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潘集区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05 17:2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潘集区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地处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3°06′。东及东北与怀远县交界;南依淮河与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隔河相望;西及西南与凤台县相邻;北以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接壤。最东端为高皇镇闸口村,南临淮河与大通区洛河镇隔河相望,北与怀远县常坟镇毗连;最南端为平圩镇的下六坊行洪区,与谢家集区的二道河农场相连。最西端是芦集镇的石集村,与凤台县丁集镇交界;最北端为贺疃乡朱集村在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汇。全区总面积590.08平方公里。  
二、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是散布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局部的综合性艺术方式。潘集区处在花鼓灯盛行区域的腹地和中心肠带。2008年12月,夹沟乡(今夹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淮南市农民文化节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原为潘集区夹沟乡农民文化体育节,兴办于1984年,2009年更名为淮南市农民文化节,每年4月20日举行。  
四、潘集采莲灯  
采莲灯来源于明朝时期,是盛行于淮河沿岸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方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2010年5月,被安徽省政府发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潘集区元旦风俗:“甘蔗宰相”“炭将军”  
春夏秋冬一岁分四时。春播,夏作,秋收,冬藏,时节时令决议着农事活动,而农事活动的直接结果是温饱。农业文化在发明耕楼犁耙、发明深耕细作的同时,还面对迫切的社会需求,发明了精细的时序刻度——一年四个时节、十二个月,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套时序系统,并不单单是“不误农时”的保证系统。农业的需求,使它如此完善;它产生出来,不只充任耕作时间表。它为整个社会生活所遵照,它与民众的消祸祈福心理相分离,在悠悠岁月里生发出绚烂的文化现象——岁时习俗。  
门与户,几千年里在民风熏染之中,变得颜色纷呈。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元旦以辞旧迎新的共同时段位置,成为展现年节风俗的重要舞台;民居之门则以建筑物出入口的空间取位,承载了一幕幕绚丽的场景。挂春联、贴门神是普遍的岁时习俗,一些中央民俗义在此根底上有所增饰,使得中华年俗益发多彩。  
门前“藏鬼秸”。1915年《顺义县志》记:腊月三十“各于门前插芝麻秸,挂五色罗”。古人传说,西方山中有一种叫山魈或叫山臊的怪物,独脚,不怕人,专在过年的时分出来害人。依照传说的解释,年俗中红纸对联、爆竹鞭炮之类,都是用来驱怪逐鬼的。插芝麻秸有个项目,叫“藏鬼秸”。人们想象,其意义似如鱼腮的功用,经门前“藏鬼秸”‘过滤,大鬼小鬼就全被滤在里面了。此俗相当古老,明代《艺林代山·螺首》引《通典》说,夏、商、周三代分别以苇茭、螺首、桃梗为门饰,具有辟邪意义;并写道:“苇茭,今京师人家,岁除插芝麻秸于门,是苇茭之遗。”  
葫芦收疫鬼。清代《顺天府志》:元旦“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疫鬼’。”葫芦具有收降妖魔鬼怪的法力,是传播长远的话题。记载河北民俗的《深州风土记》讲元旦辟瘟:“洒扫堂厅,悬葫芦、麻筋于门,烧辟瘟丹。”痛快将葫芦挂在门上。清乾隆年间河南《荥阳县志》也记,“焚辟秽丹,放驱魔炮,刻木为匙,悬匏于户,福来灾去”。匏,即可做水瓢的大葫芦。  
松柏饰门。清乾隆年间《东湖县志》,元旦“以松柏枝插户楣”。道光年间《安陆县志》记为“束柏枝悬门檐,亦户悬苇索之遗”。此俗在我国已鲜见,其传到日本,至今仍为装点新年的一大景观。  
“喜钱”招财。四川《江津县志》:“门楣之上,镂彩纸贴之,谓之‘喜钱’。”《汉口小志》:“红纸楼花贴于楣上,率以五张为准,名‘封门钱’,至正月十八始去之。”在广西柳州,家门贴几片红纸钱,称为“利市”,这是旧时贫困人家装点新年的门饰。清代《隰州志》载,山西临汾一带民俗,元旦门上贴招财纸,“以朱抹马形,曰财神所乘”。人们盼财神来临,画红马贴门,算是为财神备下的坐骑吧。广西《灵川县志》记桂林地域元旦贴“岁符”:“各户以红纸条横粘钱纸中腰,遍贴门户”。  
红桔示吉。清代光绪年问《花县志》记:“除日,扫房屋,易桃符、门神,悬红桔于门。”南方产桔,广东传此民俗。悬桔,以红色意味喜庆,借谐音表示不祥。更有几物同谐音者,门楣悬柏枝、柿子和桔子,解为“百(柏)事(柿)大吉(桔)”,见台湾《彰化县志稿》。  
木炭门前当将军。过去,木炭是日常生活重要的热源资料,能够讲既关系着“温”又关系着“饱”。过年了,人们记着木炭的益处,将它置于门前,并赋予符号般意义。清代《雅州府志》:“拣大炭拄门,曰‘黑将军’。山民多以木炭树门外,谓之‘有财’。”这是四川民俗。清代《都城县志》:“置炭门外,谓之‘炭将军’。”是为河南年俗。湖北《蕲州县志》则记,树双炭于门,以红纸束之,称为“炭将军”。在陕西高陵一带,春节悬挂木炭于门上,意在借炭的能力炙除疾病,名曰“去瘟疾”。旧时在河南一些中央,用红纸裹木炭两根,立门框两旁,称为“拦门炭”;贫穷人家则以木棍一条,放在门槛外,称为“拦门杠”,与“拦门炭”的功用是一样的。  
甘蔗门前当宰相。元旦夜的年俗一道道,最后该封门了——祭毕门神,关门上闩,两张写“封门大吉”的红纸条相穿插贴在门上;这时,事前备下的两支红皮甘蔗要派用场了。甘蔗裹以红绿纸,插上柏枝,倚靠门上,这叫“盈门甘蔗”,取意自然着眼于蔗的甜美。元旦守门的甘蔗,被称为“甘蔗宰相”,清代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咏:“蔗竿矗立守蓬门,老境须甜直到根。笑杀贫家无莞锁,竟劳宰相作司阍。”司阍即守门人。历史上曾发作过戚继光抗倭的福建沿海一些中央,元旦夜门后放长尾甘蔗的年俗,附有这样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来犯,当地家家把武器藏在甘蔗捆里,放在门后。待戚家军到来,拿出武器,配合戚家军扫荡倭寇。  
“百无忌讳”贴门。上海市郊习俗,元日前要送各路神仙,就是取下神马,加上冬青、柏枝燃烧。值此之时,留下姜太公那张。由于这张神马上印有“百无忌讳”字样,过年时要用来贴门驱邪避祸的。  
相似门趣,仍有花絮可采。1935年河南《武阳县志》载年三十夜“守岁”:“家家大门外横一木,曰防银钱外流也。”这是一种想当然。胡朴安《中华全国习俗志·长沙新年岁俗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停止。恼煞商家收账客,无钱反吃闭门羹。”并注,元旦辞年毕,用红纸条书“衡门衍庆”四字,将大门闭固,无论何人,不许出入,称为封财门。穷人多借此避债。清代《吴郡岁华纪而》则记一美好的联想:“农家元旦闭门守岁时,竞以石灰画圈于地,圈中大书吉语,以祈丰稔。……画弓矢戈矛之形,以禳灾避祟。……杨循吉《元旦诗》:‘门前尽画弓。’”  
旧岁新年,在岁月的出入口,习俗加于门户之上的奇思妙想、怪思异想,无妨视为一年一度的展览会。在这习俗展上,能够一睹关于那些似有又无的东西,敞门相迎的热盼、拒之门外的意愿。一代代中国人,希望以年俗的方式,为生活装置上纳福避祸的门扇。  
六、潘集区立春时节宜春帖风俗  
辞别冬寒的春,万物复苏的春,以植物绿为盛行色的春,以百花艳装点大地的春,春天的降临,永远是个节日。一年节气二十四,立春——立起新春的启程碑,真实该是一次庆典。  
古时浙江人要采春,立春日郊游踏青,采集冬青树枝、松枝、柏枝、竹枝,回家插门上,叫“插春”,以期“四季长春,春福富足”。  
立春时节,祝颂新春,宜春帖成为传统风俗。初时用彩绸剪为燕形首饰,贴“宜春”字,以点题。至唐代,孙思邈《千金玉令》:“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即是所谓“春帖”了。  
本世纪40年代陕西《宜川县志》载:  
立春,清晨用朱红点于牛角及小儿额上与门窗户壁等处,曰“打春”,以示庆贺新春之意。(间有用纸书“立新春鸿禧”或“立新春大吉大利,万事亨通”等字者;乡民如不能写字,则画一“十”字代之)  
这条资料,反映了春帖盛行于穷乡僻壤间的情形。不识字的庄稼汉,画个“十”字,替代“鸿禧”之类吉语,将本人关于春的祝愿贴上门户。  
后来,“宜春”也用于辞旧迎新,清代钱大听的一首竹枝词“宵来送岁还迎岁,齐换宜春帖子题”,自注:“元日,题‘宜春’二字于门。”清乾隆年间湖北《东湖县志碌《迎春即事》诗:“‘宜春’双字写红霞。”迎接春天的到来,人们总是有一种好意情。  
“宜春”不用一定是帖子,也可直接写在门扇上,并且是用土块来写。清光绪年间云南《浪穹县志略》:“立春日,争取土牛士,书吉语于门,当宜春字。”  
用土牛之土,在门户上书写迎春吉语,这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事。《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季冬之月的土牛礼仪:“是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对此,《月令章句》解释说:“是月之建丑,丑为牛。寒将极,是故出其物类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升阳也。”出上牛,本出于送冬寒的含义。送冬寒必然联络着迎春暖,习俗的流变使二者交融,到后来,迎春神同出士牛合二为一,时间在立春之际。塑了土牛,涂上五光十色,在立春日将它鞭碎,称为“鞭春”,以此表达珍惜春光、勤于耕耘的劝农之意。  
上牛被鞭碎,又有争抢其土的习俗。唐代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宋代《鸡肋编》说:“河东之人乃谓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得少许则悬于帐上,调水以饮小儿,故相竞,有致损伤者。”土牛之肉,即是打碎土牛,散落的土。古人置信,土牛之土宜蚕,还能辟瘟疫,以至调水给小孩服用,以求保安全。  
从云南《浪穹县志略》所记来看,“争取土牛士”,那上也是有一番争抢的;“书吉语于门,当宜春字”,人们大约是置信土牛之上,沾了神秘之气,具有特殊的法力,用来在自家门户上写吉语,是能够辟邪纳吉的。  
七、潘集区初三书帖钉赤口风俗  
海南的中央志,屡见钉赤口的记载。《琼台志》,明代正德年间刻本,记正月:“初三日早则书帖钉赤口于门。清咸丰七年《琼山县志》:“初三日,书帖钉赤口,谓之‘禁口’。’”  
关于此俗,元代《岁时广记》:“《陈氏手记》:今日端五日多写赤口字贴壁上,以竹钉钉其口中,云断口舌。不知起于何代。”打赤口,为了禁口舌是非,因而琼山人称此俗为“禁口”。清光绪年间《安定县志》记载较详,且有所发挥:  
三日祭赤口,题于门前,曰:“赤口原是天上星,凡人不识把汝钉,今日送君归天上,一年四季永安宁。”吃芥包菜,生芥菜包饭,杂以鱼肉、辛酸诸味裹之,谓之“芥包饭”,取其银包金,亦以弭口舌之灾也。  
赤口照旧要钉,“凡人不识”“天上星”云云,软硬兼施,为了远之而先敬之,表现了民间信仰风俗常见的一种思想方式。  
为了送赤口上天,求四季安宁,门前书帖钉赤口外,还盛行“以弭口舌之灾”的饭食,则是习俗的一种增饰。这增饰,又包括《儋县志》所记:“初三日早,书帖钉赤口于门;略叙饮宴,群邀渔猎,谓之‘斗口’。”这已不只限于自家门前的钉和自家饭桌的吃,而是开展为人际交往活动了。  
清代《茶香室丛抄》引宋人储泳《祛疑说》,“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斗讼”,并说:“赤口值寅已西戌,则不可用,余皆无害,盖四位所属,皆能以口伤物,其煞乃行,他位值之,不用尽避。”按此迷信的说法,赤口既是一种主口舌争讼的恶煞,人们自然避之唯恐不及,特别是逢寅、巳、西、戌之日,由于寅属虎、巳属蛇、酉属鸡、戌属狗,“四位所属,皆能以口伤物,其煞乃行”。每句里的这四大,由于地支生肖的关系,与“赤口”发作了联络。显而易见,“赤口”本无稽,复加以寅虎已蛇之类,只不过再添上些想当但是已。  
八、潘集区破五:送穷出门风俗  
正月初五,民间谓之“破五”。元旦辞旧、初一迎新,纳福庆余之后,到破五之日,该送穷了。  
穷,恰似扰人的怪物,贫困人家盼着摆脱它的纠缠,富贵人家躲它唯恐不及。于是,新年伊始,习俗为人们布置这第五天的日程——送穷。送穷送到哪里去?大门为界,门里不要它,扫地出门,把它送到门外去。“元旦日,家内不令扫地,至初五日五更,方扫公开尘土,送出门外,名曰‘送穷’”,清康熙年间山西《徐沟县志》这样说:“五日早,扫堂宇,委土户外,曰‘送穷’”,河北《栾城县志》这样说:“五日,扫除秽土置门外,曰‘送穷’”,《赵州志》这样说。  
