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昭陵篇
唐昭陵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立持续了107年之久,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创始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以前帝陵大多建在咸阳地域平原一带,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应用山岳宏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唐昭陵的选址并不是风水官员卜选陵址,是李世民在游猎时发现此地,见山势宏伟壮观很有气势,故此选为万寿之基。唐昭陵屹立于礼泉烟霞镇群山之中,是群山之中最挺拔的一座山峰。群山蜂拥,前后均有山重重围护。但是李世民本人选的陵墓能否契合风水准绳呢?
我们晓得南北朝有关陵墓风水著作已有百余部问世,这些著作体系庞杂,论点不一,但都不断以为:
陵墓风水的好坏能够决议后世子孙的祸福,并根本构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贞观时,唐太宗经过与太史丞吕才等人的讨论,彻底否认了
风水之说,但却没有诏令天下以绝其事,阐明在唐太宗的心目中,还是供认风水之说的文化位置,并不敢贸然全盘否认风水之说。在当时,堪舆家以为帝王的陵墓风水最好契合以下条件:
1)需建在地势高显处。由于这样,既可显现出帝王高高在上的位置,又可防水浸泡陵墓。
2)陵墓反面要有山势,山势之后又须有水环绕。取意背靠大山,稳妥可靠,山后有水取之不竭,而此水又可作为陵墓的一道自然屏障。
3)陵墓前面和两侧要有较低的山势,为陵墓起衬托作用。再前面应是一望无际,显得豁亮开阔,寓意天下安定。
4)陵墓最前面亦应有水经过,算是陵墓的前边境,与陵后之水遥相照应。
当然,不可能每一处风水宝地都具备一切这些条件,但这些条件满足得越多越好。
以上述条件权衡九嵕山形势,站在主峰之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九嵕山满足了一切条件。它地处渭北平原,山底海拔570米左右,其后群山拱卫,山后便是滔滔的泾水;其前与左右众山罗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而浩荡的渭水又东西横穿关中平原,还从古长安城下穿过,构成了“渭水贯都”的巧妙景观。
所以,自唐以来,堪舆家普遍以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经过认真风水调查之后,以为昭陵只具风水宝地形象局势,却非真正龙穴!大环境契合
风水宝地的条件,并不等于所葬之处就是真龙穴的。有如下几点能够完整证明笔者的结论:
1、昭陵所葬之山九嵕山主峰之下,是此带山峦中最高一座山峰,普通来说,某地最顶峰是当地的祖山,真龙之穴不会在主峰之下。其实当时唐太宗选取此作为陵墓,主要不是从
风水考量,是一种权威的意味:高高在上,一览众山小!正是皇帝内心一种自豪气势!
2、在主山(父母山)与案山之间有一线山岭相连,这就形成在案山和父母山之间有两道沟壑,向两边分开,水从两边沟壑呈倒八字形流进来。真正龙穴之地是在案山前面,有八字水会聚在明堂前。而唐昭陵的八字水是在堂前分流而去。这是不得水!这很关键!
3、固然前后以外有渭水和泾河环绕,但是相隔甚远,只具其象不得其利!
4、真龙穴必在脉止之处,而九峻山是众山发源地,不是脉止处,却是脉发处。脉遇水而止,从此山脉发出到渭河泾河相距甚远,所以此并非脉止结穴之地!
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西夏王陵篇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座落在贺兰山东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散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我国现存范围最大、空中遗址最完好的帝王陵园之一。
壮观的九座王陵,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屹立。
西夏王陵中最早的一座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隶属建筑如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殿、角楼早已被风雨腐蚀而破坏坍塌。但为什么以夯土筑成的九座王陵主体却仍然挺拔独存,这缘由终究何在?不断是考古学家探寻的答案之一。
有人说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的过程中,因被一支毒箭射中而病逝军中,所以成吉思汗的儿子对西夏人有着极大地憎恶,所以当他们占领西夏之后,为替父报一箭之仇,或是对西夏王陵风水龙脉之说的恐惧,便做出了“灭族人,挖祖坟,断龙脉”的指示。让西夏从此再无后嗣,自此消亡。
假若西夏不被蒙古人所灭,陵园不被熄灭损坏,西夏国的前史记载和遗址可能会比如今明晰得多,党项民族也不会在今日杳无踪迹吧!可如今,一代王朝就只剩下了这上百个土丘,凄惨孤寂地堆立在荒芜的田野。虽然这些修建历经人为和自然的损坏,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芒,却依然能给后人带来剧烈的震慑,那么龙脉风水之说真的就如此效验,还是另有奇说?
