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中,臭椿常用于一个极端的象征,用他的树桩来比喻一个惯坏了的孩子。
除了臭椿多样的用途,很多世纪以来,它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近也在西方达到了一个相似的地位。在现存最古老的字典,在公元前3世纪撰写的《尔雅》中,臭椿写作“樗”,并在树木清单中列在第二的位置。
但由于树臭椿形散乱,材质疏松,不堪使用,偏偏叶子上还有散发臭味的腺体,因而这种树木也被看作是一种“恶木”,只配用来烧柴,或是用于制作木砖,放在墙根以隔绝潮湿之气。
臭椿也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过,被用来比兴,象征着时运不济。其诗曰:“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后来学者用臭椿作为比喻,像它树桩的芽一样,如果不遵守规则和传统,就不可能发展成会一个有价值的人。另外,被大多数世俗之人定性为废物的臭椿树,在唐宋之际时常被文人用来自谦。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 香檀文桂苦雕镌,生理何曾得自全。知我无材老樗否,一枝不损尽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