也有头一天就开端“谋划”此事的。“初四日晚,扫室内卧席下土,室女剪纸缚秸,作妇人状,手握小帚,肩负纸袋,内盛糇粮,置箕内,曰‘扫晴娘’,又日‘五穷娘’。昧爽,有沿门呼者,‘送出五穷媳妇来’,则启门送之”。初四制个“五穷娘”,只待初五清早送出门,这是清代人修《怀来县志》记载的送穷。在临潼,剪出纸人,门外抛掉,算是过了送穷节。  
甘肃天水旧俗,破五送穷,早上将渣滓装在竹编簸箕里,弯腰端着,为了避免被风吹掉,由房内倒退着走到大门口。假如出大门之前有东西从簸箕里掉出来,就要回到原处,装好了,重新退向大门。到大门后,转过身,一口吻跑到倒渣滓的中央,连同簸箕一并扔掉。  
送穷出门,一送了之是送,门外另加处置也是送。“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身背纸袋,将屋内秽上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之‘送五穷’。亦有儿童高唱歌者”。依《张北县志》所记,送穷已出门,还要燃鞭炮炸它一家伙,算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吧。再加上儿童的歌唱,那氛围无妨说是与“穷”绝交的仪式。  
以上送穷,皆为河北民俗,大同而小异。所同者:送穷送到门外去。门——范畴感、意味性,此与彼之间的界限,这一习俗的根本方式,就是以家家大门为标志,把“穷”送到自家的生活圈外去。  
送穷是古风。唐代姚合《晦日送穷》诗,“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可入习俗史。唐代于正月的最后一天送穷。韩愈《送穷文》,结柳作车,缚草为船,送穷鬼去故就新,虽是戏墟之文,却也反映了当时的习俗。穷神又称“穷子”,相传“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颛顼为传说远古五帝之一,是黄帝之孙。依此说来,穷和送穷,都可算“来历”长远了。  
九、潘集区上元节里家门又张灯风俗  
本书关于门神的一节里,援用了《荆楚岁时记》的一段话: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三粥插箸而祭之。  
用来祭奠门户的豆粥,要加些油脂在上边。门上插杨柳枝叶,枝条随风飘动的方向,便被选为行祭奠之礼的方向。  
古人将祭门之俗,同祭蚕神联络起来。《荆楚岁时记》的注文,据传出于隋代人。注文谈到正月十五大祭蚕神,祭品是米粥外表撒上肉;并引《续齐谐记》说:神女曾在蚕农张成家里显形,并对张成说,正月十五用白米粥加些肉脂祭神,“当令君蚕桑阿倍”。张成照此祭奠神灵,年年养蚕获歉收。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是灯之节。赏灯的古俗,曾使得门禁“放夜”,如宋代《事物纪原》说:  
唐睿宗光天二年正月望,初弛门禁。玄宗天宝六年正月十八日,诏重门夜开,以达阳气。朱梁开平中,诏开坊门三夜。……《僧史略》曰:安定兴国六年,敕燃灯放夜为著令。  
新年已过,人们希望尽快走出旧岁留下的冬季,走出严寒,迎来春天。“重门夜开,以达阳气”,即是人们表达这一愿望的方式——城门、里门,一反素日夜晚紧闭的惯例,大门敞开,请“阳气”进得门来,请春暖进得门来。门禁既弛,宵禁暂无,正可欢欢欣喜来它个“夜来欢”,过一个彩灯的节。  
据旧时方志记载,湖南一些中央“十三夜,各家张灯门外,谓之上灯”,赏灯从正月十三开端。河南信阳一带民俗,上元“挂门灯,前后各三日”,“自十三日为始,市民各于门首悬挂灯球,纤巧不一,至十六、七方止,游者竞观之”。灯节的节期长达五六天。  
关于灯节,又有“倒灯”之说。陕西《续修醴泉县志稿》:正月十五家家悬灯结彩,“新嫁娘未逾年者,其母家则于一十四日前送灯,婿家是夜悬家门前,名曰‘倒灯’。”  
张家口地域童谣,载于1934年《万全县志》:“正月正,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但不知财神来不来。”元旦迎新后,刚刚平复的日子又掀小高潮。同春节相比,上元没有关于“年”那个怪物的传说,省去诸多忌和宜,似乎是个只要开心没有扫兴的节日,大红灯笼门前挂,财神或许要进门的。  
灯节之灯,彩灯、花灯、走马灯,灯上又可贴谜,大家猜。湖北《通城县志》,元宵夜花灯龙灯,粘诗射谜,士民嬉游达旦,各家“门前供火一炉,四愈加薪,以火大为吉,名曰‘赛火’。”这是夜以继日的欢乐。  
张灯高高之外,还有另种方式。《宛平县志》记:“是夜,各家以小盏点灯,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称为散灯,遍处开花,很是传神。  
到了二月二,门口再张灯,1933年山西《沁源县志》说:二月“初二日,俗云‘龙抬头’。家家张挂灯笼于门首,谓之‘挂龙灯’。”灯笼高高挂,意味龙抬头。  
十、潘集区正月金牛保安全  
正月十五过后,河南灵宝的人们要剪金牛了。家家黄纸剪金牛,贴在大门上。  
金牛贴门之际,也是传说讲述之时:相传,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要出关,函谷关令尹喜请他留下著作,老子便写《道德经》。就在这期间,函谷关一带瘟疫盛行。老子的牛吐出个大肉团,当地人把肉团抱回乡里,瘟疫很快止息。原来,老子的坐骑是神牛,驱瘟镇邪不在话下。  
贴金牛,为了驱邪除病。请看金牛下面粘着条纸带,上面用朱砂写:“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安全。”  
与灵宝隔黄河相望的山西夏县一带,也贴金牛。一句民谚传播:“正月二十三,老聃要上天,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安全。”  
门扇贴着金牛,人们说这也是在提示大家,年曾经过了,该准备春耕了。这项农耕时期留下的习俗,“一牛”两用,它既驮着驱瘟免灾的祈望,又驮着歉收的期冀。  
有些中央门上不贴金牛,贴的是剪纸的人、十轮葫芦等图案,也附有相应的说法。山西解州一带还兴贴葫芦,中央志上说:正月二十三“以葫芦、车轮等形贴门,曰老君炼丹日,贴则四时安全”。  
正月二十一二日门之饰,也着眼于招财。清代乾隆年问《同州府志》:“二十二日剪车轮贴门上,为招财进宝。”  
二十三日贴纸人,着眼于避疳。清代《蒲城县新志》记:“剪纸人置门上,又令童子食炒豆,云避疳驱虫。”疳,中医也称疳积,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寄生虫惹起的小儿贫血症。旧时,这是常见病。  
从清代《澄城县志》的记叙看,“二十二日,纸剪车轮,又剪纸人,俱贴门上,禁不得食米,或禁三数日,惧疾疳”,原为招财进宝的“纸剪车轮”,也被归入避疳之俗,反映人们的瞩目所在,对孩儿安康的祈望,是高于对财源的企盼的。  
正是由此,正月二十三习俗兼收并畜,至1932年的《华阴县续志》,容纳有增:  
二十三日,以谷秸分置门旁,云“散疳”,义取禳疾。用黄纸剪排联佛像,贴于门楣,云作佛事,不得其解。幼子、童女印小粉圈于面,名曰“点月儿”。  
谷秸置门旁、孩童脸上圈点,均针对疳积;至于“不得其解”的佛像贴门,《咸阳县志》说“妇女剪纸为佛像饰门首,亦彩胜之遗也”。  
习俗的融汇是一种强调,其在正月二十三的门前声明:恼人的疳,快快远离人去。  
同处我国西北,相似风俗还见于甘肃与宁夏接壤的平凉、隆德一带。  
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录《平凉县志》: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腾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隆德县志》也记:二十三日晚,当门焚柴草,杂以葱皮、纸炮,男女皆绕火腾跃,名曰“燎疳”。  
治“疳”之法,不是像陕西那样门上贴纸人,近于厌胜,而是更直观——以火烧之燎之。至于“燎疳”而“当门”,这与“避疳”贴纸人于门上、“散疳”置谷秸于门旁一样,都是借自家门户,做防病文章。  
十一、潘集区清明时节门插柳  
节气二十四,清明排第五。这是“泄露春光有柳条”的时节。时秩带来清净明洁的风光,故名清明。各中央志关于清明的文字,大都记载了同一节俗——门上插柳。  
门上插柳,取义在何?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光州志》:  
清明日,男妇各戴柳枝于首,门、檐、匾并插柳枝。《岁时记》云:以是取柳火之义。一说柳枝可禳火也。  
清明与火,触及三项古俗。  
其一,古代钻木取火,四季用不同的木,《论语·阳货》“钻燧改火”讲的就是此事。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酋)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改火之典,听说上古时期曾盛行。与春相关的是榆、柳之火。  
其二,寒食禁火。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列国,介子推跟随,曾割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归国为晋文公,介于推隐居绵山。晋文公焚山求之,介子推仍不肯出山,抱木而死。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制止用火,为后世留下了寒食节。此节在清明前一两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与清明合一的趋向。  
其三,禁火之说,早见于《周礼·司恒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对此,《夏小正》的解释是:“去冬一百五日为寒食者,乃因龙忌丹阳集云,龙星亢之位,春属东方,心为大火,惧火甚,故禁火。”古人置信天人合一,禁火是因大空星斗的原故。  
折过头来说柳火。随物质文化的开展,钻木取火已非生活必需。但是,改火是写入《周礼》和《论语》的古制,没有被遗忘。到了唐宋,每当寒食禁火后,朝廷用柳火赐近臣、戚里。《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二:  
周礼,四时变国火,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而唐时唯清明以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赐,十分赐例也。  
学会用火,在人类进化史上是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周代一岁五改火的古俗,反映着用火与天地岁时的神秘联络,很可能是承袭于洪荒远古的习俗遗址。君王赐火,唐时只限制在极小的圈子里。到了宋代,固然范围稍有扩展,但赐火仍是恩宠有加的表示,普通人想也不敢想的。受赐者以此点火,之后,将柳条插在门捐上,以示光彩。后来,未得赐火的人家在此时节也插柳门上,似乎要分享赐火光彩似的。慢慢地,清明节门上插柳的习俗便构成了。  
在有些中央,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留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曰为介子推招魂也。”  
门上插柳为的是辟邪,此亦一说。天一阁藏明代《建昌府志》:  
清明,是日插柳于门,人簪一嫩柳,谓能辟邪。  
柳枝辟邪是古老的说法。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正月巳,取柳枝著门户上,百鬼不入家。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也说:把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而清嘉庆年间刻本《峨眉县志》则记,清明时妇女贴胜于鬓,名“柳叶符”。这可做为一条资料,以助解释插柳簪柳辟邪之说。另,浙江《临海县志》:清明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几娘”,盖指螫虫云。同辟邪相近者,是避蛇虫之说。如河北《怀来县志》:“折柳枝插门,谓可避蛇虫”。  
插柳“明眼”,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说:  
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此说见于江南江北中央志。明眼,使目明。关于清明柳的这一说法,大约起于“青盲日”忌讳——如《临晋县志》记:“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就是说,这天是妇女们的休假日,请放下手里的活儿;若不然,于视力会大有不利的。  
关于致盲的忌讳,生发了明目的联想,且并不全以插柳为媒介。清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说,清明“折柳枝插门或簪之,食青豆令人眼明”;清嘉庆十年《长兴县志》,清明食螺,谓之“挑青”,可明目;此外,还说清明日采新茶能明目。  
清明门上柳,又是迎接春燕的。燕是留鸟,春归北方。所以,迎燕说只见于北方。河北的《乐亭县志》“插柳枝于户,以迎元鸟”,《滦州志》“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元鸟就是燕子。关于北方来说,燕归来永远是一件有美感的事。值得阐明的是,山西不愧是介子推的故土,那面做的燕穿在柳条上,插于门户,称为“子推燕”。  
《光州志》说“柳枝能够禳火”,《衢县志》却说门插柳“榆柳取火之意,顺阳气也”。这颇有些相左。但是,当我们读到面捏的燕子随柳枝门前轻摆的图景时,便会说一句:门上的绿柳条,为什么不能是春天的旗帜、是春阳的旗帜呢?  