我们都晓得,古代帝王选择陵寝,依照风水的说法,一个最理想的帝王阴宅应该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之地,而西夏王陵在选址的时分也不例外,并且还有着更为神奇的说法。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的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隶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期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次第排列,构成了一个划一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约10万平方米,都舍弃贺兰山的石头不用,一概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本人的阀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墙、角楼等隶属建筑。
陵依照时间次第或者说帝王的辈份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详细位置的布置似乎又在表现着一些事前设计好了的规划。假如从高空俯视,仿佛是组成了一个有序的图形。有人说那可能是依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依据风水布置的。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200年,怎能依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前谁能估量到西夏王国要传8代王位呢?再说,西夏是党项人树立的政权,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置信风水吗?
党项羌内迁之后,逐步吸收和承受汉族的文化和风俗,这是必然的。特别是西夏建国以后,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夏君主根本上以儒家的传统文化来停止管理了。而西夏王陵的兴建,也正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反映。
同宋朝皇帝一样,西夏帝王也特别注重对本人祖坟的选址。他们以为,帝王陵墓所在地风水的好坏,是关系到国运持久、江山永固的大事,不允许有任何的马虎。而西夏王陵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产物。
西夏王陵所在地,是一块风水宝地。西夏王陵区“背山面河,四塞险固”,“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而“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正是西夏王陵风水形胜的写照。整个王陵背靠宏伟的贺兰脉,面对丰饶的银川平原口若悬河的黄河好像王国生命的血脉。总的来讲西夏王陵区有如下四方面的地理特性:
1、地势高亢开阔。西夏王陵区地处贺兰山中段东麓洪水冲积地带,地势西高东低,高亢开阔,海拔均匀高度在113O一12OO米之间,陵区居高临下,既能俯视整个银川平原,又能远眺黄河之水,自然是一块风水宝地。
2、气候暖和枯燥。贺兰山山脊高度在2oOO一25OO米之间,南北绵亘25O多公里。宏伟的贺兰山耸立于宁夏西北,阻挠着阿拉善高原寒流的侵袭,因此雨量稀少,山前四周的环境枯燥而又非常暖和。
3、洪水危害较小。贺兰山沟壑纵横,在宁夏境内散布有20多个大的沟口,而集中在中段甘沟以北,大量的洪水分泄在北部。陵区内的四个沟口洪水流量较小,且陵墓又恰恰集中在由这四条沟谷分割而构成的高地上,因此形不成洪水对陵墓的要挟。
4、地质构造优越。西夏王陵区的地貌属于老年性洪积堆积,地表遍及粗沙、砾石,土层极薄,构造严密,承载力强。而另一方面排水条件好,保水性差,公开水位自然很深。所以构筑地表工程条件优越,也适合于公开墓室的修建。
900多年来,宁夏一带天灾不时,特别是地震频仍,山洪迸发不可胜数,但西夏王陵却一直巍然耸立,假如说有些毁坏的话,却全部都是由人为要素形成的。这不能不阐明它是树立在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之上的。
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的修建动用了当时70万的民夫,消耗了40年的时间才把始皇陵修建完成。1974年春季,秦始皇陵墓被发现,能够说秦始皇陵作为现往常为止,世界范围最大、构造最精巧奇特的一座陵墓之一。但是,到如今曾经40多年过去了,令人疑惑的是,其陵墓却不断没有开挖,这又是什么缘由呢。
1、地宫大
其实,从卫星地图上的位置看起来,从骄山到华山横扫一条起飞的巨龙,而骊山正位于龙眼的位置,其风水当然是绝佳。而假如走近骊山,其范围宏大,整体占空中积到达了将近6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这么大的范围,开挖起来难度很大。
2、地宫深
