝妇随后,按亲疏列队至左近的溪边、河边、池边或古井边,半跪投钱水中,口念“向土地公买水”后,用钵或桶舀起水,一路嚎哭而归。到家后,在卧室门内,用白布蘸水擦洗死者的脸、手、足为死者整容。再替死者穿上寿衣后搬入正厅。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也称“张穿”,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民间以为用这种“长流水”的沐浴洁身办法,可使死者投生乐土。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也称“入殓”、“入棺”,俗称“入大厝”。大厝就是棺材,雅称寿板。厦门迎接棺材的典礼称“接板”。丧眷披麻戴孝,列队跪伏门边迎接寿板,寿板由一队人马吹吹打打抬来。丧家先烧银纸(冥钱),并将白米一包,干柴两把放在棺材上,才抬入家门,寓载柴米归来的富足之意。此外还有“乞火灰”的风俗,丧眷要向3家不同姓的邻居乞讨“火灰”,然后把“火灰”放入棺内铺底用。  
入殓前,举行“辞生”的祭奠,用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忠诚的佛教徒,则12碗全素菜。祭时要由“好命人”或请师公(道士)逐一拿起每一碗菜,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样子,口中说着好话,将12碗菜逐个敬献给死者。有请和尚诵“往生咒”经,俗称念“铺前经”。  
入殓要择吉利时辰,死者为女性,普通要有娘家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逃避。入殓时,遗体进棺材,俗称“入大厝”,是死者迁新居的吉事,故棺盖翻开时,丧眷不能哭。遗体入棺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典礼。此典礼普通与“辞生”祭奠合在一同。即当12碗菜供奉给死者后,将死者身上余钱(有的是生前本人寄存,有的是家眷在老人临终时先塞在其身上),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算是死者给子孙留下钱财,“好命人”或师公口中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入殓前,先用呈文纸或黄纤纸糊棺内四壁,铺上“地被”,死者除穿寿衣,还戴珠宝首饰。入殓时,普通是长子抱尸头,其他子女4人或6人抬尸体,平放棺内,盖上“天被”(俗称盖“天地被”,也称“大被”)。尸体两侧还分置死者先前所爱之物和生活用品及其他陪葬品,多寡因家境和位置不同有别。富有者常有金银珠宝玉器。  
盖棺之时,丧眷跪拜痛哭,最后辞别遗容。盖棺之后,备礼祭奠,俗称“祭棺”。由亲家门方先拜,后孝男孝女、亲属等按辈分依次跪拜。祭毕封钉,棺材四角各已安上角钉,先由舅父拿封红纸、斧头,先敲一下后,由土公(也称土工,特地从事丧葬的人)钉牢,边钉边唱道:“一钉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钉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发财);……”。最后留一根松的,由孝男或孝孙用牙齿把钉咬拔起吐入斗里,斗中放有木主、五谷、铜钱、棒香等。也有把最后一根敲钉入一半多,留钉头在外,土工高唱一声:“出钉”(意在“出丁”,子孙兴隆)。有的则简化为直接由土工敲钉封棺。  
殓毕,孝男孝女将死者生前所用药罐、碗筷、旧席褥草、身穿衣物、杯盆器皿等用品,送至郊外或左近偏远处燃烧,俗称“送草”,也叫“送脚尾”。门外的“过山轿”也要火化。厦门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的丧俗。“敲棺材头”,即死者尚有父母健在,入殓后父母手持木棒敲打棺材头,以示父母对其未能尽养老送终孝道的谴责。“跳过棺”,即妻子先死,丈夫准备再娶,要身背包袱,手持雨伞,从棺上跳过。意在打起背包雨伞出外营生,重山隔水永难相见;也有以为是离散两断,今后续弦,别来纠缠之意。  
4、停柩  
厦门民间虽有当天入殓当天出山(出殡)风俗,但普通都停柩守灵3~7天,也有停柩到“三七”后再择吉日下葬。大多数停柩于家里厅中,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还有亲戚作伴守灵(坐冥)。守灵完毕,师公以桃枝蘸清水洒厅屋,以驱凶避邪。过去,厦门常有搁棺几个月几年不葬,以至停柩数十年而难以安葬之事。旧志载:“厦岛人贫者十日半月即葬,房屋窄小故也。富者……,常常停柩不葬。”停柩时间长的,有移棺于宗族祠堂或公用厅堂或借厝安放。而且要定期请匠人对棺木加以油漆。  
5、出殡  