历古至今,人们对习俗给出种种解释,实践上是文化的、观念的不时投入的过程。袅袅柳条,将这么多文化信息簪在门楣上、门扇上,给寻访门文化的今人,留下神韵绵长的品味。  
这似乎是尚未结束的文化之旅。现录1932年《清德县新志》的资料,聊备一格:清明“故事,届日家家插柳于门,相传元人入主中土,防汉族严,编十家供养一蒙人以监之,汉人约于此日起义屠杀之,以柳为号焉”。将播柳说成了对抗元朝统治的起义暗号,相沿为习俗。  
陕北洛川旧俗,也录于下:“忌女子上坟。女子上坟者,回家后须以烧余之纸钱剪成门形,贴于门上”。将女子上坟列为犯忌讳的事,但各家的状况不一样,有的人家清明节上坟,只能由女子前去。人们也聪明,设计出弥补的方法,也就留出妥协折衷的余地。  
十二、潘集区城门杀狗:季春的磔禳  
季春,春季第三个月。磔,古代祭礼的一种方式,团结祭牲以祭神称为磔。禳,去邪除恶却变异之祭。  
春三月城邑之门杀狗磔禳,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吕氏春秋·季春纪》说:“是月也,……国人摊,九门磔禳,以毕春气。”傩,“击鼓大呼,驱赶不祥”。九门指城门,磔禳以狗和羊为牲,见汉代高诱所作注释:  
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  
此种古俗,《史记》《礼记》《淮南子》等汉代典籍均有记载,讲解大同小异。将这些资料参阅互证,古代季春之月演出于城门门的一幕,就较为明晰地勾勒出来了。请看东汉应劭《习俗通义·祀典》所述:  
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  
谨按:《月令》:“九门磔禳,以毕春气。”盖天子之城,十有二门,东方三门,生气之门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光磔禳。犬者金畜,禳者却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令万物进成其性,火当受而长之,故曰以毕春气。功成而退,木行终也。  
古代礼制,都城四面每面设三门。依照五行之说,东方属本主春而色青,春是发作万物的时节,故言“东方三门,生气之门”。磔禳典礼,在南、西、北三面九门停止。古代有种讲法,“犬,金畜也”。五行生克,金克木。杀狗磔禳,意在意味对金气的抑止,使其不能危害春季所萌发的万物。至于“令万物遂成其性,火当受而长之,故曰以毕春气”,也是依据五行生克之说敷衍出来的,那就是:木生火。《淮南子》说,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春气既毕,木行告终,时序进入了五行属火的夏季。  
三要素构成这一古俗,时间:季春;地点:城门前——南北西三方的城门前;方式:磔狗。坐落方向所赋予城门的特殊含义,于此可见一斑。  
十三、潘集区谷雨贴符禁蝎  
从立春数起,二十四节气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到了谷雨。  
谷雨通常在农历三月,已届暮春。谷雨之后便要立夏了。湖北《兴山县志》:“每岁三四月,里民……门首各贴符字,又纸糊船焚送于水,谓之‘化龙船’,能够收瘟摄毒。”这已是着眼于夏季的习俗。  
与此近似,山西临汾一带习俗,“谷雨,画张天师符贴门,名‘禁蝎’”,40年代的《吉县志》有录。旧时,陕西凤翔一带的禁蝎咒符(图42),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囗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  
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传播。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五回,孙悟空猪八戒敌不过蝎子精,观音也自知近他不得,只好让孙悟空去请昴日星官,结果马到胜利。昴日星官本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书中描写,昴日星官现出本相——大公鸡,大公鸡对着蝎子精叫一声,蝎子精即时现了原形,是个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鸡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在山坡。陕西凤翔的这幅神鸡图,是有关谷雨习俗的珍贵资料。  
山东民俗也禁蝎。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道光年间《商河县志》记:二月二,“煎正月之糕食以祛虫,用杖击梁以避鼠,贴蝎符以辟蝎。谷雨日亦或禁蝎”。虫、鼠、蝎,都是人们要驱除的。  
除虫害,昔时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有关风俗的岁时定位,不一而足。有些中央置于早春二月;有些中央则包含于惊蛰习俗之中,惊蛰普通在农历二月初或一月末;而一些中央,则有四月初八“嫁毛虫”的习俗。  
清光绪年间《沅陵县志》:“惊蛰先一晚,各家用石灰画弓矢于门后,撒灰于阶除,以驱虫毒。”这是湖南一些中央的习俗。  
清咸丰四年四川《云阳县志》记:四月初八清晨,各家自书纸条:“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往深山去,永远不归家。”人们说,将纸条贴在门窗上,可避毛虫。  
十四、潘集区蚕月昼闭门  
有则传说讲,蚕是天虫,是神仙对人世的赐予。这反映了农耕时期里蚕桑消费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与养蚕相关的岁时习俗,清乾隆四年《湖州府志》载,清明节晚间“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蚕祟也”。清同治年间《安吉县志》载:“清明后数日蚕始生,育蚕之家禁往来”。  
江浙等地以农历四月为“蚕月”。这期间的风俗,蚕忌或叫蚕禁,宋元诗歌里常写到。南宋诗人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赵汝钅遂《耕织叹》:“春气熏陶蚕动纸,采桑女儿哄如市。昼饲夜喂时分盘,肩门谢客谨俗忌。”叶绍翁《田家三咏》:“田回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闭。”  
元代白(王廷)《余抗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明代谢肇氵制《西吴枝乘》写此俗:  
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家家闭户,官府勾摄征收及里囗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谓之蚕禁。  
关于蚕忌习俗的记载,可追溯到《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劝蚕礼仪,氛围神秘。  
养蚕是细活儿。蚕苗柔嫩,对温度湿度很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收成。养蚕所忌不止这些,明代家应星《天工开物》说:“凡蚕畏香,复畏臭。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顺风吹来,多致触死。隔唯煎鲍鱼、宿脂,亦或触死。灶烧煤炭,炉囗沉、檀,亦触。懒妇便器摇动气侵,亦有损伤。若风则偏忌西南,西南风大劲,则有合箔僵者。”忌气息,臭也怕,香也怕。老远的中央淘厕所,养蚕人若是漫不经心,未做防备,也要受损失。刮两南风时,要特别留意防风。凡此种种,所以,在育蚕的月份里,家家闭门谢客,轻手轻脚,只怕惊了蚕宝宝。可见,蚕忌习俗顺应养蚕消费的请求,具有合理性。蚕忌期间,贸然串门,犯乔禁,那就太不识趣了。  
“扃门谢客谨俗忌”,门不只紧闭,常常还贴上张画。《中华全国习俗志·湖州养蚕之迷信》载:“每届养蚕之期,各家购极大花纸二张,贴于门上,谓之门神将军。亦有赴庙中焚香祷祝者,谓之拜蚕花五至。其意图在乞怜于神之默佑,使蚕花旺盛也。又当蚕初出时,不准生人进门……”门贴花纸,意在蚕花,有企盼蚕茧歉收的意义在。同时,凡养蚕之家届时门上必贴花纸,也就商定俗成,有了蚕忌的标志,外人会望而却步。正由于起到了提示蚕忌的作用,所以那花纸“谓之门神将军”。  
在传统年画著名产地苏州桃花坞,有一种彩色版画《逼鼠蚕猫》(图43),是专供蚕忌期间贴门的。画面花猫,口叼一鼠。《天工开物》说,“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终始”。《逼鼠蚕猫》之类的画贴在门上,提示人们养蚕须防鼠,又是在告知外人,蚕禁时节请恪守蚕忌风俗,勿扰养蚕人家的喧嚣。  
十五、潘集区四月初一破蚩尤的留念  
晋西南,运城、临汾一带民俗,农历四月以牛图画、皂角叶装点门户。  
清代乾隆年间《曲沃县志》:“四月朔日,贴画牛,簪皂角叶,以禳瘟。”朔日即初一。  
清代山西《翼城县志》记此俗,言及这是“关壮缨侯破蚩尤之日”。1929年的《翼城县志》记此民俗,较为详尽:  
初一日,相传为关壮缀侯破蚩尤之日。人多于门旁插皂角叶,粘印牛于门楣,或以色布作三角式,用线串之,间以枯蒜梗令小儿佩带,殆皆避瘟之意欤。  
这是富有地域特征的民俗。关壮缨侯即关羽,他为今运城解州人,是这一方人们的自豪。蚩尤,上古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讲,蚩尤战黄帝,双方战得黑天昏地,蚩尤战败,付出了血的代价。《山海经》说,蚩尤弃其浸血的桎梏,化为枫树林;《梦溪笔谈》说,山西“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  
两个与这一方大地相关联的人物,还被装入同一传说,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记:宋真宗时,解州盐池灾变。城隍托梦,说是“盐之患乃蚩尤也。往昔蚩尤与轩辕帝争战,帝杀之于此地盐池之侧”。张天师则引荐关羽讨蚩尤。关羽对宋真宗说:“先令解州管内户民三百里内,尽闭户不出,三百里外尽告示行人,勿得往来,待七日之期,必成其功,然后开门如往。恐冒犯神鬼,多致死亡。”宋真宗从之,诏告解州居民悉知。几天里,大风暗淡,白昼如夜,云空似有铁马金戈之声。到后来,盐池真的水清如初。  
清代袁枚的志怪小说《子不语》记此传说,又添枝蔓,续出张飞来:盐池之水熬不出盐,关羽托梦说:“盐池为蚩尤所据,故烧不成盐;蚩尤我可制之,蚩尤妻名枭,只要张飞能擒服。”人们依梦,在关公庙里新塑张飞像。次日取水煮盐,成者十倍。  
关羽、蚩龙的传说,正可引为对这一带四月初一习俗的诠释。1920年《虞乡县志》也记:“俗传宋时蚩龙作祟,盐池水涸。关帝率神兵讨之,令神兵各戴皂叶以为标志。蚩尤亦令妖兵头戴槐叶,企图紊乱。及至日午,槐叶尽干,卒为所破,池水如初。”皂叶、槐叶的精彩细节,表现了民间文学的发明功力。关羽由一员武将而公而帝而圣,除了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外,还赖于民间文学的塑造。这塑造之中,寄予着属于群众的惩恶扬善的社会理想。  
十六、潘集区立夏的门饰和忌讳  
“二十四节气歌”关于夏季的一句“夏满芒夏两暑连”,概括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大暑之后,便立秋了。  
在步入夏季的时分,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乾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  
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红既济之义。依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这是希望经过两者互相限制,到达一种均衡。同时,古人不只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入药,以为它具有杀虫功用。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习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能够吓跑鬼怪。  
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习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四周,名曰‘灰城’,以避虺毒。”有所不同,门前插白杨。  
“四月八,毛虫瞎”,这是立夏前后福建一些中央传唱的民谚。1919年《政和县志》记:“人家每户书‘四月八,毛虫瞎’六字逢门张贴,以禁毛馅虫。”门扇贴上这样的字条,以求避虫害。  
在步入夏季的时分,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民俗关注的是怎样度夏。清光绪八年《嘉定县志》:“夏至日,称人,云不囗夏,戒坐户槛。”囗夏,似可了解为暑期综合症。清代《浪迹续谈》:“杭人谓自立夏多疾者为囗夏”;旧时江苏《吴县志》:“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囗”。夏季酷热,有些人不能顺应气候,吃不好,睡不好,一到暑季人就瘦下来,北方有“苦夏”或“枯夏”之说,南方称此为囗夏。  
在浙江,清代雍正年间《青田县志》说:“立夏日,各作面粢、稻饼,取其坚韧砺齿,谓之‘拄夏’。忌坐门限,言能令人脚肝酸软。”夏至这天,吃些硬饼,意味磨砺牙齿,以期在整个夏季里坚持正常的消化才能,不厌食。同日,也是为了有一个高兴的夏季,切勿坐在门槛上。  