据悉,秦始皇陵墓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而考古钻探得出结论,地宫坑口至底部实践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深度固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深,但也是普通陵墓难以企及的。
3、地宫悬
秦始皇陵地宫设计的非常巧妙,有数道门。据《史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顿放在中门以内。地宫三道石门也是寻常手腕难以破解的。
4、地宫水
据悉,考古学家应用无人机停止了光谱扫描探测后,绘制出了一张比例尺为1:5000的完好图像。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停止的核磁共振,发现了大机密——秦始皇陵上有着不同寻常地热异常,而秦始皇陵下的温度十分低。原来当年秦始皇陵修建时,为了避免秦始皇被地表水毁坏,修陵人就在封土堆的东南侧修建了阻止公开水入侵的公开排水渠,正由于公开排水渠的水分挥发,带走了较多的热量,所以其陵墓地表温度自然就很低了。如何处置好这些地宫水也是开挖前需求处理的一大难题。
5、地宫毒
秦始皇陵最令人胆寒就是水银。据《史记》记载,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可见水银之多。据现代地质学专屡次到秦始皇陵采样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汞异常”,得出的结论是,其公开有大量水银是事实。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意味山川地理,与“上具地理”相对。同时,水银还有“防盗”的功用。这也是不敢随便开挖其陵墓的一个缘由。
其实秦始皇陵的发现,可以揭开很多秦朝的谜团。秦始皇陵中,发现了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就有世界第八大奇观的兵马俑。国度之所以不断没有开挖,除了这些秦始皇这些的惊天内情,还有就是对文化的维护技术还不成熟这个缘由有也有关。或许,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看到秦始皇陵幕内的真相了。
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茂陵篇
1、茂陵概述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兴平市12千米,东距咸阳市15千米。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范围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厚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2014年08月,包括茂陵在内的29座汉唐帝陵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茂陵地理环境
关中腹地、泾渭之交的咸阳原,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叙。
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左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端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总体地理风貌,为黄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黄土地貌,南北良莠不齐,参差有致。自然植被良好,具有地域特征。该地带属地热水富有层。
3、茂陵格局
茂陵形制,是汉兴厚葬的典型。
一是梓宫。茂陵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是放在墓穴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湿润,防腐朽性强。
二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据史籍载:天子死后,所作黄肠题凑,外表打磨润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三是便房。梓宫的周围,设有四道羡门,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拟活人寓居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以为最宝贵的物品与死者一同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宫。茂陵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中心建筑——地宫,成为“方中”。张汤调任茂陵尉,他亲身抓的一项详细工程就是“方中”建立。方中内部丰厚多彩。
4、茂陵主陵形制
茂陵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
上述与今丈量数字根本相符。总占空中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周围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健。
