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的由来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湘湖维护与开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将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开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回忆湘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开展。
沧海剧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明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要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地步,历经沧海剧变。
远古时期,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局部。气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湘湖成为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约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曾有华夏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降落,湘湖地域南北两条山脉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国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屡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动身。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本人“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形。《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周围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阔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筑堤成湖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时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身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四周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尔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成河
随着历史的开展,湘湖在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人为蚕食下,水面逐步减少。客观上,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缺乏原来的一半,为开垦淤积荒地提供了可能。依据1927年的湘湖规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都在此建房,开垦种植。截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仅存10000亩,已缺乏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历经沧桑为百姓,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化,是萧山人民的自豪。湘湖的维护与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生态环境,为萧山发明更多的开展机遇。
如今萧山开展很快,国度级经济开发区——江东经济开发区的落户愈加大大推进了萧山的开展!很快地铁就要通到家门口!很是快乐,衷心祝福家乡越来越好!
湘湖以景色秀丽而与西湖并称为"姐妹湖"。
湘湖还是浙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开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化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管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比起西湖的繁华,湘湖好像小家碧玉,合适喜欢安静的游客。整个湘湖景区很大,假如时间较紧又想领略整个湘湖风光,引荐乘船旅游。
湘湖和以景色秀丽而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
湘湖还是浙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开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化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管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湘湖历史人物:贺知章、朱筠、周易藻 、魏骥 、毛奇龄、孙学思 、杨时湘湖名人——杨时杨时,字中立,学者称他龟山先生,将乐(今福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举进士,政和初任萧山县令。
当时百姓苦于屡旱,请求城西1 km处的一片水田辟为湖。政和二年(1112),杨时“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建成了一个人工水库——湘湖。
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乡14万亩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这是后人对杨时关怀农事的讴歌。
杨时即为“程门立雪”典故中的主人公。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与同窗游酢去程府请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
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悟,雪曾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留念杨时之功,今已不存。湘湖名人——孙学思孙学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人,为湘湖社区湖里孙氏族人。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孙姓中孙学思荣升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为了便于湖西的孙氏与湖东的吴氏两姓往来,在湖上造了一座横穿湖面的跨湖桥。
从此,湘湖被分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孙学思的建桥行动,从水利功用来讲,是具有不利影响的。
民间就传有“孙学思筑湖堤,长害九乡水利”的民谣。湘湖名人——毛奇龄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齐于、晴初,别号河右。
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毛奇龄为萧山城东里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反省,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隐疾归里,专事著作。
毛奇龄通音韵学,善书画,山水、花卉,有创意到随笔之至,妙得天趣。传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图》轴,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三十六年作《墨荷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馆。
毛奇龄留有许多美术作品,被珍藏于美术馆。湘湖名人——魏骥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又号斋。
其故居在城厢镇桥下达魏家弄,出仕后,迁居万寿桥下街。 魏骥于明永乐三年中举人。
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不久,魏骥奉调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
其后,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魏骥77岁告老还乡。
萧山邻江近海,时有旱涝之灾,魏骥向当局提出兴修水利的规划。亲身掌管建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等多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腰三角形闸,受益地步148000多亩。
现魏骥墓仍在,位于湘湖边石岩乡徐家坞山麓。湘湖名人——周易藻周易藻,字芹生,号璐琴,晚号遁叟,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嗣。
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岁时总纂写了《周氏宗谱》。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但中举之后,命不济人、仕途坎坷。
他先后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县里管束育的主要官员)、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当时萧山县内的高等学府)校长。1921年,68岁的他在湘湖缸窑湾造两间平房,自题“辛庐”。
住在“辛庐”里,天天外出,“架一叶扁舟,阅读湘湖,穷幽探隐,日夕始返。夜则检查水利诸书,摘录历年卷宗,参互考订”,足足花了6个月,终于编成了《萧山湘湖志》8卷,之后又续编1卷。
《萧山湘湖志》一书现仍存,其文笔通畅,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是理解湘湖主要的历史文献。湘湖名人——朱筠朱筠,字竹君,号笥河。
他最大的业绩是倡议乾隆征集珍藏珍稀图书及手稿,并建议编修一部大型书目提要,这便是编纂皇家大丛书《四库全书》的由来。朱筠在督学安徽期间还校订并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说文解字》,为中国的文字事业开展作出了奉献。
湘湖八景:1 城山怀古 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叙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由于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肉体的永久主题,更有时期特征。
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2 览亭眺远 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欣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
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记忆犹新。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3 先照晨曦 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朝阳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
“朝阳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富丽堂皇,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同,倒映在湖中,风光诱人。
明代魏骥有诗咏此:。
不是
浦观鱼——该景点回廊亭榭、曲桥流水,尽显古园林之风采,内湖鱼池中锦鲤、步鱼、罗蛳青等名色鱼儿水中嬉戏,使人琳琅满目,恋恋不舍。 湘堤卧波——湘堤蜿蜒曲延近千米,堤上共有拥岚桥、望湖桥、引鹭桥、迎桥桥、枕流桥、藏韵桥六座作风不同 越堤夕照——湘堤横跨湖桥与湘堤遥遥相望,它背靠越王城山,全长900米,堤上共有梦湖桥、越王桥、定澜桥、采莲桥、织翠桥六座桥,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向堤桥,湖面水光潋滟,风光绝美绝伦。 城山怀古——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带领五千甲士在此山顶城堡与强大的吴军周旋,留下许多后人凭吊的胜迹和文物遗存,成为目前保管最好的春秋末期城堡之一。 跨湖问史——经1990年10月至2003年12月,考古工作者的屡次大范围开掘,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和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它充沛表现了浙江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湘湖景区一切景区都免费向游客开放。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湘湖维护与开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将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开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回忆湘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开展。 沧海剧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明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要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地步,历经沧海剧变。 远古时期,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局部。气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湘湖成为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约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曾有华夏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降落,湘湖地域南北两条山脉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国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屡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动身。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本人“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形。《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周围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阔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筑堤成湖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时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身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四周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尔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成河 随着历史的开展,湘湖在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人为蚕食下,水面逐步减少。客观上,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缺乏原来的一半,为开垦淤积荒地提供了可能。依据1927年的湘湖规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都在此建房,开垦种植。截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仅存10000亩,已缺乏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历经沧桑为百姓,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化,是萧山人民的自豪。湘湖的维护与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生态环境,为萧山发明更多的开展机遇。 如今萧山开展很快,国度级经济开发区——江东经济开发区的落户愈加大大推进了萧山的开展!很快地铁就要通到家门口!很是快乐,衷心祝福家乡越来越好