忌坐门槛之说传播很广。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限,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限,则一年肉体不振。”的确令人不敢坐,——此日坐门槛,全年萎靡。  
囗使人瘦。夏季第一天称体重,其意义在于,既然曾经留意到了天热使人瘦的问题,人就不会减肥增瘦了。这是民俗事项中常见的思想方式。  
在江苏,30年代《吴县志》说:  
立夏日,……是日取去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谓之‘七家茶’;又,天虽寒必着纱衣,并戒坐门槛,以免囗夏。  
只为远避那个“囗”,立夏当天,除屁股勿挨门槛之外,即便气温还不高,也要穿上夏装,取一种意味意义;元旦夜倚在门前的“炭将军”或曰“撑门炭”,也被赋予“以免囗夏”的功用,用它煮水烹茶——茶叶是向邻居讨要的,人们说能够为整个夏季消解暑气。  
在尚无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年代,这些借助联想的习俗,带给人们沁心爽身的希望:一个没有囗夏的夏季。  
十七、潘集区端午门饰  
端午节名,又称端阳、重午、天中、朱门、五毒日。  
在古时,俗传五月多不祥,有“恶五月”之称。正月建寅,排到五月,地支为午。地支十二个,这午,被古代的阴阳学家视为阳之极;端午系午月的五日,这一天的干支虽不一定是午,但人们还是称其为“重午”——双午堆叠,被当做一年里阳气最盛的日子。传统哲学讲阴阳谐调,失衡便不好。双午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要禳解。同时,古人还有种揣摩,阳气旺盛时节,也意味着“阴气萌作”。由这种参悟天地的思想,派生出传播长远的门饰习俗。  
请看《后汉书·礼仪志中》: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饰,以难止恶气。  
夏五月,饰门户以避邪恶,曾历流变。但朱索总是要挂门上的。明代夏完淳《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亦符已破。”门上画符咒,倒是两汉以后习俗的增饰。  
端午节俗辟恶去秽、驱邪禳灾的内容,追根寻源,大都由“午为阳极”而来。对此的直观感触,就是随夏季而来的暑热。端午节俗的一些内容,表现了在那一时令里,关于夏季卫生防疫的关注。  
端午门饰多取植物,其中草药反映了这种关注,例如悬艾。  
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风俗:“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隋朝人作注说,南齐的宗测曾在五月五日公鸡啼晨之前采艾草,专采那些像人形的,用来治病很有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记:端午“钉艾人于门上”。  
宋代《梦粱录》所记周全,门前现象缤纷,盘绕着端午节俗的中心标题——求安全:  
杭都习俗,自初一日至端五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  
扎成天师形象,无疑增强了悬艾的符号意义,但它的根本取义,仍是门示艾草以辟邪祛秽。艾还被制为虎形,《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清乾隆四年刻本《湖州府志》记,将蚕茧剪作虎形,以艾编为人形,跨于虎上,民间称为“健人老虎”。海州湾的渔民过端午节,门上贴“虎符”,即朱笔黄纸画虎头,或用红黄纸剪虎贴于门。还以蛋壳羽毛制成老虎外型,挂在门上,称为“挂艾虎”。门上贴红字,也见于台湾《苑里志》:端阳节“各家以黄纸朱书为‘午时联’,贴于门,并悬蒲艾,所以招祥而祛灾疠”。  
艾是草药,又可用于灸疗,因而被民俗借重。山西民间有一端午传说,另作构思,说是唐朝黄巾起义军打到邓州城下,妇孺老幼往城外逃。黄巢见人群中一妇女怀抱着五六岁的大男孩,手领着三四岁的小男孩,觉得奇异,就上前讯问,答复说:“人的是邻居的孩子,他父母已亡,只剩下这根独苗。小的是本人的孩子。万一不能双全,宁可丢掉自家的,保邻居的。”黄巢说:“黄巾军杀富济贫,专与官府作对。你爱邻居孩子,我爱天下百姓。”说着,拔下两棵艾草递过去:“有艾不杀,请回城通知百姓,门上插艾,便保安全。”转天黄巢进城,全城穷人家门都插了艾。这“艾”“爱”同音的故事,虽续出新的情节、新的境地,但关于理解悬艾的初始意义,已是歧路一段了。  
台湾《苗栗县志》说,“客家习俗,端午之日,门上并挂葛藤,相传出于黄巢故事”。故事情节同上述山西传说根本分歧。  
旧时端午民俗,尚有其它门饰,简列如下:  
《玉烛宝典》引裴玄《新言》说,五月五用色缯成麦状,“以悬于门,彰收麦也”。门饰取意于农业消费,这在有关端午的传统习俗里是独树一帜的。其年代当是较早的。  
《重修台湾府志》记:“门楣间艾叶、菖蒲,兼插禾稗一茎,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门前悬禾苗种草,着眼于夏日里避蚊虫,而悬榕枝则令人想到老年人的安康。  
在陕西,旧时的《延长县志》说,端午日人家用蒲艾纸牛贴门,名曰“镇病”。  
敦煌遗书《杂书》:“取东南桃枝,悬户上,百鬼不敢入舍。”桃木自古被视为辟邪的神物,端午节里也派用场。  
1930年《盖平县志》记辽宁习俗:“门悬黄布猴,手执彩麻小帚,取扫除灾孽意。”此低应是极富文化渊源,同五行生克之说相关联的。地支午属马,申属猴。反映五行生克关系,有猴辟马瘟之说,据此,《西游记》里孙猴子也就做了“弼马温”。重午之日,在门前悬黄布猴,取意正在于借申猴所代表的水气,来限制重午的火旺之相。  
清代湖北《蕲州志》,五月五“庙巫祝例送朱砂黄楮符,贴之门壁”;30年代河北《沧县志》:“五月五日,门插艾枝,剪红纸葫芦粘门楣”。门上贴剪纸葫芦之俗,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以泄毒气,表现的仍然是旧时端午节的主题。  
十八、潘集区伏天城门磔狗  
三伏酷暑,数伏是一年里气温最高的日子。  
伏天的开端同夏至相关,叫做“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这里就先说夏至习俗。东汉《习俗通义》的一段佚文,见录于《安定御览》和《岁时广记》:  
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日游光。游光,厉鬼也,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避五兵也。案: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案:织取新断二三寸帛,缀著衣衿,以己织嫌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文,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谣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人织新缣,皆取著后缣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  
夏至时节,门户上系彩色丝绸,目的是避免瘟疫入户。瘟疫盛行,令人恐惧,那据传说是由名叫游光、野重的瘟神疫鬼带来的。在今人看来有趣的是,“知其名者无温疾”——那瘟神疫鬼倒是讲礼讲面,只需你心里知、眼中有,再把“游光”之类项目写在新缣挂在门扇,它就不来为害。于是,夏至门上系新缣,成为习俗。这是一种后来未能普遍传播的习俗。  
夏至之后,再来说伏。  
伏的慨念始自秦德公。春秋时期,只做了两年国君的秦德公,办了件久传不衰的事,司马迁的支笔为此写下:“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初伏,以狗御蛊”。历来的注家为之着墨,如: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曰:“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期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日伏也。”  
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  
依据五行之说,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的代谢,立春是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是夏之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是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都循以五行相生。惟独t秋不同,夏属火,秋属金,以秋代夏不是五行相生,而是相克,即火克金。时秩的演进冬尽而开春,春暮而入夏,说以相生,有种顺理成章韵致在。可是,唯独夏与秋的交接,火不能生金却克金——伏日的概念正从此中出。为何要“至庚日必伏”呢?庚,天于序列位居第七者,五行属金。伏日的推算办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一抹浓重而艳丽的原始思想颜色,曾涂在“伏”这岁时的刻度上,这就是城门滴血的一幕;磔狗。  
磔是残忍的肢体团结。磔狗,由于视它为“阳畜”。溽暑难当的焦躁,借磔狗而发泄;阳畜狗——热毒气,由此及彼的联想,更增屠割撕裂的力度。磔狗在城门停止,城门是空间意义上的出入口,所以要在此施行对热毒气的禳却;同时,城门还被视为喉舌——城乡借此发表宣言,而它的对象则是大地长空。  
东汉《习俗通义》也谈到始于秦德公的城门磔狗习俗,并记:“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这记载了东汉时期的民俗,同时也反映了习俗的泛化与扩展。  
关于三伏之“伏”,还有一种解释,以为是“副”的错字。《周礼》“以副辜祭四方面物”。副音劈,义为剖开,与磔同。这就意味着,伏日称号的来源在于:要磔狗。  
十九、潘集区七月十五门上挂麻谷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称其为“鬼节”,将其与清明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冥三节”。这是祀孤魂的日子。台湾民俗,“此日,家家户户于门口备丰富五味碗,造银井,即用银纸叠成井形,并烧经衣”。这一习俗叫“拜门口”,50年代《基隆县志》有载。  
清乾隆年间《府谷县志》记陕北中央习俗说,七月十五日为“麻香节”,祀祖茔如“清明”礼。并写道:  
夙兴,折取麻、谷之秀者各一枝,奉于门扃。  
将麻与谷悬于门前,这似乎是那里中元节习俗的关键项目。由于,在府谷,中元节之名,以至让位于“麻谷节”。挂麻谷的习俗方式保管下来。1939年修志,再次录下:  
十五日“中元节”,用香纸献食牲醴、瓜菜,拜祭祖先;取麻、谷之先秀者悬挂门首,午后仍送郊外。  
门上挂麻和谷,取意何在?《东京梦华录》描绘宋时此日的祭奠习俗:“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祭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东京梦华录》所记宋代汴京即今河南开封情形,可做为清时陕北府谷中元习俗的注解。“取麻、谷之先秀者悬挂门首”,即是“告祖先秋成之意”。  
关于中元习俗的这一方式,还可参考40年代初《潍县志稿》。潍县习俗,中元节前,七月十四夕祀祖先。祭品外,并列麻、谷。祭毕,将麻谷抛向临街屋上。其含义是,“麻为织者所需,谷为耕者所获,以之敬献祖先之前,系告秋成,有象人无温饱之虞”。在辽宁铁岭,七月十三日俗称“麻谷”,胡朴安《中华习俗志》说:“所以名麻谷日者,回时交初秋,新麻新谷咸将退场,盖示不忘死者之意耳。”  
府谷民间也以麻、谷“告祖先秋成”,不同的是,所取方式——“奉于门扃”,挂在门上。  
二十、潘集区茱萸酒洒重阳门  
九九重阳,登高,佩茱萸,饮酒于高单处。同这一习俗密不可分的,是《续齐谐记》里的神仙故事:费长房学道有成,能施缩地之术,已有其它神异。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你要带全家人登高山,每人臂上扎一个红布袋,袋里装茱萸。靠着这一番走漏天机的指点,桓景全家躲过了危及性命的大灾难。  
登高、茱萸和酒,重阳节俗的三要素。唐代诗人咏九月九,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到登高和茱萸;杜甫“醉把茱萸认真看”,言及茱萸和酒。茱萸是味药材,《本草纲目》讲其辛辣芳香,性温热,功用治寒驱毒。晋代《风上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说的即是这一层意义。  
古人以阴阳论事物,偶数阴、奇数阳,九为最大的阳数。注《易经》的人讲,阳爻为九,阴爻为六。因而又有一说,九为老阳,九而重,阳盛极,阳亢则为灾,需求禳解。并就此以为,茱萸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菊花得四时之气、金水之精,能息风除热。这是着眼于重九阳亢的一种讲解。  
翻开《辽史·礼志六》,能够读到关于东北地域重阳节古俗的记叙:  
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番、汉臣僚饮菊花酒。兔肝为囗,鹿舌为酱,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礻会禳。国语谓是日为“必至迟离”,九月九日也。  
重阳节俗的三要素登高、茱萸、酒都触及到了,引人瞩目的是,为了礻会禳,要将茱萸酒洒于门户。为御初寒也好,为禳阳亢也罢,人们把措施落实到自家门前,洒些许桧禳的酒,换得全家安全的心理慰藉。  