5、茂陵陪葬墓群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特之处在于都有“意味”的说法和意义,例如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6、霍去病墓
“为冢象祁连山”。元狩六年(前117年),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逝世,谥号景桓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十分悲伤,他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不断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连山”,以惩处他的不朽勋绩。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0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空中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四周,乱石嶙峋,苍松翠柏,隐蔽墓身,一派山林幽静现象。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成为国度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7、卫青墓
“为冢象庐山(阴山)”。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为汉武时大司马大将军,七击匈奴,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了河套地域,立下丰功伟绩。卫青固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逝世,谥号烈侯,陪葬茂陵,紧邻外甥霍去病墓“为冢象庐山(阴山)”。
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占空中积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局部,而西南角凸出一局部,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中腰有平台。
8、卫子夫墓
史称英陵。皇后卫子夫因巫蛊之祸无法入葬茂陵,汉昭帝之母钩弋也获罪下葬甘泉宫,汉武帝逝世后,大将军大司马博陆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汉书载李夫人以皇后之礼下葬。
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
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空中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传说》是一个向善而动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丽到“倾城倾国”,但她红颜薄命,早逝。汉武帝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7、茂陵风水传说故事
传说,即位不久的汉武帝,有一次,打猎经过茂陵墓址的中央,立刻被这里的风水所吸收。合理他赞赏的时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朝他走来,他快乐极了,马上搭弓一箭,嗖的一声,利箭吼叫而出。以汉武帝百步穿杨的射箭技术,射中猎物应该毫无悬念,结果出人意料,那只麒麟状的动物不见了,倒是忽然长出一棵长生果树。汉武帝不明所以,立刻找来当时的风水巨匠东方朔讯问。东方朔来到汉武帝打猎的中央,但见地上平旷,绵亘不尽,南望秦岭,北依群山,气候开阔,气脉极佳。他立刻大呼宝地:“此地气息所集,风水乃千百年来第一吉壤,而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则西、北龙脉相连。另外,此地‘土’大盛,您名字里的‘彻’中间有土,居于此,可居中以震四方。”
汉武帝龙颜大悦,立刻下令在此建一亭舍。回宫后,汉武帝下令在此修建陵墓。汉武帝的陵墓前后修建了53年,才最终大功告成。陵墓的选址固然具有必然性,但是,也反映了汉武帝短命的愿望,以及希望万年不祥的意义。
汉武帝最终完成了短命的幻想,但是,他死后并没有在公开万年不祥。他死后不久就被盗墓贼将坟盗掘,西汉王朝也很快覆亡。他的这块墓地的风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以至能够说很差,难道东方朔的判别有误?
这里有个传说,说东方朔来了一个调包计,占尽了茂陵的风水。原来,东方朔在给刘彻看陵址时,发现这里的风水的确很好。他为了让本人的后代飞黄腾达,瞒过汉武帝,把茂陵址成心向上移了一段,而将真正的宝地留给了本人,为了日后能顺利找到这块宝地,他在这里种了一棵小树作为标志。
这是一个天大的机密,这个机密以至决议了整个西汉王朝的兴衰。因而,东方朔不断将这个机密躲藏在本人的心底,直到咽气之前才将儿子叫到面前叮嘱道:“我死以后,你在茂陵下面靠原边上的那个中央找一棵树,那棵树曾经六十多年了。找到后一定要把我埋在那里,切记!切记!”说完,就断了气。