出殡,亦称“出葬”,俗称“出山”,就是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点。出山之日,丧家亲属披麻戴孝,衣着丧服,丧服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依据亲疏远近相应穿戴。普通的亲友以白布条围戴左臂(后也有用白手帕、白纸花、小鲜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分,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孝男孝孙也跪伏于棺侧痛哭,叫“哭棺材头”。棺夫把灵柩扛出宅外,俗称“转柩”。接着举行“起柴头”的祭仪,也称“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接下来钉棺盖(俗称“封钉”),丧家子孙依序排生长队,在司仪前导下,绕棺3周,称“旋棺”。然后停止“绞棺”,用粗绳把棺材缚于“独龙杠”(粗长的木杠)之上。木杠两端又横小杠,抬杠的棺夫有8人、16人、32人几种,再盖上棺罩,也称“绞龙”。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有不祥物,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厦门工艺彩扎。此时,丧眷跪地哭挽,师公作祭,送葬亲友对棺行礼。开路鼓乐吹响,出山典礼开端,出葬行列常以“开路神”(用纸糊制的高一丈多、面目威武狰狞的神像)为先导,后用“草龙”(稻草束),燃火冒烟(多用香炉燃香替代),再次是横匾,用黑色或蓝色布条,上写“×××出殡典礼”,用两根竹竿撑着。在前导下还有一对大白灯,灯上按死者的儿孙代数写上“×代大父”或“×代大母”(常虚增一代)。如系五代则大白灯上加红布半罩。大白灯普通由外甥挑着,并一路撒下纸钱,是给野鬼的过路钱。然后依次是香亭(焚香点烛)、像亭(供死者遗像或木主)、挽轴、乡音民乐、彩旗、送葬亲友、师公,最后是灵柩。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有挽留死者之意。有的是孝男、孝孙手执丧仗(俗称哭丧棒)扶棺恸哭。孝妇依亲疏辈分列队跟随在后。如富有的大户,子孙众多的丧家,丧属走在灵柩的前面,攀拉着由“独龙杠”上的龙头引出来的两条白布而行,俗称“拔龙须”。孝主(也称丧主,普通是长子)手执“兔仔尾”走在中间,“龙须”的两端(称龙目)由女婿或孙婿或侄婿拉着。灵柩后面是民乐队,俗称“棺后吹”。“出山”队伍走过繁华市街后,孝男要跪在路旁向送葬亲友叩头拜谢,请到此止步,俗称“谢步”。亲友在路上设奠致祭者,曰“排路祭”。也有游民以排路祭赚丧家赏钱者。  
十一、闽侯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鱼丸  
传统美食,小巧晶亮、滑润洪亮。  
2、佛跳墙  
特征美食,降服四海吃货的味蕾。  
3、肉燕  
传统小吃,薄如白纸、口感软嫩。  
4、海蛎饼  
街边小吃,色泽微黄、鲜香可口。  
5、锅边糊  
传统小吃,绝对的人世美味。  
6、菊花鲈鱼  
传统美食,酥香鲜嫩、酸甜适口。  
7、光饼  
特征美食,色泽金黄、非常香脆。  
8、马佬  
传统点心,深受当地人喜欢。  
9、葱肉饼  
传统美食,香酥软脆、十分可口。  
10、炸扣  
传统美食,表面金黄、松脆可口。  
十二、名人  
陈炜  
许将  
陈若航  
林春泽  
林应亮  
陈璧  
宋鸿图  
张大本  
林森  
洪业  
林昌彝  
邓拓  
陈孝威  
林鸿年  
郑清濂  
林则徐  
义存  
吴桐森  
林武  
严以新  
郑璇  
林锐  
张雨东  
林尚立  
黄春平  
十三、闽侯县著名景点  
闽侯县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马岚山、五虎山、十八重溪、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出名遐迩。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国度级景色名胜区十八重溪,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马岚山六公殿、三叠井森林公园、塔礁洲湿地公园等多处旅游胜地。  