此俗并非仅存于史籍里。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域1964年修《宾县县志》,也记载了这一习俗。照搬县志里的话,“邑为辽旧,故犹存此俗”。  
这是另一种思绪,有别于登高躲灾的妙想,——门户洒洒,禳灾门前,自守家门。当然,重阳登高乐悠悠,不会那么繁重;门户洒酒,也是岁时习俗里的快活事。由于,桓景故事只不过谈助而已,禳灾早不是重阳的独一主题了。  
二十一、潘集区冬至门上糯米圆  
有段故事在福建台湾民间传播,故事讲冬至节时门扉上的糯米圆:很久很久以前,两个穷苦人讨饭来到闽南小镇,女儿要留在这里做奴婢。分手之际,父女俩讨来糯米圆,父亲对女儿说:“今日分手,就像糯米圆分红两半,我们就人一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后团聚时,再吃圆子。”父亲走了,这大上是冬至。女儿盼望等着父亲,义到冬至,她对家主说:“大家都吃国子,门神也该敬敬。”就搓了两枚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大门上。她想,父亲不会遗忘分手时的相约,若是看到门上的圆子,会来接她的。花开花落,女儿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门上粘两枚糯米圆。四周的人们说,糯米圆意味着团聚和吉利,也学着装点自家的门。由近及远,传为闽南、潮汕和台湾的冬至习俗。  
这段传说关于习俗的解释,只讲了团聚,尚欠周全。  
冬至为民间八节之一,旧时颇受注重,有“冬至大于年”之谚。在福建等中央,“冬至,粉米为丸,祀祖如仪”。此即所言圆子,又称糍、团聚子。  
冬至,一年中昼短夜长的至极之日。冬至过后,便开端昼渐长而夜渐短的过程。因而,古人以冬至为阳生之日。就像出土牛送冬寒一样,人们想象在阳生之日,经过天人的沟通,以达阳气。请看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年间刻本《惠安县志》:  
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九,仍粘九于门。凡阳象圆,阴象方。五月阴始生,黍先五谷而熟,则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九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为节,抑阴也。  
修于清代的几部中央志记载了这一习俗。康熙年间《诏安县志》,“冬至,人家作米团而食,谓之‘添岁’。门扉、器物各以一丸粘其上,谓之‘饲耗’”;乾隆年间《重修台湾县志》,“冬至,家作米丸,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九,谓之‘炯耗’”;道光年间《罗源县志》,“冬至先一夕,捣米粉如玉屑泥,少长聚会搓为丸,次早荐之祖先,粘于门槛,取其圆以达阳气”;光绪年间的《福清县志》,“以粉米作丸,取团聚之义,又粘门楹间,取其圆以达阳气”。  
天人相通,以达阳气,国是信息符号,门扉做了人与大之间的媒介。  
关于冬至,还有一种古老的说法,即所谓“至日闭关”——关闭城门。《易经·复·象辞》:  
先王以致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参看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小,王者承大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阳气,太阳之气。承天理物,就是积极主动地去顺应大自然。《初学记》引《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发,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宜静不宜动,城门要关,行役要上,君王呆在城里不出巡。一切这些,都是为了在寒气已极的时分,扶助刚刚萌发、尚显微小的太阳之气。  
谨闭城门,竟有这样一篇天地大道理,无妨归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神思遥想。这神思遥想也缀在各家各户的门户,那就是粘米圆,达阳气。  
二十二、潘集区腊月杀鸡:雄著门,雌著户  
送走冬寒,迎接春暖,自古是岁时风俗的重要命题。《后汉书·礼仪中》载,季冬之月“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就是著名的例证。在冬季的第三个月份,以上塑牛,立在城外东北方,表示“送大寒”。这习俗,后来演化为立春之日鞭打春牛的风俗。寒冬腊月,除了土牛送大寒之外,古人还在门户上做文章,杀鸡祭奠门户。东汉应劭《习俗通义》记时俗风气,录下许多习俗史料。“习俗”一词即源自该书。《习俗通义·祀典》载:  
俗说:鸡鸣将旦,为人起居;门亦昏闭晨开,扦难守固;礼贵报功,故门户用鸡也。  
《青史子》书说:“鸡者,东方之壮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祀祭也。”  
太史丞邓平说:“腊者,所以迎刑送德也,大寒至,常恐阴胜,故以戌日腊。戌者,土气也,用其日杀鸡以谢刑德,雄著门,雌著户,以和阴阳,调寒暑,节风雨也。”  
以门引文,三条资料各言其说。第一条为东汉时民间的说法。雄鸡啼晨,大门傍晚关闭早晨开启,以这时间方面的类似点做为中介,阐明“门户用鸡”。第二条引《青史子》,将鸡归为“东方之牲”,也同雄鸡司晨相关;旧岁的终了,新岁的开端,在于太阳东升,“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祀祭”。第三条,录汉代邓平之语。古人以暑为阳,寒为阴。大寒之时,人们不希望阴气过于旺盛,所以先择属戌的日子举行腊祭典礼。地支十二,戌属土。在腊月的成日杀鸡,意在送走刑杀之气,迎接将至的春气。由于,十二地支中西属金,金主刑杀,而鸡为西的属相。古人置信,在这特定的日子里,杀雄鸡悬于大门,杀雌鸡悬于房门,能够“和阴阳,调寒暑,节风雨”,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杀鸡悬于门户的习俗,因阴阳五行说的掺入,益显得颜色神秘,并构成不尽相同的解释。但是,归根结蒂,这一习俗所表现的,是漫长冬日里关于春天的热望。对此,《安定御览》卷二九引裴玄《新语》,讲得较为直白:  
正朝,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又磔鸡副之,俗说以厌疠气。玄以问河南任君,任君曰:“是月也,土气升,草木萌动,羊吃百草,鸡啄五谷,杀之以助生气也。”  
不只杀鸡还杀羊,羊头也高挂在门上。为的啥?只四大地复苏,草木将萌生。杀一只吃草的羊,再杀一只啄谷的鸡,人们希望以此表示对自然界的一种干预,以此意味关于春天生发之气的扶助。说得而直白一点:协助春的气息壮大起来,尽快挤掉冬寒。  
作为一种习俗,东汉之际磔鸡祭门时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传至魏晋,这项岁时活动逐步融入年俗,《晋书·礼志上》:  
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  
岁旦即新年第一天。新年伊始,门上悬苇索、桃人,还要杀鸡祭门禳恶气。《南齐书·魏虏传》记北方民俗:“腊日逐除,岁尽,城门磔雄鸡,苇索桃梗,如汉仪。”这反映了习俗的传播。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言及新年时磔鸡祭门的古俗,并特别讲到雄鸡、鸡头、东方在这一习俗中的含义:  
古者,正旦,磔雄鸡祭门户,以辟邪鬼。盖鸡乃阳精,雄者阳之体,头者阳之会,东门者阳之方。以纯阳胜纯阴之义也。  
鸡啼拂晓,使古人感到它是同东升的朝阳相关联的动物,因此视它为太阳鸟,为阳精之禽,如《安定御览》引《春秋说解》:“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人们说,鬼魅昼伏夜出,惧怕太阳,惧怕光明,是阴邪之物。故而,古人在新年第一大,“磔鸡祭门户,以辟邪鬼”,置信此举可使新一年避开恶气邪鬼的烦扰。  
二十三、潘集区岁末门前景色线  
经春历夏,由秋而冬,时序走到岁末的门前,展示年俗的景观。  
这是冰冷的日子,“腊七腊八,冻死俩仁”,人们过腊八节。好像闽台等地冬至糯米圆粘门扉,以达阳气的习俗,河北等地习俗,腊八粥煮成,要在门环等处“涂粥少许,以禳不祥”。记载这一习俗的,有1934年河北《万全县志》。  
腊月初八,八种米料煮粥,各地习俗皆然。陕北一些中央的腊八风俗,外加门户的文章。《宜川县志》记:腊八节“晚置木炭、冰块于门之左右,谓黑白虎守门,以警鬼魅。”木炭色黑,称为“黑虎”,冰块色白,称为“白虎”。一左一布置十门口,就说有此二“虎”把门,鬼魅不敢靠近。冰、炭本不相容,古人却能将两个极端之物结成对子,布置到门前站岗。这真实能够说是思想的大手笔。  
黑虎白虎,门前的静物;同时还有活剧在门前演出,从一进腊月直演到元旦。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说: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  
傩,古人驱赶瘟疫的典礼。《后汉书·礼仪志》已有细致记载,皇宫举行大傩以逐疫,要选一百二十个童子,红布蒙头,身着黑衣,每人手持一个拨浪鼓。还有人戴上熊皮面具扮做方相氏,有人装扮成了二神兽容貌。大傩典礼上,人们手举火炬,狂喊着,狂舞着,做着驱疫出门的动作,“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  
《论语·乡党》有曰:“乡人傩”。傩本民间古风。由敦煌遗书可知,唐代民间仍兴此俗。敦煌写卷《儿郎传》随:“圣人福缘重,万古难传匹。剪孽喊不残,驱傩鬼无失。东方有一鬼,不许春时出。西方有一鬼,便使秋天卒,南方有一鬼,两眼赤如日。北方有一鬼,浑身黑如漆。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驱傩总是重门户,“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一”,就是声音要把鬼怪逐出门去。  
到了清代,这些被称为“跳钟馗”或“跳灶王”。清代《清嘉录》:“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元旦而止,谓之跳钟馗。”清代《土风录》:“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术,自朔日至二十四日止,名曰跳灶王。”不管是标以钟馗还是灶王,同用一个“跳”字。“跳”正概括了傩舞的形态。  
而在宋代时,这称为“打夜胡”。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占鼓,沿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以此与清代的“跳灶王”相比,驱傩阵容里的灶王,当是后增的。大门小户前的这一通扮演,使皇宫里的逐疫大傩提高至千家万户,原先的主角方相氏改为民间所熟习的钟馗及灶君。值得留意的是,《梦粱录》同时也记载了当年宫中的状况:  
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请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正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神户尉等神自禁中动宣扬,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所扮神祗鬼使,比汉宫傩仪角色要多,反映了习俗在传袭过程中的增饰。逐疫的主题也被淡化得似有似无,融在了“埋祟”之中。但是,有一个方式没有改动,这就是驱出门去——一座大门,不只表示空间范畴,而且代表了超空间的意义,即把瘟疫把邪祟从生活中扫除洁净。这是在辞旧岁之际,关于新年的祝愿。  
腊月之后是新春。习俗会沿着岁时的刻度,走向千门万户,开端新一轮的流转。一道又一道门前景色,表现着一代代中国人对旧的因循,对新的希望。  
二十四、潘集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一)火烧冬笋  
火烧冬笋系山区传统风味。  
制法:将冬笋连壳埋入木柴火灰中,烧焖至手按觉微软时拨灰取出,去壳、根,用菜刀的后部插入笋肉中向外撬成一块块的如劈柴状的条块。另用蕃茄酱、甜面酱、辣酱、芝麻油、酱油、葱姜汁等作调味品,可依据个人爱好选用。  
冬笋脆嫩,入火灰中焐焖,笋内水分损失少又不少原味,用刀将笋肉撬下,笋肉外表粗糙,极易吸收卤汁,故味浓,质洪亮鲜嫩。  
(二)芦集绿豆圆  
绿豆圆又称“小豆圆”、“糊虾圆”,为“淮河三豆”之一。淮南境内沿淮河两岸均有大小不同的消费厂家、作坊和店铺。绿豆圆是用绿豆粉、淮河虾皮、面粉、绿豆芽或黄豆芽瓣合拌在一同,制成小圆子放入六成热的油锅中,炸制呈金黄色时,即浮出油面,涝出沥油。绿豆圆子易保管、易贮存、能散装、能袋装,食用极为便当,即可煮、烩、烫、涮,也可直接食用,冷、热、干、湿均可。  
芦集与国度大型煤矿潘三矿为邻,南与凤台搭界,距岗胡火车站较近,古时的官道,今系潘谢公路沿集北头而过。据传宋朝初,赵匡胤兵困南唐时,芦集人精心制造了很多绿豆圆子,送至军中,以慰太祖,太祖食后,龙心大悦,肉体振奋,号令三军大败敌军。故芦集绿豆圆亦称“救驾圆”。到了明、清时期绿豆圆消费旺盛、红火,清乾隆年间,一金姓号龙亭的商家,特地研讨制造圆子,远销寿、凤、滁州、颍上、怀远等地,声名大振。史称芦沟集的绿豆圆,著名寿风一带,近年被淮南市发布为中央名小吃,色泽金黄,口感香脆,清热解毒,系安康之佳品。  
老芦集上,独一的金辉绿豆圆消费厂,持续传统做圆子工艺技术,祖爷金传信,号老聋子,将龙亭老人的技艺学了又学,传至太祖金文场,续传祖父金学起,父辈金本根,以致五代相传至金辉,从此金辉运用传统工艺挂起了芦沟集金辉绿豆圆食品厂,并注册商标。金辉豆圆厂采用传统工艺制造,经过八道工序,以纯植物油精制而成。废品色泽金黄,口感香脆,嚼时舒凌凌的,有油炸鱼仔的觉得(一粒一粒的)。  