东方朔被埋在了宝穴后,陵墓疯长,第二天,墓就长高了五丈,第三天,又长高了五丈。依照这种速度,很快就要高过茂陵了。天神看不过去了,拾起一块石头就扔向了他的坟,坟被压住,不再长了。后来人们把东方朔的墓称做“压石冢”,并说这儿的风水确实比茂陵好,在压石冢这儿能够“卧看长安”,而在茂陵那儿就只能“坐看长安”。
传说终归传说,不过汉武帝的陵墓很快被盗这是一个事实,汉武帝生前一定不会置信,他辛辛劳苦寻觅的一处风水宝地,居然被东方朔占了去。
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乾陵篇
乾陵墓坐壬朝丙兼癸丁己向,明堂十分宽阔亮堂东西南北四兽位列合局,为俯首朝揖状,此穴为“双乳穴”为“少结穴”。关于乾陵墓点穴一说这得从唐高宗李治说起,唐高宗驾崩于神都洛阳,临终时说:“苍生虽喜,吾命危骂。天地神抵,若延吾一两个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为了完成高宗遗愿,武则天决议在渭北原选择去地。传说,她诏令当时朝野出名的两大术士,一个是出名天下星相学家
袁天罡,另一个是命里学家
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择风水宝地。袁天罡接旨后寻遍大江南北,没有找到一个中意处,后来他越过秦岭,翻过歧山,来到关申,突出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恰与北斗相交。他急步蹬上山,找准方位,顺顷手摸出一枚铜币埋入浮土。李淳风领旨后翻过阴山,走过草原,沿着渭水东行。忽然,他发现秦川大地突出一座怪异的石山。这座石山是一个自然石山,远远望去,就像一位睡美人,躺在兰天白云之下。头颅上长满茂密的山林,两条细长的大腿轻轻翘起,更让人称奇的是它上面居然长有一对挺拔的“乳房”。眼前情形让李淳风惊呆了,他赶忙上山,将发蟹扎入士申,便起身还朝。
袁天罡和李淳风破费了近半年肘间选日子陵址,回京复命。他们都说陵址选在好峙县。好峙县的梁山上,武则天派人与他们前去查看。他们指梁山主峰半山腰的一块中央说:此乃选定之地。使臣间何以知之。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扎下—一枚发替。使臣令人去掉上面的浮土,“在场的人大吃一惊:李淳风的发替页好扎在袁天置所埋的铜钱孔申,如此神奇,真是天意。使臣将这一状况照实票报,武则天听后十分快乐,重赏了袁李二人。决议把陵址选在梁山。从此大唐高宗李治与大周天子女皇,武则天就合葬在这里了。
乾陵修建的时分,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范围庞大,建筑宏伟华丽,可谓“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经验,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创始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巨匠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掌管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琢群相分离,整齐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开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修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调查,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味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废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风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唐朝武德七年,也就是李渊在位的第七年,此时一位小孩子出生了,她就是武则天。只不过在当时,武则天是一个小孩子,人们对武则天基本没有一个认识,此时的武则天本人也不晓得,长大之后,本人居然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
现往常看来,武则天的功劳是十分大的,单单从科举制来说,武则天的功劳就是无人可比的。科举制固然是隋朝创造的,但是在隋朝以及唐朝唐高宗和唐太宗时期,是没有得到重用的,在当时来说,大局部人都不是经过科举制走入仕途的。
武则天在位之后,开端大量的招徕天下人才,这时分科举制就成为正式的选拔朝廷官员的方式。科举制的呈现,让唐朝的寒门子弟有了高人一等的时机。武则天是历史上独一的大一统王朝的女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女皇。
她就是唐朝的陈硕真,只不过陈硕真不如武则天有名气。在历史上,女人执掌朝政的状况是时有发作的。众所周知的是,清末时期,慈禧太后就是清朝真正的掌权人,其次汉朝时期,呈现了吕后专权的状况。不可承认的是,这些女人都是女人中的精英。