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闽侯县廷坪乡流源村东南约1千米。始建于宋代,明崇祯四年(1631年)改建为木拱廊屋桥,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及1998年重修。东西走向。以峭壁巨岩为桥堍,上架由圆杉木交叉而成的木拱架,再顺铺圆木为梁,上横铺木板为桥面,其上建廊屋。廊屋歇山顶,穿斗式木架构,面阔11间,进深4柱。桥两旁置长凳和直棂栏杆。明间北部设神龛,主祀玄天上帝,并保管有明代木雕神像。桥东立有清碑两通:一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所立,另一为重修龙津桥捐资碑,主要记叙村民献资状况。该桥修建年代有明白纪年,是研讨木拱廊桥开展史的重要实物材料。1999年10月发布为闽侯县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远济桥  
远济桥位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东约200米,又名壹佰桥。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单孔木拱廊桥,南北走向。桥堍以自然岩石为基,用块石垒砌而成。用圆木交叉交织成多组拱架,上顺铺圆木为梁,再横铺木板为桥面。廊屋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十一间,进深四柱。两侧设木栏杆。桥东头有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侯官县进士陈景韶撰写隶书“远济桥”木雕桥匾,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细致记载建桥历史背景、时间是研讨桥梁建筑史和交通史的重要实物材料。1989年3月发布为闽侯县文物维护单位。  
龙泉山庄  
闽侯龙泉山庄位于闽侯县双龙村,距市区仅20千米,是集农业观光、休闲泡温泉度假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总经理郑国璋引见说,龙泉山庄温泉区有300多亩,另有1000多亩的蔬菜、水果采摘基地。  
十八重溪  
十八重溪位于距福州市区约20千米的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发源于县南古崖山尾东麓,为大樟溪下游南岸主流。主溪长16.2千米,沿溪上溯有十八处迂回迂回,聚集十八条溪流,故取名。整个景区自然风光奇特,以自然的峡谷、瀑布、深潭、溪涧景观和奇峰危崖、峭壁洞穴、火山岩地貌以及神秘的野生猕猴群而著称。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度级景色名胜区。  
三叠井森林公园  
三叠井森林公园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源里瀛洲村,距福州25千米。三叠井景区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峡谷瀑布交叠的景观。景区因有象鼻、仙女、清音三个上下相叠的瀑布而得名,为景点类型丰厚多彩的综合性景区。  
昙石山遗址  
昙石山遗址位于荆溪镇恒心村南面的昙石山,紧靠闽江,高出江面约20米处为福建省著名的贝丘遗址,1953年发现。1954~1974年,经省考古队7次开掘,开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发现厚达3米的蛤蜊壳、贝壳、螺壳的堆积层。堆积层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距地表0.5~0.9米,厚度0.5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纺轮、陶网坠和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的陶片,属青铜器时期;中层厚度1米多,有火塘、烧坑、红烧土层遗址和14个灰坑、17个墓葬,还有两列墙壁,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石钺和石镰,陶器以粗砂灰绳纹陶和灰磨光陶为主;下层厚度为0.2~0.4米,有两个灰坑遗址,墓葬15个,出土文物有石锛、石镞、陶网坠、陶纺轮和以细砂陶为主的陶器,此外还出土有猪、狗、牛、虎、熊、象、斑鹿和水鹿等兽骨。遗址的下、中两层以泥质磨光陶为特征,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经测定距今约5000年。  
昙石山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存之一,文化内涵具有特征,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  
庄边山遗址  