绿豆圆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绿豆、绿豆圆有清热解毒,止呕吐,能够通利小便,补益元气,调和人体五脏,安定肉体,还能够滋养皮肤,有美容的成效,可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对糖尿病、高血压有控制和特殊的治疗效果。亦称绿色“仙丹”。绿豆圆可直接食用,也可烹、蒸、烧、炒,烹饪前,需用温开水浸泡2~3小时。可烧汤、做菜、清炒、红烧,并可适量添加葱、姜、辣油、蒜等调料,在高档饭店和酒席上,可烹制圆子烧蹄包、圆子烧鱼、圆子烧蹄筋等等尚品佳肴。  
(三)糍糕  
用蒸熟的糯米,拌上小葱、调料,再用特制的模具压成约1厘米厚,切成约8公分长的方块行。吃的时分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就好了。这个东西外面炸的酥酥的,喷喷香,里面糯糯的,咸滋滋的,美味极了!  
(四)祁老大豆制产品  
祁氏家族中因循了几千年的《祁氏豆腐经》,乃祁家传统工艺的源头。豆腐标志“老祁家”豆腐,为中国八公山豆腐天文标志维护产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淮南豆制操行业龙头企业、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淮南市豆制品商会(协会)会长单位、千年豆腐世家、淮南八公山豆腐原产地中心产区产品。经过祁氏家族历代传承,原始工艺无一失传,并且在原来精深工艺的根底上不时改良创新。研制出一套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加工工艺流程,保证了祁老大品牌的自主学问产权和企业消费的完整自我化。如今企业加工工艺根本流程为:选料—浸泡—清洗—磨浆—别离—煮浆—虑浆—点脑—豆脑破碎—制造成型—压榨—切块—卤制—包装—杀菌—包装。产品必需经过严厉检验,保证一切产品消费质量和包装质量合格前方可出厂,走进市场。在产品制造的原料、辅料、配方、工序上除了传承家族精深技艺“采井华之水、选淮河玉豆、经双磨精磨、五指一浆、焚薪沸雪、凝脂点雪、繁华落定、龙睁虎眼”外,公司又吸收新颖血液,招收大量专业高校本科生,组织一个技术科研团队,对现代食品消费工艺研制开发,从食品外观、营养、保健等方面停止更进一步进步和改良,添加现代先进技术,研制出更为完好的科学豆制品配方。使现代祁老大豆制产品在淮南市乃至在全国范围内数一数二。本公司产品转变卦让人叹为观止,由原来单一口味提升为现有的多种口味。主要表现在:豆干类:五香豆腐干、麻辣豆腐干、鸡汁豆腐干、烧烤豆腐干、泡椒豆腐干。素食类:素串烧、素鲍鱼、素牛肉、素鸡等。休闲包装类:绿豆圆、豆饼、腐皮、腐竹等。豆腐乳:红腐乳、白腐乳。五种散称豆腐干。鲜品类:千张、豆泡、豆腐、内酯豆腐、素鸡等。祁老大豆制品礼盒共分三个等次,分别为精品、珍品、极品,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层。  
平牧牌豆制品礼盒内装豆制品系列产品,该产品系精选本地优质大豆,秉承先进的传统工艺,辅以多种自然调味料精制而成。本系列产品具有质地细腻,口味芳香,有韧性,无异味,卫生便当开袋即食等特殊是凉拌热炒、休闲旅游、宴宾酬客的首选佳品。  
(五)淮南豆腐菜  
当地民歌佐证:“八公山,珍珠泉,做的豆腐嫩又鲜,吃了豆腐赛灵丹,不成神,也成仙!”。  
元代女诗人郑允瑞在《豆腐》一诗中咏道,“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如外传。”她从原料、豆腐的制造过程到废品都有描绘,竭力赞誉豆腐的色、香、味、美,并誉为“五鼎食”。  
久闻淮南豆腐美名,憧憬品味豆腐已久。在此间正在召开的第十一届豆腐文化节里,本社记者与豆腐家族“聚会”在豆腐宴上,有幸尝到了大快朵颐的豆腐大餐。  
大战豆腐三百回合前,当地人引见说,淮南豆腐菜是以豆腐为主要原料,辅以不同配料,经过不同烹调办法和制造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浓郁中央特征的菜肴,是营养学、药理学和神话传说的圆满分离,具有口感细腻,营养味美,是美食林中的一支奇葩。  
“莫道豆腐平常菜,大橱烹成席上珍”,落座之时曾经有十来道豆腐佳肴等你品味,块、条、片、丝、丁、末状都有,炒、爆、煸、煎、熬、煨、拌、卤、蜜汁、拔丝、叉烧等等烹调办法调成的豆腐大餐,看的你是头昏眼花,吃到嘴里口感很是细腻绵滑。不是美食家的我们只觉得好吃、真的好吃,其味在油腻中藏着鲜美,吃起来适口清新生津。推杯换盏间消灭大片佳肴,效劳员报菜名的声音敌不过美食的吸收力,在吃够豆腐菜喝饱豆腐汤时,我们忘了豆腐宴上菜的称号,只晓得原来豆腐除了和白菜、粉丝组合,还能够和吓、蟹成行。  
看起来心旷神怡,吃起来味美溢香的豆腐美食物,诱惑着坐上客们,充沛应用肚中的空间,一次次拿起筷子或汤勺。  
听当地人说,此地豆腐是用廓清味甘,终年不竭的八公山泉水制成,同时豆腐发源地四周农民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使八公山豆腐独具特征,久盛不衰。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清鲜娇嫩,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营养倍加丰厚。  
在《同一首歌》走进淮南的晚会现场,淮南市四位名橱当场献艺豆腐名菜。历时十个小时制生长二点三米、宽一点三米、重以吨计的世界大豆腐也展示舞台示人,现场观众为之惊叹不已。海内外宾朋为能在淮南品味到鲜美豆制食品,而称奇乐道。  
淮南人则骄傲地说,自淮南王刘安创造豆腐以来,淮南豆腐菜肴历经继承、创新、开展,成为群众美食中的一支奇葩。以豆腐为原料制造的菜肴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在美食林中争奇斗艳。它以口感细腻,风味共同,营养丰厚,成为绿色素食第一品,深受消费者喜欢。  
因豆腐的保质、保鲜的时间很短,致使它的销售半径有限,“品位到地地道道、花色各异的淮南豆腐大餐仅于淮南”。  
(六)红烧果子狸  
红烧果子狸属徽州菜,咸甜味,狸肉酥烂醇香,色金红,汤汁稠亮,咸鲜口味中有甜味,非常可口。其中的辅料——梨,不能与与螃蟹和鹅肉同食,否则会惹起胃肠不适。该菜含有多种营养,如: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钙等。  
作资料  
主料:果子狸(500克)、梨(150克);  
调料:小葱(10克)、黄酒(10克)、姜(15克)、冰糖(15克)、酱油(50克)、猪油(炼制)(30克)。  
制造工艺  
1.将果子狸宰杀治净,狸肉用温水泡软,洗净,剁成4厘米见方的块;  
2.狸子肉块放入盛有第2遍淘米水(不经过淘米水煮,肉不易烂)的锅中,大火煮滚后,捞出滤干水;  
3.梨洗净切成桔瓣块;  
4.烧热锅下油,至六成熟时,放入狸肉炒透,加水与肉平,再加冰糖、黄酒、酱油、盐、葱结、姜块(拍松),同煮;  
5.待煮滚后改用小火烧至八成烂时,拣去葱结、姜块,放入梨块,至梨酥烂时,转用大火烧至汤汁稀薄,出锅装盘即可。  
工艺提示  
安徽山区多果子狸,冬季捕猎,捕之行将皮肉剥离,挂于风口处,故肉微干缩,需以淘米水稍煮之,既软化肉,又扫除血腥,烹之芳香。  
菜品口感  
口味:咸甜味  
狸肉酥烂醇香,色金红,汤汁稠亮,咸鲜口味中有甜味,非常可口。  
食谱营养  
梨:梨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钙、磷、铁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等。具有降低血压、养阴清热的成效,患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肝硬化的病人,经常吃些梨大有好处;能促进食欲,协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和解热作用,可用于高热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煮熟的梨有助于肾脏排泄尿酸和预防痛风、风湿病和关节炎;  
梨具有润燥消风、醒酒解毒等成效,在秋季气候枯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枯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秋燥,有益安康。  
食谱相克  
梨:梨与螃蟹同食伤肠胃;忌与鹅肉同食。  
历史文化  
1.果子狸又名中尾狸或玉面狸,形似狸猫,比猫稍细长,毛皮呈淡黄或灰棕色,鼻和眼部有白斑,尾似牛尾,身有豹纹,栖息山中、善攀援,以食果为主,尤喜食梨,冬月极肥。肉质细嫩、有异香、味美,是皖南山区冬季野味之佼佼者,800年前即是歙味的代表。据《徽州府志》记载:“宋中宗问歙味于学士汪藻,藻举梅圣俞的‘雪天中尾狸,沙地马蹄鳖’诗句答之。果子狸和马蹄鳖即列为贡品”。  
2.“红烧果子狸”是以徽州特产雪梨(又名金花早)与狸肉同烧,狸肉酥烂醇香,色金红,汤汁稠亮,咸鲜口味中有甜味,非常可口。  
(七)八公山豆腐  
历史;八公山豆腐历史长久。相传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药,在八公山下用八公山泉水、黄豆和盐卤制造灵丹妙药,结果仙丹未得,却无意中创造了豆腐,称之为“八公山豆腐”。当地将此豆腐,配以笋片与虾子制成菜肴,并成为历代。馔美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所以豆腐菜肴在我国居众素之上,而且久吃不厌。  
特性:用八公山豆腐和笋片经炸、烧而成。成菜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滋味鲜美。  
工艺:将八公山豆腐切成4厘米见方的小块,入冷水锅烧开捞起,沥干水分。炒锅烧热,下花生油烧至五成熟时,将豆腐涂上一层淀粉糊浆,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捞起沥干油。锅内留油少许,下葱段、笋片、木耳、虾子、豆腐,加酒、酱油、精盐、鲜汤少许,烧沸即用湿淀粉勾芡,炒和出锅装盘即成。  
豆腐来源于安徽的淮南地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豆腐中质量最好的数淮南八公山一带,叫做“八公山豆腐”。这种豆腐采用纯黄豆作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精制而成。当地农民制造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控制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大众欢送。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清朝汪汲的〈事物原会〉说:西汉古籍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刘安是汉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即今寿县),招宾客,方士数千人,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不想炼丹不成,反以黄豆.盐卤(又有说石膏)做成豆腐。关于八公山豆腐还有一种传说: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忽见对面北山下来八位老人,虽须长齐胸,但神采奕奕,大步流星。刘安大惊,疑是神仙,便求长生不老妙方,老人说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刘安依样画葫芦,得豆腐。从此,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传播开来。  
所属菜系:徽菜  
菜肴口味:咸鲜  
触及食材:豆制品  
特性  
八公山豆腐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等八位被解职至此的朝野大臣,原意炼丹结果炼成豆腐,且质嫩味美故名,又因其采用八公山泉水精制,其废品晶宝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清新滑利,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故而名贯古今,久留盛名。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因四季可做,故名。  
原料  
八公山豆腐250克,熟笋25克,水发木耳50克,虾籽10克,小葱段5克,精盐2克,酱油50克,湿绿豆淀粉100克,熟猪油50克,花生油500克(约耗100克)。  
制造过程  
1.将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下冷水锅中烧开捞起,放入密眼筛里沥去水分。笋子切成薄片。湿淀粉加少水调成糊浆。  
2.将炒锅放在旺火上烧热,放入花生油,烧至五成热,把豆腐在淀粉浆中滚一下,随即下锅,炸至金黄色时,倒入漏勺沥去油,锅仍放在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烧至五成热,再放虾籽、笋片、木耳、葱段煸炒两下,参加豆腐、酱油、精盐和水50克,然后放入剩余的淀粉浆勾芡疾速翻炒几下即成。  
特性与制造关键  
豆腐经油煎如金镶白玉。外香脆,内细嫩,虾籽吐鲜,木耳佐色,笋洪亮利口,虽是素料也是难得的美味。  
历史来源  