无论是哪一位女人执政,都是对王朝有很大影响的。话说回来,在武则天时期,经过科举就有一位十分凶猛的人,他就是狄仁杰,最初的狄仁杰只是一个小官,到了之后成为了宰相。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位期间,让武周走向了强大。
武则天注重人才,其后奖励农桑,变革吏治,也就是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呈现了很多人才,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狄仁杰之外,武则天在位期间,还有一位十分凶猛的人,他就是袁天罡。后人对袁天罡的理解都是来自于推背图。
大局部人都是听说过推背图的。现往常看来,不得不说袁天罡是真有本领的。武则天在位期间,袁天罡和李淳风都没有逝世。这时分的袁天罡依然为武则天出谋划策。武则天称帝之后,开端大量的应用人才,由此呈现了吏治清明。
古代的时分,皇帝选择皇陵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武则天也不例外。武则天对皇陵的选择也是十分注重的,当时的武则天让袁天罡停止选址。于是袁天罡选择了现往常的陕西省的乾县。武则天之所以执意要掩埋在此地,肯定是有缘由的。
袁天罡选择乾陵,无疑是看上了这里的风水。乾陵的风水是其境为阴,外守为阳,阴阳融合,自然是最佳的风水之地。袁天罡选择乾陵的地址,是经过了屡次挑选的。袁天罡在夜间的子时前来乾陵的位置,也就是在晚上,观看天象,见一处山峰上紫气冲天,正好与北斗相交。
由此袁天罡证明这里肯定是风水宝地。由此袁天罡回到了武则天的身边,袁天罡将一切的发现通知了武则天,正因如此,武则天选择了乾陵作为皇陵。也就是在这里,武则天被掩埋于此。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管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朝皇陵中独一没有被盗的。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驾崩,享年八十二岁。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驾崩之后,在她的碑文上,没有描写一个字。由此说来,武则天的无字碑成为了历史谜题。现往常看来,武则天选择的乾陵肯定是风水宝地,毕竟有袁天罡的意见。
更为主要的是,武则天驾崩之后,将帝号去除,是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下葬的。现往常的乾陵曾经成为了国度级维护文物。时至今日,再也没有人可以盗取乾陵,在历史上,也没有人可以盗取乾陵,这就是武则天选择乾陵的缘由。
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明十三陵篇
1、明朝十六个皇帝为何称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有说当和尚的,有说烧死的,总之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朱祁钰即了帝位(景帝),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筹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景帝朱祁钰被害,英宗不供认朱祁钰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提早修建的陵墓也给摧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他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2、明十三陵皇帝排序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3、明十三陵的风水格局
明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不祥的墓地,明成祖朱棣皇帝命江西廖均卿风水师在如今的北京昌平区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身勘察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朱棣死后葬于此地。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详细肯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点穴的。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放宽阔,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特别是长陵位于来龙的正脉,陵前6公里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有蟒山构成龙山、西有虎峪山作为虎山,位于天寿山南面相对而峙,温榆河与其它小河蜿蜒往东南方会聚成一湖泊,解放后已建成十三陵水库,龙盘虎踞扼守着十三陵水口,重峦迭章,如拱似屏,气势雄伟的帝王陵墓。契合背靠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的四灵方位风水格局。天寿山主峰海拔700米,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坐北朝南而立,靠山宏伟壮观,左右护砂环抱,朝向南面远处不断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平整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让人觉得作为一代风水宗师杨筠松的传人,明朝初期的廖均卿风水师,把风水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是中华风水文化极致的表现。