庄边山遗址在竹岐乡春风村西南的庄边山。遗址东西长约19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1960年春试掘,开掘面积78平方米。1982~1983年停止大面积开掘,揭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出土一大批石、贝、陶质消费工具和生活用具。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出土的石器以石锛为主,陶质用具主要为灰、黄砂陶和黑、灰泥陶,当属新石器时期遗物,上层毁坏严重,出土的文物与下层根本相相似,陶器却有明显不同,主要为橙黄陶和灰硬陶,属青铜器时期遗物。遗址南部现尚有部分堆积。  
1960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李纲墓  
宋代李纲墓在荆溪镇湖里村大嘉山南麓。李纲,邵武市人。宋靖康元年(1126年)为尚书右丞,因主战被谪。建炎元年(1127年)复为宰相,又因主战再度被免除。暮年寓居福州,绍兴十年(1140年)卒,葬于此,谥忠定。墓坐北朝南,坟为圆形拱顶砖构造,径约2米,高约为2.5米,后有“如意”字形挡土砖墙。五拜台,面宽约50米,纵深约80米,周围砌以石矮墙。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墓碑上刻:“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落款:“清福建巡抚张师诚重修”。神道长约150米,分列石翁仲、石兽、望柱和旗杆石。墓前立有“古社稷臣”石坊。墓保管较好。  
1961年发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1984年省拨款重修拜台。  
灵济宫御碑亭  
灵济宫御碑亭位于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左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派宫庭工匠建造。碑亭为四角攒尖重檐的木构方亭,边长8.89米,高9.8米,覆莲柱础,十六亭柱,抬梁斗拱,亭顶面密铺望板,板瓦、灰筒瓦、蝴蝶瓦、滴水瓦,角脊置兽吻。1991年与御制灵济官碑一道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唐至明代枯木庵树腹题刻  
唐至明代枯木庵树腹题刻位于大湖乡雪峰寺东南的枯木庵内。庵内有1株枯木,高3.32米,围7.13米,无枝梢,树腹中空。寺僧在树之腹壁刻三行左读的文字,文曰:“维唐天佑乙丑岁,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阡馀功,于时廉主王大王”楷书直行,字径约13厘米。现比拟完好的只剩下十九字。在末行大字下面,尚刻有“枕子一枚雀觜枚一条匕生庵子”14个小字。自宋至明,枯木内外续刻有20余段文字,题刻字小而浅,逐步风化,可辨的尚有如下数段题刻:其一:怀安仁仕安、合肥李说、河南范口口、蔡审、昆陵邵口、郑兴、莆田方阳王康功,三月吉日。”刻于外壁,楷书直行,字径2.5厘米。其二:“至正壬辰(1352年)夏三月壬午,侯官县主簿阿里冈怀安,县尉赵君仁因公差到此”刻于外壁,楷书直行,字径约2.5厘米。树腹题刻已历一千余年,为国内所稀有,金石家称为“树腹碑”,以为这是。金石以外奇珍”。1985年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明代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  
明代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位于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内,系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御制于南京。据传碑为郑和下西洋时由海上运来,动用军佚万人立碑,足见碑的高大宏伟,是福建省保存至今的最大古碑之一。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约0.6米,龟趺高1.9米,长4米,宽2.6米,石灰岩质地;碑额为半圆形,两边浮雕双螭图案,中间为篆体阴刻“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字径约12厘米。碑文记叙重建灵济宫及敕封二徐真君的缘由,传为解缙所书,楷书直行,字径约3厘米。碑周围框以浮雕龙纹图案。碑刻下部因人为摸触等故,字迹已含糊。灵济宫御制碑于1991年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