1.“八公山上,风声鹤戾,风声鹤唳”。这是古代著名的“淝水之战”后对秦荷坚溃退时的描绘,岂知这八公山还是豆腐的来源地。明朝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敬汉淮南王刘安”。八公山豆腐何如此有名,不只因它是来源地,还以精工巧做,质量优秀,风味共同而名贯古今,特别是采用八公山泉水精制,废品晶莹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清新滑利,用手托着晃动而不散碎。  
2.“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因四季可做,故名。此菜实为素菜之珍品,更为寿县传统名肴。  
八公山豆腐天文标志产品维护范围以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八公山豆腐天文标志产品维护范围的函》(淮府秘〔2007〕85号)和寿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八公山豆腐制品天文标志产品维护范围的函》(寿政秘〔2007〕9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田家庵区安成镇、谢家集区李郢孜镇、望峰岗街道、唐山镇3个乡镇,潘集区高皇镇、平圩镇、田集街道、潘集镇、芦集镇、祁集乡、古沟回族乡、架河乡8个乡镇,六安市寿县八公山乡、寿春镇、涧沟镇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八)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是特征农产品,全区酥瓜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树立了无公害规范化消费基地,还制定出台了淮南市无公害酥瓜栽培技术规程,并先后注册了“南龙”、“田牛”、“金香”等酥瓜品牌,酥瓜种植已成为潘集区农业产业构造调整的新亮点。潘集酥瓜在为市民带来口福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潘集酥瓜个大肉厚,而且肉质脆嫩,熟透后肉质呈金黄色,味极香甜。可惜由于酥瓜熟透后特别酥脆不易运输,只能在淮南及周边地域见到。  
潘集酥瓜是特征农产品,全区酥瓜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树立了无公害规范化消费基地,还制定出台了淮南市无公害酥瓜栽培技术规程,并先后注册了“南龙”、“田牛”、“金香”等酥瓜品牌,酥瓜种植已成为潘集区农业产业构造调整的新亮点。潘集酥瓜在为市民带来口福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潘集酥瓜个大肉厚,而且肉质脆嫩,熟透后肉质呈金黄色,味极香甜。可惜由于酥瓜熟透后特别酥脆不易运输,只能在淮南及周边地域见到。  
潘集酥瓜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办事处、高皇镇、平圩镇、泥河镇、夹沟镇、古沟回族乡、潘集镇、贺疃乡、祁集镇、架河镇、芦集镇共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潘集酥瓜天文标志产品维护范围的函》,潘府函〔2013〕22号  
安徽省中央规范:DB34/T1914-2013《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质量技术请求  
一、种源  
越瓜(CucumismeloL.var.conomonMakino)。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马肝土和砂姜黑土,土层厚度≥50cm,pH值5.0至8.0,土壤有机质≥1.0%。  
三、栽培管理  
1.栽植时间:3月上旬,5cm地温到达10℃以上定植。  
2.栽培方式:维护地栽培。  
3.栽植密度:每667㎡(亩)≤1000株。  
4.育苗移栽:穴盘育苗,苗龄30天至35天,2片至3片真叶移栽。  
5.整枝:4蔓(子蔓)整枝,子蔓4节至6节位的孙蔓坐果。  
6.留瓜:每株留3至5果。  
7.肥水: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kg至3500kg,45%硫基三元复合肥50kg、饼肥100kg至150kg。成熟前一周不灌水。  
8.环境、平安请求:农药、化肥等的运用必需契合国度的相关规则,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开花授粉后25天至30天,果实由青转白、瓜色发亮、有香气时采收。  
五、质量特征  
1.感官特征:果形端正、果柄略显细弯呈羊角状,果皮绿白色,果肉绿色、瓜瓤橘红色;果肉香甜酥脆、汁多爽口。  
2.理化指标:单果重1.0kg至2.0kg,可溶性固形物≥8.0%,总糖≥8.0%。  
3.平安及其他质量技术请求:产品平安及其他质量技术请求必需契合国度相关规则。  
(九)淮南豆腐宴  
“淮南煤炭俏四方,八公豆腐甲天下!”地处皖北的淮南市,历来就以盛产“一黑一白”而著称,“黑”指的是煤炭,“白”当然说的就是那鲜嫩绵滑的豆腐了。  
淮南豆腐,以八公山清冽甜美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质大豆,加之豆腐发源地世代相传的精深工艺制造而成,使得淮南豆腐不只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厚;也更显得质地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更为神奇的是,淮南豆腐还可以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据史料记载,汉淮南王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便与方术之士在八公山中著书炼丹,偶将石膏点入丹母液豆浆之中,经过化学变化,构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之后,豆腐技法流入民间,传播海外--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传入日本,宋朝传入朝鲜,18世纪传入欧洲,后陆续传入北美、非洲,逐渐成为世界性群众食品。豆腐中含有丰厚的钙、铁等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不只营养丰厚,而且是举世公认的医疗保健绿色食品。当今,“豆腐热”已风行全球,但是出名遐尔、独领1的还是豆腐故土淮南的八公山豆腐。  
养生之道曰:人要每天进食一块豆腐,方能保证一天所需求的植物蛋白。  
八公山是豆腐的发源地,以八公山清冽甜美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优质大豆,特别是豆腐发源地世代相传的精深制造工艺,使得八公山豆腐独具特征,久盛不衰,享有“八公山豆腐甲天下”之美称。八公山豆腐可荤可素,油腻中藏着鲜美,品味时清新生津,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往常用八公山豆腐烹饪制造的“豆腐宴”,以共同的风味和丰厚的营养著名,成为淮南地域别具一格的上等筵席,博得了中外嘉宾的高度赞誉。  
目前,淮南八公山豆腐制品已多达数十个品种,烹饪办法达30余种,可做成菜肴400余种,誉满华夏,名扬海外。淮南八公山豆腐晶宝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故而名贯古今。一顿豆腐宴,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八公山豆腐久负盛名的风采。  
近年来,淮南市以豆腐为媒,每年都要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举行豆腐文化节。四方宾朋在淮南不只可以逼真地感遭到豆腐文化的共同魅力,而且还能够品味到丰富的豆腐宴。  
二十五、潘集区名人  
程安东  
程安东(1936-),1955年毕业于辽宁省阜新煤矿学校(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0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省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  
幸胜标  
幸胜标(1948-),潘集区芦集镇人,少将。1964年入伍,196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6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教诲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团副政委、67军师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山东省军区副政委等职。  
二十六、潘集区著名景点  
(一)高皇镇风光  
高皇镇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城郊型农业大镇,该镇一直坚持农业产业化构造调整,紧紧盘绕“两线一点”农业产业化规划,打造以张岗村为中心的食用菌消费基地,以孙岗村为中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树立循环经济,开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并增强全镇植树造林工程,重点启动泥河、柳河、尹河、中沟防护林工程。应用春季植树造林,加快绿色长廊建立,上半年完成农田林网3000亩,植树达5万株;村庄低产林改造达500亩。增强柳河、尹河、泥河的生态综合管理工程及对柳河的疏浚管理工作;加大对污染源的管理,引导农民施农家肥,降低农药运用量,走生态农业之路,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同时,增强小城镇环境卫生设备的建立及村庄规划建立,整治村容村貌,并分离老村庄改造,创立生态村;对成功村80户施行改水改厕工程;大集村建立了五户沼气示范户。  
该镇积极争取有关单位支持,鼎力推进平圩电厂灰场覆土工程,已覆土造田2000多亩,减少了粉煤污染,有效净化了环境。  
(二)芦集镇生态农业  
芦集镇党委、政府量体裁衣,引导农民开展特征种植、养殖,消费无公害农产品,使全镇农业消费、农民创业与生态建立严密分离起来,探究出一条生态建立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西红柿  
近年来,该镇把生态建立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不时加快农业根底设备建立,鼎力开展优质粮消费,以桥西村优质麦—稻消费为示范,不时扩展种植面积。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深化变革,调动农民投身绿化,参与生态建立的积极性。在镇北部和西部建成两个4公里绿色长廊,今春对代庙等8个村施行老村庄改造,新植各种树木16000棵。开发应用金家湖开展皖西大白鹅养殖和水产品养殖,桥西村建成两个种鸡养殖场。带动四周农民养殖白鹅3000多只,养鸡上万只。该镇以代楼村沼气建立示范户推进全镇农户的沼气池建立,使农民偿到生态建立的甜头,看到了益处,进一步激起了农民参与生态建立的积极性。  
(三)平圩发电公司  
平圩发电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占地500余公顷,南临淮河1公里,地处两淮亿吨煤消费基地,与淮南淮河大桥、阜淮铁路比邻,东接京沪高铁交通要道,近邻苏、浙、沪负荷中心,水资源丰厚、燃料供给充足,电力保送便利,天文位置与消费条件优越。公司主营电力消费和销售,同时兼营与电力有关的产品及效劳。  
三十多年来,平电人励精图治、艰辛创业,胜利消化吸收了国外大机组引进技术,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开展做出了突出奉献。一期工程是国度“七五”和安徽省“八五”十大重点工程,国务院十二项严重技术配备科研项目,一期工程两台机组于1984年9月开工建立,是国产首台和第二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1990年、1992年分别投入商业运营,为我国引进吸收国外6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制造、运营,积聚了胜利经历,为中国电力工业开展做出了突出奉献。二期工程为“皖电东送”重点工程,装置2台64万千瓦超临界机组,2007年底全部完工投产。其中二期第一台机组是“皖电东送”首台机组。三期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皖江规划》中最大的能源项目,是国度电网百万伏淮沪特高压线路配套的独一百万千瓦级电源项目。2013月2月16日,三期工程获国度发改委核准。2013年6月8日,三期工程正式开工。2015年5月29日和9月18日,三期工程两台百万级机组分别投产发电,标志着世界首个百万机组、百万等级变压器、百万特高压线路的“三百工程”0建成。  