4、明十三陵风水真的白璧无瑕吗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终年65岁,成祖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第一位皇帝为长陵。成祖皇帝葬入十三陵以后,相继有十二为皇帝葬入十三陵,据笔者统计葬入的这十二为皇帝,其中只要世宗皇帝寿命到达60岁,神宗皇帝寿命是58岁,宪宗皇帝是41岁,其它九位皇帝寿命均缺乏40岁,人的寿命缺乏60岁为短寿之人,由于60年为一个轮回,所以古代有60还甲子之说。这阐明了明十三陵的风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无论是专业的风水师,还是不懂风水的普通人,都认同明十三陵是一块风水宝地,为什么这块风水宝地掩埋的皇帝多是短寿之人?这是专业风水师必需认真考虑和研讨的课题。自古以来有不少专业风水师对明十三陵的风水做过评论,但都是照本宣科,无非都是赞誉,后有玄武,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明堂宽阔,绿水环抱等等。
5、中华风水文化的中心理论
古代风水指的龙,穴,砂,水,向地理五诀是中华传统风水文化的中心理论:一龙指的是蜿蜒的山脉就像一条巨龙,风水师要沿着这条龙脉为福者选择墓地。山本静妙在动中,千里来龙,但看入首八尺,入首处水曲则龙生,水直则龙死,水聚则龙住,水去则龙行。有起有落,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开有合,起伏弯曲活动为真龙。来龙气势犹如万马齐喑,突如其来,这是王侯葬地;来龙气势如巨浪,重山迭障,护卫重重,这是高官葬地。
二穴指的是以龙脉来选定坟墓的位置,山地龙脉隐伏在地中,在龙脉止聚的中央象手掌那样平整,因而,山地龙脉点穴要选低处葬,也就是说山地龙脉要选脚葬大吉;葬在龙鼻或龙额上吉,葬在龙耳或龙腹上吉;葬在龙角或龙眼上凶,葬在龙口或龙的胸肋上大凶。
三砂指的是墓穴前面中明堂两边的护砂(左右辅山),左面龙砂要动,右面虎砂要静。龙虎二砂护穴不可忘,富贵有保证。缺一砂不美,缺二砂不葬。龙抱虎出知府,虎抱龙代代穷。
四水指的是墓穴前面的水有考究,屈曲环抱为吉水,直冲斜射为凶水,水本动,妙在静中;吉水必是朝怀聚面,凶水必是瀑面冲心,反身割脚,漏腮淋头;财富几看水神。
五向指的是坟墓的立向(也是墓碑的朝向)。过去坟墓立向,开端把圆周分红24等分即是24个朝向,搞得太繁琐,后来精明的风水师又把圆周分红12等分即是12个朝向,就是长生,沐浴,官带,临官,帝王,衰,病,死,墓,绝,胎,养。古今风水巨匠经过大量风水实例证明:沐浴,墓,胎,养这四个方位的朝向均为平向;衰,病,死,绝这四个方位的朝向均为大凶向;冠带,临官,帝旺这三个方位的朝向均为次吉向;长生方位的朝向才是最吉的向。点穴立向眼要明,阴水阳水要分清;阳龙顺行阴龙逆,八龙具宜向长生。立向的关键是如何收水和拨砂,风水师不会拨砂,祸事如麻;不会收水,百事见鬼。
6、解秘明十三陵皇帝为何多为短寿之人
一是明十三陵的风水格局龙穴砂水四项均契合风水规范。再是经过丈量得到以数据,长陵、献陵、茂陵、庆陵皆为坐癸山朝丁向;景陵和永陵坐寅山朝申向;泰陵和思陵为坐子山朝午向;康陵和定陵坐戌山朝辰向;德陵坐卯山朝酉向;裕陵坐丑山朝未向;昭陵坐亥山朝巳向。
前面讲了中华风水的中心理论是龙,穴,砂,水,向地理五诀。用中华风水的中心理论去权衡明十三陵的风水筹划,发现明十三陵的龙,穴,砂,水这四项的风水筹划根本契合中华风水的中心理论,只要在立向上违犯了中华风水的中心理论,确切的讲一是没有立长生向;二是没有统一朝向,在同一家族,在同一墓地,立向不统一这是大忌。由于以上两个缘由招致了明十三陵的皇帝多为短寿之人,切记!十三陵皇帝多为短寿之人都是立向惹的祸,这也成为了十三陵风水的千古之谜。
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黄帝陵篇
1、黄帝陵风水概述
黄帝陵以万山之祖昆仑山为太祖山。南临拘水,把天地之灵气汇集中灵山前方。拘水之南是印台山,是案山;山的左右共有九条沟渠向拘河,似乎九天龙朝拜黄帝。
印台山与西边的南城塔在在一同,背靠南山,并与西边的南城塔一同,构成了不断虎头。凌东有凤凰山,山的外形就像不断凤凰。陵西有玉仙山,其形似龟。黄帝的陵墓,龙、龟、虎、凤四灵俱全,呈现出一派平和的现象。
皇陵圣境,山环水抱,如太极图一样负阴抱阳,皇陵和印台山就是阴阳鱼的两只眼,拘河就是阴阳鱼的分界限。因而,很多人以为,桥山黄帝陵墓称中国古代陵枕的模范。
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视为中华民族祭祖圣地的黄帝陵桥山,其龙脉源自西北昆仑,近接黄陵县西部陕甘接壤南北绵亘千里的子午岭。
