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枞阳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08 16:2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长江北岸,介于北纬30°38′~31°05′之间,东经117°04′~117°35′之间。总面积为1473.43平方千米。东与铜陵市区交界;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市区毗连;北与芜湖市无为市、合肥市庐江县两县交界;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  
二、陆家湾老龙灯会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传统的民俗活动,传播至今已有一千余年。  
陆家湾老龙灯会代代相传,虽阅历战乱和动乱,但龙灯会活动从未连续。文革期间一度停滞,变革开放后,乡村逐步富庶,人们的肉体生活需求也相应加大,陆家湾人重新组织了龙灯队。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陆家湾老龙灯会由当初的两百多人,开展到如今的5个自然村、近千人参与。2002年在社会各界的赞助下,在大湾建造了龙屋,平常老龙就供奉在那里。  
陆家湾龙灯属板龙,共12节,由13根顶棍串联而成。龙灯每节须点上香烛。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交换。陆家湾龙灯有诸多扮演套路,大多已失传。现存套路有:倒板、螺丝旋顶、金龙抱柱、龙舞四门、顺进反出、头招尾招和黄龙出洞等。陆家湾龙灯正月初七、十四不出灯,十三正灯,普通在正月十八上灯复,上灯复是在长江边的矶头上,火化龙皮送龙上天。龙架照旧供奉于龙屋,每月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来进香拜谒。  
陆家湾老龙灯会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普遍的大众性。它寄予着广阔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调和、家庭幸福的美妙愿望和追求,不只丰厚了大众文化生活,还添加了喜庆平和的节日氛围。  
三、东乡武术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迁至枞阳镇。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枞阳是“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时令之乡”,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枞阳县域是古桐城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之说,“东乡”包括今我县的周潭、横埠、项铺、汤沟、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周潭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及传播中心,周潭大山村章氏家族尚武之风最甚,据《章氏族谱》载,章氏家族祖居福建蒲城,祖传武艺属福建少林门派。其祖仔钧公系唐朝武将。唐未,仔钧公后代有一支人迁至安徽泾县马原定居,在宋朝亦出了大小武官。到元朝,马原章家天武、天禄兄弟迁至周潭发洪山(今大山)定居。大兴习武之风,后人中,不乏武艺高强之人,如章慕斌就是清朝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约在明朝前期,章、周两姓联姻,鹞石周氏第三世祖妣就是大山章家姑娘。尔后,章、周两姓世代联姻,习武之风随之传到周姓。当章氏武艺传授到周姓时,属“东乡武术”荫芽时期。迨周姓在本族中普遍习武并向他姓传授时,武术即成为当地社会性的健身活动,属“东乡武术”构成时期。据揣测,正式构成“东乡武术”可能在明朝末期。“东乡武术”构成之后,惹起了封建族长的留意,为维护封建宗族利益,各族族长注重开展武术。但他们所持的“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以及所谓“把门拳”、“看家拳”等陋规,影响了“东乡武术”的提高和开展。清朝初期到咸丰年间约200年为昌盛时期,有名扬长江中下游的36位拳教员。清朝咸丰末年至抗日战争迸发约80年间,为衰落时期。“东乡武术”的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擅长破解对方阵式和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考究技术适用。往常,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习武之风慢慢冷落。目前,会武之人多为40岁以上,年轻人已不再习武。许多拳械套路濒临失传。  
四、历史文化  
枞阳历史长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沉。在安徽省共计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枞阳县就有11位。枞阳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是我省文化大县之一。  
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枞阳横埠镇一带生活,在战国时期,枞阳的楚文化与中原、吴越文化融合,产生了枞阳第一次文化顶峰;西周时,周王朝分封诸侯,在枞阳设立宗子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始设枞阳县治,汉武帝南巡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枞阳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人口的大幅度、大范围活动和长江水运的便利催生了枞阳的第二次文化顶峰;元末明初,呈现了我国历史上范围最大的移民潮。徽州和江西等地的民众纷繁迁入枞阳及周边境内,受此影响,枞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传承儒学之风日盛,崇文尚读、穷不丢书的学风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到了17世纪,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的横空出世为标志,枞阳文化进入了第三次顶峰。而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文化的昌盛,则是枞阳历史上呈现的第四次文化顶峰。  
五、桐城派  
桐城派在清代绵亘200余年,是清代文坛上显赫一时、风行全国、影响深远的古文创作理论体系,蔚成“天下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的文化奇迹。桐城派从枞阳走向全国,南极湘桂,北被燕赵,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桐城派的构成与开展,主要受枞阳漂亮的自然环境与深沉的社会文化习尚的浸染。枞阳历来具有“襟江怀湖”的天文区位所构成的开放性,境内有近百千米长的长江水道,菜籽湖、白荡湖鳞次栉比,浮山、旗山、岱鳌山、大青山、白云崖还有大片的丘陵地带又使之具有相对的“封锁性”,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悠闲与纯洁,山水奇秀、民风憨厚、百姓殷富,崇文尚读、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黄金水道长江和众多湖泊使桐城派的文人特别是“三祖”方苞、刘大魁、姚鼐得以便当地往来于京师北京和南京和扬州、安庆、徽州等府郡为官著作,传道授业,商讨交流。  
六、戏曲文化  
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方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黄梅戏开展疾速,成为枞阳一大剧种。  
七、枞阳腔  
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弋阳腔传入枞川,疾速与属吴声的昆山腔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并分离外乡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藕山镇人阮自华在安庆天台里兴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崇祯初年,通晓音律的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