从开展到壮大,平圩电源点的胜利建立和平安运营,为我国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的设计、制造、施工和消费提供了珍贵经历,不只对进步我国电站设计程度、设备制造才能,改动我国电站设备落后场面,具有深远意义和严重影响,而且对进步我国电站施工、消费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程度,都起到了宏大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平圩发电公司发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传承辉煌”的平电肉体,抓好物质文化建立,夯实爱教工作根底;强化政治文化建立,提升爱教工作程度;增强肉体文化建立,着力构建爱教企业;增强生态文化建立,打-教友好企业,分离企业文化艺术节活动、庆贺建厂3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党的大众道路教育理论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当前展开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分离起来,教育引导员工将爱国主义转化为进步机组运营质量,稳固稳健运营良好场面上来。机组运转指标不时优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六台机组全部完成烟气脱硫除尘,获安徽省首届绿色环保十佳企业;管理程度持续进步,#2机连续在网运转582天,创国内同类大机组最好纪录,获“全国火力发电牢靠性60万千瓦级金牌机组”和全国火电大机组竞赛独一“特等奖”;涌现出两名全国劳模,安徽省劳模、全国技术能手和拔尖人才近百名;实行义务屡获贬责,在抗击2008年国度特大冰冻灾祸中荣获安徽省、集团公司抗雪灾保发电先进集体,屡次在安徽省迎峰度夏劳动竞赛中连获桂冠;到2015年底,累计发电超2300余亿千瓦时,上缴利税百亿元,年处理周边数千人就业。年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年度消费运营绩效考核目的任务,获国务院授予国度严重技术配备特等成果奖,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后屡次荣获国度一流火电厂、全国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工人先锋号、安徽省和中央企业文化单位标兵和先进企业、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百项荣誉。  
(四)潘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1、根本状况  
潘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国度彩票公益金支持建立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占空中积667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1944平方米。坐落在淮南市潘集区黄山南路,于2005年5月1日开工建立,2007年5月底完工。中心内设舞蹈室、美术室、科技活动室、跆拳道室、航模室、道德讲堂室、心理咨询室、乒乓球室、拉丁舞室、多媒体室、图书阅览室、棋类活动室、音乐室、活动展现厅、少年军校活动室、电子琴室等25个功用室。配有多媒体、科普、各类乐器、航空航海模型、天文气候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等设备。主楼前停放退役坦克一辆。  
2、组织机构  
潘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从属于区教育局,为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现有专职教员7名、兼职教员21名,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7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4人。依据青少年的特性和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应用假期和双休日创办少儿舞蹈、拉丁、绘画、花鼓灯、航模、乒乓球、电脑、钢琴、电子琴、小提琴、书法、跆拳道、剪纸、自救自护、心理咨询等20个项目的专长兴味班和理论活动馆。  
中心制定了免费开放制度,确保开放的正常化、标准化,每周布置1至2个学校来中心参观并展开兴味活动。近年来,接待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儿童达2.5万余人次。组织全区青少年学生参与各类大型活动45次,参与人数2.1万余人次。积极采取“宫校一体化”的形式,在学校树立合唱团、科普教育、球类锻炼等各种社团组织和基地。  
3、活动丰厚  
(1)展开反动传统教育。活动中心充沛应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及留念日,组织展开以爱国主义思想为题材的诗歌朗读会、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约请“五老”人员开设关于潘集地域反动斗争史简况、抗日战争等为主题的反动传统教育讲座。  
(2)展开中华美德和爱国情感教育。活动中心深化展开以美德传承、孝行天下、学习道德模范王美荣、“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等主题道德讲堂活动,举行“我的中国梦”手抄报展评、“做有道德的人”中学生演讲竞赛、“发奋向上崇德向善”小学生故事竞赛、“走复兴路圆中国梦”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展开学雷锋少儿绘画展、留念抗日战争成功70周年书画作品展以及“国旗下的讲话”、“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签名寄语等活动。  
(3)展开国防学问教育。经过国防学问竞赛、消防夏令营、军事夏令营、少年军校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高国防军事学问,让学生体验军营生活,从小树立即苦学习、锻炼身手,长大为国效能的理想信心,激起学生爱国情怀。  
(4)展开普法宣传教育。创办法制宣传栏,延聘法制副校长做普法讲座。屡次结合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团委在中心举行“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展演活动,充沛应用“周末影院”免费播放普法宣传片,加强学生法律认识和法治观念。  
(5)展开生命平安教育。以防火防震、防溺水、拥堵踩踏事情防备、交通平安、食品平安等为主题,屡次展开“活动少年宫”平安学问进校园巡展活动,举行“珍爱生命远离-”禁毒学问讲座、“防溺水”平安学问竞赛等活动,对青少年停止全面系统的生命平安教育。  
(6)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举行花鼓灯培训班,约请花鼓灯艺人开设讲座。延聘工艺美术师、剪纸艺术家举行剪纸培训。积极组织学生深化老乡家中,学习传统豆腐制造工艺。让学生充沛感受别具特征的民俗风情,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自信心。  
(7)展开心理辅导教育。在中心树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展开活动,在网上设立“潘集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由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安康教员停止心理安康学问宣传并展开心理辅导。  
(五)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留念园  
潘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留念园”,又名潘集区反动历史留念馆,位于潘集区潘集镇街道北。该园始建于2002年7月,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2005年9月2日正式开园。2011年停止了改扩建,总投资近200万元。  
留念园主要由石雕牌坊门、主留念碑、辅碑、潘集地域反动历史留念馆及园林绿化等局部组成。牌坊大门、主留念碑上面分别刻有原省人大、省新四军研讨会指导王光宇、郑淮舟等题写的碑文。  
“潘集地域反动历史留念馆”是园林的主题建筑,坐落在留念园东端,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馆名由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新四军历史研讨常务副会长郑锐题写。展馆内展出内容共分四个局部:第一局部《唤起民众》,反映大反动和土地反动时期,我党在潘集地域活动状况;第二局部《抗日烽烟》,主要反映抗日民主政府及依据地建立状况;第三局部《迎接拂晓》,主要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潘集地域军民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及援助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状况;第四局部《今日潘集》,反映翻身得解放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重整旧河山建立美妙新潘集的巨大成就及变革开放后潘集地域宏大变化。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凤台县委从1940年7月至11月,树立了以潘集为中心,东至高皇、北到万福集、西至上塘、南至架河约630平方公里、20万人的抗日民主依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下,在淮南这块土地上第一个树立起来的独一的反动依据地,把凤台、怀远、蒙城依据地联成一片,繁重打击了当时在淮上地域猖獗的日伪军,成为开展华中、东进苏北、南进淮南的重要枢纽。  
为发扬反动传统、教育后代,在潘集区新四军研讨会建议下,潘集区委、区政府在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建立“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留念园”。  
留念园先后被市命名为“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南市国防教育基地”、“淮南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安徽省少先队教育基地”。2012年,留念园又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四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留念园也是我区不多的3A级景区之一。  
(六)小孙岗遗址  
小孙岗遗址位于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老胡村小孙岗村民组  
遗址为一不规则形台地,高出地表约有4米,东高西低,南侧因早年取土呈陡坡状,北呈缓坡状,面积达10000平方米。遗址上现为农田距淮河水道约有1000米。遗址地表分布有夹砂红陶锥状鼎足、夹砂红陶罐残片、泥质红陶器口沿等北辛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残片及螺壳、蚌壳、少量的兽骨等。南侧剖面上距地表30厘米处,可见一处长约4米,厚20—40厘米的红烧土层。从采集的标原本看,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上限不迟于新石器时期中期,下限可至商周,持续时间较长,文化层堆积较厚。从南侧被毁坏的剖面察看,各文化层包含的遗物均较为丰厚,为沿淮地域时期较早、面积较大的一处遗址,对研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黄泥孤堆(黄歇墓)  
黄泥孤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镇政府西约100米。  
黄泥孤堆,又名黄歇墓,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镇政府西约100米,封土高11米,面积3500平方米。黄歇初为楚顷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考烈王元年黄歇任楚令尹。《史记·春申君列传》:"赐封春申君淮北12县,后改吴墟。"黄歇为相25年,富有学识,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史称战国"四公子"。  
黄泥孤堆封土高11米,面积3500平方米。黄歇初为楚顷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  
维护范围:封土边缘外,东5米,南10米,西10米,北20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东50米(部分至镇政府围墙),西、北各50米,南至春申路。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