桥山,这条子午岭东麓向东延伸的余脉,与同样源于子午岭东麓沮源关的沮水形影相伴,来到桥山后龙脉蜿蜒,一峰秀出向南延伸,沮水为桥山所阻,只好从桥山西麓向南绕,再绕向东、北,回环到桥山东麓与西麓相对处后,继续东行。桥山与沮水,在这里构成一个绿水环绕的“聚气”的小环境。
桥山周围,山环水抱。桥山之北,是子午岭继续向东延伸的山塬,而与桥山龙脉相连的孟家塬塬头,却浑圆如龟盖,龙脉向下延伸,犹如“玄武垂首”;桥山南面,山塬环抱,正南的南城塔,被张三丰称为“凤阙”,山形从南山制高点向东、西两翼展开,酷似“朱雀翔舞”。
桥山之西10华里,南塬向北延伸的山梁,形如“白虎俯卧”,虎头、虎腰、虎尾隐约可见,山脚下、沮河旁,有一个村庄的称号就叫“老虎尾巴村”,与北塬向南延伸的山梁张寨村,共同构成南北包抄之势。
桥山之东25华里,有一个名叫“龙首”的中央,与桥山之西的“虎尾村”遥相照应,那自西向东南延伸的山形与沮水弯曲的水道——“龙湾”,构成“青龙蜿蜒”之象。龙首山以东,南塬向北延伸的山梁上,上翟庄村又与“龙首”构成合抱之势。
桥山龙脉,“祖山”可靠,后照前案。左“砂山”为龙首山,右“砂山”为虎尾山。“案山”自印台至南城村平阔如台;南城塔顶,“朝山”高远,也就是张三丰所说的“巍巍凤阙”;又有马山与桥山隔河相望,分别引领南塬与北山回环合抱,负阴抱阳,形似太极。
黄帝黄城散布其间,这一座源自龟书图(洛书图)与黄帝轩辕氏图腾——天鼋大黾的远古时期的都城遗址,以黄帝陵桥山为中宫,四周八方各布一宫对应八卦,散布奇门遁甲八门,总体构成一座方圆40平方公里的“九宫八卦连城”。
依照黄帝族图腾“神龟居中28宿环绕一周”的规划(见由中国迁移到北美洲的黄帝族裔——易洛魁人的兽皮画,《赫赫始祖》彩页),四灵各领一方(七宿),28宿及12属相就环绕黄帝陵桥山——黄帝黄城中宫一周。城貌对应天象,表现了先祖“天人合一”的观念,金、木、水、火、土五行与白、青、黑、红、黄四季和五方色完备。
桥山龙脉龙山,举黄龙旗,充沛表现了黄陵“龙乡”的特征。周围,东有青色青龙旗,西有白色白虎旗,南有红色朱雀旗,北有黑色玄武旗,12属相散布五湖四海,各有旗帜。“五城十二楼”,伟哉!壮哉!黄帝陵和黄帝黄城,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源头和集大成者;黄帝黄城是黄帝陵历史位置的表现。
总之,黄帝陵桥山的风水散布,四灵完备,28宿及12属相环绕一周;黄帝陵桥山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形同仙岛;山川合抱之势,酷似太极,又有龙凤传说与“桥山龙驭”自古传播,充沛表现了华夏远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是“黄帝问天老(黄帝大臣)事”后,“仰观天象,俯察天时”,亲身选定的最佳风水宝地。用太白山一位老道士的话讲:“桥山真乃阴阳之大穴也!”
人们常说:“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土在黄陵”,黄陵县是中华民族的龙乡圣地;黄帝黄城“九宫连城”,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所作“五城十二楼”。黄陵县古名“中部”,黄帝陵和黄帝黄城“居天下之中”,上合天象,下应九州,从黄帝陵神秘的风水地貌,就能够得到印证。
2、黄帝陵根本状况引见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奠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奠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奠黄帝陵以来,桥山不断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度大祭之地,保管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仪式(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3、黄帝陵地理环境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局部。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淳厚,气势宏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林木茂密,古柏掩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掩盖面积最大、保管最完好的古柏群。
宋乐史所撰《安定寰宇记》载:“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
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
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一文,文章说:“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也就是说,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根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整吻合,即中国地理的根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